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达产的推进,三四月外贸交付确实有所改善,但我们担心的是,五六月份可能会面临由订单减少带来的产能闲置、库存积压、回款停滞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的在手订单仍能支撑生产,但外贸新订单比往年已下滑了75%,我们预计5月中下旬开始,生产线就会出现产能闲置。”5月7日,浙江飞剑工贸总经理马永健对记者说。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前不久,马永健刚刚从日本引进了全自动化的流水线,以减少疫情期间对人工的依赖——2月份这家公司手握订单却因人员不齐、无法交货而亏损了2000万元。 然而,新产线上线不久,外贸市场开始熄火,海关和港口开始停运,大量新订单被取消,“随着复工达产的推进,三四月外贸交付确实有所改善,但我们担心的是,五六月份可能会面临由订单减少带来的产能闲置、库存积压、回款停滞等一系列问题。”马永健说。 喜中有忧是4月外贸的一个真实写照。5月7日发布的海关数据显示,4月中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降幅收窄至0.7%;其中,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而出口为1.41万亿元,大幅增长了8.2%。 受访专家认为,出口超出市场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疫物资出口的爆发式增长,其日均出口额从4月上旬的10亿元增至月底的日均30亿元以上;疫情之下的“土豆效应”也提振了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出口;而汇率与基数也抬高了4月的出口增速。 但必须关注的是,当前不少外贸企业的生产是在消化前期积压的在手订单,随着这些订单完成通关交付,新订单不足将逐步反映到外贸数据上来,订单“青黄不接”、企业复工无法达产的问题或将更加突出。 防疫物资出口大幅增长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 4月当月,中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4月份出口由负转正是带动外贸降幅明显收窄的一个主要因素,“4月当月,外贸出口增速从3月份的-3.5%回升到8.2%,特别是防疫物资出口明显增长,日均出口额从4月上旬的约10亿元增至月底的日均30亿元以上,一个月内增长了超过3倍,这有效带动了出口的回暖。”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3月海外疫情爆发后,中国产能快速调整,使得4月大量中国产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试剂盒等防疫物资开始出口海外,这些防疫物资大都属于机电产品或纺织品类目,从而带来了这两个行业出口的改善。 海关数据显示,前4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2613亿元,增长5.9%;同期机电产品出口2.79万亿元,下降5.9%,占出口总值的58.8%,而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则下降了11.5%。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表示,3月1日到4月25日,中国共验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资价值550亿元。截至4月24日,中国出口口罩10.6亿只,这个数字比3月31日的2.24亿只,增长了3.7倍。 白明认为,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已成为必需品,4月出口大幅超出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疫情期间的“土豆效应”,即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可能会舍弃高端奢侈品消费而转向中低端具有保障性的产品消费,从而带来后者需求上升,进而推高这些产品的价格和销量。 在他看来,4月强劲的出口也是多年来贸易方式结构调整的一个成果。疫情确实对加工贸易产生了巨大冲击,但相较之下,一般贸易往往具有更强的韧性与灵活度,从而获得了一些辗转腾挪的空间。 “4月份越南的纺织品、鞋类订单量同比下降了70%,国内叫苦不迭的企业也大都是外贸代工厂,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加工贸易,别人让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订单说取消就取消,没任何自主性。而一般贸易的自适应性更强,能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比如纺织厂转产口罩,车企转产呼吸机。”他说。 白明指出,相比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也更高,近年来中国正持续推动结构调整:加工贸易从最高时的57%降至24%,而一般贸易则占比近6成。 数据显示,前4月,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2.18万亿元,下降8.4%。而一般贸易进出口5.43万亿元,下降4.6%,占比59.8%,比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在白明看来,基数与汇率也是4月出口超预期的一个原因。去年4月外贸出口环比下降了2.9%,同比增速也在低位,降低了基数。此外,今年4月人民币汇率基本在7以上,因而抬高了以人民币计的出口增速。 按美元计,4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3552.2亿美元,下降5%;其中,出口2002.8亿美元,增长3.5%;进口1549.4亿美元,下降14.2%。 新订单萎缩需应对 在交银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看来,正是前期积压订单的通关带来了出口的改善。 “国内疫情好转以来生产持续加快,近两个月企业加快完成前期积压订单,大量出口产品集中在4月份出口通关报关,反映在4月出口数据上。4月以来国内疫情好转也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逐渐放宽和取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增长。”他说。 马永健也表示,尽管有一些订单被取消或推迟,但在4月份其公司还有一部分外贸在手订单来维持生产,“但新订单的锐减意味着未来形势将更加严峻,随着时间的推移,订单问题将会日益凸显,后续可能在5、6月份,订单就会跟不上我们的产能。” 关于外贸订单的交付,白明介绍,短单一般需要两个月即可交货,但大部分中长单都是半年到一年的交货期,随着疫情走向常态化,新订单的下降终究会体现在外贸数据上,其冲击或逐步地分阶段显现出来。