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同比增长0.5%,市场销售规模超过上年同月水平;1至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3%,降幅比1至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 “消费、投资及工业生产增速均创下年内新高。综合来看,8月宏观经济增速恢复到接近疫情前水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 从最新数据来看,经济运行中的“正”能量满满:8月份,消费同比增速年内首次转正;1至8月份,工业生产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货物出口累计增速也是年内首次转正;制造业投资单月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累计增速接近转正。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昨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8月份经济运行出现不少积极变化,保持稳定复苏的态势。“如果9月份这种态势能够延续的话,总的看三季度当季增速会比二季度加快。”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消费持续低迷,年初消费同比增速一度跌至-20.5%。随着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加之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出台,消费持续回暖,8月份消费增速终于迎来正增长。 “8月份消费增速转正,反映了各项扩大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政策落地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张敏分析。他预计,下阶段,随着“六稳”“六保”相关政策继续显效,促进居民消费、激发市场活力政策持续发力,居民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后期消费品市场有望延续回升态势。 作为拉动消费的大头,8月份,汽车类消费同比增速达11.8%。此外,代表消费升级的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增速均为两位数。 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快恢复也是亮点。8月份,餐饮收入同比降幅比7月份收窄4个百分点;8月下旬票房收入增速接近去年同期的90%。在诸建芳看来,未来消费和服务业仍有较大改善空间,经济将乘势而上,继续向好,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达6%以上。 付凌晖昨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多次强调,下半年经济仍面临一些风险因素,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比较艰难,国内也存在复苏不平衡的情况。下一阶段要落实好“六稳”“六保”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稳定恢复。
终于等到了。经过6个月的持续回升,消费同比增速在8月份迎来正增长。 与此同时,1至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即将转正,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基建投资同比降幅收窄至0.3%,9月转正在即。 8月主要经济指标纷纷回升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8月份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从消费来看,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为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从工业生产来看,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从投资来看,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3%,降幅比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0.3%,制造业投资下降8.1%,降幅分别比1-7月份收窄0.7、2.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6%,比1-7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 “从主要数据来看,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实现了年内的首次转正,货物出口累计增速也实现了年内的首次转正,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接近转正;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也是年内首次转正。总体来看,经济的积极变化是在增多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详情请扫二维码↓
