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限电主要受环保限产、煤炭供应偏紧等供给端因素影响,电力需求并未发生明显增长。当下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和2010年较为相似,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基本面特征,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后续煤炭、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或将延续上行,部分周期股有望随之获益,而债市则将在多空扰动之下维持震荡。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当前限电主要受环保限产、煤炭供应偏紧等供给端因素影响,电力需求并未发生明显增长。当下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和2010年较为相似,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基本面特征,我们认为后续煤炭、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或将延续上行,部分周期股有望随之获益,而债市则将在多空扰动之下维持震荡。 限电,为何如此?从供给侧的角度看,煤炭供需矛盾加剧、部分地区限制电力消费或是近期限电的原因之一。从需求端的角度看,用电旺季来临、出口订单走强也可能推升社会用电需求,进而导致电力供应相对偏紧。综合来看,尽管限电受供需双方共同影响,但其中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供给侧。 回看历史上的几次限电时期。回顾历史,我国曾在2008年、2010年、2018年出现过三次雪灾,历次雪灾中,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限电政策。2008年和2010年我国煤炭库存压力有所体现,电力供需矛盾加剧,煤炭、铁矿、螺纹钢等工业品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但工业生产跟随工业用电而一并回落,股票市场有所调整,债券市场则呈上涨态势;而2018年我国煤炭供应充足,电力供需压力并未有明显升高,因而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停电的现象,在此环境之下工业品价格整体震荡,股市、债市则主要受全球资本市场共振影响。结合来看,大规模限电举措通常会在煤炭库存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推出,往往伴随着工业品价格上行,但工业生产也可能随之放缓,进而导致债强股弱的现象。 限电如何影响大类资产价格?当前的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和2010年较为相似。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基本面特征,我们认为后续煤炭、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或将延续上行,部分周期股有望随之获益,而债市则将在多空扰动之下维持震荡。 结论:结合本文分析,当前限电主要受环保限产、煤炭供应偏紧等供给端因素影响,电力需求并未发生明显增长。回顾历史,我国曾在2008年、2010年、2018年出现过三次雪灾,历次雪灾中,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限电政策,结合来看,大规模限电举措通常会在煤炭库存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推出,往往伴随着工业品价格上行,但工业生产也可能随之放缓,进而导致债强股弱的现象。立足当下,当前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和2010年较为相似,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基本面特征,我们认为后续煤炭、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或将延续上行,部分周期股有望随之获益,而债市则将在多空扰动之下维持震荡。 风险因素:海外疫情走势超预期,国内气候变化超预期,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宏观经济走势超预期等。 正文 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或省内部分地区相继发布有序用电或限电通知引发市场关注,限电措施缘何推出?对于大类资产而言又将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限电令”来袭,影响几何? 限电,为何如此? 从供给侧的角度看,煤炭供需矛盾加剧、部分地区限制电力消费或是近期限电的原因之一。中国虽然是产煤大国,但国产煤相较进口煤而言价格较高、质量参差,因此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煤炭需求要通过进口实现。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工业链停滞,国际贸易受到明显冲击,在此背景之下,今年国内煤炭进口明显遇冷,5月煤炭进口金额同比增速由正转负,此后煤炭进口同比增速持续下行,截至11月,煤炭进口同比增速已降至-57.8%。随之而来的,还有国内煤炭库存的回落,进入2020年四季度,港口煤炭库存中枢明显下降,国内煤炭供应压力有所加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电力供应偏紧。同时,部分地区出于节能减排目的采取了部分限制电力消费的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前限电的现象。 从需求端的角度看,用电旺季来临、出口订单走强也可能推升社会用电需求,进而导致电力供应相对偏紧。