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当前不少外贸企业的生产是在消化前期订单,随着这部分订单完成交付,新订单不足的问题将日益凸显,订单“青黄不接”、企业复工无法达产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他表示,国际疫情仍十分严峻,外需萎缩与经济停滞将从多个层面向中国逐步传导,并对不同行业带来不同的冲击。“比如,装备制造业由于‘两头在外’,进出口两端正受到双向冲击,计算机等高技术行业的集成电路、元器件进口正在减少,部分行业正面临断供风险;随着新订单的萎缩,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将逐渐面临更多困难。” 在5月7日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强调,尽管4月外贸数据降幅收窄,但外贸仍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从近期商务部对重点省市、各进出口商会和重点企业摸底调研情况来看,外贸企业依然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不畅等诸多困难。因此要充分估计疫情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 刘学智也表示,全球需求减弱对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未来出口下跌的可能性较大。4月份中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下跌,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进出口干散货指数下降。一方面中国与东盟以及“一带一路”地区的外贸仍将保持一定韧性,但对欧美等区域的出口将会受到很明显的疫情冲击,相关需求的恢复会是一个较慢的过程。所以他预计后续出口增速可能会继续小幅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中国外贸的国际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分化。中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则大幅下降。 前4个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外贸总值的14.9%。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76万亿元,增长0.9%,占我外贸总值的30.4%,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而同期,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23万亿元,下降6.5%,占我外贸总值的13.6%;中美贸易总值为9584.6亿元,下降12.8%,占我外贸总值的10.6%。
伴随国内疫情好转,4月份我国出口的表现可谓迎来了“小阳春”。 海关总署5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当月的进出口情况大幅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市场各方对4与出口增速的预测均值为下降14.1%,实际公布值为增长8.2%;各方对4月进口增速的预测均值为下降12.2%,实际公布值为下降10.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出口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和去年基数较低有关;另一方面,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前期积压出口订单集中释放,对出口增速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贸易顺差增加2.6倍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4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 记者梳理发现,4月出口录得8.2%的增长,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增速,也是年内单月出口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从一季度数据来看,今年前2个月,我国出口2.04万亿元,同比下降15.9%;3月单月出口同比下滑3.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报认为,4月份出口实现正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东盟和“一带一路”地区出口逆势增长。二是出口产品中,以口罩为代表的纺织品出口同比出现了较快增长。三是去年4月份出口基数相对较低,也对今年同期出口数据带来抬升作用。最后,4月以来国内疫情明显好转,也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逐渐放宽甚至取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占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92万亿元,增长0.5%,占我外贸总值的43.2%,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在按所有制类型划分的企业中继续巩固其第一的位置。其中,民企出口达到2.45万亿元,占前4月我国出口总值的51.7%。 刘学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考虑到疫情对二季度外贸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预计5月出口增速恐难延续4月份的态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5月7日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复杂。虽然4月进出口降幅收窄,但外贸发展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对东盟进出口逆势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今年一季度以来,东盟反超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东盟延续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海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9%。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7409亿元,增长3.9%;自东盟进口6085.1亿元,增长8%。