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持续恢复,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娄飞鹏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行为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出现了一些表面看违反经济理论常识的现象。在这其中,人民币汇率走势和中国出口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本币升值将会恶化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条件,随着本币升值,本国商品出口会减少。回顾2020年全年的人民币汇率和出口,数据表面呈现出的特点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并没有恶化贸易条件,也没有影响出口。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要是在下半年,而出口增加也集中在下半年,从而易于给人留下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汇率越升值出口越增加的印象。对此,需要有正确合理的认识。 2020年,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上半年贬值下半年升值的态势,中国出口规模也呈现上半年同比下降下半年同比上升的态势。从人民币汇率看,202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值为6.9元,与2019年均值持平。202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19年末升值6.9%。就分月度的数据看,2020年1~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97元降至7.07元,5月份一度降至7.15元,7~12月从7.07元升至6.54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下半年升值态势明显。从出口数据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金额2020年全年增长4%,1~7月累计同比负增长,8~12月累计同比正增长;如果从当月同比数据看,则从2020年4月份开始中国出口同比就呈现正增长态势并持续至当年底。简单来看,人民币汇率与出口数据变化有悖于经济学理论常识。 对上述情况,需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贸易活动,以及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 从疫情影响经济贸易活动看,关键的因素是国内外疫情出现时间不一样以及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强,对经济贸易活动尤其是需要人力参与的经济贸易活动有较大影响。中国疫情暴发较早,2020年2、3月份达到高峰期,此后逐步回落并得到控制。疫情暴发初期和疫情高峰期,中国国内为了有效控制疫情而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经济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出口出现大幅度下降。随着中国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国外疫情从2020年2月份以后陆续暴发并且持续蔓延,其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需求较高。尤其是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持续恢复,2020年二季度GDP就实现了单季同比正增长,三季度GDP实现累计同比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也在三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为扩大对外出口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国外有较大需求并且中国供给能力逐步恢复,因疫情导致国内外供求时间错位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看,汇率的深层次决定因素是经济基本面,2020年疫情应对的金融货币政策等也对汇率有较大影响。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持续恢复,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国外为应对疫情采用零利率、负利率,大规模投放货币的情况下,中国仍然维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大规模降息,结合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需要合理安排流动性投放,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从全年情况看,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升值约4%,年度的波动幅度处于中游。至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问题,这个确实存在。但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并且单日新增病例一再创新高,美国大规模投放流动性并且采用零利率政策,流动性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也大量配置在风险资产领域,多种因素影响下美元本身存在较大贬值压力。如美元指数在2020年下降6.73%,其对多种国际主要货币都存在贬值。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人民币汇率需要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考虑,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对欧元贬值2.95%,诸如这些保障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 综上,2020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稳定,出口数据较好但总体也是稳定的。至于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和出口同比高增长同时出现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国内外疫情发展时间错位,国内率先控制疫情并且经济持续恢复,传统出口优势行业优势继续维持,疫情防控所需物资产能和产量快速增加。国外在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度增加,同时为应对疫情也高度依赖中国出口的口罩、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这意味着,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刚性较强,因而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且仍然在合理范围内的情况下,并没有明显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规模。因此,总体来看,2020年中国人民币汇率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出口及其变化趋势,受疫情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但结合数据理性分析后可以认为其仍然是合理的。 至于2021年的人民币汇率和出口走势,人民币汇率预计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出口大概率有较强的支撑持续较好。目前来看,国外疫情新增病例仍然在持续快速增长,疫苗研发进展较快,尤其是发达国家疫苗能够相对较快的注射有助于疫情防控,但疫情总体发展态势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仍在持续有力恢复,从经济基本面上有效支撑人民币汇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全球经济恢复。全球经济恢复,各类生产消费活动开展,也会增加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支撑我国的出口。与2020年相比,由于支撑出口的主导因素不同,预计出口结构会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在防疫物资出口可能下降而设备、零部件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改善。考虑到短期内欧美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中国出口更有望保持高景气,全年出口同比增速有望超过2020年。
