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5月份制造业PMI为50.6%,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环比与上月持平,同比小幅扩张0.1个百分点。 主要观点: 在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持续恢复的背景下,5月制造业PMI为50.6%,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在扩张区间。尽管指数较上月略有下行,但这主要源于当月生产环比扩张的企业占比收窄,并不代表制造业扩张力度减弱——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进一步上行。5月制造业新订单与生产指数分别为50.9%和53.2%,二者差值环比缩小,需求复苏开始显露出追赶生产的迹象。出口相关指数边际上升,但仍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当月国际油价V字上涨,工业品价格修复,短期内PPI下行压力有望小幅缓和。5月服务业和建筑业生产活动积极恢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高位。尤其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逆周期调节发力等因素推动下,5月基建工程和房地产项目加速赶工,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位上行,并已连续两个月高于上年平均扩张速度。 当前海外疫情仍处高发局面,短期内欧美经济重启对我国出口带动作用有限,后续需密切关注新出口订单走势。预计伴随“两会”后国内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内需修复势头有望延续,6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包括建筑业在内的非制造业仍将处于高景气状态,这将带动二季度GDP同比恢复3.0%左右的正增长。 具体分析如下: 图1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一、供需两端维持在扩张区间,需求恢复有所加快 2020年5月制造业PMI为50.6%,较上月有所回落,维持小幅扩张。 图2 制造业PMI及其分项指数(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1、生产指数为53.2%,制造业生产端持续平稳回复 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持续恢复,5月PMI生产指数为53.2%,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显示出生产端景气度环比维持扩张,但扩张幅度连续两个月小幅放缓,这也是本月制造业PMI小幅下行的主要原因。高频数据方面,当月高炉开工率和六大发电厂日均耗煤量均有所拉升并达到疫情发生以来的高位,二者绝对值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疫情对生产端的负面冲击已逐步淡化,二季度制造业产能有望恢复至同期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尽管本月PMI指数较上月略有下行,但这主要源于当月生产环比扩张的企业占比收窄,并不代表制造业扩张力度减弱——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进一步上行。 图3 发电厂耗煤量及高炉开工率 数据来源:WIND 2、新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稳定在荣枯线以上,市场需求回暖 5月新订单指数为50.9%,环比和同比分别上升0.7和1.1个百分点。新订单与生产指数二者差值环比缩小,需求复苏开始显露出追赶生产的迹象,这也从本月各类价格指数普遍大幅回升相印证。分行业来看,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新订单指数高于上月,其中造纸印刷、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钢铁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活动逐步回暖,需求端从冻结状态复苏,国内相关市场有所改善。不过当前海外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态势,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高,短期内需求回暖将更多倚重国内消费、投资潜力释放。 3、国际油价止跌抬头,出厂价格指数有所修复但仍处于收缩区间,短期内PPI下行压力有望小幅改善 主要受全球产油国减产的推动,5月国际原油市场继上两个月的暴跌后开启V字上扬走势,WTI现货价格从4月底的个位数直线拉升至35美元左右,逼近疫情全球大爆发之前的水平。此外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需求改善带动国内各大类大宗商品价格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当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扬至扩张区间,出厂价格指数升至48.7%,逼近疫情爆发前水平,显示二季度国内PPI下行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过,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持续蔓延的局面,各国抗疫形势不容乐观,月末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执法不当导致非裔男子死亡一事引发美多地剧烈抗议和骚乱,国际市场对于全球疫情、地缘局势和贸易环境的担忧再度升温,需求预期再度受挫。此外,在油价回升至综合开采成本上方后,页岩油钻井活动可能重新进场,并将遏制油价进一步上行。考虑到国际油价持续上升的支撑条件不足,短期内油价恐维持震荡走势,未来国内PPI大概率将保持低位运行。 图4 制造业PMI及其部分构成指数(季节调整) 4、进出口相关指数仍位于深度收缩区间,国际贸易面临较大压力 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5.3%和45.3%,边际有所改善,但仍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当前海外疫情大爆发对国际贸易造成负面溢出效应,美、日及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PMI于荣枯线下方低位运行,提示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态势。尽管近期欧美开始重启经济,但考虑到全球疫情带来的多重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活动短期内难以实质性改善,市场信心恢复尚需时日。预计未来外需仍将承受较大压力,短期内我国出口降幅难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二季度国内经济反弹将更多倚重内需发力。 图6 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季节调整)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积极修复 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环比上涨0.4个百分点,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 图8 建筑业和服务业PMI(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1、服务业小幅回暖,景气度升至52.3% 5月服务业PMI环比改善0.2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51.9%的扩张水平。