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回顾一下10年前有多少人想到了微信能够普及到并频繁与高效地应用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们不应该反省一下当年我们的前瞻性及想像力是多么贫乏吗?实际的情况将很可能是, 我们今天的前瞻性及想象力若干年后将被事实证明为过于贫乏,而非过于丰富。所以,对于信息经济的将来,我们必须展开高度的前瞻性思维及想像; 如此,对于信息基础设施, 进而”新基建“的发展空间就不会质疑了。 “新基建”正日益成为政府的政策重点和市场的关注热点。此概念提出后的初始阶段,关于其定义和涵盖范围有很多争论, 一度七大领域的说法占主导。后来, 国家发改委对此定义与范围作了公开的说明与解释。国家发改委的全称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其前身是号称为 “小国务院”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在的职责范围虽没有其前身那样大至涵盖国家及各省市经济发展指标的制订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立项及审批,但专注于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规划,是国家长远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政策的制订者。“新基建”窄义而言是国家新的产业政策,广义而言是有关今后我国社会、经济与产业整体发展的新政策集合,所以应该是由国家发改委来定义、设计、规划与实施的。这就是说,关于“新基建”,国家发改委的说法是最具权威性的。 根据发改委的权威说法, “新基建”的定义为,以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与市场上的定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更系统、准确与清晰,其中的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更凸显了信息网络在“新基建”中的基础地位。更重要的是“新基建”的涵盖范围,发改委的权威说法是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等。由此可见,“新基建”的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应用设施的建设。 那么如此定义的“新基建”, 到底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即,到底代表多大的投资规模,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又有多大呢?对此很多人抱有疑问, 也是市场关心与争议的重点。 关于代表多大的投资规模,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目前很难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市场上的一些估算都不全面。应该说,当前这一规模不会太大但也不是太小。但关键是,随着“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此规模从今年开始可望呈现持续性的跳跃式增长,从而在若干年后逐步扩大到主导固定资产投资的地步。如上所提,“新基建”的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如果相信信息经济将是今后经济发展方向的话,则这一指望就是现实的。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大项目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窄带物联网(NB-IOT)和北斗导航;每一大项目都意味着庞大的投资。仅就5G而言, 据《2019年中国5G产业市场研究报告》预测,今后15年全球5G产业的投资额将高达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约30%,并将创造出1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 至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多大,还应该或更重要的是看信息基础设施对于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包括在上游与下游两个方向上的带动。在上游方向上,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平台、物联网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网络、区块链网络等,都是由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组成的,这些网络/平台/中心的建设需要购买这些设备,必将带动这些设备的投资;这些设备又是由各种元部件组成的,又将带动这些元部件的投资;元部件又将带动金属/非金属材料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有人会说,每一个行业的投资都会带动其他行业的投资,都有如此的乘数效应。的确如此,但必须看到,带动不同行业投资的力度,即乘数效应的大小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产品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且数目庞大的元部件组成的,上游产业链长而又粗, 所以带动其他行业投资的力度,即乘数效应大于一般行业。如上所述,其将直接地带动信息设备制造、电子元部件製造,包括集成电路,与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制造,包括半导体,同时还将间接地带动很多其他行业,如机械、化工、黑色和有色金属采掘、封装、物流及信息服务等等。 在下游方向上,信息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将大大提升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及效率,如”互联网+效应”。从信息经济内部开始,5G网络将大大提升智能化水平从而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得到普及,大大提升万物相联的能力从而促成物联网,包括车联网的实质性崛起,大大提升VR/AR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将VR/AR嵌入实体经济与人民的生活。这样, 智慧工厂、智慧办公室、智慧家庭和智慧城市将从梦想变为现实,信息经济将惠及整个经济及社会,或者说整个经济和社会将信息化。比如,根据赛迪顾问发佈的《2018年中国5G产业与应用发展白皮书》预测,之后5年5G将直接拉动智能网联汽车1.3亿辆,物联网连接数124.5亿,VR/AR设备出货量2,356.2万台。以金额计,仅是物联网连接数124.5亿,一个传感设备的价格如果按100元算就是1.245万亿元,按1,000元算就是12.45万亿元,而按10,000元算的话则是124.5万亿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从而对经济是一个多么大的拉动。 如此下来,今后蓝领和白领都将分别在智能工厂和智能办公室中生产和工作,而人们的户内与户外生活都分别在智慧家庭与智慧城市中度过,这将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而这一景象又需要多么庞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应用设施来支撑。