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2月4日,一起教育(NASDAQ:YQ)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为10.50美元。上市首日,一起教育股价高开低走,盘中跌破发行价,最低报10.00美元,跌幅为4.76%,当日收报10.57美元,涨幅0.67%。截至12月9日收盘,该股股价大涨34.00%,报20.18美元。 一起教育的募资规模为3.3亿美元。本次募集资金的30%用于改善公司的课外辅导服务和学生学习体验,20%用于增强公司智能校内课堂解决方案的产品和教育内容,20%用于投资技术基础设施,约20%用于销售、营销和品牌推广活动,余额用于运营资金和其他用途。 资料显示,一起教育是一家面向基础教育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智能教育公司,通过产品、技术、内容,实现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打通,为学生、家长、老师提供综合智能学习空间。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一起教育净亏损分别为6.56亿元、9.64亿元、9.75亿元,累计亏损达25.95亿元。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起教育的销售及营销费用达到8.51亿元,超过了同期收入8.08亿元。 净亏损逐年扩大近三年累计亏损近26亿元 据央广网报道,据招股书显示,一起教育在2018年、2019年净收入分别为3.1亿元、4.06亿元,2019年净收入同比增长30.75%,2020年前三季度净收入为8.08亿元,与去年同期2.14亿元相比,同比增长达277.48%。 然而,在一起教育净收入同比增幅显著的同时,净亏损却呈逐年扩大趋势。2018年以来,公司尚未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6.56、9.64、9.7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额就超过去年全年,累计亏损达25.95亿元。 入不敷出的营销手法 据界面新闻报道,目前,一起教育的销售及营销费用非常高,已经是入不敷出的状态。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起教育的销售及营销费用达到8.51亿元,超过了同期的收入8.08亿元,而实际上从2018年以来,一起教育就一直用这种重营销策略在经营。 2018年,一起教育在销售及营销费用占收入比重为97.7%,在2019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143.8%,意味着公司销售及营销费用超过了净收入1.78亿元,这种入不敷出的财务结构非常不健康,已经算是全行最高的水平。 即便是跟谁学这样被外界标榜为“重营销”的在线教育公司,在第三季最新财报中,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收入比重也只有41.8%,显示一起教育所处的风险。 在招股书中,一起教育细分了销售及营销费用,这一费用主要包括三部分:促销课程费用,比如促销课程的学生提供的教材和促销物品,促销课程教学人员的后勤费用和服务费;营销人员的薪金和福利,包括校内和课后运营费用;销售营销活动的其他费用,包括租金、折旧和其他一般费用。 一般来说,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营销费用将用在促销课程的费用上,但在一起教育的营销成本上来看,促销课程费用并不占大头。在今年的首9个月中,促销课程费用占收入比重为48.8%,而其他费用则排名第二,达到了36.1%的比重,而在2018年和2019年,工资福利都是占比重很大的板块,分别占收入比重达到53.2%和51.5%。 招股书中称,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从2019年9月30日的869名增加到2020年9月30日的1055名,导致了工资及福利的增加,而促销课程的费用则主要是由于促销课程教学人员的服务费增加,以加强课后辅导服务的宣传工作。 进校或进家,都面临诸多顽疾 据上游新闻报道,目前,在线教育赛道企业大致可分为“进校”和“进家”模式。 一起教育一开始就采取“进校”模式。通过为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学习提供内容服务并积累学习行为,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打通校内与校外,覆盖学生学习的全流程,并以此引流。 而猿辅导、作业帮、跟谁学等则是ToC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主要业务包括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一对一在线教学等。 但两种模式都面临转化低、获客成本高等顽疾。就连对外宣称一直在盈利的跟谁学,今年三季度都交出了一份巨额亏损业绩。跟谁学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67亿元,同比增长252.9%。但同期,其净亏损高达9.33亿元。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在线教育潜在用户的获取需要投入较高的营销成本,而且转化率普遍不高,一直存在转化率低,获客成本高的痛点。“目前,在线教育行业发展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前期教研、产品、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大加上盈利周期长的特点,企业大多处于烧钱阶段。” 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在线教育行业竞争将逐渐激烈,马太效应加剧,“在线教育在三四线城市市场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开发潜力,下沉市场将成为在线教育机构的主赛道。” 差异化的开始,逃不过卖课的终局 据财经网报道,用工具产品吸纳流量,再通过网课完成后端变现的路径并不少见。一起教育希望通过差异化竞争抢先登陆资本市场,而作为构成其营收的两大业务,在线K12辅导服务和其他教育服务都存在一定短板。 首先最突出的问题,一起作业这类教育信息化产品在商业变现方面天花板很低,尽管通过进入公立学校在流量获取方面存在优势,但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公益性。例如2015年一起作业宣布教师端产品永远免费,为学生提供付费服务。 其次,由于近几年部分教育APP内容存在涉黄、过度娱乐化等倾向,有关部门对教育类产品进校园的准入和审核进一步趋严。一起作业曾经上线过的“成长世界”板块因存在通过做题获得游戏虚拟道具奖励等模式备受争议,随后该板块被关闭。 进入2020年,教育信息化领域挤满巨头。例如于好未来依托智慧教育事业为公立校提供智慧教育软硬件服务,字节跳动投资的极课大数据为面向公立校提供辅助教学系统的数据分析公司,上半年腾讯等科技企业大多在公立学校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 教育服务无法拉动营收的迅速增长,但通过公立学校合作又能拿到大量的师生端用户,这部分用户数据如果能够导流进平台在线大班课,那么一起教育就可以解决低成本获客和开辟营收增长点两个问题。 但现实情况和理想化路径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一起教育自2017年才开始运营在线大班课业务相对较晚,在资金、师资队伍、课程研发等方面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而过去三年的追赶在班课领域始终没有进入第一梯队,随着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冲击美股能带来的变数或许不多。 招股书披露,今年前三个季度一起教育在线K12辅导服务营收7.51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1.82亿元增长312%。但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到2020年之间在线K12辅导服务营收增幅翻倍,是因为该项业务的营收基数并不大。与之相对应的,一起教育在付费课学员等方面也和市面上主流大班课产品存在较大差距。 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也强调,因为一起教育经营在线课外辅导业务的历史有限,因此很难预测发展前景和未来财务业绩。 上市远非终点,一起教育选择押注竞争最激烈的K12网课赛道能否让资本市场为其买单,目前还是未知数。 旗下产品曾暗藏网游公司下线相关产品 据中国网报道,一起教育科技旗下产品还曾因暗藏网络游戏被家长投诉,最终以永久下线相应产品而告终。 2017年,一起教育科技旗下的产品“一起作业”在学生端上线了“成长世界”板块,学生通过做题,可获得内藏多款游戏的虚拟道具奖励、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有媒体报道称,重庆、广东、北京等地的家长反映,在“一起小学学生”APP中,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完成APP作业后仍然抱着手机不放,待家长查看时发现这款APP出现了网络游戏的界面。 一起教育科技对此发布公告称,将于2018年10月18日晚18:00开始,全国范围内关闭“成长世界”,重新优化产品逻辑。对于已经付费购买的产品,如果存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家长可以拨打客服电话,进行退费处理。
(图为PD-1国家医保谈判当日,药企排队入场 崔笑天/摄)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2020年的医保谈判结果终于揭晓了!国家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参与谈判的共有162种独家品种,目录外药品138种,目录内药品24种,最后共119种谈判成功,成功率为73.46%,药品平均降价50.64%。其中,备受瞩目的PD-1赛道,由君实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三家药企生产的国产PD-1抑制剂全部谈判成功,加上信达生物去年谈判成功的一款PD-1,截至今年,四款国产PD-1已全部被纳入医保。而两款进口PD-1——百时美施贵宝的欧狄沃(Opdivo,下称“O药”)和默沙东的可瑞达(Keytruda,下称“K药”)则无缘医保。“到这个阶段,重点不是进没进医保,而是价格降了多少,这才是关键。”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目前,三家企业均未公布医保内定价,不过根据媒体报道,君实生物的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恒瑞医药的艾瑞卡入围价则在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约为5万元。这意味着,医保报销之后,患者的年自付费用或仅为1-3万元。与此同时,O药与K药也纷纷更新慈善赠药方案,将年费用降至最低11-14万元。天风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估计此次谈判PD-1的整体降幅很大,可能成为研发的分水岭:后续扎堆热门靶点的创新、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商业化价值大打折扣,行业将进一步趋近高质量创新。四款国产PD-1进入医保此前,这四款国产PD-1药物的年治疗费用相差不大,为进口药物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信达生物的达伯舒,恒瑞医药的艾瑞卡、百济神州的百泽安与君实的拓益,单疗程价格分别为5686元、19800元、10688元、7200元,慈善赠药后的年治疗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12万元、11万元、10万元。(图为天风证券研报内整理的本轮医保谈判前PD-1产品年费用)那么,今年三款医保谈判成功的国产PD-1药物,价格降了多少?对此,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三个国产PD-1产品的具体谈判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信达生物的PD-1去年的谈判价格低。而根据央视相关报道及君实生物发布的公告,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主规格为80mg/瓶。根据拓益说明书的用量标准(Q2W,3mg/kg),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此前,国家医保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8%。以此测算,患者使用拓益的年自费费用仅为2.26万元。与此前加上慈善赠药后年10万元的花销相比,降幅达到77%以上。