一方面,今年全国入冬偏早,国内气温整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全球工业体系受到明显冲击,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受损较重,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新增病例人数仍维持在相对高位,这对此类国家的国内产业链与外贸形势产生了明显影响,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结构与上述国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国的出口迎来了“替代性”增长,对于浙江义乌等出口导向型地区而言,出口订单的高增也可能推升此类地区的用电需求并加大电力供需矛盾。 综合来看,尽管限电受供需双方共同影响,但其中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供给侧。具体而言,从电厂发电量的角度看,以浙电为例(由于其他主要电厂均不再公布发电耗煤量,我们仅以浙电为例,事实上浙电耗煤走势与6大电厂总耗煤走势基本一致),进入12月后,浙电日均耗煤量较11月的中枢明显回落,较去年同期水平也有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用电总需求的回落。另一方面,从高频数据看,进入12月后,高炉开工率、焦炉开工率等开工数据较11月中枢有所回落,这说明工业生产也有一定降速信号。从上述两个方面看,电力需求高增并非当前电力供应相对紧缺的主因。事实上,从浙电的煤炭库存和可用天数看,当前浙电的煤炭库存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电厂煤炭供应相对充足,但发电耗煤明显回落,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环保限产等政策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港口煤炭库存偏低的环境下电厂耗煤偏谨慎有关,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煤炭和电力供给的回落,而非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 回看历史上的几次限电时期 回顾历史,我国曾在2008年、2010年、2018年出现过三次雪灾,历次雪灾中,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限电政策,具体来看: 2008年1-2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部分南方城市受损严重,电力设施、交通运输遭受重创,同时,温度骤降推升居民用电需求,2008年1-2月城乡居民用电量同比增长16.93%,较2007年全年的11.37%上行5.56pcts,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导致煤炭库存快速回落,全国电煤库存降至历史低位,多个省级电网采取限电的方式以缓解电力缺口。在此环境之下,工业用电骤减,2008年一季度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79%,较2007年全年的15.99%下行4.2pcts,同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明显回落,2008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为2008年内低点。在此期间,A股市场冲高回落,截至2008年2月底,上证综指收在4348点,较2007年底的5261点明显回落;债券市场有所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07年底的4.43%下行至2008年2月末的4.13%;商品方面,煤炭价格明显上涨,铁矿石、螺纹钢、有色金属等商品价格也有明显走强。 2010年1-2月,寒潮再次席卷我国内地,受此影响,我国居民用电需求再次攀升,电煤库存明显回落,电煤供应矛盾愈发明显,部分地区采取限电的方式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在此阶段,煤炭价格明显上涨,铁矿石、螺纹钢价格整体上行,而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则整体呈震荡态势。股市方面,A股市场整体呈回落态势,从2009年底的3277下降至2010年2月的3051。债市方面,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3.66%回落至3.37%。经济数据方面,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基数效应的影响下明显回升,但PMI生产、新订单指数则整体呈回落态势。 2018年初,中国部分地区再次出现暴雪灾害,但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国内抗灾政策的快速响应,我国电力供应并未出现明显压力,仅有部分地区开展了小规模的限电措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限电的现象,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有序运行,工业用电量与居民用电量并未有明显回落,电厂煤炭库存小幅下行但港口煤炭库存仍维持高位。在此期间,煤炭价格整体呈窄幅震荡走势,说明在电力供应整体平稳的环境之下,市场对煤炭的价格预期也相对稳定。股市方面,2018年新年伊始股市开启上涨步伐,但此后美股跳水带动全球股市暴跌,A股市场快速回落。债市方面,年初债市整体呈震荡态势,此后全球风险资产大跌推升避险情绪,现券利率有所下行。 结合来看,大规模限电举措通常会在煤炭库存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推出,往往伴随着工业品价格上行,但工业生产也可能随之放缓,进而导致债强股弱的现象。回顾历史上的几次雪灾时期,2008年和2010年我国煤炭库存压力有所体现,电力供需矛盾加剧,煤炭、铁矿、螺纹钢等工业品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但工业生产跟随工业用电而一并回落,股票市场有所调整,债券市场则呈上涨态势;而2018年我国煤炭供应充足,电力供需压力并未有明显升高,因而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停电的现象,在此环境之下工业品价格整体震荡,股市、债市则主要受全球资本市场共振影响。 