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76万亿元,增长0.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4%,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此外,前4个月,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23万亿元,下降6.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6%,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9584.6亿元,下降12.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0.6%。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7022.8亿元,下降15.9%;自美国进口2561.8亿元,下降3%,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4月份曾表示,东盟近期跃升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有多方面原因。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一部分,一季度我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同时,与东盟的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和煤炭进口等能源合作在提速。在东盟国家中,我国对越南进出口规模居首,与马来西亚进出口也在增长,这些国家发挥了“龙头”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也促进了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花长春、董琦 导读 4月出口大超预期,与PMI出口订单指数回落、企业草根调研的感受不一致,有三个原因促成这一结果:疫情供需影响的时间差、低基数、国内复产补出口(尤其是防疫物资)。但短期超预期并不意味着出口向上的拐点已经出现。 摘要 4月出口数据超预期,我们认为主要源于三个因素: 核心原因是疫情影响在供需时间差的反应。疫情爆发初期,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供给端矛盾大于需求端,疫情国出口受到直接影响,需求回落滞后(必选消费和防疫物资支撑),带来进口端短期韧性。4月集中体现海外疫情爆发期情况,海外疫情国需求滞后回落对国内出口仍然存在支撑。 2019年同期低基数影响。若按照12-17年环比均值来看,4月出口将回落至-5%左右。 国内复产补出口影响。我们认为对比韩国出口回落,发达经济体基本面快速恶化,国内出口不降反升,部分源于国内前期疫情影响,复工复产使得4月出口仍然存在补出口的因素。 出口端,分国家来看,4月对疫情集中的发达国家出口出现大幅反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疲弱,从侧面印证疫情影响的时间差干扰。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4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均出现回升,大概率与前期订单相关。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出口仍处于回落状态,但纺织纱线出现大幅提升,该部分产品与医疗物资出口和海外疫情产品替代相关。我们前期强调在消费品和初级产品方面,疫情影响下,国内替代的逻辑兑现更加容易,若第三波新兴市场疫情冲击来临,这一逻辑兑现仍然存在空间。 进口端,内外夹击带来4月进口同比增速大幅下行: 外部来看,海外疫情拖累国内加工贸易,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行也拖累了国内大宗贸易。 内部因素来看,国内需求修复仍然相对疲弱,大宗商品中铜材和原油进口数量仍然不容乐观。 中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口回落幅度较大,年内中美贸易一阶段协议达成难度较高,特别是叠加能源价格下行,需求修复缓慢,在制成品与能源品进口方面达标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我们认为外需超预期的三个因素不可持续,基于PMI新出口订单回落与全球经济增速大幅下行的判断,外需向上拐点没有到来。此外,需要额外警惕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欧美复工后的疫情二次爆发风险,二是中美关系扰动影响。 正文 4月出口增速转正,市场并没有迎来预期之中的冲击落地,国内出口反弹与同期韩国出口的大幅下行以及PMI新出口订单的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认为三个因素促成了出口的超预期: 核心原因是疫情影响的特殊性。疫情初期由于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供给矛盾大于需求矛盾,因此疫情爆发阶段首先冲击一国出口,而由于必须消费和防疫物资的需求使得疫情国进口韧性则相对较高。4月衡量了海外疫情爆发期,遵循疫情的影响特征,海外疫情国出口直接受到影响,需求回落滞后,进口端韧性高,对中国的出口带来支撑。 二是2019年4月出口低基数的影响。若按照12-17年环比均值来看,4月出口将回落至-5%左右。 三是疫情影响下的补出口影响。我们认为对比韩国出口回落,发达经济体基本面快速恶化,国内出口不降反升,体现了国内前期疫情带来出口交付延迟,复工复产使得4月出口仍然存在部分补出口的因素。 以上因素并不构成对后续国内出口的支撑,海外在4月底5月初陆续开始复工,供给端问题缓解,矛盾转向需求端后自然会影响我国出口。低基数因素后续也不复存在,5月出口端还面临高基数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外需冲击虽然在4月没有到来,但迟到不意味着缺席。 一、4月出口超预期主因疫情影响时间差与低基数干扰 4月按美元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3.5%,较3月同比增速大幅反弹10.1个点,并没有出现市场普遍预期的冲击落地(图1)。4月出口数据无论是与宏观层面的韩国出口数据、PMI新订单下滑,还是与微观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八大枢纽集装箱吞吐量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少有的反常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源于疫情影响的特殊性。 