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风向是否在动?都是流动性惹的祸?如何看待节前市场? 一、削弱春节效应对供给端的影响——短期提升生产强度 就地过年虽然不影响春节长假,但是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仅限于7天法定假日。官方定义的春运,一般是从春节前的15天到春节后的25天,共计40天,这期间都是人口往返流动的高峰期。因此,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大致是以法定假日为中心向前、向后各延伸2周,总计5周,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劳动力提前放假、滞后返工。 参考近几年的发电耗煤量,工业生产活动一般从春节前的第4周开始边际转弱,第2周开始明显转弱,春节当周为最低点,到春节后的第3周基本回归正常,与春运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如果今年春节有20%的劳动力人口就地过年,这部分劳动力可能会比往年更晚放假、更早返工,从而使春节前后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比正常情况有所增强。假设春节前1周和后1周的生产强度提升10%,则对1季度工增的提升约为0.7%。 二、削弱春节效应对需求端的影响—消费、投资、出口各不相同 就地过年对需求端的影响要分类看待,以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为例,影响各不相同。短期而言,就地过年可能会加强生产、削弱消费、小幅加强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有限。 1、消费整体受损,区域间和结构间会有腾挪 以社零衡量,消费总量上也有春节效应,但与生产端相反,春节会增强消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烟酒茶、各类礼盒、金银珠宝、餐饮等,主要与亲朋好友间的礼节馈赠和聚会娱乐有关;二是部分小额可选消费例如服装鞋帽;三是部分大额可选消费例如汽车等,部分在外务工人员有购车返乡的需求。 就地过年主要会削弱第一种需求,因为不返乡会降低走亲访友频率;对第二种需求的影响不大,因为与返乡与否基本无关;对第三种需求的影响不确定,因为虽然返乡人数减少,但是对于返乡人群来说,自驾出行可能是疫情期间的更好选择。目前来看,1月前两周乘用车销售转弱至负增长,持续性有待观察。另外,对于部分不在社零统计范围内的服务类消费如交运、旅游等,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群出行出游意愿可能也有限,预计整体影响偏负面。 从区域上看,由于春节返乡整体是人口从更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因此越是经济欠发达、人口净流出的地区,消费需求越会被削弱;相反,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2、投资整体小幅受益,结构上偏向制造业 以固投衡量,春节效应会削弱投资,这与工业生产的逻辑是类似的,因此就地过年可能会对投资有一定加强。但相比于工业生产,投资端的加强幅度可能相对更弱,因为春节前后投资偏弱的原因除了劳动力返乡之外,也与北方时值冬季、部分项目开工施工难度较大有关,尤其是房地产和基建等户外项目。所以,考虑到春节效应主要是在冬季,制造业投资的受益程度可能相对更高。 3、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以出口金额衡量,近年来1-2月的出口金额均值与3月基本相等,所以出口的春节效应比消费和投资更弱。这与海外主要出口国不存在春节效应有关,生产需求不受影响,所以出口企业需要保证商品的正常供应。 三、就地过年对1季度经济的短期影响有限,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情况 总的来看,就地过年加强生产、削弱需求,对1季度经济增速的整体影响方向难以确定,但影响幅度不会太大。考虑疫情导致局部地区经济活动受限的影响,1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落在此前我们预期区间的偏低位置(19%左右)。 结构上,第二产业增速可能小幅提升,需求削弱的影响会反映为产成品存货的上升;第三产业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交运、旅游、餐饮等服务类消费需求低于季节性。具体来看,上游的工业原材料、中游的机械设备、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拉长一点时间看,就地过年的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情况。如果节后防疫压力减轻、需求恢复较快,短期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中长期的增长贡献;如果节后防疫压力持续、需求复苏低于预期,则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库存的被动回补,反而对后续的生产和价格形成抑制。这种情况下就地过年的影响主要是前置了生产和一部分投资需求、消灭了一部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略偏负面,但这个影响是二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不能归结于就地过年的政策。 策略:138人管3.3万亿,二八格局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 1、公募基金二八分化,持仓集中于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长期将类似于美国 公募基金加快二八分化,头部话语权增强:“百亿俱乐部基金经理”达到138人,管理规模占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从2019年的28.83%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63.03%。 百亿基金持仓特点: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 长期将类似于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处于低增速、集中度提升的时代;头部产品市占率、持股集中度双提升:(1)2020年主动管理基金公司的CR3达到28.4%,CR10达到46.3%。(2)2020年前10大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市占率提升至20.4%。同时,这些基金产品持股集中度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是前10持仓占比提升至70.2%,另一方面是重仓股的高度重合。 2、头部的流动性溢价和尾部的流动性折价是否就意味着选股紧盯头部公司? 资金面和基本面共同造成过往三年头部和尾部的估值分化,并且大概率会延续,这就导致一方面头部公司享有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另一方面,广大1-2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又会遭受流动性折价和不确定性折价。 因此,500亿以上公司还是主战场,头部公司仍然享受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但是随着机构持仓向头部公司不断集中,收益率与基准指数相近是必然的,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增加。机构想要获得超额收益,有必要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作为储备。未来寻找破局的方式之一在于新兴行业。 3、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为什么新兴行业的中小公司是有望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 新兴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强者恒强,行业仍然是蓝海,市值刚到200亿左右新兴行业的公司会进入大资金的可买入范围,资金进入后,资金面和基本面形成正向循环,这就导致小市值公司将享有流动性折价到流动性溢价的过程。 4、如何寻找能够走出来的小公司?一个思路:抄作业策略——头部基金新进的中小公司 主要逻辑在于:公司在200亿左右时市值仍然偏小,流动性较差,如果持有逻辑坏了,机构换仓困难。因此,要具备比较强的行业确定性,头部基金才会重仓买入。也就意味着头部基金敢于买入的中小公司,胜率可能会比较高。一是可以关注基金重仓股持仓变动是否有不同于以往量级的买入。二是关注基金重仓股中的新增标的。 5、公募发行影响因素与投资者赎旧买新行为 存量基金的赎回并非是导致新发基金份额急剧增长的主因。短期来看,1-2月月均发行规模可达3,200-3,500亿元(1月前三周3000亿,2月最后一周到2月,大约还有3500亿左右),远高于2015年5月和2020年7月2800亿和2700亿的高峰。 长期来看,在楼市收益曲线扁平化、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居民部门财富向股市迁移的趋势或得以延续,从而进一步强化公募基金(尤其是头部基金经理)对核心资产的话语权。 固收:如何看待春节前后资金面? 近期市场流动性骤然紧张,是什么原因?春节效应还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 我们认为既非春节效应,也不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而是央行从前期流动性投放中退出引致的结果。 对于下一阶段的流动性,一方面固然要考虑春节影响,另一方面还是要合理看待政策的逻辑和边界。 展望2月,考虑春节效应,我们预估银行体系资金缺口4000亿左右。全月资金压力不大,关键是春节前后的波动情况,取决于央行操作和应对。结合往年,央行春节节前净投放规模一般会达到1.6-1.8万亿,节后则顺势回笼,今年具体会如何操作,还是取决于货币政策重心。 由于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仍在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形势良好,前期信用事件、银行结构性存款压降等任务也基本告一段落,央行确实到了适时退出流动性支持,将工作重心再度转向宏观稳杠杆的时候。而且,近期美元、美债的走向也为央行边际退出流动性提供了时间窗口。 至于,国内近期防疫措施升级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研判还未到需要央行操作关注的程度。 