限电如何影响大类资产价格? 结合来看,当前的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和2010年相比较为相似。第一,从煤炭库存的角度看,2008年、2010年港口煤炭库存均出现过明显回落,这与当前港口煤炭库存维持低位的环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第二,2008年、2010年的电力供给和煤炭库存压力主要受供给端的影响,体现为冰雪天气导致国内交通受阻,原材料运输难度加大,这推升了部分地区的煤炭供应压力;当前国内煤炭供给偏低的原因也主要受供给侧所影响,体现为疫情冲击之下原材料跨国运输的难度加剧。第三,从基本面的角度看,2008年、2010年工业生产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之下明显放缓,而当前高频数据也显示国内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放缓迹象,基本面均有一定的走弱信号。 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基本面特征,我们认为后续煤炭、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或将延续上行,部分周期股有望随之获益,而债市则预计将在多空扰动之下维持震荡。对于大类资产价格而言,第一,当前冰雪季节尚未完结,后续国内气候有进一步转冷可能,或将带动用电需求进一步上行,同时考虑到当前国际疫情仍有波澜,短期内原材料供给压力难消,预计后续煤炭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推升煤炭价格,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也可能跟随上行。第二,对股市而言,工业品价格向上有助于改善煤炭、黑色等周期行业的利润水平,但对其余行业而言影响则偏中性,同时若有限电导致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则可能反而会引起股市的阶段性调整。第三,对债市而言,工业品价格向上或导致通胀预期阶段性升温,对债市不利,但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也有助于对冲上述利空因素,综合而言对债市的影响偏中性。 结论 结合本文分析,当前限电主要受环保限产、煤炭供应偏紧等供给端因素影响,电力需求并未发生明显增长。回顾历史,我国曾在2008年、2010年、2018年出现过三次雪灾,历次雪灾中,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限电政策,结合来看,大规模限电举措通常会在煤炭库存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推出,往往伴随着工业品价格上行,但工业生产也可能随之放缓,进而导致债强股弱的现象。立足当下,当前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和2010年相比较为相似,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基本面特征,我们认为后续煤炭、有色、黑色等工业品价格或将延续上行,部分周期股有望随之获益,而债市则将在多空扰动之下维持震荡。 风险因素 海外疫情走势,国内气候变化,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全球宏观经济走势。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国内钢铁行业将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金联创认为,2021年疫情影响因素将减弱,虽然很可能还会有输入性病例发生,但是基本不会影响到钢铁行业的生产和销售。2021年依旧要关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地方债等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2021年虽然还会有债券发行,但是如果没有重大事件发生,不会大幅增加额度,所以财政政策方面,整体仍将以平稳为主,阶段性可能出现加码的情况,相比全年,增幅应该会比较有限。 2021年还需要重点关注铁矿石与焦煤焦炭产量变化。就铁矿石而言,随着中国钢材需求不断上升,2021年,疫情的影响还将继续存在,尤其是从发运到到货,这个周期会不断地延长,铁矿石的到货量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换句话说,2021年铁矿石市场波动的频率也将增加。 安全事故检查也是“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高度关注。就2020年来看,虽然钢铁行业事故相对偏少,财产损失也相对偏低,但是钢铁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煤矿企业事故频发,导致国家对这一块的检查力度不断增加,尤其是进口煤的总量有限,而国内面临持续用煤高峰,供小于求的局面十分明显。(王思雅)
寒潮来袭,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如何?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从西北到东北,从畜牧业到生产制造业,各地上市公司均已做好抗击寒潮准备,生产经营情况如常,甚至还有企业在寒潮中获得了“商机”。 畜牧企业“寒”中有热 禾丰牧业是一家位于东北辽宁地区的饲料生产、畜牧养殖企业。记者从公司了解到,目前公司的饲料生产情况一切正常。在白羽鸡及生猪养殖等板块,公司针对寒潮早已做好了准备,供热物资充足到位,确保不受寒潮的影响。 为了应对寒潮,畜牧养殖企业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据牧原股份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利用自主发明的热交换系统,实现了不用煤就可保证猪舍内保持25度左右的供热温度,“这套设备即便在零下30、40度的东北地区,也能实现室内温度达标,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清洁生产,保证了环保。” 