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化遭遇严重打击,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从政治、经济、环境多维度来看,中国再一次来到历史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12月5日,笔者参与了“2020凤凰网财经峰会”。该会议是由凤凰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人民日报出版社协办,凤凰网财经、中华网财经承办。这一年来,旧物速死,新物速生。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在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和世界。因此,笔者梳理了众多重要嘉宾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认为,“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工夫、谋改革、扩开放、促创新,只有提升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增强我国金融的抗周期、抗风险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军事、科技、产业、产品的竞争,同时也更是资本、货币、金融的竞争,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在金融领域,货币政策非常关键。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认为,宏观经济最重要的调控手段是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最后都会作用到货币供应的增量变化上。综观近20年来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其基础货币的投放与控制,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受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影响很大;二是2013年之后新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操作工具,如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逆回购等。一般情况下,当外汇储备处于不断的增加状态,就以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来投放基础货币;当外汇储备处于减少的情况下,就以其他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并对冲因外汇储备减少而收回的货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以来,由于全球各国货币政策集体调整所带来的货币环境的变化,人民币由贬值压力转变为升值压力,外资从流出转变为流入,必然会对中国的货币管理形成多方面潜在的影响。这使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货币特征等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并对宏观经济调控、资本市场、企业经营管理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变化、影响,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短期内外界甚至很难把握和理解。金融的责任和担当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主要分享了关于金融在疫情期间的责任和担当。他在演讲中提到,今世界的金融体系和1929年的金融体系有着巨大的不同,1929年的时候,全球尽管已经有了中央银行体系,但是实行的是金本位制,中央银行没有灵活操作货币发行的权限,因为黄金的储备直接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所以金本位制制约了在特殊危机情况下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扩张的可能性。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G20体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G20体制下,金融稳定理事会对G20政策的协调和在全球的推广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大的建议和引导作用,因为最终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建议要经过G20领导人的批准,所以金融稳定理事会在这种特殊危机的情况下,对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新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特殊危机的情况下得到了突出的运用,而且危机也使数字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上升的空间,包括数字货币、数字税收等新的政策议题也提到了日程上来了,所以数字经济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根植于产业,服务于社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尤其是以电子消费产品为代表的生活类消费品的生产制造,更具有产业链、供应链的明显优势。由于我国疫情控制的好,中国国内供应链先于其他国家得以恢复,转移到国外的一部分生产回归国内,这也拉动了中国的出口。未来,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金融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改革的步伐也是越来越坚定,我们将逐步构建起金融大国、金融强国。
近日,美国克利夫兰联储银行行长梅斯特尔表示,美联储正研究推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可行性。 梅斯特尔是在23日芝加哥支付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她说,疫情大流行期间紧急支付的经验,使得央行越来越关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立法者建议,每个美国人在美联储都有一个帐户,可以将数字美元(digital dollars)以联储债务形式存入该帐户,并可用于紧急支付。也有人提议创建一个新的支付工具——数字现金(digital cash),就像采用数字形式的实物货币,但可能没有实物货币的匿名性。 根据设计方式,在央行提供的转账和赎回服务上,无需商业银行介入,中央银行可向最终用户的数字钱包直接发行货币。当局将评估数字货币在紧急、一般情况下能否更快、更普遍地进行付款,让救市措施尽快见效。央行也会评估数字货币潜在风险和政策,并评估成本和收益。 她说,美联储一直在研究CBDC问题。美联储理事会拥有一个技术实验室,已在构建和测试一系列分布式平台,以了解其潜在收益和风险。克利夫兰联储等多家储备银行参与这项工作。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多年研究,以试验可用于CBDC的技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合作建立了一个创新中心,以发现并深入了解与中央银行相关的关键趋势和金融技术。 梅斯特尔表示,美联储试验、评估CBDC收益和成本,并不表示该央行会决定采用。CBDC引发的金融稳定性、市场结构、安全性、隐私和货币政策有关问题都需要更好地研究。 其他各地央行也在研究数字货币。9月11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目前,欧元体系尚未决定是否引入数字欧元。但正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好处、风险和操作挑战。预计欧元体系工作组的研究结果将在未来几周内向公众公布,随后将启动公众咨询。 数字货币大事记 4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仍在内部研发阶段,央行一直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推进研发和场景测试,各大行内部研发一般由总行网络金融部门负责,具体推出没有时间表。有的已经在内部员工中用于缴纳党费等支付场景。 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8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国有大行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数字货币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此前数月已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从“数字货币”落地场景看,可实现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等,其中转账仅凭对方手机号就可以进行,并正在测试无网络转账功能。支付逻辑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类似,用户可互相扫描二维码支付。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透露,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仍是“4+1”,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并没有变化。