当月服务业PMI回暖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影响,一是政策层面扩大居民消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二是2011年以来最长五一假期对消费市场的带动。在当月受调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其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电信、互联网软件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均高于上月,市场活跃度有所增强。但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仅为44.5%,继续处于低位。 2、建筑业生产活动稳定在高速扩张区间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房地产建设加速赶工交付加之基建项目加紧落地的带动,5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8%,高于上月1.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4.8个百分点至58.0%,建筑企业新签订的工程合同量继续回升。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8.8%和67.5%,比上月上升1.7和2.1个百分点。建筑行业企业信心良好恢复,未来在逆周期政策力度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建筑业整体恢复进程较快。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指数一升一降,PMI综合指数环比与上月持平 图9 综合PMI(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5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与上月持平,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连续3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显示出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保持积极的边际变化。 当前海外疫情仍处高发局面,短期内欧美经济重启对我国出口带动作用有限,后续需密切关注新出口订单走势。预计伴随“两会”后国内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内需修复势头有望延续,6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包括建筑业在内的非制造业仍将处于高景气状态,这将带动二季度GDP同比恢复3.0%左右的正增长。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5月份制造业PMI为50.6%,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环比与上月持平,同比小幅扩张0.1个百分点。 主要观点: 在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持续恢复的背景下,5月制造业PMI为50.6%,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在扩张区间。尽管指数较上月略有下行,但这主要源于当月生产环比扩张的企业占比收窄,并不代表制造业扩张力度减弱——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进一步上行。5月制造业新订单与生产指数分别为50.9%和53.2%,二者差值环比缩小,需求复苏开始显露出追赶生产的迹象。出口相关指数边际上升,但仍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当月国际油价V字上涨,工业品价格修复,短期内PPI下行压力有望小幅缓和。5月服务业和建筑业生产活动积极恢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高位。尤其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逆周期调节发力等因素推动下,5月基建工程和房地产项目加速赶工,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位上行,并已连续两个月高于上年平均扩张速度。 当前海外疫情仍处高发局面,短期内欧美经济重启对我国出口带动作用有限,后续需密切关注新出口订单走势。预计伴随“两会”后国内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内需修复势头有望延续,6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包括建筑业在内的非制造业仍将处于高景气状态,这将带动二季度GDP同比恢复3.0%左右的正增长。 具体分析如下: 图1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一、供需两端维持在扩张区间,需求恢复有所加快 2020年5月制造业PMI为50.6%,较上月有所回落,维持小幅扩张。 图2 制造业PMI及其分项指数(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1、生产指数为53.2%,制造业生产端持续平稳回复 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持续恢复,5月PMI生产指数为53.2%,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显示出生产端景气度环比维持扩张,但扩张幅度连续两个月小幅放缓,这也是本月制造业PMI小幅下行的主要原因。高频数据方面,当月高炉开工率和六大发电厂日均耗煤量均有所拉升并达到疫情发生以来的高位,二者绝对值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疫情对生产端的负面冲击已逐步淡化,二季度制造业产能有望恢复至同期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尽管本月PMI指数较上月略有下行,但这主要源于当月生产环比扩张的企业占比收窄,并不代表制造业扩张力度减弱——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进一步上行。 图3 发电厂耗煤量及高炉开工率 数据来源:WIND 2、新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稳定在荣枯线以上,市场需求回暖 5月新订单指数为50.9%,环比和同比分别上升0.7和1.1个百分点。新订单与生产指数二者差值环比缩小,需求复苏开始显露出追赶生产的迹象,这也从本月各类价格指数普遍大幅回升相印证。分行业来看,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新订单指数高于上月,其中造纸印刷、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钢铁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活动逐步回暖,需求端从冻结状态复苏,国内相关市场有所改善。不过当前海外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态势,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高,短期内需求回暖将更多倚重国内消费、投资潜力释放。 