主营禽类养殖的华英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寒潮确实给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压力,“一方面,降温会引起鸭体抵抗力下降,令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种鸭和商品鸭因为天气寒冷,需要摄入更多的饲料,养殖成本也相应增加。” 为降低寒潮的影响,华英农业已制定预案,建立了预防寒潮领导小组,从疫病防控、饲料营养、人员和畜禽防冻安全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控工作。目前,公司已通过适当添加稻草、木屑等,或采用保温灯等供热设施进行升温。 压力之外,亦有机遇。据了解,因气温急剧下降,市场上羽绒制品销售火爆,拥有羽绒业务的华英农业也被冠上了“抗寒概念”。上述负责人介绍,随着下游需求旺盛,含绒量90%白鸭绒的价格涨势明显。“去年7月份,含绒量90%白鸭绒的价格在每吨20万元左右,此后缓慢上涨,近期受气温下降的影响,每吨价格维持在30万元左右。” 制造企业“冷”中送温 与畜牧业相同,生产制造企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抗击寒潮。宁夏某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表示,天气寒冷确实对施工项目有所影响,但影响可控。公司正积极应对,给施工方提前支付一些工程款,督促、监督施工方做好施工人员的防寒工作及补贴发放,尽力降低寒冷天气带来的影响。 同样是位于宁夏的东方钽业表示,虽然宁夏最近天气比往年冷,但公司都是室内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影响不大。公司冬季的防寒用品如棉衣、手套每年都在正常发放。 位于西安的奥拓医疗表示,目前还没有什么影响。公司提供上下班班车服务,保障了员工的出行安全。宁夏风电企业嘉泽新能目前也在尽全力做好员工的防寒、防冻的应对工作。 水泥生产企业则利用冬季错峰停产进行检修。甘肃的水泥企业祁连山表示,公司当前正在进行错峰停产。针对寒冷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公司在近期下发通知,要求做好防冻,确保冬季检修质量及设备安全过冬,防止设备因停窑、停磨等原因出现冻害、变形等事故。 供热企业“忙”中不乱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冬季供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各供热企业运行平稳。 记者采访了辽宁地区的供热上市公司,包括惠天热电、联美控股等,均表示目前供热区域气温都还在预期范围内,今冬的供热都在按照计划平稳运行。如果寒潮来袭出现极寒天气,将会按照地方政府的部署启动供热预案,确保冬季供热达标。 煤炭运输是冬季供热的重要环节。作为煤炭运输龙头,大秦铁路“冬煤保供”再发力。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大秦铁路上从装满一列2万吨煤炭列车仅需3小时的筒仓装车系统,到柳村南站卸载240吨煤炭仅需2分30秒的翻车机,都展现出现代化铁路运输的高效率,进而提高煤炭运力运量,每天运量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比上年同期增长8%。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加强检修确保安全。极寒天气中,轨道线路容易产生冻胀变形,对列车运行安全造成威胁。为保证列车运输安全,沿线检修工作人员加强了对重点区段的检修力度,增加检查频率,对程度大、变化快的冻害地段随变随修。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周二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禁止与包括WPSOffice在内的8款中国软件应用进行交易。 对此,金山办公方面告诉记者,目前WPS产品在海外市场的1亿多用户主要为免费用户,仅有少量广告业务,该项禁令短期不会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金山办公自身办公软件代码技术为30余年自主研发,并非基于外部开源或美国企业授权而来,在技术上保持着较好独立性。 “公司持续关注海外市场,也正在审阅该行政命令可能带来的后果,以便明确其对公司的可能影响。我们将适时发布进一步公告”。金山办公方面表示。
当前,数字化变革大势已经扑面而来,对于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都带来深刻影响。在此,我们需要厘清背后的发展线索,形成共识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面临内在挑战,过去的黄金增长周期很难简单重现 为什么要讨论数字经济、数字化?每一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从宏观经济角度的理解。近些年来,全球面临经济增速、贸易增速下滑的问题,而贸易增速下滑背后可能与WTO格局遭受冲击有关;长期经济增长为什么下滑,背后的因素非常多,如要素的角度、需求端拉动力缺乏的角度、全球财富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出现恶化的角度等。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过去的黄金增长周期很难简单重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一些亮点,比如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预期只有中国有可能呈正增长,中国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管理疫情挑战的一系列机制,其他国家都没有。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内在的挑战,压力也非常大。以前中国是要素投入驱动型的增长,但是规模扩张、不断提升的趋势逆转了。原因很多,其中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就是人口问题,所有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人的问题,所有商业模式研究最终也是人的问题。