海南自贸港建设风头正劲,企业到底该如何在这片沃土上“掘金”?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又该如何扎根开放型经济新高地?9月7日,在海南三亚举行的“复星FC2M大会暨复星全球生态供应链峰会”上,在此深耕多年的复星给出了一种解题思路。 在昨日峰会现场,手握复星商社、复星医疗等项目,和海南渊源颇深的复星再度与之“结缘”。“随着复星商社与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复星将凭借产业资源优势,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跨越式发展。同时,复星医疗签约入驻海南生态软件园,复星旅文旗下酷怡国际旅行社签约三亚旅游文化投资集团,进一步加强复星在海南的文旅开发合作。”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峰会现场具体介绍说。 实际上,除了海南矿业外,复星旅文旗下包括地中海俱乐部、三亚亚特兰蒂斯、Thomas Cook品牌在内的多个品牌早已进入海南。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方案出炉前,复星已在此形成了升级版的休闲度假生态系统,整个复星旅文与海南三亚政府就打造“三亚复游城”项目已达成共识。 “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业是双循环的节点行业。对于海南来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郭广昌向上海证券报表示,围绕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目标,复星将在已有优势之上,推动海南以及三亚的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概念实现深度融合。 在郭广昌看来,这些项目的落地,也将帮助复星自身进一步完善“FC2M生态系统”。“复星商社、复星医药分别落户海南之后,复星的健康、快乐、富足三个业务板块将在海南得到进一步发展。” 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则在峰会现场进一步解释了“FC2M生态系统”。他表示,在数字化时代下,每个产业都需要C2M,即Client-to-Maker。也就是,从C端出发,从客户端出发,精准的用户画像直达M端。而在C2M前面加上“F”,既代表了家庭,也是指复星的引领。 徐晓亮补充说,“FC2M生态系统”主要强调两件事,也是全球共同的题目:一为能否用工业化手段解决个性化需求,二为能否用工业化成本解决个性化需求的成本,而这些都依赖于每个产业能否实现从C端到M端的供应链柔性化,提高供应链效率。 昨日参加峰会的企业可谓星光熠熠。阿里巴巴、西门子、淡水河谷、Cimpress、丹纳赫、惠普、星巴克、海康威视、海尔、京东等在内的逾500家全球知名企业全程参与。 在疫情冲击之下,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稳定可靠备受关注,建立深度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生态以抵御外部风险成为共识。在下午举行的“产业集群,生态共赢”圆桌论坛上,来自京东、国药、华住、海康威视、海尔的企业代表,从商业流通、链群运营、数字化链接等方面,共议一个“从链到网络的供应链生态”。 “目前复星的供应商多达1.2万家,每年跟复星的合作金额大约为720亿元。”徐晓亮表示,未来,如何与这1.2万家甚至更多供应商之间打通产业链,则要求复星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生态圈。 关于未来发展,复星国际联席董事长汪群斌在现场表示,复星的供应商与生态合作伙伴是构建FC2M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FC2M战略角度看,复星希望与我们在全球的生态合作伙伴,互为土壤、共同成长,携手为全球家庭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创新产品与服务。”汪群斌说。 据了解,复星目前制定了一个“1+2+7”的10年滚动战略,希望通过下一个10年实现10倍增长。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未来10年,复星要构建“1+N”的发展模式,“1”指的是以健康为基础、富足为保障,再结合快乐体验,为家庭创造一个幸福生态圈;而整个生态圈最重要的一环为物种,即产业,因此“N”也就是代表多个产业。 关于复星所倡导的“FC2M生态系统”,郭广昌认为,它不是封闭的,不是垄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能为客户与制造端都带来价值的生态系统。“在反全球化的杂音中,全球化的能力弥足珍贵;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的环境下,产业间的合作弥足珍贵。真正好的模式不是客大欺店、店大欺客,而是C2M无缝链接需求端与制造端,使双方达成更好的互动,现代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成为可能。” 就复星主办此次聚焦FC2M战略的峰会,三亚市政府相关人士在赞赏的同时还表示,海南三亚根据功能定位布局了11个园区,其中尤以南繁科技城和中央商务区尤为重要,而中央商务区则集结了贸易、金融、总部企业,建议复星供应链合作伙伴关注。“我们特别欢迎全世界的人才,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在海南投资兴业,到海南进行合作,共享海南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相比于国外消费品行业的关店潮、破产潮,国内的快销品行业体现出了更强的战斗力。根据尼尔森8月发布的快消市场报告显示,整个二季度,快消品各月销售增速均在7%以上,完成V字反弹。 突如其来的疫情颠覆了金融业原本的经营模式,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正迎来一次全新变革。以网商银行为例,疫情正显著加速消费品行业拥抱互联网的速度,超过100家消费品品牌接入无接触贷款,通过这一方式向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经销商稳定了,青山就在了。”妙洁业务本部总经理张振文说,妙洁一方面加强线上渠道的销售,另一方面引入银行无接触贷款,以应对线下需求回暖,经销商整体信贷通过率提升了20%,经销商所拿到的无接触贷款,只能定向用于采购货品,保障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不过相比于目前金融机构都在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上游业务,金融机构在开展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如何精准把控风险至关重要。 供应链金融升级 手续繁琐、需要抵押担保、效率较低、个人名义贷款、利率较高、地域不同政策不一。此前,经销商在贷款方面障碍重重。 “最后导致,资金成为制约经销商发展的主要原因。”五得利市场公关部总监刘子琦谈到。 