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 据统计局数据,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1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10%。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11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增速与上月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加快0.7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股份制企业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5%;私营企业增长7.6%。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纺织业增长5.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7%,汽车制造业增长9.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 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9%,西部地区增长4.5%,东北地区增长8.3%。 分产品看,12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1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2034万吨,同比增长12.8%;水泥21333万吨,增长6.3%;十种有色金属575万吨,增长8.6%;乙烯208万吨,增长11.3%;汽车280.4万辆,增长6.5%,其中,新能源汽车23.8万辆,增长55.6%;发电量7277亿千瓦时,增长9.1%;原油加工量6000万吨,增长2.1%。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与上年同月持平;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7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5%。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防止在重点行业及核心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我国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成当务之急,这也是银行业未来的发力点所在。 专家分析认为,金融助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着力点在于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贷款投放,尤其要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普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不再走传统抵质押融资的老路,实现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或是未来金融服务产业链升级的重要方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产业链升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未来信贷资产配置方向来看,高端制造业是重点。”曾刚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金融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产业链升级,最重要的是要从增加制造业信贷投放着手,解决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金融支持服务制造业的总量和结构,是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的重要内容。应进一步找准支持服务制造业的着力点,提升金融支持服务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总量看,近两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成效逐步显现。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万亿元,高于此前5年的累计增量;增速11.3%,为近5年最高。 专家认为,在此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需要适度增加高端制造业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同时进一步提高中长期信贷和信用贷款比重。 “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之一是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因此,要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优化制造业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要创新抵押担保新模式,以商标、专利等为授信依据,开发出更多信用贷款产品,满足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董希淼建议。 加强高端“智造”金融支持 “目前,金融对制造业的服务主要是满足以生产性融资为主的基本需求,但对核心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支持不够。而以抵押担保为核心的传统信贷模式,对科创型制造业企业服务力不从心。”董希淼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金融服务产业链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支持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从服务对象上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下一步要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方面的融资需求,提高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的科创型企业的服务力度。对于落后产能特别是‘两高一剩’行业,要坚决退出,将有效的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当然,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缓冲期。”董希淼认为。 此外,专家还强调,金融机构还要通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制造”的支持和服务。 “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绿色生态,推动构建由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要素组成的‘绿色制造体系’。”董希淼表示。 加快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相关信贷规模要再扩大,信贷结构需再调整。而在此过程中,关键一点在于如何创新产业链金融的服务模式,不再简单走过去传统抵质押的老路。 “未来拓宽制造业贷款的投放路径,必然不应再依赖传统抵押贷款的模式。下一阶段,打造数字化产业链金融生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展数字化的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着力点。”曾刚进一步分析称,“银行可以围绕着核心主导产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产业链金融平台的打造中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为产业链的运行提供更有效的机制。” 专家分析认为,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各方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管理。从金融角度而言,能够获取很多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出更精准的画像,对风险的把控会更加有效,从而探索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 “在产业链金融平台上,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得到应收账款的信息,通过抓取这些数据,就可以尝试很多金融产品创新,比如通过把应收账款票据化去拓展融资来源。