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旗下财付通遭央行处罚 支付结算管理违法罚149万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6日讯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近日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深人银罚〔2019〕6号)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存在违反支付结算管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的违法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对其处以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149万元。 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财付通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下属子公司,腾讯持有财付通95%股份。财付通是腾讯于2005年9月正式推出专业在线支付平台,其核心业务是帮助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双方完成支付和收款。致力于为互联网用户和企业提供安全、便捷、专业的在线支付服务。 本次处罚是财付通第二次收到央行的罚单。2017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在官网公布对财付通的处罚信息,公示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未严格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央行处以3万元罚款。这是央行首次公开披露对财付通的处罚行为。 以下为原文:
违反支付结算等制度被罚,财付通称大部分事项已完成整改 财付通在收到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反馈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启动自查。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近日,由于存在违反支付结算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行为,腾讯旗下的财付通被罚149万元。9月16日,财付通方面向记者表示,财付通在收到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反馈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启动自查,制定并落实逐项改进计划,目前大部分事项已完成整改。 据央行官网,9月12日,央行公布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政处罚公示表(2019年第146期)。该行政处罚公示表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违反支付结算管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被警告,并被罚款人民币149万元。作出该行政处罚决定日期为2019年8月30日。 对此,财付通方面9月16日称,财付通在收到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反馈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启动自查,制定并落实逐项改进计划,目前大部分事项已完成整改。后续,财付通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将进一步加强合规管理工作,继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支付服务。
马云前脚刚退休,腾讯就开始动手,瞄准支付宝的腹地,正面对决蚂蚁花呗! 有消息称,微信支付的信用产品将取名为“分付”,其目前已经在内部孵化中,预计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上线。 “分付”或许与“花呗”和“白条”一样,采用先消费体验,后还账的模式,类似信用卡。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9月10日,马云刚刚正式宣布“退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 没过几天,腾讯就忽然出手,要“狙击”支付宝的花呗产品。 出手的正是腾讯的明星团队微信支付,在2014年的春节,曾经用微信红包偷袭了马云的支付宝,事后马云这样评论称“确实厉害,此次春节‘珍珠港偷袭’确实计划和执行得完美。” 这一次,腾讯能否再创奇迹? 微信版花呗将上线 花呗、白条面临劲敌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腾讯内部正在孵化一款信用支付产品“分付”(暂定产品名称)。 将来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或许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在账期内延长时间付款或者将账单进行分期付款。 据悉,“分付”预计在今年四季度上线,由微信支付团队运营,目前处在与部分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洽谈合作的阶段。未来“分付”或像“微粒贷”一样,通过开放白名单形式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助贷、联合贷的模式来运营。 这个问题之前也有坊间说法,微信说是会推出类似于花呗、京东白条这样信用支付产品,但是一直没有落到实处,似乎腾讯只是有这个打算。 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微信支付曾经低调推出微信支付分,它是微信支付对标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分”的产品。 据其官方介绍,微信支付分主要由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守约历史三个维度构成。如果确定拥有内测资格,则可以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分及分数构成。