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保增长、稳就业、活跃市场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疫情冲击,不少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上犯了难。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难的处境,对做好“六稳”工作、实现创新开放发展十分重要。 疫情发生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3月16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主持召开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贷不到、成本高、还不起等难题。要坚持政企对接、服务到位,倾听企业诉求,改善融资环境,畅通绿色通道,提供优质到位服务。要坚持银保合作、降低成本,加强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协调联动,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利息成本。要坚持财税联动、信息共享,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区别对待有信誉、财税就业贡献大的企业,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同一天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许达哲再次强调,要落实落细国家和全省出台的系列支持政策,加强政企对接、融担协同、财税联动,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自上而下,湖南全面响应,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举措,企业迎来多项利好。 事实上,早在2月18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加大金融支持等十个方面的30条“干货”政策措施,实打实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健康发展。 通知发出后,全省金融系统迅速联动,落地多项针对性举措,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向各大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推送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名单,借助新增贷款、续贷展期、减降利息、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领域8759家企业投放贷款335.7亿元,1058家企业续贷107.0亿元,对130.5亿元贷款进行展期; 大力支持和推动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一方面,支持企业加快上市进程,目前已新增3家上市公司,4家企业即将发行上市,5家企业在审,31家企业正在辅导备案。另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全省已发行166亿元债券用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创新保险产品,为企业复苏提供有力保障。全省保险机构通过拓展保险责任、创新保险品种等方式,推出“复工险”“复工安行保”等保障计划,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加大增信支持,助力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通过降低担保条件、提高风险容忍度等方式,为相关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增信,确保资金链不断、融资成本不增加。全省856家中小微企业已经获得增信,担保金额26.46亿元,免收和减收担保费用1715.38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344.9亿元,同比增长17.1%。1-3月新增贷款2929.5亿元,同比多增782.9亿元。其中,1-2月在银行机构的贷款中,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881.1亿元。 在关键时刻,全省金融机构真招、实招频出,给犯难的企业下了一场“及时雨”,让企业发展信心更足。 金融活水涌,经济动力足。湖南多措并举,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中小微企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做优做强、做精做专,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银保监会网站3日消息,此前,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相关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1.3万亿元。自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1.28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金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75万户,共计157.8万笔。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559.9亿元到期贷款利息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57.9万户,对应贷款余额3.44万亿元。 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有73.9万户贷款本金、57.1万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截至5月15日,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小微企业主到期贷款延期本金分别为5437.5亿元、1070.9亿元和1010.8亿元,涉及贷款户数合计43.2万户,占全部延期还本户数的57.6%。个体工商户到期贷款延期本金为1006.4亿元,涉及贷款户数30.7万户,延期户数在各类企业中居于首位。 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得到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为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还贷后再给予融资等多种方式,对中小微企业提供1.9万亿元再融资支持,加上前述已实行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的到期贷款,中小微企业已有逾四成到期贷款本金享受接续融资支持。(欧阳剑环 陈莹莹)
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1.3万亿元。二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有73.9万户贷款本金、57.1万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三是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得到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
