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认为:“金融科技正在引领全球金融业新格局。”作为中国经营最久的银行,2019年,中行信息科技投入116.54亿元,同比增长15.15%。前中行董事长、现任工行行长的陈四清则直接表态,金融科技不是互联网独角兽的专利。在陈四清、刘连舸等历任中行领导高度重视下,中行在金融科技的多个前沿领域,走在国内前列。完成国内首笔区块链技术下国际汇款业务业内首家推出手机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专区率先启动了区块链电子钱包的研发工作,并开创了“区块链+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结盟互联网巨头,中行的科技决心中行在科技人才的投入上,可谓不遗余力。今年,中行全球校园招聘职位超1万人,规模同比增加15%以上。中行还积极组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展旗下科技力量。据悉,中银金融科技今年也计划招聘700人,该公司称60%员工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硕士、博士,平均年龄31岁。在最近的一招聘中,中银金科一口气发布了物联网技术科学家、AI科学家、云平台技术专家等40条招聘信息,大量储备技术人员。除了加固自身科技力量,中行还积极与外部公司进行合作。眼热互联网巨头庞大的数据、技术和应用场景,继农行和百度、工行和京东、建行和阿里,中行于2017年和腾讯“结盟”,在大数据平台、智能风控、智能营销领域进行深入合作。2020年8月,中行又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在杭州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在数据中台、RPA、生物识别领域,和科大讯飞、达观数据、眼神科技、云从科技等多家企业展开了合作。在2019年财报中,中行重点提到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一:坚持“科技引领”,改革组织架构。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组建个人数字金融部,下设数字化平台中心和私人银行中心,全面升级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二:坚持“移动优先”,建设敏捷前台。2019年,中行发布手机银行6.0版,在功能、体验、场景、 科技应用等方面实现300余项优化提升。年末手机银行客户数达到1.81亿户,全年交易金额达到2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和41%。三:坚持“智能优先”,建设集约中台。推进智慧账户,中行上线数字账本“收支记录”功能,还推进智能投顾,“中银慧投”智能组合销量累计达到123亿元,持有客户数超过10万人。四:坚持“自动优先”,建设高效后台。中行希望建成覆盖全面、智能高效的企业级反欺诈事中风控平台,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大数据平台数据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沙箱建模能力提升,建立客户标签1894项,推动实现个人金融业务数据的自动化、可视化和移动化。“数字中行”的AI实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是目前中国银行重点建设的三大技术平台之一,定位为全行统一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目前,中行与腾讯展开合作,构建了中银慧聚大数据应用平台。该平台在技术层面,搭建了全行大数据基础设施;在数据层面,融合贯通内外部数据,建立全行统一共享的标签体系;在应用层面,实现PB级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探索,目前已在数字化营销和风控等领域取得成效。大数据平台投产以来,已为网络金融数据应用、渠道类数据应用和营销类数据应用等提供支持,开展了新一代事中风控(网御2.0)、手机银行“千人千面”客户体验优化及历史金融交易服务、普惠金融白名单筛选等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直接面向手机银行、网银、智能柜台等渠道提供大数据后台服务。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也是中国银行重点建设的三大技术平台之一。中行的手机银行和APP经常会做一些优惠秒杀活动,在短时间范围内大量的客户涌入,会对后台造成巨大的瞬间压力。此时,需要后台技术人员尽快投入更多服务器来支撑应用来提高处理能力,金融云平台就有这样的能力。中行基于自己开发的基础架构管理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运维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几大关键技术平台,完全自主构建了“云图”。通过“云图”,能非常方便地进行状态监控、CMDB配置管理、运维大数据分析、自动化/智能化运维等等多种工作。中国银行已完成分布式架构私有云平台建设,包括IAAS、PAAS云平台的技术引进,西安、合肥云中心已投入运营,完成首批网络金融类的试点应用的西安上云投产,为总分行和集团综合经营公司提供生产、测试和托管服务。此外在内蒙、合肥两地已规划部署公有云平台,用以支撑场景生态和对外赋能。AI平台在2019年财报中,中行提出全面推广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中银大脑”。中国银行通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银大脑”项目,打造了嵌入全流程、覆盖全渠道、支持多场景的集团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中银大脑”由“感知大脑”和“认知大脑”组成,“感知大脑”即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提供成熟的生物识别、便捷高效的知识库、精准语音识别、智能专业机器人等通用智能服务。“认知大脑”即机器学习平台,以数据驱动算法,以算法改进模型,模型推动业务闭环,全面支持渠道、营销、投资、风控、内部管理等业务应用发展。目前,中行已申报64项相关技术专利。数据中台2020年,中行打造的“95566全语音门户”正式上线。用户在拨打95566后,只要直接“说”出自己的业务需求,就可获得相应的信息与服务,实现以自然语言为交互界面的高效沟通。目前,“95566全语音门户”覆盖了190类重点业务节点,综合客服业务覆盖率达到98%。在实际的业务效果上,语音导航正确率已达到91%以上。中行“95566全语音门户”的中台核心大脑应用了科大讯飞的新一代言知产品——“讯飞言知”。“讯飞言知”将后台的运营管理与前台的服务营销深度融合,全方位涵盖了业务流程配置及测试验证、需求实时上线、语义效果线上秒级优化、语料聚类及知识点挖掘等功能。在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热上线的同时,更能助力业务人员实现自主运营,同时有效提升语义资源迭代效率。