所以预计春节前央行投放可能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参考历史,春节前央行净投放规模一般在1.6-1.8万亿,今年2月的资金缺口略小,估计1.6万亿左右,以MLF续作为例,1月31日前后逻辑上需要进行操作,操作规模可能6000亿上下,剩下资金缺口主要由公开市场投放完成。 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预计资金利率可能还是维持一个区间状态,可以用去年8月15日央行超额续作MLF以来,到今年1月15日央行首次缩量续作MLF这个阶段的短端区间作为下一阶段区间的前提参考,不用过于担心近期资金情况的持续恶化。 至于长端利率,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继续维持,所以操作上,我们还是强调安全边际,十年国债3.2%、十年国开3.7%的安全边际会更好一些。未来在波段中还是把握票息舒服与否,用票息来度量节奏,而不是简单用宏观来度量节奏。 总体上,考虑宏观与政策逻辑,操作上不以松喜,不以紧悲。 金工:趋势仍在延续,估值进入风险区域 在上上周回调之后,我们上周周报指出:市场重回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3.44%,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市场和我们预期较为一致,wind全A全周上涨2.56%;市值维度上,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上周上涨2.18%,沪深300上涨2.05%,创业板指大涨8.68%;行业上,电力设备新能源与医药领涨,分别上涨9.27%和8.13%;非银上周跌幅最大,下跌3.43%。我们推荐的国防军工和有色,计算机和电子四大方向,上周分别上涨2.9%,5.75%,4.03%,2.2%,全部位于前二分之一。成交活跃度上,电子和电力设备行业成为资金博弈的主战场,电子行业成交额继续位列榜首。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继续上升,20日线收于5517点,120日线收于5274,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期的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 在我们的择时体系下,当市场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跟随加上风控是我们模型在上行趋势中的交易守则。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 风格与行业选择上,根据天风量化two-beta风格选择模型,当前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进入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中期角度继续专项推荐周期上游和中游板块;短期从行业动量的角度,目前活跃度最强的行业为电力设备和电子,展望2021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相对行业自身过去10年的排序来看,靠前的行业为计算机以及医药,均为过去十年中次优的年份;综合来看,继续重点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进入70分位点,属于我们定义的高估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尚可,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7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由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但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已经进入高估区域,仓位建议调整至70%。配置方向上,综合当前的宏观背景以及短期资金的活跃度和2021年的行业景气度情况,建议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银行:重庆银行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营收净利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重庆经济发达,19年GDP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9.34%,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五,与广州市基本持平。此外,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市场稳定增长。重庆银行积极把握国家战略赋予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机遇,依托区位优势,未来,重庆银行将继续围绕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 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自成立以来,重庆银行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一家专注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庆银行资产规模在我国西部地区位于前列,同时,重庆银行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中首家获得目前城商行最高投资级评级的银行。 营收净利稳定增长。截至3Q20,重庆银行3Q20营收97.97亿元,yoy + 13.13%;归母净利润38.91亿元,yoy +4.60%,增速较1H20提高7.74pct。截至3Q20,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为5469.14亿元,排名上市城商行中下游;yoy+16.54%,增速较1H20提升1.3pct,处于上市城商行中游。 净息差较好 净息差回升后平稳。重庆银行净息差在1H18降至1.58%后回升,1H20恢复至2.24%,高于其他城商行。分解来看,重庆银行贷款利率未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在18至20年市场利率震荡下行的大环境下保持在6%左右;负债端成本持续上升,1H20存款收益率达3.01%,处于城商行中最高水平。 资产质量平稳,结构稳定 不良率有所下降。截止1H20,不良贷款率为1.24%,较18年峰值下降12BP。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重庆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在所选取的城商行中处于上游,近五年来持续下降,自15年的4.25%下降至1H20的3.09%。逾期贷款率由17年的4.56%下降1.81个百分点至19年的2.75%,在1H20回升至3.02%。不良贷款净生成率在所选城商行中处于中下水平,关注贷款迁徙率在行业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近几年下降较快。 拨备计提力度良好。重庆银行19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79.83%,1Q20上升至291.31%后于1H20上升至302.17%。拨贷比自15年起持续增加,从2.37%上升至1H20的3.72%。重庆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均由行业下游逐渐上升至行业中游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强。 投资建议: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重庆银行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在较高水平保持平稳;存贷款规模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关注资产质量提升,结构稳定。 非银:众安在线:时势造新锐,创新造未来! 行业空间方面,医疗险与互联网渠道均为保险行业中正在高速发展的风口,众安在线的未来保费的核心增长点正是两者的结合——“互联网医疗险”。 1)2019年,新增保单由80/90后购买的比例已占48.9%,80后即将超越70后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军。80、90后的保险意识更强,更习惯于通过信息搜索、自主判断来选购保险产品,更倾向于在线上平台购买保险,尤其是价格优惠的简单产品。 2)医疗险以其“普惠”(低购买门槛,高“展示保额/保费”)的特质正在快速提升覆盖面,医疗险在健康险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2020年百万医疗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预计为9000万人。我们判断2025年,用户规模可增至3亿人,保费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另外,医疗险正在呈现出包含的健康服务增多导致件均保费不断提升的态势,这将为医疗险市场带来更多增量。2020年,众安在百万医疗险市场的保费占比预计约为15%。 3)百万医疗险目前的承保利润率较高,且我们判断未来5年可持续。众安在线的尊享系列产品的用户年龄平均约35岁,主要分布在一线至三线城市,优质的客群导致2019年和2020H的健康生态的“赔付率 + 渠道费用率”分别仅为73.8%、73.5%,显著优于其他生态。我们判断众安有望凭借以下举措,保持这种盈利水平: a)持续发力,获取更多的自有平台保费; b)深化健康服务(“健康险+健康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c)快速响应,持续创新,保持与支付宝等头部流量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另外,众安可通过其经代公司获取更多的人身险长险的销售佣金;未来若能获取“互联网寿险牌照”,增长空间能够进一步打开。 公司竞争优势方面,我们判断众安在线将凭借其体制机制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与企业文化优势、股东支持(蚂蚁),构建一定的“护城河”。 1)众安在线是保险行业中几乎唯一的纯正的科技企业,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与能力均显著优于竞争对手(国企为主),类似于东方财富优于传统券商。这使得支付宝等头部的互联网平台跟众安合作的效果更好,另外蚂蚁是众安的第一大股东。这也将使得众安更有希望打造好自身流量,以及发展好健康服务、保险科技等新兴业务。 