这段时间,关于猪肉可能跌到10块钱的说法闹得沸沸扬扬。 大家都在讨论能不能吃上便宜肉的时候,始作俑者可能肠子都悔青了。 唐人神董事长陶一山说完“肉价跌到4-5块都是完全可能的”这句话,第二天公司股价就暴跌8%,其他45只猪肉股也无一幸免,一天蒸之内发市值近700亿元,如果按每头猪5000块钱来算,相当于损失了1400万头猪,比猪瘟还要严重。 其他受害者和圈内专家都纷纷出来辟谣,但奈何市场并不买账,看空情绪依然高涨,整个板块连续大跌,整整一周都萎靡不振,直到今天才小有起色。 数据来源:同花顺 猪企8月份的业绩现在基本都已经出炉,可惜卖猪赚的盆满钵满,资本市场上又给吐了出来。 毫不夸张的说,董事长这一句话绝对价值千亿。 猪企8月业绩继续向好 和前几个月一样,这些猪企的表现还是那么亮眼,已公布业绩的公司均有大幅盈利增长。 “猪中茅台”牧原股份8月份共销售生猪163.4万头,总收入59.12亿元,同比增长332%。同时,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为34.47元/公斤,环比下降2.16%,但比去年同期还是高了70%。 新希望8月份累计销售生猪67.86万头,环比变动25%,同比变动92%;收入为23.46亿元,环比变动26%,同比变动244%;商品猪销售均价35.21元/公斤,环比变动-3%,同比变动73%。 正邦科技公告显示,8月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环比增长23.67%,同比增长534.65%;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36.30元/公斤,较上月下降0.87%。 温氏股份8月销售肉猪71.97万头,收入32.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72%、16.90%;毛猪销售均价37.01元/公斤,环比降低1.10%,同比增长63.54%。 除这些行业龙头外,其他概念股也纷纷报喜,生猪销售月收入同比翻倍的公司不在少数。 总的来看,疫情红利还是很明显的,生猪价格环比有所回落但比起以往的水平还是高出60%以上,而各大猪企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别分别有过一轮大扩产,现在产能逐渐释放出来,销量跟着提了上来。 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可以看到,供应端是在逐渐趋向宽松的。 但到底会不会像他们说的那样跌到10块钱甚至4-5块钱一斤,还是要分析一下市场的供求情况。 猪价持续回落 先说需求情况。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正常情况下,我国近几年的猪肉消费量超过5500万吨,占全世界量的一半以上。以商品猪均重130公斤/头来计算,大概每年需要4.2亿头。但由于很多部分数据其实不好统计,比如农村自养猪这类的,加上市场其实会有大量的仔猪,均重不足百斤,到底能消费多少其实不好估算。 如果从生猪的年出栏量来看的话或许会比较准确,因为去年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所以我们以2018年为例,当年的全国生猪出栏量为69382万头。 这样看的话,新闻报道中我国年消费量6.5亿头猪和实际情况基本上误差不大。 过去近一年,先是非洲猪瘟,再是疫情,导致猪的供应跟不上,猪价顺势飞上了天,一度逼近40元/公斤。 在这种大利好之下,无论是散户还是猪企,纷纷扩大产能,但现实市场有一个滞后性,由于仔猪到出栏需要6到7个月的时间,前面半年还没产生什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到了9月份,2、3月份那批增加的产能也到了逐步释放的时候。 7月份我国生猪存栏为25967万头,环比增长4.8%,连续6个月增长,同比增长13.1%,是2018年4月份以来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现在外三元的市价是35.6元/公斤,比上个月降了3.5%。分地区上,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猪价已经跌破35元/公斤,尤其是新疆,最新价降到了32.3元/公斤。 数据来源:中国养猪网 另外,我国8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9.1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越到后面,之前堆积的产能会释放的越来越多,猪价回归正常水平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前面大家一窝蜂地都去养猪,因为现在国内的养殖行业还是散户为主,规模化养殖还是少数,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谁也不知道现在在养的猪到底有多少。 单看这些上市公司,仅上半年,25家上市猪企就忙着在全国大多数省份投资建厂,大约耗资1659亿元,还有一些像万科这样的其他行业大佬搞起了跨界养猪。此外,今年4月份到7月份有41596家新注册的养猪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75%。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规模猪场全覆盖监测,7月份有2916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今年以来新建规模猪场投产累计已达9093个,去年空栏的规模猪场已有11202个复养。 不过,唐人神董事长陶一山所说的“养猪规模20亿头”从逻辑上来看并不可靠。新希望总裁表示,按照目前的投资强度,如果要有20亿头猪的产能,大概需要资金两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不过1万亿的市场规模,初步估算至少要打个对折。 可以肯定的是,明后两年国内生猪的出栏量肯定是大增的,如果结合节日需求的话,早在明年初猪肉就能回到大致的正常水平。当然,由于没有上帝视角,多少会超过正常需求的7亿头,价格低一些也是理所当然。 规模化替代对猪周期的影响 至于大佬们说的猪肉10元时代,甚至4-5元就不太可能了。 退一步说,就算这20亿头猪真的存在,供应量是需求量的两倍之多,大多数猪卖不出去,价格会低得非常离谱。但要知道,现在一头猪的养殖成本大概是2000块钱,算一头成猪130公斤,就算商家不赚钱也要卖差不多8块钱一斤,加上检疫、屠宰、运输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10块钱基本等于白养。 如果赚不到钱,商家会选择看看观望甚至是直接屠宰掉。懂点经济学的人应该知道,果贱伤农的时候,农户大多会选择毁掉这些成品,贱卖干脆不卖,倒不如等待市场价格恢复正常,长痛不如短痛。 