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银行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黄小鹏 上周,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提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中小微贷款难贷款贵是全球普遍现象,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规模小,银行风险识别和贷后管理成本高,对中小企业放贷不具有规模效应;二、“天晴送伞,下雨收伞”是银行商业模式决定的,经济下行阶段的中小微企业破产率和信贷违约率比大企业更高,容易成为“收伞”的重点。如果按照市场运行,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将被银行抛弃,但中小企业又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确保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不大幅中断反而有所增长,对实现“稳经济、稳就业”等一系列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个天生的内在矛盾确实难解决,但并非毫无办法,政策改善外部环境,银行苦练内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外部一是要采取财政、税收等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只有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了,至少保证银行给中小微放贷的总体风险不明显上升,银行才可能发自内心地敢贷、愿贷;二是适度弱化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提升银行的社会责任权重;三是货币政策和监管考核作些结构调查,如央行结构性提供流动性、定向降低资本要求、调整内部考核目标等。 但从长远看,银行苦练内功,提高专业能力才是实现“能贷、会贷”的关键。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是信贷的核心技术,在传统经营模式下,下行周期中的中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收益比和成本收益比都是非常低的,所以常常成为银行最先缩减的对象,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与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的大数据相比,传统银行总体处于劣势,但它们可以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第三方的数据进行营销和风险控制。传统银行在局部数据方面有优势,如中小企业和个人财务数据,将这些数据用于改进中小企业信贷有巨大的潜在空间,同时,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开发更多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协同效应,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此外,银行的组织架构比较传统,存在很大的改良空间,通过组织改革和数据能力建设,风险收益和成本收益都可以得到提升,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一些原来做不了的事情,从而对中小微企业做到“能贷、会贷”。 据统计,截至去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0.62%,有贷款余额户数2397万户,较年初增加285.23万户,贷款利率也实现了持续下降。经济下行阶段没有发生中小微企业贷款大幅缩减的现象,为整体经济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也要看到,这一成绩的取得可能与行政性让利之间有很大关系,要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这个难题,实现金融稳定持续地服务好中小企业,还需要探索出一种长期机制,这种机制既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更需要银行苦练内功,在技术和组织方面获得创新突破。
记者获悉,一站式外贸企业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XTransfer」宣布完成C2轮融资,由Lavender Hill Capital Partners(LHCP)领投,老股东跟投,具体融资金额尚未披露。本轮融资后,XTransfer将进一步升级反洗钱风控体系,持续打造以大数据和AI驱动的智能风控系统,提升交易电子信息采集、核验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将全面进行组织升级,面向全球引进优秀人才。 XTransfer成立于2017年5月,总部设立在上海,并在中国香港地区、深圳等主要外贸城市,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设有分支机构。XTransfer通过与跨国银行及金融机构合作,在全球建设起多币种统一清算网络,为中小企业全球展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包括跨境及本地收款、付款、外汇兑换等财资管理服务。此外,XTransfer也建设了以中小微企业为中心的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 疫情蔓延下,全球贸易逐渐形成新格局。中小微企业在面对生存压力的同时,凭借其灵活性与韧性,也迎来更多机会走出国门,将“中国制造”搬到世界各个角落。B2B出口主体及类目日渐小型化、多元化,而跨境支付场景也更加碎片化、高频化,这对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XTransfer通过与知名跨国银行及金融机构合作,建设全球多币种统一清算网络和通达全球的财资管理平台,提供开立全球和本地收款账户、外汇兑换、海外外汇管制国家申报等多种跨境金融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中小微出口企业接入跨国银行服务,大幅节省国际汇款手续费,降低货币转换费,并提供一系列增值金融服务。 中小微企业在外贸订单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但在资金跨境风控方面挑战巨大。在反洗钱风控方面,XTransfer自主研发打造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信息洞察系统和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两大核心系统模块,以快速识别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交易,提升客户体验并保障平台安全。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验证,XTransfer与主流国际大行建立深度合作,逐步搭建完善的全球金融网络。XTransfer全球收款账户的合作银行目前已包括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和星展银行等。目前,XTransfer所服务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客户数超过10万家。 XTransfer联合创始人兼CRO姚伟春认为,“与跨境贸易相关的反洗钱工作,尤其是和中小微企业相关的部分,挑战最大。为应对这个挑战,在全面落实反洗钱框架工作的基础上,XTransfer对每一笔资金流动,匹配相关的交易背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一套数据化、自动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风控反洗钱基础设施。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策略引擎的自学习及专家经验的反哺,风控效能将不断提升。” XTransfer创始人兼CEO邓国标表示:“疫情加速了跨境B2B交易电商化的趋势,B2B电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出现完全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超级大电商平台。XTransfer将成为跨境B2B电商交易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领投方Lavender Hill Capital Partners(LHCP)创始合伙人张晓音则表示,“此次疫情催生线上经济的爆发性增长,推动全球跨境电商加速发展,更多中国中小微企业’走出去’。安全、稳定、合规的跨境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中小微企业的利益,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XTransfer团队成功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在获取跨境金融服务中痛点的最有效手段。”
