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威马汽车发布消息,2020年全年累计销量22495辆,同比增长33.3%。旗下首款纯电SUV威马EX5自2018年9月启动交付至今,累计销量突破4万辆。
文:任泽平 华炎雪 梁颖 事件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0%,前值6.9%;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2.6%,1-10月增1.8%; 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6.8%,1-10月增6.3%;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前值增4.3%; 11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21.1%,前值11.4%;进口(以美元计)同比4.5%,前值4.7%;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10.7%,前值10.5%; 11月CPI同比-0.5%,前值0.5%;11月PPI同比-1.5%,前值-2.1%。 解读 一、核心观点: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 1、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主逻辑 过去一年经济复苏的主逻辑: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海外供需缺口拉大,出口超预期高增。 展望未来,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将面临放缓压力;更应关注经济内生动力的修复,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仍难。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 1)基建投资的快速反弹难以持续,将在近期见顶回落。基建投资是典型的逆周期对冲力量;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大,挤压基建支出空间。1-10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5.5%。 2)房地产短期看金融,随着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较上月下降3.2和5.3个百分点。 3)出口面临下行压力,但仍有韧性。8月以来出口当月增速始终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主要是疫情相关的防疫物资、居家办公激增,中国生产替代效应、以及下半年来欧美需求恢复。明年随着疫苗大面积使用、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但欧美需求端修复料将加快,海外供需缺口难以快速收窄,出口仍有韧性。 4)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抑制消费。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 2、当前宏观形势 1)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逐步复苏。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7.0%,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在近几年同期中均属高位。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恢复至近两年来高位水平。11月制造业PMI为52.1%,服务业PMI为56.4%,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2)三驾马车中,出口保持高增,房地产和基建略有回落,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消费加快恢复但仍低迷。11月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连续4个月保持9%以上的高增速;基建投资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增速8.0%。 3、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二、工业生产恢复至正常水平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 1)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高位运行,电气机械、汽车继续快速增长。11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连续5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电气机械、汽车、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分别增长18.0%、11.1%、13.8%和10.2%,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新能源汽车和微型电子计算机同比分别增长31.7%、99.0%和25.4%。 2)海外疫情反复,中国出口超预期,促进相关行业生产。11月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较上月上升5.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恢复,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6%,较1-10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0.2%,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增速年内首度转正;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5.6%,较1-10月上升0.7个百分点。 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较1-10月加快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1-11月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维持高增长,但边际放缓 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维持正增长,但分别较上月下滑3.2和5.3个百分点,边际放缓。房企通过降价促销、以价换量等政策加快销售回款,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增长17.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当月同比增长8.9%、20.0%和14.6%。 11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6.8%。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升,土地购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为-15.6%,土地成交价款当月同比增长22.8%。施工方面,房企加快施工拉动建安投资,11月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4.1%和11.9%,较上月上升0.6和13.8个百分点。 五、资金效应退却,基建投资有所回落 11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3%。分行业看,电热燃水仍是主要支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边际改善。1-11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17.5%;交运仓储投资累计同比2.0%,与上月相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0.3%,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交运仓储中,1-11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2.0%和2.2%,分别较上月下滑1.2和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将见顶回落。1)截至10月底地方政府债券和已下达专项债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剩余尚未下达的专项额度特定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因此后续基建投资中资金到位效应将消退。2)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金未被完全利用。3)1-10月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5.5%和-0.6%,财政收支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1%。 