同时,在微信钱包的支付中也会出现微信支付分的入口。 例如,在一款名为租借共享充电宝的“小电”小程序中,微信支付分达到550分以上便可以免押金使用,而如果没有达到相应分数,仍需要缴纳押金。 网友热议 消息传开后,网友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始终觉得自己有钱花。” “以后要是不还钱,“分付”直接把信息发到你朋友圈。” “有花呗就好了,微信别来了,多了伤肾!” “玩了玩了,我的花呗还没有还完~” “放过年轻人吧!现在的年轻人本来就存不住钱,又来一个分付?以后会负债更多了.....” 微信为什么要推出“分付”? 在花呗为蚂蚁金服赚了不少钱之后,大家似乎看到了消费金融领域的有利可图。 只是这一领域的门槛还算比较高,不是巨头可能还玩不起来。而且,不是每个巨头都有勇气去跟阿里硬碰硬。 蚂蚁花呗是阿里在2015年4月份正式上线的支付产品。 而京东白条更早,2014年2月份就已经推出的一种“先消费,后付款”的全新支付方式,同时这也是是业内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像花呗、白条本身的性质与信用卡很相似,都是一种贷款之后的产品,它需要一个很大的平台来支出。 对于阿里来说,体系之中有淘宝与天猫这两大电商品牌的支持,京东白条有京东商城做支柱。相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社交产品,并没有一个电商在前提支持。 微信支付,只是为了响应庞大的微信用户人群而产生的,这并不是主要的产业链,所以对于花呗、白条,腾讯并不需要有绝对的理由推出,这也是为什么腾讯迟迟没有推出信用支付的功能。 从腾讯自身角度来看,也是需要推出一款产品来刺激腾讯金融业务增长。 如今微信已经拥有超10亿的庞大用户规模,且拥有十分高频的交易次数,而分付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支付欲望,同时能进一步增加商家的销售量,又能刺激新用户的增加。 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腾讯在财报中开始单独披露“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数据,至此,其商业支付、金融服务相关的数据才在公众视野中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8月14日,腾讯控股发布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从营收数据来看,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已经成为腾讯的第二大业务。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集中在腾讯FiT平台,从官网资料来看,主要有理财、支付、证券和创新金融四大板块。 而目前看,却是缺少了消费金融这一环。再来看看支付宝的花呗一年挣多少钱,数据显示,现在蚂蚁花呗拥有3亿用户,2017年营收65.96亿元,净利润34亿元。 腾讯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二季度收入228.88亿元,同比增长37%,环比增5%,是四个主营业务板块里同比增速较快的,对营收的贡献排第二位,占比26%。截至第二季度,理财通总客户资产达人民币8000亿元。 对于金融科技的未来,腾讯高管称: “短期的趋势是让用户把更多的钱留在生态中,短期来看是影响我们的收入,用户的提款是变少了,我们的盈利率当然受到影响。在长期来看,我们是以增值服务来变现。在目前的环境中,金融科技产品线有很大潜力,风险控制也比较合适,在接下来的几年有更好的发展。” 腾讯加入能三分天下吗? 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和微信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 在信用支付领域,支付宝和京东金融走在了前列,是因为支付宝和京东有支付场景,推出的时间早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近几年,微信支付一直在开疆扩土,建立广大的支付生态,包括微信支付在线下已经扩展了许多线下商户。 此次腾讯加入到这个领域里是否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状况呢? 当然首先要考虑的是瞄准这一领域的,并不仅仅只是腾讯一家,还包括很多巨头比如美团也在尝试进入这个领域。 蚂蚁金服目前仍然是整个行业的领导者,而旗下的主导产品蚂蚁花呗作为信用支付的创始者以及信用支付的老大,也都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使用场景,包括完整的一个生态体系。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而其他产品目前也只能照猫画虎学习相关的规则,由此能够让用户迅速的脱离陌生感,不过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其实首先还是要让用户有使用场景,阿里巴巴包括京东能够在这个领域里做出创新级别的表现,完全是仰仗于自己的电商体系巨额的流水,能够支撑起这样的需求。 对于微信支付来说,显然是有比较大的优势,原因就在于目前可能除了阿里体系的阵营之外,几乎都是支持微信的线上支付,同时包括大的线下支付市场,这个支付市场已经扩张到了中国广袤农村的边边角角,所以理论上确实有无限的想象可能。 不过微信支付的用户群体庞大,却并没有相关的数据来支撑用户的信用报告。相比于阿里的电商体系来说,微信的用户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腾讯所能做的是和第三方的银行平台合作,获得一部分的信用报告。 微信金融科技在腾讯里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但是,变现方面跟支付宝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微信支付的商业地位提升,加上微信支付的支付场景已经成熟,所以,分付的出现也是顺应天时地利,相信一经推出,会瓜分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也许中国信用支付的长期格局会被彻底改写。 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有多挣钱? 花呗可以理解为一款“类虚拟信用卡产品”,在功能设计上“对标”的是银行信用卡。 信用支付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支付欲望,同时能增加商家的销售量。 花呗的收入结构也和银行信用卡类似。