而在十几天前的12月16日下午,PD-1医保谈判当日,刚开始谈判不久,《华夏时报》记者即见到由君实生物董事长熊俊亲自带队的“谈判三人组”从会场走出,均步履匆匆,低头不言,未回应记者提问。这一度引发媒体关于“君实生物PD-1医保谈判或失败”的猜测。直到今日,才最终真相大白。而关于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据“E药经理人”报道,其价格降至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从包含慈善赠药费用的约12万元降至5万元。按照上述68%的医保实际报销比例,患者年自费费用仅为1.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熊先军亦表示,对于谈判成功的几款PD-1产品也没有限制特别的适应症,都以已经批准的适应症为准。这意味着,有多个适应症的产品,将实现全适应症医保报销。以此来看,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或成最大赢家,其已获批4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晚期肝细胞癌二线、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联合、食管鳞癌二线。百济神州的百泽安获批2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尿路上皮癌二线。相比之下,君实生物与信达生物仅获批了1项适应症,分别为黑色素瘤二线与霍奇金淋巴瘤二线。进入医保后,这三款国产PD-1药物又将面临多大的市场前景?以去年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的达伯舒为例,在降价64%被纳入医保后,实现了迅速放量。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额超过15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0.16亿元的销售额。相比之下,君实生物的拓益同期累计销售6.89亿元,百济神州的百泽安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恒瑞医药未公布艾瑞卡的销售数据。而在2021年3月,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新版目录时,这三款国产PD-1有望实现甚至超越信达生物的不俗成绩。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录发布后,也将以谈判药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医保目录内药品落地检测机制,定期收集各地谈判药品挂网、采购、支付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进展滞后地区的调度和督促,确保广大参保患者尽早享受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成果。两款进口PD-1亦大降价在四款国产PD-1药物谈判成功之时,两家海外药企却“全军覆没”。对此,熊先军表示:“进口PD-1谈判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价格预期与医保局的预期不一样,因为进口企业还要考虑国际价格的问题,但国内企业主要是考虑中国的价格和市场,谈判价格他们可以承受。”目前,进口的O药单疗程价格是18442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22万元,K药单疗程价格是35836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30万元。不过,在医保谈判结果公布之时,两家药企也迅速调整了自家PD-1产品的慈善赠药政策,进行大降价。12月28日下午,默沙东公布了2021年1月1日实行的“生命之钥” 患者援助项目的新方案。对于首次援助的患者,保持原来的“2+2”政策,即患者自费2个疗程K药,可获得2个疗程K药赠药;而后续援助,则从“2+3”升级为“2+疾病进展”,即患者只需再自费2个疗程K药,就可以接受持续的K药赠药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获得了兜底的援助保障。这意味着,患者只需要自费4个疗程花费14万,就可以获得K药全程的援助用药。相比此前年费用30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3%。对此,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菠萝因子评价称:“K药这种有封顶的赠药计划,对患者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大大减轻患者长期足量足疗程治疗的经济负担……我相信它的这个举动,还肯定会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更多公司降价,给中国患者带来福音。”12月24日,百时美施贵宝也公布了新的患者援助方案。新方案在一个申请年度可分为两个申请阶段:第一阶段,患者在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可获得后续最多3次治疗的免费药品援助;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患者,如仍需接受O药治疗,可在再次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经指定医师评估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并经项目办审核通过后,患者即可获得最多一个申请年度内剩余的药品援助。在新方案中,一位60公斤的患者完成一年的治疗(每两周一次,240mg),自付费用仅为11万元。相比此前年费用22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0%。(图为O药新的患者援助方案具体信息)这让很多患者家属看到了希望。“挺好的,让患者能用的起循证数据更多的进口药,对于准备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很友好。”一位肺腺癌四期患者家属对本报记者表示。相比国产PD-1药物,O药与K药上市时间长,获批适应症广泛,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获得了多个指南的推荐。年费用如今降至11-14万元,价格腰斩,对部分患者也是很有诱惑力的,会考虑将其作为首选。扎堆研发的“后来者”怎么办?PD-1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一种,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也被认为是未来治疗多种癌症的最有希望的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其应答之广度、深度、和持久性均十分罕见,可以对应十余个肿瘤适应症、且毒副作较低,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资本疯狂涌入PD-1赛道,呈现“扎堆研发”态势。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参与PD-1研发的公司多,竞争激烈。近3年来,每季度申请PD-1的临床试验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三季度,共有314项进行中的PD-1/PD-L1临床试验,其中国内药企申办的占其中的209项,I、II、III期临床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这种“PD-1研发热”正在引发业界担忧。一位不具名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D-(L)1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对成熟的靶点,所以市场上的PD-(L)1创新药更多属于“me too”或者“me better”的产品,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层面,极少有源头创新,我们基本上是跟着欧美的研发道路去“模仿”。PD-(L)1这条通路已经被国外证明了,国内只是在这个靶点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筛选,但是产品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比较小。”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说。一方面,同靶点、同机制的药扎堆研发,这意味着临床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在如今进口PD-1药物年费用降至11-14万元,四款国产药物年费用降至5-7万元的情况下,这些仍在PD-1上进行投入和研发的企业,产品尚未问世,价格战已经开启。在市场份额、适应症数量以及产能方面具有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或许连产品上市都变得非常困难。”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坦言。“与癌共舞”论坛版主、公益律师韩晓晨则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她表示,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形势正在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敢降低研发投入,也不敢降低药品质量,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获益。“关于适应症的问题,PD-1行业的后来者其实可以避开热门的大癌种,选择一些小癌种优先报批,再逐渐将适应症扩展至大癌种。瞄准长尾市场,也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韩晓晨说。不过韩晓晨亦指出,现在的确存在一些乱象,也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对创新药物的评审与审批,要有更严格的把关,国家医保谈判也要真正筛选出让患者获益的好药。曾几何时,PD-1因“千亿市场规模”而被资本寄予厚望。弗若斯特沙利文曾预计,2025年中国PD-1/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917亿元。如今,在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这个“千亿市场”缩水几何?在昨天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中,根据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三季度销售额预计合计已经超过60亿元且仍高速增长,郑薇团队保守估计国内 PD-1/PD-L1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00亿元。郑薇团队亦在研报中指出,未来两年创新药存在面临行业出清和估值理性回归的可能,可能的触发的条件包括医保显著压价,以PD-1为代表的竞争激烈靶点的后续企业销售额不达预期。其认为,创新药需要经历产品验证,商业化验证,资本化验证,许多小型biotech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可能无法脱颖而出。