智能风控在智能风控领域,中国银行打造了“网御”智能化风控防御体系,构建全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实现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银行渠道及银行卡银联线下POS渠道高风险交易的实时风控监测和处置。依托中银慧聚大数据应用平台,中行的风控模式由原有的规则模式向大数据模型转变。在现有专家规则模型基础上,运用机器学习平台与数据模型提升风险识别处置能力,建成实时、高效的企业级事中风控平台和运营体系。智能营销在智能营销上,腾讯云为中行提供了灵活的流程控制引擎,帮助系统准确识别客户意图,代替人工完成通知、提醒、回访类外呼任务,并能够根据结果进行进一步数据挖掘和跟进服务。目前,此智能外呼系统已在中国银行全国20余家分行投入使用,最多支持6轮客户对话,实现9%的营销转化。中行还与供应商GENESYS展来了合作,构建了“中国银行新一代智能服务与营销平台——联络能力平台。这一平台从2017年POC测试,到2018年投产,用时不到两年。智能客服为了解决客服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问题,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牵头建设新一代智能客服系统。该系统搭载智能问答引擎,涵盖任务型机器人、闲聊机器人、以及基于图谱结构的多轮问答及上下文反问机制。另外,除传统的文字交互功能外,系统还新增了图片、表情、语音输入、链接跳转等功能,可以应对客户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实现自助问答。目前,这套在线客服系统已经对接到中国银行门户网站、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多个渠道,有效增加了服务的触点和效率。对外服务以来,智能在线机器人问答准确率达90%以上,7x24小时全天候响应客户需求。生物识别中行在智慧网点、手机银行等多个领域,应用到生物识别技术。在智慧网点领域,中国银行与眼神科技展开合作,利用边缘计算和AI技术开展网点人员行为检测识别,实现异常行为及时发现,提前预警。其中,眼神科技还为中国银行提供了数万套双目摄像头产品,用于智慧柜员机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在手机银行领域,中国银行利用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支持客户自助注册手机银行,降低服务门槛,提升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此外,中国银行还与眼神科技深入探索融合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支付科技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银行陆续推出过声波支付、HCE中银长城e闪付以及基于SIM模式、全手机终端模式的手机支付等一系列产品服务。智能终端与银行卡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早在2016年Huawei Pay为中国银行从软件+硬件两个层面进行支付安全把关并为中行手机端客户提供服务入口。当前,中行仍重视支付科技方向的创新与发展。今年的一次论坛上,中行董事长刘连舸便表示,要加快推动新型支付方式普及,更好的发挥支付在服务实体当中的积极作用。RPA中国银行在RPA领域,有诸多落地。早在2017年底,中行旗下公司中银国际便开始进行RPA的概念验证。中银国际RPA团队已成功投产了20个机器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间断地执行超过30个涉及不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工作。而在2019年,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便引入RPA系统,并通过模仿人工操作,实现对公账户全流程自动化管理、信用卡自动调额流程的孵化落地。在2019年财报中,中行提到要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处理中后台操作性工序,提升运营效率,减低操作风险。除了中行内部研发外,在与外部厂商合作方面,中行还与RPA厂商达观数据展开了合作。区块链在区块链领域,上至技术、专利,中至BAT巨头合作,下至各项行业应用,中行均有涉及。2019年11月,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甚至表示,中国银行在区块链技术研究方面,是排在第一的。2016年10月,中行便率先启动了区块链电子钱包的研发工作,并于2017年1月将区块链电子钱包v1.0版正式接入精准扶贫共享平台“中国公益”,开创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此次中行区块链电子钱包,是由中国银行与北京阿尔山金融科技公司联合开发。初期的公益中国平台仅支持微信及支付宝两种方式,在达成与阿尔山金融技术合作后,不仅完成了电子钱包对接,更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公益中国平台的中银支付通道。2017年8月,中国银行与SWIFT组织和全球银行一起加入SWIFT gpi区块链概念验证(PoC),并促进金融科技在SWIFT gpi项目中的应用。2018年8月,中国银行完成国内首笔区块链技术下国际汇款业务。中国银行通过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成功完成河北雄安与韩国首尔两地间客户的美元国际汇款,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笔应用自主研发区块链支付系统完成的国际汇款业务。2020年10月,中国银行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项目招标结果尘埃落地,正式开启我国国有大行首个区块链在数字认证等产业金融服务应用落地项目。开放API中银开放平台整合了银行各类金融业务接口,打造一个金融服务的应用接入平台,为广大开发者打开了开发各类金融服务应用的大门。通过中银开放平台面向广大公众发布开发者的各类应用,将银行、开发者、 用户汇聚在一起,建立互利共赢的 ”金融服务生态圈” 。2013年9月,中银开放平台1.0版正式上线。截止到2019年5月,中银开放平台已开放21个接口,其他接口暂时只开放给中国银行内部及附属机构及合作伙伴。就其公开信息来看,开放给公众的功能主要为各类信息查询,比如借记卡余额查询、已出账单查询、借记卡交易查询、客户风险等级查询等。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银金科是中国银行的全资金融科技子公司。2020年9月,中银金科中标了国家开发银行的反洗钱项目,标志了其技术产品正式对外输出。2020年12月,中银金科在中行官网上发布了物联网技术科学家、AI科学家、云平台技术专家等40条招聘信息,大量储备技术人员。数字人民币2020年12月,香港金管局表示,目前正研究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测试。而此次试点由中国银行(香港)和部分银行员工以及商户参与测试,为数字人民币作跨境消费作出技术准备。中行董事长对金融科技的“三个判断”2019年4月,陈四清辞去中行董事长一职,前往工行担任董事长。两个月后,刘连舸接任中行董事长。而这距离刘连舸出任中国银行行长还不到1年时间。刘连舸出生于1961年,今年59岁,是四大行中最年轻的董事长,另外三名皆在60岁~63岁之间。