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相互推进的联系,通过交通运输可以带动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张。 从去年的运力情况来看,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出现较大波动,在经历了年初的大幅下降后持续回升,交通投资、港口货物吞吐量率先实现累计正增长;客货运输持续恢复,全年货运量规模基本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但客运量规模仍下降。投资数据来看,202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75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5883亿元、增长10.4%。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研究院博士后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基础设施是联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纽带。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实现产业链分工协作,从而提高生产率的前提。因此,高水平、高信息化程度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持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指出,要推动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运行效能。 “十四五”规划建议同时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字中国”产业布局已到了关键的全面资源整合时期,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视作“标准配置”融入交通、物流等行业,以及公共服务各领域,是时代的必然。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即“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交通、邮政快递,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升级改造模式已初具雏形,且已在多地、多企业中落地了优质范本,令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度都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对用户使用数据的分析,服务提供者也能够更好地依据用户需求去优化硬件、软件的功能,进而让升级的成本做到物有所值,令项目整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更有效率,运行效能最大化。 叶银丹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加快我国智慧交通的发展。这一方面将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调配能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提升交通网络系统的运行效能;另一方面,也将提高交通网络系统运行的精准性和安全性。2021年,我国智慧交通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智慧交通项目明显增多,高速信息化等相关行业景气有所提升;二是智慧交通的应用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数字化比例增加,对应的信息化投入规模显著增加;三是新一轮智慧交通建设将人工智能、北斗等技术深入融合,技术水平提升明显,对交通运输业效率的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 就投资规模来看,唐川预计,在下一阶段,“智慧城市”类项目的落地将不单局限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也有条件借由发达地区的资源、经验实施“万物互联”的方案。故而,今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升级改造投资规模可期。考虑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共同推进,以及信息化部分投资在基建和公共服务项目中占比的提升,预计2021年,信息化改造升级的总投资额将超过1万亿元。 资本市场为交通基建项目 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就资本市场如何助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叶银丹表示,城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码头、机场等交通网络项目建设属于传统基建类项目,这类项目适于通过政府投资、债权投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未来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和运用机制的健全,以及政策性银行的不断支持,此类交通基建项目将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 叶银丹表示,与物理交通网络建设相匹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配套建设是新基建的一种,这类项目在传统基建融资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股权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组合方式获得融资。新基建类项目需要依赖于产业投资基金等权益性金融工具与信贷工具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具体的融资项目则根据风险和收益情况组合运用信贷与权益融资工具。 为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调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积极性,保障基础资产质量,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全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库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21﹞35号)。 唐川表示,从管理政策支持方面看,推动新时代交通项目的落地,一方面是对项目融资的支持及给予优惠政策,即可以在专项债、ABS、REITs等金融工具,以及PPP模式使用等方面给出更多的支持措施,并积极推进政府产业基金、保险公司等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主体参与项目投资。而另一方面是对市场中的主要建设、运营、投资主体的支持,可出台相应的金融扶持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全面介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和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完善IPO和债券发行注册制制度,解决这些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为稳健,也有利于此类项目健康长远发展。