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恶化,金融机构纷纷针对核心企业特点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核心企业对于上游相对更好把控。”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指出,一是上游大多是核心企业占款,核心企业依托自身信用解决上游企业资金难题是合理的;二是上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大多按照核心企业要求提供,对核心企业依赖度高,经营风险主要取决于核心企业,所以做核心企业上游的风控更多是是在做核心企业的风控;三是核心企业对于上游的情况更了解,其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欠款情况,通过绑定核心企业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网商银行消费品数字供应链金融负责人王志誉认为,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在资金、资源整合、抗风险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受疫情冲击更大。但所有小微企业都在某条或某协调供应链上,对他们的支持,能够让整个链条“活”起来。 基于此,网商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面向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9月1日,网商银行公布“数字供应链金融升级计划”,正在实现和钉钉的全面打通,未来五年,预计将与1万家品牌合作,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服务1000万小微经营者。 立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欧健峰表示,从2019年开始,网商银行帮助立白下游生态链进行了2.08亿元的网商贷产品落地,为342个立白集团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运营资金支持,该行为企业发放的1410笔贷款平均额度为14.72万元,有力支持化解日化行业的金融风险,也帮助稳定立白品牌产业链上近5万人员的就业。 打通产业链下游“堵点” 相对传统金融,供应链金融更依赖核心企业。从目前来看,核心企业是金融机构向整个供应链条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金融机构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是针对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展开,产业链下游仍存“堵点”。 记者从某国有大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金融科技颠覆了传统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模式。目前该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从最初的2条供应链发展到近200条,是所有小微信贷业务中风险最低的,不良率均在1%以下;从提高效率来看,通过与企业的系统对接,线上申请贷款时间可以按秒计算;从尽职调查来看,供应链金融存在跨区域现象,金融科技解决了异地用信、异地授信、异地贷款问题。 这一逻辑也在业内得到验证。 刘子琦举例称,上游供应商往往资金压力并不大,农户、小麦供应商,在五得利全部是小麦预付现款,小麦没有卸到粮仓里款项就打到卡里了,没有什么资金风险。但经销商层面,对于下面食品厂是有赊帐的,有的一个月账期,有的一个半月才拿到资金,资金压力更大。 “(供应链金融业务)更重要更有挑战和难度的是在下游,下游的分销体系和小微企业的分布也是非常非常广的,因为上游供应商相对集中,但分销商遍布全国。我们今天选择了一个离零售、离流通领域小微企业更多,金融机构服务不充足、挑战更大的一个领域进行金融服务供给。”王志誉表示。 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开展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何精准风险控制是一大核心。 陈文指出,下游往往是经销商等,其生产经营情况更多取决于自己的销售能力,与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相关度不大,经营风险更多在自身。此外核心企业对于下游数据的真实性很难把控,信息不对称更大,无法通过简单绑定个别核心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需求和痛点,网商银行与阿里经济体内的钉钉、阿里云等资源打通,把供应链金融嵌入企业数字化运营的场景之中,探路供应链金融下游业务,解决经销商、分销商的经营难题。 “有3000家品牌已经在钉钉完成了企业认证,而这些品牌的经销商,也已经通过钉钉在进行采购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与品牌商线上沟通互动等工作,如果金融服务可以与这些环节充分融合,无疑可以极大便利这些小微企业主”,王志誉表示说。 陈文指出,往下游去,一是精选特定行业,下游跟核心企业利益绑定程度高,例如茅台经销商;二是更广范围的数据打通以及对于数据真实性核验,下游可能对应多个核心企业,包括下游如果存在进一步的下游,其数据全量上链(如用区块链技术);三是强化对于下游企业的独立信用审核。
欧菲光(002456)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本人目前正在确认核实公司被苹果剔除供应链名单相关信息。稍早前,据媒体报道,苹果将欧菲光剔除供应链名单,此前苹果iPad低价版由欧菲光、GIS、TPK三家一起供应触控模组。
美国政府无视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蛮横地人为切断产业链和供应链。多国顶级专家分析指出,“中国制造”难以取代,美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只会适得其反,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推行激进的贸易政策,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此举将导致很多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在消费电子领域。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指出,美国企业可能会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制造商那里采购零部件,这就相当于给美国消费者加税了。 在罗奇看来,美国妄图将中国从供应链中排挤出去,实际是为了掩盖自身的经济疲软。目前美国国内储蓄严重短缺,从广义上说,它无法与其他国家脱钩。 亚洲CEO论坛IMA Asia董事总经理理查德·马丁指出,试图将中国从供应链中剥离的做法注定会失败,而且还会导致成本上升。