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最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45元/吨,环比上涨12元/吨。而截至7月6日,CCI5500动力煤价格报595元/吨,创近10月新高,较上期价格上调5元,较上月同期价格上调48元/吨或8.8%。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内贸煤炭市场展现旺季特征,供需的偏移使得环渤海港口动力煤价在短暂平稳过后,再次进入上行通道,预计7月上旬环渤海港口煤价将继续偏强运行。 今年上半年,煤市坐上了“过山车”,整体呈先跌后涨趋势。2月中旬开始,受供大于求影响,国内煤炭库存高企,煤价出现恐慌性下跌,持续下跌了两个半月,跌幅达107元/吨。后续随着供应阶段性收紧和下游需求回升,5月动力煤价反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涨了79元/吨。从6月15日开始,随着电厂和发运港库存回升,下游对市场煤采购的减少,煤价随之止涨趋稳。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了解到,该集团6月煤炭出区调运日均近97万吨,高于去年平均水平约8万吨,实现商品煤销量5980万吨,发电量854亿千瓦时,下水煤销售日均77.3万吨。 据了解,7月份煤炭年度及月度长协价格均出现了大幅上涨。与此同时,由于资源紧缺,为保长协兑现率,国家能源集团7月暂停现货销售。另外,近期沿海六大电厂存耗煤数据停止发布,短期之内使得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取下游的用煤情况,为判断环渤海港口动力煤价格走势增添了阻力。 卓创资讯煤炭行业分析师荆文娟认为,6月底至7月初这段时间内由于南方降雨天气较多,水电开机率大增,火电开机率平稳,沿海六大电厂耗煤量整体波动幅度不大,日耗在61-64万吨附近震荡运行,考虑到后期高温天气继续增多,沿海电厂耗煤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部分库存偏低的中小型电厂对市场煤的采购量有所增多,预计7月上旬环渤海港口煤价将继续偏强运行。 广发证券分析报告也认为,7月至8月为动力煤消费旺季,预计煤炭供需将整体维持稳中偏紧态势,煤价有望延续平稳上涨。
据龙蟒佰利联官微7月3日消息,7月2日上午,第二十六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开幕。开幕式暨高端论坛后进行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活动。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盘活国有闲置资产,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经深入洽谈和交流,龙蟒佰利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刚与金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前参加了兰州主会场签约活动,双方成功签署了高品质海绵钛生产项目合作协议。此举旨在加快推进中国钛产业和资源整合,促进中国钛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国钛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通过双方合作,龙佰集团结合金川集团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产业链集聚与配套优势,在金昌投资30亿元盘活金川集团钛厂现有闲置资产,全面恢复0.5万吨海绵钛装置生产,并填平补齐扩建至1.5万吨。同时新扩建1.5万吨海绵钛生产线,逐步使该基地形成3万吨海绵钛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公司将进一步完善钛产业链,新建钛白粉及配套原料或钛材加工生产线,从而形成完整的钛产业链集聚优势。
上半年,汾西矿业水峪煤业生产原煤 200.45万吨、精煤129.61万吨、霍州煤电李雅庄矿生产原煤108万吨、精煤62.3万吨、山西焦煤集团电力系统完成发电量105.32亿kWh……截至6月29日,山西焦煤集团多家基层单位提前完成了任务指标,实现“双过半”。 具体来看,汾西矿业水峪煤业按照新焦煤、新要求,加强双预控机制建设,防范重大事故,按照精益化管理理念组织生产经营、协调采掘衔接。截至6月22日,生产原煤 200.45万吨、精煤129.61万吨。两渡煤业把生产任务精细到班组岗位,严格按照精益生产要求组织生产,确保生产组织始终处于可防可控状态。截至6月26日,生产原煤50.23万吨、精煤42.97万吨,超额完成了任务指标。柳湾煤矿通过推行契约化管理、“走动式”管理等调动全员积极性,提前3天实现“双过半”。曙光煤矿围绕保安全、提质量、抓改革、促发展工作思路开展工作,6月29日超计划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 霍州煤电李雅庄矿从工艺、工序管理、现场操作达标、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入手,提高矿井正规循环率;加强洗选设备、工艺流程等管理,保证煤炭质量。截至6月22日,生产原煤108万吨、精煤62.3万吨,提前完成了上半年生产经营指标。吕临能化选煤厂细化分解生产指标任务,加大设备检修力度,满足产能释放需求,截至6月23日,生产精煤154.98万吨,完成计划的116.97%。汾源煤业强化生产组织,优化生产布局和工作面流程管理,推广应用三软煤尘开采等采煤新工艺、新技术,在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精采细采,提前6天完成上半年任务指标。霍州煤电煤焦现代物流贸易分公司临汾销售区、晋北销售区、亿隆煤业先后提前完成“双过半”任务。 山西焦化(600740)聚焦新焦煤、建设新焦化,紧紧围绕经济效益,对标先进工艺技术、调整市场布局、全面释放产能,在提升现有产业盈利能力、做强存量产业重点发力,实现了疫情零感染、任务“双过半”。截至6月29日,生产焦炭148.72万吨、甲醇10.56万吨,销售焦炭156.03万吨、化工产品29.11万吨。 山西焦煤集团电力系统坚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两促进”,强化安全管理、技术创新,加强生产组织、成本管控,收到了显著成效。截至6月18日,完成发电量105.32亿kWh,提前12天实现“双过半”任务。尤其西山煤电(000983)古交电厂切实发挥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狠抓生产任务落实和生产过程管控,本着“节约一克煤,多发一度电”原则,进一步优化细化运行调整,截至6月6日,完成发电量65.5亿度,实现了“双过半”目标。西山热电、汾西电厂、方山电厂等,也先后实现了任务过半。 产煤量稳中有进、生产工艺持续改进、产能充分释放,今年上半年,山西焦煤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科学施策,赶早复工,锁定省委省政府对新焦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焦煤和焦化企业”新定位,持续加强安全管理、经营管控,推动深化改革、全面变革,确保企业经营和安全生产有序推进。