随着财报季披露进入中场,36家A股上市银行,已经有超过一半披露年报,受人关注的银行薪酬情况也浮出水面。作为与资金打交道的银行业,“多金”的银行员工能拿多少薪资?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已披露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19家银行发现,整体而言绝大多数银行的员工费用(含工资和五险一金等福利费用)支出都是上涨的,但是在受到金融科技应用迭代加速之下,优化减员也在不少银行发生,尤其是国有大行,2019年19家银行合计减员4000人。人均薪酬方面,按照银行披露的银行集团员工总人数,如果刨去五险一金等福利费用,单纯以员工工资口径计算,平安银行以人均48万元的年薪位居第一位,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以44万和42.9万元紧随其后,2019新上A股的股份行浙商银行位居第四,人均年薪42万元,光大银行人均工资28万元最低,比平安银行员工人均少20万元。从银行类型来说,如上所述,依然是机制灵活的股份行占据优势,员工薪酬颇具竞争力,而国有大行由于限薪以及人员众多,人均工资在银行中垫底,甚至比一些地方的城商行和农商行都低,这也使得不少国有大行的人才流入股份行和地方银行。银行员工费用整体上涨截至记者统计,已经有包括国有六大行和6家股份行以及几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披露了年报。某股份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银行的员工薪酬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的“业务及管理费”栏中的“员工费用”,员工费用再细化为工资奖金和社保、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培训费等项目,其中细化项目中的“工资奖金”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员工工资。整体而言,员工费用都是银行需要给员工承担的成本,员工费用的上涨也包含了员工工资上涨在内。从增速上看,数据显示,19家银行中有17家银行的员工费用上涨,上涨最快的是郑州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其中,招商银行的员工费用514.39亿元,同比增长11.76%,招商银行表示,业务及管理费增长主要为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夯实科技基础,加大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研发人员投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招商银行集团口径整体员工数84683人,同比增加了2442人,增加的人员主要为研发人员和公司金融部人员。与招商银行类似,2018年回归A股的郑州银行也因为增加分支机构和679名员工,使得该行2019年员工费用同比增加了4.67亿元,员工费用总体达到21.98%,同比增长26.97%。在物价上涨之下,渝农商行和紫金银行的员工费用竟然逆市出现小幅下降,2019年2家银行员工费用分别为49.33亿元和7.26亿元,分别下滑6.37%和3.1%。渝农商行解释,2019年员工成本49.33亿元,较上年下降3.36亿元,主要是按照政策规定,取消退休人员大额医保缴费,数据还显示,渝农商行的员工工资32.19亿元,也出现了10.64%的同比下滑。从绝对数来看,国有大行由于员工人数众多,员工费用支出也是最高的,动辄千亿规模也不罕见。员工费用支出上千亿元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2019年员工费用分别为1269.5亿元、1242.67亿元和1057.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5%、0.5%和3.65%,员工人数分别为44.51万人、46.4万人和34.71万人。紧随工行、农行和建行的是中国银行,2019年员工费用907.62亿元,同比增长6.28%,员工人数30.93万人。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员工费用支出旗鼓相当,分别为514亿元和500亿元,但是在招商银行员工费用稍多14亿元基础上,该行员工人数不及邮储银行的一半,招行和邮储银行员工人数分别为8.46万人和17.44万人。交通银行是6家国有大行中员工费用支出最少的,员工费用为329.27亿元,同比增长9.77%,员工人数8.78万人,这意味着,交行员工人数比招行要多3200人,但是员工费用支出却少了约185亿元。平安招行民生人均工资位列前三从银行类别看,股份行是银行中薪酬最具竞争力的银行,股份行人均年薪高达40.68万元。其中,其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人均工资(工资奖金等,除去五险一金等福利)位列前三甲,分别是48.04万、44.01万、42.91万,新近回A股的股份行浙商银行紧随其后,人均工资为42.04万。从数据看,平安银行可谓员工涨薪最猛的银行。如果说招商银行由于2019年新增研发等人员2442人,导致员工费用上涨,而平安银行则是纯粹的因为员工工资上涨导致。截至2019年末,平安银行的员工为34253人,比去年还减少了373人,但员工费用达到201亿元,其中单纯的员工工资是164.56亿元,同比增加了22.07亿元,若摊到每个员工身上,每个员工平均一年涨薪6.44万元,每个月多增加5369元。人均工资44万元的招商银行,涨薪幅度略逊色于平安银行,单纯的员工工资方面为373亿元,同比增加了41.9亿元,摊到每个员工身上年薪上涨了4.95万元,每月多增加4123元。股份行中待遇垫底的是光大银行,员工费用和工资虽然高于规模较小的浙商银行,但是每年的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均排在股份行末尾,分别为40.34万元和27.97万元,这意味着,员工每年人均工资方面,光大银行员工比平安银行员工一年少拿20万元。此外,记者注意到,股份行的薪酬体系更为市场化,从薪酬体系上来看,光大银行的薪酬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和福利三部分组成,薪酬分配向经营一线和利润中心倾斜,以吸引和激励关键岗位、核心岗位人员。浙商银行也表示,以市场化原则,以个人能力与绩效为主要驱动因素,建立一个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招行则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薪酬支付理念。国有大行垫底,农行人均薪酬最低谈完了整体员工费用支出,一起来看看各类银行的人均费用和人均工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记者统计的均是银行的集团员工费用和员工工资以及员工人数,员工人数部分包含了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员工。从银行类型而言,国有大行由于是国企,要严格参照国企管理,不管是高管还是员工,不可能想发多少工资就发多少。国有大行在外界看来,基本上是“躺着赚钱”相对比较容易,加之,员工人数众多(分母巨大),因此,国有大行在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丝毫不占优势。从银行年报表述看,员工费用更多体现的是包含各种福利(五险一金等)在内的收入水平,而人均工资则更直接体现为现金工资,国有大行中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最高的为交通银行,分别为37.5万元和24.98万元,其次为建设银行,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分别为30.47万元和20.27万元。待遇最低的为农业银行,农业银行由于员工人数是银行中最高的达到46.4万人比“宇宙行”工商银行还多出近2万人,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分别为26.78万元和17.2万元。相比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机制更为灵活,也更为市场化,竞争较为激烈,为吸引人才,待遇也较为诱人,股份行成为银行中普遍待遇最好的银行,这也足以解释,近年来不少国有银行的人才流向股份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地方城商行,给出的薪酬待遇逐渐秒杀国有大行,也成为吸引银行人才的地方。例如,郑州银行、苏州银行和长沙银行,人均员工费用分别达到42.8万元、41万元和38.33万元,其中,郑州银行披露人均员工工资达到31.27万元,这已经超越股份行光大银行给出的人均员工费用(40.34万元)和人均工资(27.97万元)。19家银行减员近4000人 ,科技人才需求大券商中国记者结合A股已经披露业绩的银行同比数据来看, 19家银行共计减员3987人。其中7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同比减少,另13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同比增加。减员最猛的前三家均是国有大行,其中农业银行的员工共计46.4万人(另有劳务派遣用工 7240 人),较2018年减少近1万人,减员位列第一;工商银行则比上年末减少员工4190人,约占农行减员的四成;交行报告期末总员工共计87828人,比上一年减少1714人;紫金银行员工减幅最小,截至2019年末共计减少19人。业内人士分析,银行从结构上看,人员减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支持性岗位(包括劳务派遣员工),如柜员、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这在今年疫情期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出于提质增效、缩短管理半径的考虑,银行选择减少部分管理岗位、运营人员的数量;三是学历不占优势的员工。其中,电子渠道替代、柜员转岗营销等是造成大行减员规模较大的最主要原因。员工数量增加最多的银行分别是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其中邮储银行共有员工 174406 人,较去年增加3597人,增量位列第一。苏州银行、郑州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员工增量均在500~800人之间。可以看到的一个共性是——各大银行对于科技研发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加码。截至报告期末,招行金融部门和研发人员增加人数较多,尤其是研发人员增加了约1200人;浙商银行员正式员工13673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有3013人(其中博士学历62人),比例约占20%,大学本科9800人;民生银行专业技术人员(产品研发、风险管理、信息科技、运营支持等人员)达 22176 人,约占该行总员工的40%。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有大行的员工数量骤减,但是多家银行已于近期启动了科技人才的招聘工作,其中,交行启动的春季校招,招聘部门就涉及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应用中心共计招聘260人,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建行于4月2日公布分支机构春季校园招聘公告,28个分支机构除江苏省分行仅需营销服务岗外,其他分支机构招聘岗位中均有“科技类专项人才”。在中国银行河南分行社招公告中,信息技术部三个岗位共招5人,其中信息科技高级产品经理需要5年以上金融业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经验。
摘 要:企业利润是成本转换、增值的结果,企业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利润率和竞争力。本文基于 Vargo 和 Lusch 提出的“服务主导逻辑”,创新性地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受动性成本”和“能动性成本”,认为“受动性成本”的作用是转移价值,“能动性成本”的投入才是企业升级转型、提高利润率的关键。在实证分析上,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成本调查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企业利润率与能动性成本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研发费用、职工教育基金、销售人员薪酬等能动性成本投入对企业利润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效果在大中型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行业也非常明显。 关键词:服务主导逻辑能动性成本 企业利润率 门限回归模型 企业利润是企业成本转换、增值的结果,企业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利润率和竞争力,进而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层次和结构。本文遵循“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主线,研究了企业成本结构对企业利润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企业在优化成本结构方面的应对举措,探讨了政府在推动企业转型和促进经济升级方面的政策措施,这对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主要理论和文献回顾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是顾客价值创造,关于顾客价值创造,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商品主导逻辑,另一种是服务主导逻辑。 (一)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内涵 商品主导逻辑源于工业革命时期。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国家财富主要来源于具有生产性的产品,而非生产性的服务只是次优产出。此后的几个世纪,学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研究,都将商品摆在主导位置,并且将商品和服务严格分开,由此衍生出商品主导逻辑的概念。