2020年1月,刘连舸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趋势的判断:一是金融科技应用推动了金融服务的创新与重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投资顾问、智能营销、风险防控等领域全面深化应用,使服务长尾客户成本大幅降低,智能风控手段实现了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的“双提升”。区块链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应用也在提速。金融机构积极搭建安全可控的云服务平台,提供中小微“云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金融、科技之间的交叉结合催生出大量新金融业态,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二是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速,通过建立科技公司加强自身技术研发实力,并建设灵活的体制机制与外部科技企业加深合作。科技企业开始关注在创新、技术、数据等方面开展B端科技赋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打造“开放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积极开展多平台接入、全场景营销,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三是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等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一定风险,监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等政策文件,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增强了行业发展信心。刘连舸也十分关注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问题。2020年12月3日,在参加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时,刘连舸表示,金融业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优化金融供给......顺应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的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提高科创企业金融需求的响应速度。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更多「银行AI布局」选题,邀你一同参与。作者周舟,微信:18811172358(请备注公司+姓名)参考文章:中国银行:中银慧聚大数据应用平台践行科技创新,中国银行用区块链实现精准扶贫骆丽娟:中国银行新一代智能服务与营销平台“联络能力平台”
旧区改造是伴随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关于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切实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帮助市民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中行上海市分行不断加强银企合作,全力支持旧改事业,以实际行动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截至今年8月末,中行上海市分行存量旧区改造融资项目共计29个,贷款余额逾200亿元,本年度累计投放旧区改造类贷款占全量对公房地产贷款投放量近一半。 银企签约深化交流合作,践行使命展现大行担当 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土地储备前期开发,滩涂造地建设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公司,承担上海地区主要的旧改工作。作为上海地产集团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中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参与上海旧区改造项目银企战略合作,不断深化银企交流合作,全力支持上海城市更新建设。该行将同多家金融机构一起,在5年战略合作期内为上海市旧区改造项目提供意向性授信额度,其中2019及2020两年将总计提供超过1,000亿元专项贷款。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后3个月内,中行上海市分行即在上海地产集团举行的旧区改造银团贷款合同签约仪式上签署了银团总、子合同及担保合同。据了解,该银团首批四个项目共计投放843亿元,融资金额达674亿元,中行上海市分行参贷金额近55亿元。这是该行坚定支持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强化担当、有效执行的重要体现。 银团贷款牵头旧区改造,金融方案助力城市更新 凭借扎实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中行上海市分行积极为上海旧区改造和城市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和重要支持,在承担优化上海城市结构、加速业态调整布局中发挥出力所能及的重要作用。 据悉,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滨江核心区域的129、130街坊是杨浦区在2020年最大、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共涉及动迁户2658户。2004年,曾先期启动了部分居民的动拆迁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暂停。考虑到旧区房屋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安全存在隐患等切实损害居民群众利益的相关问题,2017年6月又提出项目重启意向。并经投资评估、反复论证等工作,于2019年底开启项目融资。 中行上海市分行高度重视、敏捷反应,第一时间成立专项保障工作小组,在确保防疫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提升项目推进质效。分支行高效联动、攻坚克难,仅用时21天即完成项目尽职调查及总行审批等相关工作,成为11家参与银行中首家获得批复的金融机构。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得到高度认可,并获委任作为牵头行组建银团,与杨浦区政府、开发单位合生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全力为旧改项目推进做好资金保障,共同描绘上海城市发展新蓝图。 