六、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 11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5%。中下游尤其是出口相关行业投资增速较高,11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速分别为14.5%、19.2%、13.8%、26.4%、76.0%、12.6%、13.2%、19.1%和36.4%。 企业盈利、出口和地产投资带动制造业投资快速修复。5月工业企业当月利润总额同比转正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10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4%,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增强;出口和地产投资的持续高景气度修复企业预期,提振制造业投资。 七、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形势严峻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4.2%。分消费类型看,双十一促销带动商品零售增速加快恢复,餐饮消费增速由正转负。11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5.8%,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同比下降0.6%。升级类消费品增长较快,华为、苹果等新品发布推迟带动手机销售增长,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较上月上升35.5、14.0和8.1个百分点。必需品消费保持高位运行,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分别为7.7%、21.6%和11.4%。汽车消费维持高增速,同比11.8%。装修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地产产业链下游消费,建筑装潢材料同比分别为7.1%,较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严峻和居民收入下滑制约消费反弹,重视稳就业。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0.6%,较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八、出口增速再创新高,外需持续回暖 11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9.7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主因外需回升、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出口替代效应持续、以及汇率变动。11月全球综合PMI为53.1%,美、欧制造业PMI为57.5%和53.8%,均在荣枯线以上,外需持续恢复。海运需求旺盛印证外需回升,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处于2002年以来高位。11月出口金额的平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71,较去年同期下降5.1%。 分产品看,主要出口产品出口增速均显著上升。11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21.1%、25.0%和24.8%,分别较上月上升16.9、12.1和7.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纱线、塑料制品和医疗仪器及器械等防疫物资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21.0%、112.9%和38.2%,分别较上月上升6.1、15.0和8.2个百分点。家具、玩具等居家用品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41.9%和49.9%,较上月上升9.6和27.5个百分点,与圣诞节提前囤货有关。分地区看,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显著上升,11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同比分别为46.1%和8.6%,分别较上月上升23.6和15.7个百分点,对美出口金额达到数据历史以来最高点。 11月中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4.5%,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除高新技术产品外进口均较上月有所下滑,大宗商品进口同比为负。11月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机电产品和大宗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11.2%、10.7%和-10.1%,较上月下滑11.1、1.9和2.1个百分点。其中,占大宗商品比重较大的原油11月进口金额同比-34.4%、量价齐跌,大幅拖累大宗商品进口;铁矿砂和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43.4%和31.1%。11月中国大豆进口金额增长21.3%,较上月下滑22.7个百分点。 九、信用扩张放缓 11月社融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信用扩张周期迎来下行拐点。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406亿元。存量社融规模283.25万亿元,同比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从社融结构看,政府债券、信贷延续多增,但边际减弱。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监管加强、非标压降节奏加快,构成主要拖累。11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仍是社融主要支撑;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表外融资减少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86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468亿元、少增1660亿元;新增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 从信贷结构看,企业和居民杠杆基本平稳。出口高增、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地产基建保持韧性,带动实体投融资需求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短期与中长期居民贷款均延续多增。11月新增企业贷款7812亿元,同比多增1018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少增909亿元、多增1681亿元、微增180亿元;新增居民贷款7534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 11月M2同比增速10.7%,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共同支撑M2增速小幅提升。从结构来看,1)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2)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环比大幅多减1万亿元,年末财政投放节奏明显加快。M1同比增速10.0%,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窄至0.7%,为2018年3月以来最低。交易性需求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十、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经济周期上升拉动PPI缓慢回升 11月CPI同比-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食品价格同比-2.0%,较上月下滑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主因食品供给端改善。其中,受猪肉生产恢复、供给改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是拖累CPI下行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中,衣着、居住和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6%和3.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5%和1.0%。 11月PPI同比-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0.5%。