通过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可以让产业链的运行和升级更加有效。同时,对金融机构自身而言,这将是对制造业加大投放的有效渠道,进而寻找到新的业务拓展空间。”曾刚认为。 对于探索数字化产业链金融的具体路径,董希淼建议:“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搭建制造业企业区块链平台,将基于核心企业的银行授信传递到链上企业;搭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缩短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贸易融资效率。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监测,提高产品匹配的精准度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1月4日公布的2020年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录得53,虽较11月的十年来高点下降1.9个百分点,但仍显著高于荣枯线,显示疫情后经济恢复仍在持续。 这一走势与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2月制造业PMI录得51.9,回落0.2个百分点,为2020年第三高位,连续十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制造业运行继续改善,供给和需求均处高景气水平。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尽管较2020年11月略有下降,但分别连续第十个月和第七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企业反馈显示,产出与新订单总量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属强劲。 外需方面,在海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国内出口需求稳步改善,使得新出口订单连续第五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工业金属涨价明显,制造业企业购进价格指数升至2018年1月以来新高,带动制造业企业出厂价格指数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值。企业反映原料尤其金属涨价,制造业平均投入成本大幅加速上扬,涨幅为三年来最强劲,导致制造商也上调产品售价。 成本压力导致企业对增加用工相对谨慎,部分企业采取削减成本措施,抑制用工扩张。2020年12月就业指数位于荣枯线附近,就业趋于平稳。 市场仍维持较高活跃度,库存相关指标保持稳健。采购量连续第八个月保持扩张,但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原材料库存继续保持增加,但增幅有所下降;产成品库存总体较2020年11月变化不大,但细分数据显示消费品库存略有增加,资本品和中间品有所减少。 在全球需求转强、疫情结束等预期因素下,制造业企业普遍相信未来一年产量将会超过目前水平。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高位略降,大幅高于荣枯线,亦略高于长期均值。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2020年12月,疫情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消退,预计后疫情时代经济的恢复还将持续数月。考虑到2020年上半年的低基数效应,未来半年宏观经济指标同比将更为强劲。与此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压力的增加以及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这对于疫情期间相关宽松政策的退出设计尤为重要。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预计四季度GDP实际增速+6.6%,超出市场预期。从生产法角度,10、11月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有所持续。因此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 工业积极向好,消极扰动有限 内外需求强劲仍然是工业生产有力支持,虽然12月出现的消极因素,例如国内电力供应能力、海外供给较弱与国内生产高速增长匹配不足,但我们认为造成的扰动有限,工业生产总体上仍将保持向好态势,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我们预计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8%。 投资继续修复,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劲修复 预计1-12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2%左右,较前值修复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7.6%,较前值修复0.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4%,较前值修复0.4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12月增速分别为16.5%、5.3%和12.3%,前值分别为11.5%、3.5%和12.5%,增速维持稳健较快,其中地产投资更具韧性,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基建投资维持稳健。 社零稳健修复,消费分化再现 预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5.5%,较前值提升0.5个百分点,消费持续稳健修复。经济持续强劲复苏,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缓解,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对消费总体有一定支撑。结构方面,受社交距离影响,消费分化修复特征再现。高社交属性修复遇到阻力,“宅经济”相关消费增速继续高增。 供给优势占优,出口持续景气,备货逻辑兑现,进口缓慢修复 供给优势占优,中国供给填补海外需求缺口持续兑现,预计12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出口同比增速11%;备货效应兑现,海外供给缓慢修复决定了进口缓慢修复的特征,预计12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进口同比增速3%;11月贸易顺差727亿美元。 预计信贷12月新增1.4万亿,社融新增2.7万亿,增速分别反弹至12.9%和13.8% 预计12月人民币信贷新增量为1.4万亿,对应增速为12.9%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我们的判断相比目前市场较为悲观的预期有较大反差。2019年12月新增信贷1.14万亿,我们看2020年12月仍能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在于:1、信托贷款监管强化使得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2、企业信贷需求仍然旺盛;3、表内票据预计有近4000亿的净增量,主因表内信贷有所收缩的情况下,企业年末发放奖金等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更有意图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获取资金。预计12月社融新增量达到2.7万亿,增速13.8%,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结构上,信贷、政府债券、票据融资、贷款核销是主要支撑。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超预期蔓延。 目 / 录 正 文 预计四季度 GDP 实际增速+6.6%,超出市场预期 10、11月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有所持续。因此从生产法出发,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从三架马车的需求侧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渐进修复,四季度消费持续向上改善,并呈现加速修复,但由于秋冬疫情又出现反复,高社交属性消费增速下滑,“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投资数据中,地产投资依旧更具韧性,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基建投资维持低迷或主因财政资金淤积及项目不足;四季度净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对GDP有明显支撑。