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及中西部的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上述四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孙国峰表示,数字人民币还在内部封闭试点测试阶段,正式推出尚无时间表。 8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建设银行在其官方App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深圳等数字货币试点地区用户可在该行App申请数字人民币钱包。已经实现付款、收款、扫一扫、转款等功能,付款可通过二维码扫码、NFC“碰一碰”付款。目前,“数字人民币钱包”类型分为4类:一类钱包、二类钱包、三类钱包和四类钱包。后三者钱包余额、支付设有上限。 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撰文称,从M0的费用体系看,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计付利息,央行也不对兑换流通等服务收费。 9月21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提出支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设立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依托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形成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创新。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京东数科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以数字人民币项目为基础,共同推动移动基础技术平台、区块链技术平台等研发建设;并结合京东集团现有场景,共同促进数字人民币的移动应用功能创新及线上、线下场景的落地应用,推进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建设。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数字人民币在转账、缴费等场景外,也已开始测试“信用卡还款”这一流量入口级别的场景。 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进行内部封闭测试。数字人民币(DC/EP)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运用新技术对M0的数字化,旨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础货币。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港股06837)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次不一样?——新冠疫情中的货币超发与通胀风险 (海通固收 姜珮珊) 概要 次贷危机以来的货币超发为何未引起通胀?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但09年至19年美国的平均通胀率只有1.4%,持续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通胀率。主要原因有:1)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等原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2)货币宽松下信贷流向僵尸企业,资源错配加剧,供给过剩加剧通缩;3)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享受低廉进口产品从而抑制通胀;4)金融危机+监管加强,货币乘数大幅下滑。 本轮货币超发有什么不同?(1)美国放水幅度前所未有,远超次贷危机时期。3月11日~5月13日短短两月,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从4.3万亿美元跃升到6.9万亿美元,增幅60%。财政政策方面,美国已出台4轮财政刺激计划,赤字率将接近二战时期水平。(2)中国相对克制。与美国相比,我国货币与财政政策更为克制,为未来留有余地。相同点是货币增速同样大增,广义财政赤字率将创下1952年以来的新高。(3)疫情是最大的扰动。供给在复工后可以迅速恢复,但消费恢复慢于生产。且部分发达国家在疫情尚未控制时匆匆重启经济,后续的不确定性增大。 短期通缩压力,关注国内PPI见底。受疫情冲击及能源价格大跌拖累,中美两国CPI环比均连续两月下降。美国:失业率飙升且救济缓慢。疫情冲击下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飙升,经济停摆下消费者信心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失业金派发部门超负荷运转,部分州失业金申请系统老旧等原因,失业金申请困难,救济发放缓慢。截止到5月18日,仍有超过1000万人尚未收到1200美金的现金补助。中国:供给修复快于需求。居民杠杆率高企、疫情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和收入下滑,因此消费恢复较生产端明显缓慢。国内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价格分化,猪价步入下行周期,国际油价触底反弹,国内煤价、钢价小幅回升,我们预计PPI同比将在二季度见底,而后降幅收窄。 长期:逆全球化加速,潜在通胀风险。前文我们总结次贷危机以来的货币超发未引起通胀的四大原因:老龄化和贫富差距扩大降低有效需求、僵尸信贷导致供给过剩、全球贸易导致可贸易品价格走低、金融监管降低货币乘数。但新冠疫情以来,以上四个原因中有两个原因正在发生变化,一是监管放松,货币乘数下降幅度或小于次贷危机时期;二是逆全球化风声再起。本次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使发达国家认识到产业链过度分工的脆弱和潜在安全问题,或促使发达国家将国家安全相关产业链回归本土。此外,美国石油活跃钻井平台总数创下10年新低,随着供需的改善,未来油价或将重新大幅上涨。再加上前所未有的宽松力度,长期通胀风险升温。 货币超发催生资产泡沫,债券性价比降低,寻找保值资产。全球央行货币超发的背景下,货币贬值是必然事件,且过剩流动性往往催生资产泡沫。长期通胀风险下债券性价比降低,实物资产(黄金、大宗商品、优质地段房地产)和优质股票可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各国央行都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货币超发的背景下,通胀风险如何?中美有何不同?本期专题将回答这些问题。 1.次贷危机以来的货币超发为何未引起通胀?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并从08年11月起,先后开启了三轮量化宽松。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快速膨胀。08年8月美联储的总资产为9052亿美元,到14年10月退出QE3时,资产已达4.5万亿美元。但是这一系列货币超发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通胀。事实上,09年至19年,美国的平均PCE同比只有1.4%,甚至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通胀率。 原因一: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巨大等原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具体体现在:1)08年以来发达国家老龄化加速。98年到08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2.47%小幅增至12.6%。而08年到18年,占比从12.6%上升到15.81%;2)贫富差距巨大。1977年美国的基尼系数首次超过0.4,18年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486。从财富占比来看,最富有的前10%的家庭拥有美国70.2%的财富,而这一比例在1989年为60.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富排名后50%的美国家庭只拥有全国1.5%的财富,1989年为3.9%。富人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巨大的贫富差距使美国有效需求不足。 原因二:货币宽松下信贷流向僵尸企业,资源错配加剧,供给过剩加剧通缩。金融危机后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这些僵尸企业得以负债存活。Quick FactSet数据库显示,2018年美国有923家僵尸企业,占美国企业比率为32%。这些企业的存在加剧了供给过剩和通缩。Acharya等人(2020)的研究显示2012年-2016年僵尸信贷压低了欧洲通胀率0.45个百分点。 原因三: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享受低廉进口产品从而抑制通胀。以中国为代表的产业链的代工使大量廉价商品从发展中国家流向美国,从供给端抑制了通胀。IMF (2006)研究表明,全球化有效降低了贸易品的价格。平均而言,98和99年,进口价格对降低通货膨胀率的贡献约为0.5个百分点。张步昙(2015)的研究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廉价产品出口使得发达国家享受了温和而平稳的通胀。 原因四:金融危机+监管加强,货币乘数大幅下滑。次贷危机爆发后,货币乘数从08年4月的9.34断崖式下滑,最低降至14年8月的2.8。货币乘数的下降主要与银行风险规避和保持资本充足率的需要以及危机后银行面临的强监管有关。具体为:1)次贷危机爆发后,贷款给企业的风险飙升,银行宁可选择不放贷,也不愿意去冒险。