当这种现象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这轮“猪周期”快要进入下半段了: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大量补栏——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 但我认为,这种轮回现象其实是在好转的,猪周期形成的一大原因就是这个市场主要是由个体户主导的,太过分散,也缺乏行业调控能力,完全凭自己意愿决定养殖的量,而这个意愿取决于市场价格,自然而然就陷入了循环。 根本上来说,猪周期是中小养殖个体心理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但这个博弈造成的波动区间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夸张。拿过去20年的数据作参考,我国年生猪出栏量在5.9亿-7.5亿头猪之间,和实际需求量相差其实不会太大。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而这次疫情淘汰了大量的养殖户,加速了规模化养殖的替代趋势,也就是说,生产者数量减少,但供应规模还有所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之后,信息就不是之前那种两边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了,大家甚至可以坐下来开个会讨论一下现在的供需情况,大家心里都有个数之后,猪周期的上下波动就能够限制在一定的区域。 插句题外话,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确实能够自发地调节供需变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时滞、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会缺乏足够的效率,所以没那么好用,并且我们这个市场也不是足够理性。 所以,不管怎么看,这轮猪周期的底部不至于低到4-5块钱这种程度,有点危言耸听了。 并且,唐人神董事长这一出,劝退了大量不理性入局的人,这就使得猪周期的下行趋势进一步得到缓解。 这样看,也算是好事一件。
1、通胀压力显著缓解 本周,统计部门公布了8月份物价数据,CPI当月同比上涨2.4%,涨幅环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与1月份的5.4%涨幅相比,8月份CPI涨幅回落了3个百分点,通胀压力得到显著缓解(图1)。 这中间最大的扰动因素,主要是猪价基数效应。年初春节旺季,叠加疫情初期的物流封锁,猪肉价格出现一波上涨,批发价格一度突破47元/公斤。基数效应也放大了猪价的影响,去年1-2月份是猪肉价格低点。受上述因素影响,1-2月份,CPI篮子中,猪肉分项同比涨幅最高达到135%。仅猪肉一项,对CPI推升即达到2-2.7个百分点。 过去数月,猪肉价格先跌后涨,目前仍保持高位。但由于去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同比涨幅出现巨大回落。据统计,8月份猪肉批发价格同比上涨69%,较2月份最高点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仅仅基数效应就贡献了50个百分点。 2、全面通缩脚步渐行渐近 如果说,上半年还在为通胀或滞胀担忧。那么,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将要为通货紧缩而担忧了。 实际上,如果剔除“猪周期”的扰动因素,通缩形势在过去两年已经非常严峻了。2018年初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重心转向了“去杠杆”,政策总基调趋于稳健。再叠加中美贸易战爆发,需求总体较为疲弱,非食品和核心CPI开始了持续了两年多的下行。两者从2018年的2.5%的高点,下降至8月份的0.1%和0.5%,已经距离负通胀仅有一步之遥了。 疫情之后,尽管复工复产较快,但非食品物价通缩形势在持续恶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需求端的复苏显著滞后于供给端和生产端。尽管代表生产端的工业增加值已然转增,代表需求端的指标,如制造业投资、社会零售和进口等指标的累计同比增速,均处于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受疫情冲击,线下服装零售基本处于冻结状态,CPI中服装鞋帽等分项,物价指数下降明显。而对收入较为敏感的家电、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分项,价格也出现明显下降(图3)。疫情也对租房市场造成非常明显冲击,房租分项从去年底的0.8%,大幅下降至8月份的-1.2%(图4),处于几十年来的新低。 复工持续领先于需求回暖,产能过剩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剧,非食品通胀仍有下降空间。尤其是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或将迎来一波残酷的价格战。此外,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也加剧了通货紧缩压力。 因此,即使房租等服务价格随着复工复产而出现修复性反弹,非食品通胀短期内,出现趋势性、全面回升的概率也不大。 3、猪周期的反身性,将加速全面通缩阶段到来 由于去年底是猪肉价格本轮周期的最高点,除非猪肉价格在未来几个月大幅上行,否则,基数效应下,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将迅速回落至0,甚至负值区间。 由非洲猪瘟推动的猪肉价格上涨,至今已持续1年半。高额利润下,各大养猪巨头拼命扩张产能;其他行业的大企业也开始斥巨资进入养猪行业。根据财联社统计,目前各大养猪企业规划的养猪产能达到20亿头,远超一年6亿头的消费量。行业人士预计,猪周期拐点最早在明年初到来。 在基础情景下,假设猪肉批发价格维持当前水平至明年一季度,则猪肉价格对CPI的贡献由当前的1.05%,降至0以下,CPI将会降至0。 