美国正将一些产品的产地转移到越南、台湾地区、印度和印尼,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商都要从中国大陆进口零部件以及材料。 他说:“最终,这并没有真正让美国和中国脱钩,只是迫使贸易转移,而这又增加了美国的成本。” 有证据表明,自美国2018年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来,全球供应链都深受影响。 今年,美国的重点放在科技领域。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8月17日发布公告,拟针对华为公司修改出口管制规则,并将38家华为相关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让美国半导体制造商大为震惊。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主席约翰·诺伊弗指出,对商业芯片销售实施广泛限制将给美国半导体产业造成严重破坏。 加拿大战略咨询公司创新未来中心地缘政治学家阿比舒尔·普拉卡什表示,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让很多科技企业非常困惑,将中国从供应链中剥离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一些公司可以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但是那里的工厂无法生产最关键的零部件,目前看来美国公司仍将依赖中国。 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祖墀(Edward Tse)指出,尽管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中国仍然保持高度的韧性。 “东亚国家在应对疫情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国家更有力,特别是相较于美国。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的制造业供应链已经开始恢复。”他进一步表示,“中国可以做到其他国家根本做不到的事。当外部客户想要创新的产品时,他们希望能够快速设计、批量生产。中国人对此非常擅长,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 安盛投资管理公司新兴亚洲高级经济师姚远(Aidan Yao)表示,尽管美国在供应链问题上火上浇油,但是新冠疫情给各大企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它们不愿意做出任何大的改变。 他说,很多企业已经在中国建立强大的供应网络,很难迁移出去。“中国不是一夕之间成为世界工厂的,而是花费了30年或者40年。跨国公司将供应链建在中国是有原因的……它们去那里是出于合理的商业和经济考量。这些因素都没有改变。” 事实上,美国企业尤其了解在中国建立供应链的优势。今年4月,中国美国商会、上海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中国发布一项联合调查报告称,受访的在华美国企业中有超过70%表示不会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而计划将生产和供应链迁至海外。 姚远指出,中国仍将是大多数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中国已经成为许多亚洲供应网络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中心。中国拥有受过良好教育、技能熟练的劳动力,政府的优惠政策,还有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运送货物的物流。” 牛津大学全球化与发展教授伊恩·戈尔丁认为,美国政府对全球供应链的一些想法已经过时。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政府的初衷是通过让制造业回流增加国内就业岗位,但是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器和机器人来完成,即便制造业回流也不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显然,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再立足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是更多地与其供应链的先进和规模息息相关。中国经济不再依赖于生产和出口廉价商品,而是朝着到2035年成为全球技术领先者的目标前进。 许多大型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建立供应链,进而进入其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市场。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6亿左右。 咨询企业贝恩的合伙人托马斯·吕迪说,中国市场不再由出口驱动,而是依赖于国内消费。“这个国内市场对从电子到化学的全球行业至关重要。它是最大的市场之一,公司需要在那里为之服务。” (英文文章原载于《中国日报》8月27日1版和2版)
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为保证其发展的完善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发现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或完善。○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业务基本模式○(一)保兑仓融资模式(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所谓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指在供应链中作为供应商的核心企业(即卖方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即买方企业)以卖方企业在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额度的融资业务。(二)融通仓融资模式(运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所谓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融资企业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存入第三方物流开设的融通仓并据此获得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模式。(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所谓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企业以赊销项下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办理融资的融资模式。