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空间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因而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当然,这一景象目前还在憧憬阶段,还需要有高度的前瞻性思维来想像。有人可能会批评这样的思维与想像过于丰富。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10年前有多少人想到了微信能够普及到并频繁与高效地应用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们不应该反省一下当年我们的前瞻性及想像力是多么贫乏吗?实际的情况将很可能是, 我们今天的前瞻性及想象力若干年后将被事实证明为过于贫乏,而非过于丰富。所以,对于信息经济的将来,我们必须展开高度的前瞻性思维及想像; 如此,对于信息基础设施, 进而”新基建“的发展空间就不会质疑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6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二季度投资增长4.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0.9个百分点;7月份投资增速6.7%,8月份增长8.4%,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 “特别是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下达,项目开工和资金到位情况持续好转,投资有望延续回稳向好的总体态势。”孟玮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聚焦“两新一重”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加快5G、一体化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强重大项目储备,通过梳理提供重大项目清单等方式,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孟玮表示,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要组织做好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及早谋划做好明年专项债券项目准备工作。 另外,孟玮表示,要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创新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在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基础设施的升维迫在眉睫。新基建作为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正在积极地推进。中国发展新格局,为新基建带来了何种机会?新基建如何支撑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密集落地的政策到底有何深意? 日前,在由牛津中国论坛和伦敦政经中国论坛联合主办的会议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发表了主题演讲,探讨了在当前格局下,中国新基建的发展和如何寻找最具代表性的China Built。 以下为会议内容整理(部分): 核心观点 新基建是新一代中国版信息高速公路重要的发动机,我们现在面临着从高铁到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维,过去每一轮的升维带来的变化非常大,对各位的职业发展、求职、创业和投资,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现在我们要顺势而为。 新基建站上风口,乘数效应可期。从主观的政策支持力度上看,重心偏向稳增长,为近几年来最强,地产接近饱和,制造业处于顺周期,基建成为主力,尤其是新基建;从客观的资金支持力度上看,财政发力积极,为近几年最宽松,比如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抗疫国债、扩容专项债等。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能带动11万亿投资,平均增速10%,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级市场的逻辑是先看行业、再看公司,行业景气度向上、具备核心竞争力、长期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所处的赛道不一样,估值的溢价空间也不一样;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本身就处于科技赛道上,资本市场已经给了充分的估值,特别是新基建领域。从资本市场角度看,需要关注老牌的优质公司,这些公司的价值需要重估。 国内外形势快速变化,双循环必要且可行 新基建不失为一个大的行业赛道,提了一个关键词,就是“China Made”到“China Built”的转变,我们现在要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新基建公司,背景就是着力构建“双循环”格局。 我给大家简单理理,“双循环”这个事最早是5月14日提出,说的比较详细是5月23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有什么背景呢? 过去四十年,基本的发展格局是“大开大合,大进大出国际大循环”,由中国宏观经济协会的秘书长王建提出。现在为什么会提“双循环”?肯定是和“大循环”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一样了,国内面临转型升级,国际上的门越开越小,有主动选择的原因,也有被动选择的原因,从可行性上来讲,中国这样的体量启动“双循环”有很大的潜力。 第一,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消费升级(带来更多成长空间);第二,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第三,至少还有2亿人尚未实现真正的城镇化;第四,近6亿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新基建是新一代中国版信息高速公路重要的发动机 (新基建)之所以重要,核心原因是我们面临一次基础设施的升维,什么意思? 过去40年里,大家经历了从乡间公路到高速公路,到高铁的升维,我们现在面临着从高铁到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维,每一轮(基础设施)的升维都带来非常大改变,对各位的职业发展、求职、创业和投资,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所谓的行业赛道,可以说是一个大势,我们要顺势而为。 1993年,美国发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2013年信息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已远超汽车工业百年发展所创造的价值,令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20%~40%,并且推动了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提供了大量高收入就业机会,让IBM、HP、Intel、微软、思科等老牌ICT企业焕发了新生机,增强了美国半导体材料、芯片、计算机系统、通讯设备等IT基础架构的全面领先能力,并催生了雅虎、谷歌、亚马逊、eBay等明星企业。 