同时,居民和企业在面临衰退的经济时,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使用;2)危机发生后,银行的贷款质量急剧下降,银行急于收回贷款来补充资本充足率;3)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资本充足规定。 2.本轮货币超发有什么不同? 2.1美国:前所未有的放水幅度 面对新冠疫情,美联储打出“组合拳”,力度远超次贷危机时期。美联储采取了极为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直接祭出零利率和7000亿美元QE;3月23日宣布QE无上限;3月26日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为0;4月9日宣布将提供2.3万亿美元的贷款帮助家庭和企业。“组合拳”下,当前美国广义货币M2增速已经超过20%,接近1943年创下的26%的历史峰值。从3月11日到5月13日的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从4.3万亿美元跃升到6.9万亿美元,增幅6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08年8月底到12月底这四个月时间,美联储的资产仅增加1.3万亿美元,增幅46%。 财政政策不遗余力,接近二战时期水平。截止到5月20日,美国已经出台了4轮财政刺激计划,合计的财政刺激总规模约2.8万亿美元。其中,第三轮2.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约为2020年联邦政府全年的财政预算支出(4.8万亿美元)的42%。与此对应的是联邦政府剧增的财政支出:4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9797亿美元,同比增161%,环比增175%。20年1-4月份财政赤字为1.1万亿美元,同比激增5.3倍。我们预计2020年美国财政赤字率或与1943-45年一样超过20%。 财政救助方面,金额更大,范围更广。体现在:1)增加对失业人群的救助规模和力度。本次不仅延长了失业保险的领取时间,更是将每周州失业救济金增加600美元,并把领取人群扩大到临时工、休假的雇员和自由职业者(之前只有在正规公司工作的失业人群才能领取失业金)。2)直接派发现金补助。本次将12.5%的救助金直接派发给民众,有助于在疫情期间稳定需求。 2.2中国相对克制,货币信贷大幅增长 与美联储相比,我国央行更为克制,M2明显回升。不同于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我国央行主要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总量上,通过3次降准、公开市场操作、运用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6000亿元新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等投放流动性;价格上,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30BP,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在央行的呵护下,货币信贷逆势增长,M2在3月份重回两位数增速,4月增速达11%。 从引导贷款投放来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更高。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再贷款等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即每1人民币的流动性投放支持了3.5元的贷款增长;而美联储一季度投放约1.6万亿美元流动性,一季度贷款增长500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了纾困贷款,1美元的流动性投放仅支持了不到0.3美元的贷款增长。 广义财政赤字率攀升。我国财政政策与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相比,更为收敛。5月22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资金筹集方面,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新增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新增的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缓解地方行政困难。专项债较去年新增1.6万亿,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可见今年政策重点在纾困而非刺激。报告未提及经济增长目标,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留下更多余地。根据两会预算报告,预计实际财政赤字总额为6.8万亿、政府基金收支赤字为4.45万亿,预计今年从政府性基金向公共财政调入资金约3万亿,从而使得预算财政赤字降至3.76万亿,以实现3.6%的名义财政赤字率。扣掉这部分重合之后,今年的广义财政赤字总额约为8.5万亿,对应广义财政赤字率约为8.2%,创下1952年以来的新高。 2.3疫情是最大的扰动 本次危机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疫情是最大的扰动。目前全球的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但发达国家复工呼声日益强烈。从4月24日起,美国各州逐步解封。截止到5月17日,已有33个州解除居家令。从高频数据来看,美国的消费开始缓慢好转, ICSC-高盛连锁店销售周同比下降幅度从5月2日起逐步收窄。但疫情是本次危机最大的扰动,体现在两个方面:1)供给在复工后可以迅速恢复,但由于疫情的存在,消费意愿与消费需求的恢复慢于生产。2)发达国家在疫情尚未明显控制时匆匆重启经济,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增大,后续的不确定性也增大。 3.短期通缩压力,关注国内PPI见底 3.1当前中美通胀环比下行 中国3-4月CPI环比连续下降,其中食品和交通运输类环比降幅较大,仅医疗保健环比小幅上升。食品项中,鲜菜和猪肉价格环比下降幅度最大。3/4月鲜菜价格环比下跌12.2%/8%,主因复工复产稳步推进,蔬菜大量上市;猪肉环比下跌6.9%/7.6%,主因猪肉供给持续增加。非食品环比持续下跌主要是受国际油价大跌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类影响最为显著。唯一上涨的类别为医疗保健,3月和4月环比均微升0.2%。 美国4月CPI较3月进一步下滑,主要受能源价格拖累。美国CPI连续两个月下滑,剔除季节性因素,3/4月分别下滑0.4%/0.8%。受国际油价大跌影响,能源价格和交通运输价格连续3个月环比下行,其中4月分别环比下降8.3%/5%。由于疫情造成食品部分供应链中断以及消费者囤货导致的供需失衡,4月食品价格环比上升1.5%。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4月环比降0.5%,创1957年以来最大月环比降幅。 3.2美国:失业率飙升,救济缓慢 失业率飙升,消费信心下降。在疫情导致的经济封锁措施下,4月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减少2050万个,失业率飙升至14.7%,较3月增加10.3个百分点。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飙升至历史罕见水平,1967年至2019年平均周首次领取失业金人数为35万人,而从今年3月中旬以来,每周平均新增领取失业金人数为456万人。经济停摆下消费者信心显著下降。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月的101降至73.7。 失业金与1200美元现金派发缓慢。虽然财政刺激政策大幅增加了失业金的金额,并直接为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下个人派发1200美元现金,但是实际上,失业金很难申请,且派发缓慢。根据One Fair Wage的估算,截止到5月14日,全美只有56%的申请者收到了第一笔失业金,这也说明真实失业数据比统计数据更高。由经济政策研究所的调查问卷(4月14日-24日收集)显示,符合失业金领取要求的人中,仅57%成功申请到了失业金。通常在申请完失业金后2-3周就可以收到失业金,但现在有些州需要长达1个多月才能收到失业金。1200美元现金的派发同样十分缓慢,根据美国国税局(IRS)的估算,截止到5月18日,仍有超过1000万人尚未收到这份现金补助。 失业救济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1)失业人数飙升导致州失业金派发部门超负荷运转,人手极度不足;2)不同州拥有不同的失业金申请系统。部分州在设计申请流程时,为了防止谎报和欺诈,将申请流程设计得十分复杂,例如佛罗里达州;3)失业金申请系统大多老旧,难以在短时间内应对众多申请者。1200美金派发缓慢的原因是:1)IRS根据18和19年的纳税申报的信息派发现金补助,但部分公民只提供了支票地址,这部分公民需要以邮寄方式派发现金补助,进度缓慢;2)部分公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无需报税,IRS既没有他们的电子账户信息,也没有地址。 3.3中国:供给修复快于需求 复工逐步推进,供给修复迅速。我国从2月份起陆续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国家统计局统计,3月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复工率已达96.6%。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部分云平台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5月18日中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1%。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转正至3.9%。 