2021年,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如何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如何加大力度、创新服务手段,帮助小微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2021年,第一份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送来了一颗“定心丸”。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发通知,决定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至3月底,以延缓中小企业财务负担,支持小微企业恢复经营。 接下来,财税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多家银行业机构也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续贷”“首贷”的服务力度。 金融业一年让利1.5万亿元 截至2020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2020年6月提出的“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目标已经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年致辞中披露,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在让利目标实现后,小微企业关注的是政策还能不能延续? 2021年,第一份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送来了一颗“定心丸”。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决定,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至3月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继续实施这两项工具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中小市场主体经营恢复的基础。 在专家们看来,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回暖,但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一定困难和压力,仍然需要对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唐建伟认为,从2020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虽然大型和中型企业的PMI继续运行在较好的景气区间,但小型企业的PMI降幅比较大,重新跌回到荣枯线以下,说明当前小微企业复苏仍不稳定,有必要保持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复苏及整体经济恢复。 财税政策更加精准有效 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银行经营受到影响,资本金不足问题愈发凸显,这制约了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在此情况下,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迫在眉睫。 2020年12月初,广东省招标发行10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4家地方银行补充资本金,标志着首单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正式落地。随后,浙江、山西、广西等地支持地方银行发展转型债券也陆续出炉。 “这不仅拓宽了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范围,更有利于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助力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小燕表示。 2020年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2020年11月,国务院即批准下达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有助于推动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在国务院批准下达的2000亿元额度使用完毕后,未来仍有可能采用类似的方式为中小银行注资,并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增强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除了信贷服务,减税降费政策也为中小微企业送来“及时雨”。为助推复工复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减免社保费和医保费等,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2.5万亿元。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步复苏,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复工复产不稳定、流动资金紧张等难题,对减税降费的呼声依旧较高。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也表示,2021年,我国将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并且要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专家认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增加的背景下,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有助于稳定企业预期、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未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意味着政策将更加注重实施质量,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比如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适当延续疫情防控期间的阶段性措施等,以缓解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困难,助力实体经济复苏发展。 “续贷”“首贷”服务力度不减 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几家抬”形成合力。经济日报记者获悉,除了财税货币政策,2021年,监管层将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多家银行机构也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续贷”“首贷”服务力度。