从国内疫情发展来看,疫情爆发初期,一季度我国进口下行幅度非常有限,而出口出现大幅下降,这体现的是疫情爆发阶段供给矛盾更加显著,管控措施使得生产回落快于需求,因此生产的停滞直接带来出口端下行,而需求的滞后回落则体现在进口的短期韧性较高。 当前来看,海外疫情的影响体现出了同样的特征。4月是集中体现海外疫情爆发的阶段,由于海外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对海外疫情国出口直接带来抑制,进而影响国内的进口端,但海外需求滞后回落带来短期进口韧性,特别是必须消费品以及一些防疫物资的进口,对国内出口带来了支撑。 分国家与地区来看,4月中国对疫情相对集中的发达经济体出口反而出现回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疫情对国内与海外影响模式的一致性。具体来看,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中对日出口增速反弹最大,对欧盟出口虽然出现反弹但增速仍然维持负增长(图2)。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和对金砖国家在4月的出口表现较弱,对东盟出口仍然维持正增长(图3)。整体来看前4个月,我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下降。 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4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均出现回升,与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大幅反弹表现相一致(图4)。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附件产品出口反弹最为迅速,集成电路出口维持正增长,但表现平平。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出口仍处于回落状态,但纺织纱线出现大幅提升,该部分产品与医疗物资出口和海外疫情下产品替代相关(图5)。我们前期强调在消费品和初级产品方面,疫情影响下,国内替代的逻辑更容易兑现,若第三波新兴市场疫情冲击来临,这一逻辑兑现仍然存在空间。此外,我们注意到商务部提及4月中国防疫物资出口大幅提升,截至4月29日,中国通过市场化采购方式已向19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且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该部分也构成了出口增加的动因。 二、内外夹击下进口显著下滑 4月进口同比增速为-14.2%,较3月进口增速大幅下行13.2个百分点。进口大幅回落的宏观因素源于内外两个层面。外部来看,海外疫情拖累了国内加工贸易,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行也拖累了国内大宗贸易(图6)。内部因素来看,国内需求仍然相对疲弱,大宗商品中铜材和原油进口数量增速仍然不容乐观。此外,一般贸易4月同比增速同步回落(图7)。 大宗贸易细分产品中,金额角度,4月铁矿、原油、铜进口分别较3月进口增速回落14/39.5/9.7个点。数量角度,铜材、原油回落0.8/12个点,铁矿进口大幅增加19.1个点,但铜材环比已经出现改善,预计后续内需改善进程中对大宗商品进口仍将带来支撑(图7)。农产品方面, 4月大豆进口环比出现积极改善,但同比仍然处于低位,由于巴西天气原因,巴西大豆当前供货出现推迟,后续疫情仍将带来干扰(图8)。此外,受海外疫情影响,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进口出现显著下行(图9),我们认为欧美疫情的持续仍然会对汽车进口链条带来冲击。 从当前来看,4月中国对美顺差再度走阔,中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回落幅度比较明显,年内中美贸易一阶段协议达成难度较高,特别是叠加能源价格下行,需求修复缓慢,在制成品与能源品进口方面达标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图10)。 三、外需仍未渡过压力期,警惕海外疫情反复与中美扰动 展望后续,海外经济回落逐步兑现中,需求滞后回落,外需仍然承压。我们看到PMI新出口订单4月再度大幅下行,在金融危机阶段,PMI新出口订单触底领先出口增速触底2个月左右,本轮PMI新出口订单3月反弹4月下行,预计后续仍将维持偏弱的状态,出口还未探底。从年度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与中国出口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基于全球经济年内下行判断,当前判断出口出现拐点仍为时尚早,考虑疫情长尾影响,对出口端的拖累也将持续。 此外,我们需要额外警惕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欧美复工后的二次爆发风险,二是中美关系扰动影响: 当前,海外经济回落已逐步兑现,4月美国ISM制造业PMI下滑至41.5%,创2009年4月以来最低,欧元区PMI跌至33.6%,基本持平金融危机低点,海外经济下探幅度的不确定性开始降低,特别是欧美复工已在4月底与5月初陆续展开,整体经济动能将开始缓慢修复。依据国内情况判断,疫情国经济动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复工后仍然至少需要1-2个月的时间,但由于海外疫情管控措施的差异,欧美国家整体隔离周期短,复工起始早,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警惕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 除了疫情影响外,中美扰动近期也进一步加剧,这将对贸易端带来额外扰动。随着美国疫情发展以及失业潮的集中爆发,在支持率下行阶段特朗普或再度将矛盾焦点转向中国,我们不排除在大选前美方仍然对中国贸易端进行施压,特别是4月中国对美国顺差再度提升,若顺差维持高位或持续地走阔或再度引起摩擦。可能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对中国加征关税、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煽动对中国直接投资回流等。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诸建芳 程强 从现有经验看,疫情先冲击供给后传导到需求,一定程度能够解释在4月海外疫情发展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增长强于进口。此外,进口增长也一定程度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拖累。向后看,在当前进出口的特征下,预计5月进出口增长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事项 2020年4月份,中国出口金额(美元口径)同比增长3.5%(Wind一致预期-17.5%),3月为-6.6%;进口金额(美元口径)增长-14.2%(Wind一致预期-16.2%),3月为-0.9%;贸易差额为453.4亿美元,前值为199亿美元。