○风险及措施○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在预付账款类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由于弱化了对融资企业主体资质的考察、加强了对上游厂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性,且操作环节相对复杂,其潜在风险也不能忽视。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点在于:(1)核心企业资信风险。(2)商品监管风险。(3)质押商品价格变动风险。◇措施(1)确保核心企业的信用程度。(2)确保货物信息的流通。(3)针对质押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资金提供方可以根据生产阶段变化、授信风险变动调整利率与贷款成数。融通仓融资模式:◇风险资金提供方以企业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向企业提供融资,这种融资模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围绕在存货,也就是说存货的质量、数量和价格是决定存货融资模式风险的主要因素。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点还在于:(1)仓单风险。(2)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3)质押物价值风险。◇措施(1)确保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资金提供方应当慎重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尽量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物流企业。(3)正确选择质押物并建立商品价格波动预测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风险相对于传统贷款而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特征有些不同。实质上由于应收账款是将企业产品转化为现金的时间跨度拉长、资金周转放慢及经营成本加大,随着时间跨度的拉长,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也在加大。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点在于:(1)应收账款的真实性。(2)核心企业的支付能力。(3)转移账款风险。◇措施(1)对于融资客户提供的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资料,应要求核心企业向资金提供方行出具应收账款单据证明,同时结合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货物运输单据、买方收货凭据等资料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2)分析核心企业的支付能力。(3)针对转移账款的风险,在实践中,可以要求融资企业出具《应收账款质押账户收款承诺书》。同时应确保核心企业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融资企业在商业银行指定的账号。以上提到的潜在风险点主要是是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资金提供方如何针对风险来源有效地控制风险,是持续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保证。除了采取以上针对性措施之外,资金提供方还应当运用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做好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
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一方面,金融生态恶化、对实体经济支持动力不足、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另一方面,大量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实体企业困难、民间投资动力不足,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集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金融产品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打破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篱籓,是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主要内容供应链金融起步于欧美发达国家,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整合银行、资本市场、国际金融等金融手段,将实体企业上下游厂商对接起来,对企业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及最终消费等环节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发展新机制。从操作层面看,供应链金融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和行业生产流通情况进行分析,在财务系统中直接设计和创造金融产品,利用区块链技术克服信用不充分、不对称等问题,通过智能化电子契约实现金融机构与企业供产销和财务收支的直接连接,通过供应链金融运营中心的信息与服务导航系统,让企业与客户随时随地享受精细化的动态金融服务,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同时,借助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所有材料和仓储物流的动态监控,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感器实现透明化管理,将各企业库存联接成一个虚拟的大仓单,根据智能化的电子契约来完成仓单构造,实现安全、高效、可扩展性强的智能化物联网保兑仓。总之,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搭起了金融与实体企业的桥梁,既可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也可克服信用信息不清晰、企业征信不佳的问题,提高金融资金的安全性,实现金融与实体企业融合共生发展。