但需求恢复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下降。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减少7.5%,降幅较3月有所收窄,回升力度不及供给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储蓄意愿上升。根据问卷,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比上季上升7.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0%,比上季下降6.0个百分点。 消费恢复缓慢的主要原因有:1)疫情尚未结束,影响外出和消费的意愿;2)居民杠杆率较次贷危机时期高,消费刺激政策的带动力不及次贷危机时期。今年一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7.7%,而08年12月我国居民杠杆率仅为17.9%。3)居民收入受到冲击。人民银行统计的收入感受指数下降,一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41.6%,比上季下降11.0个百分点。 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价格分化,猪价步入下行周期,但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年10月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由负转正,存栏量持续回升,生猪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产能恢复效果开始显现,20年3月以来猪肉价格环比持续下降,猪价步入下行周期,或带动CPI涨幅回落。而生产资料方面,4月生产资料环比继续下降,但5月以来,OPEC+减产协议开始生效,国际油价触底反弹,在基建的发力下,国内煤价、钢价小幅回升。海外疫情有所缓解,欧美各国计划逐步重启经济,工业品价格或随经济好转低位反弹。我们预计PPI同比将在二季度见底,而后降幅收窄。 4.长期:通胀风险与资产泡沫 长期来看,超发的货币要么流向消费引发通货膨胀,要么引发资产价格上涨,进而增大贫富差距。 4.1逆全球化加速,通胀风险抬升 前文我们总结次贷危机以来的货币超发未引起通胀的四大原因:老龄化和贫富差距扩大降低有效需求、僵尸信贷导致供给过剩、全球贸易导致可贸易品价格走低、金融监管降低货币乘数。但新冠疫情以来,以上四个原因中有两个原因正在发生变化。 一是金融监管放松。特朗普上台后,去监管成为美国金融业主导风向之一。18年5月25日,《促进增长、放松监管要求、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案》正式实施,该法案大幅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阀值,减轻中小型银行所受的监管要求,显著放松“沃尔克规则”。19年10月10日,美联储批准了银行监管新规则,放松了对美国国内和外国银行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大幅削减银行的合规负担。此外,为抗击疫情,美欧金融监管政策均有不同程度的放松。美联储暂时性放松了部分金融监管政策,如修改银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调整补充杠杆率(SLR)等。欧央行3月12日宣布临时放松银行业监管在资本金及流动性比率等方面的要求。3月27日,中央银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表示,已批准为银行和监管机构提供额外运营能力的一整套措施,包括将《巴塞尔协议III》标准的实施日期推迟一年至2023年1月1日。 二是疫情破坏全球产业链,逆全球化风向再次兴起,贸易摩擦重启。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冲击,暴露了产业链国际分工的脆弱和潜在的安全问题,各国更加重视本土的供应商。20年3月31日,特朗普在白宫新冠疫情资讯会上表示要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独立的、繁荣的国家:能源独立,制造业独立,经济独立,国界权独立。无独有偶,日本经济产业省4月7日公布的刺激计划中,有2200亿日元(约143亿RMB)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回日本本土。刘志彪(2020)提出,未来各国决定产业配置的考虑可能由交易成本转向社会成本。企业方面,本次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使跨国企业反思产业链在全球化中的不稳定因素,未来可能会选择牺牲部分利润和效率来换取经营的稳定性。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副主席香农·奥尼尔认为:疫情已打破全球供应链中的许多联系,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更加详细地了解供应来源,并以效率为代价换取稳定充足的库存。 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已使部分商品涨价。香奈儿、LV等奢侈品因生产成本上涨纷纷涨价,主因疫情蔓延导致全球贸易物流大范围受阻和全球多地纺织厂停摆。与非网资讯显示,渠道商3月份透露三星等主要供应商已通知调涨下季DRAM、NAND Flash合约价,涨幅都达双位数。3月NAND Flash的合约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同比增16%。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供给方面,中国内地主要大厂因疫情停工,出货不顺,渠道商库存降低;而需求因疫情带动宅经济,网购电商线上游戏逆势增长,带动存储器需求。 全球化使通胀呈现低通胀且低波动的特征。根据进出口总额占GDP比值变化可以判断1870年以来出现过两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起于1870年,由殖民推动,结束于一战的爆发。二战后,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开启。从历史数据来看,全球化使通胀呈现低通胀且低波动的特征。主要原因为:1)全球化使产业链生产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率,有效降低贸易品价格;2)全球化使竞争加大,价格产生下行压力;3)全球价值链延伸,各国之间投入产出关联增强。国家间的过剩产出与过剩需求可通过国际贸易重新分配。张步昙(2015)研究显示,国外产出缺口对一国通胀驱动作用逐渐超过传统理论中的国内产出缺口。新兴市场国家本国价格水平变动更多归因于国际市场的供需,而工业化国家则受益于廉价供给,通胀持续趋缓。 深度全球化使M2增速和通胀相关性不再明显。通过简单的回归可以发现,1960年至1989年美国M2增速和滞后两年的PCE增速存在明显正相关性,系数为0.49且十分显著,符合货币数量论的结论。而1990年至2019年,这种正相关性消失,改变滞后期,系数始终为负。 逆全球化的加速将使通胀风险增加。逆全球化加速,产业链的重构将推升成本,进而影响价格,通胀风险增加。若国家间过剩产出与需求的重分配路径受阻,各国通胀将趋于分化,过剩产出国面临通缩,而过剩需求国面临通胀。 4.2油价或趋于回升 PPI-油价:供给下滑,未来价格或回升。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跌至30美元/桶甚至以下的水平,这已经低于大部分油企的现金成本,例如美国页岩油的现金成本在20-30美元/桶左右,传统油田的现金成本在20-40美元/桶左右。这意味着这些高成本的原油企业将被迫减产,例如美国5月22日当周的石油活跃钻井平台总数减少至237座,创下10年新低,这也预示着未来全球原油供应将会显著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疫情的缓解,欧美国家正在陆续复工,谷歌的数据显示,4月中旬以来美国人出行出现明显改善,这意味着原油的需求将逐渐恢复,因而随着供需的改善,油价未来或将重新大幅上涨。 4.3超发货币或催生资产泡沫 美国的危机后的政府救济往往流向富人的口袋,增大贫富差距。次贷危机后,美国富人的净资产规模恢复迅速。并且在13年3月,最富有的1%的家庭的净资产规模首次超过前10%-50%家庭所拥有的净资产规模。本次的经济救助法案看似大幅改善了穷人的生活,但《福布斯》指出,本次2.2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法案让富人悄然获利。虽然富人不符合现金补贴的条件(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下),但税收减免政策取消了2017年设定的富人25万美元减税优惠上限,富人可以通过抵消纳税的方式获利。根据税收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的估算,本次经济救助法案中81.8%的救助都流向了年收入过百万的富人。 富人边际消费倾向低,因此在美国很难看到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大幅上涨。富人边际消费倾向低,更倾向于购买资产增值,因此在美国贫富差距大且消费不足的背景下,很难看到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大幅上升。多印出来的钱总会有一个去向,更大的可能是资产价格的上升。 货币宽松背景下,过剩流动性催生资产泡沫,进一步增大贫富差距。次贷危机后的货币宽松催生了美国长达十年的大牛市。美国标普500指数从09年最低的667点上涨到2020年2月最高3393点,最高涨幅超过400%。富人享有了股市上涨的绝大部分红利。在2009年3月,美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就拥有美国所有权益类财富的83%。美国持续10年的大牛市使富人的资产急剧上升,到2019年12月,前10%的家庭的权益资产比例占比提高到88%。 4.4总结与投资机会 短期通胀风险低。疫情冲击后,中国复工逐步推进,但需求恢复慢于供给,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美国由于失业率攀升,救济缓慢等原因,需求恢复缓慢。因此短期而言两国的通胀风险都较低。 长期而言,通胀风险与资产泡沫并存。此次新冠疫情较次贷危机,有三个不同:1)放水幅度前所未有,远超次贷危机时期;2)监管放松,货币乘数下降幅度或小于次贷危机时;3)逆全球化风声再起,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使发达国家认识到产业链过度分工的脆弱和潜在安全问题,或促使发达国家将国家安全相关产业链回归本土。企业可能会牺牲部分利润和效率来换取经营的稳定性。这三点均增加未来的通胀风险。同时,货币宽松背景下,过剩流动性往往催生资产泡沫,进一步增大贫富差距。 投资机会方面,债券性价比降低,寻找保值的优质资产。全球央行货币超发的背景下,货币贬值是必然事件。长期通胀风险下债券性价比降低,实物资产和优质股票更可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实物资产包括黄金、大宗商品、优质地段房地产。历史上每一次大危机过后黄金价格都迅速上升。08年金融危机后黄金价格在巨量流动性的背景下迅速上升,上涨幅度远超1978年经济危机时期。