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正文 ▌ 从中国经验看,疫情先冲击供给后传导到需求,一定程度能够解释在海外疫情发展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增长强于进口。4月国内出口增速为3.5%,显著好于进口增速-14.2%的增长,主要可能是疫情冲击下,对海外供给端的冲击快于需求端。国内疫情主要集中在2月份,1-2月国内进口数据显著好于出口,主要解释为停工影响国内出口,但进口活动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转化为库存增加。出口即为国内的供给,进口为国内的需求。3-4月海外疫情集中爆发,海外也呈现相同的情况。而海外出口弱、进口强反映到我国的进出口数据则体现为出口强于进口,同时在贸易差额上表现为2月逆差、3-4月转为顺差(图1-2)。从4月对主要贸易地区的顺差增加来看,顺差增加额度的高低基本上与该地区在4月疫情演变的严峻程度相符合(图3)。 ▌ 前期积压订单的赶制在4月也有所体现,此外也可能存在疫情演变严峻担忧下的加速出口。3月出口跌幅较前值大幅收窄10.6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国内逐步复工带来的对前期积压订单的赶制。我们此前也强调,3月出现的积压订单赶制出口并不会在月底就结束,可能对4月出口形成一部分的支撑。目前来看4月出口超预期的原因之一可能受到4月复工进一步抬升带来的积压订单赶制形成出口放量。此外,调研中也有企业反馈由于3月中旬开始海外疫情发展严峻,海外进口厂商担心贸易活动会先行受限,因此督促企业提前发货可能加速了4月的出口节奏。从主要出口商品种类的增速来看,占比较大的商品中,纺织纱线制品(预计与口罩防护服相关)出口增速较3月回升55.7个百分点至49.4%。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4月进口增速分别为10.9%和5.5%,较3月回升了18.5和14.5个百分点。而服装和箱包出口增速持续下跌,分别为-30.3%和-39.9%,较3月分别回落了5.5和17.1个百分点。(表1) ▌除海外疫情演绎严峻影响海外供给带来的进口压制外,大宗商品价格在4月的回落也拖累了进口金额的增长。上述已经解释海外疫情下对海外供给冲击快于需求冲击,因此国内的进口一定程度呈现被动压制。此外,考虑到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因此4月由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也是拖累进口总金额增速的原因之一。从主要进口商品种类增速来看,出现负增长的商品中,原油、成品油、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数量的下跌程度均小于金额的下跌程度;而呈现正增长的铁矿石、铜砂矿等进口金额的增长力度也都低于进口数量增长的程度。(表2) ▌向后看,预计5月进出口压力增大。出口方面,3月中旬开始海外疫情发展严峻,纷纷出现停产停工和关闭店面的情况,调研反馈国内出口企业的订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4月PMI中新出口订单也大幅回落12.9个百分点至33.5%。预计5月出口将大幅承压。进口方面,我们认为目前的进口大幅回落主要源自海外供给收缩的压制,而非国内需求大幅回落,随着海外各地区从5月初开始纷纷复工(表3),预计对国内的进口有一定的支撑。但整体来看,进口大概率难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5月进出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019年,我省货物进出口总额上升至全国第八位 结构正优化 市场更多元 来自辽宁的苹果摆上了美国超市货架!这个冬天,营口盖州苹果首次出口美国,并持续以每周一个航次,一次发货60多吨的体量供给美国市场。 苹果“越洋”,成为我省外贸运行稳健的鲜活注脚。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严峻背景下,辽宁外贸交出的最新“成绩单”正在释放出暖意。 从贸易规模来看,2019年前11个月,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完成6534亿元,进出口规模由2018年同期的全国第九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八位,实现逆势上升,创下近五年来最好位次。 “在国际经贸环境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下,稳外贸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辽宁外贸发展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市场在拓展,为下一阶段继续保持“稳”打下了坚实基础。 稳中趋优态势明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分析称,从当前的一些外贸数据指标来看,在全年外贸发展面临复杂严峻形势下,支撑我省外贸稳中提质的积极因素正在累积。 从发展动力来看,民营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2019年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983.8亿元,增长3.7%,占比33.8%。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数据表明我省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 从重点市场来看,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正逐步确立。2019年前11个月,我省对韩国和东盟传统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对韩国出口317.6亿元,同比增幅超11%;对东盟出口384.7亿元,同比增幅近20%。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东欧17国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3.9%和11.7%。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说明我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新兴市场的开拓达到了为外贸补短板、扩渠道、增效益的目的。 从贸易结构、质量来看,一些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货物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体现了我省外贸的强劲韧性。