公私联动切实保障民生,统筹实施助推项目建设 除了为上海旧区改造提供金融贷款支持,中行上海市分行紧紧围绕普惠民生,公私联动扎实开展各项金融服务,全力帮助改善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化城市取得新成效。 今年上半年,中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城投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展开积极合作,成功加入虹口区340、341、354、355、350、351等街坊旧区改造项目银团,为街坊旧区改造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老旧街区注入新动力。3月,该银团实现首笔贷款发放22亿元,中行上海市分行放款金额共计4.4亿元,中行上海市虹口支行也成为虹口区351街坊的动拆迁款代发行,代发金额近3.6亿元。本次项目的成功叙做,是该行公私联动、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信贷支持与配套服务相结合的有力尝试,是帮助实现上海构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中行上海市分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发挥引领作用,推出融资优惠方案,全力支持旧城改造,持续为上海市城市更新发展工作注入金融动力。后续,中行上海市分行将继续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不断深化银政企合作,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市民生保障工作、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贡献更多的中行力量。
疫情将对国际分工体系产生深远影响,银行的全球化发展也将面临增速降低、风险上升、监管趋严、竞争加剧、跨界冲击等多方面挑战。 8月31日晚,中国银行(下称“中行”)举行上半年业绩发布会,对净息差收窄、不良资产、拨备计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截至6月末,中行集团资产总额为24.15万亿元,负债总额为22.06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6.07%、6.11%;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实现稳步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72%和5.65%,实现税后利润1078.12亿元;为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中行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64.84亿元,同比增长97.46%,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42%,上调拨备覆盖率至186.46%。 另外,中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审议通过了2000亿元外部资本补充计划。 提早加大拨备计提 对于国家出台的支持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市场普遍担心,这一政策可能让风险暴露的时间进一步延长,进而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中行不良贷款略有反弹,不良贷款率1.42%,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36%,比年初上升了0.11个百分点。 “上半年中行境内的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和个贷,以及境外机构的资产质量受到疫情冲击是比较大的,但整体看,信用风险基本可控。”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刘秋万表示,中行高度关注延期还本付息客户的风险状况,预计下半年信用风险将持续暴露,疫情可能长期改变经济活动的运行方式,行业表现将会加剧分化,特别是像批发零售、餐饮、旅游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恢复得相对比较缓慢,相关的客户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刘秋万表示,接下来将前瞻性地评估潜在风险,真实准确地反映不良水平,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充分运用包括现金清收、核销、批量处置、无抵债、债转股、债务重组等各种手段来处置不良,也包括线上平台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等,做好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以及大额不良贷款转让等试点。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为应对未来严峻形势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外,上半年,中行成功发行28.2亿美元境外优先股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截至6月末,中行资本充足率为15.42%,保持了较高水平。 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称,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审议通过了2000亿元外部资本补充计划。下一步将抓紧推进后续有关工作,多渠道开展资本补充。 控负债成本、调资产结构,应对净息差下降 今年以来,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转换以及利率下调、外币降息等种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中行资产端收益率受到较大影响。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中行净息差为1.82%,同比下降1个基点。主要因为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8.85%,而同期利息收入仅增长2.89%,资产端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 “从负债成本的控制和资产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努力克服净息差下行的压力。”中行副行长郑国雨强调,一是坚持存款量价平衡,合理控制负债成本;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不断优化资产结构。 郑国雨介绍,为应对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中行通过加强大额存单期限管理,对协议存款实行量价管控,并通过完善存款定价授权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控制负债成本,推动负债业务平稳发展。 “未来,净息差仍然面临收窄的压力。”郑国雨这样说,中行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加快场景建设,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客户全量金融资产为抓手,从源头上扩大存款资金来源,提升存款发展质量。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尽可能降低市场环境变化给净息差带来的冲击。