综合看,由于我国GDP核算主要采取生产法+收入法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认为从四季度月度数据看,GDP增速有望超预期上行至6.6%,产出缺口显著为正。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稳民生、稳就业是2020年更重要的政策目标。8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6%,较7月再降0.1个百分点,失业压力继续缓解,全年失业率压力最大的时点已平稳渡过,完成全年6.0%的目标难度较小,我们由此提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由保就业切换至缺失,进而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稳健灵活适度。未来,我们认为需关注首要目标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11月26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央行持续关注金融稳定问题,预计2021年一季度央行将进入紧信用。 工业积极向好,消极扰动有限 内外需求强劲仍然是工业生产有力支持,虽然12月出现的消极因素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工业生产总体上仍将保持向好态势,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我们预计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8%,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9%。 在外需方面,海外供给能力恢复不利依然需要我国供给支撑其需求。12月以来,海外疫情形势愈加严峻,确诊人数激增,病毒产生变异对疫苗的有效性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海外城市封锁要求提升,生产供给能力难恢复。“宅经济”、抗疫物资等相关产品订单将进一步向我国转移,支撑我国相关制造产业较高速增长。12月出口集装箱指数CCFI大幅攀升,大超疫情前水平,出口仍将有强劲表现。 在内需方面,国内需求的强劲恢复是对工业相关行业的有力支撑,价格向好提振生产信心。第一,下游消费持续回暖,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持续上行,乘用车零售数据连续三周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第二,投资方面,制造业、地产、基建等投资保持稳步回升态势,对相关产业链具有一定支撑作用;第三,服务业加快恢复带动相关产业链生产,受疫情影响较重的线下消费领域修复的空间较大,线下观影人数和票房数据亦有所改善;第四,价格向好提振生产信心,12月动力煤、LME铜价、铁矿石价格表现强劲,螺纹钢、水泥价格势态良好。 12月出现部分对工业生产的消极因素,具有一定负面扰动,但总体影响有限。 第一,国外供给能力恢复不足,对我国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造成一定拖累影响。例如出口需求旺盛,但海外配合不足导致负面影响。根据中国容器工业协会(CCIA)的数据,由于欧洲和美国COVID-19相关的处理能力下降,平均集装箱周转时间已从60天前激增至100天。国内集装箱制造商已经扩大了轮班并提高了产能,但供不应求,在短期内对出口的高速增长有所制约影响。再如汽车芯片的海外供给能力不足对国内汽车生产亦有拖累作用,高频数据显示12月汽车轮胎开工率下行幅度较大。我们认为,由于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短期的海外供给消极冲击可以通过国内提高相应的生产能力解决,冲击较为有限。 第二,供电能力相较工业与居民用电需求高峰叠加而言偏弱,对工业的进一步提速有一定制约作用。例如,近期湖南、江西电力供应偏紧,浙江也出现限制用电情况。国家发改委12月17日回应称,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拉闸限电对耗电较高的产业生产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高频数据显示,12月以来高炉、焦炉开工率小幅下行,但依然高于去年同期;重点企业粗钢产量环比上行,主要钢厂达产率小幅下降。我们认为,虽然电力供应能力在短期内较难快速扩张,但是提升用电效率有助于改善这一负面影响。 投资继续修复,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劲修复 预计1-12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2%左右,较前值修复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7.6%,较前值修复0.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4%,较前值修复0.4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12月增速分别为16.5%、5.3%和12.3%,前值分别为11.5%、3.5%和12.5%,增速维持稳健较快,其中地产投资更具韧性,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基建投资维持稳健。11月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另外,受益于汽车销量回升及出口旺盛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及消费带动的消费品制造业的支撑强劲,我们认为12月此状态有望延续。地产投资保持韧性,基建投资受财政支出未完成预算影响,预计仍维持低位。 预计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劲修复 预计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修复至-2%,较前值回升1.5个百分点,当月增速有望保持在12%左右的高位。主要有几个方面支撑:第一,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强劲,基建投资当月增速稳健正增长,制造业需求改善,企业利润快速修复,5月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增速转正,且此后增幅波动上行,推动投资需求;第二,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保障制造业融资来源,除MPA考核加大制造业融资考核权重外,央行强调信贷的结构性调节作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下半年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维持在60%附近高位,较上半年30-40%的水平明显提高。 行业结构方面,预计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然表现最好,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支撑。1-11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8%,较前值继续大幅提高2.8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 除此之外,截至11月可得数据,从投资当月同比增速来看,表现较好的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76%,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6.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2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3%,食品制造业19%,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19%,纺织业13.8%等。其中,除高技术制造业外,受益于汽车销量提升及出口带动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及近期价格上涨明显的有色冶炼、煤炭等行业出现较大涨幅,对制造业投资构成较强支持,其他行业主要集中于受益于地产投资及消费加速修复带动的行业,这些行业投资仍将继续得到提振。同时,我们观察到,11月制造业行业中当月同比增速为负的仅有11个,较10月减少了5个。 