比如花呗的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 1、利息:包括延期还款服务费、账单分期服务费、交易分期服务费,都可以算是利息收入; 2、交易手续费:即对商户收取的每笔交易手续费; 3、惩罚性收入:即逾期费用。而银行信用卡收入来源也主要是三处:息费收入(含分期或逾期)、刷卡回佣(也即交易手续费)、年费收入。信用卡的交易额规模,体现着持卡用户的消费刷卡量(规模)和活跃度(频次),与之挂钩的刷卡回佣,长期以来也是信用卡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过近年来,信用卡的账单分期收入占比正快速提升,今年初,银联统计,银行信用卡分期收入占比提升高达36.7%,为信用卡业务第一大收入来源。 花呗最新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花呗的经营主体蚂蚁小微小贷公司总资产为217.36亿元,表内贷款余额为112.8亿元、同比2017年末减少2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85%。2018年全年,花呗的营业收入23.09亿元、净利润3.67亿元,相比上年大幅缩减。2017年,花呗净利润高达34亿元,营收能力远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去年下半年开始,支付宝推出一系列整合营销中,大力推广花呗分期、拓展花呗线下支付场景,除了天猫、淘宝、饿了么等线上消费,还积极拓展家居、家电、家具、教育、生活服务等消费场景鼓励用户线下使用花呗。支付宝数天前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90后”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上涨了87%;同时使用花呗和余额宝的群体中,“90后”占6成,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占6成、多于一二线城市。 京东白条方面,公开信息显示,京东金融集团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目前有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财富管理、众筹、保险、证券、金融科技等十一大业务板块。 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三大业务网板块——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支付业务。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其中供应链金融是京东金融的起家业务,也是一直以来都保持盈利的一个业务板块。官方数据显示,供应链金融早在2015年便已实现盈利,京东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京东体系外客户营收2017年增长超过300%。 此外,消费金融是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更是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凭借京东商城这一天然的巨大流量入口,自上线以来亦获得迅速发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白条营收账款余额344.49亿元。 白条“掌舵人”许凌曾观察使用过京东服务的用户消费前后5个月的表现,用户在使用白条后和使用前对比,月均消费订单比例提升了52%,月均消费金额增长97%。 从公开数据来看,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这两部分贷款业务构成了京东金融总收入的66%,可以说是京东金融的支柱性收入。 微信支付的珍珠港偷袭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早在2014年,微信支付就曾经成功偷袭过支付宝。 在移动支付市场,过去是支付宝一家独大。2015年,移动支付超过互联网支付。这一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在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市场的份额为74.92%,腾讯旗下财付通仅为11.43%。 但是现在却是双寡头局面。根据易观国际数据,2018Q4,支付宝以53.78%的市场交易份额占据移动支付头名,腾讯金融则为38.87%。支付宝和腾讯金融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2.65%,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这一切都归功于2014年春节腾讯推出的微信红包。2014年初,脱胎于财付通的微信红包横空出世,一战成名。 当年春节,据统计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初八,有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很多人为了抢红包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这场突如其来的抢红包风潮,让微信支付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大量用户,对支付宝形成了强势冲击。 对于那次微信红包的偷袭,马云1月29日在其个人“来往”账户上称,“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体验和产品是如何如何地好。尽情地激发着各种未来的畅想以及阿里如何地担心睡不着觉。” 马云还表示:“确实厉害!此次‘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
