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郭晓蓓 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分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五大看点: 一是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是稳增长,还是促转型,新基建都有重要意义。从短期来看,新基建能在当下快速扩大有效投资,为相关行业带来就业岗位的增长与补充,进而促进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弥补传统基建与消费人群需求错位的现象;从中长期来看,AI、5G、云计算等一套组合拳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精准感知、在线处理和智能决策,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基建的重要性减弱,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需要齐头并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新基建加传统基建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其中,新基建代表产业升级产业创新的方向,包括5G、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兴领域;传统基建作为稳定器对经济增长起支撑作用,包括铁路建设、旧房改造等传统领域,“两新一重”,新老结合,新老交替,新老共同作用来实现“六稳”和“六保”。 二是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从2019年加快推进“互联网+”,到2020年全面推进“互联网+”,“互联网+”的作用被更显著强调。而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周期始于硬件设备,随着2019年硬件端盈利企稳回升,5G网络建设进程加速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到2023年,中国经济一半以上将实现数字化,大量新型企业将应运而生,互联网科技产业将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三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目前国内经济处于恢复过程中,制造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需求恢复相对偏慢,疫情海外扩散又加剧了中国出口的不确定性。疫情的出现成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契机。而“智能+”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和落地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基础不完备、科研基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革新的意识和素质需要强化等。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预计未来,智能制造业将由点状突破向区域制造业提升迈进,由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行业向更多制造业细分行业扩展,最终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预估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11%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1万亿元。 四是推动消费回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接触式消费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0%。不过,疫情也促进了线上购物、外卖送餐以及新零售行业的发展。报告以促进服务消费、线上消费、农村消费等为重要着力点,提出通过稳就业促进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未来相关行业将从政策支持中受益。 五是再次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房地产方面的表述与往年相比更为简短。一方面,继续贯彻“房住不炒”,明确“因城施策。说明相较于过去关于棚改攻坚等较大力度的政策目标,维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仍是近年中央的政策定调。 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生活和居住体验。报告指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老旧小区改造为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安全、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想象空间。据国家住房与城乡建部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5月,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建筑面积约为40亿平方米,预计老旧小区改造将创造10万亿的商机,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面的参与和利益,方法和路径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多家核心报刊、新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专注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金融科技。)
“ABB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分公司、办公处都已平稳有序实现复工复产,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日趋正常。我们的业务正走出疫情期间的谷底,重拾上升趋势。”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ABB中国总裁张志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次疫情加速了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此前不久,其向一汽大众一厂涂装车间(奥迪A4L产线)提供的90余台机器人使得喷涂自动化率达到了100%,这减少了疫情之下产线对人工的依赖,从而使该车间如期复工。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这是中国制造快速复苏的一个注脚。4月当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9%,年内首度转正,而1-2月份、3月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3.5%、-1.1%。 受访专家认为,制造业复苏是工业超预期转正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量中小企业的复工达产,私营企业工业增长了7.0%。疫情期间电子制造等行业需求旺盛,新老基建明显提速,机器换人也在持续推进,这使得当月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8%、40.8%、29.2%、26.6%、26.2%。 最引人瞩目的是4月汽车制造业大增5.8%,当月汽车产量为210.0万辆,增长5.1%。专家认为,在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近期车市渐显触底反弹势头。 制造业明显复苏 数据显示,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但4月当月的工业增速在年内首度转正,实现了3.9%的增长。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的复工达产是4月工业数据扭负为正的主要原因。“4月三大门类中能源类相对平稳,采矿业增速则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增速高达5.0%,比上月高了6.8个百分点。” 她指出,由于前3个月制造业开工率不足,排产被推迟,积压了不少前期订单,工厂开工后存在赶进度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5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截至4月25日,全国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已接近85%。 她介绍,4月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有所扩大;统计的612种商品中60%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也比上个月扩大了20多个百分点。 张亚丽认为,这是因为大量中小企业在4月实现了复工复产。“此次疫情中,不同企业复工顺序并不一致,此前国企是复工的重点,其工业增速明显好于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而随着全产业链复工的推进,4月份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开始复工,制造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多,占比也更大,这带来了工业的全面复苏。” 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而私营企业增长了7.0%。 张志强也介绍,ABB上下游供应链中有大量中小企业,其在复工过程中面临着员工返岗、物资交通、租金税费等诸多压力,而这些供应商产能的恢复直接影响着ABB等大型企业的产能恢复。 “比如他们没复工,我们在计划排产时会面临物料脱节的情况,甚至会影响交货期及合同履行。中小企业复工率明显低于大企业,而只有前者复工才能让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运转起来。” 交行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生产类高频数据普遍明显回升,随着企业复工率和开工率上升,预计未来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小幅上升态势。由于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进行核算,预计二季度经济有望恢复小幅增长。 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的预期并不乐观,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4月工业数据有所向好,但累计数据还是负增长,“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生产端的改善,在各方努力下,这并不困难;但需求端、价格端、工业利润、库存等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而后者不以意志为转移。” 