4月14日晚,一则央行数字货币DCEP在农业银行内测的“钱包”APP图片在网上广为流出,并传出DCEP即将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试点,以及5月份苏州相城区所属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直属企业员工的交通补贴将部分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到其数字钱包的信息,随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表声明予以证实。由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议论。有人发表文章称:告别纸币,人民币将迎来史诗级变革;央行数字货币,将重构传统金融业;人民币重磅升级,中国将领先数字货币世界;中国数字货币剑指美元霸权,将绕开由美国控制的SWIFT,建立自己的全球清算体系,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有不少朋友询问我对此的看法。我认为,央行DCEP涉及货币形态、发行方式、账户管理、限额控制、银行功能、隐私保护、支付载体、结算办法等很多内容,其具体应用涉及的面极其广泛,清算速度和安全管理等要求非常高,需要由央行正式发布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并相应修订人民银行法及人民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会有一个试用期和正式启用日期,会给各个银行、支付公司等运营机构和各种应用场景数字货币收付参与者一个准备过程,人们现在不必对此过于紧张,更不必对各种脱离实际的猜测和演绎过于上心费脑。在此,基于央行官员披露的相关信息,以及货币和支付结算的基本逻辑,对央行DCEP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DCEP与法定货币的关系近些年来,“数字货币”的概念风起云涌,从完全去中心的网络内生加密数字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到与某种法定货币等值挂钩,但运用区块链等技术运行的网络数字“稳定币”,如USDT、GUSD等;再到设想与多种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运用区块链技术等形成和运行无国界(超主权)网络“综合币”,如设想中的Libra、eSDR等,可谓层出不穷、花样不断。很多人认为,这将对国家法定货币乃至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极其深刻的冲击,甚至可能将其颠覆或取代。从2013年开始,很多国家的央行也高度关注数字货币,甚至着手研究和设计 “央行数字货币”(CBDC)。其中,中国央行从2014年即组建数字货币研究团队;2016年1月即宣布“争取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2019年7月开始,央行官员相继发声表示,国务院已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正在组织市场机构参与系统开发和测试工作,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现在,数字货币正式开始测试,中国可能成为全世界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从2016年央行宣布争取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开始,本人就一再强调:比特币、以太币等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络内生加密数字币,违反了货币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并与国家法定货币并存共生,它们最多只能是在一定网络虚拟环境中使用的“虚拟币”或虚拟资产;“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必然是中心化的,不可能比照比特币、以太币的模式,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打造的去中心化央行货币;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运行两套法定货币体系(传统法定货币与新型数字货币),否则同样违反货币的本质与逻辑;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电子版),并注重于改进货币管理与支付结算办法,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强化合规监控。(这方面可参照本人关于“准确看待和有效监管数字币”等相关文章,以及2019年8月24日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的“央行数字货币落地运行的挑战”、今年2月4日在公众号上连载的《信用货币辨析》系列文章,特别是其中之三:“对各类‘数字货币’的基本判断”)。现在,央行已经明确,央行数字货币就是数字化的人民币。它就是人民币,而不是等同于人民币,更不是人民币之外新的一种货币;其与网络加密数字币、网络稳定币、网络综合币等根本不是一回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改变的是货币形态、发放方式和支付结算方式,在货币本身并没有颠覆性变革,变革最大的是货币的支付结算方式。正因如此,央行将其正式命名为“DCEP”,其中,“DC”是“DigitalCurrency”,即“数字货币”的英文缩写;“EP”则是 “Electronic Payment”,即“电子支付”的英文缩写,就是表明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更多的是货币的数字化和电子支付。作为数字化人民币,DCEP没有任何投资、收藏的价值。二、DCEP与人民币现金的关系央行官员披露,DCEP将注重M0(现金)替代,而不是替代M1、M2(实际上是银行存款),并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避免对银行存贷款产生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过大的震动。由此,更严格地讲,DCEP实际上只是人民币现金的数字化,而不是所有人民币的数字化,因此,将其叫做“数字现金”应该更为恰当。要实现DCEP只是替代现金,而不是替代银行存款,就需要对“数字现金”与“实物现金”的总体规模进行控制,并且在扩大数字现金规模的同时,不断降低实物现金的比重。同时,应该鼓励社会成员优先用实物现金通过运营机构兑换成数字现金,运营机构则跟央行兑换数字现金。对用存款转入数字现金“钱包”则要设定限额,但对数字货币转回银行存款则不加限制。需要注意的是,DCEP是替代实物现金的数字现金,在功能和使用上具有很多现金的特性,但却不完全等同于实物现金。比如,实物现金具有物理载体和不同的面值、图案、发行年份,其中每张纸币还有自己的编号等,而数字货币则完全不需要这些东西,只需要记录货币数额(到小数点后两位,即在“元”以下到“角”、“分”)即可。让人吃惊的是,近日网上传出的农业银行测试央行数字货币钱包APP的图像上,赫然显示着标有“中国人民银行”、面值“¥1.00”、编号“20200414191111”和毛泽东头像等的图案(见下图),似乎央行数字现金完全要比照实物现金,同样要有不同面值和图案、编号等,这大大超出本人的想象。我认为,这是对数字货币最大的误解,完全是画蛇添足,数字货币就应该只是数字,不应刻意模仿现金的具体形态进行设计。图为网上传出的农业银行测试央行数字货币钱包APP的图像同时,数字现金作为人民币的一种新的形态,可能没有在人民币管理条例中体现,推出DCEP前,需要相应修订管理条例。三、关于DCEP如何实现有限匿名货币从自然物质货币,发展到规制化金属货币,进一步发展到金属本位制下的纸币,再发展到纯粹的国家信用货币;从具有物理载体的有形货币(现金),发展到电子化的数字货币(存款、电子钱包等),其不断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就是要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严密合规监控。其中,由于现金存在印制和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合规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随着信息科技发展与合规要求的提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动货币的数字化(去现金化),资金收付更多的通过清算机构进行转账清算(而非现金清算)方式进行。这样,在货币总量中,现金的比重不断降低,现在基本上都降低到5%以下,中国已经降低到4%以内了。但高度的去现金化,又让很多人感觉每一笔货币收付都会有清算机构的记录可查,个人隐私受到很大影响,容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有人认为需要在货币设计上寻求强化货币监管与保护个人隐私的平衡。基于此,央行在DCEP设计上,采取有限匿名的原则。