3、国际油价止跌抬头,出厂价格指数有所修复但仍处于收缩区间,短期内PPI下行压力有望小幅改善 主要受全球产油国减产的推动,5月国际原油市场继上两个月的暴跌后开启V字上扬走势,WTI现货价格从4月底的个位数直线拉升至35美元左右,逼近疫情全球大爆发之前的水平。此外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需求改善带动国内各大类大宗商品价格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当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扬至扩张区间,出厂价格指数升至48.7%,逼近疫情爆发前水平,显示二季度国内PPI下行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过,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持续蔓延的局面,各国抗疫形势不容乐观,月末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执法不当导致非裔男子死亡一事引发美多地剧烈抗议和骚乱,国际市场对于全球疫情、地缘局势和贸易环境的担忧再度升温,需求预期再度受挫。此外,在油价回升至综合开采成本上方后,页岩油钻井活动可能重新进场,并将遏制油价进一步上行。考虑到国际油价持续上升的支撑条件不足,短期内油价恐维持震荡走势,未来国内PPI大概率将保持低位运行。 图4 制造业PMI及其部分构成指数(季节调整) 4、进出口相关指数仍位于深度收缩区间,国际贸易面临较大压力 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5.3%和45.3%,边际有所改善,但仍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当前海外疫情大爆发对国际贸易造成负面溢出效应,美、日及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PMI于荣枯线下方低位运行,提示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态势。尽管近期欧美开始重启经济,但考虑到全球疫情带来的多重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活动短期内难以实质性改善,市场信心恢复尚需时日。预计未来外需仍将承受较大压力,短期内我国出口降幅难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二季度国内经济反弹将更多倚重内需发力。 图6 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季节调整)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积极修复 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环比上涨0.4个百分点,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 图8 建筑业和服务业PMI(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1、服务业小幅回暖,景气度升至52.3% 5月服务业PMI环比改善0.2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51.9%的扩张水平。当月服务业PMI回暖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影响,一是政策层面扩大居民消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二是2011年以来最长五一假期对消费市场的带动。在当月受调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其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电信、互联网软件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均高于上月,市场活跃度有所增强。但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仅为44.5%,继续处于低位。 2、建筑业生产活动稳定在高速扩张区间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房地产建设加速赶工交付加之基建项目加紧落地的带动,5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8%,高于上月1.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4.8个百分点至58.0%,建筑企业新签订的工程合同量继续回升。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8.8%和67.5%,比上月上升1.7和2.1个百分点。建筑行业企业信心良好恢复,未来在逆周期政策力度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建筑业整体恢复进程较快。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指数一升一降,PMI综合指数环比与上月持平 图9 综合PMI(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5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与上月持平,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连续3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显示出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保持积极的边际变化。 当前海外疫情仍处高发局面,短期内欧美经济重启对我国出口带动作用有限,后续需密切关注新出口订单走势。预计伴随“两会”后国内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内需修复势头有望延续,6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包括建筑业在内的非制造业仍将处于高景气状态,这将带动二季度GDP同比恢复3.0%左右的正增长。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张德礼 5月制造业PMI从50.8下滑到50.6,非制造业PMI从53.2上升到53.6,综合PMI持平在53.4。 从5月的PMI数据看,经济恢复得还不错,尤其是非制造业还处在加速恢复期。 可喜的是,5月份经济的需求端有明显回暖。 海外疫情扩散,外需是低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新出口订单35.3,明显低于枯荣线,但比上个月反弹了1.8个点,可能防疫相关的产品出口对外需还有支撑,线上办公的需求也带动了高科技制造业出口。 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比4月反弹了0.7个点,产成品库存从上个月的49.3下降到47.3,出厂价格从42.2反弹到48.7,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5月也是明显反弹的,涨了7.38%。 产成品库存下降,产成品出厂价格在上涨,这种组合只能说明需求很强劲,可以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再看5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非制造业PMI投入品价格指数,分别从42.5和49.0,回升到51.6和52.0,都恢复到了荣枯线之上。