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配图|《卧虎藏龙》剧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琢磨人为什么会困惑,什么人会困惑,什么时候人会困惑? 我发现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规律。 小孩子特别容易困惑。为什么?他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未来有很多不确定的判断,让他感到困惑。 有时候,有一些人书读多了反而更困惑。为什么?读书多了以后,可选择的路变得非常多。面前仿佛打开了一百扇门,反而不知道怎么选了,于是变得特别困惑。 还有的人,在一个‘轨道’上按计划走,突然计划被打乱,‘脱轨’了,会困惑,变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他从北京开车去上海,每天走多少公里,什么时候加油,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停下来休息,睡一觉……本来这一切都是按计划走,突然出了点小意外,预定的方案被完全打乱,他可能变得慌乱,不知所措。 也就是说,在没意识到变化,却突然有了一个变化,不得不去做选择的时候,人生突然出现了被动的机会,要做一些被动选择的时候,人可能会变得非常的困惑,甚至是痛苦。或者说,很不愿意做某种选择,但现在必须得做选择的时候,人会困惑,会痛苦。 我在抖音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各种各样奇怪的意外故事。有的人突然遭遇家庭变故;有的人本来上班上得好好的,突然一下子被公司解聘,没活干了,等等等等,然后面临再选择。可是这个再选择,他们从来没想过。 还有的人,日子过得挺好,夫妻恩爱,父慈子孝,而且收入很稳定,有能力供房,看上去一切都是那样的幸福,但突然之间,夫妻两个人中有一个人没工作了,供房出现问题,然后就需要考虑这房子怎么办,是借钱继续供,还是把房子卖掉?如果卖房,房子卖掉以后又怎么办?出现了好多选择,随之生出一堆烦恼。 总而言之,在人生岔路口上做艰难的选择的时候,人往往会纠结、迷茫、困惑、痛苦。 《向左走,向右走》|选择让人困惑 当然,也有两种人不会困惑,也不痛苦。 一种是在监狱里的人。他没得选,他把痛苦当日子,也就无所谓痛苦。 一种是把世界看得特别明白的人。他的价值观,他的主张,他的信仰,都特别清楚,他对自己想怎么活着,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都特别坚定。这样的人不会困惑,也不痛苦。哪怕你给他打击,他会觉得你是在成就他,反而很高兴;你强迫他做选择,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机会;他会倒过来想问题,会把痛苦当幸福。 除了这两种人,我们普通人面临出乎意料的、复杂的选择时,一般都会困惑,然后迷茫,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本身也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有的人在监狱里,处在一个恒定的状态,没有自由,也不选择。可是一旦从监狱里出来,不得不选择时,他怎么选呢?去就业,没人要;去买东西,没钱;去谈恋爱,没人搭理;想回监狱,不让回。他怎么办? 没法选择了,甚至可以说,选哪个,后果都不清楚,于是就出现了所谓‘自由的恐惧’。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年迈的图书管理员千辛万苦出来,自由了,但是他也痛苦了。在面对外边这么多可能性,这么多自由的选择时,他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他觉得很痛苦,于是选了最差的选择——自杀,从而拒绝其它所有的选择。 《肖申克的救赎》|出狱后,年迈的图书管理员选择了自杀 那么,当我们面对岔路,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迷茫、困惑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其实也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主动去做选择,不要被动地让人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同样一个难题,有人觉得是丧事,有人把丧事当喜事办。面对麻烦,你主动去选择,比被动让人来选择你,要好得多,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第二件事,面对复杂的选择时,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要有积极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就是得有一个是非对错的判断。比如说,如果你认为含辛茹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毅力,在受苦的过程中,你就没什么痛苦。但如果你有另外一套价值观,觉得人应该好吃懒做,‘我是大爷,我该得你们伺候,一辈子得有人养我’。一旦哪天这大爷做不成了,你就会很痛苦,因为你的欲望和现实环境发生了冲突,价值观让你做了一个被动的选择,你就只能痛苦了。 换句话说,其实每一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不同,态度不同。 《心灵捕手》|态度决定了出路 有一次我和王石从旧金山去大峡谷,因为是去大峡谷游玩,我俩都挺高兴。到了旧金山机场,同行的翻译突然出问题了。他刚到美国不久,有一个什么证件不齐全,飞机不让他上。如果他要继续帮我们做翻译,得去补这个证件。 补这个证件需要多长时间?不确定。能不能补下来?不知道。搁一般人,肯定会觉得旅游公司或者提供翻译的公司失职,要投诉,要赔偿,会很不高兴。 