悲观情景下,猪肉批发价格在明年初开始加速调整,并在明年下半年降至30元钱/公斤。则明年CPI有可能会降至-0.5%至-1%。 当然极端情景下,如果按照市场人士预测,2022年猪肉价格跌至10元,则未来1-2年内,CPI将会进入-1%甚至-2%的负增长时期。 4、别再鼓吹紧缩了 201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整体反映了我国经济总需求不足和内需不足的主要矛盾。这背后有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也有宏观基调总体偏紧等政策因素。 有一种声音,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给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供给侧改革就不需要需求侧管理,甚至认为刺激经济违背了供给侧改革精神初心。这种声音与经济学者圈内对“宽松”完全否定的“主流”舆论一脉相承。近年来,各路专家集中火力批判“宽松”,将宽松简单打上“走老路”标签。将紧缩视作一种“勇敢”和“美德”。这种社会舆论下,宏观政策受到极大干扰,在需要逆周期调节时畏首畏尾,以至错失时机。甚至为了“正确”,宁紧勿松,其结果是放任通缩形势持续不断恶化。 日本例子告诉我们,通缩好比牛皮癣,一旦形成通缩预期,再想摆脱,比登天还难。有意思的是,20世纪90年代,富有道德洁癖的日本,也有一段时间以“通缩”为美,认为零通胀挺好的,宁静而美好。1997年,在通缩日益严峻形势下,日本政府选择了政治正确,通过提高消费税、政策紧缩,进行去杠杆。 从此无论怎么努力,日本再也没有走出通缩。
近日,外媒纷纷聚焦中国8月进出口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出口——这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其中一驾马车在8月份继续获得动力。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逐渐从新冠疫情中复苏,这些国家在8月份采购了更多中国制造的商品。 根据中国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以美元计,8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9.5%,增幅较7月份的7.2%继续扩大,也好于经济学家给出的7.3%的预测中值。 报道说,8月份数据标志着中国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增长。这与今年年初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新冠疫情对中国工业部门和全球航运网络造成严重影响。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曾预测,随着各国关闭边境、全球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要素中的出口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然而,得益于政府严格而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经济扶持政策,中国出口商在第二季度成功地在全球出口中获得了更大的份额,而与此同时,其他出口国仍因疫情而处于瘫痪状态。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 报道,咨询公司TS Lombar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Bo Zhuang表示,连续三个月的强劲出口数据将提振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尽管8月份的进口数据令人失望,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强劲”。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中国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对全球贸易而言是个好兆头。
“最近猪肉价格是比前阵子便宜了一些,打折的时候24元/斤可以买到。”长沙市民郭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经历非洲猪瘟的产业阵痛后,中小养殖户的淘汰出清,加速了生猪养殖向龙头企业聚集。对此,财信证券分析师杨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生猪供给的逐步恢复,猪肉价格将面临下行压力,不过,短期内生猪供给偏紧的局面难以出现较大改善,同时考虑到行业养殖成本较高和消费需求增加,短期内猪价难以出现大幅回落。因此,下半年猪肉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但将维持相对高位。” 供需仍处紧平衡状态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为37.50元/公斤,同比上涨38.89%。 对此,杨甫认为:“当前,由于生猪生产供给和需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生猪价格预计维持高位运行。”杨甫表示,上述判断是基于四点依据。首先是仔猪、二元母猪的价格均创下新高。农业农村部以及Wind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仔猪均价、二元母猪均价分别为109.03元/公斤、81.73元/公斤,同比增长117.76%、81.74%。“两者均处于历史高位,说明生猪供给偏紧的局面仍没有变。” 其次是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仍处于较低水平。杨甫指出:“虽然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均实现增长,但就其存量水平看,当前生猪存栏规模相当于2017年、2018年同期水平的70.75%、76.70%,能繁母猪存栏规模相当于2017年、2018年同期水平的73.28%、81.90%,且当前能繁母猪存栏中三元母猪占比较高,其生殖效能大打折扣。” 