2)大型保险公司仍不会将医疗险以及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单独放在核心的战略地位,其普遍思路仍是通过医疗险促进重疾险的销售,将线上能力赋能给代理人队伍。因此,这种竞争实质是错位的。 公司业绩方面,众安在线通过“有质量地增长”,收缩了消费金融生态、医疗团险等风险较大、盈利性差的业务,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汽车生态等盈利性好且增长空间大的业务,聚焦承保利润指标。2020年将扭亏为盈,未来在投资收益稳定的前提下,2021年及以后的利润有望持续改善。 未来新前景方面,众安科技、互联网医院、暖哇科技的保险科技输出、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等新兴业务亦有光明前景。 目前公司科技输出签约客户64家,其中保险客户29家且复购率较高。科技输出亦同步向海外扩张,目前核心系统Graphene已输出到日本三大财险公司之一SOMPO、 新加坡最大的综合保险机构NTUC Income。此外,众安正在积极布局大健康生态,逐渐打造融合了互联网保险、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科技的完整生态闭环。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在互联网保险赛道以及医疗险赛道的高成长性,短期 视角下的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长期视角下的科技输出及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可带来增量。预计公司2020、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34亿元、320亿元,同比分别+20%、+30%、+37%;净利润分别为7.6 亿元、10.6亿元、16.3亿元。参考海外可比公司给予4倍PS,对应2021年股价为76.3元港币,对应目标涨幅为73%,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地产:2020商品房销售破17万亿,LPR连续9个月持平 本周跟踪36大城市一手房合计成交4.39万套,环比下降1.87%,同比上升38.45%,累计同比上升13.26%,较前一周增加2.45个百分点。本周跟踪的11个城市二手房成交合计1.44万套,环比上升9.48%,同比上升21.16%,累计同比下降3.4%,较上周增加22.83个百分点。截止本次统计日,全国14大城市住宅可售套数合计61.13万套,去化周期28.9周,环比下降12.32%,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26.44%、-0.58%、0%。 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7%,商品房销售额破17万亿。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04446亿元,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销售额方面,2020年,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5.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1.2%。 LPR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两个期限品种报价均与上个月持平。在宏观调控不放松的基调下,“精准导向”的政策防范房企杠杆及投机风险,我们认为偿债能力突出、现金充足、杠杆水平相对较低且土储区位良好的优质房企或受益。 楼市因城施策。上海收紧楼市调控: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21日晚,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调整增值税征免年限,将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我们认为,供应端将持续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主,需求端持续控制炒房并维持刚需购房优惠力度,“因城施策“会保持常态化。 “因城施策”常态化,政策稳定性提高,行业风险溢价率将下降,行业融资端的再收紧或进一步催化企业间的分化。从房企角度看,三道红线将在未来三年深刻改变房企经营行为,不少企业不得不加速推出降档举措,行业风险溢价率下行,降档房企债性价值提升、股性价值减弱,过去以高预期毛利率为主的强投资公司将弱于以低毛利率投资预期的强运营公司,我们持续推荐:1)优质龙头:万科、保利、 金地、融创、龙湖、招商;2)优质成长:金科、中南、阳光、新城、华润、 旭辉、龙光;3)优质物管: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新城悦、永升生活、绿城服务等;4)低估价值:城投控股、南山控股、大悦城、光大嘉宝等。 风险提示 经济环境恶化、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就地过年”正成为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自去年12月以来,由于天气转冷、境外输入等多重原因,我国接连出现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尤其是元旦过后,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都有明显增加,甚至频频出现单日新增病例过百的情况(见图1),涉及地区更是涵盖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整体形势颇为严峻。 眼下,新春佳节的脚步日渐临近,为了确保国人的人身安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从中央到地方都给出了“在工作地过节,非必要不离开当地”的倡议,各地对于外地返回人员的管控也相对严格。 我们知道,历年春节前后都会上演举国上下的“人口大迁徙”,可是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下,不仅人口迁徙规模会锐减,国人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等活动的频次也将大幅度减少。 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春节期间的经济运行逻辑——而这,便是本文想要讨论的内容。 一、两大消费领域受阻 首先受影响的,一定是消费端。 很多人都听过“假日经济”这一概念,是说人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的闲暇时光来集中旅游、购物或者从事其他的娱乐活动,由此促成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壮大,并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典型如去年的国庆中秋小长假,即便是此前受到了疫情困扰,我们依然接待了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了4665.6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极大地助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 春节假期同样如此,按照往年经验,在长达七天的黄金周以及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节日氛围共同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意愿往往要比平日里强烈得多,甚至早在除夕之夜的前一个月左右就有所显现了。 Wind数据显示,2001~2011年期间,每年春节当月与春节前一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要显著高于随后的三个月(2012年以后1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不再公布),反映出人们提早置办年货与提早返乡等行为带动了消费的增长,而春节假期延长了闲暇时间,人们当然有意愿去走亲访友、聚会聚餐或是外出旅行,进而增加了消费支出(见图2)。 另一组数据同样表明,每逢岁末年初,都是节日礼品销售的峰值,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见图3),侧面佐证了人们在春节时期旺盛的消费意愿。 不过,今年将会不一样。 由于“就地过年”的倡议削弱了春节前后的人员流动,往年全国各地的人口分布格局势必要发生巨变,这一巨变至少将会给两大领域的消费造成冲击——一是跨区域属性的消费,一是“人情味”属性的消费。 跨区域属性消费,直接受影响的是航运。 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为期40天的春运时期,全国累计客运量为29.8亿人次;2020年由于情况特殊,累计客运量仅为14.76亿人次,相比于2019年近乎腰斩;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预测,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 4000万人次,虽然相较于2020年有所恢复,但比2019年还是下降了四成多(见图4)。与之相应的,是旅游市场将陷入低迷,而人们在交通运输、景区、酒店等方面的支出难免会随之大幅度削减。 至于“人情味”属性的消费,受影响的主要集中在带有聚会属性的各种活动以及节日礼品等领域。 一方面,出于防疫需要,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类似于“禁止春节前后开展聚集性活动”的相关政策,并且针对餐饮业给出了多项管理措施,这便导致很多大规模的宴席无法举办,考虑到往年春节宴席是餐饮企业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今年春节期间行业经营依然承压; 另一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返乡过年,走亲访友活动显著减少,对节日礼品的销售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这样看来,今年春节期间国人的消费难免会因“就地过年”而打折,甚至还可能会让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的势头发生暂时性中断,这显然是各方人士不愿意看到的。 为此,很多地方都纷纷祭出了大招来对冲这一负面影响,比如发放春节消费券、给予各种福利补贴等等。