总体看,制造业投资增速在部分行业的引领下,呈现确定性修复态势,且呈现加速修复走势,但2020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转正的概率仍然不大,我们维持年初的判断,预计年末回升至-2%的位置。 基建:财政支出平稳,基建小幅回升 预计2020年全年基建(统计局口径)同比增长1.5%。2020年,疫情发生后,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工具,在专项债发力、基建单月快速转正的背景下,市场对全年基建增速较为乐观,在疫情有效防控、经济良性修复、失业压力缓释等一系列积极信号显现后,Q3基建增速表现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主因在于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导致财政存款淤积、政策调整带来摩擦成本、天气因素扰动。 财政掣肘扰动基建进度。2020年Q4,财政是影响基建进度的关键因素,主要矛盾点在于财政年末集中花钱和财政存款淤积问题。财政年末集中花钱概率高,根据我们推算,由于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支出目标分别为3.8%和38%,为满足预算,Q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或需达到20.6%、52.5%,但从10月、11月财政支出增速来看,财政支出相对低迷,一般公共预算的基建类项目支出进度较慢,且Q3以来专项债投向基建项目比例也有所下降,可以看到财政掣肘对基建进度的扰动。 另一方面,财政存款淤积问题值得关注,主因在于以下方面: 1、从税收到债务性融资的收入来源变化导致资金下沉效率降低,并出现了资金下达并未形成支出的情况,根据财政部透露,截至11月底,1.7万亿直达资金已经下达完毕,80%以上的资金已经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资金结余。 2、逆周期托底压力降低,严守财政纪律,允许专项债用途调整,增加摩擦成本。基建对非农就业有重要的提振作用,随着疫后经济快速修复,托底压力下降导致基建发力的必要性下降,7月财预〔2020〕94 号文发布表示,允许依法合规调整专项债用途,可优先用于 “两新一重”、老旧小区改造、公卫基建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原则上9月底前完成即可,在调整用途的同时强调严守财政纪律,由此导致支出速率下降、摩擦成本上升,基建投资受到影响。 3、政策正常化意味着财政更加注重防风险。本次疫情,我国选择严守房住不炒底线,通过政府加杠杆的方式应对疫情冲击,随着政策开启正常化道路,行稳致远、收支平衡的财政纪律意味着财政将更加注重防风险。11月11日财库〔2020〕36号要求“加强地方债发行项目评估,严防偿付风险”,不仅要保证项目质量,还需要从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角度促成市场化融资约束的建立。在这种背景下,基建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投资回报率低,没有优质基建项目支撑,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必然会受到负面拖累。 此外,Q4一般是基建的传统淡季,今年Q4受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冷冬和供需错配推升再通胀的逻辑影响,电力供需差距拉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供电不足”的超负荷现象,导致阶段性拉闸限电的非常规措施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存基建项目的施工强度,对基建进度产生一定扰动。 地产投资稳步回升 预计1-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7.5%。房住不炒仍是政策主基调,短期政策调整是正常化回调,中性政策下,拿地平稳,销售韧性持续,建安稳步修复,到位资金保持高增,地产投资继续稳步回升。 政策调整符合正常化思路,结构性调整不是“全面收紧”。Q3一系列地产政策变化成为市场焦点,7月中旬深圳楼市收紧首当其冲,7月24日韩正主持房地产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的重要性;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强调三道红线,降负债是核心内容;8月26日住建部强调抬高政治站位。部分城市的边际收紧并不代表着全面收紧,因城施策的背景下,近期吉林、上海、天津等在人才落户放宽、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公积金异地信息互认等方面也有政策调整。 我们认为,近期政策调整是结构性的,围绕着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核心,在打压投机性需求、防范潜在风险等方面“紧”,在保障无房家庭、积极吸纳高技术劳动力等方面“松”,不应理解为全面收紧。同时,后疫情时代,政策回归正常化过程中势必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收紧,2021年地产政策大概率处于渐进正常化调整过程中,无需担心政策边际调整对数据产生较大短期冲击。 加速推盘促进资金回流,后续关注被动再投资链条。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12.1%和18.6%,保持较高水平,一方面得益于年末房企冲量,加速推盘积极性较高,疫情后部分城市形成一定涨价预期,居民对房价和促销相对敏感;另一方面是前期地产政策的边际调整对房企负债结构有一定扰动,房企有加速销售资金回流改善现金短贷结构的积极性,11月定金与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为14.6%和18.3%,处于较高水平,也有印证。 我们提示关注销售数据的滞后作用,Q2末起销售数据的快速修复,有助于带动后续主动再投资和被动再投资的表现,主动再投资方面,拿地和新开工数据表现平稳,我们提示后续关注被动再投资链条,2016年后,“预售-竣工”的预售未竣工面积持续累积,形成了一定的“待竣工库存”,2020年疫情进一步推高预售未竣工面积,我们认为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引导下,在降负债、透明化经营等短期监管政策的要求下,房企有加速销售尾款回收的压力和意愿,预售待竣工库存有望去化,被动再投资链体有望对建安投资形成支撑。 老旧小区改造有利好,未来关注社区补短板。7月国办发2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强调加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我们此前一直提示关注短期“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提振建工-拉动投资”带来的利好,临近年末,年内各个省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开工进度接近完成,施工过程有助于提振建安投资。此外,我们提示未来关注社区补短板的政策落地、执行,住建部8月底发布《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社区补短板与老旧小区改造存在一定交叉,但社区补短板的涵盖范畴更大,包括老旧小区、在建小区及未来待建小区。 根据统计原则,老旧小区改造及社区补短板中,符合新建原则并隶属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实施的,将被计入房地产开发投资之中,对建安投资将形成支撑。 社零稳健修复,消费分化再现 预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5.5%,较前值提升0.5个百分点,预计1-12月社零累计同比-3.8%,较前值回升1个百分点,消费持续稳健修复。经济持续强劲复苏,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缓解,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对消费总体有一定支撑。 结构方面,消费分化修复特征再现。冬季来临,国外疫情加速蔓延,输入风险逐步加大,国内北京、大连、成都等多地疫情小范围反弹,疫情防控再次升级。受社交距离影响,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预计餐饮、纺服鞋帽等高社交属性修复遇到阻力,“宅经济”相关消费增速继续高增。 12月汽车消费仍有较好表现。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前四周乘用车日均零售6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11月同期增长16%。12月车市零售增长动力相对较大,当前有8省、35个地级市的地方性促消费政策在年底前陆续到期,对年末汽车消费有一定刺激作用。另外,经过11月“影片荒”之后,新电影开始陆续上映,12月份票房数据快速改善,有望带动线下消费有所改善。 