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政策更好适应市场主体的需要,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20〕120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政策、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作用、加强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地方融资环境、强化组织实施等七个方面,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银发〔2020〕120号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金融及相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金融服务。为推动金融支持政策更好适应市场主体的需要,进一步疏通内外部传导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不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下同)融资规模明显增长、融资结构更加优化,实现“增量、降价、提质、扩面”,推动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不折不扣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政策 (一)安排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完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的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受惠企业占比,对于疫情前经营正常、受疫情冲击经营困难的企业,贷款期限要能延尽延。要结合企业实际,提供分期还本、利息平摊至后续还款日等差异化支持。提高响应效率、简化办理手续,鼓励通过线上办理。 (二)发挥好全国性银行带头作用。全国性银行要用好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政策,实现中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出台细化方案,按月跟进落实。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全国性银行要合理让利,确保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明显扩大,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三)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及支持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禽畜养殖、外贸、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发放依法合规,防止“跑冒滴漏”。中小银行要运用好再贷款再贴现资金,鼓励中小银行加大自有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 (四)落实好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在2020年6月底前将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落实到位,以优惠利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制定本银行专项信贷额度实施方案,按月报送落实情况。 (五)加大保险保障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相关贷款保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区分国别风险类型,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大出口中小微企业的风险保障。鼓励保险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探索创新有效的理赔方式,确保出险客户得到及时、便捷的理赔服务。 二、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六)提高政治站位,转变经营理念。要高度重视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作,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按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实现信贷资源增量优化、存量重组。 (七)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做实普惠金融事业部“五专”机制,单列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等专项信贷计划,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改革小微信贷业务条线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要不低于50个基点,中小银行可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内部转移定价优惠或经济利润补贴。 (八)完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商业银行要提升普惠金融在分支行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将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要降低小微金融利润考核权重,增加小微企业客户服务情况考核权重。改进贷款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如无明显证据表明失职的均认定为尽职,逐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激发其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九)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商业银行要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力争实现新发放信用贷款占比显著提高。督促商业银行提高首次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的户数。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贷款纳入正常类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力争2020年小微企业续贷比例高于上年。 (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审批发放流程。深入挖掘整合银行内部小微企业客户信用信息,加强与征信、税务、市场监管等外部信用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堵点,切实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三、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 (十一)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和结构调整功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十二)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作用。将主要银行贷款利率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点差纳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密切监测中小银行贷款点差变化。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内嵌到内部定价和传导相关环节,疏通银行内部利率传导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十三)优化监管政策外部激励。推动修订商业银行法,研究修改商业银行贷款应当提供担保的规定,便利小微企业获得信贷。开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继续实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户数“两增”要求。进一步放宽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十四)研究完善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修改完善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弱化国有金融企业绩效考核中对利润增长的要求。将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情况挂钩。引导金融企业更好地落实国家宏观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鼓励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通过场外期权、仓单服务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风险管理服务。 (十五)更好落实财税政策优惠措施。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和奖补措施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应享尽享。