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一方面是上游的钢材、有色等涨价,5月这两个行业的价格指数都明显回升,高于55.0%,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油价低位反弹,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活跃合约均价相比于4月上涨了20.4%。 这些都可以说明经济的需求至少在5月是有明显好转的。 所以,5月商品涨、股票涨但债券跌是有基本面支撑的。 那么,经济需求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哪呢? 1)房地产处于一个赶工周期。前几年房企跑马圈地的快周转战略到了今年要竣工了,房子要到期交付,之前因为疫情耽误了工期,现在要赶工,所以目前是集中赶工施工的状态; 2)地方政府KPI从防疫开始转向稳增长.随着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基建开始恢复甚至加速了,与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两点可以从非制造业的PMI中看出来,4月份的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已经很高了,但5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竟然提高到了58.0,比4月继续提高了4.8。 3)外需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虽然海外疫情扩散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消费品出口,其中不少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线上办公需求和防疫需求激增以及出口份额向中国集中(因为生产受疫情的影响小),对出口还是有稳定作用; 4)疫情控制后,消费活动也开始有些回暖,虽然和去年同期还是没法比,但环比是改善的。 此外,还需考虑“五一”的假日消费效应。今年“五一”放了5天,是201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五一”长假带动零售、餐饮、铁路和航空运输等行业需求的释放,5月这些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在55.0%以上,意味着它们的需求也有较快恢复。 现在有点不确定的是,生产指数还能不能维持这么高的位置。5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虽从53.7下滑到53.2,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去年同期要好得多。 这也和高频指标一致。5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从4月的46.36万吨提高到5月的54.18万吨,环比回升16.87%,同比则从-10.94%大幅上升到17.41%。4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5.0%,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从发电耗煤数据看,5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概率会高于4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5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有81.2%的企业已经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高于上月3.9个百分点。 生产为什么还在保持一个较高的读数呢? 最近几个月生产强,和企业手里有前期积压的订单有关。之前疫情冲击导致停产,有些订单压着没做,复工后就把这些订单给做了。但很显然,这块对生产的支撑没有持续性,因为这些订单已经或正在被消化。 如果看工业企业利润的数据,产成品库存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可见产成品库存还是有积压,未来还是有去化压力的。 如果需求的改善不可持续,或者不及预期,企业库存不能持续消化,未来生产动力不会太强。所以,需求是经济能否持续改善的核心驱动因素。 不过看生产的领先指标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5月都在下降,这也似乎在说明当前的需求还是支撑不了这么强的生产的。 所以,现在需求好,但需求是不是能够持续让库存去化,进而维持生产的景气度,是后续观察经济非常重要的视角。 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市场都在讨论新一轮弱的经济复苏启动,当时的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51.2-51.4之间小幅波动。今年在疫情冲击、需求冻结后,制造业新订单恢复到50.9,还是要弱于正常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初期。 展望未来,需求还有哪些不确定呢? 1)房地产即将步入竣工周期,赶工产生的短期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2)制造业投资一时半会起不来。目前库存还比较高,数据来看,库存一般去化在5%以下才能看到制造业投资的企稳,而且制造业投资起不起得来关键还要看需求。 3)消费恢复也存有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出口产业链对就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而且居民杠杆率不低,没有了收入,就没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假期窗口少了,春节没有第二回,暑假时间也会减少。政府后续救助消费的措施主要聚集于必选消费,米面粮油醋一类的,相关标的物的价格在A股上已有反映。 因此,并不能对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给予乐观评价,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很严峻。当前的需求好只是因为房地产赶工需求集中释放了,还正好赶上了基建的复苏,导致5月数据看起来不错。 后续总需求的支撑主要得靠基建投资了。两会确定了赤字率、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额度,疫情控制后,地方也会加码基建,积极财政肯定还要继续落地,基建投资还有继续回升的空间,这点是确定的。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仅强调“稳”,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基建投资能否对冲后续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了。 (本文作者介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张德礼 5月制造业PMI从50.8下滑到50.6,非制造业PMI从53.2上升到53.6,综合PMI持平在53.4。 从5月的PMI数据看,经济恢复得还不错,尤其是非制造业还处在加速恢复期。 可喜的是,5月份经济的需求端有明显回暖。 海外疫情扩散,外需是低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新出口订单35.3,明显低于枯荣线,但比上个月反弹了1.8个点,可能防疫相关的产品出口对外需还有支撑,线上办公的需求也带动了高科技制造业出口。 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比4月反弹了0.7个点,产成品库存从上个月的49.3下降到47.3,出厂价格从42.2反弹到48.7,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5月也是明显反弹的,涨了7.38%。 