中行日前发布《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据悉,此次中行服务方案全新升级,引入“享进博·融通贸易,云金融·互信全球”主题,覆盖“基础服务”“特色服务”“专属服务”三大层次,聚焦更精准、高效、便利的跨境撮合服务。 作为唯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战略合作伙伴”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银行类综合服务支持企业”,中行在前两届进博会中深入参与海内外招商招展、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各项工作,并成功承办展中供需对接会、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主题论坛等各项活动。 中行称,作为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行将继续依托全球网络优势、综合服务优势、外贸服务优势、会展经验优势、网点服务优势以及国际人才优势,为参会参展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全方位助力第三届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
原标题:“暖企护航”专项工作方案发布 中行河北分行600亿元信贷服务我省重点企业 6月18日,河北省工信厅与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举行“暖企护航”专项工作方案发布暨战略合作签约会。 方案重点支持纳入省工信厅“专精特新”“小升规”“单项冠军”“小巨人”“千家领军”“千项技改”“百家龙头”“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等名单内企业的各项金融服务需求。 根据方案,中行河北分行将推出6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在机制建设、政策支撑、产品支撑、审批绿色通道等多方面推出20条具体金融举措,为省工信厅重点名单企业提供专项金融服务。 会上,河北冀财产业基金负责人就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有关政策予以解读,全面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唐山市、沧州市工信局分别与中行唐山分行、中行沧州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行河北分行与现场参会的2家企业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省工信厅与中行河北分行将深化政银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各地工信部门与中行河北分行辖内机构建立政银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快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中行河北分行将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帮扶企业纾困、绿色审批通道等多方面支持措施,以大中型企业专项融资、中小企业专属成长快贷、巨人贷、技改贷等特色产品,全面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距离中行“原油宝”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对于6万名“原油宝”投资人而言,这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中国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5月19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提到,针对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银保监会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已于近日启动立案调查程序,要求中国银行与客户平等协商,依法依规解决问题。这也是银保监会对于该事件的二度发声。有中行人士对《棱镜》表示,“原油宝”的影响远远超过了2014年的“优汇通”事件,这是令他们始料未及的。后者曾被央视曝光涉及“地下钱庄”和“洗黑钱”,但以中行回复“与事实不符,相关业务已向监管部门汇报,在符合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先行先试”而迅速平息。按照中行的对外披露,该行与客户和解签约率已经超过80%,并正在全面梳理审视产品设计、业务策略和风险管控等环节和流程。这一数字来得并不轻松。《棱镜》从多个“原油宝”投资人群里了解到,为了让投资人早日签署和解协议,中行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简化签约流程、增加与投资人沟通的频次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分支行行长还亲自登门给投资人送果篮。一边是资产超24万亿元的国有大银行,一边是分散各地的普通投资人,其中的和解过程充满曲折。《棱镜》近期对话了多名当事人,试图还原投资人与银行这一个多月的博弈故事。无论如何,这将是金融业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而银保监会的调查结果,也将成为未来可供参考的案例。由强硬到妥协的五次公告4月22日早上,中行用一则仅100多字的简短公告,将“原油宝”事件彻底引爆。在公告中,中行称经审慎确认,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为有效价格。原油宝产品的美国原油合约将参考CME官方结算价进行结算或移仓。这是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大宗商品期货第一次出现负价。这也意味着,原油宝的投资人除了亏光本金之外,还要倒欠银行2~3倍投资本金的债务,遭遇严重“穿仓”。质疑铺天盖地而来,毕竟投资不光亏光本金,还要倒贴的结果,超出了公众以往的认知,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研究“原油期货到底是个啥“的热潮。如今在知乎上“如何看待中国银行的原油宝”的这个话题,已获得295个回答,浏览量超过172万。或许是意识到早上的公告不足以解答公众的疑惑,4月22日晚间,中行又发布了一则“关于原油宝业务情况的说明”,解释了产品到期处理、结算价、合约处理、强制平仓等关键问题。