按照2020年的经验,这些举措对于刺激消费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消费券,参考北大光华与蚂蚁集团合作的报告,1元钱的消费补贴在杭州能够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在对抗疫情冲击、带动相关行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相信这一次也会有所作为。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影响均表现为短期。后续随着天气转暖,相关行业定将重回正轨,自然也不会对全年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二、工业建筑业生产将提速 受到影响的还有生产端,不过与消费端相比,方向却是正向的。 从往年情形来看,由于全民放假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规模返乡,春节前后历来都是生产活动的“淡季”,这在工业和建筑业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这两大产业中很多细分领域都带有劳动密集属性,从数据上看,每一年春节所在的第一季度,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都是最低的(见图5)。 进一步深入分析,考虑到工业生产与用电量高度相关,我们可以参考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的研究思路,用发电能耗的变化趋势来说明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大约从除夕之前的第15天起,我国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就会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一直持续到除夕之后的第25天左右才会回到正常水平(见图6),表明不仅仅是在春节黄金周,而是在春节前后40天的时间里,工业生产活动都处于明显的放缓态势,这一时间跨度与春运刚好是相匹配的。 从业人数的变化也能更为直观地反映问题。数据表明,近两年第一季度,工业各个细分领域以及建筑业的平均从业人数,环比于上一年第四季度均有明显下滑,其中建筑业下滑幅度最大,高达28.3%(见图7),这在相当程度上都要归因于春节期间各行业用工人数的减少。 不过,上述情况同样会在今年发生改变。 人口返乡流动减少的另一面,是大量的劳动力将驻守在工作地点,如此便会导致停工时间大大缩短,春节过后复工的节奏也会比往年更快,这将对经济生产强度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工业和建筑业,将会一改往年用工稳定性较差、产能恢复相对缓慢的态势,有效产能也会随之保持在较高位置。 一言以蔽之,这个春节将不再是“消费的春节”,而是要被人们过成“生产的春节”。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针对“春节期间留工稳岗促生产”制定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发放留岗红包、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供给、全面做好生活保障等等,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都愿意留在工作所在地安心过年,并为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支持。 再考虑到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冲击引发的低基数,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建筑业生产很可能会迎来一波极为强势的增长。有机构预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达到35%甚至更高;而受此影响,一季度的GDP增速也将有望超过20%。 对于后疫情时代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来说,20%的预测数据无疑令人倍感振奋,而这很大程度上又要得益于那些过年不回家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的“舍”,才成就了经济生产提速的“得”。 当然,重要前提是疫情的有效防控,最多只是局部散发病例,而不是大面积扩散,如此才能确保“就地生产”能够顺利推进,否则生产活动也难免会像去年那样遭受冲击。不过我相信,经过了一整年的历练,我们已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更何况疫苗已经问世并推广,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哪些领域将会迎来利好? 话说回来,除了工业和建筑业生产,还有哪些领域值得期待呢? 虽然前文提到,“就地过年”将会给跨区域与“人情味”两大属性的消费造成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消费市场都会遭受负面影响。在我看来,至少有如下两大板块将会迎来利好: 其一,“宅经济”或将再次热起来。 回顾2020年春节期间,为了防控疫情,举国上下大面积居家隔离,在“足不出户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日子里,人们的日常起居不得不更多地诉诸于互联网,于是便催生了“宅经济”的火热,以直播带货、游戏、短视频、在线拼团、线上教育、线上医疗问诊、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都接连涌现出来,而相关的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因此而受益。 典型如腾讯和快手,前者2020年Q1实现了网络游戏收入372.98亿元,增幅高达31%,其关键便在于用户居家及线上时间的大幅度提升,让《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们大放异彩;后者则是主动求变,通过强化直播带货与切入在线教育赛道,一改往日“土嗨”气息,满足了居家的人们不少现实需求,平台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用户时长也显著增加。 至于今年,由于跨地区人员流动与走亲访友频率大幅度减少,人们居家时长同样有望得到提升,而在节日休闲娱乐氛围的影响下,游戏、短视频等“宅经济”需求仍会继续维持,行业也将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其二,春节档票房有望强势反弹。 整个2020年,受疫情和影片供给的双重影响,国人的观影需求都处于被严重压抑的状态,2021年元旦假期电影票房创下了13亿的新高,充分佐证行业需求依然旺盛,而即将到来的春节档,无疑是行业重整旗鼓的又一个绝佳时机。 眼下,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熊出没:狂野大陆》《人潮汹涌》《侍神令》《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的排期都已陆续确定并蓄势待发,市场更是对此高度关注。公开信息显示,在淘票票和猫眼两大在线票务平台上,《唐人街探案3》“想看人数”合计已突破1100万。 实践一再证明,电影是典型的内容驱动行业,好的影片必然会吸引广大消费者重回影院,继而拉动票房增长。于今年的春节档而言,在多个不同题材类型大片的加持下,人们的观影需求有望得到集中释放,带来低基数下2021年电影行业的强势反弹,而那些过年不返乡的人们同样可以在工作地观影,整体理应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不过,考虑到低线城市的人口流入将会比以往有明显减少,票房的强势增长可能更多由一二线城市引领,而三四线城市的影院经营或将承担一定压力。 当然,上述两大领域之外,带有健康和防疫属性的医药、保健品、健身器材、消毒柜等产品,以及居家所需的外卖与生活必需品等,也都有望在春节期间迎来不错的增长势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四、结语 2021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寻常。 尽管与家人团聚、共同过一个充满爱意又饱含温暖的春节,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憧憬和期待,但是为了保障家园、亲友和自己的安全,守住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的确需要你我他做出一些改变,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不回家过年,是为了以后每年都能幸福满满地回家团圆,我们真的应该多一份理解,再多一点付出。 立春和除夕的脚步渐行渐近,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款款而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都在此间孕育和承载着。只要满怀信心,胜利一定就在不远处等候。 等到春暖花开之日,我们终将与美好重逢。
“就地过年”正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自去年12月以来,由于天气转冷、境外输入等多重原因,我国接连出现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尤其是元旦过后,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都有明显增加,甚至频频出现单日新增病例过百的情况(见图1),涉及地区更是涵盖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整体形势颇为严峻。 眼下,新春佳节的脚步日渐临近,为了确保国人的人身安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从中央到地方都给出了“在工作地过节,非必要不离开当地”的倡议,各地对于外地返回人员的管控也相对严格。 我们知道,历年春节前后都会上演举国上下的“人口大迁徙”,可是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下,不仅人口迁徙规模会锐减,国人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等活动的频次也将大幅度减少。 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春节期间的经济运行逻辑——而这,便是本文想要讨论的内容。 一、两大消费领域受阻 首先受影响的,一定是消费端。 