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个月上升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0%,较上个月上升1.7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3%,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2.9%,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 十一、制造业PMI全面改善,非制造业PMI稳步回升 11月制造业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供需关系改善,外需持续回暖。11月生产指数为54.7%,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3.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高于荣枯线。 2)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仍需政策纾困。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0%、52.0%和50.1%,较上月上升0.4、1.4和0.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8%和50.5%,分别较上月上升0.1和0.8个百分点,供需两端有所恢复。但恢复基础不牢,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为42.3%,仍需政策纾困。 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建筑业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连续八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4.0%,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反映建筑业企业为满足生产需要,用工需求有所增加。 2)服务业稳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稳步恢复。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明显增长;房地产、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景气度有所回落。
12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小幅下滑了0.2个百分点,财新PMI下降了1.8个百分点,统计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有所走弱。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稳健收官,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比11月走强,而工业生产、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有所走弱。我们估计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回落至6.8%,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8%,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升至6%,出口受高基数拖累有所放缓、但依然较为稳健、同比增长12%。CPI可能转为同比增长0.3%,PPI同比跌幅可能大幅收窄至0.6%。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小幅放缓至13.6%。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到6%左右。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 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或会放缓,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在低基数下明显反弹。我们认为今年全球GDP和整体需求有望大幅反弹,这应能抵消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等因素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拖累。鉴于四季度以来经济反弹势头较为强劲,且统计局最近小幅下修了2019年的GDP数据,我们目前对2020和2021年的GDP增速预测(分别为2.1%和8.2%)面临一定上行风险。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和注重“需求侧”管理,同时还指出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要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不过,我们预计今年政策将会逐步正常化,信贷增长可能放缓、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下半年央行可能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此外,会议还强调了防风险,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求要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1年瑞银中国经济日历 我们编制了2021年瑞银中国经济日历,包含重要的政策会议及主要经济数据公布日期(见第7页)。国务院和央行会定期召开例会,但政策决策可能在其他会议上制定。今年最值得关注的会议包括:将在3月召开的两会,4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经济工作回顾和展望的政治局会议,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十九届六中全会。 宏观数据前瞻:2020年稳健收官,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左右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实现稳健收官,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比11月走强,而工业生产、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有所走弱。我们估计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回落至6.8%,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8%,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升至6%,出口受高基数拖累有所放缓,但依然较为稳健、同比增长12%。房地产活动大致企稳,而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有所加快。CPI可能转为同比增长0.3%,PPI同比跌幅可能大幅收窄至0.6%。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继续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6%。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到6%左右。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12月统计局制造业PMI下滑0.2个百分点至51.9。其中新订单(下降0.3个百分点)和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均有所回落,生产量指数也下降了0.5个百分点至54.2。原材料指数企稳,采购量指数走弱,产成品库存指数走强。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大幅上行。从不同规模企业来看,大型和小型企业PMI双双下行,中型企业PMI进一步反弹。另一方面,财新制造业PMI也下滑了1.8个百分点至53,其中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和生产量指数均弱于上月,但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进一步升高。 统计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下滑0.7个百分点至55.7。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则下降了0.9个百分点至54.8。分行业来看,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而餐饮、房地产、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则位于荣枯线下。