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数据显示,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蝉联首位,数字经济规模高达11.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6.1%;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第二位,达4.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9.6%。 对比美国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我们现在的数字化基建或者“新基建”的建设,我们发现基本一致,也就是美国开展数字信息高速(建设)的30年后,我们开始了新基建。 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新基建是重要驱动力 新基建的要义在于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在未来十年里跟所有的国际同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不断解决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还要争取做到“换道超车”。 大家常听到的是“弯道超车”,我个人不太建议用,弯道经常会翻车,大部分人没有电影里的漂移技术,但人家开跑车,我们可以开直升飞机,这叫“换道超车”。新基建就是“换道超车”非常重要的形式。 新基建站上风口,乘数效应可期。从政策的态度来说,总体是比较友好的。从主观的政策支持力度上看,重心偏向稳增长,为近几年来最强,地产接近饱和,制造业处于顺周期,基建成为主力,尤其是新基建。从客观的资金支持力度上看,财政发力积极,是近几年最宽松的,比如提高赤字率到3.6%以上,发行特别抗疫国债1万亿,专项债扩容至3.75万亿,还有政策性金融工具值得期待。 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能带动11万亿投资,平均增速10%,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招商证券数据) 这次和2009年4万亿有所不同,4万亿政策是政府主导,亲自下场,短期内确实能拉动经济,但后遗症很大,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与一次系统性金融风险擦肩而过。 新基建可关注三大主线,老牌公司价值需重估 根据国家发改委定义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第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属于基础设施的深度应用,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第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且具有公益属性。 我们给大家梳理了大概500家(新基建)公司,供大家参考,涉及7大领域,对于各位来讲,确实是一个大的行业赛道,特别是有投资、创业、求职与此相关的,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企业层面我们根据规模和技术密度、所处的行业赛道等分成了三类,提了十个公司,以这十家公司为代表。 第一类是实力雄厚的综合巨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第二类是赛道升维的老牌强者(联想、京东方、紫光股份),第三类是快速抢跑的垂直新锐(宁德时代、科大讯飞、汇川技术、四维图新)。【文末附详细500家新基建公司图示】 二级市场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先看行业、再看公司。行业景气度向上、具备核心竞争力、长期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所处的赛道不一样,估值的溢价空间也不一样;对于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本身就处于科技赛道上,资本市场已经给了充分的估值,特别是新基建领域。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老牌的公司,这些公司的价值需要重估。华为也不上市,像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都在资本市场,老牌公司很重要,有的可能原来是组装电脑的(公司),现在是新基建公司,或者原本是中低端制造业,现在开始变成数字经济公司了,所以估值逻辑和投资逻辑都有变化。 我希望大家关注这三类公司,并且在未来“双循环”格局之下,能够和这三类公司共同成长,如果能够进入到这个赛道,或者在这个赛道上参与国际竞争,我觉得也是人生一大幸事,祝福大家,也祝大家好运。
在“新基建”和“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为了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金融行业也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作为高度信息化的产业,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基础设施。华为发布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回答了如何打造安全、高效、敏捷的数据底座这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焦点议题,将有助于催生更多创新金融业态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为服务加快形成“内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 庞鑫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庞鑫谈到,金融服务变革需要技术支撑,数据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兴起的“秒贷”、大数据风控等业务背后都高度依赖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和价值挖掘。然而,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面临着海量交易、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围绕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华为致力于帮助银行构建智能时代的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帮助银行挖掘和释放数据的更大价值,为金融业务创新赋能。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 顾雪军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顾雪军表示,近年来移动支付的爆发、线上信贷的实时风控、差异化个性化的营销服务等业务都对数据处理提出了新要求。以移动支付为例,小额支付兴起的背后是银行系统7*24小时支撑交易活动,时延低至0.5毫秒,可靠性达到99.9999%甚至更高。因此,与金融服务模式新变化相伴而生的,是银行数据基础设施的新变革。 