失业率与上月持平,就业压力总体不大 预计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维持在和11月相同水平。失业率有望连续四个月稳定在5.5%以下,就业压力总体不大。一方面,我国疫情控制较好,经济快速修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在11月继续稳步回升,1—11月累计利润同比增长2.4%,用工需求随之增加,部门企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另一方面,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会议同时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 目前,就业压力有两大主要来源。一是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失业率面临季节性冲高的可能,2018年、2019年12月失业率均较11月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今年春节时间较晚,农民工返乡抬升失业率可能会在1月数据中才有所体现。二是考研人数和应届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大学生仍然是就业重点群体。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考研人数达到377万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或超过1000万人。 猪价止跌回升,工业价格上涨 预计12月CPI环比+0.5%,同比零增长。其中,季节性因素支撑食品项价格,猪肉价格止跌回升;预计12月PPI环比+1.0%,同比-0.6%,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探,PPI快速向上修复,2021年一季度转正可期。 CPI环比上行,猪价止跌回升 预计12月CPI环比+0.5%,同比零增长。食品消费旺季来临拉动食品项价格上涨。猪肉价格止跌回升,重新站上40元。一方面,由于猪肉消费旺季来临,需求端有较强支撑;另一方面,尽管能繁母猪存栏连续增长,但目前的母猪存栏结构中后备三元母猪占比46%,由能繁母猪补栏到生猪补栏效率较低,供给端回暖速度略慢。中长期来看,供给确定性回升推动猪价进入下行通道逻辑不改。蔬菜、水果价格开启季节性上涨,支撑CPI食品项环比上升。大豆、玉米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一方面生猪供给确定性回升饲用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拉尼娜催化供给收缩预期。 社交距离再度拉开,非食品项恢复乏力。冬季来临,疫情局部再起,多地进入战时状态,社交距离拉开加之12月出行淡季,线下消费走弱,在疫苗短时间内无法大面积发挥作用的前提下,12月票房数据走低,线下娱乐减少,预计服务类消费价格走低。冷冬已至,御寒需求增加;在全球棉花供需偏紧,我国内需增加、外需订单部分回流的大背景下,棉花价格上升提高服装成本,支撑服装项环比。 PPI快速修复,Q1转正可期 预计12月PPI环比+1.0%,同比-0.6%,PPI持续修复。高频数据显示,12月工业原材料价格普涨。高频数据显示,12月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探。国内大面积降温供暖需求增加,叠加工业生产势头旺盛,动力煤价格环比增长13%,港口、电厂补库需求急迫,供给压力增大;12月4日OPEC+会议关于明年复产速度达成一致,叠加需求复苏预期较强,原油价格有所修复;海外经济修复,对原材料需求快速提升,铁矿石价格持续走高带动钢材价格大幅上涨;PTA市场12月价格维持上行态势,玻璃、水泥、化工品等价格也有良好表现,预计12月PPI将大幅修复,2021年一季度转正可期。 12月中下旬起,湖南、浙江、江西等省份由于用电需求过于旺盛而开启“拉闸限电”,对生产数据造成一定扰动,但同时体现了供需缺口已扩大至较高水平,工业品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自然有涨价动力。目前,美国、日本等海外经济工业品库存开始触底回升,未来1-2个季度全球迎来一轮补库共振,工业品需求端仍有较强支撑,PPI仍有较大向上修复空间。 供给占优,出口持续景气,备货兑现,进口缓慢修复 出口表现强劲,“循环优势”凸现,我们预计,12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出口同比增速11%,贸易顺差727亿美元。4月以来,我们前瞻提示出口超预期提振经济增长,主要支撑逻辑是中国供给优势来填补海外缺口,现已逐步兑现、印证。当前,海外疫情反复,疫苗还未实质性落地并产生实质性影响,海外供给体系相对较弱。我们继续坚定提示关注出口的持续景气,特别是两个大循环互促有助于发挥我国供给优势,带动出口保持强劲,同时在行业层面也可以关注出口带动行业基本面改善的逻辑。4月起,我们提示关注出口超预期的逻辑,过去半年时间已经持续印证,2020年出口景气成为经济修复的重要支撑。 2020年末,出口短中长期走势、持续性等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我们在多篇报告一一回应,当前我们继续维持前期判断。 我们在《Q4哪些行业基本面会改善》中提示关注Q4出口景气带来的行业基本面改善。截至9月,外需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已经逐步进入补库周期,涉及行业有文教体育、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1-9月相关的纺织品、集成电路、音视频设备等品类出口增速持续表现较强。同时,疫情反复对抗疫物资、“宅经济”相关行业产生利好,受益于出口景气,医药制造、专有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表现出补库特征。我们预计Q4上述行业基本面有望改善,有望呈现营收回升、生产加速、弱补库的特征。 我们在《大国博弈与跨周期调节——2021年度策略报告》中提示2021年出口仍有延续性,关注三种机制带来的三条主线,三种机制主要是竞争性替代(暂时性替代)、非竞争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全球补库共振,2021年上半年前两种机制作用更强,下半年后两种机制可能更强,全年出口维持景气特征,三种机制指引着三条投资主线:短期订单转移较难持续、中国供给优势形成永久性替代的赛道、补库共振利好处于产业链枢纽环节和全球分工渗透率高的赛道。 我们在12月外发《2021年出口景气对产业链影响如何?》报告中提出:2021年影响出口的三种机制是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当前我国受益于海外供需错配带来的出口景气,2021年疫苗兑现和疫情防控决定出口走势的节奏,我们认为上半年相对好于下半年,全年维持7.5%的出口同比增速。行业层面,我们坚定看好受益于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对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专有设备、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具备持续拉动。中国制造“冠绝全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逐年提升,中高端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具备突出优势;疫后全球供应链体系重塑,在供给出清格局下,中国领先性修复发挥供给优势,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动装备制造业突破既定约束,实现对海外供给的永久替代。 高频数据验证出口景气,CCFI再创新高。12月上旬,中港协监测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1%,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集装箱短缺现象仍未缓解,CCFI价格也有反映,在出口需求和集装箱短缺因素影响下,CCFI指数持续上行再创新高,截至12月25日上涨至1577.2的年内新高,较11月27日上涨378.48点,同比已经达到31.6%。 预计12月人民币计价当月进口同比增速3%。继Q2出口超预期成为重要的宏观预期差后,下半年市场对进口走势的判断也出现分歧。提出的备货短期推升进口的逻辑兑现后,我们继续坚定提示海外供给是决定进口增速的关键因素,疫苗短期大范围落地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概率较低,全球疫情反复,病毒出现变异,发达经济体年末也重启限制性措施防范输入性疫情。综合来看,海外供给能力修复较慢,这决定了我国进口的长期走势可能是缓慢修复的,外供大幅改善前,进口持续高增概率较低。 高频数据显示12月进口小幅修复。油价持续上涨加上经济持续向好带动成品油需求增加价格回升,炼厂开工率显著提高,原油去库存趋势明显。12月上旬,中港协重点监测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同比减少7.5%,较前期扩大4个百分点。