其中提到,期货交易所按照北京时间凌晨2点28分至2点30分的均价计算当日结算价;对于原油宝产品,市场价格不为负值时,多头头寸不会触发强制平仓。但这段700多字的说明,仍只字未提投资人的亏损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4月23日开始,陆续有投资人收到中行的短信提醒:“请多头持仓客户根据平仓损益及时补足交割款”,并发现自己在原油宝账户的资金被银行全部划转。有投资人在咨询中行客服若不补足会如何时,得到的答复是将被视为欠款,银行有权向央行申请将欠款记录纳入其征信。这一做法显然激起了投资人更大的愤怒,他们迅速集结起来,向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举报,向媒体曝光,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舆论的持续发酵下,4月24日,中行第三次就“原油宝”事件作出说明,并首次对外披露了“原油宝”客户群体的一些信息:4月20日是“原油宝”美国原油产品当期结算日,约46%中行客户主动平仓离场, 约54%中行客户移仓或到期轧差处理(既有做多客户,也有做空客户);并首次表态称,对客户投资“原油宝”产品遭受损失感到不安,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合法利益。5天之后,中行的第四次公告态度进一步缓和,称中行正积极研究并争取尽快拿出回应客户合理诉求的意见。中行继续与客户保持诚挚沟通协商,始终与客户站在一起,尽最大努力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4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首次就“原油宝“事件作出回应:第一时间要求中国银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客户平等协商,及时回应关切,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中行尽快梳理查清问题,严格产品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市场异常波动下应急管理能力。目前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真正的转折发生在5月5日,中行在当天发布第五份关于“原油宝”的说明,称本着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已经研究提出了回应客户诉求的意见。目前中行相关分支机构正按意见积极与客户诚挚沟通,在自愿平等基础上协商和解。如无法达成和解,双方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中行将尊重最终司法判决。随后,投资人陆续收到中行沟通和解协议的电话,内容大同小异:中行将承担“原油宝”投资人负价结算部分的亏损,中行从投资人保证金账户中扣除的、以负价结算的资金予以返还,并对投资人给予保证金(即本金)20%的亏损补偿。据《财新》报道,按照上述方案,中行此次总共损失约65亿元。不过,相较于其2019年全年2019亿元的净利润而言,“原油宝“事件所造成的声誉风险损失显然更加难以估量。得知这一方案,家住吉林的庞先生第一反应是“终于不用欠银行钱了,有点高兴”。他向《棱镜》坦言,后来一琢磨,还是觉得挺悲哀,一夜之间存款就剩20%了,这个方案于他就是一个“安慰奖”而已。庞先生在“原油宝”总计投入70多万元,如果按照-37.63美元/桶的价格计算,他还倒欠银行147万元;按照现有的和解方案,他仍然亏损56万元左右。一对一沟通,浑身解数求和解几乎是在中行公布-37.63美元/桶为有效价格的同一时间,投资人侯先生在知乎关于原油宝的一则话题下,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就这样他机缘巧合地成为了维权的发起人之一,并亲历了这一个多月以来与银行斡旋的全过程。侯先生告诉《棱镜》,当时选择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是为了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投资人彼此有个联系,消息互通。没想到有近1000人加了他微信,最后他们组建了五个投资人群,加起来超过1800人。侯先生在“原油宝”投资了50多万元,他前前后后与银行沟通了将近十次。中行的五次公告让他感受到,银行的态度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他的心情也从最开始的绝望与愤怒,到后面慢慢觉得又重燃了希望。第五次公告发布且方案确定之后,中行开始与投资人一对一沟通和解协议,一场拉锯战由此展开。庞先生是5月6日中午接到的中行客户经理的来电,对于20%的赔付方案,他当场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诉求是按照芝商所宣布修改规则的4月15日当天的结算价格来结算。他告诉《棱镜》,从事发至今,他前前后后与中行沟通过五次,前两次都是他主动去找中行了解进展,和解方案出来之后,变成了银行主动找他。“银行工作人员的态度都很友好,就是没法协商,只能一口价。”庞先生对《棱镜》说,几次沟通下来,他感觉银行对于签和解协议“很急迫”,有的支行承诺给到场签约的投资者赠送小礼品;有的则打同情牌,说如果投资人不签协议支行行长就得下岗……不一而足。《棱镜》所在的一个“原油宝”投资人群里,有投资人晒出果篮称,当地支行行长亲自上门给他送水果,希望他尽快签和解协议。还有投资人自嘲称“花了1万5买了一箱荔枝”。此外,签协议的流程也在简化。由一开始必须去银行线下网点沟通签署,到后面中行上传电子协议,投资人在手机端就可以操作完成签约。据《棱镜》了解,和解协议中有一条为“在本协议生效后,乙方将上述款项不迟于3个工作日内支付至甲方原保证金账户”。在一系列的行动下,签约率也在上升。《棱镜》从接近中行的人士处了解到,5月11日左右,和解协议的签约率超过60%,到5月18日,这一数字上升至80%。来自山东的王先生就是签约大军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他对《棱镜》解释签约理由时称,“毕竟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他自述自己的投资额不少,但也不至于影响生活。据他透露,他身边一名投资了200多万元的同事,比他更早已经签约。两成投资人仍在观望,结果难料对于剩下的20%拒绝签约的投资人而言,继续维权成为他们唯一的路径,只是这条路异常曲折。对于不满现行和解方案的投资人来说,他们希望的方案有两个:一是按4月20日22:00停止交易的价格结算(彼时价格为11.7美元/桶);二是以芝商所宣布修改规则的4月15日当天结算价来计算。显然,无论是两方案中的哪一种,都比现行方案的损失要小。为何中行的方案是给予20%的补偿?据《棱镜》了解,在中行与“原油宝“客户签署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个人产品协议》中提到,乙方(中行)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确定强制平仓最低保证金比例要求,并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公告告知,目前强制平仓保证金最低比例要求为20%。这也意味着,中行默认承担强平线以下的损失。虽然投资人在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在一起,但在后面的行动中,却因为维权难度较大、投资人意见出现分歧等原因,导致进展缓慢。