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做好财政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十六)发挥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政策性,逐步取消盈利考核要求,重点考核其支小支农成效(包括新增户数、金额、占比、费率水平等)、降低反担保要求、及时履行代偿责任和首次贷款支持率等指标,落实考核结果与资金补充、风险补偿、薪酬待遇等直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并将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十七)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加快运作。2020年力争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4000亿元。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批量担保贷款业务合作,提高批量合作业务中风险责任分担比例至30%。对合作机构单户100万元及以下担保业务免收再担保费,2020年全年对100万元以上担保业务减半收取再担保费。 (十八)清理规范不合理和违规融资收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中违规收费及借贷搭售、转嫁成本、存贷挂钩等变相抬高中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的乱象加强监管检查,从严问责处罚。 四、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作用 (十九)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力度。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支持大型企业更多发债融资,释放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优化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审批流程,疏通审批堵点,加强后续管理,2020年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3000亿元。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支持作用。推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信用保护工具发展,推广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融资工具。 (二十)提升中小微企业使用商业汇票融资效率。对于确需延时支付中小微企业货款的,促进企业使用更有利于保护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的商业汇票结算,推动供应链信息平台与商业汇票基础设施互联,加快商业汇票产品规范创新,提升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 (二十一)支持优质中小微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主板、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优化新三板发行融资制度,引入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机制,取消定向发行单次融资新增股东35人限制,允许内部小额融资实施自办发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精选层,建立转板上市制度,允许在精选层挂牌一年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直接转板上市,打通挂牌公司持续发展壮大的上升通道。对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建立差异化的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引入公募基金等长期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 (二十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投早投小。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05号),强化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差异化监管和自律。制定《创业投资企业标准》,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专注投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造企业。鼓励资管产品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并逐步提高股权投资类资管产品比例,完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机制,加强创业投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作。推动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政策。 (二十三)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选择具备条件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推动修改区域性股权市场交易制度、融资产品、公司治理有关政策规定。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平台。加强与征信、税务、市场监管、地方信用平台等对接,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参与,推动商业银行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五、加强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二十四)加大对地方征信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数据目录、运行管理等标准,推动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现有的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地方征信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市场化征信机构运维地方平台。以地方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快实现互联互通,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纳入产业部门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优质中小微企业信息库,搭建产融合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比对,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提供高质量融资服务。完善和推广“信易贷”模式。 (二十五)建立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改革,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主体在一个平台上办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 六、优化地方融资环境 (二十六)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奖补机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和奖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补充等,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完善风险补偿金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托管对象、补偿条件,提高风险补偿金使用效率。 (二十七)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产融合作,推动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中小微企业2020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加强金融、财政、工信、国资等部门政策联动,加快推动核心企业、财政部门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完成系统对接,力争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接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 (二十八)推动地方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地方政府夯实风险分担、信息共享、账款清欠等主体责任,继续组织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账款,督促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依法依规及时支付各类应付未付账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续贷中心、首次贷款中心、确权中心等平台,提供便民利企服务。