供应链金融拥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面向实体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包括保理、仓单、信用证、贴现融资、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融资、证券化和基金等;二是面向市场交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交易体系,如资产证券化中心、智能化物联网保兑仓(流动资产银行)、跨国供应链等;三是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体系,包括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供应链金融中心、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中心、消费供应链金融中心、共享供应链金融中心等等。实际上,我国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对实体企业封闭贷款,就是供应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1991年至1993年,我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生态恶化、三角债问题突出、银行惜贷严重、金融资金空转,乱拆借、乱集资、乱投资问题十分严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的情况,中央出台了“封闭贷款”和“清理三角债”措施,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金融效率,规避了金融和经济危机,成为早期供应链金融的成功范例。二、发展供应链金融非常重要、十分紧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十分重要。(一)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规避金融危机的需要。目前我国银行总资产超过了200万亿元,是美国的两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帝国。但我国银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堵塞,庞大的资金流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导致虚拟经济泛滥,蕴含极大的金融风险,长此下去必将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发展供应链金融,打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篱籓,创造金融与实体经济“双赢”的发展环境,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银行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在防范各项风险的同时,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发展,对于避免金融和经济危机意义十分重大。(二)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手段。我国长期存在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是源于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用不对称难题,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贷款风险,需要企业资产抵押并付出较高的贷款成本以求绝对保险。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构造以产品为主体、信用为基础的融资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信用不对称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与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对企业放心贷款,企业也可以获得低成本资金,变过去“锦上添花”的银企关系为“雪中送炭”,既保证了银行的利益,也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我国全球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需要。我国已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最为关键的原因是金融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还不强。发展供应链金融,建立环球供应链金融体系,通过高度信息化的金融工具把微观贸易企业连接、整合起来,可以克服国际贸易中国家层面的贸易壁垒,完善国际贸易治理模式,实现贸易自由化。同时,通过环球供应链金融,可组合、修复与创新全球供应链,优化国际贸易价值链条,最大程度提高世界贸易水平,构筑环球“贸易高铁”,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此外,通过全球供应链金融平台,还能够推动创新性企业和优势产业走出去,去并购,收购国外矿产、土地乃至劳动力等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家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中,一定要把建立全球供应链金融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拓展金融行业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包括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等三种类型,据测算,到2020年,基于国内供应链可以形成的有效资金需求在10万亿左右,国际供应链的有效资金需求在10万亿左右。如果按照金融产品分类,一是互联网+保理、应收账款、仓单、票据贴现、信用证、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证券化等传统供应链金融产品市场规模在5万亿左右。二是资产证券化中心、智能化物联网保兑仓(流动资产银行),跨国供应链等超金融市场供应链产品市场规模在8万亿左右。三是大数据供应链金融中心、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中心、消费供应链金融中心,共享供应链金融中心等互联网+财务形成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市场规模在7万亿左右。可以为我国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三、几点建议发展供应链金融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应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具体建议如下:(一)加强统筹领导。