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在增量、扩面、降本、控险多维度平衡发展上进行积极探索。”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具体来看,一是在发展战略上更加重视小微业务,二是不断健全专营体制机制,三是加大产品模式的研发力度。 从监管角度看,提升金融服务小微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在于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这需要从政策上强化引导,为其设计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银保监会已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享受优惠风险权重的单户额度上限,放宽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续贷”业务的风险分类作出差异化安排。 当前,小微企业对于“续贷”服务的需求仍然较为迫切。“接下来,工行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着力点,增强普惠金融供给,做好稳企业保就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说,针对小微企业反映突出的首次获得贷款难问题,工行将从三个切入点着手,持续加大“首贷”服务力度。 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是与政府部门、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批量获取“首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与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探索风险共担机制,丰富业务办理模式,将更多“首贷户”纳入融资支持范围;三是深入开展“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活动,提供“送上门”的“首贷”服务。 “稳企业保就业是一场持久战,金融机构在特殊时期理应给予小微企业更多金融支持。”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招行将继续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加大信贷资源支持力度。 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41.29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6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长92%,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2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2504.45万户,较2018年初增加1236.26万户。(本报记者 陈果静 郭子源 李华林)
本报记者 曹卫新 为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顺利渡过疫情难关,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涵盖财政、金融、社保、税费、租金诸多层面。日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称稳企十条)。2月10日是南京市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首日,记者从南京市委宣传部了解到,截至当天9时,全市累计复工企业数2727家,复工人数16.2万人。 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复产复工 稳企十条的第一条措施是将对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其对地方的税收贡献额给予补助。据了解,南京市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近25万户,占全市法人纳税户50%左右,涉及这部分小规模纳税人的补助资金约15亿元。 通知明确,2020年2月至4月,凡符合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普惠性奖补条件的中小微工业企业,就近采购技改设备补助比例将由10%提高到15%。同时,对涉及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实际,南京市将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研发奖补。以上两项措施预计财政支持额度在3亿元左右,具体由南京市科技局、工信局负责。 信贷方面,在鼓励金融机构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的基础上,南京市将加大对企业稳定生产和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依据通知要求,2020年2月至4月,对于南京市小微企业和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新增的流动资金贷款,在落实银发[2020]29号文件关于适当下调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南京市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再给予企业贷款利率1个点的贴息补助。 为支持企业稳岗位稳生产,南京在稳企十条中明确提出对上年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以及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其所缴纳部分失业保险费,此项预计2020年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约8亿元,惠及企业5.3万家。 除上述措施外,南京市还将根据不同情况对已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分别采取退、免、抵、延等多种方式,给予免收1个月房租、减半收取2个月房租的扶持,预计涉及减免的南京市属国有企业房产面积约230万平方米、金额约1.5亿元。 南京市出台的这些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措施非常富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从金融、信贷、社保、房租等多个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上述根据中小微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采取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降低社保费用、减免房租、专项资金定向拨付等多种举措,预计南京市中小微企业将获益30多亿元。疫情当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员工用工成本以及日常房租、水电、固定资产折旧等刚性成本开支等多重难题,各地陆续出台的帮扶中小微企业措施无疑是给企业送来了‘及时雨’。江瀚告诉记者。 全市2727家企业已复工 记者了解到,依据南京市复工复产计划,企业需分15天逐步有序复工,第一周企业复工总人数不超过20%,每天复工人数比例控制在5%左右。在安排次序上,重点先安排工业制造产业链的重点企业,防疫物资生产的企业,民生的超市、农贸市场(限农产品、副食品)、农产品批发市场、便利店、药店、食品生产等企业,物流供应、加油(气)站等企业需要保障。 2月10日起,南京企业逐步复工复产,道路上行驶的车多了,园区、办公楼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多家企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已部分实现复工复产,后续复产工作进展顺利在稳步推进中。 我们结合了可以复工的人员个人轨迹情况,优先安排未离开南京人员优先复工。