受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的影响,相关价格指数上行。 对于即将公布的12月和四季度宏观数据,我们估计: 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受高基数拖累小幅回落至6.8%。12月统计局和财新PMI及二者的生产量指数均有所下滑,表明制造业增长动能可能小幅走弱。自7月初起,除浙电外,6大发电集团日均煤耗同比增速数据已停止对外公布。全国平均高炉开工率小幅下行,但依然处于67%左右的高位,而电弧炉开工率则小幅上行(图表A4)。12月前20天全国粗钢生产也依然比较强劲。再考虑到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部分地区近期采取了暂时性的限电措施,我们估计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此前的7%小幅降至6.8%。另一方面,我们估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至6%左右,其中部分得益于价格上涨。 房地产活动可能保持相对稳健。高频数据显示12月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小幅反弹至8-9%(图表A5)。我们估计12月全国整体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可能大致企稳于12%。由于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新开工可能同比零增长,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可能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短期内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可能保持相对稳健,但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条件收紧会逐渐给二者带来下行压力。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小幅放缓至8%左右。我们估计,部分受益于2019年同期基数较低和融资支持较强(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3.6万亿元以上),12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反弹至8%。此外,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受高基数拖累放缓至7%左右,不过随着企业利润的修复,企业前景和信心应仍在改善。再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可能依然较快增长,我们估计12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小幅放缓至8%左右、全年增长3.1%。 出口可能有所走弱,但增速依然比较稳健、同比增长12%。欧洲新一轮封锁措施可能令外需承压,统计局和财新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所下滑。不过,尽管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但12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5%反弹至13%。整体而言,考虑到基数较高,我们估计12月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从11月21%的高位回落至12%,依然较为稳健。另一方面,由于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12月进口同比增速可能从此前的4.5%下降到0%左右,贸易顺差大致企稳于760亿美元。 12月CPI可能转为同比增长0.3%,PPI同比跌幅大幅收窄。高频数据显示12月食品平均价格环比反弹。其中,蔬菜价格环比上涨9%(同比增速从12%放缓至6%),水果价格环比上涨4%(同比增长3%),鸡蛋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跌幅收窄),特别是猪价转为环比上涨9%(受益于2019年基数较低,同比跌幅从17%收窄至2%)(图表A6)。鉴于经济活动继续回暖,非食品价格可能也环比小幅上涨。整体而言,我们估计12月CPI可能从此前的同比下跌0.5%转为同比增长0.3%。另一方面,高频数据显示12月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生产者价格环比进一步反弹,其中动力煤价格环比上涨13-14%,螺纹钢价格环比上涨5%(图表A7-A8)。整体而言,我们估计12月PPI同比跌幅大幅收窄至0.6%。 整体信贷增速可能进一步小幅下滑。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小幅升至1.2万亿元,略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反弹到7500-8000亿元,但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可能收缩。由于媒体报道对影子信贷的监管有所收紧,影子信贷规模可能依然疲弱。整体而言,我们估计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00亿元。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再次小幅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6%,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也相应走弱。 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500亿美元左右。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0.6%(图表A12),资本外流压力可能略有下降。我们估算主要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收益可能达200亿美元以上。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商品贸易顺差大致企稳、服务贸易逆差维持低位、净FDI持稳),我们估算12月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500亿美元至3.228万亿美元。 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反弹至6%左右。四季度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从三季度的1%大幅反弹至5%以上,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从7%加快到9%左右。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从此前的9%大幅升至15%,推动名义贸易顺差比2019年同期高出800亿美元以上。从生产端来看,四季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从5.8%上升到6.9%,随着经济活动的回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可能进一步回升。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可能加快到13%,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走强。整体而言,我们估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从此前的4.9%反弹到6%左右。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或会走弱,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在低基数上明显反弹(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我们认为今年全球GDP和整体需求有望大幅反弹,这应能抵消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以及海外消费者可能从商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等因素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拖累。我们预计今年全年出口增长10%,其中上半年同比增速可能较高,下半年可能放缓到中低个位数(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鉴于四季度以来经济反弹势头较为强劲,且统计局最近小幅下修了2019年的GDP数据,我们对2020年和2021年的GDP增速预测(分别为2.1%和8.2%)面临一定上行风险。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正如我们所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和注重“需求侧”管理。会议还指出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要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不过,鉴于2021年经济活动有望在去年的低基数上大幅反弹,我们预计政策将会逐步正常化,信贷增长可能放缓、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下半年央行可能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此外,会议还强调了防风险(例如,最近房地产相关信贷政策也有所收紧),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求要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1年瑞银中国经济日历