日本财务省1月21日发布的2020年贸易统计速报显示,出口额为68.4066万亿日元,比上年减少11.1%。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日本的汽车出口减少2成,大幅下滑。出口额创出历史第3大降幅。目前的出口状况出现恢复,2020年12月时隔约1年转为增加,但前景仍不明朗。 此前,日本出口的最大降幅是在雷曼危机后的2009年,下降了33.1%。历史第2大降幅则是广场协议后的1986年,下降了15.9%。此次尽管没有过去危机时那样的日元兑美元快速升值,但出口仍大幅下滑。 从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来看,对美国和欧盟出口下滑。对美国的出口比上年减少17.3%,降至12.6124万亿日元。在对亚洲的出口方面,除了汽车零部件之外,钢铁产品和化学品原料的出口减少。一方面,日本对中国出口增长2.7%,增至15.0829万亿日元,时隔1年转为增加。有色金属和汽车的出口增加。 堆满集装箱的港口(资料图) 日本2020年的进口减少13.8%,降至67.7319万亿日元,连续2年减少。同时发布的2020年12月的贸易统计速报显示,单月出口额增长2%增至6.7062万亿日元。对中国出口增长10.2%,达到1.5567万亿日元,连续6个月增加,对整体做出贡献。而日本12月的进口减少11.6%,降至5.9552万亿日元。
,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外贸逆势上扬。 以人民币计,中国2020年出口同比增4%,前值增5%;进口同比降0.7%,前值增1.6%。 按人民币计价,中国12月出口同比增长10.9%,预期增长7.1%,前值增长14.9%。 按美元计价,中国12月出口同比增长18.1%,预期增长15%,前值增长21.1%。12月进口同比增长6.5%,增长5.7%,前值增长4.5%。
逆势增1.9% 2020我国外贸成绩亮眼 过去一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严峻挑战。在1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亮出了2020年全年的外贸成绩单。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而防疫物资与宅经济对出口的拉动作用成为我国外贸保持正增长的重要因素。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出口超4000亿元防疫物资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外贸进出口从2020年6月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根据WTO和各国已公布的数据,2020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12.8%、14.2%、11.5%,均创历史新高。 这一成绩的取得有多方面因素。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稳外贸措施得力,疫情得到了控制,稳住了外贸外资的基本盘,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是因为国外国内生产端分化明显,国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部分国际订单向国内转移。国内前期政策红利显现,企业受益明显。受疫情影响,抗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出口增速较快。 据介绍,在进出口品类方面,在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我国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的作用,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2020年3月至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同时,出口笔记本电脑等“宅经济”产品2.51万亿元,增长8.5%,满足疫情期间各国人民居家生活和工作需要。 我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增长了3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我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合计增长了22.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 “由于疫情防控的错位和政策救助的差异,发达国家加大了从中国进口力度,使世界暂时恢复到2008年之前‘中国生产,西方消费’的状态。”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RCEP签订带来新机遇 2020年,我国贸易伙伴更加多元,从国别看,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依次为2020年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 其中,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4.06万亿元,增长8.8%,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6%,对美出口3.13万亿元,增长8.4%,自美进口9318.7亿元,增长10.1%。中方认真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的经贸协议,我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1.92万亿元,增长了9%,占同期对美出口总值的61.4%;自美进口农产品1627.4亿元,增长了66.9%。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我国外贸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东盟超越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而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而这无疑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关系密切。 自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尤其是自2003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开展了多方面的务实合作。而随着2020年11月我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更多外贸机遇的窗口也将打开。 据李魁文介绍,2020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5%,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1.7%。其中,东盟10国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值4.74万亿元,增长7%;日本、韩国是我国第四和第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值分别为2.2万亿元、1.97万亿元,分别增长1.2%和0.7%;对澳大利亚进出口1.17万亿元,下降0.1%;对新西兰进出口1255.3亿元,下降0.4%。 白明认为,下一步,我国应该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进一步落实好RCEP,让它早日生效。中国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要在RCEP上优先体现。 “目前RCEP是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涵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和30%的对外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成员各方对此充满期待。海关正在结合自身的职责,抓紧推动实施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李魁文说。 李魁文介绍,海关正在加快推进RCEP实施准备工作,建章立制,保障RCEP原产地规则落地。正在研究出台“RCEP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和“经核准出口商管理办法”,重新梳理RCEP项下申报享惠进口和出口签证的流程,并建设配套的信息化系统,确保企业申报享惠的便利性。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企业用足用好RCEP便利化政策。 新年出口预计先高后低 总体而言,在李魁文看来,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既实现了稳定增长,也实现了质量提升。 对于2021年外贸形势,李魁文指出,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形成,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有望保持增长,外贸高质量发展有望取得新的成效。 庞超然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2020年12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站在荣枯线上方,表明外贸企业预期和信心在转好,我国国际港口码头数据显示实际出货量仍在高速增长,美国等后续刺激政策还会有效激发外需,近几个月外贸发展向好形势仍将继续保持。 多位专家指出,新的一年我国出口或将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团队指出,2021年影响出口的三种机制是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当前我国受益于海外供需错配带来的出口景气,2021年疫苗兑现和疫情防控决定出口走势的节奏,我们认为上半年相对好于下半年,全年维持7.5%的出口同比增速。” 王静文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出口来看,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核心国家的角色将进一步凸显。在其他国家产能尚未完全正常化以及基数因素的作用下,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都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的逐渐消退,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逐渐恢复之后,中国出口增速才会逐渐回落。此外,疫情期间不少发达国家都有要求企业回流国内和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诉求,但启动这一进程尚需时日,预计短期内对中国产品出口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民币2020年下半年出现强劲升值,汇率对出口的冲击预计会逐渐显现。总体来看,2021年出口将表现为前高后低,全年增速预计为10%左右。 他还指出,2021年,四方面因素将会对中国进口形成支撑:一是在疫情冲击逐渐消退之后,各国生产能力逐渐修复;二是全球经济触底回升和美元处于低位,将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三是人民币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升值,将有利于促进进口;四是中国经济表现好于其他经济体,内需强劲。总体来看,预计2021年进口增速将会明显反弹,全年增速预计为12%。
稳外贸、稳外资再出新政,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将上新台阶。1月4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涵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等五方面15条措施。专家表示,这将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稳外贸、稳外资形成有力支撑。 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纾困外贸企业,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出台多项助企措施,积极畅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发布、自贸区不断扩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外贸企业生机盎然,出口数据不断创新高,中国市场持续释放对于外企和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下降15.9%。但经历短暂下滑后,4月我国出口增速即实现年内首次转正,此后持续保持强势增长;7月出口增速突破两位数;11月增速达14.9%。出口快速转正并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一系列稳外贸政策。 2020年,疫情发生后,外贸企业遭遇了订单被取消、资金短缺等困境。为应对疫情影响,除了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信用贷款发放等普适性政策外,中央还在保市场份额、保订单、保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对症下药”。一揽子政策组合形成了抗风险、稳增长的强大合力,在稳住中国外贸“基本盘”的同时,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乃至世界经贸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外资也加快“走进来”。2020年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外资这份热情反映出中国近年来更广阔的投资空间、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2017年至2020年,中国连续四年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缩减至33条和30条。去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对外开放举措逐步落地,我国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显著提升,有力支撑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出口具备增长潜力 2020年,我国外贸出口走出了漂亮的增长线,得益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为外贸增长赢得先机。彼时,海外产能受到疫情冲击并未恢复,许多境外订单因此转向中国,其中防疫物资出口表现强势。据世贸组织测算,2020年我国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将超过2015年13.8%的历史最高水平。 事实上,中国自身“硬实力”是能够顺利承接海外产能、持续吸引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经济恢复,中国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力、生产能力和效率,完备的产业链、工业链经受住了考验。另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为连接海外市场、外贸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平台以及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重要渠道。 对于出口高增态势能否在2021年延续,专家都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即短期看将维持高增长趋势,长期看将回归平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核心国家的角色将进一步凸显。