Zeithaml等(1985)指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生产性”商品处于中心位置,而“非生产性”的服务则被定义为一种特殊商品,而且是一种次优或低等商品。商品主导逻辑根植于古典经济学,高度反映了工业经济特征,将“商品”看作是价值创造和国民财富积累的核心要素,而没有给予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技能等操作性资源应有的重视。 20世纪后半叶,在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商品和服务的关系日益模糊,难以区分企业向市场提供的究竟是商品还是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注意力从商品转移到了服务上面,很多制造企业中,服务的投入比重甚至超过了制造,服务收入的比重也超过了制造品的收入比重,于是,服务主导逻辑的理念逐渐浮出水面。Berry(1983)认为交换本质上是建立关系而非交易,Gronroos(1983)认为质量是客户感知而非技术标准,Phillips、Ochs和Schrock(1999)指出客户不是购买产品,而是购买该产品的服务能力,并认识到使用价值相对于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产品已死、服务永存”的观点和理念。Vargo和Lusch于2004年首次正式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的概念,又于2008年、2016年对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对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进行了严格区分。该理论指出: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在生产和交换比商品更多的服务,服务需要更多的关注;服务是一切经济交换的基础,应该将商品和服务统一到服务主导的逻辑框架下来思考和分析;在价值创造中,操作性资源、资源整合者、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服务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在对服务主导逻辑进行系统阐述后,Vargo和Lusch(2016)将2008年提出的10项假设进行了修订,升级为服务主导逻辑的5大公理和11项假设(见表1)。 表1:服务主导逻辑的 概括而言,商品主导逻辑是以商品(包括有形货物和无形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理论,服务被看作一种无形商品或可以增加商品价值的附加组件,商品是上等的,服务是商品的附属品。服务主导逻辑认为,“服务”是交换活动的重点,商品依然很重要,但服务是上等的。 在价值创造方面,二者有很大不同,商品主导逻辑认为价值创造者在生产方,其本质是在生产过程中嵌入价值。服务主导逻辑将价值创造的场所从“生产者”转移到各参与者之间共同创造的协作过程,资源整合者、制度安排、生产者的知识和技能(能力)代表了创造价值的基本来源,所有价值创造的根本驱动力是操作性资源,即能够“有目的地”作用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商品主导逻辑认为商品是客户价值的载体,商品价值存在于产品本身,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得到实现;服务主导逻辑认为商品价值在于商品为客户带来的体验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是以服务载体的角色参与交换的,商品是服务能力的传递者。 表2: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属性对比 (二)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与企业成本结构的相关文献回顾 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的区分可以从Constantin和Lusch(1994)的研究找到理论渊源,他们创造性地将资源分为对象性资源(Operand Resources)和操作性资源(Operant Resources),对象性资源主要包括商品和自然资源等,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起被动作用;操作性资源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等,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主动作用。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的根本区别实际上在于对操作性资源和对象性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不同看法。服务主导逻辑把以“知识和技能束”、“资源整合能力”等为代表的能动的基础资源的集合体当作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高阶资源,这些操作性资源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商品主导逻辑更强调实物商品,对操作性资源并没有充分重视(见表2)。 服务主导逻辑提出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应用、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一些学者探讨了对象性资源和操作性资源对企业成本结构划分的借鉴意义。刘林青等(2010)认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像苹果公司那样提供的既不是纯商品也不是纯服务,而是将两者组合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设计方面的支出变得非常重要。Banker等(2011,2019)发现销售和管理费用不能仅仅被看成一项费用,公司长期股权激励措施的推出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方面的支出增加,会提升企业的未来价值,但这些影响因企业和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李雷等(2013)认为知识、技能等操作性资源是内生于竞争系统的,操作性资源和竞争会相互促进,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保障。马元驹等(2018)指出商品主导逻辑下的资源主要指静态的有形资源,产品成本一般由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对象性资源,即料、工、费等制造成本构成,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成本是为了取得客户认可的价值而发生的所有支出,包括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即收入动因成本。郭永清(2018)认为公司要提升盈利能力,需要采取服务差异化、技术差异化、品牌形象差异化等竞争策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投入对利润提升和差异化竞争策略至关重要。刘琨(2018)将我国乘用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与代表现代乘用车制造先进水平的福特、丰田和大众三家企业进行对比,发现我国乘用车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材料成本和税费成本是导致制造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研发投入可以降低材料成本,促进成本结构的良性循环优化,最终实现企业综合盈利能力与制造核心能力的提升。 总之,服务主导逻辑重新审视了产品、服务和价值创造的关系,认为操作性资源而非对象性资源才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价值存在于服务中。商品固然很重要,但服务是上等的,是一切经济交换的基础,应当将商品和服务在统一的框架下思考企业资源、成本结构和价值创造等基本问题。但目前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微观层面分析和定量分析非常少。本文以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为基础,借鉴对象性资源和操作性资源的划分方法,从微观视角出发,创新性地将企业成本划分为能动性成本和受动性成本,探索性地研究了成本结构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期望对企业升级转型提供借鉴。 二、不同主导逻辑下的成本结构及习性分析 结合Vargo和Lusch的服务主导逻辑理论、Constantin和Lusch的资源划分方法以及国内学者关于企业成本结构的相关研究,本文对企业成本结构做如下分析。 (一)商品主导逻辑下的成本主要是营业成本 商品主导逻辑认为企业负责产品的生产,并将价值直接嵌入所生产的产品中以获得交换价值。为制造商品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营业成本属于企业成本,在产品价值创造中处于主导地位;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没有直接参与商品制造,不属于企业成本,在产品价值创造中处于从属地位。 从对象性资源和操作性资源划分的角度看,为生产商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为对象性成本,在产品价值增值和客户价值创造中起主导作用;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技能等操作性资源,则被认为属于费用类科目,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只起辅助作用(见图1)。 (二)服务主导逻辑下,成本分为“能动性成本”和“受动性成本” 服务主导逻辑认为客户价值在于商品和服务的融合,创造价值的不再局限于产品直接成本,而是体现在为了取得顾客认可的价值而发生的所有支出(马元驹,2018)。也就是说,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企业成本概念不仅包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料、工、费等制造成本,也包括与客户认可的商品和服务价值相匹配的其他支出,是从产品生产到产品出厂再到客户手中所发生的全部成本。比照利润表项目,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成本就是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四个项目之和。 从成本结构看,服务主导逻辑强调,真正对结果产生作用的是操作性资源,如知识和技能,且操作性资源是无形的、动态的,在多数情况下不易损耗、可再补充,能够创造额外的产品价值,为顾客增加新的体验,在客户价值创造中居主导地位,本文称这类成本为“能动性成本”;而对象性资源具有有形性、静态性、有限且可损耗等特征,如物力和财力资源,主要起转移价值的作用,在客户价值创造中居辅助和从属地位,本文称这类成本为“受动性成本”(见图1)。 图1:不同主导逻辑下的企业成本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成本支出中的各类税费不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因为这些税费是国家强制征收的,对客户价值创造不起直接作用。 综上,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企业成本大于商品主导逻辑下的营业成本范畴,是扣除企业税费成本后,参与客户价值创造的各类成本费用之和。根据这些成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能动性成本”和“受动性成本”。 (三)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成本习性分析 根据各类资源在客户价值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将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企业成本分为能动性成本和受动性成本(见图2)。 图2: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企业成本结构 根据服务主导逻辑下企业成本结构划分的理论和思路,我们尝试从各类成本费用的特征出发,探索性地将企业成本费用报表中各项成本费用划分为能动性成本和受动性成本。 根据企业成本费用报表,企业成本费用共包括4个一级科目,其下又细分为多个二级科目(参见表3)。 