产成品库存下降,产成品出厂价格在上涨,这种组合只能说明需求很强劲,可以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再看5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非制造业PMI投入品价格指数,分别从42.5和49.0,回升到51.6和52.0,都恢复到了荣枯线之上。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一方面是上游的钢材、有色等涨价,5月这两个行业的价格指数都明显回升,高于55.0%,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油价低位反弹,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活跃合约均价相比于4月上涨了20.4%。 这些都可以说明经济的需求至少在5月是有明显好转的。 所以,5月商品涨、股票涨但债券跌是有基本面支撑的。 那么,经济需求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哪呢? 1)房地产处于一个赶工周期。前几年房企跑马圈地的快周转战略到了今年要竣工了,房子要到期交付,之前因为疫情耽误了工期,现在要赶工,所以目前是集中赶工施工的状态; 2)地方政府KPI从防疫开始转向稳增长.随着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基建开始恢复甚至加速了,与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两点可以从非制造业的PMI中看出来,4月份的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已经很高了,但5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竟然提高到了58.0,比4月继续提高了4.8。 3)外需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虽然海外疫情扩散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消费品出口,其中不少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线上办公需求和防疫需求激增以及出口份额向中国集中(因为生产受疫情的影响小),对出口还是有稳定作用; 4)疫情控制后,消费活动也开始有些回暖,虽然和去年同期还是没法比,但环比是改善的。 此外,还需考虑“五一”的假日消费效应。今年“五一”放了5天,是201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五一”长假带动零售、餐饮、铁路和航空运输等行业需求的释放,5月这些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在55.0%以上,意味着它们的需求也有较快恢复。 现在有点不确定的是,生产指数还能不能维持这么高的位置。5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虽从53.7下滑到53.2,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去年同期要好得多。 这也和高频指标一致。5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从4月的46.36万吨提高到5月的54.18万吨,环比回升16.87%,同比则从-10.94%大幅上升到17.41%。4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5.0%,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从发电耗煤数据看,5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概率会高于4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5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有81.2%的企业已经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高于上月3.9个百分点。 生产为什么还在保持一个较高的读数呢? 最近几个月生产强,和企业手里有前期积压的订单有关。之前疫情冲击导致停产,有些订单压着没做,复工后就把这些订单给做了。但很显然,这块对生产的支撑没有持续性,因为这些订单已经或正在被消化。 如果看工业企业利润的数据,产成品库存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可见产成品库存还是有积压,未来还是有去化压力的。 如果需求的改善不可持续,或者不及预期,企业库存不能持续消化,未来生产动力不会太强。所以,需求是经济能否持续改善的核心驱动因素。 不过看生产的领先指标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5月都在下降,这也似乎在说明当前的需求还是支撑不了这么强的生产的。 所以,现在需求好,但需求是不是能够持续让库存去化,进而维持生产的景气度,是后续观察经济非常重要的视角。 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市场都在讨论新一轮弱的经济复苏启动,当时的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51.2-51.4之间小幅波动。今年在疫情冲击、需求冻结后,制造业新订单恢复到50.9,还是要弱于正常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初期。 展望未来,需求还有哪些不确定呢? 1)房地产即将步入竣工周期,赶工产生的短期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2)制造业投资一时半会起不来。目前库存还比较高,数据来看,库存一般去化在5%以下才能看到制造业投资的企稳,而且制造业投资起不起得来关键还要看需求。 3)消费恢复也存有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出口产业链对就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而且居民杠杆率不低,没有了收入,就没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假期窗口少了,春节没有第二回,暑假时间也会减少。政府后续救助消费的措施主要聚集于必选消费,米面粮油醋一类的,相关标的物的价格在A股上已有反映。 因此,并不能对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给予乐观评价,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很严峻。当前的需求好只是因为房地产赶工需求集中释放了,还正好赶上了基建的复苏,导致5月数据看起来不错。 后续总需求的支撑主要得靠基建投资了。两会确定了赤字率、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额度,疫情控制后,地方也会加码基建,积极财政肯定还要继续落地,基建投资还有继续回升的空间,这点是确定的。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仅强调“稳”,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基建投资能否对冲后续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了。
