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25日东北首台自主研发制造、核心部件全部实现本地化的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在大连金普新区一汽客车(大连)有限公司正式下线,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迎来重要的标志性节点,氢能产业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进入应用新阶段。 大连市紧紧抓住氢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将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列入全市重点工作,正加紧完成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从推动工作机制、配套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推进实施。 据悉,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首先启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包括本地化整车联合研制攻关、示范运营线路建设、加氢站建设和审批体制机制建立等内容。目前,涵盖公交、重载卡车和专用物流车等多个车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线路开设初步方案已形成,年内将建成2座至4座日加氢500公斤以上的加氢站。氢能大厦、氢能产业园也已启动建设规划,氢能小镇、氢能分布式能源等示范应用场景的开辟研究工作已经展开。
加氢三分钟,续航700公里,真正实现零排放……近年来,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氢汽车”正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前不久,我国金属双极板水冷电堆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北京嘉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毛宗强技术团队,成功研发出40千瓦车用金属双极板水冷电堆产品。第三方测试结果显示,产品在体积功率密度、大电流持续稳定放电能力、单位面积放电电流密度等关键指标上,全面对标国际一流产品,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那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展如何?还有哪些瓶颈?未来前景怎样?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氢能被业界视为传统内燃机理想的替代解决方案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来源多样,能实现终端零排放、环境友好;它的用途广泛,除了发电、发热,也是理想的交通替代能源。 上世纪70年代起,氢能的独特优势被国际社会瞩目。一些国家积极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将氢能应用于汽车行业,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各方深思熟虑的结果。 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毛宗强教授介绍,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零排放、无污染,被业界视为传统内燃机理想的替代解决方案。而且,氢能效能高且稳定,仅少量水就能制备出可观的氢气,再转换成电能,简单便利。 从技术原理看,氢燃料电池由电堆、电控、供氢装置、供空气装置等部件组成。“电堆是组成燃料电池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核心部件。电堆中的氢气和氧气相遇,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其中的技术难点在于,整个过程必须实现气、水、热、电、力这五个要素的相互协同,才能释放出最大效能。”毛宗强说。 关于氢燃料电池,国际通常两条技术路线并行:金属双极板水冷电堆和石墨双极板水冷电堆。前者在低温启动、体积与功率密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后者在可靠性、寿命和成本等方面有长处,是目前燃料电池商用车的首选对象。 我国是世界上氢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拥有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氢燃料电堆技术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专家解释,电堆关键技术主要由国际主流车企掌握。“电堆设计技术门槛高,对材料、加工工艺等要求极高。想要发展得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毛宗强说,他率领的嘉清团队,就是通过提升电堆单位、缩小电堆体积等技术创新,降低电堆的成本,提升了电堆的体积功率密度。 寻找适合的商业化路径也不容忽视。当下,国内氢能汽车多数采取“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的电电混合模式,未来将向纯氢燃料汽车方向发展。多家国内企业大胆尝试、持续攻关,实现氢燃料电池在大巴车、物流车、重卡、专用车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产业化应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逐渐受到关注,“氢汽车”发展也驶入“快车道”。2019年,氢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利用;大部分省区市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也有望为产业带来新机遇…… 在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主任赵吉诗看来,氢燃料电池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产业导入期,前景广阔。“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6000辆,通过这几千辆车逐步做验证,有了支撑,就能促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为规模化、产业化奠定基础。” 然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支撑,特别是上游的氢气制取、储运以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只有打造出‘制、储、运、加、用’一体化的产业链,才能进一步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和氢能商业化。”赵吉诗强调。 在制氢方面,有电解水、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主要方法。我国氢能来源广泛,既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气,又有大量弃风弃光电、低谷电等可供制氢的存量资源。氢制备出来后,需要运输至加氢站并贮存。我国普遍采用20兆帕的气态高压运输,经济性和运输效率较低。 此外,我国长期把氢归于危化品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氢能的利用。赵吉诗说:“认可氢的能源属性,按照车用能源进行管理,才能进一步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需要。” 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加氢站也需大量新建。据了解,从2006年第一座加氢站落地,我国已累计建成61座加氢站,仅去年一年,就建成30座加氢站。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燕希强介绍,建设一座日加氢能力在500—1000千克的加氢站,成本在1500万—2500万元。他建议,未来可采取加氢、加油、充电站混建的方式来逐步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加氢站建设规模。 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种类;6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国家标准《加氢站技术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拟新增液态氢储存相关内容及技术标准。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有望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 燕希强表示,氢气的制取、储运以及加氢站等产业链各环节,直接决定了氢气的加注价格,即车辆的使用成本。“现在氢燃料汽车的能源成本与燃油车差不多,急需通过产业链上游的规模化,来降低氢燃料的使用成本。”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较快,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差距,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超过450万辆,但大部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2016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预计,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000辆、5万辆和100万辆。 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速明显。从2015年仅有10辆,到2019年全年销售2737辆,累计销量达6000多辆,已达成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较快,在物流配送、公共出行等领域,实现了氢燃料汽车的商业化落地。