很多人都听过“假日经济”这一概念,是说人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的闲暇时光来集中旅游、购物或者从事其他的娱乐活动,由此促成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壮大,并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典型如去年的国庆中秋小长假,即便是此前受到了疫情困扰,我们依然接待了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了4665.6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极大地助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 春节假期同样如此,按照往年经验,在长达七天的黄金周以及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节日氛围共同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意愿往往要比平日里强烈得多,甚至早在除夕之夜的前一个月左右就有所显现了。 Wind数据显示,2001~2011年期间,每年春节当月与春节前一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要显著高于随后的三个月(2012年以后1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不再公布),反映出人们提早置办年货与提早返乡等行为带动了消费的增长,而春节假期延长了闲暇时间,人们当然有意愿去走亲访友、聚会聚餐或是外出旅行,进而增加了消费支出(见图2)。 另一组数据同样表明,每逢岁末年初,都是节日礼品销售的峰值,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见图3),侧面佐证了人们在春节时期旺盛的消费意愿。 不过,今年将会不一样。 由于“就地过年”的倡议削弱了春节前后的人员流动,往年全国各地的人口分布格局势必要发生巨变,这一巨变至少将会给两大领域的消费造成冲击——一是跨区域属性的消费,一是“人情味”属性的消费。 跨区域属性消费,直接受影响的是航运。 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为期40天的春运时期,全国累计客运量为29.8亿人次;2020年由于情况特殊,累计客运量仅为14.76亿人次,相比于2019年近乎腰斩;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预测,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 4000万人次,虽然相较于2020年有所恢复,但比2019年还是下降了四成多(见图4)。与之相应的,是旅游市场将陷入低迷,而人们在交通运输、景区、酒店等方面的支出难免会随之大幅度削减。 至于“人情味”属性的消费,受影响的主要集中在带有聚会属性的各种活动以及节日礼品等领域。 一方面,出于防疫需要,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类似于“禁止春节前后开展聚集性活动”的相关政策,并且针对餐饮业给出了多项管理措施,这便导致很多大规模的宴席无法举办,考虑到往年春节宴席是餐饮企业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今年春节期间行业经营依然承压; 另一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返乡过年,走亲访友活动显著减少,对节日礼品的销售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这样看来,今年春节期间国人的消费难免会因“就地过年”而打折,甚至还可能会让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的势头发生暂时性中断,这显然是各方人士不愿意看到的。 为此,很多地方都纷纷祭出了大招来对冲这一负面影响,比如发放春节消费券、给予各种福利补贴等等。按照2020年的经验,这些举措对于刺激消费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消费券,参考北大光华与蚂蚁集团合作的报告,1元钱的消费补贴在杭州能够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在对抗疫情冲击、带动相关行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相信这一次也会有所作为。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影响均表现为短期。后续随着天气转暖,相关行业定将重回正轨,自然也不会对全年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二、工业建筑业生产将提速 受到影响的还有生产端,不过与消费端相比,方向却是正向的。 从往年情形来看,由于全民放假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规模返乡,春节前后历来都是生产活动的“淡季”,这在工业和建筑业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这两大产业中很多细分领域都带有劳动密集属性,从数据上看,每一年春节所在的第一季度,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都是最低的(见图5)。 进一步深入分析,考虑到工业生产与用电量高度相关,我们可以参考海通证券的研究思路,用发电能耗的变化趋势来说明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大约从除夕之前的第15天起,我国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就会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一直持续到除夕之后的第25天左右才会回到正常水平(见图6),表明不仅仅是在春节黄金周,而是在春节前后40天的时间里,工业生产活动都处于明显的放缓态势,这一时间跨度与春运刚好是相匹配的。 从业人数的变化也能更为直观地反映问题。数据表明,近两年第一季度,工业各个细分领域以及建筑业的平均从业人数,环比于上一年第四季度均有明显下滑,其中建筑业下滑幅度最大,高达28.3%(见图7),这在相当程度上都要归因于春节期间各行业用工人数的减少。 不过,上述情况同样会在今年发生改变。 人口返乡流动减少的另一面,是大量的劳动力将驻守在工作地点,如此便会导致停工时间大大缩短,春节过后复工的节奏也会比往年更快,这将对经济生产强度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工业和建筑业,将会一改往年用工稳定性较差、产能恢复相对缓慢的态势,有效产能也会随之保持在较高位置。 一言以蔽之,这个春节将不再是“消费的春节”,而是要被人们过成“生产的春节”。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针对“春节期间留工稳岗促生产”制定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发放留岗红包、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供给、全面做好生活保障等等,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都愿意留在工作所在地安心过年,并为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支持。 再考虑到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冲击引发的低基数,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建筑业生产很可能会迎来一波极为强势的增长。有机构预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达到35%甚至更高;而受此影响,一季度的GDP增速也将有望超过20%。 对于后疫情时代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来说,20%的预测数据无疑令人倍感振奋,而这很大程度上又要得益于那些过年不回家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的“舍”,才成就了经济生产提速的“得”。 当然,重要前提是疫情的有效防控,最多只是局部散发病例,而不是大面积扩散,如此才能确保“就地生产”能够顺利推进,否则生产活动也难免会像去年那样遭受冲击。不过我相信,经过了一整年的历练,我们已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更何况疫苗已经问世并推广,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哪些领域将会迎来利好? 话说回来,除了工业和建筑业生产,还有哪些领域值得期待呢? 虽然前文提到,“就地过年”将会给跨区域与“人情味”两大属性的消费造成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消费市场都会遭受负面影响。在我看来,至少有如下两大板块将会迎来利好: 其一,“宅经济”或将再次热起来。 回顾2020年春节期间,为了防控疫情,举国上下大面积居家隔离,在“足不出户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日子里,人们的日常起居不得不更多地诉诸于互联网,于是便催生了“宅经济”的火热,以直播带货、游戏、短视频、在线拼团、线上教育、线上医疗问诊、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都接连涌现出来,而相关的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因此而受益。 典型如腾讯和快手,前者2020年Q1实现了网络游戏收入372.98亿元,增幅高达31%,其关键便在于用户居家及线上时间的大幅度提升,让《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们大放异彩;后者则是主动求变,通过强化直播带货与切入在线教育赛道,一改往日“土嗨”气息,满足了居家的人们不少现实需求,平台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用户时长也显著增加。 至于今年,由于跨地区人员流动与走亲访友频率大幅度减少,人们居家时长同样有望得到提升,而在节日休闲娱乐氛围的影响下,游戏、短视频等“宅经济”需求仍会继续维持,行业也将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其二,春节档票房有望强势反弹。 整个2020年,受疫情和影片供给的双重影响,国人的观影需求都处于被严重压抑的状态,2021年元旦假期电影票房创下了13亿的新高,充分佐证行业需求依然旺盛,而即将到来的春节档,无疑是行业重整旗鼓的又一个绝佳时机。 眼下,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熊出没:狂野大陆》《人潮汹涌》《侍神令》《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的排期都已陆续确定并蓄势待发,市场更是对此高度关注。