可能的做法是:数字货币收付信息在运营机构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涉及钱包户名和收付金额,但在央行是完整的、真实的。这也就意味着运营机构的DCEP钱包只能是“影子账户”,只是连接央行和DCEP所有人的通道,只能办理DCEP钱包的充值和使用扣减、收款入账、存款转回等,不能知道其使用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交易对手和交易本身的信息。DCEP所有人在央行的账户才是“真实账户”,只要央行才能索取账户所有人完整的实名信息和交易信息,并用于反洗钱等货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这样,发生DCEP收付时,相关信息需要同时发送收付款钱包管理的运营机构和央行,付款钱包管理的运营机构据以扣减钱包余额,并增加对央行的应付款项;收款钱包管理的运营机构则据以增加钱包余额,并增加对央行的应收款项;运营机构可每日汇总与央行进行DCEP的核对清算,央行相应调整对运营机构的DCEP往来款项和DCEP所有人相关账户的记录。由此,运营机构只能通过本机构DCEP钱包收付掌握钱包数额的变化,而不能知道交易对手的情况,只有央行才能掌握所有交易的完整情况。这样,央行就会打破传统上不对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开立账户、办理具体业务的约束,这可能需要相应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需要强调的是,央行DCEP账户以及运营机构DCEP钱包,作为现金账户,只能办理收付,不能办理借贷、透支,也不能计付利息,因此,DCEP不应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同时要指出的是,有关“DCEP是央行发行的,是央行的负债,其信用比银行存款货币、支付机构的钱包货币都高”的说法也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在金属本位制下,纸币确实是发行人出具的、可以随时无条件向发行人兑换金属货币的债务证明,所以说货币是发行人(央行)的负债是没问题的。但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是通过购买储备物或投放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投放的,对货币投放机构而言,货币不再是其负债,因为投放机构不再承诺人们可以拿着其发行的货币向其兑换任何东西,根本不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债务属性。银行发放贷款等投放货币,本身更是银行的债权而非负债。实际上,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作为价值支撑,并以主权和法律保护其流通使用的货币,所以也被叫做“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信用货币的“信用”,指的是国家整体信用,而不再是央行或财政(政府)本身的信用。把货币说成是央行的负债,或者是以国家税收作为保障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有人将央行发行的货币(现金)叫做“央行货币”,把银行贷款转化的存款叫做“银行货币”,把支付机构电子钱包中的钱叫做“钱包货币”等,实际上这些叫法同样不够准确。现金、存款、钱包等,都是货币的表现形态,而不是货币本身,从货币角度,都是统一的法定货币。只是货币存放在央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后,才构成央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的负债,从负债角度看,才存在不同。四、关于DCEP“碰碰付”功能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DCEP可以实现无网络的“碰碰付”作为一个不同于银行网银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的特殊亮点重点宣传,即DCEP可以像纸币收付一样,在网络信号不佳或没有信号情况下,只要两个装有DCEP钱包的手机“碰一碰”,即可完成其支付转账。这种“碰碰付”,也就是”双离线收付“功能,实际上并不是新的技术创新,而且由于存在与钱包管理的运营机构以及央行对账出现差错,容易出现一笔钱“多花”的风险,其使用也是有严苛条件和严格管理的,一般只能是很小金额内的收付才可使用,并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连线发送收付信息,并不是可以无条件广泛使用的。所以,不宜对离线收付过度夸张。必须强调,除实物现金外,其它所有形态的货币,都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之上的,都必须保证账户收付记录的连续性、准确性。DCEP即使作为数字现金,也不再是实物现金,同样必须建立在账户基础上,不可能脱离账户直接办理收付。五、如何看待DCEP可能的作用和意义如果说央行DCEP只是数字化的人民币现金,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民币现金(实物现金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存在,特别是在通讯条件落后地区更是如此),那么,现在很多关于DCEP的说法实在是过于夸张了。第一,DCEP可以替代部分现金,因此有利于降低现金印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合规监管,但不可能很快取代所有的现金,因此说“告别现金”,其实是言之过急了。第二,DCEP作为数字现金,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可能很低(目前流通中现金占货币总量的比重已经不足4%,作为部分替代现金的DCEP,规模将更加有限),所以,即使推出DCEP,至少短期内也不可能重构传统金融体系。实际上,央行DCEP的设计,很重要的就是要避免给现有金融体系带来很大冲击,并因此增加风险和成本。所以,不宜过于夸大其对金融体系,包括对支付公司的影响。第三,DCEP并不会像比特币一样完全是无需许可的无国界的区块链运行体系,不可能很快成为跨境国际支付清算体系,由此而认为可以建立自己的全球清算体系,有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甚至剑指美元霸权等,更是过于高估其功能了。第四,即使中国率先推出数字货币,是否能够奠定自己在数字货币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能否由此就使中国的数字货币成为全球的数字中心货币,完全取决于中国所运用的技术方案是否领先,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是否全球领先。实际上,如果人民币不能成为国际中心货币,数字化的人民币DCEP同样很难成为国际数字货币的中心货币。第五,为实现DCEP有限匿名要求,一笔交易可能要同时将信息传送运营机构和央行,而且所传送的信息内容还有所不同,这在设计上会非常复杂、操作上可能成本要高于目前的银行网银或支付机构的手机支付,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并容易得到参与各方的欢迎值得关注。如果没有比较优势,是否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需要仔细斟酌。当然,如果央行DCEP只是从替代现金开始,在同一笔交易的信息同时传送运营机构和央行的运行比较稳定后,再进一步推动DCEP向替代银行存款延伸,从而形成“收付业务操作在运营机构,完整客户和交易信息在央行”的金融运作体系,所有货币收付转移的信息能第一时间就全部集中到央行,那将对央行货币监管及货币政策决策与有效实施提供巨大支持,央行DCEP的推出才真正具有极大意义。这可能才是DCEP真正的发展方向。六、对DCEP的期望以上只是根据目前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提出的一些看法,可能与DCEP的实际情况有出入。所以,还是希望央行能尽快公布DCEP的设计白皮书,用官方权威说明消除社会上不必要的猜测和胡乱演绎,并提前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也相信央行一定会在发布DCEP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之后,保留一定的过渡期,并加强宣传讲解和使用培训。经济学博士,深圳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全药网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对货币金融、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期货及衍生品、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数字币与区块链等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来源: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比特币接连上涨,市场情绪几近疯狂。12月16日晚,比特币短线上涨,突破20000美元关口,现报20692.64美元,日内涨幅达到6.88%。随之而来的美股开盘,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美股区块链概念股涨多跌少,柯达下跌1.88%,埃森哲上涨0.15%,overstock.com上涨4.72%,RiotBlockchain上涨5.81%,MarathonPatent上涨12.31%,Square上涨1.55%。同时,在美上市的区块链中概股行情也同样涨多跌少,嘉楠科技上涨7.58%,人人网上涨0.55%,寺库上涨2.64%,迅雷上涨10.31%,捷豹移动下跌1.45%,兰亭集势下跌3.33%,亿邦国际上涨14.71%。“近期A股区块链板块表现平平,各方原因都有,但按照目前比特币的涨势,预计明日(17日)A股开盘,区块链相关个股会绝地反弹。”区块链联合发展组织顾问王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再创历史新高到目前为止,年内比特币价格累计涨幅已经超过180%。