继续清理地方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环节不合理和违规收费。 七、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九)加强组织推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可通过建立专项小组等形式,加强与当地发展改革、财税、工信、商务、国资等部门的联动,从强化内部激励、加强首贷户支持、改进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强化银企对接、优化融资环境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三十)完善监测评价。探索建立科学客观的全国性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调查统计制度和评价体系,开发中小微企业金融条件指数,适时向社会发布。人民银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会同各银保监局探索建立地市级和县级中小微金融区域环境评价体系,重点评价辖区内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水平、融资担保、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和共享、账款清欠等,并视情将金融机构和市县政府评价结果告知金融机构上级部门和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市场监管总局 证监会 外汇局 2020年5月26日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近期,新华网金融频道特别策划推出【经济走势看信心】系列报道,独家采访经济及金融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展现社会各界控疫情、稳经济的坚定信心,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 摘要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主办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及对策”专题研讨会,邀请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以及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建言献策。 市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期已经从恐慌逐步转至正常化,但对复工后人口流入较集中区域的疫情走势高度关注。从影响来看,市场一致预期新冠肺炎对经济是短期、一次性冲击。具体来看,疫情对消费的冲击较大,一季度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后续经济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控制程度。从微观来看,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严重,亟需解决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难题。 为降低疫情影响,尽快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二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要协同合作,多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支出压力;三是“大手牵小手”,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四是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为有序复工和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支持保障;五是保持信息公开,做好预期管理,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六是坚持市场化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七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为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调研收集社会意见以及组织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分级防控、有序复产复工、多方协作保证中小微企业生存性经营等相关建议。 一、市场对疫情的预期逐步转为正常 1、当前市场机构对疫情的预期已逐步正常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最初的恐慌到逐步了解疫情后的情绪改善,当前市场机构对疫情的预期已经逐步正常化。针对新冠肺炎较高的传染性、潜伏期以及有效的防控手段,社会整体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加之疫情发生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预期的措施,市场情绪在资本市场开市第一天充分释放后,目前已逐步常态化、正常化。 2、市场机构对复工后人口集中流入区域的疫情高度关注 尽管市场机构对疫情的整体预期已经逐步正常化,也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协作下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于逐步复工后,人口集中流入的区域,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周边区域的疫情还存在较大的担忧。一方面担忧珠三角及长三角区域对疫情的严格防控影响企业复工进展,另一方面担忧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容易再次引发疫情。 二、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较大 1、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于SARS疫情 当前市场机构一致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要大于2003年SARS疫情。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及所处的阶段与2003年明显不同。2003年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期,而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速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换期;二是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不同,2003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阶段,外部贸易环境逐步改善,而当前我国经济对内需消费的依赖更大,201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7.8%,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短期消费;三是产业结构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对服务业的依赖逐步提升,而以餐饮、旅游、影视为代表的服务业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四是全球经济格局不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疫情会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以及全球手机、汽车等重要产业链。 2、需求上对消费影响最大,一季度GDP面临下行压力。 整体来看,市场机构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一次性事件,一季度经济增速将面临下行压力。