99.8亿美元!亚投行2020年投资规模翻番,金立群称五年内实现气候融资占比过半 郑青亭 在亚投行成立五周年之际,金立群认为,基础设施发展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 1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新闻发布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亚投行去年的放贷额增长较快,而今年的放贷规模预计也将达到去年的水平。 “我可以这么简单地讲,去年,我们的贷款规模增长得比较快,主要是因为通过新冠危机恢复基金发放了70.7亿美元,剩下的一部分是常规的基础设施项目。”金立群说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亚投行获悉,亚投行在2020年批准的投资额达到99.8亿美元,比2019年45.4亿美元的两倍还要多。截至去年年底,亚投行累计提供了220.2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从我们现在的贷款规模来看,我估计2021年的数字(放贷额)可能会差不多。”金立群指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累积下来的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有些还在照常进行;二是亚投行可能会在危机恢复基金下继续增加投入。 去年4月,亚投行宣布推出50亿美元危机恢复基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在未来至少18个月内为成员申请的合格项目提供资金,后又将基金规模扩大至130亿美元。 亚投行由中国倡建,总部位于北京,2016年1月16日正式开业。目前,亚投行成员已由开业时的57个增至103个,代表了全球约79%的人口和65%的GDP。金立群于去年获得连任,第二任期从2021年1月16日开始,为时五年。 在亚投行成立五周年之际,金立群认为,基础设施发展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基础设施产业需先应对疫情和全球经济危机的短期挑战;另一方面,还将基于中长期的驱动因素如人口变化、气候变化和数字化带来的变革作出适当调整。 站在新的起点,金立群给亚投行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实现气候融资在批准融资中的占比达到50%;到2030年,占半数的项目将由私营部门主导;跨境互联互通项目占所有项目的比例达到25%至30%。 为了满足后疫情时代巨大的基础设施融资需求,金立群表示,多边开发银行的当务之急是继续与私营部门合作,以动员急需的投资,刺激复苏和减低公共债务。他指出,亚投行的目标是,到2030年,让私营部门融资在批准融资中的占比从当前的25%提高到50%。 此外,金立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为了满足成员的需求,亚投行虽然以美元为主要货币(来发放贷款),但也在努力提升本币融资能力。举例来说,去年,亚投行向中国政府提供主权担保贷款24.85亿元, 以加强北京和重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而这笔资金就是通过亚投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30亿元首笔熊猫债支付的。 展望未来,金立群表示,美元依然将是亚投行放贷使用的一个主要币种,但也将根据成员需求,通过发行当地货币的债券来给它们提供本币融资。据本报记者从亚投行了解,目前,该行的放贷货币主要有美元、人民币和欧元。 五年内实现气候融资占比过半 在努力抗击疫情之际,推动绿色经济复苏正在成为新的全球共识。金立群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亚投行将优先考虑绿色基础设施,并支持成员实现其环境和相关的发展目标,为改善当地环境的项目提供融资,并对气候行动进行投资。 “虽然近期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趋势不错,但实际投资额仍远低于理想目标。”金立群指出,“亚投行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气候融资在批准融资的占比达到或超过50%。” 在全球抗击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金立群指出,新冠疫情令全球加速探讨病毒和其他疾病与未来生态灾难的关联性,“要让全球经济重启,将要求我们不再孤立地应对挑战,而是加强横向研究。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环境智慧型、生态智慧型的新发展模式。” 哪些清洁能源项目将受到亚投行的青睐?金立群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我们注重的是安全的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电,还要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我们并不考虑参与核电项目的建设。”近日,金立群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亚投行将不会对煤电项目或涉煤项目提供融资。 过去五年,亚投行已经陆续支持了多个清洁能源项目,以帮助成员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亚投行的支持下,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100MW风电项目于2020年9月实现首批风机并网发电,标志着中亚地区最大容量的风电项目正式开始对外输出绿色能源。项目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发电量3.5亿千瓦时,为哈萨克斯坦能源体系实现“去碳化”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跨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 “近年来,亚洲区域合作一直非常强劲,这非常令人感到振奋。”金立群向本报记者强调,去年底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亚投行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能进一步促进亚洲国家的互联互通,从而加强它们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也会带来一些很好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将会提交给我们来考虑”。 此外,金立群还提到了去年底宣布完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称该协定让中欧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是我们的成员,所以这是往前走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他指出,中国加强同欧洲的合作将为亚洲和其他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领域创造更多投资机会。 “我想强调的是,亚洲国家并不是仅仅向内看,而是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金立群说,“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对亚洲来说,进一步改善同拉美、非洲、欧洲等其他地区的联系至关重要。我们也看到了这方面良好的趋势。” 据本报记者从亚投行获悉,在过去五年,在域内地区,亚投行累计向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和东亚分别提供87.1亿美元、35.3亿美元、34.8亿美元、18.7亿美元和12.3亿美元投资;而在域外地区,向东欧、北非、大洋洲、南美洲提供8亿美元、6.6亿美元、0.7亿美元和0.5亿美元投资。 扩大医疗卫生及教育投资 “显然,对许多遭受疫情冲击的经济体而言,复苏可能非常缓慢,前进的道路将是艰巨而波折的。直到安全有效的疫苗问世并被普遍接种,这场疫情的拐点才会出现。”金立群指出,近期,很多国家陆续宣布有关疫苗研发的好消息,这也证明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金立群指出,今年,全球对疫苗将有巨大的需求。中国、美国和欧洲的疫苗生产能力将会很快提高,“可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能满足本国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有足够多的疫苗来支持不能生产疫苗的低收入国家,亚投行将准备一部分资金来支持这些国家。 除了亚投行之外,其他国际开发机构也宣布支持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计划。亚洲开发银行启动了一项价值90亿美元的疫苗计划——“亚太疫苗获取机制(APVAX)”。世界银行则批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0亿美元资金,用于资助其购买和分发新冠疫苗、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和治疗等。 同时,金立群认为,新冠疫情暴露出众多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体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不足。