实际上,人的问题影响非常之深远。具体看,第一,人口自然增长乏力,虽然放开计划生育约束,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人口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大家谈的已经很多了。第二,人口快速走向老龄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金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举一个例子,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下降,会带来金融结构的一些深远影响,如未来更加风险可控的固定收益产品,可能在整个金融结构当中不断地提升。 人口结构变化在经济层面影响更多。从区域之间的差异看,按照2019年末的统计,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群比例大约在18%左右,在这样一个平均数基础上,一线超大型城市已经出现了差异,北京大约比这个低一点,是17%左右,深圳相对来说是最年轻的城市,刚刚跨越10%,而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上海是超大型城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大约在35%左右,这一现状背后带来的影响将非常深远。 二、数字化不一定成功,但不拥抱数字化,失败的概率是极高的 我们面对的挑战非常之多,怎么办?短期内是活下来的问题,中长期是活得更好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经济高增长确实是信息经济带来的正面促进作用,2003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动力是宽松货币政策、房地产加金融。2008年危机打破原有的格局之后,全球经济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龙头拉动力,但可以总结的是,在当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情况下,大家多多少少都要追求利用数字化变革来改变一下原有的发展路径。 我认为,数字化不一定保证成功,但是不拥抱数字化,失败的概率是极高的。而中国在拥抱数字化的过程中,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中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巨国经济体,经济腾挪的空间前所未有的巨大,经济交易活动前所未有的复杂,但是大量低效率的“折腾”意味着经济活动效率没有那么高。对此,我认为需要利用数字化来解决原有的这些矛盾。 如果用几个主题词进一步描述数字化,我认为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透明化。正如当年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是缺乏数字管理的社会,信息不对称,很多领域才能赚大钱,信息畅通很多领域就很难按照传统模式赚钱,不透明对于体制、机制、政策带来了大量摩擦成本,阳光化其实是一切低效率的天敌,数字化第一个带来的就是透明。第二是公平化。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如前段时间所热议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群有6亿左右。数字化变革如果只着眼于中产阶级是有问题的,未来少不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制约。第三是标准化。利用数字化机制确定的是底线原则与天花板原则,做什么事情是有计划、有规律的,遵循一定标准的,所以标准化是重中之重。 三、从需求侧、供给侧看,金融拥抱新技术突飞猛进是必然的 正是因为在经济社会层面发生了一些变化,金融也要发生变化,这是必然的。例如大工业时代,需要大规模的IPO支持,当整个经济模式变得越来越依靠数字化进行解构,原有的生产分工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每一个环节,每一类主体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必然也是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化、体验化,这是来自需求端巨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技术本身就给金融带来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金融机构的形态、金融产品的设计。无论是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金融拥抱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必然的,金融的核心就是特殊的信息处理。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在对此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更好地展望中国金融的明天。 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冲击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研究金融有两个视角,宏观和微观。宏观视角的核心是货币,而货币的概念边界已经受到深刻的影响。货币是什么?你问一个货币经济学家,就像数学家很难回答1+1是否等于2一样。在微观层面,风险定价在前沿领域都受到新技术的深刻影响,利用新技术可以更有效的判断微观个体的行为。 例如,在美国有一个流行的前沿学派叫“神经金融学”,研究每一个做出金融行为选择的个体,其脑电波、生物特征发生了变化,只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得出信息流,就可以做金融创新。这就体现出新技术对金融理论前沿的影响,最终很可能传导到金融市场实践中。 