张亚丽指出,工业品通缩加剧可能会影响工业利润的恢复,抑制工业投资与生产,目前需求侧的恢复并不一致,国内需求明显好于国外,“比如4月国内社零消费数据降幅比上月收窄了8.3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却比3月降低了2个百分点。” 汽车、工业机器人增势良好 从行业上看,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9.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和5.4个百分点。相关产品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比如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增长都在40%以上。 张航燕表示,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方兴未艾,其上下游产业链有加速的趋势,而近期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销售火热并纷纷上调价格,说明传统的基建项目也在加快开工。 值得注意的是,4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而在此前一年多的时间中,工业机器人增速持续出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大幅下滑。 张亚丽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经过寒冬之后正在迎来暖春,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加速了部分制造业的机器换人的步伐,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另一方面是机器人下游的电子、汽车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需求改善。 张志强表示,在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的形势下,机器人在生产线的应用凸显了极大的优势,不仅减少了用工成本,降低了车间内人员密集度,还能高效恢复生产。 他强调,中国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应用市场,但根据IFR的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40台,相比新加坡的831台、韩国的774台、德国的338台,中国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在机器人的下游,4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1.8%,其中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速为26.2%,集成电路增速为29.2%。 张亚丽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发生后,居家办公、上课的需求带动了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电子类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中国在部分产品与零部件上加大了研发投入,加快了国产化替代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4月汽车产量为210.0万辆,增长5.1%,其中,新能源汽车7.7万辆,下降17.2%;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高达68.8万辆,同比大增12.4%。 张亚丽认为,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市场下行之后,汽车行业近期渐显触底反弹的势头,与此同时,中国在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 截至目前,国内已执行汽车限购的8市1省中,除京津两地外,其他省市均已不同程度松绑,或增加指标配额,或全面取消限购。此外,深圳、珠海、佛山、嘉兴、南昌、乌鲁木齐等数十个城市还拿出真金白银,发放优惠券补贴新车消费。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4月汽车产销两旺一方面是受疫情后补偿性消费的提振,另一方面则受湖北等地汽车产业链加速复工的影响。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上月为下降1.1%。从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2.27%。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 分三大门类看,4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5.0%,上月为下降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上月为下降1.6%。 分经济类型看,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私营企业增长7.0%。 分行业看,4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纺织业增长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5.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2%。 分地区看,4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5.3%,中部地区增长4.5%,西部地区增长5.1%,东北地区增长2.8%。 分产品看,4月份,612种产品中有36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0701万吨,同比增长3.6%;水泥22347万吨,增长3.8%;十种有色金属493万吨,增长3.8%;乙烯168万吨,下降1.4%;汽车210.0万辆,增长5.1%,其中,新能源汽车7.7万辆,下降17.2%;发电量5543亿千瓦时,增长0.3%;原油加工量5385万吨,增长0.8%。 4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年同月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79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
[摘要]分三大门类看,4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5.0%,上月为下降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上月为下降1.6%。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上月为下降1.1%。从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2.27%。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 分三大门类看,4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5.0%,上月为下降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上月为下降1.6%。 分经济类型看,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私营企业增长7.0%。 分行业看,4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纺织业增长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5.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2%。 分地区看,4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5.3%,中部地区增长4.5%,西部地区增长5.1%,东北地区增长2.8%。 分产品看,4月份,612种产品中有36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0701万吨,同比增长3.6%;水泥22347万吨,增长3.8%;十种有色金属493万吨,增长3.8%;乙烯168万吨,下降1.4%;汽车210.0万辆,增长5.1%,其中,新能源汽车7.7万辆,下降17.2%;发电量5543亿千瓦时,增长0.3%;原油加工量5385万吨,增长0.8%。 4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年同月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79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降一升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0年4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0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改善。2020年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荣枯线以上,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分别为59.7%和52.1%,比上月上升4.6和0.3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截至4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98.5%,较3月调查结果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为99.7%,上升1.0个百分点。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回落 4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状况较上月继续改善,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制造、石油加工等9个行业PMI指数高于上月,纺织、化学原料制品、造纸印刷等12个行业PMI指数低于上月。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生产指数为53.7%,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活动继续保持复苏势头。从劳动力需求看,从业人员指数为50.2%,企业用工量连续两个月增加。截至4月25日,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已复工企业中,77.3%的企业复产率达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高于上月9.4个百分点。 