建议人民银行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参加,组成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国家供应链金融战略及实施方案,研究和实施鼓励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制定优惠政策。建议制定和实施鼓励供应链金融平台和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的优惠利率和财政补贴政策。建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供应链贸易流程中的各种融资产品和融资机构,尤其要鼓励以“金融滴灌”模式精准满足中小实体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搭建基础平台。建议依托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规范,尽快搭建服务供应链金融的电子信息平台系统。一是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把握跨境和境内商流。二是建立包括运输、仓储和报关服务在内的综合境内和跨境物流平台,把握跨境和境内物流。三是建立标准高效的全球供应链金融平台,整合核心企业的支付结算能力,实现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控制,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财务顾问、货款结算、融资融信、财资管理、市值管理、资产托管和流转等综合贸易金融服务。四是建立服务于全球供应链项目的金融机构之间二级市场跨境贸易金融资产流转平台。五是建立服务于全球供应链项目的投融资金融平台,以支持中国产能和中国资本同步“走出去”,国际技术和国际资本同步“引进来”,支持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转型升级。(四)设立环球供应链金融联盟。建议由人民银行倡议,以跨国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依托贸易金融技术,立足全球供应链金融领域,基于自愿结合、众创共享、实体与金融良性联动的原则,发起成立的超主权的国际贸易金融组织。致力于引领制订全球供应链金融规则、引领整合全球供应链金融资源、打造健康平衡的全球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
中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中华药都”安徽亳州今年也深刻体会到别样“五味”。如今,苦尽甘来,一切都有了最好的结果。 亳州,古代名医华佗故里,如今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沿着魏武大道绵延几公里,道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商贸大厦几乎都是中药材交易市场,每天迎来送往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药材商人,渐次形成了“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独特产业结构。 然而往年的繁盛场景,被今年的疫情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年初,亳州的中药材市场受到冲击,当地大大小小的药厂都面临资金难题、产销困境。 梁万伟是华润亳州中药公司的财务总监,他所在的药厂是当地具有典型产业特色的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企业。梁万伟回忆年初困境,感慨万千:“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不少药材品种一时稀缺。平常一公斤才几块钱的药材,涨到了七八十元,个别品种甚至要一百块钱。” “那段时间,买方、卖方市场完全颠倒了,以前是我们挑着买,那时变成人家挑着卖,而且现金结账、概不赊账。”梁万伟苦笑道。 当时,公司面临上下游两头的煎熬:上游中药市场存量货源有限、价格飞涨,给下游制药厂和医院的紧急供货难以为继。 “我们很不希望在关键时刻跟下游客户说‘没货’了,但年前预备的200万元流动资金,这个时候又远远不能满足采购需求。”梁万伟说,年后复工复产一时难以启动,算下来当时急需800万元的资金。 面对棘手问题,亳州药都农商行伸出了援助之手,该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第一时间“雪中送炭”。在该公司线上申请贷款短短两天后,这笔几百万的贷款资金就发放到公司的账上,及时满足了华润亳州中药公司采购足额药材的资金需求。 尽管历经疫情波折,但梁万伟如今已经尝到甜头:“随着经济恢复,总体算下来,今年上半年中药材业务量同比上升了20%。” 与华润亳州中药公司一样,当时亳州众多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资金流困境——上游原材料价格翻倍,下游销售端回款账期拉长。 亳州药都农商行的“中医药供应链金融”系统在这个紧急关头发挥了显著作用。为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对融资的需求,该行于近年陆续创新推出了“金农信e链”“信贷工厂”“金农企e贷”等产品及平台,借助科技手段,“瘦身”企业信贷申请资料,高效完成企业信贷需求。 据该行介绍,“金农信e链”的客户群体以药农、药商、药企为主,该平台综合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通过系统的评级模型等100多个指标,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线上贸易融资。 而独特的经济结构造就了“中医药供应链金融”融资平台的发展。亳州药都农商行董事长许绍普表示,该行九成的客户都与“药”相关。 “农商行的市场定位和社会责任,决定了其核心企业不像传统供应链金融那样,以大企业为供应链核心。我们的核心企业主要集中在中药材饮片和医贸行业中的亳州本地中小企业,并以点带面向外辐射。”许绍普说,供应链金融平台能够实现与地方经济“彼此成就”,背后还需要强大的政务数据作支撑。 据了解,亳州市从2015年开始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统一管理工商、司法、税务等78个部门的数据接口,并在全市范围内细化梳理社会数据和经济数据,完成了中药材价格指数等社会数据220类和经济数据212类,共汇集社会和经济数据1.04亿条。这套数据整合体系在全国都较为罕见。 “独一无二且完整规范的政务数据,是亳州药都农商行能够构建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基础,是我们的数据资产。”许绍普充满自豪地介绍,目前“药都”金融模式已惠及当地200多家核心企业,以及上游1000多家小微企业,满足了小微企业“短、频、快、急”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