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被视为衡量经济体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独角兽已经从2014年的19家增长到2020年的266家,成为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形势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的独角兽企业也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商业决策和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独角兽企业如何积极求变,引领创新? 2021年2月3日发布的《普华永道中国独角兽CEO调研2020》(下称《调研》)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并未对独角兽企业产生太大影响,独角兽企业总体仍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更有不少独角兽企业表示疫情还蕴含积极因素。 根据《调研》,新冠疫情仅被38%的独角兽企业视作有重大影响。在将新冠疫情视为重大或中度影响的企业中,有51%的企业认为其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并且,大部分受访企业对营收增速十分乐观,估计2020年营收增速50%以上的受访企业占比高达57%,预计2021年营收增速 50%以上的受访企业比例高达74%。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此前表示,外部环境冲击是一场难得的压力测试,这些挑战帮助企业查漏补缺,催促企业补足短板。“我们不能浪费一场危机,让企业和我们自己真正成长。” 运去哪COO及联合创始人徐杨也表示,这次疫情最好之处就是锻炼了整家公司的快速响应能力,“平常你是没有这种机会的,‘打仗’的好处是,首先,让我们快速识别哪些员工可以长期发展;其次,增加团队凝聚力。” 展望2021年中国独角兽的发展前景,《调研》总结了九大趋势:更具韧性;聚焦国内;兼顾海外;注重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转型;注重企业效率;拥抱长期主义;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巨大的国内市场已然为中国独角兽发展提供了强壮的根基,独角兽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56%的受访企业认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对公司未来1-3 年会带来中度到重大影响。得益于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提速,并考虑到美股上市政策的不确定影响,计划在境内上市的受访企业占比从2019年43%上升至2020年59%。 此外,受新冠疫情叠加国际政经形势影响,独角兽企业出海节奏有所放缓。表示暂缓或尚未有海外拓展计划的企业比例从2019年25%上升至2020年59%,亚太地区继续蝉联独角兽海外拓展的首选。 根据《调研》,未来中国独角兽企业将更加重视自主研发,58%的受访企业将技术视为核心竞争优势,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商业模式;42%的企业将内部研发作为新兴科技的获取方式,跃居第一,相比前两年有明显增长。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加持下,独角兽企业正积极赋能传统企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74%)、人工智能(51%)、云计算(51%)连续三年都是独角兽企业认为有重大影响的前三位新兴技术,且大数据与云计算的重要性比去年有明显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国家密集部署新基建规划,为中国独角兽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49%受访企业将新基建发展规划视为未来1-3年对企业有“重大/中度影响”的外部因素,其中68%的受访企业表示新基建发展规划将有利于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如智能制造、智慧建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 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表示,中国企业以前以市场换技术,把别人20年前走过的路再走了一遍。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找不到简单的国外成熟方案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了,就得自己解决。 “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 高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十四五’期间,对科技研发投入和支持将显著提升,更多硬科技明星独角兽将会脱颖而出。” 普华永道中国科创与民营企业服务联合主管合伙人黄翰勋表示,独角兽企业应更加积极引领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 能制造,致力于提升员工数字化技能,增强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数字信任,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普华永道中国创智中心合伙人郭誉清也表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借助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中国市场将会涌现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巨头。无论科技,还是商业模式,相信中国独角兽企业都有无限潜能,在为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世界带来更多中国经验与智慧。
对于就地过年,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明明债券研究团队发布研报称,短期来看,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对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影响有限。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收到一定波及,居民出行以及旅行消费也可能会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 春节期间居民走亲访友较为频繁,购物消费需求旺盛,往往会推升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因此,“就地过年”政策之下春节经济能否延续火热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 对于消费的影响,中信证券认为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以及旅游的消费支出上。据中信证券测算,简单假设下就地过年政策或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1500亿元,约占2019年1-2月社零累计消费金额的2.35%。 