公开信息显示,在淘票票和猫眼两大在线票务平台上,《唐人街探案3》“想看人数”合计已突破1100万。 实践一再证明,电影是典型的内容驱动行业,好的影片必然会吸引广大消费者重回影院,继而拉动票房增长。于今年的春节档而言,在多个不同题材类型大片的加持下,人们的观影需求有望得到集中释放,带来低基数下2021年电影行业的强势反弹,而那些过年不返乡的人们同样可以在工作地观影,整体理应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不过,考虑到低线城市的人口流入将会比以往有明显减少,票房的强势增长可能更多由一二线城市引领,而三四线城市的影院经营或将承担一定压力。 当然,上述两大领域之外,带有健康和防疫属性的医药、保健品、健身器材、消毒柜等产品,以及居家所需的外卖与生活必需品等,也都有望在春节期间迎来不错的增长势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四、结语 2021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寻常。 尽管与家人团聚、共同过一个充满爱意又饱含温暖的春节,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憧憬和期待,但是为了保障家园、亲友和自己的安全,守住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的确需要你我他做出一些改变,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不回家过年,是为了以后每年都能幸福满满地回家团圆,我们真的应该多一份理解,再多一点付出。 立春和除夕的脚步渐行渐近,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款款而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都在此间孕育和承载着。只要满怀信心,胜利一定就在不远处等候。 等到春暖花开之日,我们终将与美好重逢。
概要: 近年来,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携手致力于碳中和工作。 2020 年 12 月 16-18 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提出 2021 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位列其中,重申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大多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回想过去几年的“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我们认为,“碳中和”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在低碳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碳中和会如何推进?哪些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本篇报告将对此展开分析。 ----------------------------------------- 1.为何要碳中和? 碳排放强度不减,气候变暖威胁袭来。进入工业化时代,全球二氧化碳( CO2 )的排放强度急剧提升。 2019 年全球 CO2 排放量达到 341.7 亿吨,是 1965 年的 3.1 倍,尤其是 2000 年以来增速明显提升。随着 CO2 浓度的短期剧增,全球气温快速升高。而一旦气候加速变暖,风暴、热浪等极端天气频繁袭来,不仅危及人类生活,也会造成较大规模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要遏制,低碳减排应协同。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世界各国意识到协同治理的重要性,而近些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正是聚焦于此。在 1992 年的大会上, 150 多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它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随后 1997 年《京都协议书》的签署进一步明确减排气体的种类以及额度。 低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遏制气候变暖,为此除了制定减排措施,各国还在 2015 年的《巴黎协定》中提出长期目标: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至此,全球协同应对气候变暖体系初步形成。 碳中和势在必行,碳达峰需提前实现。在减碳的推进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各国追逐的重要目标。其中,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规模达到峰值后逐步呈现趋势性下滑的过程。而碳中和则意味着通过生态碳汇等方式,使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和消除量相抵消,最终达到净碳排放为零的效果。 那么二者在时间上是什么样的关系?根据Figueres等学者的测算,如果 2016 年实现碳达峰,仍需随后的 25 年时间达到碳中和。倘若碳达峰的时间不断延缓,而要完成控制气温提升的计划,需要碳中和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也将加剧。这也说明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全球减碳需提速。 2.如何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协同减碳的过程中,中国的碳排放是什么情况?为了减碳做出了哪些的努力? 碳排放全球居首,能源和工业部门是源头。2019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 341.7 亿吨,其中中国排放 98.3 亿吨,分别是紧随其后的美国、欧盟的 2 倍和 3 倍。中、美、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计为 53% ,而中国比重达到 28.8% 。回看中国碳排放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分部门看, 2018 年中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占比达到 51.4% ,而将该部分的输出分配到终端部门后,制造和建筑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面对碳排放居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关于低碳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节能环保的投入力度增强。2007 年中国投向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出仅为 995.8 亿元,而在 2019 年已增至 7390.2 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由 2% 升至 3.1% 。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在 2020 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而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重申这一目标,还将其列为 2021 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提出向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市场建设、国土绿化等方面推进。随后工信部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生态环境部和央行也表示将作出相应的部署。 那么具体的,中国的减碳工作会如何推进呢?我们认为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监控重点耗能企业,节约能源消费。在控制碳浓度提升的措施中,削减企业碳排放强度是最直接的手段,而这也是中国早期采取的主要方式。 2006 年中国开启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钢铁、有色、煤炭等 9 个重点耗能的行业中,选取 1008 家能耗较高的企业监管,并通过技术改造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用能效率。 2011 年这一措施扩展到 1.7 万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能耗占比达到 60% 以上,不仅监管范围有所延伸,约束力度也进一步加强。 第二、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逐步拓展范围。碳排放的提高与工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尽管控制企业耗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各国难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仅依靠控制企业能耗难以实现长期目标。在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建设的双重考虑下,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各国青睐。 2020 年全球共有 21 个正在实施的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到 9% 。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来推进的。早在 2011 年 10 月,中国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首次批准 7 个省市为碳交易试点。经过短期的筹备和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 5 个试点地区在 2013 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 2014 年紧随其后。 