2019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作为我省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出口额为1353.3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近五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59.7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近两成。“外贸产业正在进行‘腾笼换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称,主动以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也成为2019年我省外贸稳定运行的一大亮点。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依托国内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辽宁外贸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加快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坚定表示,预计2020年,外贸运行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优化环境增便利 辽宁外贸稳中提质的背后,是怎样的实现路径? 对于稳外贸,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总体来看,我省通过政策持续加码、做优发展环境等,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 政策方面,2019年,《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对外贸实现稳中趋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省内各地、各部门也接连出招,为保持外贸平稳运行加力护航。 “商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培训,帮助企业了解并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上,给予企业报销七成的政策,消除了我们之前对于海外订单账期长、风险大的顾虑。”辽宁雅罗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翟刚说,受益于一系列帮扶政策,企业2019年的海外订单销售实现稳步增长。 “2019年,全省累计培训外贸企业超过5000家。我们依托辽宁商务门户网站大力宣讲外贸政策,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确保政策落地生根。”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称,2019年,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形成合力,有力提振了外贸企业的信心,支持外贸稳增长的积极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稳外贸的关键还在于优环境。2019年,我省从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辽宁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我省通过推动通关流程环节“去繁就简”,促进整体通关时间进一步压缩。从通关时效看,2019年前三季度我省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4.12小时,两年来压缩了75.63%,高出全国6.68个百分点;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40.82小时,两年来压缩了66.53%,高出全国7.62个百分点。 “相信一年来这些改善外贸环境的有效努力,一定会带来暖流涌动。”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 加速培育新动能 下一阶段,辽宁稳外贸的发力点在哪?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我省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推进外贸优化升级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外贸工作的关键。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今年我省将以更大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落实好年度展会计划和支持政策,重点办好“2020跨国采购洽谈会”、“辽宁—日本贸易洽谈会”、第二届辽宁出口商品(日本大阪)展览会等一系列重点经贸活动。实际上,这方面工作我省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去年全年我省共组织1600多家外贸企业参加了57个重点境外展会和331个各类专业展会,意向出口成交额达380亿元人民币。 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要靠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来实现。在这方面,今年我省将重点支持15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16家国家级和20家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国际营销网络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沈阳、大连、抚顺等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跨境电商。 “从目前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省稳外贸的新力量,‘深耕细作’的空间还很大。”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此前设立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果来看,这种载体建设在我省已经初见成效。 既重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保稳增长不失速,更重视外贸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坚持促转型不停步。我们相信,这一系列稳外贸的务实举措,将继续助推辽宁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