根据疫情情况,很多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的预期。疫情对后续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疫情的控制情况,如果疫情在4月底之前能得到完全控制,二季度GDP将会明显改善,三季度经济增长将进入正轨。 从类型来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尤其是服务业消费,部分餐饮及旅游业的消费冲击将难以弥补。根据SARS期间餐饮旅游业的恢复程度来看,一般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月客流恢复至50%,第二个月恢复至60%-70%,三至四个月后恢复至100%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制造行业尽管受疫情影响短期产能及营收下降,但由于需求端相对稳定,疫情期间挤压的订单将在下半年集中释放。 3、微观上要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 此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部分中小微企业。据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近日对全国148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60%以上的中小企业账面现金能够支撑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同时,31.62%的被调查企业预计本次疫情对公司营收的影响在50%以上。约有22.5%的被调查企业计划减员降薪,16.01%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这将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链的末端环节都是由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进而对复工后大型企业的经营也造成较大的压力。 要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带来的地方区域性金融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上升可能增加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同时,叠加疫情因素导致的财政支出增加和财政收入减少,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在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地方财政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中小微企业—地方性中小银行—地方财政”三大风险点叠加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要高度关注。 三、战“疫”突围的对策建议 1、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 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疫情防控情况,为便于实际操作,建议中央部署各地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 一是尽快根据疫情分级标准,推动各地实现依法行政。当前各地为控制传染源,有些做法超越了法律适用,例如扩大强制隔离范围、过度实施交通管制;设置路障、挖断道路、阻止人员物资正常流动;泄露重点人群个人信息等。为纠正不当的管制措施,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根据疫情出台分级标准以及对应参照的防控措施,使各地实现有据可依,并以此纠正各地在疫情防控中的不当做法。对于拒不纠正错误行为的地方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督促依法行政。 二是认真总结防控经验教训,疫后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疫情结束后,应组织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和应急处置机制进行认真总结,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并以此为依据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2、多方协作,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性经营。 面对疫情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金融体系、国有企业要协同合作,通过各种办法进行救助,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保障其在复工后能持续经营。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因地施策,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成本。目前工信部出台20条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复产复工,建议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以及经营情况给予差异化的补贴和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减免或减半2-3个月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第一季度中小微企业缴纳的税收按一定比例进行返还;对于租用大型国企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减免或减半2-3个月的房租,对于租用民营或私营业主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允许其凭有效租赁合同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减免或减半2-3个月房租。 二是建议各地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出台一系列保障中小微企业生存的支持措施。对在疫情期间到期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适当给予6-12个月的展期;灵活运用资产证券化、外部担保等多种方式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不断裂。 三是建议国有企业带头减租降费,让利于民。建议水、电、煤气、电信等大型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主动让利,减免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相关费用。 3、“大手牵小手”,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为中小微企业纾困。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很难直接获得金融资源或国家政策扶持,而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向居于产业链核心的大企业提供金融资源,再通过由其向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延缓订单交付等方式,有效将资金传导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手中,通过“大手牵小手”,实现为中小企业纾困的目的。 具体方法上,一是建议现金流相对充裕的大型企业,借助预支货款等形式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确保中小微企业的正常复工以及产业链的正常运营;二是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利率的委托贷款,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提供贴息支持;三是为解决由此导致的大型企业负债率上升问题,鼓励大型企业将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由地方或国家担保机构提供外部担保,由金融机构投资,实现企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四是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存量三角债务化解,解决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问题,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同时借此契机推进市场化去杠杆,降低中小银行风险。 