乘用车方面,国内一些车企虽然也在积极研发,但规模相对较小,占比较低。 在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琦看来,乘用车生产量大,又面向消费端,开发、验证的周期较长。此外,加氢站目前还没有形成网络,使得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相对纯电动汽车,仍然发展较缓。赵吉诗也认为:“如果技术突破带动成本降低,乘用车市场巨大。” 技术层面,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等关键材料技术,大部分零部件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国产化,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零部件,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一些关键材料和部件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叶思宇表示。 今年4月,财政部等公布《四部委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出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技术和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沉淀。”叶思宇说,要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把知识成果转化成产业,并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技术发展。 专家同时指出,放眼新能源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既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又相辅相成,关键是要能够形成能源革命的合力,共同驱动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随着我国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上取得突破,期待更多的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的有序发展,形成氢能经济的崛起态势。
2020年7月28日上午10时38分,作为入选第一批《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的旭阳集团氢能项目一期氢气纯化及充装系统顺利完成装置联动试车、实现全面贯通,具备了生产纯度99.999%高纯氢的能力,标志着旭阳集团(1907.HK)与定州市人民政府携手共建氢能应用示范城市迈出了里程碑意义的坚实步伐。 根据旭阳集团旗下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旭阳能源”)与定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关于氢气生产储运和加氢站建设运营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定州市政府负责制定氢能源利用产业规划,建设氢能示范城市,依法制定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旭阳集团河北旭阳能源发挥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生产高质量氢能产品,建设高标准的氢能充装站。双方以定州为基地,依托河北旭阳能源现有6亿立方/年氢气产能资源,开发京津冀、全国及国际氢能源市场,形成氢能源产业链,提升氢能利用附加值,打造定州和旭阳氢能源品牌,打造华北地区氢能产业示范基地。 专业的分析预测表明,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彭博社最新的一项研究,到2050年,世界上24%的终端能源消费将会被氢能源取代,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为氢能产业链投资超过1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万亿元)。中国是近年崛起的氢能车用大市场,国家实行了对该行业发展的补贴政策,补贴主要集中在加氢站基础设施和车辆。今年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同时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 同时,旭阳集团该氢能项目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的规划部署也高度契合。今年7月14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河北省氢能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主要任务”部分第一条“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氢能供给”中即明确,“推动旭阳集团定州园区和邢台园区氢气提纯项目(制氢能力均为1000kg/天),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建成投产”。此外,定州市被列为“河北省氢能应用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支持定州等市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及长安氢能客车本土生产优势,积极开展氢能应用示范”;旭阳集团被列为“河北省氢能应用示范工业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支持河钢集团、旭阳集团等工业企业,以‘就近制取、就近使用’为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布局建设工业副产制氢项目,着力提高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以职工通勤车、物流车和载重货车为切入点,配套建设制氢工厂和加氢站,大力推进燃料电池重载汽车示范,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推广”。 据了解,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关于2020年、2021年、2022年河北全省每年新建加氢站10座、累计三年新建加氢能力不低于30000kg/天的总体部署,定州市政府首期规划了5座加氢站,并明确首批5座加氢站的建设全部由旭阳集团主导,其中第一座加氢站将由旭阳集团投资和建设。 旭阳集团氢能项目一期氢气纯化及充装系统于2019年10月份开工建设,主要建设了制氢纯化、压缩充装等生产设施及公用工程。此次圆满完成联动试车,实现装置全线贯通,标志着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已圆满完成,预计会很快正式投产运营。项目投产后,旭阳集团河北旭阳能源用于制氢的煤气附加值将增加0.5元/立方,并进一步延伸河北旭阳能源的产品和产业链,赢得市场先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公司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强劲支撑。 据悉,在此次联动试车前的7月24日,定州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先后带队,分四批组织定州市级领导、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政正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共160余人,到旭阳氢能项目现场进行了观摩。这是定州市委、市政府为发挥标杆的示范效应,推动全市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而举行的2020年第三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项目观摩,旭阳氢能项目作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则是本次现场观摩学习的主要项目。观摩过程中定州市委书记王东群指出,旭阳集团河北旭阳能源是定州市重要支柱企业,同时也是定州市唯一年收入过百亿的企业。旭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绿色环保、转型升级的高度重视,对于旭阳来说,作为工业副产氢气更有着成本优势。旭阳氢能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预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对氢能产业发展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旭阳集团再接再厉,推动项目尽快投产并快速达产达效,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IS)
