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 4月中国出口反弹超出预期,但增长并不均等,“亮眼”的数字掩盖了大多数出口导向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展望全年,海外经济深陷泥潭或使得中国出口有所承压。特别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以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为主,如果海外疫情重挫消费、打击投资信心,对中国外贸的需求侧和产业链的冲击可能会更为深远。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按美元计价,2020年4月,我国出口同比上升3.5%,较3月的-6.6%大幅回暖。其中,中国对美国、日本、东盟出口全线上升,但对欧盟出口同比下滑4.5%;纺线、织物、塑料、计算机、医疗器械增速较高,服装、鞋类、箱包、手机跌幅较大。可以说,在当前外需依然疲弱的背景下,4月中国出口反弹超出预期。 在笔者看来,这主要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海外疫情扩散之下,中国成为全球防护物资的供应中心,相关出口大幅上升。3、4月份,中国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产能扩大;与此同时,海外疫情加剧,各国对防护物资的需求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4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如口罩、无纺布防护服)出口146.2亿美元,同比增长49.4%;医疗器械(如呼吸机)出口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0.8%;塑料制品(如塑料防护服)出口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3.8%。 第二,海外居家办公、居家娱乐等需求推升计算机出口大增。4月,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主要是计算机)同比大增50%,对4月出口增长的贡献在各商品中最高。其原因很可能是疫情下海外居家办公、居家娱乐等计算机使用需求大增,导致经销商补库存,又恰逢中国疫情形势好转后产能恢复,四月集中出货。但此种需求激增可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特别是一旦疫情持续引发企业倒闭、失业攀升、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对此类耐用品的需求大概率将迅速回落。 第三,前期低基数也对4月中国出口数据造成了一定的扰动。2019年4月,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需求较弱以及日本天皇即位“超级小长假”的影响,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2.7%,对美、日出口均为两位数下滑。低基数下,中国对美、日出口均有反弹,对日出口更是同比回升33%。 需要警惕的是,4月出口回暖并非普遍现象。特别是诸如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手机等主要商品的出口,纷纷遭遇负增长,表明在当前海外疫情蔓延的形势下,国内企业面临外需疲软的压力仍然较大。4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的分项数据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6.4锐减至33.5,表现最差,也可以佐证这一结论。根据PMI调查,当前反映订单不足的国内企业占比已高达57.7%。这意味着4月的出口增长并不均等,“亮眼”的数字掩盖了大多数出口导向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展望全年,海外经济深陷泥潭或使得中国出口有所承压。 美国方面,其一季度GDP下滑4.8%,降幅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高。考虑到美国是自3月中下旬以来才开启大面积停工和保持社交隔离,在防控升级的二季度,美国或面临更大的经济考验。预期整个二季度美国GDP收缩幅度将达到10%以上,失业率也将至少达到15%。 其他经济体也同样不容乐观。欧委会指出,欧洲正经历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休克,欧盟27国GDP全年将下降7.4%。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综合24家机构的预测认为,二季度日本GDP将年化收缩11%。印度、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则仍然无法控制疫情。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发达国家二季度可能会陷入同比-7%至-10%的大幅衰退,全球经济至少要经历两个季度的负增长。 中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贸易的近四分之一,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海外经济衰退不仅会影响中国外需,还会增加供应链中断的风险。特别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以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为主,如果海外疫情重挫消费、打击投资信心,对中国外贸的需求侧和产业链的冲击可能会更为深远。 当然,外需冲击对各行业的压力并不相同。笔者根据分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和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率,对制造业各行业的外需敞口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电子、服装、鞋帽、家具、文化娱乐用品的出口比例较高,而这些行业也正是疫情期间外贸表现较弱的行业。考虑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需求的影响可能比设想中更加持久,上述行业面临的经营和就业压力值得关注。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王晨婷)5月14日,商务部披露1-4月吸收外资数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指出,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出台,着力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我国4月实际使用外资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同时,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然处于严重低迷状态,今年吸收外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压力依然很大。 