原标题:积存超600亿吨 循环利用梗阻多 工业固废如何走出“埋埋埋”尴尬 若大渣场里堆满了灰渣,上覆一层绿色的塑料防尘网,不时有卡车前来倾倒灰渣,这里预计两年后就要填满。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内蒙古乌审旗境内的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看到的景象。这个全国最大的已建设煤炭化工一体化项目,灰渣只有10%可以利用,剩下的只能就地填埋。 这并非个例。与我国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迅猛发展相随而生的,是一年超过33亿吨的工业固废产生量,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这一数字还在加速攀升。相形之下,综合利用颇显不足,大量的填埋堆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畅、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效应不显、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循环经济“不经济”的问题仍是制约固废综合利用的“肠梗阻”,亟待化解。 一年超33亿吨 工业固废隐患重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92亿吨,到2017年已增加到33.16亿吨。日前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则显示,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8.68亿吨,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到全国的42.4%。 宁夏煤炭储量全国第六,其中宁东基地占85%,与榆林、鄂尔多斯形成我国能源化工“金三角”。自2003年建设以来,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随“煤”而兴的还有产量大、增速快的工业固废。 “2017年前压力还没那么大,这几年形势愈加严峻,仅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完全达产后,每年产生气化渣量就达700万吨。”宁东基地管委会一干部说,这部分固废难以利用,目前大量堆放在渣场,由于含水量高,拉到渣场就像泥石流一样,风一吹又容易形成扬尘。 国能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为全球单套规模最大,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项目,自2017年底在宁东基地投产以来平稳运行。在宁东基地,类似的“世界级”项目还有不少,煤化工大发展的同时,固废处理、环保压力陡增。 据统计,2019年宁东基地固废产生总量为1946万吨,比2018年新增221万吨,主要包括粉煤灰、煤矸石、锅炉炉渣、气化渣、脱硫石膏、污泥等。宁夏固废的增量主要在宁东,难点也在宁东。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8年,全区纳入环境统计的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由150家增加到465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由3344万吨增加到5791万吨。 据了解,未来宁东的固废年产生量可能会达到2500万吨。今年宁东基地计划实施项目136个,两家企业共计12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已获国家批复,未来一段时期,这些项目达产后将带来更多固废。 山西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朔州市是一座以煤电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煤电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煤电产业迅速壮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量工业固废。 朔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2019年当地工业固废产生量4100多万吨。随着在建煤矿、煤炭洗选企业、电厂陆续投产,每年工业固废产生量还将增加数百万吨,加之历年堆存,给当地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5.5亿吨,同比增长18.32%。前十位城市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总量为4.6亿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9.7%。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产生量居首,达到7516.6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堆存量大,每年产生量超过33亿吨,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说。 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工业固废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曲睿晶也表示,当前我国实际的工业固废产生量要高于统计数字,占到固废产生量总量的八成以上,主要包括尾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脱硫石膏、磷石膏、赤泥和污泥等。这样庞大的一个产生量,再加上超过600亿吨的历史累计堆存量,占地超过200万公顷,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 综合利用“有点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工业固废产生量,综合利用成为解决途径之一,即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用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综合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3%。