表3: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成本习性分析 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是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成本,这些成本通常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步骤将价值转移到产成品或服务上,属于受动性成本的范畴。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从内涵看,销售费用是企业实施销售策略产生的各类费用。企业销售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竞争状况所确定的关于选择和占领目标市场的策略,良好的销售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实现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因此,本文认为,销售费用中有人的脑力劳动参与其中的部分,特别是销售策略的设计、产品品牌建设和维护等相关费用支出,应当归入能动性成本,仅仅是人的体力劳动以及其他转移价值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则属于受动性成本。具体而言,销售人员薪酬、广告设计费大体可以归入能动性成本,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差旅费等则可以归入受动性成本。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与企业员工的脑力劳动和智慧创造无关,都属于受动性成本。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管理把人才、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几项核心要素聚合起来,管理方式和能力代表了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部门负责设计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报酬以及接受外部管理咨询而发生的费用属于典型的能动性成本;企业的研发费用、技术转让费以及职工教育经费都有助于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属于能动性成本;而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等其他管理费用则属于典型的受动性成本。 综上而言,在企业成本费用中,有6个二级科目属于能动性成本。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这种划分方法是一种粗线条的分类方法,很多具体科目的分类方法尚待深入探讨。比如:管理费用中的职工薪酬这个二级科目的性质不能明确划分,因为其中设计管理制度、付出脑力劳动的那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可以列入能动性成本,但管理部门中具体经办人员的薪酬,实际上也是受动性成本。 由于数据源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得到每一项二级科目的企业成本费用数据,为此,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选择几项典型的能动性成本变量开展研究。 三、能动性成本对主营业务利润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我们构建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式中:c为常数项, 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各项能动性成本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重, 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控制变量, 和 分别是二者的系数, 为残差项。 企业在经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可能会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回归模型中的系数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还考虑使用门限回归模型。 2.门限回归模型 门限回归模型(Threshold Regressive Model)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门限变量的门限阈值的判别结果,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回归方程,从而试图解释各种类似于跳跃和突变的现象,其实质是用分段的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总体非线性问题。 假定一个具有T个观测值和m个门限值(具有m+1个区制)的标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区制j=0,1,2,…,m中,被解释变量可以表示为解释变量的组合: 式中:模型有两类解释变量,解释变量X的系数 不随区制变动而变化,而解释变量Z的系数 在每个区制中均不相同,两类变量均与扰动项 不相关。 假定存在一个可观测的门限变量 用于划分样本,并且门限值 是严格单调递增的,则在区制j中有且仅有 以一个单门限(两区制)模型为例,门限变量为 ,待估计的门限值为 ,则回归模型可写成如下形式: 将两方程合并,也可写为 其中, 为指示函数,当其中的表达式为真时,取值为1;反之,则取0。 定义 ,则一个具有m个门限值(具有m+1个区制)的回归方程可写为: 通过设定门限变量 、解释变量 和 可以确定回归方程的形式。已有文献中,企业规模通常用营业收入、总资产或企业员工人数三方面指标来衡量,这三个指标各有利弊( Scherer, 1965)。张杰、刘志彪和郑江淮(2007)分别使用这三个指标分析企业规模对创新强度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以营业收入作为企业规模衡量指标时,最能体现出企业规模因素是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张瑶(2013)、李宇和张瑶(2014)、李波和孙利华(2019)等分析企业创新、研发的规模效应时,均利用营业收入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门限变量。同时营业收入也是企业成本预算的主要依据。所以,我们选择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表示企业规模,并作为门限变量,各项能动性成本占比为随区制变化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系数不随区制变化。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于2018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调查从各项成本费用的具体用途出发,涵盖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各项成本费用,具体调查指标见附表1。我们使用此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剔除无效问卷后,样本为4490个企业。该项调查数据为截面数据。 我们使用计量模型考察能动性成本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被解释变量,能动性成本为解释变量。我们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广告费用占比、职工教育基金占比和销售人员薪酬占比设定为企业能动性成本,把它们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 表4:主要变量选取 此外,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众多,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分析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选取了一些企业层面的变量作为回归控制变量,以增强实证分析的解释力。 (1)企业所有制:虚拟变量,国有企业赋值为1,非国有企业赋值为0。(2)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波动率:行业属性的代理变量。Vargo和Lusch强调,服务主导逻辑不意味着无需关注商品的作用。对于部分行业,产品的商品价值属性强,企业的利润率除了受操作性资源的影响,还会受到经济周期、商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使用企业所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波动率主要为了剔除可能会影响企业利润率的经济周期及行业因素等。(3)企业资本密集度:使用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4)企业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产生偿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5)通过非正式金融渠道融资占比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指通过银行贷款及债券之外的融资额占企业全部有息负债融资额的比重(见表4)。 (三)工业企业整体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从企业经营成本费用调查数据来看,在工业企业的各项能动性成本中,占比较大的是研发费用,其占比均值为1.54%,其次是销售人员薪酬和广告费用,其占比均值分别为0.90%和0.71%。职工教育基金占比较低,其占比均值仅为0.05%。各样本的数据间差距较大,说明工业企业间的成本结构差异较大。 表5: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按照表4中对主要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取,我们建立工业企业整体的回归方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回归结果经White检验证明存在异方差。将系数标准差用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进行修正后,得到回归结果(见表6回归1)。从回归1结果看,职工教育基金和销售人员薪酬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剔除这两个解释变量后,重新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估计后,对回归方程进行White检验,判定存在异方差。将系数标准差用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进行修正后,得到回归结果(见表6回归2)。 表6:工业企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回归2的估计结果看,企业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增加对提高企业利润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将提高0.28个百分点。在1%的显著水平下,工业企业的广告费用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将提高0.42个百分点。可见,对整个工业企业而言,增加研发和广告支出可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率。 3.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7:工业企业门限效应检验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 Bai-Perron (Econometric Journal, 2003) 临界值。 门限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工业企业存在两个门限,对应企业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290万元和88388万元。根据门限值将工业企业划分为三类,对门限回归模型加以估计,估计结果见表8。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门限区间内,能动性成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有明显变化。