尽管就地过年政策对春节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的带动效果较弱,但考虑到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中性预期下,中信证券预计其或将导致2月工业生产上升约6%。分地区看,就地过年政策对于一线城市的复工而言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 以下为研报全文: 核心观点 短期来看,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对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影响有限。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收到一定波及,居民出行以及旅行消费也可能会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 不一样的春运。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央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考虑到春节期间居民走亲访友较为频繁,购物消费需求旺盛,往往会推升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因此,“就地过年”政策之下春节经济能否延续火热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 短期视角:“春节经济”成色如何?考虑到当前政策对农村地区的人员流动管控力度更强,农民工或将面临一定的“返乡难”问题,这可能会对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对于工业与建筑业而言,就地过年料将加大工业与建筑业的劳动力供应量,但考虑到当下的气候、疫情、员工假期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景气度有望延续,但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波及并对冲上述影响。 如何测算对消费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以及旅游的消费支出上。据我们测算,简单假设下就地过年政策或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1500亿元。 中期视角:就地过年对节后复工有何影响?尽管就地过年政策对春节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的带动效果较弱,但考虑到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中性预期下,我们预计其或将导致2月工业生产上升约6%。分地区看,就地过年政策对于一线城市的复工而言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 结论: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央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短期来看,考虑到政策对返乡人员的限制较为严格,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活动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对于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尽管就地过年将加大劳动供给量,但综合考虑气候、疫情、员工休假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一定波及;同时,由于就地过年政策降低了人员流动,居民出行以及旅游消费或将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此外,就地过年也可能推升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线上影院、无人购物等新业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正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励群众就地过年。此后,部分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倡导群众留在务工地过年。接下来,本文将对就地过年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就地过年,影响几何? 不一样的春运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部分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旨在减少人员跨境流动,降低新冠疫情传播概率。 短期视角:“春节经济”成色如何? 经验上,春节期间居民走亲访友较为频繁,购物消费需求旺盛,往往会推升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因此,“就地过年”政策之下春节经济能否延续火热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宜高估就地过年对春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言人表示,就地过年的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不允许“一刀切”,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这说明当前宏观政策更多是鼓励而非强制,而当前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中,除北京市以及上海市的部分地区之外,其余地区多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而上述城市的人员流动较广东、江苏、四川等人口流动大省相比要少一些;另一方面,从近期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来看,针对返乡人员(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员工)的限制要更多,如个别地区要求实行居家隔离等,而针对低风险地区的返城人员则并未有过多限制,因此不宜高估就地过年对春节经济的影响。 考虑到当前农村地区的人员流动管控力度更强,农民工或将面临一定的“返乡难”问题,这可能会对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经验上,春节是农民工返乡的集中窗口期,限制农民工返乡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表现,限制农村地区的人员聚集也可能导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服务型行业受到一定影响。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春节时点晚于立春,而立春通常意味着春耕的开始,如果农民工返乡后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务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其所在乡村的农业产值,基于此,农民工“返乡难”问题也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拖累。 