5月25日,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能(行情601615,诊股)董事长张传卫建议,中国亟待通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实体经济振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体现新的竞争优势。 以广东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张传卫建议,未来三年可在珠江西岸形成2万多亿元高技术含量、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仅在风电行业将直接带来至少5万个就业岗位。 张传卫建议,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落到实处,降低装备制造业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 张传卫指出,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创新是国家建设需要的核心技术,研发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巨大,在自主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给予特殊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应在政策性银行设立重大装备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重大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吸纳民间资本,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同时,构建对制造业特定的土地供给机制,在土地资源供给方式上实施快捷核准挂牌机制。 此外,张传卫建议,应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活力。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风险投入、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装备制造业创新。 张传卫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在创新。而企业创新的成本高,不少项目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且花费巨大。研制成功后又要融资建设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再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等,若没有充足的利润,企业将失去持续创新的能力。 张传卫表示,受益于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明阳智能承担了海上风电大风机及相关重大装备研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的任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形成万亿级高技术含量的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上证报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银保监会积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积极帮扶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脱困,不断完善和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银保监会积极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明确“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5%,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比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信用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3%”的“五一三”任务,推动大型银行加大对制造业资源倾斜。 在加强监管评价考核方面,银保监会制定银行政策、产品创新、内部考核、风险控制等9项定性定量指标,加强对服务情况的考核。 银保监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抽取东中西部12个省的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暗访,实地了解服务情况,督促解决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产品创新较缓慢等问题。 2020年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新增1.1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较年初增加2753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958亿元,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4528亿元。一季度末,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比例为15.8%。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30.7%。
[摘要]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看一张图。 这是中国内地GDP前20城,横轴对应它们的人均GDP,纵轴对应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不难看出,整体上,随着人均GDP的升高,第三产业占比是逐渐增大的。 这几乎是一条通行的规律,横向对比全球如此,全国如此,纵向对比每座城市的过往也是如此。 原因是相互的。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自然需要更好的服务;同时,更好的服务自然附加值更高,能创造更多的GDP。 反观制造业,想创造更多的GDP很容易遇到瓶颈:方法一,把产品卖给更多的人(出海),但市场不易抢占,贸易壁垒也不易突破;方法二,提升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创新),但科技革命哪能天天都有? 于是,美国、西欧、日本,都走过了一条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倾斜的发展道路。 中国也在走这条路,只是我们的体量太大,人口太多,没打算放弃制造业。 《一代宗师》里说: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就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如果说服务业是光鲜亮丽的门面,那制造业就是咬紧牙关的里层。疫情期间,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些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国家,摊上大事有多么手足无措。 然而,自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来,提升服务业占比成了地方政府的时尚。翻看一座城市的统计公报,如果第三产业比重从前一年的50%变成了 51%,往往忍不住自夸一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进一步壮大”。 服务业占比高,就是产业结构优、发展动力足吗? 我们来看看四座一线城市的情况。 