4、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支持。 建议财政部门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一是建议适当提高今年的赤字率至3.5%,可争取7000亿元资金;二是建议发行特别国债,规模建议不少于1万亿;三是视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需要,免除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比如3月31日前)的全部增值税,以降低企业支出压力,支持企业尽快复产复工。前两项措施筹措的资金,可用于疫情防控及扩大公共卫生等短板投资,以及重点物资保障企业、小微企业税费、五险一金缓免、失业救济、贷款贴息等。 建议货币金融政策保障流动性支持。一是用好央行3000亿专项贷款资金;二是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民生物资和服务提供企业等,更加积极地提供无抵押低息贷款;对其他企业,在抵押到位的基础上,也应当积极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必要时可以动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为兑付困难的企业债券(不包括平台、地产等,且以民营企业为主)提供流动性支持。 5、保持信息公开,做好预期管理,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 一是实事求是,保持疫情信息准确、畅通、公开。要及时应对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发声来及时消除不实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引导社会形成正确预期。 二是做好对国际社会的沟通工作。目前全球都高度关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的关联也日渐紧密,在做好国内预期管理的同时,也要同步做好国际社会的沟通工作,为复产复工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三是建议统计局在后续公布一季度经济增速时可以同步发布剔除疫情影响的GDP增速,此做法既符合统计数据实质可比原则,又与疫情一次性外生冲击性质吻合,有助于市场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现状,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 6、坚持市场化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 除出台短期政策以外,建议更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为补短板、促发展,当前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二是要让民营企业树立改革的信心。要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贯彻竞争中性原则,打破行业垄断,消除民营企业“不敢投”的顾虑,提升民营经济的活力。 7、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权责,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增进相互信任,让社会公众和政府形成相向而行的合力;二是建立起各司其职的治理体系,优化问责机制,鼓励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风气;三是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尽快建立健全体系性的公共卫生保障和疾病预防机制,加大对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投入;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机制,提高我国对重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民间组织力量,与政府通畅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疫情及其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附录
记者获悉,外贸企业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XTransfer」宣布完成C1轮融资,由澳电创投(Telstra Ventures)领投,MindWorks Capital概念资本及老股东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具体融资金额尚未披露。 本轮融资后,XTransfer将进一步大力夯实数据基础能力和反洗钱风控能力,提升客户深度服务能力,以及全面进行组织升级,引进全球优秀人才。 36氪曾报道,XTransfer成立于2017年5月,总部位于上海,并在中国香港地区、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开设了分支机构。XTransfer通过与跨国银行及金融机构合作,在全球建设起多币种统一清算网络,为中小企业全球展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包括跨境及本地收款、付款、外汇兑换等财资管理服务。此外,XTransfer也建设了以中小微企业为中心的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 创始人兼CEO邓国标表示:“在中小微企业资金跨境风险控制方面,我们真切体验了其中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服务中小微企业风险敞口大,外贸订单小型化碎片化趋势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跨境资金账户承载资金高频流动;另一方面,风控难度大、成本高:受限于组织配置和市场教育,中小微企业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内控能力较弱;交易对象、场所、地域和类目多且易变;另外B2B外贸行业缺乏全面、统一标准和结构化的数据源。但是这也是令我们兴奋的地方,我们认为把苦活、脏活和累活干好,就是核心竞争力。” 当前,XTransfer的产品服务包括外贸收款、多币种现金管理、风控服务及基于外贸生态的增值服务。XTransfer全球收款账户与国际知名大行合作,客户可收取来自全球买家的汇款,目前已支持14个主流币种,实现最低零维护费/入账费。而本地收款账户让企业客户如同国内收款一般收取国际汇款,由买家支付当地货币,降低换汇成本,XTransfer的本地清算网络实现快速收款,0中间行手续费。XTransfer支持全球收付款转账,可转账至供应商等对公账户,无金额限制。 在结汇提现服务方面,XTransfer支持极速到账,并进行合规申报,实现100%入账成功,极速增值服务最快1小时内到账。普通提现的对公账户服务支持退税,提现至中国大陆对公账户可退税,并且无金额限制。 而在安全合规层面,XTransfer采取严格的资金安全保障措施,其金融解决方案获得合作银行与机构的合规检验与认可。客户资金存放于合作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内,所有资金操作严格按照客户的指令进行。XTransfer的安全防护将确保客户授权的真实性,如有任何异常情况将被及时识别并阻止。另外,未经客户授权,XTransfer也绝不会将客户信息透露给无关第三方。所有信息均保存在XTransfer的安全服务器中,任何数据传输均采用最新的SSL技术加密,数据的访问权限受到严格的物理控制。 在反洗钱风控方面,联合创始人兼CRO姚伟春表示,目前,XTransfer的智能信息洞察系统和智能决策系统能快速识别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交易,提升客户体验并保障平台安全。在未来,XTransfer将持续资源投入,不断升级基础设施。 而在进一步的技术落地上,据联合创始人兼CTO刘艳芳介绍,XTransfer早期阶段就在平台内嵌入了一套可靠可信的数据保护机制,通过可信计算、底层加密、全链路敏感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搭起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新一轮融资后,XTransfer将继续加大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在业务风险防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向的投入。 投资人观点 Telstra Ventures澳电创投合伙人卜君全表示,我们一向看好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深厚的专业能力的创业者。XTransfer打造的反洗钱风控体系,在过去三年里,沉淀了全球金融风控体系的最佳实践,已实现流程智能化。团队的努力,获取了监管、上下游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的信任与支持。