对于工业与建筑业而言,就地过年料将加大工业与建筑业的劳动力供应量,但考虑到当下的气候、疫情、员工假期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从农民工的行业分布来看,建筑业与制造业是农民工的两大就业行业,“就地过年”以及“限制返乡”政策料将导致上述行业的部分员工滞留在工作地,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春节期间的劳动力供应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受气候因素影响,春节是年内的生产淡季,即便劳动力供应水平有所提高,但受设备产能、施工条件、员工假期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上升所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因此对春节期间的生产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同时考虑到当前国内部分城市疫情整体呈点状蔓延态势,以及国内能源供应仍然偏紧,疫情和能源也可能成为制约春节期间生产走强的关键因素。 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景气度有望延续,但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波及并对冲上述影响。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也是居民就业的重点行业,一般情况下,由于春节期间员工集中返乡,中心城市往往会面临“家政”、“年夜饭”等服务类需求激增的同时而“月嫂”、饭店供应明显收紧的局面。“就地过年”政策的推出将导致上述情形有所转变,由于有更多的人员滞留在工作地,中心城市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有望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但非中心城市(如三四线城市以及乡村地区)的服务业料将受到明显冲击。上述两条线索对服务业的影响一正一负,若假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则二者对服务业以及消费的影响有望实现对冲。 如何测算对消费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以及旅游的消费支出上,据我们测算,就地过年政策或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1500亿元。具体而言,根据国铁集团的财富公报,2019年国铁集团实现运输收入8168亿元,假设其中50%由客运贡献,则客票收入约为4000亿左右,全年发送旅客人次35.8亿人次,平均客票收入为110元/人次。再考虑到1月28日国家铁路集团表示,预计2021年春运铁路客流人数约为2.96亿人次,较2019年的4.1亿人次下降约1.1亿人次,料将减少居民出行消费12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春节旅游收入共计5139亿元,考虑到当前人员流动防控整体趋严,假定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出行支出等比例减少,则中性预期之下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将下降1430亿元左右。结合来看,就地过年政策料将导致居民春节出行和旅游消费下降1550亿元,约占2019年1-2月社零累计消费金额的2.35%。 中期视角:就地过年对节后复工有何影响? 尽管就地过年政策对春节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的带动效果较弱,但考虑到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中性预期下,我们预计其或将导致2月工业生产上升约6%。具体而言,按以往的经验,尽管春节官方假期只有7天,但部分员工会选择提前休假、延后返工等方式以拉长休假周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恢复偏慢。从电厂耗煤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发现2019年春节假期由2月4日开始,并于2月10日结束,但电厂耗煤量却要等到2月23日才恢复至常态化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节后复工时间差对工业生产的扰动。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有效的提升节后复工的效率,我们认为2月的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加速可能,根据我们估算,若假定节后首日即可完全复工,或将带动2月工业生产提升6%左右。 分地区看,就地过年政策对于一线城市的复工而言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回顾2020年的工业生产走势,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遭受到了明显冲击,但不同地区的表现并非一致,事实上,由于通常而言一线城市在春节前体现为人口净流出,节后体现为人口净流入,但受疫情影响,人口回流工作明显受阻,这制约了一线城市经济复苏的速度;与之对比,三四线城市在春节前夕人口流入,但受疫情影响,此类城市人口流出受阻,部分外地工作居民也采取了就地工作的方式,这导致了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复苏斜率更高,比如,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2020年3月份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的工业增加值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今年的情况与去年正好相反,今年一线城市的复工进展料将较去年更为顺畅,今年1季度一线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有望高于三四线城市。 结论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共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短期来看,考虑到政策对返乡人员的限制较为严格,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活动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对于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尽管就地过年将加大劳动供给量,但综合考虑气候、疫情、员工休假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一定波及;同时,由于就地过年政策降低了人员流动,居民出行以及旅行消费或将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此外,就地过年也可能推升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线上影院、无人购物等新业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市场回顾 利率债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1年1月28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大体上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4.47bps、-1.35bps、36.39bp、17.39bps和19.22bps至3.05%、3.08%、3.64%、3.29%和3.40%。