根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的估计,2019 年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额从 190 亿美元下降至不到 30 亿美元。 “如果危机能够带来任何好处的话,我认为,就是让人们普遍意识到,迫切需要以一种平衡的方法推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视,特别是对医疗卫生的关注。”金立群表示,亚投行将逐渐扩大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能力和作用。 2020年全球基础设施指数显示,全球48%的受访国家倾向于加大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倾向于投资传统经济基础设施的占32%。鉴于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共支出有限,加上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吸引私人资本流向公共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医疗卫生,金立群指出,社会基础设施还包括教育。“虽然我们现在并没有做任何教育方面的项目,但其实我们也在考虑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性。”金立群说,“如果我们将来要投资教育的话,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能让下一代具备新技能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比如职业培训。”
为深入践行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日,中国人寿携手中国铁建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达280.1亿元的国寿铁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该基金是中国人寿、中国铁建高层战略合作框架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发起的第一支主动管理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该基金将重点关注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下能够形成稳定现金流的优质基础设施项目。 国寿铁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创新实践,是中国人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关决策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寿投资公司继承以往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经验,推出的又一力作。国寿投资公司将通过主动管理和机制创新,持续优化基金投资形式,强化把握优质核心资产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保险资金配置要求,服务国计民生需要。
2020年即将过去,尽管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望2021年,业内专家认为,数字经济和新型基础设施等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成效显著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着力保持经济大盘稳定。 “2020年宏观经济政策,抓住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我觉得效果还是显著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之下,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与202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2020年,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导意义重大。 “新发展格局的部署不仅对2021年工作有指导意义,对‘十四五’,包括对第二个百年建设都有指导意义,它是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战略定位。”张立群说。 重点发力 关于2021年经济运行的挑战,多位专家高度关注需求不足的问题。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认为,2020年消费在“三驾马车”中遭受疫情冲击最大,并且恢复过程最缓慢。 “从目前情况来看,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是比较明显的。”张立群说。 他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会进一步围绕扩大内需来发挥作用,在保持2020年政策方向和力度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并且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升到供求平衡的合理区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认为,随着消费持续恢复并叠加基数效应,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明显提高。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将较2020年有所提高。同时,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多促消费政策将实施。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基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渠道、新客群和新模式,消费将围绕居民衣、食、住、行、康、乐、教等领域保持升级趋势。 潜力巨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看来,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意味着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再进行一次工业化,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再工业化’需要基础设施,即新型基础设施,大量该领域的投资也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坚实增长。”刘俏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 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安全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继续探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权属和流通问题。过去一年,在新基建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收集使用和流通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构建一个安全、公平、高效的数据流通经济体系很重要,涉及数据安全、治理和监管,数据价值和权属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翀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安表示,应利用新兴产业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目前,我们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总体上还是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新兴产业需要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今后我们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力量,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王安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 周五早盘,三大股指小幅低开,盘初延续弱势,创指一度跌近1%,随后电力、券商、周期股等发力,带动指数拉升翻红;午后沪指继续走高,盘中涨幅扩大至1%,临近尾盘维持盘整。