例如广州,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值高出第二产业许多,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人员向服务业流动,才有可能称之为“优化”。 而深圳,第二、第三产业人均产值差不多,服务业固然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也是先进制造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广州低10个百分点,也不会有人觉得深圳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问题来了,不少西部城市、北方城市(尤其是省会),第三产业人均产值比第二产业低30%以上,这时候服务业占比提升,算什么? 不是服务业在做大做强,只是制造业越发落后而已。 每当此时,那些仍在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城市,就显得尤为珍贵。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泉州。 2019年,泉州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2∶58.9∶38.9。这个58.9%的第二产业占比有多夸张呢?放眼全国,只有一些资源型城市(比如榆林、克拉玛依)的占比高于它。 而且,泉州的第二产业增速8.4%,位列TOP 20城市之首。 而且,泉州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八成,完全不是政府投资拉动型。 或许泉州自己,颇为苦恼于第三产业的落后,但在我们眼中,它简直是沧海遗珠,需要圈起来保护。 然而,今年以来…… 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今年第一季度,泉州GDP增速-10.3%,全省倒数第一,其中第二产业增速-12.2%,令人揪心。 泉州的民营企业多,小企业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弱,冬天不好过。抱着这样的关切,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观察者,从收到的反馈来看,虽然地方政府积极有为,但情况确实颇不乐观。 泉州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许多制造业城市的现状(我们后续也会采访其他城市),它们需要被关注。 制造业在疫情中把我们保护得很好,现在换我们保护制造业了。 Q1 泉州制造业的复工情况如何? 自疫情发生以来,泉州企业在复工这块比较积极:第一批是从2月3日就开始复工,主要是保龙头企业;第二批是从2月9日开始,当时的制造业复工率达60%-70%;到了2月下旬,规上企业基本全面复工了。 3月7日,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件事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复工的口子收得更紧了。政府对某些特定行业如人群密集、密闭室内空间等的复工审批更严,企业在后续防疫物资的准备上也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复工相对滞后。但这可能也是国内中小微企业的普遍现象。 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外向型企业的复工问题,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订单尚未出现大面积取消,但大部分都延期了,这导致很多外向型企业无所适从,这些企业目前基本都处于产能吃不饱的状态,员工处于要么轮班上岗、要么放假的状态。 Q2 泉州制造业复工最大的困难是? 泉州制造业主要分两块:一块是以内销为主的自有品牌,比如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王等鞋服、体育用品;另一块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链,比如涉及到为一些国际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纺织企业,比如给耐克、阿迪、ZARA等欧美品牌代工的企业,以及具有泉州特色的工艺品企业等。 自有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国内消费端的疲软,目前国内疫情管控尚未完全放开(也就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消费者逛商超的意愿还不是很高,并且鞋服类消费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基于对未来收入减少的预期,有可能减少了鞋服等非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预算。 据我了解,目前自有品牌的销量虽有所恢复,但远未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销量方面的受影响程度起码达到30%-50%。比如龙头企业往年都是20%-30%以上的增长,现在可能第一季度是20-30%的负增长,一正一负,几乎影响一半的营收。 营业中的商场,顾客稀少 泉州自有品牌还有一个问题是,销售以传统线下渠道如品牌店、商超渠道为主,线上占比并不高,即便是龙头品牌,线上的销量也基本上只占到总销量的20%-30%,更不要说其他中小企业了。 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加紧布局线上,纷纷直播卖货,但说实话,在产业链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开始直播,作为一种应急手段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甚至不排除部分企业找托购买,来突显亮眼的直播数据。 外向型企业这块的问题也比较麻烦,目前不少国外订单延迟或取消,从数据上大致估算,泉州出口型规上企业这块,如果是纯出口企业,订单只剩下1/2甚至1/3,那些除了出口还供给国内的企业,订单量尚能维持在50%-60%左右的量。 不过,最令人担心的是,过去3-5年,因为国外订单量的增加,泉州许多外贸企业都扩张了生产线,加了不少杠杆。早在疫情之前,泉州部分纺织、服装等出口企业已经出现问题,比如因为需求端疲软,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不健康的“面粉比面包还贵”的局面。当年这种现象不唯泉州独有,在全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里也具有普遍性。 疫情的冲击对这些高杠杆的外贸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说,风险极大的恰恰还不是中小微企业,而是前期加了高杠杆的规上企业。杠杆有多高?部分外贸规上企业的负债率,如果以年营收数据来对比,甚至可以达到100%。 从未来看,假如欧美疫情能在二季度被按下去,对泉州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尚且可控;如果欧美疫情持续到三、四季度,高杠杆叠加疫情冲击,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出现收紧或对逾期缺乏一定的容忍度,恐将出现批量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现象。 Q3 政府如何鼎力相助? 相对来说,泉州财政对产业经济的依赖度大于土地财政,而泉州传统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都在疫情中受损严重。因此,泉州政府层面也很着急,做了很多事情去帮助企业。 最常见的就是给予企业税收、社保等方面的减免,比如无纺布生产企业华诺公司,因为当地政府给予的电费优惠政策,每天能省下2万元左右的电费,社保方面可以缓交、少交,部分不交。 