可是王石特别有意思,不仅没生气,还特高兴地跟我说,‘这太好了,这可给咱俩一个随便逛的时间,咱就在机场随便溜达,他啥时候完事儿了咱啥时候走。’ 他这么一说,原本很紧张的翻译一下子变得特别放松,抓紧去补办证件,结果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就把这事办成了,然后我们继续旅行。 所以说,就这么个事,人的开心和不开心,都取决于看事情的态度。如果把它视为疏漏,也许这一两个小时大家都会生闷气,但把它当成给我们的一个意外的时间,我们就很高兴。 科罗拉多大峡谷 我们到大峡谷以后,那天晚上在旅馆里坐着聊天,突然感觉房子在晃,开始有点懵,后来反应过来是地震,我们就往楼下跑。跑到楼下以后,看到空地上站着一堆人。有的人惊恐万分,也有人很从容,我和王石则有些高兴,觉得能赶上这样的事,遇到地震但也没事,也算是人生中少有的经历。 其实事情从来没改变过,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对事情的态度。态度改变了,人生也就不一样了。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家人去世了,他鼓盆而歌。别人指责他说,‘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能敲着瓦盆唱歌呢?太过分了。’庄子却说,‘人总是要死的。生死不过是像四季更替一样,既然到这个时候他走到了他该去的地方,当然就不用为之哭泣了。’ 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积极的那一面。
8月25日周二,沪深两市出现分化,沪指下跌,而创业板指数继续上涨。8月24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创业板正式实施注册制,首批18家注册上市的公司集体亮相,受到资金的追捧,多只个股出现大幅上涨,显示出投资者对于新经济企业的预期较高。今天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整体上出现一定分化,有涨有跌,股价的波动幅度也开始缩小,显示出投资者对于这些公司的看法更加理性,不是跟风炒作,我一直强调不要去跟风炒新股,盲目追高,我认为要坚持价值投资,坚持理性投资,从基本面的角度去把握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机会。 当前A股市场已经形成慢牛长牛的格局,周末很多人担心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可能会导致创业板指数回落,因为新股上市会吸引大量的资金,从而造成二级市场出现回调,但我们看到大盘并没有出现回落,反而出现大涨。这再次证明了当前市场已经转向牛市格局,大家也要逐步转向牛市思维,我认为现在牛市思维非常重要,在牛市思维之下,投资者对于市场后市走势转向乐观,即使出现事件也会解读成利好,熊市思维则是对市场走势悲观,出现任何事件都解读成利空,因此现在我们看到创业板推行注册制,其实是开启了创业板新的十年,未来代表新经济的龙头企业有望在创业板注册上市,给投资者也带来分享新经济成果的机会。 我从五六月份就给大家讲到下半年市场会转向牛市,因此牛市思维非常重要,牛市思维之下,优质股票每一次调整都是抄底的机会,之前我给大家讲过,消费三剑客:白酒、医药、食品饮料已经出现一波较大回调,这其实是上涨过程中的回调,并不是趋势性的改变,因此每次回调都是抄底这些优质股票的机会。今天白酒等白马板块已经开始有所表现,个别股票冲击涨停,这再次证明了优质股票每次调整都是抄底机会,但在牛市思维之下也要注意行业和个股的分化,分化成为市场的重要特征,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市场,即资金配置到优质的公司上,从而支持优质公司的发展,显然,现在市场越来越转向正面,研究转向价值投资,好的股票不断受到资金的追捧,股价不断创新高,垃圾股题材股则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跌破一元面值。在优质股票走出牛市的走势的同时,很多差的股票走出了熊市的走势,因此现在市场的牛市思维要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要深刻的认识到当前市场生态的变化,抓住好公司的机会,远离极差股和题材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价值投资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的价值投资圈,价值投资已经成为当前市场最主流的投资理念,但巴菲特说价值投资在任何市场都是少数派,即认识价值投资重要性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坚持价值投资人并不多,因此要求大家学会价值投资的同时,实现价值投资,真正从基本面选股,站到机构的一边或向机构学习基本面分析的方法,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选择好公司来做它的股东,或选择优质的基金来进行配置,这是当前牛市思维的重要投资策略。 和美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整体的位置偏低,市场处于牛市的初期,美股在牛市的高点,如纳斯达克指数在科技股上涨的带领之下不断创新高,标普500指数近期也创出新高,但标普500指数上涨主要也是靠科技龙头股,美国前几大科技龙头股在标普500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5%左右,即1/4,其他3/4的股票几乎没有上涨,主要是下跌之后的反弹,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于美国科技龙头股的看好。美国的科技龙头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实力也很强,现在这些科技龙头股的业绩上也出现较大的分化,如苹果、微软等白马的科技股盈利已经非常大,因此苹果的市值突破了2万亿美元。