12月上旬,我会重点监测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同比减少11%。此外,12月CDFI较11月小幅抬升,截至12月30日,CDFI收于826.91。 预计信贷12月新增1.4万亿,社融新增2.7万亿,增速分别反弹至12.9%和13.8% 预计12月人民币信贷新增量为1.4万亿,对应增速为12.9%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我们的判断相比目前市场较为悲观的预期有较大反差。12月信贷数据有些负面影响因素,如银行为1月信贷开门红储备项目,很多贷款挪后至2021年年初发放,以及近期按揭贷款、地产开发贷受限等。2019年12月新增信贷1.14万亿,我们看2020年12月仍能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在于:1、信托贷款监管强化使得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2、企业信贷需求仍然旺盛,尤其是制造业投资11月当月增速攀升至两位数增长,意味着盈利改善的情况下,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乐观,资本开支意愿增强,企业中长期贷款仍将较为乐观,MPA考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此逻辑均在延续;3、表内票据预计有近4000亿的净增量,主因表内信贷有所收缩的情况下,企业年末发放奖金等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更有意图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获取资金。 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提出“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左右”,根据我们的预测值,2020年全年信贷新增将为19.8万亿。 预计12月社融新增量达到2.7万亿,增速13.8%,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结构上,信贷、政府债券、票据融资、贷款核销是主要支撑。其中,12月政府债券项目对社融贡献预计仍有超5000亿;虽然12月信用债收益率自高位回落,但受11月信用违约事件的冲击影响,12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仍将低迷。值得注意的是,受信用债融资受阻及经济修复、贸易往来增多的双重影响,12月票据发生额继续大幅增加,预计未贴现票据规模对社融有超4000亿的贡献。2020年银行加强贷款核销力度,预计12月规模仍可高于去年同期,即超3000亿。信托贷款将是12月社融的主要拖累,但受上述项目强劲的对冲,对整体社融规模不会构成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维持12月社融继续高增,增速有小幅反弹、维持高位的判断,这也是我们此前观点的延续,即2020年全年社融新增规模超35万亿较为确定,增速维持稳健高位。 12月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较为宽松,DR007仅在月末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而年底财政资金“淤积”状况预计有所改善,预计12月M2增速反弹0.3个百分点至11%。地产销售、基建建设、制造业生产及消费活动的修复情况下,实体经济活力继续提高,但受企业年末支付工资奖金等因素影响,预计12月M1增速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至9.4%。 年初以来,货币政策以保就业为首要目标,维持稳健略宽松的基调,随着失业率二季度以来逐步企稳,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缺失,从二季度末逐渐转向稳健灵活适度。后续我们提示,随着失业率压力缓解,需关注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由缺失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摘要首次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来看,央行后续将更加侧重紧信用调控,随着经济修复,2021年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央行除了MPA考核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叠加广义赤字也会明显收缩,社融增速也将出现明显回落,这将是2021年货币政策调控主基调。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超预期蔓延。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0年12月31日 经核算,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14631亿元,比上年增长7.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1.6%,与上年持平。 从内部结构看,专利密集型产业中制造业相关行业规模大,增加值占比达到72.9%。其中,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34004亿元,占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为29.7%;其次是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23021亿元,所占比重为20.1%;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2%、8.7%和2.3%。 从增长速度看,专利密集型产业中服务业相关行业发展较快。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增长17.2%,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4.0%,明显高于制造业。 2019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 分类名称 增加值 (亿元) 增速(%) 构成(%) 专利密集型产业 114630.7 7.0 100.0 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 23020.5 6.8 20.1 新装备制造业 34004.1 3.6 29.7 新材料制造业 13983.4 -1.0 12.2 医药医疗产业 9974.3 5.4 8.7 环保产业 2599.6 7.2 2.3 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 22822.9 17.2 19.9 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 8225.9 14.0 7.2 注: 1.增速为现价增长速度,未扣除价格因素。 2.若数据分项合计与总计不等,是由于数据修约误差所致。 附注: 1.指标解释 专利密集型产业,指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指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 常住单位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负责、控制和管理下,利用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2.核算分类 专利密集型产业核算分类以《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为基础,采用两级分类。第一级分类按照经济活动性质分为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等七大类。第二级分类是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细化为188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 3.核算方法和资料来源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按照收入法核算。核算所需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有关专业统计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等。