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政策,并且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尝试。 《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4.6%,比2016年下降了将近4.9%。根据《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41.7%,处置和贮存分别占比18.9%和39.3%。 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上,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进行了不少探索。据了解,该公司于2017年全面投产,每年可转化煤炭800多万吨,产生煤灰渣260多万吨,建设时设计90%的灰渣作为建筑原材料等进行综合利用。以前曾引进一家砖厂,希望砖厂利用灰渣生产建筑用砖,公司则为砖厂提供一定的处理费。不料砖厂刚开两个月就停产了。 该公司工作人员无奈地说,煤化工企业规模大,一般就近建在煤矿坑口,所在位置远离大城市,利用灰渣生产出的砖没人买。现在有家水泥厂拉少量灰渣作添加剂,总体看利用率只有10%左右,与75%的综合利用要求有较大差距,眼下实在是没好办法,大量灰渣只能就地填埋。 据介绍,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一期渣场容量为350万立方米,刚生产三年就填满了。去年6月建成的二期渣场容量为306万立方米,以目前的灰渣年产生量看,只能用两年左右。 此外,公司每年因处理污水等要产生一万吨左右混合盐类,没有买家处理不掉,目前只能存进危废填埋池里,下一步准备上马新的环保装置进行处理;同时,每年还产生硫酸钠3.6万吨、氯化钠4.8万吨,今年一季度出售时还要倒赔包装钱和运费。4月以来形势稍好,网上拍卖硫酸钠每吨5至10元,可一条袋子成本就60元,依然是赔钱生意。 灰渣、盐类等固废综合利用率低,普遍困扰着内蒙古的煤化工企业。记者走访的另外两家大型煤化工企业,每年煤灰渣、盐类等产出量都在100万吨以上,由于制砖、水泥等企业利用量小,目前主要分类进行填埋存放。 宁夏工业固废处理压力也比较大。据了解,2019年宁东基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31.7%。“预计今年宁东基地固废产生量将占宁夏一半以上,比起新产生的量,综合利用显得有点杯水车薪,我们正尽力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宁东基地管委会战略局副局长赵瑞说。 从宁东基地管委会向西南行驶十公里左右,记者来到宁东基地2号综合渣场,该渣场正在进行总库容1580万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设,主要贮存粉煤灰、锅炉灰渣及脱硫石膏等固废,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在粉煤灰库区,记者看到整个新建库区覆盖着白色土工布,并排列堆放着抗老化环保袋以压实防风。 “两布一膜”防渗系统、导排雨水收集系统、分类贮存处置固体废渣……由于严格依照环保要求,宁东基地建设渣场的成本并不低。不仅如此,随着宁东基地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核心区工业用地愈加紧张。近年来,随着渣场不断扩建,宁东基地四个渣场总占地面积已达2.4万多亩。 相关企业表示,渣场也不能无限扩大,目前要想减少渣场堆存量,就必须把大量消耗、利用固废的项目作为重点抓手,尽快推动规模化处置固废。 循环经济“不经济”难题何解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往往具有初期投资大、短期见效慢、风险大、投资回报率偏低等特点,容易受地域、认知度、运输半径等影响,循环经济“不经济”的问题仍是制约固废综合利用的“肠梗阻”。 在上述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看来,目前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钢渣、赤泥等复杂难用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缺乏大规模、高值化综合利用产品。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固废产生量小,由于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高,综合利用率普遍较高;煤电、矿业等产业集中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中西部地区,工业固废产生量大,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市场需求不足,综合利用率偏低。三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综合利用产品成本高,利润空间小,标准体系不健全,且大众对固体废物认识不够,对综合利用产品缺乏信任等原因,制约了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应用。 目前,宁东基地每年固废综合利用量约为600多万吨。2017年前,宁东环保产业园共引进16家固废利用企业,由于固废利用主要以生产建材产品为主,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加之运输距离远、销售半径小等原因,60%以上的利废企业经营困难。 “我们一年消化8.5万吨固废,用于生产保温节能型的墙体材料,销售半径一般在200公里以内,再远就包不住运输成本了。”宁夏木尔马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祥国说,公司90%以上的产品就在宁夏消化,但本地市场需求量小,能消化的利废产品量有限。 自2012年投产至2016年,这家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市场销量有所提升,企业经营情况好转,但因销量小、售价低,盈利空间有限,企业基本上是保本微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宁东基地没有新增一家利废企业,既有的12家建成企业中,维持生产经营的仅有五家,对于固废的利用量有限。 消纳的难题并不止于宁夏一地。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内蒙古企业负责人说,煤灰煤渣利用率低,与制砖、水泥等行业经营效益关系密切,无利可图甚至赔钱,肯定没有利用的积极性。 “粉煤灰堆在这里是固废,要是放在山东、广东等地就是资源,一吨粉煤灰能卖到130至170元左右。”