具体来看,今年1-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86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1%,折合413.4亿美元,同比下降8.4%(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比一季度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4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折合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增长原因表示:“从长期来看,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外商投资法》,在法治框架下,外商投资环境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通过准入负面清单,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而且中国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远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也给外商在中国投资树立了信心。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复工复产快速推进,供给需求率先回暖。与全球疫情蔓延相比,也体现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稳定,外商未来的投资回报预期更加稳定。” 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如3月9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稳外资11条”,聚焦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加大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的力度、落实负面清单等五方面做好服务;3月19日,商务部就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公开征求意见,并于4月1日印发有关通知,从全力支持外企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5方面提出24条实招。此外,国务院批复在雄安新区等46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跨境电商全面发展,以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值得一提的是,4月当月,中国对日本、韩国两国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今年1-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3.9%,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15.6%,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1-4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值2.76万亿元,增长0.9%。 高峰表示,今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供给端看,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国内产业产能回升,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需求端看,日本、韩国市场需求恢复相对较快,4月当月中国对两国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东盟市场总体平稳,4月当月我对东盟出口增速高于总体增速。1-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3.9%,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15.6%,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关于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情况,高峰介绍,今年1-4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值2.76万亿元,增长0.9%,高于同期外贸增速5.8个百分点,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30.4%。 “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对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也带来挑战。”高峰表示,短期看,疫情造成货物人员往来不便,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从长期看,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合作基础牢固,仍然具有很大潜力。下一步,中方将继续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巩固经贸发展良好势头,进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动经贸合作平稳健康发展。 在拉动内需方面,高峰也介绍了日前举办的第二届“双品购物节”的成绩单。在4月28日-5月10日的促销活动期间,参与电商企业达115家、品牌超10万个、网络店铺超百万家,总销售额达1825.1亿元。本次活动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4300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800亿元,同比增长33.3%;活动参与商品获好评率达98%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今日,国新办就4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谈及外贸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货物出口前景面临较大不稳定、不确定性。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面临较大风险挑战,对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奇霖、张德礼 在预期悲观的情况下,高社融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要比经验规律显示的要弱得多,总需求可能持续低迷,这加大了通缩压力。 4月CPI同比3.3%,较前值4.3%明显回落,也低于市场预期的3.7%。