盘面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再现百股涨停。 截止收盘,沪指报3396.56点,涨0.99%;深成指报14017.06点,涨0.73%;创业板指报2840.80点,涨0.71%。 沪市成交3590.94亿元,深市成交4346.98亿元,两市合计成交7937.92亿元,上一交易日成交量为8260.87亿元。 从盘面上看,多数板块飘红,有色金属、电力、天然气、光伏、煤炭、钢铁、券商等居涨幅榜前列;饮料白酒、农业、半导体、芯片、光刻胶、疫苗等居跌幅榜前列。 【消息面】 1、工信部:将于明年1月起进行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首批将优先推动8大类115家网站、6大类43个APP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2、银保监会印发责任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应于每年2月底前报送责任保险上年度经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整体经营情况;由总公司集中管理的高风险业务经营情况;责任保险统计制度未单独列明的险种中,年保费收入占比超过本公司责任保险保费收入5%的单一险种有关情况;下一年度责任保险业务发展规划等。 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随着新技术驱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会成为行业发展重点和创新热点。且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三网将加速融合。 【机构热议】 中原证券表示,沪指围绕3400点窄幅波动的总体趋势仍未改变。年关临近,市场交投趋于清淡,建议投资者立足中长期,逢低关注来年可能出现较好机会的相关板块与个股,同时密切关注政策面,资金面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粤开证券表示,考虑到年关临近,部分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持币观望,短期市场震荡的概率依旧偏大。但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基本面预期逐步改善的确定性较高,企业盈利具备改善预期,盈利驱动下未来A股的估值提升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对后续市场的走势依旧维持相对乐观的判断。 A股市场板块及个股涨跌幅排行 外围市场 截至发稿时
本报记者 李佳霖 入驻企业597家,其中金融类企业379家,占企业总数量的63.5%——这是北京市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截至今年11月底的招商成绩单。 作为首都金融发展新空间和新型金融机构聚集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是继金融街、CBD之后,北京金融产业发展的“第三极”。丽泽金融商务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颉换成告诉记者,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赋予的各项先行先试的政策,丽泽金融商务区被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主阵地,正进行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为数字金融科技企业量身定制商务楼宇,包括写字楼、公寓以及配套商业等。围绕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打造数字货币技术和应用生态圈,建设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集中政策和服务资源,在全市形成数字金融集群发展的先导区。策划推出一批数字金融应用场景,发挥场景招商作用,加速数字金融领军机构集聚。 作为第一家入驻丽泽金融商务区的金融保险集团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一直保持着良好态势。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总资产910.5亿元,较年初增长20.5%;净资产192.5亿元,较年初增长3.7%。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驻丽泽金融商务区后,公司深切感受到商务区的变化:交通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正在逐步完善,产业承载空间不断释放,陆续有平安金融中心等一批金融业态基础设施竣工。 “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丽泽金融商务区聚焦数字金融发展,支持龙头机构加快金融‘新基建’布局,重点围绕金融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两大类,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颉换成介绍,该商务区正加快建设国家金融信息大厦、中国证券大厦、国家级金融信息平台及金融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 同时,抢先布局5G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传统基础设施赋能升级,实现5G网络全覆盖。目前,商务区《5G室外基站布局方案》已经完成,将发挥5G统一建设布局、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高水平建设5G广域连续覆盖、空间高效利用、景观和谐美观的信息化商务区,为实现智慧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提供技术保障。 为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北京市、丰台区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特别是在人才引进、住房保障、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后勤保障。丽泽金融商务区配套人才公寓、旅游休闲、购物消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设施,规划建设多家高端国际医疗机构及幼儿园、中小学、国际学校等各类学校;建设9家高端酒店、2个购物综合体;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及健身活动中心等,成为各功能跨界复合的有机整体,实现办公、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相互支撑。 联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由4家在中国充电桩运营商行业的头部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和星星充电于2018年底共同投资创建,公司副总经理冯义告诉记者,选择落户丽泽商务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丽泽商务区的软环境。从入驻丽泽商务区以来,丰台区政府、丽泽商务区管委会非常支持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对接解决各类实际困难,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服务一流、高端宜居的新兴金融商务区正在北京丰台加速成形。
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31日公布。方案提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市场发展需求,针对跨境电商、跨境寄递物流、跨境支付和供应链管理等典型场景,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际化数据信息专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