朔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孙国富说,由于固废产地与东部沿海市场距离较远,加之原有堆存量大、新增排量大、市场容量小、消纳能力低,这才卖不出去。 此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优势不强等,也是当前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短板。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杨学奎表示,目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比较传统,利用途径单一,除了水泥、新型墙材等用量较大外,高附加值、规模化、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少。而且工业固废利用企业普遍小而散,技术含量低,整合利用资源能力差,难以获得规模效益。 相关标准、政策不完备则加剧了利用的困难。例如,煤化工行业采用分盐技术产生的盐类,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制订产品标准,导致企业无法申领产品合格证,出售企业和下游企业都面临无证的尴尬。 受访专家和企业人士表示,工业固废处理形势严峻,综合利用是解决的根本措施,这直接影响到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企业多方面寻找解决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扶持。
华储网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6月23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库投放竞价交易2万吨进口冻猪肉,交易时间为6月23日下午13:00-16:00。
多家煤炭指数机构最新数据表明,经历短期快速上涨后,截至6月12日,北方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价已逼近570元/吨,这一价格是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中设定的煤价绿色区间的上限。 一位煤炭行业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产地管控力度加大、进口煤数量下降、下游需求复苏,令煤炭的供需关系迅速改变,后期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内蒙古一家煤炭企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2月底,内蒙古宣布倒查20年内煤炭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该专项整治影响还在持续,当地的煤炭供应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矿区存在“车等煤”现象。 另有煤炭研究员认为,陕西近日发生一起较为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预计局部区域的供应后期有收紧的可能。 煤炭进口方面也出现了收缩的迹象。海关总署6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5月进口煤炭数量为2205.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746.7万吨减少541万吨,下降19.70%。较4月的3094.8万吨减少889.1万吨,下降28.73%。有南方地区的贸易商对上证报记者透露,从一线实务操作来看,目前煤炭进口仍然处于收紧的状态。 “这轮煤炭价格快速反弹,主要是基于政策上推动的。”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杨洁告诉记者,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供给来推高国内市场价格,以确保国内煤炭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易煤研究院新一期周报观点认为,供应链体系预计将在6月底或7月上旬基本修复。 事实上,近期煤价上涨较快还与下游需求复苏直接相关。两大电网企业近日发布的5月用电量数据显示,受复工形势好转,全社会用电数据明显向好。秦皇岛煤炭网最新数据表明,6月14日秦皇岛港锚地船舶达到了37艘,预到数量为8艘,这表明下游电厂正在加大动力煤的补库力度,以保障迎峰度夏。 公用事业行业研究员告诉上证报记者,近期南方降雨增加过多,因泄洪影响,水电出力有所下降,未来一段时间火电企业日耗预计相对稳定,这一因素将对煤炭需求形成支撑。预计短期内煤价仍将稳中有升。
证券时报记者 陈丽湘 新凤鸣(603225)6月8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桐乡市中友化纤有限公司(简称“中友化纤”)拟投资约110亿元建设新材料项目,建筑面积约1400亩。 具体来看,该项目名称为“年产200万吨功能柔性定制化短纤、100万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30万吨聚酯薄膜新材料项目”,建设地点为桐乡市。其中,预计年产200万吨差异化直纺涤纶短纤总投资65.50亿元,100万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总投资30亿元,30万吨聚酯薄膜等配套新材料总投资14.50亿元,预计建设工期为60个月。 不过,公司坦言“本次项目的投资金额较大,虽然公司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且银行信用良好,但仍可能存在资金筹措不到位的风险,进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新凤鸣近期一直在着手准备扩产的事项。除上述的中友化纤拟投110亿元建设新材料项目外,目前公司发行可转债还在进行中,拟募资25亿元投资建设60万吨智能化低碳差别化纤维项目、30万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新材料智能生产线、220万吨绿色智能化PTA项目。 此外,2019年新凤鸣已投产一期年产220万吨PTA项目;今年3月份,公司子公司中石科技还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书》,拟投资建设年产400万吨PTA和21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项目,项目总投资130亿元,项目总用地约1224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