当然,另一方面,金融数字化变革仍要遵循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前些年谈到新金融、互联网金融,有人说让传统金融走下神坛,人人都要做金融,但现实给了我们无情的打击,这是需要反思的。 四、当金融拥抱新技术,发生了什么? 现代金融也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科技不断进步,金融活动越来越复杂,到了新世纪,新兴技术突飞猛进,金融活动更加复杂,两个复杂的东西叠加在一起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以支付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在讨论中国的零售支付体系时,政策层做了一个选择,不再发个人支票,直接跨到卡时代。为什么能做这种政策选择,就是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电算化到上世纪末已经可以支撑做这样的选择了。 当然我始终强调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片面化。很多人都说中国新金融在全球受瞩目,最受瞩目的是移动支付。但这离不开两大节点,一个是在2011年的快捷支付,一个是在2014年的条码支付,这两个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制度因素,不仅仅是技术因素。 2011年如没有快捷支付,后面的“支付+创新”就难以开展。比较来看,直到2018年欧元区国家推出一个法令PSD2,才推动银行把自己的数据进一步开放,允许银行放开网关与快捷,跟第三方机构合作。所以对于中国特色,当你看到令人眼花缭乱、高大上的模式背后,有可能就是一些节点造成的,这个节点背后不是理论能解释的,而是多元因素在那个节点造成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同样可以看到,2014年条码支付,从叫停到快速发展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无论如何,当前这个变化是全球性的,各国的传统金融中心城市都在纷纷拥抱金融科技,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有两点:第一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金融竞争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你到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会发现,金融业态已经不再集中在高楼大厦里,金融要素已经分散化、数字化、分布式,竞争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国与国是这样,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这样。第二是数字化时代的焦虑感。数字化时代最大的作用就是整个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两个企业之间是这样,两个城市之间是这样,竞争速度与激烈程度快速提升。 现在为什么地方纷纷争取进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金融机构纷纷拥抱数字化?另一个意思是,你不做可以,我不做可以,你做了我必须要做,否则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数字化时代,信息互动有时候很可怕,大家都有极度的焦虑感。 当然,最终衡量金融科技的价值,还要看能否:1、提高金融效能:竞争力、运行效率;2、弥补功能短板:服务长尾、普惠;3、保障金融安全;4、在经济社会层面发挥价值外溢效应。 (本文转载自《金融科技TIME》)
报告要点 2020年财政结余或增加8500亿元左右,对信用环境有所扰动、影响相对有限 近期部分市场人士,关注财政是否会形成大规模结余、进而对2021年的信用环境形成扰动。2020年,一般债、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广义财政预算“赤字”达8.5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3%;1-11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为-2.0%,已高于年初的预算增速-4.8%。部分市场观点认为,2020年广义财政同时出现“超收”和“少支”、将形成大规模的财政结余,并对2021年的信用环境形成扰动。 财政结余的产生,主要由“超收”和“少支”导致;往年审计情况显示,支出端对结余的影响更为明显。2020年1-11月,广义财政收入预算执行进度为92.5%,低于多数年份,“超收”对结余变化的影响弱于往年。历史来看,结余受支出端影响更为明显,比如项目开工、财政拨付、工程进度等偏慢,均会造成资金结余。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项目支出偏慢;下半年,伴随疫情影响消退、政策调整等,财政支出明显加快。疫情影响下,除了社保、防疫等民生相关支出外,多数财政支出项目下滑明显。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仅增长0.6%、总体偏慢。2季度起,疫情影响消退、经济活动修复,财政支出开始加快;政策也积极调整,通过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支出。 2020年下半年,主要财政资金迅速下拨列支,广义财政支出增速维持高位。截至11月底,新增赤字、特别国债等直达资金下达完毕,80%以上已经列支;已发行专项债支出3.32万亿元,占发行规模的93.5%。7-11月,广义财政支出维持高位、同比增长16.4%,较上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11月当月支出增速甚至达到22.1%,创下年内新高。总体来看,各项资金支出进度较快,无大规模滞留。 中性情境下,2020年全年财政结余约为5000亿元,较2019年增加8500亿元左右。2020年1-11月,包括政府债务融资收入在内,收支差额约为2.5万亿元。12月,广义财政收入增速可能回落、支出保持相对高位,形成赤字近2万亿元。中性情境下,全年财政结余为5000亿元左右,较2019年增加大约8500亿元。 