育新机、开新局。从大到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制造业发展正经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金融业能够在这种发展和升级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成为近年来监管部门与各行业着力探索的问题。 政策率先提供了推力和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提升考核权重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如,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中进一步提高了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和制造业融资的考核权重;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 金融机构挑起大梁,全力支持制造业企业。《金融时报》记者从银保监会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万亿元,高于过去5年的累计增量;增长11.3%,为近5年最高。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2.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恢复性增长有所加快,包括金融在内的各方资源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提升制造业发展“含金量” 对制造业的重视基于多重因素——有内有外,有困境所限,有产业升级之下要经历的必然阶段。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光大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张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产业链中创造价值、吸纳就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 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部分制造业行业仍然产能过剩。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随着国家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制造业企业订单逐步恢复,部分“两头在外”加工企业转向内销,但市场需求仍低于生产恢复的进度。 制造业企业是经济浪潮中的“大船”,是经济发展之“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制造业本身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认识,对相应的金融服务也理应有更高的要求。 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白名单、创新各类产品、引入数字化技术……针对制造业,商业银行正在打造全方位金融方案。 “真金白银”最为实在。“作为国有大型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李洪斌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建设银行坚持以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这“三个能力”建设为根本遵循,将主动践行大型银行担当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金融力量。截至2020年11月末,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贷款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贷款客户突破20万户,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发挥带头示范效应,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贷款——为制造业“量体裁衣” 中长期贷款是银行业解决制造业融资问题的关键点。 过去,受金融服务新兴制造业能力不强、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不高,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也较低。然而,先进制造业依赖于研发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征,需要的是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长期投资,对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大。同时,以短期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不仅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也导致企业必须在资产端匹配相应的流动性资产,从而限制了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研发和主营业务中,造成企业长期盈利能力边际下降。 商业银行顶层设计无疑要发挥“指挥棒”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建设银行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专门政策,实施差别化项目准入、抵质押管理和项目评估流程,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核程序,帮扶临时困难企业等,并在资源配置、定价管理、考核激励、行业研究等方面加强配套支持保障,通过研发新产品,加强对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的支持,鼓励发放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11月末,建设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均达到5000亿元左右,均较年初增长1000亿元左右,有力支持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光大银行要求全行在授信业务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丰富金融产品,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把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同时,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额度管理、贷款定价、前置准入审批等权限下放给分行,并给予考核优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先进制造业贷款项目,给予内部资金考核优惠。截至11月末,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长64.39%,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均超额完成全年增速任务目标。 兴业银行构建了涵盖全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企业等多种类、多层次的优质制造业企业白名单,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资产负债比例考核机制,在降低制造业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持续深化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业务的耕耘。截至今年11月末,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91亿元,较年初增长352亿元,增幅达47%。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三季度末,余额超6.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万亿元,增长22.1%,比制造业贷款整体增速高近一倍。 制造业升级之下的新金融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银行还需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急企业之所急,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之所困。 一般而言,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差异较大。大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丰富、融资能力强,主要通过合理搭配融资产品和期限以降低成本,如有的大型优质企业通过贷款招标、整体价格谈判等方式,降低贷款成本。