例如,小户投资人希望诉讼成本最低,速战速决;大额投资人则希望不计成本去争取利益最大化;此外,考虑到“集体诉讼”方式的可行性较低,担心又被律所“割韭菜”,导致投资人迟迟未与律所签约。在一名拥有二十余年期货从业经历的专家看来,中行的“原油宝”这一产品虽然从法律角度来看的确有瑕疵,但现行监管层对于银行强调创新发展战略,由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向权益类的产品转型,以中间业务逐步替代存贷差这一固定收益业务,是未来银行业及金融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很多银行的创新产品是在监管层有备案的,这也意味着,监管层在一定程度上默许这种产品的设计。该人士对《棱镜》表示,金融投资本身是一种契约型的交易产品,国际通用的规则是,一旦你签约,就意味着你要承受相应的风险,也拥有了获得收益的权利。他以2008年香港金融危机中同样出现风险事件的累计期权合约为例,这是一项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令不少投资人亏损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但最后投资人和汇丰、渣打等银行打官司也没有胜诉。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审计主管合伙人林安睿则提到,国际银行在销售金融产品时,也出现过适当性评估和管理存在问题而导致不当销售行为引发监管关注的,例如发生在1990到2010年之间英国的事件,该事件中英国多家老牌银行强迫向客户销售他们不需要的产品,最终导致银行需要巨额赔偿,以及监管罚款。在他看来,管理好投资者适当性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是产品设计上,要全面系统地评估和把控风险,把握审慎原则,充分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市场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二是在产品销售上,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充分透明的,风险揭示应该是准确和通俗易懂的,并做好产品风险和客户风险能力匹配,银行在销售产品的KPI设定上不要过于激进,避免员工盲目推销;三是在产品存续期上,在加强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四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帮助消费者对产品的一些风险认识与评估,适度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前述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提醒金融消费者理性投资,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经历“五一”长假的发酵,沸沸扬扬的中行“原油宝”穿仓事件似乎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5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关于回应‘原油宝’产品客户诉求的公告”,称“已经研究提出了回应客户诉求的意见”。随之,一份“和解”方案浮出水面:原油宝穿仓部分损失由中国银行承担;1000万元以下客户,有机会从中行拿回20%的保证金;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需自行承担全部保证金损失。5月6日,中行已开始联系客户协商和解事宜。 应该说,中行为化解纠纷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但投资者心态各异、风险承受能力各异,和解的路也未必坦荡。毕竟,“原油宝”穿仓事件背后尚存有太多的匪夷所思。笔者在此无意去评说孰是孰非,仅就整个事件的始末,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探究,并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中国版的监管沙盒。 其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问题。 在投资理财领域,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原则,即“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在实际投资风险事件中,或许人们最直接的思维是“买者自负”,却往往忽略了前半句:卖者有责。既然风险由买者自负,那么卖者有何责任?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营者是否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所谓适当性,是指“金融中介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与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标、风险承受水平、财务需求、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契合程度”,其核心要义就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经营理念,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产品。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据澎湃新闻对120位“原油宝”的投资者的调查,其中有92%是新手,有65%不知道“原油宝”和期货合约挂钩,而真正接触、了解过期货的投资者只占5%。尽管中行APP原油宝(大宗交易)在与客户签约前的确也需经风险测评,但风险测评的有效性值得斟酌。笔者注册登录后发现,原油宝风险测评需要等级平衡型以上才可以签约交易;当测试结果为稳健型时,系统会发出建议重新测评的提示,直到为平衡型,显示测评有效,即可进入下一签约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投资者既然可以反复测试,那么风险测评环节是否形同虚设?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如何真正落实?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对于原油宝这样一款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曾在中国银行微银行APP上被宣传为“无杠杆、低风险、稳健收益、适合小白投资者”的理财产品。 其二:投资理财产品营销宣传的合规性问题。 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在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时,应当向投资者主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资产管理产品募集信息、资金投向、主要投资风险等内容。