但如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股的业绩刚刚产生,因此对于这些科技股的追捧,使得这些公司的估值泡沫产生,这将带来一定的风险,美国很多投行人士,包括一些投资大师索罗斯等都提示了美股的风险,相对而言,我认为A股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会更大。 如果看好A股市场,但自己不会选股,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基金,事实上大多数居民通过买入基金来入市,今年以来虽然市场并不是大牛市,但基金的销售异常火爆,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已经突破了1.6万亿,直逼2015年大牛市。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很多投资者不知道如何来选择基金,像我管理的前海开源裕源FOF是A股市场上第一个净值突破1.6元的公募FOF,去年获得了公募FOF的冠军,选择基金有很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不要看短期业绩,即不能因为一年的业绩好,要看过去2~3年甚至3~5年的业绩能够靠前的基金,这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较强,可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下做出好的业绩回报;二是看基金经理的风格,我是偏向于坚持价值投资业绩,较稳定的基金不是频繁交易或配置过于偏向一个方向的经营经历,这样的基金业绩波动会较小,回撤也较小;三是选择基金的净值波动率较小的基金,因为波动率大,基金回撤净值回撤可能会较大,这就会造成如果你买入的时点不好,如你是在一个净值高点时去买,结果后来出现了较大的回落,可能短期被套,因此在选择基金上,主要是从这三点来进行选择。 从基金类型来看,大家既可以选择主动基金,如业绩优秀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也可以选择被动型基金,如一些行业ETF、指数基金等,当然也可以选择FOF基金,也就是基金中基金也就是,交给基金经理帮你去选基金。投资基金是很多投资者逐步接触的方式,相对于个人投资股票来说,投资基金风险收益比更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部分资金通过买基金来分享市场的成长,小部分资金通过自己炒股来锻炼自己的投资能力,这样的配置是较好的,在选择老基金还是新基金上,我认为老基金可能有业绩记录,同时仓位也已经建好,相对而言是较好的选择,过度追求爆款基金有可能造成规模太大,导致不好操作的这种现象,因此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好基金,对于基金,要认真进行分析,不要盲目追捧一些所谓的爆款基金。基金业绩的好坏既取决于市场整体的表现也取决于经营经理的投资能力,因此在选基金时建议投资者也要坚持价值投资,无论是选基金经理还是选基金,本身都要认真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选择,因为对投资基金和投资股票一样都是有风险的,这一点大家必须时刻牢记。
“今年一季度,我们新移动手机端获客大幅提升,增长了468%。”近日,华瑞银行科技部总经理叶宁在接受等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叶宁将近5倍增长的获客归因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而这背后,是银行“上云”带来的一系列改变。 通过推动核心业务系统加速向云架构转型,银行业务实现全面创新。事实上,近两年“上云”在银行业越来越流行,今年疫情的到来无疑进一步加速了银行“上云”的步伐,高效便捷的云计算服务取代了周期冗长的硬件建设,一跃成为银行创新的主要技术驱动力。 记者了解到,在“上云”之路上,部分大行和股份行会选择自建云平台,包括自建开源架构等,而一些中小行则倾向于借助外部力量,如第三方云服务厂商、金融科技公司等以搭上这班车。至于选择的标准,叶宁告诉记者,银行会更看重云计算领域的头部科技企业,这些企业还要了解银行的业务,能对银行进行赋能。 银行“尝鲜”上云红利 对于银行业而言,“上云”意味着对传统IT架构进行改造,将集中式IOE架构转为开放的分布式架构,借助云计算以适应快速迭代、交易量高峰值等要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 “相较其他机构,银行业整体开启信息化转型较早,基本是以传统的集中式IOE架构为主,但目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传统架构更新速度受限,无法满足银行创新业务需求,银行更迫切需要敏捷开发。”华东某农商行信息科技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由此,“上云”成了不少银行的选择。例如,国外的Capital One(第一资本金融公司)、高盛等相继与AWS(亚马逊云服务)合作“上云”;国内的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上百家银行也在跟阿里云等合作“上云”。 记者了解到,华瑞银行2019年基于阿里云“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蚂蚁金融分布式架构SOFAStack、mPaaS移动开发平台和大数据风控平台等金融科技技术,构建了“祥云”专属金融平台,用以支撑手机银行、营销系统、反欺诈系统、贷款核算等业务系统的良好运行。 据悉,利用上述云平台,华瑞银行的应用系统开发效率大大提高,开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而且系统环境准备和资源扩容周期也大幅缩短,业务响应时间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华瑞银行已初尝上云“红利”:今年一季度新移动银行获客大幅提升468%。 “疫情期间,用户对线上服务的需求显著提高,非接触场景数量增加,线下网点的优势削弱。”叶宁告诉记者,“这对于本就缺乏网点的民营银行而言是一大契机。” 在成本一侧,“上云”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比如一家资产规模在400亿元左右的银行,每年可能至少花费三四百万元在手机银行的维护上,有的时候甚至高达六七百万元,而通过采购第三方云厂商的服务,如mPaaS移动开发平台等,银行只需一次性付费四五百万元。 记者了解到,广发银行和深圳农商行就引入了第三方机构的mPaaS平台,极大提升了数字化能力。如广发银行通过引入蚂蚁金融移动开发平台mPaaS构建新一代信用卡“发现精彩”和手机银行两大APP,解决了APP用户体验差、数字化运营能力弱等问题,其中,广发银行“发现精彩”APP的启动时间减少近70%。 选择平台看重哪些维度 不同于大行,“上云”路上,对于中小行来说,受制于人才和资金的限制,IT建设能力较为欠缺,更倾向于选择与第三方云服务商合作。 在传统银行概念里,银行网点通常会开在小区门口,方便服务居民存贷汇;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网点需开在信息高速公路旁边,就像是金融加油站,可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能拥有流量入口、资源和综合研发能力的云服务商平台,就是新一代信息化高速公路。”叶宁称。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借助第三方云服务厂商,中小银行将减少低效重复的系统架构建设。那么,银行又是如何选择合作平台?对此,叶宁对记者表示,首先会选择有过硬技术积累,且在云计算领域内处于头部位置的企业,这些公司在IaaS基础架构的服务上更加成熟。 “其次是要有金融属性,对银行的业务应用有了解;再者综合实力完备,生态体系完整,能在流量、场景等方面对银行形成赋能。如此一来,银行就可以专注研发金融产品,打磨金融服务,不用在基础设施上和别人再去拼。”叶宁称。 伴随着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业内的共识是,中小银行“上云”力度将越来越大。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33.4亿美元,同比增49.6%,预计2020年,传统金融系统上云、智能化升级、线上获客等需求将驱动金融云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事实上,早在2016年,原银监会就曾下发《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构架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不过,前述华东某农商行信息科技部相关人士称,银行实现全部业务迁徙所需的周期会较长,毕竟在金融业,云计算仍处于“非核心系统上云”和“基础资源全面云化”阶段。但依托云端的能力,未来银行有望和多方建立新的基于数字技术的紧密连接、高效协同以及场景创新。
导言 选择困难,可能是每个人都曾面临过的状态,甚至有人还会称自己为“选择困难症”或“纠结狂”。而导致我们如此纠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Etkin和Ghosh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会导致选择困难,进而增加选择延迟的可能性,并通过4个实验证明了他们的假设。保持积极情绪可以帮助消费者专注于重要的选择属性,但是当这些重要属性发生冲突时,选择难度会增加,所以消费者选择延迟。 原文标题:When Being in a Positive Mood Increases Choice Deferral 作者:Jordan Etkin &; Anastasiya Pocheptsova Ghosh 发表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7) 作者:蒙格斯智库实习研究员 罗梦玲 ●研究背景● 延迟选择在许多消费者决策中很普遍,消费者延迟选择的常见原因是选择需要权衡。选择的选项通常由多个属性来描述,而这些属性的首选项往往会发生冲突(例如,一个航班的价格最低,而另一个航班的停靠点最少),为了做出选择,消费者必须做出权衡。 积极的情绪可使人们在判断和行为上更具洞察力,而任务重要性是其反应的关键,保持积极情绪会增加人们将重要工作任务优先于其他令人愉快的活动的倾向。积极情绪也可以增强消费者分辨重要选择属性与次要属性的能力。 基于此,作者认为积极情绪将增加消费者关注决策重要方面的程度,即最重要的选择属性。又进一步认为,当重要属性发生冲突时,会增加消费者选择难度,最终导致选择延迟。 ●研究框架● 实验一 假设:当选择需要在重要选择属性之间进行权衡时,积极情绪会增加选择延迟的可能性 方法:先采用七分制询问参与者“选择航班时,以下属性对您有多重要”来确定航班选择的两个重要属性(价格、停靠次数)和两个不重要属性(互联网、娱乐)。然后通过单词联想任务给132位参与者随机分配一种情绪状态:积极或者中立情绪。最后让参与者进行航班选择,选项1的停靠次数少,选项2的价格低。两个选项都附带两个不重要属性。 结论:处于积极情绪的参与者选择延迟的概率(23.9%)大于处于中立情绪的参与者(7.7%) 实验二 假设:处于积极情绪会增加选择者对重要选择属性的关注程度,从而增加选择难度并使其延迟选择 方法: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是增强聚焦组(将重要属性予以高亮处理进行视觉提醒),二是控制组(没有视觉提醒)。通过对比两组中积极情绪与中立情绪参与者选择的差异来得出结论。参与者进行带奖金的调查选择,根据预测试,调查选择的两个重要属性分别为中奖概率与奖金额度,因此赋予调查选项1最高奖金,对调查选项2分配最高中奖概率。为了操纵参与者对重要选择属性的关注,在增强聚焦组中,使用鲜艳颜色突出显示重要属性。以此让参与者进行选择。 结论:在控制组中,积极情绪的参与者选择延迟的概率以及选择困难程度大于中立情绪的参与者。