Aicoin数据显示,比特币总市值已突破3700亿美元,目前约为377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比特币大幅拉升的带领下,其他数字货币也接连上涨,ETH突破620美元关口,日内涨幅为5.83%;BCH突破300美元关口,日内涨幅为2.69%;LTC突破86美元关口,日内涨幅为5.47%。目前,全球数字货币总市值现已回归6000亿美元。12月15日,数据提供商 YCharts对包括比特币、现金、美元等在内的15种资产过去10年的收益率数据做了整理,其中,比特币10年来的总收益率达到62712倍,每年平均收益率达到2倍,均占首位。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研究者杨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觉得比特币破2万美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果回到我们社会的通胀水平之下来评估的话,它其实还没有达到历史新高,按照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来推算,比特币的价格在达到三万美元左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新高。”在进一步分析中,杨俊表示,随着大量机构的入场,比特币价格创历史新高,投资者的情绪被再度点燃,近期比特币的价格有望持续攀升。“面对当下的市场行情,坦白来讲,风险还是比较高的,普通投资者要考虑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不要轻易加杠杆,切记逆势而为,一味追求高回报。”杨俊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不断被纳入正规军时至今日,比特币早已不是当初人人避之不及的“空气币”了。《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12月3日,金融数据提供商标准普尔全球公司子公司标普道琼斯指数(S&P Dow Jones Indices)宣布,将在2021年推出加密货币指数,该指数使用来自纽约虚拟货币公司Lukka的数据。根据两家公司的合作声明,标普客户将能够创建针对加密货币的定制指数和其他基准工具。对此,杨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道琼斯指数作为全球影响最大以及最权威的股票指数,推出加密货币指数对加密资产进入主流投资市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其权威性与影响力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对其选定的加密货币形成背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加密货币并适时进行投资,这可谓是加密货币进入主流金融市场的破圈之举。杨俊进一步分析认为,加密货币指数的推出将引导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加密货币投资,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变化,需求增多将可能引起币价上涨,可参考近一年数字资产管理公司Grayscale Investments(灰度)的投资行为所引起其买入资产(如BTC.ETH.LTC等)的价格上涨;其次,加密货币指数将可能减少与传统投资市场相关的常见风险,有利于解决现有价格行情波动大所引发的资产价值稳定的问题;此外,加密货币指数的推出,有利于基于指数的各类投资理财产品的设计与推出,将丰富现有的加密货币投资市场,满足更多的投资需求。对此,王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比特币正在不断被传统金融机构所接纳,从近期的一系列消息来看,加密货币交易也在不断合规、合法,这些也都会反作用于比特币的价格上,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比特币的价格应该会持续上涨。
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王蓓蓓)5月30日晚上七点半,新华网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节目《国民财富大讲堂》第二十三期播出。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和CWM50高级研究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这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解读。 该节目在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新浪、腾讯、百度和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数据显示,当日观看直播的网友超过308万,受到很多业内人士及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初步进展 2020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的第11个年头,在各方推动下,人民币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定价地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不过与主导货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张岸元分析称,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略有提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美元占已分配外汇储备的61.55%,欧元占20.07%,日元占5.62%,英镑占4.5%。全球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196.19亿美元,占已分配外汇储备总额的2.01%,仅次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居第5位。这是IMF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还显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恢复增长,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对外支付结算货币。十年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排名第35名,金额比重不足0.3%。截至2020年3月末,人民币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占全球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比重为1.85%,排名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及日元。离岸市场75%的收付发生在香港地区。 整体来看,国际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国际化的终极标志,当前除了国内市场具有绝对定价权的部分商品外,原油、黄金等人民币报价国际影响还较小,人民币定价也在艰难破冰中。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挑战和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11年历程确确实实做了很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张明表示,过去十年来,央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鼓励中国和境外企业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使用本币来结算,再就是大力发展香港、新加坡、伦敦、巴黎等为代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则有一些新的策略:第一是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成果显著;第二是从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等方面,不断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的步伐;第三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得益于上述的努力和成效,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不错的机遇,他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增长差在拉大而非缩小,对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在增强。第二点是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这也有助于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当然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忽视,主要是还需不断加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疫情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尚需观察等。 