全国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的筹划开始于2016年,发改委确立了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范围:即在石化、化工、建材等 8 个重点排放的行业内, 2013 年至 2015 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 2017 年 12 月,中国率先发布了全国发电行业的碳交易方案,随后完成了数据报送以及配额模拟交易的工作。 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该体系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 2225 家年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行业范围。而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的试点市场。 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 4.45 亿吨,成交额达到 104.31 亿元。其中, 2020 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 21.5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3% 。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从价格看,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从 2016 年稳步回升,这也说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 第三、改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原油的比重。碳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而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回看中国能源的结构,在生产端,原煤和原油合计占比从 2011 年的 86.3% 降至 2019 年的 75.5% 。在消费端,石化能源的比重更是逐步回落。相应地,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均显著回升。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在较高强度的投入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 2019 年全球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光伏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5.9 亿千瓦和 6.2 亿千瓦,而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 35% 和 33.8% ,均位居全球首位。 第四、增加生态碳汇,助力碳中和。尽管从源头直接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实现碳中和尚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增加生态碳汇的强度。 2010-2016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 11.1 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 45% 。不难发现生态碳汇对碳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增强生态碳汇强度?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全球范围看, 10 年至 20 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 193.7 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 4.3 倍和 7.3 倍。而从增速看,中国也以 0.93%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 3.碳中和:经济和政策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低碳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距离承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相比于 2005 年, 2019 年我国的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48.1% ,非石化消费比重升至 15.3% 。在碳汇方面, 2019 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 175.6 亿立方米,较 2005 年增加 24.2 亿立方米,均已提前实现 2020 年的目标。 然而,应对气候升温的任务仍较艰巨,而我国也在低碳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 2015 年 11 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在 203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于 2005 年降幅不低于 60% 。在 2020 年 12 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承诺将这一强度降低 65% 。非石化能源消费的占比和森林蓄积面积也分别由 2015 年承诺的 20% 和 45 亿立方米升至 25% 和 60 亿立方米。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在低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距离新的承诺目标仍有差距。这也意味着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的减碳步伐还需提速。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每到年底业绩密集披露期,“商誉减值”让市场尽尝企业高额溢价收购带来的恶果。动辄10亿以上级别的商誉减值,频频出现在近期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中。 此前高溢价并购的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以及竞争激烈的传统企业成为了商誉爆雷的重灾区,而直接导火索是疫情及国际贸易摩擦双重影响之下企业业绩严重不及预期。 新兴产业潮水退去 1月27日晚间,豆神教育公告称,预计2020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9.8亿元~24.66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3059万元。公司表示,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各项业务(除了核心战略大语文业务收入高速增长外)均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豆神教育业绩亏损的主因还是商誉减值。新冠疫情叠加国内外相关政策变化的影响,导致康邦、百年英才、叁陆零教育等公司当期出现大额亏损,而且经营受到持续影响,预计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造成损害,公司需要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约为17亿元~21亿元。 为向教育业务转型并扩大教育业务版图,豆神教育近年来不断进行投资并购,商誉也因此随之水涨船高,公司已在2018年及2019年进行了减值。但截至2020年6月底,商誉仍高达28.6亿元,其中,康邦商誉15亿元居首,百年英才、叁陆零教育的商誉分别为2.57亿元、3.23亿元。 另一家受疫情影响商誉爆雷的还有力源信息。1月27日,力源信息午后已被按趴在跌停板上,报收3.5元/股大跌19.91%。主因是公司业绩爆雷,因商誉减值2020年预亏逾16亿元,这将是公司上市以来的首度亏损。 力源信息主营业务包括上游电子元器件的代理分销业务及自研芯片业务、下游解决方案和模块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泛在电力物联网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是日本索尼CMOS传感器芯片在国内手机领域最重要的代理服务商之一,公司间接客户为华为、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家及其代工厂。 1月26日晚间,力源信息预计2020年亏损16亿元~18亿元,2019年为盈利1.9亿元。报告期内,因疫情影响叠加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公司对华为的间接销售随之逐级下降,索尼CMOS传感器芯片全年收入从2019年的80亿元降至2020年的50亿元左右。另外,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行业受疫情影响出货量减少。最重要的是,公司对收购深圳鼎芯、南京飞腾、武汉帕太时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初步减值测试,预计计提商誉减值金额约18亿元~19.5亿元。其中,武汉帕太减值约15.7亿元~16.8亿元。 武汉帕太是力源信息2017年完成收购的标的公司,是当时全国排名前十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主要销售索尼的芯片类电子元器件产品及罗姆、村田等其他原厂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予宁波舜宇,并向宁波舜宇采购手机相机模组产品销售予其通信行业客户。收购后,力源信息跻身全国分销商第一梯队,收购形成的商誉高达19.88亿元。疫情影响叠加国际贸易争端,武汉帕太收入下降明显,此次减值几乎计提了全额商誉。如果剔除商誉减值的影响,力源信息2020年或仍为盈利状态。 除此之外,1月25日,二三四五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收11.5亿元~14亿元,与2019年同期24.41亿元相比减少近一半;预计实现净亏损为8.06亿元~9.98亿元,由盈转亏,2019年净利润为7.59亿元。受此消息影响,二三四五连收两个跌停板,1月27日仍收跌6.82%,三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24%。 业绩亏损的主因是商誉减值。