而增加聚焦组,积极情绪与中立情绪的参与者在选择延迟与选择困难上没有明显差别,这证明了积极情绪与选择延迟的关系中重要属性关注程度的中介效应。 图1:实验2结果 实验三 假设:当选择只需要在不重要的选择属性之间进行权衡时,积极情绪对选择难度和延期的影响就会减弱 方法:通过操纵重要属性是否存在冲突研究潜在机制。一组参与者需要在重要的选择属性进行权衡,另一组仅需在不重要的属性之间进行选择,对比两组情绪对选择的影响。在扬声器的选择中,为第一组参与者赋予选项1最远范围(重要属性),赋予选型2最长电池寿命(重要属性)。为第二组参与者赋予选项1最远范围和最长电池寿命,因此参与者只需在不重要的属性上进行取舍。 结论:需要进行重要属性取舍的参与者中(第一组)积极情绪的参与者选择延迟的概率与选择困难程度要大于中立情绪的参与者,而不需进行重要属性取舍的参与者(第二组)积极情绪与中立情绪之中没有显著差异。这证明了需要在选择重要属性之中权衡是积极情绪和选择延迟关系的必要条件。 图2:实验3结果 实验四 假设:积极情绪的影响是由于对选择属性信息更系统处理所致,而非启发式信息处理所致。 方法:通过控制认知负荷来验证系统性加工的作用机制(高认知负荷会阻碍系统信息处理,因此不再能够在重要的选择属性之间进行权衡,不太可能推迟选择)。将参与者分为高认知负荷组(需要记忆8位数字)和控制组(无认知负荷),让其进行蛋白粉选择。 结论:控制组中积极情绪的参与者选择延迟的概率与选择困难程度要大于中立情绪的参与者,而高认知负荷组积极情绪与中立情绪之中没有显著差异,所以积极情绪的影响是因对信息更加系统化处理所致,而非启发式信息处理所致。 图3:实验4结果 ●结论● 消费者对各种事件的响应会导致其情绪变化,这种偶然的情绪状态会在随后的无关决定中持续存在,当多个属性很重要且选择需要权衡时,保持积极情绪会使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了消费者推迟选择的倾向。因此除了选择和其他背景因素,伴随消费者选择的偶然情绪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周四,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表示,再一次关闭经济以对抗卫生事件蔓延并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此前有报道指出,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续三天报告了创纪录的住院人数,而加利福尼亚州的九个县报告了新病例或确诊病例住院人数的激增。 姆努钦称:“我们不能再次关闭经济。我认为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关闭经济,只会造成更多的损害。除经济损害外,还有其他领域,如医疗问题和其他一切被搁置。” 姆努钦还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话,他准备重返国会要求增加财政支出,帮助经济注入活力。“我们有‘主街’贷款计划,现在要开始运行了,我们要让每个人都重新开始工作。这是我与总统的首要工作,我们要做到这一点。” 众议院民主党人上个月通过了一项名为 "HEROES法案 "的3.5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该法案将把失业救济金延长至2020年底,并为税收收入明显下降的城市和州提供救济。参议院共和党人选择了观望态度,等待更多的数据,然后再投票扩大联邦赤字。
本文要点 若要将“赤字货币化”转为现实的政策选择,就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宏观政策组合的依据是经济运行实况,即在进行政策选择讨论之前,要先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判断。采取“赤字货币化”的政策选择实际上就是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组合取向。那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经济运行究竟出现了什么剧烈变化,以至于必须要对4月17日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宏观政策组合取向做出方向性调整呢? 其次,从既有的宏观调控经验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越好,宏观调控的效果就越好,但“赤字货币化”一旦落实,则意味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的丧失。究竟是什么因素迫使我们丧失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和突破《中央人民银行法》呢? 最后,在“赤字货币化”政策选择下,实际上暗含着对财政赤字约束的放松,而“软”约束一旦成为常态,政府债务增长也可能成为常态化,由此必然带来主权信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一个丧失利率工具的中央银行,如何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预期变化和汇率波动,进而中央银行又该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呢? ——张涛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赤字货币化成为政策选择之前需先回答三个问题 文 | 张涛 当前影响各国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因素,无疑就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全球性蔓延,出于对冲疫情冲击的考虑,各国均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不少国家还创设很多新政策工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政策选择的热烈讨论,在国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赤字货币化”政策选择的讨论。 