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已正式复工。采访中,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现有员工581人,公司制定的复工计划是先恢复临床急需的力扑素生产线和氨磷汀原料药,其他生产线暂缓的错峰复工方案。2月10日全厂共有147人复工,主要进行力扑素和氨磷汀原料药生产线的复工前进行消毒、灭菌等生产准备。 2月10日,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也进入复工状态,公司核心产品中央空调生产线已部分恢复生产,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南京市错峰复工返岗的要求,目前公司首批复产员工199人。按照公司的复工复产计划,第二批复工名单除继续增加生产人员外,还将适当增加研发人员,预期复工人数增加到400多人。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保障防疫物资的生产储备和有序供应,部分医药和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已先行复工复产。位于南京经开区企业江苏卡思迪莱服饰有限公司是南京市首家复工企业。面对疫情物资紧缺的形势,江苏卡思迪莱服饰有限公司应势转型为医用、警用防护服定点生产单位。1月29日,公司接到恢复生产的批文后紧急投入防护服的生产。据公司董事长从金林介绍,公司目前日产能由最初的1000件提高到3000件,随着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新增专用设备的到位,接下来的产能将突破8000件。 根据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2月10日当天全市批准复工企业1829家,复工职工98628人。截至2月10日上午9点,南京市累计批准复工企业2727家,复工职工16.2万人。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记者从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十三五”期间,甘肃省专利质押融资总额累计达31亿元,商标质押总额累计6.95亿元,为缓解甘肃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知识产权转化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资本化和商业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甘肃省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保险机构、担保机构、银行共担的风险机制,完善贴息奖励政策,加强项目对接与服务,开展融资需求调查等,推动中小微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取得实效。自2014年甘肃省实施专利质押融资奖补政策以来,省级财政共发放贴息和补助经费1516.9万元,60余家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享受了补助政策。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覆盖面,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甘肃省已启动《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修订工作,将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列入奖补范围,并进一步扩大质权人范围,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深入开展。
深圳主板和中小板合并是大势所趋,早在20年10月28日,我就写过一篇短文《深圳主板中小板合并推进注册制改革吸引大盘科技股IPO》,证监会在2月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批准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皮六一介绍,合并后将按照“两个统一、四个不变”进行安排,即统一业务规则、统一运行监管模式,保持发行上市条件不变、投资者门槛不变、交易机制不变、证券代码及简称不变。 中小板和主板合并对投资者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从估值看,中小板整体估值略高于主板,主要是上市公司行业特性决定,从交易规则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看,更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深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计上市公司1468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5%,总市值23.39万亿元,占全市场的29%。深圳主板市场以传统的地产家用电器为主,中小板则是以电子、生物制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新技术为主,但是缺少芯片半导体的最新的科技企业。 缘何需要合并中小板和深圳主板,在于中小板主要承接中盘股为主,新股主要集中于中盘股发行,缺少大盘股发行,而深圳主板市场在2000年初就暂停了新股发行,失去了融资功能,作为深圳主板市场竟然没有新股发行长达20余年,这是不正常,户枢不蠹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资本市场也是如此,深圳主板失去新股补充,也就失去了新科技新技术上市公司,跟不上时代步伐,股市也就缺少了活力。中小板和主板合并以后,就可以恢复新股上市,本身中小板定位于中盘股上市,合并以后,就可以打破新股总股本方面的一些制约,新的主板市场既可以承接中小盘科技股上市,也可以承接大型科技股上市,同时也可以接纳大盘传统行业公司上市,增加了市场的包容性,这有利于快速壮大深交所主板市场,与上交所更好的并驾齐驱,位于同一个赛道均衡发展。 虽然中小板和主板合并并不意味着全市场注册制马上实施,但是全市场注册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旦实施注册制,合并以后就可以减少一个板一个板的推进,一次性就可以完成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加快注册制推进 脚步。暂时无法确定中小板主板合并以后的定位,但是很有可能与创业板错开发展,创业板着重吸纳创新型上市公司并引领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主板市场则增加市场的包容性,推动传统产业科技升级和传统大盘股上市,增加深圳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前一阵子金龙鱼(行情300999,诊股)在创业板上市,就有声音对创业板定位出现质疑,合并中小板主板以后,类似于金龙鱼这样的公司在深圳主板上市,也就顺理成章。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深圳主板和中小板合并会不会带来扩容的增加,目前IPO 维持极高的节奏和较大的融资规模,投资者也颇有质疑的声音,市场尽管指数较为强势,可这是机构抱团疯狂炒作权重抱团股所致,沪深两市有大量个股不断创新低,很多投资者已经损失惨重,牛头熊成为新名词, 有关方面指出:“合并后主板仍然实行核准制,没有降低上市门槛,也没有新增上市通道,不会直接导致市场短期内加速扩容。证监会将会同沪深交易所釆取多项措施,维护市场稳定运行。”,但是主板中小板合并以后,新股节奏降低是不太可能的,对于市场的影响既没有正面因素,也没有太多的负面因素,属于中性因素。 中小板合并主板,是为注册制改革铺垫,也是为了深交所增加IPO 包容性,方便统一监管,没有必要过度的解读,以平常心看待为好。