二是大中小型企业均保持复苏态势。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1%和50.2%,比上月回落1.5和1.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从生产活动看,大、中、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分别为54.1%、53.3%和53.4%,生产均继续回升。 三是需求恢复弱于生产。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低于生产指数。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纺织、纺织服装服饰、化学原料制品等15个行业新订单指数低于生产指数,行业需求复苏滞后于生产。调查结果显示,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比高达57.7%,部分企业反映市场需求疲软,产品销售面临困难,订单回补尚需时日。 四是进出口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国外疫情加速扩散,全球经济活动剧烈收缩,我国外贸面临较大挑战。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3.5%和43.9%,比上月下降12.9和4.5个百分点。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新签订的出口订单锐减,甚至已开工生产的订单被取消。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 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建筑业活动加快恢复。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7%,较上月上升4.6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高于总体。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7.1%和65.4%,比上月上升4.0和5.5个百分点,在复苏传统基建、加快新基建等政策推动下,建筑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 服务业稳步复苏。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在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等政策推动下,服务业多数行业业务活动稳步恢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其中,与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60.0%以上,企业经营活动恢复较快;近期各地餐饮消费活动重启,餐饮业较上月明显回暖,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0%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及技术服务商务活动指数上升明显,新动能进一步助力我国经济复苏和消费增长。 虽然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但部分行业复工复产仍然比较滞后。住宿、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45.0%以下,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小幅回升 4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恢复。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7%和53.2%,环比一降一升。
降准如期落地 8000亿元流动性今起释放 政策礼包连发 开年经济“稳”启动 刚一开年,稳经济的政策“礼包”就接连落地:1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000多亿元流动性开始释放;1月3日召开的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个议题是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1月2日伴随四川和河南发行地方债,全年地方债发行大幕开启,进度比上年再提前;1月1日起,850余种商品调低进口关税、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新政落地。 业内专家指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0年我国经济“稳”字当头,无论是开年已经接连落地的“稳经济”政策,还是近期密集召开的各部门年度工作会议,均释放出“稳”的强烈信号,多措并举全力确保我国经济开局“稳”。 央行送出2020年开年第一个“大礼包”:今日降准如期落地,此次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义举表示,降准有利于经济稳增长。当前稳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本次降准体现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有利于总需求的提振。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此次全面降准中,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获得长期资金1200多亿元,有利于增强立足当地、回归本源的中小银行服务小微、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同时,此次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特别是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一面是金融加大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一面是直接聚焦制造业稳增长,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 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制造业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要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30%,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必须以制造业的增长为支撑。”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稳就业看,稳制造业增长也是实现稳就业目标的基本途径。同时,制造业是知识经济的载体,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密不可分,促进制造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2020年“六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逆周期调节。由于开年有包括MLF(中期借贷便利)一季度到期、缴税、地方债提前发行等较多资金回笼,加上春节跨年资金需求旺盛,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与开年的资金回笼形成对冲,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基本稳定,并非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地方债的加快发行旨在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国常会对制造业稳增长的重视体现了政策层对于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的重视,稳投资作为“六稳”的核心部分,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投资近年来迅速增长,新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提高将进一步助力稳增长。 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全面降准和地方债加快发行等多措齐发正是体现了“宽货币、紧信用、松财政”的政策布局,也凸显了当前政策的主要目标,即以我为主进行逆周期调节稳增长。 首先,为了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央行开年进行全面降准,进一步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释放更多廉价的中长期资金来提高银行主动放贷意愿、增强制造业企业融资能力。通过改善企业环境,夯实制造业“愿贷、敢贷、会贷”的长效工作机制,从内部提升企业生产扩张动能。 其次,专项债加快发行也体现了基建托底稳增长的政策取向,通过调降利率及适当适时降准为专项债的发行提供更好的利率环境。通过提振全社会生产与投资的内生增长动能,在外部不确定性仍存的情况下缓和经济下滑的压力。 当前来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工具箱已经开启。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已经落地的政策之外,多部门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也释放出明确政策信号,围绕全面做好“六稳”、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酝酿储备更多政策措施。 例如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大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搞好重大项目储备实施,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培育、拓展消费新增长点。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贯彻“六稳”部署,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稳定制造业投资,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更多旨在支持实体的金融政策将在一季度落地。从2020年3月1日起,存量贷款利率将“换锚”,LPR在存量贷款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而伴随着LPR在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望继续降低。 1月2日至3日召开的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对2020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要求,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