总体来看,财政结余的变化,对短期信用环境可能形成一定扰动,影响相对有限;财政资金“沉淀”对经济节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跟踪。2020年财政下拨列支较快,国库中的新增结余规模不大,对信用环境的扰动相对有限。但从往年审计和2020年收支情况来看,财政列支后“沉淀”在项目单位、未实际使用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部分的“沉淀”资金会对经济节奏形成一定扰动,后续仍需跟踪。 <?XML:NAMESPACE PREFIX = "W" />风险提示:财政政策大幅调整;数据测算存在误差。 报告正文 2020年财政结余,对信用环境的影响 近期部分市场人士,关注财政是否会形成大规模结余、进而对2021年的信用环境形成扰动。2020年财政积极发力,包括一般债、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在内,广义财政预算“赤字”规模达8.5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3%。相关资金的支出进度,持续受到市场关注。同时,1-11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为-2.0%,已经高于年初的预算增速-4.8%。部分市场观点认为,2020年广义财政同时出现“超收”和“少支”[1]、将形成大规模的财政结余,并对2021年的信用环境形成扰动。 [1]“超收”指的是财政实际收入超过预算收入,“少支”指的是财政实际支出少于预算支出。 财政结余的产生,主要由“超收”和“少支”导致;往年审计情况显示,支出端对结余的影响更为明显。2020年1-11月,广义财政收入预算执行进度为92.5%,低于往年多数年份,财政超收对结余变化的影响弱于往年。根据往年审计情况来看,结余资金受支出端影响更为明显。比如项目开工、财政拨付、工程进度等偏慢,均会造成资金结余。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项目支出偏慢,拖累广义财政支出进度。除了社保、防疫等民生相关支出外,多数财政支出项目下滑明显。其中,城乡社区、节能环保等支出下滑15%以上,以及科学技术、文旅传媒等相关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均低于40%。2020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仅增长0.6%、总体偏慢。 2020年2季度起,伴随疫情影响消退、经济活动修复,财政支出开始加快;年中以来,政策也积极调整,促进财政支出。3月中旬,我国本土新增病例首次归0;2季度以来,伴随疫情影响消退,经济活动和政府行为逐步修复,财政支出开始加快。政策也积极调整,通过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支出。比如允许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根据需要调整专项债资金用途等。地方债投向显示,年中以来,棚改、扶贫、防灾等专项债占比的确出现了明显提高。 截至2020年11月底,主要资金的下拨列支速度较快,新增赤字、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并未大规模滞留。截至11月底,新增赤字、特别国债等直达资金(共1.7万亿元)已经下达完毕,80%以上的资金已经列支,支出进度较快;已发行专项债券资金支出3.32万亿元,占发行规模的93.5%。总体来看,2020年积极财政带来的资金增量,均以较快的速度下拨,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滞留。 伴随积极财政的加快推进,2020年年中以来,广义财政支出增速维持高位,11月累计同比增速达7.4%。2020年7-11月,广义财政支出增速维持高位,合计支出规模同比增长16.4%,较上半年增速提高15.8个百分点。一般财政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0%和30%左右。其中,11月当月支出增速甚至达到22.1%,创下年内新高。 12 月,广义财政收入增速或将回落、支出保持较高增速,当月形成大规模的赤字。收入端来看,12 月一般财政收入通常和 11 月基本持平,规模处于年内相对低点。受 2019 年较高基数影响,12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或明显下降,并拖累广义财政总体收入增速回落。支出端,一般财政当月支出增速波动较大,2020 年下半年,一般财政支出增速大致在 0-20%之间波动。在政府债等支撑下,2020 年季末,政府性基金支出均会大幅扩张,6 月和 9 月分别同比增长 4063 和 5306 亿元。中性情境下,广义财政收入增长约 7%、支出增长超过 15%,考虑政府债净融资,支出总量将比收入总量超出 1.95 万亿元左右。 中性情境下,2020 年全年财政结余约为 5000 亿元,较 2019 年增加 8500 亿元左右。2020 年 1-11 月,包括政府债务融资收入在内,广义财政形成约 2.5 万亿元左右的收支差额[2];12 月,广义财政收入增速可能回落、支出则保持相对高位。按中性支出增速估算,12 月当月赤字近 2 万亿元,2020 年全年财政结余为 5000 亿元左右,较 2019 年增加大约 8500 亿元[3]。 [2]由于缺乏数据,收入端未计算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等收入。根据往年数据估算,这部分资金每年约在2000-4000亿元左右,规模相对稳定,不影响测算的结论。 [3]因为收入端还有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等收入未纳入计算,所以会出现部分年份收入减支出为负值的情况。 [4]表中括号内的百分数,是该项的预测增速。 总体来看,2020 年财政结余的变化,对短期信用环境可能形成一定扰动,影响相对有限;财政资金“沉淀”对经济节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跟踪。2020 年财政下拨列支较快,国库中的新增结余规模不大,对信用环境的扰动相对有限。但从往年审计和2020年收支情况来看,财政列支后“沉淀”在项目单位、未实际使用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部分的“沉淀”资金会对经济节奏形成一定扰动,后续仍需跟踪。 