当企业年营业收入小于10290万元时,此时企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于中小型企业,企业的各项能动性成本占比的系数均小于0,说明在此阶段,企业提高利润率的主要手段还是尽可能地减少各项成本费用。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提升,企业研发费用、广告及宣传费、职工教育基金占全部成本费用比重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系数转为正值,说明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提高这四项能动性成本的占比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率。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营业收入提高至大于88388万元后,研发费用占比、职工教育基金占比和销售人员薪酬占比均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明显提高,但广告费用占比的影响有所下降,说明当企业成长至一定规模后,继续加大广告宣传费用对利润率影响的边际效应开始减弱,而加大研发费用、职工教育基金投入和销售人员薪酬对提高企业利润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而职工教育基金占比虽然很高,达到19.48%,但是由于该科目在企业成本费用中的占比极低,因此,该项成本占比每提高0.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即可提高1.95个百分点。 注:括号内数据为t检验值,﹡、﹡﹡、﹡﹡﹡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表8:工业企业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四)分行业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我们使用部分行业的样本替代全部样本回归,进一步衡量企业成本结构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和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高污染、高能耗及产能过剩(“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分析各项能动性成本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1.装备制造业 (1)描述性统计 装备制造业企业广告费用占比均值为0.31%,低于工业企业总体水平;研发费用占比均值为2.59%,高于工业企业总体水平;销售人员薪酬费用占比和职工教育基金占比均值分别为0.94%和0.06%,与工业企业总体水平相近。四项能动性成本占比合计为3.90%,比工业企业总体水平高0.70个百分点。 表9: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与工业企业估计模型类似,我们建立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回归方程,得到White异方差修正后的回归结果(见表10回归3)和剔除不显著变量后的White异方差修正后的回归结果(见表10回归4)。 回归4的估计结果显示,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企业研发费用增加对提高企业利润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成本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将提高0.30个百分点。职工教育基金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但是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为负。可见,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增加研发是提高企业利润率的有效手段。 表10:装备制造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3)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在5%的水平上显著。** Bai-Perron (Econometric Journal, 2003) 临界值。 表11:装备制造业企业门限效应检验结果 门限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装备制造业企业存在三个门限,对应企业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063万元、23426万元和91584万元。根据门限值将装备制造业企业划分为四类,对门限回归模型加以估计,估计结果见表12。 表12:装备制造业企业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门限区间内,企业各项能动性成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有明显变化。企业研发费用、职工教育基金和销售人员薪酬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重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随着企业销售规模扩大总体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广告及宣传费用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 当企业年营业收入小于8063万元时,此时企业的各项能动性成本占比系数均小于0,与全部企业相同,此时企业提高利润率的主要手段还是尽可能地减少各项成本费用。随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提升,企业研发费用对利润率的影响逐渐转为正向,当营业收入大于23426万元后,广告费用对利润率的影响也转为正向。当企业营业收入提高至大于91584万元后,研发费用占比、职工教育基金占比和销售人员薪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均明显提高,且显著大于0,而广告费用占比的影响下降,说明当企业成长至一定规模后,加大研发费用、职工教育基金投入和销售人员薪酬对提高企业利润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 2.“两高一剩”行业 (1)描述性统计 表13: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特点,我们增加了环保支出占企业成本费用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两高一剩”企业广告费用占比均值为0.30%,与工业企业总体水平相近;研发费用占比均值为0.77%,低于工业企业总体水平;销售人员薪酬费用占比和职工教育基金占比均值分别为0.53%和0.04%,低于工业企业总体水平。四项能动性成本占比合计为1.71%,比工业企业总体低1.49个百分点,即使加上环保支出,占比也仍然较低。 (2)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14:“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与之前的估计模型类似,我们建立“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回归方程,其中解释变量中增加了环保支出占企业成本费用的比重,分别得到White异方差修正后回归结果(见表14回归5)和剔除不显著变量后的White异方差修正后回归结果(见表14回归6)。 回归6的估计结果显示,对于“两高一剩”行业企业,企业研发费用、广告费用、职工教育基金的增加均对提高企业利润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研发成本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将提高0.59个百分点;企业的广告费用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将提高0.89个百分点;企业的职工教育基金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将提高11.75个百分点。销售人员薪酬的回归系数为-0.57,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而言,销售人员薪酬占比的增加会降低企业利润率。环保支出的回归系数大于0,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15: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变化对利润率的影响 “两高一剩”行业研发费用占比的回归系数大于装备制造业企业,也大于工业企业整体,其原因主要是“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占比整体较低。同样是研发费用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研发费用需增长66.63%,装备制造业企业增长40.05%,“两高一剩”行业企业需增长132.21%。若工业、装备制造业和“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均增长100%,则研发费用占比分别提高1.49、2.50和0.76个百分点,利润率分别提高0.42、0.75和0.45个百分点。 (3)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在5%的水平上显著。** Bai-Perron (Econometric Journal, 2003) 临界值。表16:“两高一剩”行业门限效应检验 门限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存在两个门限,对应企业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9350万元和489004万元。根据门限值将“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划分为三类,对门限回归模型加以估计,估计结果见表17。 表17:门限模型估计结果(两高一剩行业)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门限区间内,企业各项能动性成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有明显变化。当企业年营业收入小于29350万元时,职工教育基金占比系数大于0,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研发费用占比的系数大于0但不显著,销售人员薪酬占比小于0,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广告费用和环保支出的占比系数均小于0,但均不显著。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增加,研发费用、广告费用、职工教育基金和环保支出占比的系数逐渐大于0,且均显著。这说明即使对于两高一剩行业,在企业销售规模增大之后,也应该提高研发、广告支出、职工教育基金等能动性成本的支出,提高企业利润率。此外,当两高一剩行业规模增加时,适当的承担部分社会责任,提高环保支出的费用长期来看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年营业收入大于或等于489004万元时,广告费用占比的系数为0,这与全部企业的回归结果一致,说明当企业销售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广告支出的投入并不会继续提高企业利润;其他四项能动性成本占全部成本费用比重的系数均大于0。 (五)实证结果总结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对工业企业来说,能动性成本占比尤其是研发费用占比的增加对提高企业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企业改善成本结构,加大能动性成本投入,有助于企业提高利润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分行业看,能动性成本投入在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和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两高一剩”行业都表现出类似的正向影响。 