基于金融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重点围绕银行的“新核心,新服务,新渠道”,针对五大不同关键业务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 围绕“新核心”,华为推出全闪高可靠解决方案和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银行核心系统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生产系统,是其综合业务处理的关键核心,需要保持“持续稳定”,以保障金融业务“恒稳在线”。其中,作为解决方案核心的华为OceanStor全闪存通过盘控配合技术Flashlink,使得OceanStor全闪存在获得极致性能体验的同时,也保证了闪存系统的寿命和数据可靠性,这在大量金融核心业务部署实践中均得到了验证。容灾建设则主要采取两地三中心的解决方案,通过“一键式”操作即可实现业务系统的高效恢复。这两项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银行构筑最稳定的核心平台,使之成为金融业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压舱石。 围绕“新服务”,华为推出互联网金融存储资源池解决方案。随着新兴金融科技的加速落地,金融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创新发展的方向。而这些创新服务应用强调快速与敏捷,业务开发上线的时间周期已经从原来的年、月级别下降到周级。互金资源池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数据库、虚拟化、大数据分析业务等不同场景的资源池,并通过标准化存储资源池架构,实现资源的快速发放,可以满足业务敏捷上线、持续快速迭代能力的需求,实现无处不在的线上金融服务。 围绕“新渠道”,华为推出智慧网点解决方案。目前我国银行业务离柜率已经超过90%,银行网点渠道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区别于线上渠道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传统网点准备改造升级为智慧网点。智慧网点解决方案以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智慧屏等创新技术为基础,主打前端智能化、后段存储化,帮助银行网点实现智慧营销、智慧运营、智能安防。 此外,华为还推出数据基础设施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实现围绕数据基础设施从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全生命周期运维场景从之前的人工走向自动化。 一直以来,华为坚定不移投入数据基础设施战略,并凭借领先的技术能力成为全球各行业数据存储与处理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华为OceanStor在中国区存储市场收入连续19个季度排名市场第一位,今年一季度全闪存市场份额达到35%。在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厂商存储业务收入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华为OceanStor依然实现了逆势同比正增长。 华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定投入研发包括数据存储、机器视觉、智能协作等在内的数据基础设施整体解决方案,坚持构建强大的全球生态系统,与伙伴形成能力互补,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李文)
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9月6日在北京举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表示,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中国金融业开放充满了信心。同时,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巨大可发展空间,需要做更多改革开放。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陈兴动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可获得性是重大挑战。市场上缺乏优秀的、有经验的、有丰富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接下来,应当有更包容的态度欢迎国际人才到中国资本市场来发展和工作。 第二,软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很重要。软性金融基础设施包括证券公司、独立咨询研究机构、财务公司、评估公司、律师、银行、信托等,这些机构的工作专业水平、职业操守,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质量、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投资争议的解决等。 第三,信息的自由流通和获得亦十分关键。(常佩琦)
2020年9月4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金融行业创新解决方案媒体发布会”。为了顺应金融创新发展未来趋势、帮助行业全面迈向智慧金融时代,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重点围绕金融业的 “新核心,新服务,新渠道”,推出五大不同关键业务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新基建”和“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为了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金融行业也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作为高度信息化的产业,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基础设施。华为发布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回答了如何打造安全、高效、敏捷的数据底座这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焦点议题,将有助于催生更多创新金融业态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为服务加快形成“内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发布会上,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庞鑫谈到,金融服务变革需要技术支撑,数据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兴起的“秒贷”、大数据风控等业务背后都高度依赖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和价值挖掘。然而,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面临着海量交易、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围绕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华为致力于帮助银行构建智能时代的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帮助银行挖掘和释放数据的更大价值,为金融业务创新赋能。