我想既然“赤字货币化”是作为一种政策选择的参考已经被提出来,那若要将其转为现实的政策选择,就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宏观政策组合的依据是经济运行实况,即在进行政策选择讨论之前,要先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判断。例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的会议上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表明虽然遭受了疫情冲击,但宏观政策组合方向依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取向。 而赤字货币化的政策选择通俗的讲,就是财政部门直接向中央银行融资(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从政策效果而言,财政赤字的扩大是典型的积极财政政策特征,中央银行因购买国债带来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即“印钞”属于典型的宽松货币政策。由此采取“赤字货币化”的政策选择实际上就是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组合取向。 那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经济运行究竟出现了什么剧烈变化,以至于必须要对4月17日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宏观政策组合取向做出方向性调整呢?我想这是主张“赤字货币化”政策选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而且回答此问题时,不需要间接通过所谓的“货币状态”来描述。而按照日前人民银行公布的其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去的一个月来,经济运行是呈现好转迹象的。截至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其次,从既有的宏观调控经验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越好,宏观调控的效果就越好,但“赤字货币化”一旦落实,则意味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的丧失。“赤字货币化”在实际政策执行中,就是国债直接由人民银行来认购,即财政部门发行多少规模的国债,央行同时对等地向社会投放多大规模的基础货币,这意味着人民银行因此丧失了这部分基础货币的调控权。而2007年财政部门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过1.55万亿特别国债,随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了这部分特别国债,表明在特定情况下中央银行是可以对财政提供支持的,而且这种支持恰恰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体现,并未造成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失控,因为国债作为金融市场最主要的金融标的之一,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对国债的买卖来调控货币供给规模,本身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更何况目前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迫使我们丧失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和突破《中央人民银行法》呢?我想这也是主张“赤字货币化”政策选择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最后,我想要问第三个问题是,在“赤字货币化”政策选择下,实际上暗含着对财政赤字约束的放松,而“软”约束一旦成为常态,政府债务增长也可能成为常态化,由此必然带来主权信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因为按照自身既有经验和国际通行的做法,政府债务的偿还很大程度上依靠“借新还旧”,从债务人角度而言,利率越低,债务偿还成本越低,但当政府债务规模较大时,利率水平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即影响到主权信用等级。因此,客观上就会造成,出于维系主权信用等级,财政部门倒逼中央银行维持低利率水平,而一旦此隐性政策含义成为社会共识,实际上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利率工具的无效。那么试问,一个丧失利率工具的中央银行,如何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预期变化和汇率波动,进而中央银行又该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呢? 面对如此巨大的政策选择风险,主张“赤字货币化”政策选择的答案是什么? 我想先清楚地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再主张“赤字货币化”成为现实的政策选择也不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