门限回归的结果显示,能动性成本投入增加对企业利润率的正向影响在大中型企业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对于工业、装备制造业和“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研发费用、销售人员薪酬和职工教育基金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均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增大而提高;工业企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广告及宣传费用占比对利润率的影响随销售规模增加先提高后下降。对于销售规模最小区间的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提高能动性成本占比并不能提高企业利润率,甚至对企业利润率有负向影响。从企业的角度看,这部分企业缺乏增加能动性成本投入的动力,政府应加强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增加能动性成本投入。 (六)不足之处及下一步改进方向 (1)受制于数据可得性原因,本文对企业绩效的评估仅考虑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未来可以扩大对企业绩效评估的视角,如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即企业扩大规模,并长久持续发展下去的潜在能力。 (2)受制于数据可得性原因,本文选择了部分财务指标作为企业能动性成本的替代变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增加相关解释变量; (3)本文实证部分采用的调查数据为2018年开展的成本费用调查采集的截面数据,因此未在解释变量中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研究其动态效应。未来会继续开展相关调查,并引入面板数据模型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四、政策建议和启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能动性成本投入对企业提升利润和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要通过成本溢价向技术溢价、品牌溢价转型,从受动性成本投入向能动性成本投入过度,通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政府和金融机构也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升级转型,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一)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成本结构 对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技术水平弱、产品市场认同度低,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因此,中小型企业要努力建立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在确保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对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阶段成本进行科学核算,实行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要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企业产能,抛弃低能无效投资,减少人员冗余;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合理压缩渠道层级,提升物流运输效益,严格控制资金成本;创新营销模式,根据销售规模严格控制宣传成本的投入等。在控制好成本的同时,中小企业也要意识到:研发和品牌建设等能动性成本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积累,这些能动性成本的投入不一定立竿见影,但长期来看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图3:企业成本投入与附加价值的“微笑曲线”图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企业开始进入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企业要从“微笑曲线”(见图3)两端入手,转变经营理念,从“生产制造为本”向“研发、服务、品牌”为本转变,加强能动性成本的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知名度,改善客户体验,增强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是毫不犹豫加强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定不移地做好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努力增加品牌溢价,增强产品定价权;三是始终如一地做好客户服务,既要与客户沟通和互动,又要与企业研发设计部门密切联系,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 (二)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能动性成本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强研发,尤其是增加对中小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上持续发力,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具体措施包括:对于研发费用高的企业,可以加大税收优惠,激发企业研发动力;建立创新基金,对研发费用高的企业给予融资补贴、人才补贴等,解决企业转型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帮助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做好员工教育培训,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等。 同时,也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营造鼓励研发、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对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他人专利、侵犯他人商标等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可以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并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到政府主导的创新服务平台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后,建议鼓励研发设计、广告服务、品牌建设等各类咨询公司发展,为生产性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三)金融机构要转变金融发展理念,更好地服务好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企业的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等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服务模式,打破重抵押轻还款能力、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投放模式,针对研发型企业和有品牌优势的企业的经营特点,通过完善企业信息系统、设置专营机构、打造专营团队、创新风控机制、探索差异化的激励考核机制等,设计开发适合这类企业的信贷产品,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人民银行可利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对银行为科创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给予定向支持。 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融资、辅助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附表1: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表主要项目(单位:万元) 参考文献 [1]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服务主导逻辑演进轨迹追踪与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7),17-24。 [2]郭永清.财务报表分析与股票估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12月,42-62。 [3]李波,孙利华.阈值效应:研发投入的企业规模分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9(2),113-117 [4]李雷,简兆权,张鲁艳.“服务主导逻辑产生原因、核心观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4),2-12。 [5]李宇,张瑶.制造业产业创新的企业规模门槛效应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4(11),96-106 [6]刘琨.我国制造业成本结构的优化路径探微,《财会月刊》,2018(1),95-101 [7]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0(9),57-66。 [8]马元驹,潘迪.“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成本结构分析及验证”,《会计与经济研究》,2018(11),19-32。 [9]马元驹,潘迪.“服务主导逻辑下成本和成本动因的特征与确定”,《会计之友》,2018(1),15-19。 [10]马元驹,杨琳.“基于财务报表数据的成本习性分解方法研究”,《会计之友》,2016(6),104-108。 [11]孙晓华,辛梦依.“R&D投资越多越好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模型”,《科学学研究》,2013(3),377-385。 [12]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管理世界》,2007(6),64-74 [13]张婧.“服务主导逻辑导向与资源互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4(1),114-121。 [14]张瑶.制造业技术创新旳企业规模门槛效应研究—基于门槛面板数据模型,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10月 [15]钟振东,唐守廉,PierreVialle.“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对比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管理现代化》, 2013(6),54-56。 [16]Banker,R.D., R.Huang, and R.Natarajan. Equity incentives and long-term value created by SG&A expenditure.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 2011, 28:794-830. [17]Banker, R.D., R.Huang,R.Natarajan.andS. Zhao. Market valu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 Evidence on SG&A expendit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9,94: 61-90. [18]Constantin,J.A.,and R.F.Lusch.“Understanding Resource Management”, 1994, Oxford, OH: The Planning Forum. [19]Scherer,F.M. Firm size,market structure,opportunity andthe output of patentedinventious.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5,55( 5) : 1097 -1126. [20]Vargo,S.L.,and R.F. Lusch.“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 68(1):1-17. [21]Vargo,S.L.,and R.F. Lusch.“From Goods to Service(S):Divergencesand Convergences of Logic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3) : 254-259. [22]Vargo,S.L., and R.F.Lusch,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1):1-10. [23]Vargo,S.L.,and R.F.Lusch. Institutions and axioms: 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44:5–23 [24]Phillips,F.,O.LyleandS.Mike. The product is dead-Long live the product-servic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42(4):51−56. [25]Zeithaml,V.A., A. Parasuraman, and L.L.Berry.“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Service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 49(3):33-46. [26]Zeithaml,V.A. “Consumer Perspec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7):2-22.