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顾雪军表示,近年来移动支付的爆发、线上信贷的实时风控、差异化个性化的营销服务等业务都对数据处理提出了新要求。以移动支付为例,小额支付兴起的背后是银行系统7*24小时支撑交易活动,时延低至0.5毫秒,可靠性达到99.9999%甚至更高。因此,与金融服务模式新变化相伴而生的,是银行数据基础设施的新变革。 基于金融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重点围绕银行的 “新核心,新服务,新渠道”,针对五大不同关键业务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 围绕“新核心”,华为推出全闪高可靠解决方案和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银行核心系统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生产系统,是其综合业务处理的关键核心,需要保持“持续稳定”,以保障金融业务“恒稳在线”。 其中,作为解决方案核心的华为OceanStor全闪存通过盘控配合技术Flashlink,使得OceanStor全闪存在获得极致性能体验的同时也保证了闪存系统的寿命和数据可靠性,这在大量金融核心业务部署实践中均得到了验证。容灾建设则主要采取两地三中心的解决方案,通过“一键式”操作即可实现业务系统的高效恢复。这两项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银行构筑最稳定的核心平台,使之成为金融业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压舱石。 围绕“新服务”,华为推出互联网金融存储资源池解决方案。随着新兴金融科技的加速落地,金融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创新发展的方向。而这些创新服务应用强调快速与敏捷,业务开发上线的时间周期已经从原来的年、月级别下降到周级。互金资源池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数据库、虚拟化、大数据分析业务等不同场景的资源池,并通过标准化存储资源池架构,实现资源的快速发放,可以满足业务敏捷上线、持续快速迭代能力的需求,实现无处不在的线上金融服务。 围绕“新渠道”,华为推出智慧网点解决方案。目前我国银行业务离柜率已经超过90%,银行网点渠道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区别于线上渠道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传统网点准备改造升级为智慧网点。智慧网点解决方案以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智慧屏等创新技术为基础,主打前端智能化、后段存储化,帮助银行网点实现智慧营销、智慧运营、智能安防。 此外,华为还推出数据基础设施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实现围绕数据基础设施从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全生命周期运维场景从之前的人工走向自动化。 一直以来,华为坚定不移投入数据基础设施战略,并凭借领先的技术能力成为全球各行业数据存储与处理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华为OceanStor在中国区存储市场收入连续19个季度排名市场第一位,今年一季度全闪存市场份额达到35%。在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厂商存储业务收入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华为OceanStor依然实现了逆势同比正增长。 华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定投入研发包括数据存储、机器视觉、智能协作等在内的数据基础设施整体解决方案,坚持构建强大的全球生态系统,与伙伴形成能力互补,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5G浪潮下,华为正深度改变各行各业,如今开始发力智慧金融。 9月4日,华为在北京发布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年金融行业创新解决方案。华为表示,此举为顺应金融创新发展未来趋势、帮助行业全面迈向智慧金融时代。 据了解,在“新基建”和“双循环”战略背景下,金融行业也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作为高度信息化的产业,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基础设施。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庞鑫在会上表示,金融服务变革需要技术支撑,数据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兴起的“秒贷”、大数据风控等业务背后都高度依赖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和价值挖掘。然而,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面临着海量交易、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围绕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华为致力于帮助银行构建智能时代的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帮助银行挖掘和释放数据的更大价值,为金融业务创新赋能。 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顾雪军表示,近年来移动支付的爆发、线上信贷的实时风控、差异化个性化的营销服务等业务都对数据处理提出了新要求。以移动支付为例,小额支付兴起的背后是银行系统7*24小时支撑交易活动,时延低至0.5毫秒,可靠性达到99.9999%甚至更高。因此,与金融服务模式新变化相伴而生的,是银行数据基础设施的新变革。 基于金融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重点围绕银行的 “新核心,新服务,新渠道”,针对五大不同关键业务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新核心”,华为推出全闪高可靠解决方案和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围绕“新服务”,华为推出互联网金融存储资源池解决方案。围绕“新渠道”,华为推出智慧网点解决方案。此外,华为还推出数据基础设施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实现围绕数据基础设施从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全生命周期运维场景从之前的人工走向自动化。 数据显示,华为OceanStor在中国区存储市场收入连续19个季度排名市场第一位,今年一季度全闪存市场份额达到35%。在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厂商存储业务收入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华为OceanStor依然实现了逆势同比正增长。 华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定投入研发包括数据存储、机器视觉、智能协作等在内的数据基础设施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