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下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10.77bps、5.00bps、3.88bp、3.25bp至2.70%、2.89%、3.03%、3.20%。上证综指下跌1.91%至3505.18,深证成指下跌3.25%至14913.21,创业板指下跌3.63%至3161.86。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年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并有2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500亿元。 流动性动态监测 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11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3289.74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7788.46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19412.53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可转债 可转债市场回顾 1月28日转债市场,中证转债指数收于367.58点,日下跌1.62%,等权可转债指数收于1,404.88点,日下跌1.34%,可转债预案指数收于1,168.95点,日下跌1.92%;平均平价为102.84元,日下跌2.27%,平均转债价格为128.25元,日下跌2.20%。340支上市交易可转债(辉丰转债除外),除洪城转债停盘,森特转债和开润转债横盘外,66支上涨,271支下跌。其中蓝晓转债(24.89%)、今飞转债(8.53%)和天铁转债(4.58%)领涨,明阳转债(-12.15%)、英科转债(-12.02%)和歌尔转2(-11.08%)领跌。334支可转债正股(*ST辉丰(行情002496,诊股)除外),除洪城水业(行情600461,诊股)停盘,大秦铁路(行情601006,诊股)、万顺新材(行情300057,诊股)、汉得信息(行情300170,诊股)、飞鹿股份(行情300665,诊股)、百达精工(行情603331,诊股)和湖北广电(行情000665,诊股)横盘外,73支上涨,254支下跌。其中嘉泽新能(行情601619,诊股)(10.07%)、今飞凯达(行情002863,诊股)(10.06%)和小康股份(行情601127,诊股)(10.00%)领涨,英科医疗(行情300677,诊股)(-10.83%)、明阳智能(行情601615,诊股)(-10.01%)和歌尔股份(行情002241,诊股)(-10.00%)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近期市场持续地处于高波动的状态,但是波动中却持续地创出新高。波动背后也出现了一定的行业轮动,市场在主线之间显出了一丝的犹豫。映射到转债市场同样明显,导致持仓体验不佳。 虽然市场在方向上有所纠结,我们需要再次明确的是在当前的市场传统主线仍在趋势之中,在结构中做出一定的平衡即可。转债市场此类标的的价格普遍高企,结合分化和提前赎回做出一定的配置迁移即可。 当前市场的核心驱动力短期有所变化,当前上市企业盈利预期的修复已经较为统一,且有可能在疫情反复下受到一定冲击。市场逻辑暂时向资金驱动转移。考虑到市场估值差异较大,高弹性低估值的成长板块具有估值修复的可能。 传统的主线仍旧聚焦在顺周期方向,顺周期的行情已经步入下半场,单纯的价格上行逻辑并不足够,向量价齐升逻辑的个券聚焦,重申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是有色、能化、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其余部分行业的标的暂时并不做出推荐。 绝对收益策略的角度仍旧是布局期,当下还未到这一策略的铺开阶段,但是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是当前策略均衡的方向。虽然有诸多逻辑来“抄底”,但正股视角和债性配置视角为当前值得关注的选择。单纯的低价并非参与的原因。我们重点关注TMT、高端制造业方向下的成长标的。 基于上述策略的方向,我们持续的调整周报关注标的结构,同时调出公告提前赎回的标的。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赣锋转2、韦尔(弘信)转债、恒逸转债、利尔转债、火炬转债、隆20转债、太阳转债、聚飞转债、长海转债、恩捷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紫银转债、紫金转债、精测转债、中矿(盛屯)转债、金能转债、洪城转债、财通转债、新凤转债、星宇(双环)转债、欧派转债。 风险因素 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 近期“菜篮子”相关商品涨价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热点。分析人士认为,春节因素带来的备货需求及短期减产、物流等供应端因素是影响蔬菜、鸡蛋、肉类涨价的主要原因,但考虑到往年同期情况及市场调节因素,总体上对CPI影响不大。 涨价潮再现 “大葱8元/斤、大白菜2元/斤、螺丝椒13元/斤、鸡蛋6元/斤、猪肉28元/斤……”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徐阿姨近期在太平桥市场买菜时看到悬挂的价格牌时感叹道,“现在的菜可真贵啊,以前论斤买,现在只能论个买了。” “最近老家的菜都涨价了,前一段时间天气降温,菜都运不出去,现在又赶上防疫要求,进的菜不多。”北京丰台太平桥市场上一位来自山东的菜摊摊主解释。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菜价更直接地反映了菜价的变化。据其网站公布的数据,大葱、青椒价格比去年明显上涨,产自苏鲁地区的葱目前批发均价上涨5元/斤,已经比去年同期贵了近2倍,去年同期价格为1.75元/斤。 不仅是青菜,鸡蛋及生鲜肉食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近期各地鸡蛋市场价纷纷突破6元/斤。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截至上周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49元/公斤,同比上涨28.2%;重点监测的畜禽产品猪肉、羊肉、牛肉、鸡蛋价格同比分别增长2.0%、10.9%、9.9%、15.5%。 上海钢联“我的农产品网”果蔬分析师赵文斌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春节前生鲜农产品价格上涨已成常态,尤其是今年,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冬季蛋禽、猪肉、蔬菜价格高于去年同期,个别品种涨幅显著。 节日因素影响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蔬菜、鸡蛋、猪肉价格上涨受春节因素影响较明显,市场供应总体略显紧张,春节前这些产品价格难以大幅回落,但总体上对CPI影响有限。 