记者12月15日从西安海关获悉:1月至11月,陕西进出口总值3433.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1756.1亿元,同比增长1.5%,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进口1677.7亿元,同比增长12.3%;同期贸易顺差78.4亿元。 11月,陕西进出口总值353.2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出口193.9亿元,同比增长23.1%;进口159.3亿元,同比下降1.5%;当月贸易顺差34.6亿元。 11月单月进出口及出口总值均创年内新高。陕西省11月单月进出口总值为年内截至目前最高值。11月出口同比增长23.1%,较10月高出18.7个百分点,出口总值为年内截至目前最高值。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设备增速近五成。前11月,陕西省加工贸易进出口1956.1亿元,同比增长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7%;一般贸易进出口883.1亿元,同比增长10.8%,占比达25.7%;保税物流进出口382.7亿元,同比增长8.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设备198.9亿元,同比增长48.3%。 机电产品出口转降为增,纺织服装、农产品、医药品出口增幅明显。前11月,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556.3亿元,同比增长0.8%,较前10月转降为增,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8.6%。其中,太阳能电池出口132.9亿元,同比增长52.2%;液晶显示板出口23.3亿元,同比增长104.7%。同期,农产品出口35.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苹果汁出口9.8亿元,同比增长0.7%。此外,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服装出口33.6亿元,同比增长52.8%。 前11月,陕西省对韩国进出口819.8亿元,同比增长24.1%;对东盟进出口364.4亿元,同比增长49.7%。同期,陕西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68.4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6.6%。
一批上市公司3日晚发布业绩预告,其中,以岭药业、爱施德预计2020年净利润有望翻倍;金力永磁预计2020年盈利同比增长50%至6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成为上述公司业绩稳增的重要原因。同日,贵州茅台发布2020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公告,预计2020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约977亿元,同比增长约10%;实现净利润约455亿元,同比增长约10%。 抗击疫情对于药品的需求增长,支撑了包括以岭药业、香雪制药在内的药企盈利稳步提升。 因连花清瘟而闻名的以岭药业预计2020年度盈利11.52亿元至12.74亿元,同比增长90%至110%。公司表示,公司连花清瘟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国内市场需求显著增加,并且在已注册的十多个海外国家实现销售,报告期内连花清瘟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快速增长。此外,公司心脑血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实现增长,也成为业绩预增的原因之一。 同样由于疫情防控药品及用品的需求增长,香雪制药预计2020年盈利9596.87万元至1.20亿元,同比增幅为20%至50%。公司表示,报告期内,疫情防控药品及用品的销量实现大幅增长,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业务收入及利润较上年同期取得了较快增长;同时,公司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优化了资产与负债结构,期间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汤臣倍健预计2020年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4.12亿元至16.21亿元,同比增长496.75%至555.48%,其中,预计2020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4.30亿元至4.50亿元。2019年,汤臣倍健对收购Life-SpaceGroupPtyLtd(下称“LSG”)形成的商誉及无形资产计提了减值,导致2019年业绩亏损。 爱施德预计2020年盈利6.8亿元至7.5亿元,同比增长97.86%至118.23%,主要得益于手机销售稳步增长,扩展了电子烟、小家电等消费电子新品类,2B、2C销售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实现营业规模和营业毛利的增加。 金力永磁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盈利2.35亿元至2.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至60%。报告期内,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50%,在节能变频空调领域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逾100%,在3C领域开始规模化量产,同时在风力发电、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节能电梯等领域的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因此,2020年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预计持续增长,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40%至50%,达到23.76亿元至25.45亿元。 尽管去年三季度开始,不少行业景气度已经企稳回升,但此前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是没有完全被消化掉,导致了一些公司的全年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华昌化工3日晚公告,公司经营业绩自9月份开始回升,由于受部分产品价格大幅回升影响等,导致四季度经营业绩大幅回升。尽管如此,公司预计2020年度盈利1.70亿元至2.00亿元,同比下降0.77%至15.65%。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526.5万元,同比下降89.93%。 受到子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下降等因素影响,众生药业拟对全资子公司先强药业、控股子公司逸舒制药分别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同时,公司全资孙公司广州糖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业务基本停顿,公司重新规划其发展路径,拟全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公司预计2020年净亏损3.80亿元至4.50亿元,但公司表示,扣除上述商誉减值影响后的净利润较同期有所增长,下半年公司慢性病用药等主要产品的市场销售已逐步恢复正常。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1-11月,汽车产销同比降幅已收窄至3%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降幅较大,7月份开始呈现持续回升态势,11月产销分别完成19.8万辆和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5%。预计今年全年汽车产业总体可恢复到上年水平,其中,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去年,产销达到2500万辆左右,与上年相当,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超过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