跨境支付“无证经营”引监管关注 行业或迎新一轮洗牌 来源 国内30家拥有跨境支付试点牌照的支付机构正迎来关键时刻。 今年4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简称“外管局”)印发《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要求《办法》实施前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应于《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要求向有关部门进行名录登记。 对此,包括支付宝、连连支付等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人士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正按照监管相关要求,推进(名录登记)此项工作。 与此同时,7月22日,一位支付机构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日前,相关监管部门重申跨境业务持牌经营的重要性,并要求支付机构6个月内停止与不合规的无证跨境支付公司业务合作的消息。 而目前除去上述国内取得跨境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之外,跨境支付市场的参与者还包括PayPal、Payoneer、PingPong等这些机构,只是它们未在中国取得跨境支付牌照。 谈及“无证经营”的机构未来的出路,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是申请境内支付牌照;二是与境内支付机构合作,在合规前提下,共同服务跨境贸易主体,成为类似于服务商的角色。 多家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支付机构正进行名录登记 这两年,跨境支付热度上升,成为支付机构布局的重点。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2018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比2017年增长55%。 “首先是跨境支付行业本身受到政策的利好,一带一路政策与人民币国际化等政策都鼓励企业“走出去”,这就对由跨境贸易产生的跨境回复产生了新的需求。” 黄大智表示,另一方面,断直连、备付金全额上缴政策的实施,是中小支付机构普遍面临着业务转型之困,而跨境支付的庞大市场正是支付机构转型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而要在中国开展跨境支付业务,需要拥有三方面资质,包括第三方支付牌照、跨境人民币业务资质,以及跨境外币支付牌照。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3月监管开放跨境支付相关资质的牌照申请以来,目前共有30家支付机构获得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资格。 不过,今年4月29日,外管局印发的上述《办法》指出,《办法》实施前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应于《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办法》要求,向注册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外汇管理部(以下简称分局)进行名录登记。 至今,3个月的期限将至。而本报记者了解到,支付宝、连连支付等30家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均正进行相关名录登记。 “按照《办法》的规定,试点支付机构都需要进行名录登记,支付宝正按照监管的要求,推进此项工作。” 蚂蚁金服相关人士称。 连连支付相关人士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正按照监管相关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此项工作。 7月22日,上述支付机构人士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近期都在准备跨境外好的名录登记工作。”应该八月底会有结果。 名录登记工作是否会顺利? “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即监管层的考量和支付机构自身业务是不是合规。上述支付机构人士表示。 不过,他亦进一步向本报记者指出,30家试点机构其实不算多,如果再卡掉了岂不要更少了。 无证跨境支付机构出路何在?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对于跨境支付业务的监管也日益趋严,并再提跨境支付持牌经营。 “获得外国牌照但没有在中国拿到牌照,不能通过数字平台向中国投资者(消费者)提供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这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 7月13日,外管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 日前,更有消息称,央行支付结算司召集银联、网联两大清算组织及部分支付机构召开了一场跨境业务研讨会,重申了跨境业务持牌经营的重要性:“凡是没有取得监管许可而为中国境内居民提供跨境支付结算服务的,都属于跨境无证经营”……。 上述支付机构人士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了此事,并表示“跨境支付今年整体监管是蛮严的。” 事实上,当前除了连连支付、汇付天下等30家获得跨境支付牌照的国内支付机构之外,跨境支付市场的参与者还包括PayPal、PingPong、空中云汇等这些机构,而它们并不持有中国跨境支付牌照。 这段时间,一些在国内“无证经营”的跨境支付机构也备受关注。 比如7月12日, Ping Pong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Ping Pong率先响应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规范跨境支付市场的最新监管框架,报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Ping Pong近期已开启业务模式的升级计划和针对性改进。 此通告一出,市场便有人猜测称“Ping Pong业务不符合政策法规被叫停。” 对此,Ping Pong在7月15日则发布“严正声明”称, 公司业务符合政策法规,不存在叫停一说。 那么,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这些“无证经营”的机构究竟该何去何从? 对此,黄大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向通过申请中国境内支付牌照,持牌合规经营。二是通过与境内支付机构合作,在合规前提下,共同服务跨境贸易主体,成为类似于服务商的角色。 此外,去年以来,不少支付机构因跨境支付业务违规被罚。 “相比于境内的支付,跨境支付的产业链更长,涉及的主体更多,而跨境支付间的资金交易的复杂性,使其很容易成为资金转移、洗钱等非法交易的通道,成为违法交易的重灾区。同时,跨境外汇支付涉及资金的跨国流动,监管更为严格,合规要求更高,部分支付机构在开展跨境支付交易时,难以达到合规标准。”黄大智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