蔬菜方面,卓创资讯果蔬分析师贺坦认为,近期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三:一是受春节及疫情影响,批发市场及部分贸易商陆续备货,部分地区市民抢购蔬菜,拉动短期需求;二是前期低温冻害天气影响了蔬菜生产,引发供应紧张;三是部分销售主体囤货待涨也推涨了价格。他预计,春节前节日需求仍将主导市场,蔬菜需求将逐步增加,同时考虑到疫情可能带来的市民抢菜的情况,蔬菜价格仍有继续小幅上涨的可能。 鸡蛋方面,赵文斌分析,受疫情影响,鸡蛋主产区河北省的外销受限,供应减少;同时,养殖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收购价格上涨;需求端批发商积极备货。在此供需格局下,蛋价出现上涨。 猪肉方面,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赵广钰表示,春节临近,终端消费增加是猪肉价格走强的主要原因。再者,进口冷冻猪肉制品及包装新冠病毒检测频繁出现阳性,居民消费倾向于购买鲜品猪肉,对鲜品猪肉价格有一定利多作用。但他认为,短期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大概率见顶。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生猪养殖企业担心未来物流受阻,提早加速完成出栏任务,而终端消费受到防控影响又会出现一定缩量,短期生猪供需边际趋向宽松,对猪价产生利空影响。”赵广钰分析,从对CPI影响角度看,当前猪肉价格对CPI增速的拉动作用已经大幅衰减。2020年2月,猪肉价格对CPI增速的拉动作用达到3.19个百分点;到了2020年12月,猪肉价格对CPI增速的拉动作用为负。预计近1-2个月猪肉价格对CPI增速的拉动作用仍将有所反复,但中长期拉动作用大概率趋势性向下。
金融界网1月11日消息 据统计局,2020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3%。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价格持平。 2020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4%,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44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3%,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0.8%,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三涨一平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2.2%、1.3%和0.9%;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居住、衣着价格分别下降3.1%、0.6%和0.1%。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0.6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8.5%,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4.3%,影响CPI上涨约0.2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5%,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0.8%,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两平两降。其中,交通和通信、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9%、0.1%和0.1%;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下降0.4%和0.1%。
2020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3%。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价格持平。 2020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4%,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44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3%,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0.8%,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三涨一平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2.2%、1.3%和0.9%;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居住、衣着价格分别下降3.1%、0.6%和0.1%。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0.6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8.5%,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4.3%,影响CPI上涨约0.2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5%,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0.8%,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两平两降。其中,交通和通信、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9%、0.1%和0.1%;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下降0.4%和0.1%。 2020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2020年 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7 0.2 2.5 其中:城市 0.7 0.2 2.3 农村 0.9 0.2 3.0 其中:食品 2.8 1.2 10.6 非食品 0.1 0.0 0.4 其中:消费品 1.2 0.2 3.6 服务 0.0 0.3 0.6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0 0.4 0.8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5 0.0 2.6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2.0 1.4 8.3 粮 食 0.0 1.4 1.2 食 用 油 1.3 4.3 5.3 鲜 菜 8.5 6.5 7.1 畜 肉 类 4.3 0.6 38.4 其中:猪 肉 6.5 -1.3 49.7 牛 肉 0.5 4.6 14.4 羊 肉 2.6 4.6 8.5 水 产 品 0.8 1.7 3.0 蛋 类 2.4 -10.8 -9.4 奶 类 0.3 1.3 1.0 鲜 果 3.5 6.5 -11.1 烟 草 0.1 0.8 0.8 酒 类 0.2 1.5 2.1 二、衣着 0.0 -0.1 -0.2 服 装 0.1 -0.1 -0.1 衣着加工服务费 0.1 1.4 2.1 鞋 类 -0.1 -0.5 -0.8 三、居住 0.1 -0.6 -0.4 租赁房房租 -0.1 -0.8 -0.6 水电燃料 0.5 -1.0 -0.7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1 0.0 0.0 家用器具 0.1 -1.5 -1.8 家庭服务 0.3 2.3 2.7 五、交通和通信 0.9 -3.1 -3.5 交通工具 0.0 -1.9 -2.2 交通工具用燃料 5.1 -14.6 -13.8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1 1.0 1.4 通信工具 0.8 1.0 -1.8 通信服务 0.0 0.0 -0.3 邮递服务 0.0 -0.7 -0.6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0.1 0.9 1.3 教育服务 0.0 1.9 2.2 旅 游 -0.6 -1.0 1.1 七、医疗保健 0.0 1.3 1.8 中 药 0.2 2.1 2.5 西 药 -0.2 -1.1 0.5 医疗服务 0.0 2.0 2.3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4 2.2 4.3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4.数据说明 由于“四舍五入”原因,有时会出现合计数据与分类数据高值或低值相同的情况。
核心观点 房贷集中度新规落地,符合长效机制,旨在防范风险、平稳发展,对房企、银行和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影响大于整体。 房贷新规落地,限额管理房贷 2020年末,央行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 1、综合考虑银行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要求集中度不得超过相应限额。 2、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2020年12月末,超出管理要求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过渡期为4年。 本次房贷新规旨在降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银行对地产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优化银行业信贷结构,辅助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政策一脉相承,符合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地产政策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和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评价考核工作是重要部分。我们认为,本次房贷集中度新规与现有政策思路一脉相承,符合长效机制,与此前出台的“三道红线”新规相似,旨在通过金融机构约束房企的融资行为,保持信贷增速合理平稳增长,降低房地产金融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限额信贷管理也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长期预期,促进房市平稳发展。 新规影响几何?结构大于整体! 房贷新规落地影响如何?我们认为对企业、银行和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更大。 房企:新规扰动有限,融资结构变化。房企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信贷、自筹和销售回款,2020年1-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信贷占比不足14.2%,自筹和销售回款占比较大,新规会扰动房企贷款,考虑存在信用分层问题,中小房企贷款可能难度提升,导致房企可能加速周转或通过债券等方式融资,整体扰动有限,融资结构变化。 银行:降低风险敞口,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对房贷集中度占比限额管理,一方面限额可以降低单一银行房贷风险敞口,避免房贷不良率上升等因素产生较大冲击,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降低地产市场波动对银行的冲击;另一方面,银行若想新增房贷,需先增加相应的其他贷款和资本予以配合,有助于优化银行贷款结构。 地产市场:影响相对间接,扰动相对有限。房贷新规对房企融资结构产生影响,房企自身可通过加速周转等方式应对,结合三道红线效果和过渡期安排,预计对房企融资的扰动是结构大于整体,因此对销售、投资、建工等数据扰动有限。我们预计房地产销售维持相对景气,土地和融资端压力可能导致房企重心向“被动再投资”的预售待竣工领域转移,施工平稳,土地财政依赖性和建安韧性对地产投资有支撑。 信贷结构调整,社融影响有限 预计新规对2021年信贷投放总量及社融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信贷结构,有助于继续提高制造业信贷占比,房地产贷款占比将有所回落:1、新规对不达标银行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且比例考核的情况下,仅需房地产贷款投放速率低于总体贷款投放速率,因此更多的是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结构;2、2020年央行通过MPA考核等方式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信贷的投放比例,并强化对地产信贷投放的监管,意在加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就业。基本面改善,制造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提升,与本次新规相辅相成,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信贷占比;3、个人按揭贷款也将受限,这对地产销售可能带来冲击,进而拖累M1增速。综上,我们维持2021年信贷、社融全年分别新增19万亿和31万亿的判断,增速分别为11%和10.9%。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原标题:京北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下架银行存款类产品对公司无明显不利影响 京北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下架银行存款类产品对公司无明显不利影响 原创e公司2020-12-28 14:27:33 e公司讯,京北方(002987)12月2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主营业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主要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约80%的收入来自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媒体近期报道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下架银行存款类产品对公司无明显不利影响。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足,各项经营活动均正常开展。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