而对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张明认为目标的制定应该更加务实,希望十年以后人民币能够超越英镑和日元,稳居全球第三国际货币,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整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涉及政治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惯性、其他主导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等诸多方面因素,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管涛称,当前虽然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化货币,但是在国际货币体系里占比还是较为有限的。具体来看,中国经济和贸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比为10%左右,但是在国际支付外汇储备里占比则非常小,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过从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经济领先英国经济时间很长,但是美元取代英镑还是等了很久,因此这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增长。 对于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前景,他表示不仅要持续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还要为给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使用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等多重因素。在管涛看来,中国经济是非常有韧性的,疫情过后率先复工复产实现复苏,再就是当前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增加本土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程度,这对外国投资者也是较有吸引力的。另外,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将走得更远的重要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多新变化,全球很多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超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张岸元表示,当前在很多发达经济体大多负利率的背景下,全球资金普遍希望人民币计价资产能为其提供正收益,人民币进一步发挥国际储备和投资功能面临新的契机。 张岸元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可以有新的考虑和抓手,首先是通过维持利差推动国际化不可取,最终要靠发展资本市场;第二是推动本币跨境贸易结算要有新做法,例如,优先满足对方国家用人民币支付的抗疫物资需求,同时按较市场汇率优惠的价格结算等;第三是境外存量不良债权可做人民币转换,海外美元存量债务的人民币转换,或许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第四是重新考虑新技术在国际化中的应用场景。 《国民财富大讲堂》是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云课堂。节目每周两期,在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新浪、腾讯、百度、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播出。该节目立足高端,先后邀请了管涛、刘国恩、邢自强、金李、陈道富、刘元春、李迅雷、鲁政委、田轩、霍华德·马克斯、聂庆平、陆挺、刘尚希、祝宝良、甘犁、陈兴动、周延礼、唐涯、王忠民、高善文、鞠建东、刘守英、张铮、黄益平、连平、朱海斌等国内顶尖经济界大咖,为广大观众解读疫情下的经济走向和财富管理,深受专业观众追捧。播出至今,已经成为经济界和金融界最受关注的节目之一。节目也得到了监管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高度评价。
(原标题:又涨疯了!突破19000美元,距新高只差“临门一脚”,一基金不到1个月涨超45%!) 昨夜,比特币再次刷新近三年高点,突破19000美元后,一度涨至19469美元,距离19891美元的历史高点仅有“一步之遥”。 11月以来,比特币一路“高歌猛进”,已经涨超38%,仅上周,比特币便上涨了15%。 Avatrade的Naeem Aslam认为,担心错过比特币涨势的心理正在将比特币推高至三年来的最高水平。“交易员知道,加密货币资产不是常规投资,而是炒作,当它归来时,必须对其进行审视。我们需要牢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牛市尚未开始。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恢复。真正的牛市只会在价格突破20000美元水平时开始。” 加密货币集体上涨 瑞波币24小时涨超46% 在比特币大涨的带动下,加密货币也集体大涨。 据币Coin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5日上午六点半,瑞波币(XRP)最近24小时累涨超46%,XLM、SKY、PIVX、QSP四个币种涨超30%。 一比特币基金11月涨超45% 专注比特币投资的基金也大涨,昨夜,GBTC基金一度涨超8%。 虽然临近尾盘涨幅回落,但11月以来,该基金的涨幅依然高达45%。 公开信息显示,GBTC基金(Grayscale Bitcoin Trust)由灰度资产于2018年4月推出,被称为“第一个单独投资比特币并从比特币价格中获取价值的公开上市证券”。灰度资产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资产管理公司,11月6日,灰度资产管理总规模已经达到9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支付巨头“入场”导致比特币供不应求? Paypal合作的交易所成交量增长两倍 自Paypal宣布将提供比特币交易服务以来,比特币涨势如虹,市场不少声音认为,支付巨头的入场造成了比特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推动比特币上涨。 Paypal与加密货币基础设施的提供商Paxos合作进行托管和交易。 CoinGecko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以来,Paxos交易所itBit的成交量一直保持在同一区间内,但PayPal最近上线比特币服务后,该交易所的成交量增长了两倍多。 比特币对冲基金巨头潘特拉资本(Pantera Capita)估计,在仅仅三周时间内,PayPal客户已经购买了新供应的比特币的大约70%。 Pantera Capital的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DanMorehead评论称,PayPal和Square两家公司的客户已经买下了所有市场新供应的比特币,这种供需情况推动了币价上涨。 对冲基金BKCM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凯利(Brian Kelly)表示,更大的金融科技效应是关于(产生)新的需求——Square和PayPal正在让首次交易(比特币)的交易者更容易通过主流应用进行购买。 经纪公司Pepperstone的分析师Chris Weston认为,比特币正在被接受和应用的故事是真实的,并且供应不足以跟上需求。贝宝(PayPal)10月21日宣布将允许美国客户从自己的帐户中买卖比特币、比特币现金、以太坊和莱特币。这是一个逐步推出的计划,但是鉴于PayPal在全球范围内的庞大分布,市场认为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数字货币对冲基金ARK36基金经理Jacob Skaaning称最近比特币的大涨主要由于供应流动性缺乏所致,由于需求过于旺盛,交易平台的比特币交易量反而下跌。 分析师:投资者需要货币贬值对冲工具 经纪公司Pepperstone的Chris Weston表示,七国集团(G7)央行资产负债表走高,投资者正寻找最佳的货币贬值对冲工具,全球货币供应似乎正在鼓舞股票和加密货币投资者。 该分析师还提到,尽管这是一个长期因素,但比特币的基础架构是为升值而设置的——每开采210,000个区块,矿工的奖励就会减少50%。这是量化紧缩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除非有所改变,否则最后的比特币将在2140年产生。 *Fidelity Investments推出了最低投资额为100,000美元的比特币基金,充分证明了被动基金的参与。灰度比特币信托基金(Greyscale Bitcoin Trust)现在拥有的总资产接近100亿美元,它还为更成熟的投资者提供了使用比特币的途径。实际上,更长远的原因在于监管水平的变化,这意味着机构资金可以投资加密货币,机构参与度的上升似乎是当前势头与2017年反弹之间的主要区别。 也有人没那么乐观 Bleakley Consulting首席投资官彼得·布克瓦认为,有关加密货币正在取代世界上最古老的避险资产之一的想法“完全是胡说八道”。 本周一,布克瓦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说:“有10多年历史的资产类别不会取代有5000年历史的类别。前者当然可以对后者进行补充,但不能取代它。”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也认为,比特币不是很好的交换媒介,比特币波动幅太大,因而很难用来购买大多数商品。而且,比特币并不是很好的财富存储工具,因为比特币波动幅度太强且与我们需要购买的东西的价格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所以拥有比特币并不能保护购买力。 英国央行行长贝利也曾表示,很难看出比特币有内在价值,对用作支付手段感到担忧,持有比特币或许有良好的理由,但投资者必须明白,价格波动非常大。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