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不得有虚假、欺诈、隐瞒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等行为,非保本投资型金融产品营销内容不得使金融消费者误信能保证本金安全或者保证盈利。 中行“原油宝”产品营销中是否合乎上述监管要求?从互联网的记忆看,有关“原油宝”的宣传显然具有一定误导性。如,2018年中国银行在某电视节目宣传片中,以客户经理之口告诉投资者,“原油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您日常消费的对冲工具。因此,如果您持有一定的原油头寸的话,是可以在油价上涨的时候,这个费用是可以对冲掉的。”实际上,投资者参与的不过是在中行系统的模拟原油期货投资,跟所谓的原油头寸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不用说“原油宝”能帮助投资者对冲油价上涨的费用了。在同一宣传片中,中行宣称“原油宝业务是没有杠杆的,相对来说风险性不是特别高”。现实情况是,投资者累计亏损额将近300%,不仅血本无归还要倒贴! 其三:投资理财产品风险外溢性与审慎性问题。 “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是金融机构开展理财类业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中行原油宝产品是否符合这一原则?是否对产品风险进行过充分评估? 中行的原油宝业务推出于2018年1月。当时,基于对原油历史波动的认知,中行认为这是一项风险不高的业务,并把它包装成理财产品向投资者推送。现在看来,“原油宝”产品无论是本身定位、风险评估还是风控方面都存在问题。 首先,产品定位比较模糊。只要对“原油宝”这款产品的操作模式稍加了解,就不难发现,其实质并非真正的理财产品,而是一款场外期货交易品种。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界定,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投资者委托,按照与投资者事先约定的投资策略、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方式,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但在中行原油宝模式中,中行并不存在“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行为。中行原油宝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中行在自己的系统平台上搭建了一个虚拟的原油期货交易场景,投资人进行的是模拟交易,并没有真的、也不可能真的跟芝交所交易。 其次,对“原油宝”的风险评估欠审慎。中行对原油宝定位是R3级别产品,意味着该产品风险大多是保证90%本金不会亏损。但现实情况是,“原油宝”客户的亏损已经超过三倍了,说明其在产品风险评估上不够审慎。实际上,原油市场价格波动巨大的风险,已大大超越银行对客户的风险等级要求,属于高风险产品。 第三,对“原油宝”的风控管理存在缺陷。且不论其在合约移仓操作上的合理性,单就对负油价反应的而言显然欠审慎, 既然芝交所发出了重新编程、允许WTI原油期货出现负油价的警示,就表明存在负油价出现的可能性,中行为何没有警惕,不做预案? 或许,作为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创新溢出的风险,中行原油宝事件露出的仅是冰山一角,其他银行的原油宝是否存在同样的隐患?其他类似的金融创新产品是否存在同样的隐患?这不仅亟待各金融机构警醒,去及时排查,同样给监管部门也是一个警醒。可以预见,中行“原油宝”事件之后,金融衍生类创新业务将迎来严厉的监管。 但是,我们的监管不应沦为“消防队”,而应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对于监管规制尚未能覆盖、监管能力尚难以做出风险识别与判断的金融创新,我们该如何应对?简单的否决、禁止,显然与潮流相悖,那么构建监管沙盒则是当务之急。 因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推出的时候,无论是监管者、经营者还是市场对其风险均缺乏充分认识,这就需要通过限定投资者范围,将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以内。这其实也是“监管沙盒”理念的体现。 监管沙盒的存在,一方面能给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应对创新的缓冲,在测试观察期尽管补齐监管的制度缺漏,避免因监管规制滞后出现的监管真空;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金融创新产品面世的时间和成本,避免了以往创新产品因监管的不确定性而被一再延迟面世的状况,部分消除了投资者对创新方案的不确定性的疑虑。 因此,对于一些目前监管规制难以覆盖、风险特征及程度尚难以识别和评估的金融创新,应纳入监管沙盒,并要求入盒企业(金融机构)在消费者(投资人)保护等方面做出承诺。借鉴英国FCA监管沙盒的构建原则,中国版监管沙盒至少应包括: 1.完整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时间表、确保测试成功的措施及消费者保护和风险评估措施,应将消费者保护嵌入全流程,以避免市场隐患。核心是要体现投资者适当性原则、风险审慎性,强化消费者保护意识。 2.具体的消费者补偿机制。申请入盒测试的须制定消费者补偿计划,并作出承诺公示。只有消费者知晓潜在风险及可获得的补偿并同意参加测试,企业才能对消费者测试其创新产品。若项目失败或企业倒闭,需依据补偿计划对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补偿。 3.项目退出机制。监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测试计划确定实时退出,不成功的项目要及时退出,成功的项目可以颁发符合新业务特点的金融牌照/许可,正式推向市场,同时纳入正常的监管框架。 4.监管豁免机制。监管沙盒存在的意义就是缓解监管制度创新滞后于金融创新的矛盾,因此核心在制度创新。因此,需提高对创新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允许一些业务和制度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现行法规,才能更好推进金融创新。 中行“原油宝”事件所暴露的金融机构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审慎性方面的缺陷,既是当前诸多金融乱象滋生所在,也恰是金融创新的隐患所在。 因此,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安全空间”,在实施包容性监管的同时,进行风险测试,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消费者保护措施,以最大可能降低创新推向市场后的负向冲击力,这正是构建监管沙盒的使命所在。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行原油宝事件最新进展 查看实时原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