政府的用心虽好,但毕竟这方面政府投入资金较大,只能是缓兵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一季度泉州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企业尽快运转起来。 所以,政府第一时间牵头跟商业银行接洽,为当地的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比如华诺公司存量贷款利率下降,目前年化贷款利率不到6%。再比如当地的染整龙头企业福建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疫情期间获得了1000万的信贷资金,且利率比平时低10%。 此外,石狮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在2月底,经过摸底调查,石狮至少有1300多万件的鞋服库存。为了帮助鞋服企业去库存,当地政府组织了好几次直播活动,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更是当主播亲自带货。 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 正在向网友推介石狮市 2月22日,石狮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20石狮品牌服装网上直播专卖节暨网红选品节”,促成36家本地服装企业与直播机构签订意向采购金额1.5亿元,直播销售1.19亿元。 4月18日,石狮将原本每年固定举办的线下展会搬进直播间,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共同打造直播云会,累计关注浏览量超过8.5亿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石狮市服装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或引流销售的经营额超过20亿元。 这次疫情中,政府层面有两个做法令我印象深刻。 泉州是制造大市,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要尽快复工复产首先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返工问题。2月初,晋江两级政府通过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协调瑞丽航空公司临时加开芒市直飞泉州航班,并给予机票价格优惠,这是福建省的首个员工返岗包机。此后,多家泉州企业都纷纷在政府的协助下,包机、包车将员工从家门口送到工厂。 第二个就是政府组织直播节,市长亲自直播带货。并且时间点比较早,当时国内尚未掀起领导干部带货的风潮。这个做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效应,目前石狮市大到卡宾、木林森这样的知名企业,小到服装城里的小档口都纷纷拿起手机直播带货,帮助企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Q4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说的? 早在这次疫情之前,泉州制造业的分化已十分明显,拿自有品牌来说,放到5-10年前,安踏、特步、361度、贵人鸟、鸿星尔克等品牌占据着差不多的市场份额,如今只剩下安踏一家独大,别的品牌基本都被压垮了。比如,目前安踏市值为1760.37亿港元,而361度的市值是20.88亿港元,仅为安踏市值的1%。 巨头之间相互厮杀,最后只剩一个巨头,这是一种趋势。大分化是一个很残酷的阶段,但毫无办法,而疫情只会让这种痛苦来得更快更猛。虽说疫情不至于让泉州制造业出现大批量倒闭的情况,但很多企业的日子一定会非常难过,并且一点点走下坡路,直到几年后彻底倒闭。 从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看,泉州GDP为1997.64亿元,位居福建省第一位,但从增速上来说却排在福建省各地市中的最后一位,名义增速为-8.76%,实际增速为-10.30%,下降幅度比较大。 放到全国来说,一季度GDP增速最差的当然是武汉,但泉州在各大城市的排名中也基本上位于倒数几位。 因为泉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疫情的冲击尤其大。虽然泉州政府也采取了各种各样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提振消费等措施,比如与拼多多、阿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发放了消费券,但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观察。 泉州市政府与拼多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若在以往,泉州的本地消费市场优势性很强,如今虽然餐饮、酒店等服务业都复工了,但据我观察,人流量至少减少了40%-50%,许多小老板只能死撑。 我觉得泉州是中国的一个写照,泉州乃至中国的制造业拥有如此大的产能,靠内销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供给全球。所以,一方面全球化的路必须坚定地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渠道变革、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挖掘内需市场。 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但国门依然紧闭,对国际人流进入中国依然控制极严,这对国际商贸往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障碍,对国际性订单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来说挑战非常大。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对疫情的防控有点过度,我们应该对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有一定的容忍度,比如每天新增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目前的管控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可防可控,没必要、也不可能偏执于要做到零新增。 严厉的问责机制不但导致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经济、社会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从疫情的传播情况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这次疫情中,底子脆弱、现金流不够充沛、抗风险能力差、无法随时应对危机的企业终将淘汰,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表现出很强的韧性,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比如在服装行业,转型新零售的企业就比纯粹代理商模式的企业情况好得多)。 面对疫情,有些企业身段很灵活,比如很多纸尿裤企业、鞋服产业迅速转产,弥补了疫情的损失。 一些企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如一些机械设备企业虽然拿不到订单,但它们快速研发口罩机等生产防疫物资的设备,甚至取得了更多的收益。当然,这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有的企业一次性拿到了一两百万的补贴。 本篇作者|李梦清|木有药师|当值编辑|李梦清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郑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