经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 (1)近期部分市场人士,关注财政是否会形成大规模结余、进而对2021年的信用环境形成扰动。但从历史来看,2020年广义财政“超收”幅度低于多数年份;往年审计情况也显示,支出端对结余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财政下拨、项目进度等偏慢。 (2)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项目支出偏慢;下半年,伴随疫情影响消退、政策调整等,财政支出明显加快。截至11月底,直达资金已列支超80%,专项债发行规模已支出93.5%。7-11月,广义支出同比16.4%,较上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 (3)中性情境下,全年财政结余5000亿元左右,较2019年增加大约8500亿元。总体来看,财政结余的变化,对短期信用环境可能形成一定扰动,影响相对有限。但财政资金部分“沉淀”、未实际使用的现象客观存在,对经济节奏的影响仍需跟踪。
核心观点 房贷集中度新规落地,符合长效机制,旨在防范风险、平稳发展,对房企、银行和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影响大于整体。 房贷新规落地,限额管理房贷 2020年末,央行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 1、综合考虑银行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要求集中度不得超过相应限额。 2、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2020年12月末,超出管理要求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过渡期为4年。 本次房贷新规旨在降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银行对地产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优化银行业信贷结构,辅助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政策一脉相承,符合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地产政策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和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评价考核工作是重要部分。我们认为,本次房贷集中度新规与现有政策思路一脉相承,符合长效机制,与此前出台的“三道红线”新规相似,旨在通过金融机构约束房企的融资行为,保持信贷增速合理平稳增长,降低房地产金融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限额信贷管理也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长期预期,促进房市平稳发展。 新规影响几何?结构大于整体! 房贷新规落地影响如何?我们认为对企业、银行和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更大。 房企:新规扰动有限,融资结构变化。房企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信贷、自筹和销售回款,2020年1-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信贷占比不足14.2%,自筹和销售回款占比较大,新规会扰动房企贷款,考虑存在信用分层问题,中小房企贷款可能难度提升,导致房企可能加速周转或通过债券等方式融资,整体扰动有限,融资结构变化。 银行:降低风险敞口,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对房贷集中度占比限额管理,一方面限额可以降低单一银行房贷风险敞口,避免房贷不良率上升等因素产生较大冲击,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降低地产市场波动对银行的冲击;另一方面,银行若想新增房贷,需先增加相应的其他贷款和资本予以配合,有助于优化银行贷款结构。 地产市场:影响相对间接,扰动相对有限。房贷新规对房企融资结构产生影响,房企自身可通过加速周转等方式应对,结合三道红线效果和过渡期安排,预计对房企融资的扰动是结构大于整体,因此对销售、投资、建工等数据扰动有限。我们预计房地产销售维持相对景气,土地和融资端压力可能导致房企重心向“被动再投资”的预售待竣工领域转移,施工平稳,土地财政依赖性和建安韧性对地产投资有支撑。 信贷结构调整,社融影响有限 预计新规对2021年信贷投放总量及社融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信贷结构,有助于继续提高制造业信贷占比,房地产贷款占比将有所回落:1、新规对不达标银行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且比例考核的情况下,仅需房地产贷款投放速率低于总体贷款投放速率,因此更多的是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结构;2、2020年央行通过MPA考核等方式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信贷的投放比例,并强化对地产信贷投放的监管,意在加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就业。基本面改善,制造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提升,与本次新规相辅相成,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信贷占比;3、个人按揭贷款也将受限,这对地产销售可能带来冲击,进而拖累M1增速。综上,我们维持2021年信贷、社融全年分别新增19万亿和31万亿的判断,增速分别为11%和10.9%。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危机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