在其他国家产能尚未完全正常化以及基数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恢复之后,中国出口增速会逐渐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今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重点可能从医疗用品转向传统商品,特别是家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出口增速将获得较快提升。进口增速预计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呈现稳健增长。 提升外贸竞争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航之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更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外贸市场,相反,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有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将是今年的重要目标。 “我国仍将致力于保持全球贸易大国地位。未来,降低宏观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要靠壮大国内经济规模来实现,而非主动限制对外贸易发展。为此,以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标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据统计,2019年,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在货物出口中的占比接近三成,服务贸易出口仅为货物出口额的11.4%。也正是看到了不足,中国在服务贸易、高端制造业方面奋起直追。2020年1至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规模中占比提高9.9个百分点,达44.2%。王青表示,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将主要依靠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来推动。历史证明,开放竞争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制度基础,未来打造“中国服务”,开放竞争仍是必由之路。 王静文表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应致力于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向产业链供应链上游攀升。提升国内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则要继续扩大开放,减少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等。
今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截至12月28日14:20,美元指数报90.12,较今年3月的年内高点(103)已跌12.5%;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报6.5195,较年内最低点7.1835,升值已近10%。 “今年下半年,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公司出口销售的盈利水平,给公司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利润承压。”近日,多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如此表示。 “上半年,疫情对公司的影响不大,得益于复工复产各项政策及银行的金融支持,企业在短暂停滞后就逐渐走向正常。到了下半年,汇率波动反而吞噬了我们不少的利润。”一家山东省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外贸出口行业利润原本就微薄,下半年以来因为人民币升值,不少订单的利润被挤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小型外贸企业锁汇意识淡薄,大多并未进行汇率避险。“听说过锁汇这一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但是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外,汇率波动是难以预测的,说不定过一段时间人民币就贬值了。”山东省菏泽市一家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 人民币升值挤压利润 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外贸企业出口销售的盈利水平,给经营活动带来一定风险。若未来汇率出现短期大幅波动,而外贸企业未能及时与客户协商调整销售价格,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 一位外贸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持续贬值,到了5月底达到7.18,此后,人民币不断升值走高。“当汇率在6.8~6.9时,我们和客户签订了很多订单。但几个月后,当我们收款时,汇率已经变成了6.55,利润损失比较严重。我们平时的利润也就在6%左右,现在不少利润就被汇率波动蚕食了。”他称,公司目前也有锁汇工具,但是由于下游订单收款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一般不太使用。 另外一位外贸公司人士表示,今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他开始做出口业务,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了公司的转型进程。“例如,6月份一张书桌的出口价格是30美元。人民币升值后如果还按照上述价格签单,公司就会亏损,影响了不少出口订单的签订。”他称。 不过,对于大型外贸公司而言,早已有所应对。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以签署远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合约的方式规避外汇风险。具体而言,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进行价格调整,并通过缩短报价和收汇周期,来应对汇率变动尤其是升值风险;提前锁定结汇汇率,通过与银行进行远期结售汇操作,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与汇率,到期按照协议签订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售汇业务。 “另外,营销团队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和配套力度,和客户沟通以人民币或汇率联动的方式确定产品价格。公司财务部门也会运用财务金融工具,尽可能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上述人士称。 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之前银行找到不少企业,交流过关于锁汇的业务。但小微外贸企业的意愿较弱,因为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同时,很多出口企业规模比较小,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也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还有一些企业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人民币大涨之后必然会出现回落。 外贸企业看明年大多较乐观 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 一家木板出口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020年一季度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停摆,但我国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疫情控制得当,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竞争者变少,但是需求市场没变,“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的6月份。”