一、中小板市场历史与现状 1、中小板的发展历史回顾 2004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块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当年5月27日中小板正式开板,首批8家上市公司于6月25日正式发行上市。次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始发布中小企业板指数。中小板的发展由此步入正轨,开启了此后十多年繁荣发展的序幕。 中小板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自设立以来一直在主板市场的制度框架下运行,但同时又是主板市场中相对独立的板块,该板块实行运行独立、监察独立、代码独立、指数独立。中小板的发行上市标准与主板一致,成立初期主要安排拟发行上市企业中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且具有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在该板块上市,以“小盘”为最突出的特征。设立中小企业板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步,其初衷是为下一步设立创业板积累经验,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要求的具体安排。 回顾中小板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小板的设立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据了解,有关部门原本计划2000年在深交所设立创业板,对标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然而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股市遭到重创。此外,1999年港交所推出的创业板发展不如预期,因此在深交所设立创业板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互联网泡沫危机过后,为了积累经验,监管部门于2004年在深交所推出中小板。但随着中小板的发展,其上市企业数量和总市值均已超过深交所主板,其过渡性作用已经完成。有媒体报道,监管层拟合并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但目前官方并未对这一消息进行确认。我们认为在注册制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不排除会有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的可能性。 2、中小板市场目前运行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小板共有99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35,378亿元,占深交所总市值的39.59%,流通市值为106,105亿元,占深交所总流通市值的40.25%。2020年中小板IPO公司家数为54家,比上年增加28家,同比增加107.69%;IPO筹资额为372.29亿元,比上年增加27.62亿元,同比增加8.01%。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板的融资功能已经远超深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已经超过三年未有企业上市),如比亚迪、海康威视、牧原股份等部分中小板上市公司已经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规模上与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已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平稳运行,中小板注册制改革在即 资本市场的设立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但在此前的审批制与核准制下,许多“新经济”企业或因无法达到上市标准和“同股不同权”等相关制度,或因排队周期过长,被迫选择港股或海外市场上市,导致如BAT、美团、京东等优质企业流失,国内投资者难以享受到“新经济”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在此背景下,注册制改革被提上日程。 科创板作为增量市场,率先打响了试点注册制的第一枪。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1月28日,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223家,其中2020年上市企业家数达到145家,拟募集资金为1,614.86亿元,实际募集资金达到2,226.22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及募资规模远超其他板块。此外,2020年上交所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对科创板上市规则进行完善,随着政策的落实,科创板将率先与国外成熟市场“接轨”。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具有探路的作用,目前科创板注册制运行良好,为其他板块试点注册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于科创板的增量市场改革,创业板属于存量市场改革。创业板市场涉及超过9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4,600多万存量投资者,注册制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存量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交易习惯以及存量上市公司的监管规则。但在科创板的良好示范以及新版《证券法》的推动下,创业板的注册制于2020年6月正式落地,首批18家企业也于同年8月24日上市。目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 同时,由于与科创板的定位不同,创业板在注册制改革时更加重视自身特色。例如,相比科创板,创业板在上市标准的设置上更加看重预期盈利能力,仅就市值超过人民币50亿元的一般盈利企业不设置盈利要求,但仍设置了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限制。而对红筹企业及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创业板明确“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具体标准的同时,相对科创板还增加了“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关键的一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功后,全面注册制势在必行。目前有关注册制的配套政策已经逐步完善,全面注册制的条件日趋成熟。2021年1月28日召开的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为做好注册制试点总结评估和改进优化,加快推进配套制度规则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等工作,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相信在监管层的大力推动下,全面注册制有望加速推进。 而中小板作为主板的组成部分,有望成为2021年试点注册制的下一个板块,这也将是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市场化、法制化的最大增量。由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及监管制度与沪市主板和深交所主板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如果中小板成功试点注册制,那么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将不存在关键障碍,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与国际成熟市场全面“接轨”。科创板用260天将注册制从理念变成现实,创业板只用119天完成了注册制的落地,预计中小板注册制的推进将会更加迅速。此外,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中小板与深交所主板在融资功能上已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我们不排除监管层会借此机会将中小板与深交所主板合并后再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