翘尾为3.2%,新涨价因素为0.1%。 交通物流恢复、天气转暖和生猪补栏,带动4月CPI环比下降0.9%,跌幅明显大于前三年4月的均值0%。CPI食品项环比下降3.0%,拖累4月CPI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天气转暖后鲜菜供应量增加,鲜菜项环比在3月下跌12.2%的基础上,4月继续下跌8.0%;能繁母猪存栏2019年9月见底后持续增加,生猪存栏量同比从2019年四季度的-27.5%大幅收窄至今年一季度的-14.4%,生猪补栏和猪肉供给增加,带动CPI猪肉项环比下跌7.6%。 4月CPI食品烟酒项同比11.3%,影响CPI同比上涨3.4个百分点。猪肉项同比从116.4%下滑到96.9%,同比涨幅今年首次降到100%以内,但猪肉仍是CPI的最核心支撑,拉动CPI同比上涨2.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1.5%,甚至比3月的64.9%还高。去年4月中旬水果价格开始暴涨,高基数下CPI鲜果项同比跌幅,从3月的6.1%扩大至10.5%。 除食品烟酒外的七大项,同比下降0.1%。由于国际油价下跌,CPI交通和通信项的同比,从-3.8%下滑至-4.9%,其中交通工具用燃料项同比从-14.6%大跌到-20.5%。CPI其它用品和服务同比4.8%,是除食品烟酒项外的七大项中同比涨幅最大的,可能和疫情之下,一些服务涨价有关。 4月核心CPI同比1.1%,较2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创2013年有统计以来的次低,仅高于今年2月的1.0%。反映了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终端需求不足的矛盾,核心CPI同比可能持续处于低位。 4月PPI环比-1.3%,同比-3.1%,两者的跌幅都在扩大,表明工业品通缩加剧。和以往一样,波动主要由生产资料贡献,4月它的环比、同比分别为-1.8%和-4.5%,而前值是-1.2%和-2.4%。 关于PPI,我们需要关注两点: 第一,4月上游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PPI环比跌幅都在扩大。采掘工业PPI环比从-3.5%下滑到-7.2%,降幅最为明显,和油价下跌有一定关系。但4月生产资料价格跌幅的扩大,是在国内物流梗阻基本打通、地产和基建项目赶工期的情况下发生的,后续赶工期的需求消退、工业企业生产继续恢复,工业品供过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这也意味着,后面我们没必要担忧工业消费品带来的CPI通胀压力。 第二,需求不足可能是工业企业面临的长期问题。相比于需求,生产恢复得更快,根据4月采购经理调查,截至4月25日全国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98.5%,但高达57.7%的调查企业反映订单不足,部分企业反映市场需求疲软,产品销售面临困难,订单回补尚需时日。往后看,外需最差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内需难以完全对冲外需下滑,订单不足可能会持续困扰着企业。 我们认为,通缩趋势已经明确,下一阶段物价的核心矛盾是防范通缩。前面分析过,PPI的通缩压力将进一步加剧,而CPI的通缩压力将在数据上体现得更明显。 一是今年7月起,CPI的翘尾将下降到3%以下。4月CPI翘尾3.2%,新涨价因素只有0.1%,翘尾将继续是后面影响CPI同比的重要组成。根据计算,今年5月、6月CPI翘尾依然有3.2%和3.3%,但7月开始快速回落。 二是海外疫情扩散对出口的影响还没有完全体现,5月开始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会明显回落,一些消费品在国内供过于求,从而有降价压力。 以美元计价的4月出口增速3.5%,高于前值-6.6%,也大幅高于市场预期的-16.5%。我们认为,除了口罩等医疗物资的推动外,更重要的是前期积压的订单在4月得到生产、运输和出口,后面这一点通过对比韩国出口可以清楚地看到。 同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长期看中国和韩国的出口增速趋势大体一致。但今年2月-4月,中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7.1%、-6.6%和3.5%,韩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3.8%、-0.7%和-24.3%,一上一下,分化明显。 这种分化来源于中、韩两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严厉程度不一样,从而对两国企业的生产、运输和出口的影响时点不一致。牛津大学根据关闭学校、限制国内人口流动、管控国际旅行等11个指标,对77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新冠疫情的严厉程度进行评估,编制出各国和各地区的新冠肺炎政府响应严厉指数(COVID-19Government Response Stringency Index)。 1月23日武汉封城,除湖北外的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限制居民自由活动。相比于中国,韩国的隔离和管控措施相对温和一些。因此,1月下旬到3月下旬,韩国的新冠肺炎政府响应严厉指数要低于中国,对企业生产和运输的影响相对较小。 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相关管制措施开始放松。3月25日湖北除武汉解禁,4月8日武汉有序放开离汉通道,中国的新冠肺炎政府响应严厉指数开始下降并低于韩国,经济秩序开始逐步恢复。 2月和3月韩国的应对措施相对较松,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要小一些,因此这两个月韩国的出口增速比中国高。3月下旬中国应对措施变得比韩国温和,前期积压的订单开始生产、运输和出口,这使得4月中国出口增速大超预期,并且远好于韩国的出口增速。 往后看,中国出口有较大压力。4月20日韩国放松了管制,但5月前10日韩国出口同比增速,从前值-18.9%大跌到-46.3%。在生产、运输等供给方面的约束消退后,海外需求将成为影响两国出口的核心因素,5月开始两国的出口增速大概率会明显回落。对中国而言,一些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从而有降价压力。 第三,高社融对总需求的拉动可能有限。4月金融数据亮眼,新增社融3.1万亿,其中贷款新增1.7万亿,均大超市场预期,这种信用周期再扩张的趋势,主要由政府基建和居民购房恢复驱动。但在就业压力下,消费报复性恢复难以持续。在不看好未来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增加资本开支的意愿也不足。4月M1环比下降4850亿,M1同比虽从5.0%上升到5.5%,但主要由翘尾推动(翘尾从5.2%提高到6.6%),且M1-M2剪刀差跌幅扩大,都反映了企业拿到资金后的实际使用效率在下降。 在预期悲观的情况下,高社融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要比经验规律显示的要弱得多,总需求可能持续低迷,这加大了通缩压力。 (本文作者介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摘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暂停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防疫物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是一种临时性措施,不影响通过主流商业渠道出口。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质量监管,有序扩大防疫物资出口,更好地支持各国抗击疫情。 近日,义乌等地方已暂停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部分防疫物资。境内外企业、个人暂不能以海关监管代码1039开展部分防疫物资报关,但仍可在义乌等市场购买有关防疫物资,并通过一般贸易(海关监管代码0110)等其他方式报关出口。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2020年第5号)和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的公告》(2020年第12号),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和非医用口罩出口需满足相关质量监管要求,不适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项下的简化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 2014年以来,为提升部分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帮助内贸商户开展对外贸易,商务部等部门先后在浙江义乌、广州花都等14个地方开展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一种新型贸易方式,非常适宜多品种、小批量的货物出口,但按照规定不能包含需要征收出口关税、实施检验检疫措施的商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暂停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防疫物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是一种临时性措施,不影响通过主流商业渠道出口。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质量监管,有序扩大防疫物资出口,更好地支持各国抗击疫情。
本报记者 孟珂 5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 其中,4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月份我国外贸数据出口强势进口疲软。出口表现超出预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订单的延期交付对4月份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出口交货情况来看,3月份我国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为-10%,疫情积压的订单仍旧处于陆续交付阶段。二是与东盟贸易关系的深化是促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前4个月,我国对东盟出口7409亿元,同比增长3.9%。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月份中国出口好于预期,不同行业的出口边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部分细分行业海外经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较3月份明显提升,同比增长11%;受疫情影响,口罩等防疫物资和纺织品的出口,同比增长56.5%。而在服装、家具等低附加值、可替代性强的行业,4月份出口增速回落幅度较3月份明显加大。 “从稳外贸措施上来看,可以进一步从企业端降低外贸企业负担,包括深化出口退税制度,进一步减税降费,加大信贷支持措施,积极推动部分外贸企业向出口转内销模式转型。在政策的地方落实上,要针对不同地区外贸企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精准化政策实施。”明明说。 刘哲认为,目前中国的外贸形势受到三方面的影响: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需求萎缩、供应链的传导,以及企业和居民的消费预期。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各项稳外贸的政策。3月30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围绕稳外资稳外贸,出台政策措施保障外资外贸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近期各地出台稳外贸的政策,主要是从时间和手续两个方面为进出口企业便利通关提供支持服务,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外贸产品的运输和通关效率,有利于改善复工生产外贸企业的经营周转效率。”刘哲认为,在继续优化外贸企业营商环境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外贸企业的短期流动性压力,同时搭建平台,帮助外贸企业进行销售渠道和市场的再整合。
海关总署7日公布数据显示,4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3月出口为下降3.5%;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专家认为,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原因包括低基数、积压订单交付、与东盟贸易关系深化、国外相关疫情严重地区进口需求增大等。国内疫情好转以来内需逐渐恢复,进口状况有望适度改善。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4月出口表现超出预期,或缘于积压的订单仍旧处于交付阶段,同时防疫物资出口和出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4月出口水平。此外,与东盟贸易关系的深化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首先,上年同期基数明显偏低,一定程度推高了今年4月的出口增速。其次,当月我国对美欧等疫情严重地区出口反弹,与当地停工停产导致商品供应不足,进口需求短期加大有关。再次,近期防疫物品出口增速加快,也对当月整体出口水平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展望未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我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仍将保持一定韧性,但对欧美等区域的出口应该还会受到疫情影响,相关需求恢复将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同时,国内疫情好转以来内需逐渐恢复,进口状况有望适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