他称,疫情对国外的高端市场冲击较大,但对中低端市场影响较小,中国制造业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一位大蒜出口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之前出口的大蒜为粗加工,主要是扒皮、过磅、装箱等,毛利润在10%左右。每天大概加工40~50吨,出口地区主要是东南亚、中东、欧洲、南美等。当前,公司开始向深加工转型,例如,加工蒜片、蒜粉等产品,销路也正在打开。 “相较去年,今年大蒜的出口价格较低,但销量一直不错。出口量至少要比去年增长在25%以上。我们对明年的大蒜出口市场依然保持乐观。”上述负责人称。 另外一位外贸公司负责人称,人民币升值会带动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短时间内,客户可能接受不了价格上涨。但是人民币升值是趋势,再加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价格都在上涨,客户会慢慢接受现实,对企业的出口较为乐观。 针对汇率波动,他称,公司正对明年的汇率风险做预判。若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对公司产生大的风险,担心的是大范围的上下波动。 “在结汇方面,当下银行对外贸企业优惠了120个BP左右的手续费。”农业银行菏泽分行东明支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预计,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加快回暖。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有望反弹到12%左右,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10%左右,出口增速有望保持在5%左右,GDP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经济增速显著回升成为业内共识。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经济经受住巨大考验,呈现快速恢复态势。业内人士预计,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加快回暖。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有望反弹到12%左右,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10%左右,出口增速有望保持在5%左右,GDP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经济增速显著回升成为业内共识。 消费:信心增 反弹大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常态化,2021年消费者信心将进一步回升,线下消费潜力得到释放,消费有望继续回暖,并成为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到常态化增长,消费仍然会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撑引擎。 “预计2021年消费会出现补偿性反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随着新冠疫苗研发不断取得进展,消费者信心将持续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会有所提高。2020年消费在三大需求中遭受疫情冲击最大,恢复最为缓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会反弹到12%左右。 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认为,2021年随着居民与企业收入回升,将引发需求的内生修复和消费信心的改善。与此同时,海外供给替代和消费需求修复共振,也将带动国内相关消费行业景气度上行。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在14%左右,可选消费部分分项仍大有可为。 为巩固消费持续回暖态势,政策利好正不断释放。商务部近日明确表示,岁末年初,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促消费工作。 投资:空间大 有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2021年有较大发力空间。“2020年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6%,预示着2021年有较大的投资空间。”祝宝良预计,2021年投资增速为10%左右。 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将保持稳定。祝宝良说,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预算用于基建投资的支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总额超过5.35万亿元以上,比上年至少增加1.67万亿元以上,加上提高专项债券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由于疫情导致项目开工推迟,部分资金会结转到2021年使用,可以保障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稳定增长。房地产在建项目面积和新开工项目面积维持上升趋势,房地产价格也存在上涨预期,房地产投资会稳定增长,但房住不炒、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条红线约束会抑制投资过快上升。 制造业投资恢复将持续。花长春认为,2021年制造业将会在海内外需求复苏共振下,进入新一轮周期。随着国内可选消费修复,吃穿住行需求在回升,预计食品、低技术消费链条的修复将延续。而传统周期也再次发力,上游黑色和有色链条仍有支撑。海外新一轮刺激计划有望出台,持续支撑我国出口。CPI与PPI的“剪刀差”也在缩窄,有望进一步推动企业盈利修复。 毕马威最新发布的报告认为,制造业投资尤其是产业升级带动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力。 出口:高景气 韧性强 出口超预期增长为我国经济复苏作出较大贡献。“影响2020年出口超预期增长的因素在2021年会继续存在。”祝宝良表示,2021年,世界各国消费者的信心会继续增强,需求端恢复仍会快于供给端,预计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5%左右。 花长春认为,出口在2021年上半年仍将有亮眼表现,下半年可能小幅回落但保持韧性。预计全年出口增速在7%左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超预期增长表现出强大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由于疫情依然在很多国家蔓延,未来一段时间海外市场产需缺口依然存在,预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依然可以保持较高增长。随着疫苗的使用帮助世界经济逐渐正常化,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替代订单将有所减少;加之高基数作用,下半年出口增速将放慢。2021年出口增速料总体保持强劲。 GDP:动力足 增速升 2021年经济增速显著回升成为业内共识。付凌晖日前表示,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不少有利因素,经济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可能性较大。由于2020年基数较低,从速度上看,2021年经济增速可能会比较快。 在祝宝良看来,今年以来,中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滞后效应仍会对2021年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中国经济会继续恢复。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左右,一季度经济增速会达到两位数。 “2021年经济复苏进入第二阶段。”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在此前政策刺激、出口拉动下,居民收入增速快于消费增速,经济好转,居民消费倾向提升,居民支出有可能加快。与此同时,需求旺盛,企业盈利增速上升,生产经营预期改善,企业也将加大资本开支。这些都意味着经济内生动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