我们认为,这种持续努力,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信任网络,能为中小微企业的全球展业提供最便利的金融创新服务,释放巨大的价值。 MindWorks Capital概念资本合伙人张瑞祺表示,期待XTransfer在未来可以依托其技术平台和海量数据,为中小微出口企业提供解决更多痛点的产品,助力其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招商局创投执行董事甘自辛认为,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和外汇市场由于疫情干扰加速波动,需求周期紊乱,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对供应商电商化、小批量高频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XTransfer提供的数字化支付清算网络及反洗钱风控系统,是帮助中小微出口企业提升业务流转效率,持续降低金融合规成本的有力保障。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惠及中小企业及出口行业。XTransfer这样的服务平台,是让这些政策更好更快地落地,让中小企业批量获益的新兴力量。我们期待公司在这个特殊时期,持续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特约 | 张俊鸣 从科创板到创业板,A股的注册制改革试点已经覆盖了A股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而未来这一改革有望进一步推广,“积极稳妥做好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准备”已经被监管层提上了议事日程。从目前科创板和创业板的运行情况来看,注册制实施之后市场运行平稳甚至走势趋强,新股炒作虽然有所降温但依然维持了一定的赚钱效应,IPO和再融资顺利推进,一二级市场实现了较好的平衡。笔者认为,在政策信号发出之后结合科创板、创业板的运行情况,未来注册制改革有望提速,中小板有望成为下一个实施注册制的市场。未来随着注册制扩大实施,A股内部的运行格局将加速变革,投资者需用“新思维”未雨绸缪提前应对。 注册制从“洪水猛兽”变为制度红利 在前几年,注册制设想一度被投资者视为“洪水猛兽”,个中原因无外乎将注册制和市场扩容挂钩起来,认为注册制必然带来新股上市大跃进,超出市场承受能力造成供求失衡,进而导致股市长期低迷。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似乎言之有理,但忽视了市场在股票增加的情况下也存在增量资金入市的“双向扩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扩容的影响;同时,注册制也不仅仅是让上市更容易,而是有一整套的法规和运行机制改革作为配套。经过各方的努力,科创板的注册制试点平稳推出,涉及庞大存量公司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目前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虽然个股的短期波动有所加剧,但这两个市场的指数都呈现稳中有涨的走势,注册制已经从最初令人生畏的“洪水猛兽”成为持续不断的制度红利。 实践证明,A股市场不缺资金,足以消化注册制改革带来的扩容压力,最重要的在于制度保障的到位。在近期新股扩容加速的情况下,新股上市表现出现较大分化,上市数日后快速破发的品种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能力。近期有科创板公司在发行时存在被询价机构集体压价,导致发行价仅有2元多的情况出现,虽然未必完全体现出公司的内在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注册制下的市场开始矫正以往“三高”发行的痼疾。在监管和交易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注册制成为A股的制度红利,未来进一步加快试点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小板有望成注册制下一个试点 在明确全市场逐步推广注册制改革的情况下,中小板有望成为科创板、创业板之后下一个注册制改革的市场。在注册制改革尤其是2015年那轮大牛市中,中小板和创业板被市场合称为“中小创”,二者在公司规模、行业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型;同时,通过并购重组的外延式扩张也成为中小板和创业板许多公司做大的共同手段之一,二者被共同提及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直到后来创业板先行试点注册制,“中小创”才出现一定程度的脱钩,创业板被市场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也领先市场走出强势上攻的行情。但从上市公司的规模、行业构成来看,二者还是存在相当程度的类似,创业板在“存量+增量”的模式下推动注册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小板的注册制改革累积经验,铺平道路。而注册制先扩大到中小板,再进一步推广到体量更大的沪深主板,也符合“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改革步骤,行稳致远。 另一方面,中小板如果实施注册制改革,不仅自身可以获得制度红利,吸引更多优质公司加盟,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目前创业板出现的局部投机泡沫,对市场整体平稳运行更有利。近期创业板在涨跌停板扩大到20%的情况下,出现了天山生物、豫金刚石等大幅爆炒的“妖股”,热钱炒作之下虽然活跃了市场的交投,但也埋下了未来散户被“割韭菜”的隐患。如果中小板也推行类似创业板注册制下的交易机制,则热钱炒作的火力被分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让活跃热钱引导到更多市场和个股“雨露均沾”,更有利于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广,抑制投机的同时也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中小板“三低”股成价值洼地 在中小板有望成为下一个注册制改革试点市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对A股现有的格局会造成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创业板特别是此前有脱离基本面大肆炒作的低价创业板品种,一旦中小板同样实施20%涨跌停机制之后,其交易机制的“稀缺性”将大大降低;特别是中小板如果投资者准入门坎比创业板更低,那么对相关品种的冲击也就更大。此外,创业板作为一个整体,在累计涨幅较大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一波明显的获利回吐,类似科创50指数在创业板注册制正式实施前就出现明显的跌幅,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届时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而对中小板来说,一旦实施注册制其相对创业板的“价值洼地”优势将显现,势必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从深交所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大约是36倍,远低于创业板的63倍,虽然其中不乏中小板有估值较低的银行股及传统产业股影响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同行业的公司,中小板普遍比创业板估值更低,在交易机制“拉平”之后二者存在靠拢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在注册制改革前有许多公募基金成立,针对其细分领域进行专项投资,如创蓝筹、创大盘等,而中小板目前除了ETF缺乏类似的基金,未来注册制时间表确立之后,预计也会有公募基金比照创业板对中小板进行细分领域的投资,带来一波增量资金,这对投资者挖掘中小板的投资机会将带来正面的作用。 笔者认为,中小板中兼具“估值低、股价低、位置低”的“三低”品种,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布局机会,其中甚至有可能跑出涨幅巨大的黑马。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山东矿机、浙江永强、鸿达兴业、海宁皮城、兴化股份、景兴纸业、海利得、伟星股份等。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红刊招聘季 正式启动!】 金九银十,你是否在寻求一份干货满满的优质offer?是否在寻求一个能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 证券市场红周刊诚招证券新闻记者、高级推广运营,邀你一同深入价值投资领域,与投资大师面对面!详情可私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