“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准备征求意见。在已有的产业支持政策基础上,出台新的氢能产业扶持政策。”7月30日,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兼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建荣表示。 今年7月,广州市发改委印发《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首次从能源角度全方位谋划氢能产业发展,立足氢能产业发展各主要环节,因地制宜打造氢能产业链,未来10年将打造成产值千亿级的新兴产业。 根据规划,到2022年,广州市将完成氢能产业链关键企业布局,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示范应用,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初步实现氢能规模化运用,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集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体系,实现产值2000亿元。 “氢能源是一种新型能源,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市氢能专家委员会主任李灿看来,未来4年将进入氢能产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有望达到万亿元规模,到2050年将达到4万亿元规模。发展氢能产业,将有效缓解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氢能产业具有全产业链条长、技术门槛高等特点,将引领高端材料、精密设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陈建荣表示,广州从规划布局上着力打造“一核、一枢纽、三基地”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南沙氢能产业枢纽、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和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 广州市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15辆车已于6月25日在黄埔区投入运营,首批43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投入示范运营,第二批57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即将投入运营。广州石化年产1500吨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项目将于8月投产,未来视市场需要,氢气产能可达2万吨。2022年,该区将形成覆盖全区的加氢站网络,目前已建成投运的加氢站有3座。 据介绍,黄埔区已引进鸿基创能、雄韬氢恒等20个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链,涵盖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电堆系统、氢燃料电池测试设备等环节,预计今年产值将达20亿元。同时,加快引进氢能汽车龙头国际产业化项目、检验检测项目等。 “加快建设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和湾区氢谷,规划总面积达200公顷。”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顾晓斌表示,预计到2025年,黄埔区氢能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到2030年突破千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创新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聚集区。 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孙勇介绍,南沙区将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扶持等吸引和鼓励氢能相关企业入驻南沙区,通过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氢能技术,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利用南沙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对外推广输出氢能技术,实现南沙氢能产业枢纽“先集后散”的定位目标。 “十四五”期间,南沙区将制定出台《广州市南沙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拓展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场景,同时探索氢能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氢能商品化,完善氢能定价机制,打造全国“氢能价格交易指数”等。 当日,“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会”进行了揭牌仪式,该联合会针对氢能产业“制-储-运-用”协同和产业链上中下游沟通、集聚资源、促进合作,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目前,联合会拟任会长单位穗恒运A牵头的各项筹办工作正有序开展。
7月15日,上汽集团与中国宝武就氢能利用、汽车综合用材、智慧供应链、产业金融等具体方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悉,双方计划共同打造“一园两廊”(吴淞氢能产业园、环A30公路氢走廊、临港至南通氢走廊)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双方拟以宝山吴淞工业园为中心,联合构建占地15万平方米的长三角氢能产业聚集中心——吴淞氢能产业园,并计划至2025年共同推动10至20座加氢站在示范区内落地。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上海市计划未来三年内建设20个左右加氢站,并力争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率先应用落地。 具体到双方职责,中国宝武将充分发挥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各环节优势,为上汽集团下属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研发以及汽车租赁等用氢单位提供氢能保障及服务;提供或者协调燃料电池车落地试用的具体场景,提供车辆运行所需的氢能加注等配套设施。 上汽集团将负责燃料电池汽车(物流重卡、自卸车、商务车、环卫车、通勤客车等)的研发、量产规划,同时根据应用场景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燃料电池动力车辆。上汽集团将支持中国宝武在燃料电池核心部件金属双极板的核心基材上,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 资料显示,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上汽自2001年以来坚持投入、积极攻关、长期领跑,核心技术比肩国际巨头,已获得511份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并积极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上汽集团表示,未来,上汽集团将继续扎实推进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中国宝武等合作伙伴共同加快探索新能源推广应用,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积极贡献力量。
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先行者之一,7月15日,上汽集团与中国宝武就氢能利用、汽车综合用材、智慧供应链、产业金融等具体方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悉,双方计划共同打造“一园两廊”(吴淞氢能产业园、环A30公路氢走廊、临港至南通氢走廊)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同时拟以宝山吴淞工业园为中心,联合构建占地15万平方米的长三角氢能产业聚集中心——吴淞氢能产业园,并计划至2025年共同推动10至20座加氢站在示范区内落地。 记者注意到,双方本次战略合作也契合了上海市政府今年5月印发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据方案,上海市计划未来三年内建设20个左右的加氢站,并力争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率先应用落地。 具体到本次合作的双方职责,中国宝武将充分发挥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各环节优势,为上汽集团下属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研发以及汽车租赁等用氢单位提供氢能保障及服务;提供或者协调燃料电池车落地试用的具体场景,提供车辆运行所需的氢能加注等配套设施。 上汽集团将负责燃料电池汽车(物流重卡、自卸车、商务车、环卫车、通勤客车等)的研发、量产规划,同时根据应用场景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燃料电池动力车辆。上汽集团将支持中国宝武在燃料电池核心部件金属双极板的核心基材上,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 据悉,氢能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欧盟氢能战略》和《欧盟能源系统整合策略》,到2050年,欧洲对可再生氢的累计投资可达到1800亿欧元至4700亿欧元。此外,欧盟预计可再生氢将在2050年占全球能源的24%,年销售额可达到6300亿欧元(约合5.03万亿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上汽集团自2001年以来坚持投入、积极攻关,目前已获得511份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并积极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上汽集团表示,未来将继续扎实推进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中国宝武等合作伙伴共同加快探索新能源推广应用,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积极贡献力量。
航天工程公告,公司拟与关联方及非关联方共同投资设立航天氢能有限公司。氢能公司注册资本10.6亿元,各股东方均以现金出资。其中,国创新能源基金出资2.2亿元,占比约20.75%;公司出资2亿元,占比约18.87%。氢能公司拟充分发挥航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优势及各股东资源优势,深入推进航天氢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