“药价虚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当前,以仿制药为主的化学药品制剂仍占据我国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聚焦于销售环节,药价当中包含了大量销售费用,甚至商业贿赂等违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往往由患者和医保买单。 不过,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医改,推出集中带量采购、医药领域高压反腐等系列举措,本土药企迎来市场竞争加剧、仿制药利润下降等多重挑战。在全行业合规加强的背景下,药企单纯依赖“销售公关”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一定程度上,销售费用高企的背后,是药企间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对药企来说,解题思路即顺应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一方面升级营销模式,由关系型销售向专业推广型销售转型;另一方面,应及早摒弃对“销售能力”的依赖,由销售驱动转型至研发驱动。 这也是有预见性药企的努力方向。数据显示,A股医药生物行业研发费用已呈现常态化上升趋势。A股医药生物企业去年的研发费用中位数约0.69亿元,2018年这一数据为0.57亿元。同时,A股药企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重)中位数也由2018年的4.2%升至2019年的4.7%。此外,去年约八成A股药企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即便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今年上半年,仍有约六成药企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追捧,也成为行业愈发重视研发的背景之一。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企业上市、科创板的推出等,为创新型药企拓宽了融资渠道,也为其提供更加充裕的研发资金。从数据看,已上市科创板药企普遍重视研发投入,该板块2019年研发费用率的中位数约13.6%,远超全部A股药企该指标的中位数水平。 行业龙头也普遍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创新速度。2019年,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迈瑞医疗、上海医药、科伦药业和华东医药的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研发费用总额分别达到38.96亿元、20.4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约46%、38%。 当前的医药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本土药企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但好在行业加速推进研发的创新氛围正在提升。药企只有真正构筑起研发创新的护城河,让研发创新站上C位,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编者按: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快消行业面临集体大考。商场门店流量下滑,宅经济悄然发展,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蓝海出现……消费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消费群体的兴起,网红带货、社群营销……新兴的营销模式又会给快消业带来哪些改变? 搜狐财经推出《新消费观察》栏目。专题旨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读餐饮、零食、乳业、酒业等公司的新动态和新兴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二十四期关注的企业为净利率一直被诟病的“河北王”老白干。 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白酒上市公司,老白干是当地销售规模最大的企业。 2020年上半年其营收14.93亿元,位于19家白酒上市公司第10位,但以净利润排名,老白干1.17亿的净利润位于倒数第5,甚至不及7亿元营收的金徽酒。 净利率成为老白干长期被诟病的焦点。 搜狐财经盘点发现,以今年半年报业绩计算,老白干的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为7.87%,位于19家白酒上市公司倒数第5。 为何营收是酒鬼酒、金徽酒的两倍,净利润却落为其后?在河北称霸的老白干如何摆脱“老白干”的魔咒? 高营收低净利,营销费用转化效率低 今年上半年,老白干营收达14.93亿元,这一体量是酒鬼酒、金徽酒的两倍,但其净利润为1.17亿元,却被后两家酒企反超。 公开数据显示,酒鬼酒、金徽酒上半年营收7.22亿元、7.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5亿元、1.20亿元。 同体量的酒企相比,口子窖、迎驾贡酒营收分别为15.70亿元、13.68亿元,和老白干相似,二者净利润分别为4.86亿元、3.33亿元,是老白干的4倍和2倍。 同样是区域酒企,老白干为何陷入了“高营收、低净利”的发展怪圈? 搜狐财经盘点发现,老白干销售费用成为拖累其利润的重要原因。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老白干销售费用支出达到4.52亿元,而口子窖、迎驾贡酒均为其一半左右水平,口子窖销售费用2.52亿元,迎驾贡酒只2.13亿元。 拆解三者销售费用明细,老白干广告费用支出1.34亿元,口子窖、迎驾贡酒分别为1.99亿元、1.16亿元,差距并不大。 但在给销售人员的工资薪酬上,老白干与口子窖、迎驾贡酒拉开距离。其中口子窖的销售人员工资薪酬为0.23亿元,只为老白干1.27亿元的零头,迎驾贡酒销售费用中工资薪酬为0.66亿元,为老白干一半。 在工资薪酬的影响下,上半年老白干营销费用率为3.3,即1元销售费用支出能带动3.3元营收入账;口子窖、迎驾贡酒营销费用率则达到6.23、6.42,销售费用转化效率明显高于老白干。 2018年并购致员工数翻倍,渠道未整合费用高企 老白干销售费用中工资薪酬大幅增长,始于2018年。当年老白干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资为2.72亿元,相比2017年的1.5亿元增长了78%。在此之前的三年,老白干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酬一项,在1.4亿元-1.5亿元之间。 而从员工数量看,老白干2017年全部职工数为2612人,与上年相当,到2018年增加超一倍,达到5772人,其中销售人员由845人,增加到1865人。 由此可见,老白干销售费用中职工薪资的增长,与其销售人员的大幅扩张有关。而这又源起于老白干的一起并购。 2018年4月,老白干酒完成了对丰联酒业的收购,而丰联酒业旗下拥有山东孔府家、河北板城、湖南武陵、安徽文王四家区域酒企。 并购让老白干的营收规模迅速增长。2018年老白干营收大增41.34%至35.83亿元,2019年再次增长12.47%至40.3亿元。 2019年,丰联酒业实现营收15.58亿元,占老白干全部营收的38.66%,贡献净利1.92亿元,占老白干全年净利的47.52%。 但在收购后,老白干并未整合双方的销售渠道。在2019年年报中,老白干表示其在有序推动丰联酒业的整合,但老白干酒只完全接管河北板城,丰联酒业旗下各子公司均以独立法人主体存在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老白干只派驻董事、监事及财务人员。 这就导致了在上市公司老白干层面上,员工数量的大幅增长,各类费用增加,尤其是销售人员的增加及相应的薪资开支,吞噬老白干利润。 到2019年,老白干销售人员继续较上一年增加近百人,达到1942人,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资也增长超过两成,达到3.3亿元。 不仅是薪资总量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老白干人均薪酬达12.39万元,而口子窖和迎驾贡酒分别为7.66万元和6.75万元,老白干接近于迎驾贡酒的2倍。 对于人工薪酬的质疑,今年6月,老白干酒副总经理李玉雷在投资平台表示,公司积极改进生产流程,正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善人力需求,并通过全员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 “收购丰联酒业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对衡水老白干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朱丹蓬表示,老白干酒的此次收购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且让老白干酒在市场投入、管理架构、管理跨度、品牌运营、品类梳理、渠道等方面遇到更大的问题。 冲击中高端市场受阻, 毛利率不及同行 同样禁锢老白干发展的还有其毛利率。 截至今年上半年,老白干毛利率为63.85%,而口子窖和迎驾贡酒上半年的毛利率为76.27%和66.89%,均高于老白干酒。 2018年9月,老白干公开全新高端战略,将沿用长达十年之久的广告语“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更换为全新的“喝老白干,不上头”。 2019年10月,老白干更是推出高端新品衡水老白干1915,售价为1688元,超过茅台52度飞天。 而2020年半年报显示,老白干将高档产品仅设为100元以上,上半年100以下的产品仍然占到53%左右。 同时,上半年老白干高档酒销量1763.19千升,同比下滑20.77%,销售收入6.7亿元,同比仅增0.39%。 在推出高端战略后的两年中,2018年、2019年老白干毛利率分别为61.15%、61.47%,还不及2017年的62.42%,直到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才提升至了63.85%。 偏低的销售净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白干的品牌力。 今年上半年,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老白干7.87%的销售净利率,位于倒数第5。 排除疫情的影响,老白干2019年销售净利率为10.03%,同样处于倒数第5。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作为河北王,老白干近几年受到小区域品牌的围攻,以及随着名优白酒的下沉,老白干在渠道方面加大了力度,对利润的蚕食非常大。 白酒分析师蔡学飞指出,老白干为完成产品结构升级,本身产品结构低端化严重,产品利润贡献率低。其自身品牌力弱,运营依赖渠道资源置换,企业市场投入一致比较高。老白干一直在试图高端化和全国化,前置性资源投放大。对于老白干来说,需要继续拉升产品结构,提高中高端产品结构占比,不断提升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