二三四五2020年拟计提商誉减值金额达11.96亿元~13.48亿元,主要是由于二三四五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的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形成的商誉存在减值迹象。计提后,二三四五互联网业务商誉余额为10.52亿元~12.04亿元。剔除商誉减值因素影响,二三四五2020年净利润预计为3.5亿元~3.9亿元,虽同比下降逾四成但仍处于盈利状态。 传统产业业绩变脸 传统产业公司业绩不及预期,也成为大额商誉减值的主因。 同样进行大额商誉减值并且受此影响股价跌停的还有金一文化。1月25日晚间,金一文化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约24亿元~34亿元。而在2019年,该公司净利润为盈利6196万元。公司表示,将对前期收购的臻宝通、金艺珠宝、捷夫珠宝、越王珠宝形成的商誉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消息发布后,金一文化1月26日直接一字跌停。 1月26日晚,健盛集团公告称,预计2020年将亏损5.53亿~4.87亿元,2019年同期公司归属净利润2.73亿元。2020年由盈转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拟对浙江俏尔婷婷服饰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进行计提商誉减值,预计影响公司年度合并报表利润金额为5.2亿元到5.8亿元。如果剔除商誉影响,健盛集团2020年业绩或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 健盛集团是一家以专业生产、出口高品质男袜、女袜、童袜、连裤袜和运动袜的现代化织袜企业。公司收购俏尔婷婷是在2017年,收购对价为8.7亿元,当时采用收益法评估,评估增值率514.49%,形成商誉6.53亿元。公司表示,2020年俏尔婷婷受疫情及客户集中度过高的影响,外销订单减少且订单价格下滑导致利润大幅减少。
摘要: 对于“就地过年”政策的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如下:“就地过年”的影响并非单向的,一方面春节往返时间成本减少,这对生产和消费其实都有利;另一方面如果疫情背后对应的是疫情扩散和防控升级,那么经济活动也会整体受限(极端情况是2020年Q1经济全面下滑)。分行业来看,“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和建筑业整体有利,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金融业、信息技术、非市场化行业受影响较小。 在疫情防控不全面升级的前提假设下,预计2021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约22%,具体影响还取决于“就地过年”政策执行力度以及疫情发展,同时进一步跟踪相关高频数据。 当前局部地区疫情反复,政策提倡“就地过年”,疫情防控对返乡人员重点关注。如果“就地过年”成为主流,那么可能对生产、消费均会形成一些扰动。 “春节回家”期间生产消费均会回落 从往年数据来看,春节前一周到春节后两周,工业生产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完全复工复产要等到正月十五之后。因而,一季度GDP、工业生产、消费等经济数据均会出现季节性回落。 一季度工作日数量确实少一些,但并未显著低于四季度(1-3天,5%以内),主要的拖累还是来自春节往返的时间成本。 因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春节期间不回家对经济的影响大概率还是偏正面,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就地过年”伴随的疫情防控全面升级。 “就地过年”影响分析——生产法视角 1、第一产业:影响不大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行业,一季度也是农业生产的淡季,农业生产受“就地过年”政策预计影响较小,2020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也仅下滑3.2%。如果疫情防控不全面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环比增速预计维持在季节性水平,有可能略低但影响并不大。 2、工业和建筑业:整体有利 春节前七天到节后十天左右,覆盖约10个工作日,这段时间工业生产往往偏弱,例如发电耗煤远低于正常水平(节前50%-60%,节后2/3)。因而,如果春节前后的工作日满负荷运转,理论上可提升工业产出=10*50%/60=8.33%,这与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环比季节性下降10%的规律基本吻合。考虑到当前制造业订单较好,工作生产可能会有较多的提升。 1、2月天气寒冷施工难度大,同时建筑业吸收了大量外出农民工,因而建筑业在一季度降幅非常明显,环比降幅通常在50%附近。“就地过年”减少往返时间成本,有利于加快复工节奏。 与此同时也不宜高估“就地过年”的正面影响。从目前中央的政策来看,“就地过年”最主要针对的是外出务工人员(典型代表是农民工)。我们可以以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行观察,本地、省内、跨省农民工占比分别为40.07%、34.11%、25.82%。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工业、建筑业员工可能还是以本地/本省为主,外省占比并不是很高。此外,建筑业受天气影响可能更大,“就地过年”本身的提升可能比工作日显示得少。 综合来看,我们保守估计,“就地过年”可能导致工业生产增加约5%、建筑业增加5%-10%(相较于季节性推算值),具体还要看“就地过年”适用范围以及地方、企业的执行力度。 3、第三产业:影响并非单向,取决于疫情防控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三大行业占比最高均在10%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2018年占比分别为8.24%、6.02%、5.87%、3.37%;上述七大行业基本都是市场性活动。剩下的约30%的行业中,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化活动占比不高(文化娱乐、居民服务等,占比约5%)。 春节期间经济活动下降对物流需求下降、门店歇业、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在一季度往往会季节性走低,回家过年对这些行业其实算是利空。 当然“就地过年”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其实也不是单向的:(1)如果政策只是停留在“就地过年”,居民生活出行还是维持原有的状态,那么“就地过年”对这些行业大概率还是有利的;(2)如果“就地过年”背后对应的是疫情防控升级,居民出行、消费全面受限,那么可能重复2020年一季度,这些行业都会受到明显的冲击。 目前局部疫情反复,对经济的影响在高频数据上亦有体现,例如出现疫情的部分城市拥堵指数、地铁客流量出现回落。此前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春运全国总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预计铁路春运客流2.96亿人次,日均400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1]。不过,目前多数城市的出行数据并未出现明显恶化。 综合来看,如果疫情不大范围扩散、防控不全面升级,批发零售甚至有可能略高于季节性水平(预计环比-8%、同比38%);虽然春运客运量大幅下降,但是如果工业生产强劲,货物运输预计继续支撑交通运输业(预计环比-9%、同比39%);居民长距离出行大概率受限,住宿餐饮景气度回落,考虑到2020年下半年住宿餐饮环比显著高于往年水平而且未完全恢复,一季度环比降幅有可能不会特别大(预计环比-15%、同比58%)。 金融业增加值主导因素是银行存贷款增速和证券交易量,“就地过年”政策本身对其影响不大(背后的疫情影响更大)。从政策不急转弯的导向来看,一季度存贷款同比增速预计小幅下降。2019年、2020年一季度证券交易量都比较大,2021年一季度增速预计会较四季度有所回落(四季度+54.52%)。 信息技术行业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期间信息技术行业其实也受到了冲击,相较于前期增速其实亦有不小的回落,只是由于整体增速较高因而在2020年显得非常亮眼。预计信息技术行业环比基本回到正常水平,一季度增速可以设为往年均值水平。 往年春节期间经济活动趋冷对房地产业也会显著影响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在一季度也会季节性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样在一、二月偏低,因而春节返乡置业虽有提振但并非主流。考虑到“就地过年”政策的双向影响,暂且假定环比增速略高于季节性。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有一季度回落的季节性特征,“就地过年”可能主要冲击的是旅游相关行业,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广告等受影响较小,预计环比降幅在2020和2019年之间,对应同比约14%。 其他行业主要是政府投入相关行业,市场化的文化娱乐、居民服务占比很低,如果疫情不出现显著恶化,财政收支趋于正常,这部分预计还是能回到往年水平(预计环比1%、同比13%)。 [1]http://yn.people.com.cn/n2/2021/0121/c378440-34539292.html 总结 对于“就地过年”政策的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如下:“就地过年”的影响并非单向的,一方面春节往返时间成本减少,这对生产和消费其实都有利;另一方面如果疫情背后对应的是疫情扩散和防控升级,那么经济活动也会整体受限(极端情况是2020年Q1经济全面下滑)。分行业来看,“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和建筑业整体有利,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金融业、信息技术、非市场化行业受影响较小。 预计2021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约22%,具体影响还取决于“就地过年”政策执行力度以及疫情发展,同时进一步跟踪相关高频数据。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扩散,政策不确定性,外围形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