第三,养殖成本对猪肉价格也将起到支撑作用。从主要生猪养殖上市企业来看,自繁仔猪育肥成本约为14元/公斤,外购仔猪育肥成本约为26元/公斤。杨甫认为:“近期玉米、大豆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进一步加大生猪养殖的成本压力,若生猪价格跌破外购仔猪育肥成本,部分养殖企业将会选择观望或者出清。” “此外,下半年受学校开学、中秋国庆节假日等影响,猪肉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杨甫表示,在下半年传统猪肉消费旺季即将到来之时,生猪价格也不具备立现拐点的基础。 部分公司8月份销售亮眼 从几家生猪养殖类上市公司的最新销售简报来看,由于猪价维持在高位运行,8月整体销售收入仍非常可观。 牧原股份生猪销售简报显示,2020年8月份,公司销售生猪163.4万头,比7月份环比有所下降;2020年8月份销售收入59.12亿元,与7月份销售收入基本持平;商品猪销售均价34.47元/公斤,比2020年7月份下降2.16%。 新希望2020年8月份销售生猪67.86万头,环比变动25%,同比变动92%;收入为23.46亿元,环比变动26%,同比变动244%;商品猪销售均价35.21元/公斤,环比变动-3%,同比变动73%。 唐人神2020年8月生猪销量10.70万头,环比上升30.3%,同比上升47.4%;销售收入合计2.86亿元,同比上升169.5%,环比上升24.3%。 “猪价目前整体保持高位,明年相对今年可能会有所下跌,但下跌的幅度有限。”唐人神证券部谭勇波对记者表示,由于公司在饲料业务、生猪养殖以及肉类制品拥有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在其他板块的利润可以弥补部分猪肉周期底部带来的利润摊薄。 “由于生猪存栏的逐步恢复,即便猪肉价格整体趋势是下跌的,但是公司出栏量的上升使得利润维持较高水平。”谭勇波还强调:“未来公司将主要靠成本控制来抵御周期底部风险,只有保持较低的成本才能在周期底部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此外,主营优质冰鲜禽肉的湘佳股份在生猪方面也有布局。湘佳股份董秘何业春对记者表示:“从目前产能恢复速度以及现有产能生产效率来看,个人认为猪肉价格不会在下半年出现拐点。” 对于湘佳股份的跨品种布局,何业春解释称:“生猪板块以1万头种猪、20万头商品肉猪作为公司在家禽板块之外的产业链延伸布局,将主打差异化,引入地方优良品种,侧重高中端猪肉产品开发,丰富冰鲜品类,满足不同冰鲜消费群体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从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几家龙头企业来看,凭借坚实的业绩基础,目前市盈率仍维持在较低位置。其中,牧原股份上半年归属净利润107.8亿元,动态市盈率为13.76倍;新希望上半年归属净利润31.64亿元,动态市盈率22.01倍;唐人神上半年归属净利润4.32亿元,动态市盈率仅9.93倍。
奇瑞控股集团9月2日发布销量快报,集团8月份销售汽车64403辆,其中奇瑞汽车销售40207辆,同比劲增21.1%,其国内销量、出口和新能源分别增长20%、24.5%、21.9%。 继7月份整体销量、国内销量、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之后,8月份集团各汽车品牌再接再厉,继续保持“乘风破浪”的强势进击态势。其中,奇瑞汽车在国内、海外两大市场火力全开,分别实现国内27632辆、出口9053辆的业绩。合资品牌奇瑞捷豹路虎、凯翼汽车也在8月份分别销售6024辆、3523辆,实现了28.7%和88.9%的快速增长。 奇瑞集团各汽车品牌积极顺应消费变化和升级趋势,加快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带动了销量的快速增长。奇瑞汽车自今年以来,先后推出全新一代瑞虎5x、全新一代瑞虎7、全新一代瑞虎8升级版、艾瑞泽5运动版等车型,8月份又推出“2+2+2大六座”全新一代瑞虎8、“5万元级全系标配ESP”的瑞虎3x PLUS以及搭载1.5T+9CVT白金动力组合的全新一代瑞虎5x高能版,产品组合更加丰富,加上新营销、新零售等创新模式的加持,带动市场持续突破,销量连续6个月环比增长。 奇瑞高端品牌星途汽车继7月份迎来星途LX 1.5T乘风破浪版上市之后,8月份全境智驾SUV星途TXL又传捷报,以93.6%的综合得分率斩获2020年度C-NCAP五星+评价,在最新规则执行以来的评价中位列所有中级SUV第一,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奇瑞新能源8月28日发布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全新@LIFE平台,基于该平台打造的首款新世代高能纯电SUV蚂蚁也同步开启预售。 深耕“旅行+”细分市场的奇瑞控股捷途,在8月份迎来产品上市两周年,累计销量已突破23万辆。今年以来,奇瑞控股捷途相继推出了捷途X70M、捷途X70 Coupe、捷途X95热爱Pro版等重磅车型,三季度还计划上市“影院级大SUV”全新一代捷途X90,以差异化打法开辟新增量。 深入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奇瑞,今年面对全球疫情的冲击经受住考验,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逆势增长。8月份,奇瑞汽车出口9053辆,同比增长24.5%。8月12日,奇瑞汽车明星产品全新一代瑞虎8在巴西升级上市。至此,全新一代瑞虎8已于俄罗斯、沙特、智利、乌克兰、菲律宾、秘鲁等多地亮相上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车。1―8月份,奇瑞集团出口汽车6.2万辆。截至目前,集团已累计出口汽车突破160万辆,连续17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接下来,随着奇瑞瑞虎8系列新产品、星途VX、全新一代捷途X90等多款新车型上市,奇瑞集团未来几个月的销量有望继续迎来新一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