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抵质押能力较弱,在抵押物提供便利性、贷款发放时效性等方面要求较高。高端制造业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初期投入巨大,对资金规模、股债资金合理配比、资金期限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基于这些不同需求,银行创新推出了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例如,建设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制定先进制造业信贷客户选择标准,建立起“十大产业、五个维度、六项措施”的管理模式,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加大资源投入,积极服务掌握关键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细分行业领军客户。该行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要素,建立了“技术流”评价体系,将企业的“软实力”打造成融资的“硬通货”。值得一提的是,该行针对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多、住宿难的问题,充分运用新金融理念,深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推出“产业工人住无忧”方案,让企业员工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兴业银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涵盖贷款、债券、基金、股权投资、租赁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2019年,在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购贷款的支持下,安踏集团完成对始祖鸟母公司芬兰体育用品公司亚玛芬的收购,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体育品牌公司。今年8月,该行又作为主承销商之一,以利率3.95%的价格帮助安踏体育完成2020年度3年期10亿元熊猫债发行,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据统计,截至11月末,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573亿元,投资制造业企业债券超过957亿元,融资租赁204亿元,并购融资业务投向制造业14笔、融资规模45.36亿元,并在近4年累计为制造业承销发行债券3647亿元,支持了吉利汽车、福耀玻璃、京东方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创新活力,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大中型银行业务多元性强、产品种类丰富,有更强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综合金融打包“一揽子”服务,能够降低其总体财务成本。 筑牢防风险藩篱 “在支持制造业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面对内外部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在存量风险和疫情影响相叠加的影响下,不断优化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张琦强调了防风险的重要性。 “防范风险最重要的是投对方向,有保有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总体而言,新增贷款规模是要增加的,但是内部有增有减。例如,对于符合产业链升级趋势、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要重点支持;而对于产能过剩、发展粗放的企业,则要逐步退出。因此,未来对于制造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厘清信贷投放结构,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只有真正了解了实体经济,银行才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曾刚说。 对此,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产品质量提升,压缩退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为实现制造业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兴业银行则实行“有保、有控、有压”的差异化信贷政策。《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该行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适应产业升级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领域,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技术改造等经济新动能领域,以及受经济周期变动影响较小的医药、汽车、环保等弱周期产业民生消费领域,对产能过剩的产业实施总量严控。同时,进一步理顺尽调、审查、贷后管理等各业务环节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优化流程,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甄别能力、预警能力、计量能力、应对能力,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新阶段 新突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国制造正站在新方位和新起点上,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金融如何助力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也是摆在当下的重要命题。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布局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工业强基’工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张琦表示,下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以及各项政策帮助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不断加速。光大银行将坚持“两动三化”(创新驱动、整合推动,国际化、市场化和数字化)战略思维,围绕“敏捷、科技、生态”三大战略转型,把创新驱动作为“动力系统”,推进E-SBU协同发展战略和集团联动,坚决落实好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把支持制造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做好信贷服务工作。 对此,李洪斌也表示,建设银行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不断运用新金融逻辑,引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践行新金融行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可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礁石险滩”,金融服务同样要“过关斩将”。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局和责任,又是市场和机遇。新的阶段,商业银行服务制造业必将在守正和创新中再进一步。
纳思达31日早间公告,公司近日收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关于印发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及通过复核的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的通知》(工信部联政法函【2020】351号)文件,经企业自主申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中央企业推荐、行业协会限定性条件论证、专家组论证等程序,确定了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名单,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