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讯 今年结构性市场特征明显,白酒股不断被看好,龙头“茅五”---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和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其动态市盈率已超50倍。但地产股却“始终”不受待见,实际上,从各方面来看,房企股韧性十足,各大房企业绩稳健,因此,低市盈率房产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实现价值回归。 政策面,地产行业暖风拂面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1年经济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关于房地产的内容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3个字。业内人士称,政策信号明确,地产行业暖风拂面。 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同比看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3%,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1%,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8%,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与10月份相同。 透过数字知行业冷暖。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地产市场一点也不冰冷,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久违的“抢房”现象。分析人士称,经过几年的徘徊,温和上涨也在情理之中。在人均GDP过1万美元之后,改善性不容忽视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刚性需求,同样不容忽视。 基本面良好 券商机构推荐买入 宏观政策和数据都在“走好”,看看投资决策的另一端--微观。就拿荣盛发展(行情002146,诊股)看,2018年销售过千亿元;2019年1154亿元;2020年1-11月1022.42亿元,同比增长10.21%。2015年净利润是24.28亿元,2019年91.20亿元,五年增长了3.76倍。2020年半年报29.5亿元,三季报44亿元,受疫情冲击有所下降,但整体看保持了稳健增长。 荣盛发展位居河北廊坊,但视野不局域于京津冀,拿地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土储质量持续优化;传统重仓地环京触底反弹,且公司布局不限于环京,长三角等市场已开始发力,二线城市拿地力度明显加大,未来发展潜力可期。数据显示,11月初以来,荣盛发展下属公司通过招拍挂方式在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安徽省蚌埠市、六安市、黄山市取得了11宗地块,出让面积36.8万平方米,总成交价27.78亿元。 同时,良好的融资渠道,平衡的投资,也让荣盛发展继续保持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根据安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 2020年以来荣盛公开市场融资相对顺畅,积极发行海外债、ABS、中票和短融,1-10 月累计获得净融资3.4 亿元。其中海外债发债利率上行、久期缩短;境内债发债利率下行、久期基本持平; 公司治理可持续:多元化方面,公司 2016 年以来开启地产、健康、金融多元化布局,物业板块和产业园板块相对成熟。 天风证券(行情601162,诊股)的分析报告更为“直接”,维持“买入”评级。报告称销售端开始发力,10 月同比及环比数据均表现出色,拿地积极性较高且土储质量不断优化,报告称看好荣盛发展2020 年新增土储的推货,预计 2020 年销售额有望稳健增长。 市场面,低市盈率房产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A股经常风格切换,风水轮流转,医药消费科技“好赛道”今年涨幅透支,而作为不少低估值、低市盈率的房企股,未来则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根据近期央行的多次表态,“宽货币”政策逐渐有回归正常的态势,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的转变,住宅开发、商业以及园区降杠杆初现成效,房企也在纷纷调整财务结构,降低杠杆,房地产融资能力有望逐渐恢复。 中央最新的“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行业政策基调会继续保持“房住不炒”定力的同时强调长效机制建设,户籍制度和供地管理,有望加速房地产市场人、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赋予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活力。中央调控的意图是让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从估值角度看,截至2020年10月30日,申万房地产板块PE(TTM)为8.19倍,相比年初的9.45倍下降了1.26倍,股息率为3.56%,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像荣盛发展,其估值,基本已经触底,二这家企业基本面良好,不论是从销售、财务还是分红,均韧性十足,稳健增长,其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分红是衡量一个企业对投资者责任心的重要标尺,上市13年来,荣盛发展坚持每年分红,至 2019年底分红达到了103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也超过历来融资总额。按2019年度的分红水准,股息率达到了5.8%,这一水平不但远胜银行理财,更是跑赢了A股绝大多数企业。从最近3年的数据看,荣盛发展的ROE水准稳定在20%+,但市盈率持续处于低位,近期则不到4倍,属于全市场最低的区间。 所以很多券商认为短期房地产行业基本面韧性十足,板块估值处历史低位,业绩确定性强,股息率高,销售持续向好,地产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
市场销售稳定回升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张敏解读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促进消费政策不断发力,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11月份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商品零售结构继续优化;同时在“双十一”购物节带动下,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增长,网购相关商品零售额增速明显提升。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快增长,消费市场稳定恢复 市场销售持续回升。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市场销售已连续四个月同比正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6.1%,增速比10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 图1 2020年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城乡市场稳定复苏。11月份,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9%和5.6%,增速分别比10月份加快0.7和0.5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销售均连续四个月同比正增长。11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0.7个百分点,乡村市场恢复好于城镇。 二、商品零售增速持续加快,餐饮消费规模接近同期水平 商品零售继续改善。11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增速比10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连续五个月同比正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7%,增速比10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连续七个月正增长。 餐饮消费规模接近同期。11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0.6%,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在国庆中秋双节假日因素带动下,10月份餐饮收入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本月餐饮收入虽然出现小幅下降,但餐饮消费整体依然保持稳定的复苏态势。从累计增速看,1—11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8.6%,降幅比1—10月份收窄2.4个百分点。 图2 2020年各月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增速 三、商品销售结构持续优化,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 在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中,15类商品零售额同比正增长,其中汽车等10类商品零售额两位数增长。 升级类商品零售增速较快。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和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4.0%,增速分别比10月份加快8.1和17.7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2%,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汽车类商品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稳步增强,汽车购置及升级换购需求持续释放,汽车销售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8%,增速与10月份基本持平,连续五个月两位数增长。 四、线上消费持续快速发展,实体店铺零售稳定复苏 网络商品销售保持快速增长。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7%,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2.9%和17.1%,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双十一”购物节等线上活动和新品上市等因素带动下,与网购有关的商品零售增速明显加快。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2.3%和43.6%,增速分别比10月份加快14.0和35.5个百分点。 实体店铺零售持续恢复。1—11月份,限额以上超市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与1—10月份基本持平;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商品零售额降幅继续收窄,分别比1—10月份收窄2.1、1.3和2.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11月份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复苏,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升级类商品增速加快,商品销售结构继续优化。但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聚集型和接触式消费仍有待进一步恢复。下阶段,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市场供给质量,激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949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95837亿元,增长7.4%,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从典型指标来看,数据均有所好转。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24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201085万平方米,下降2.0%,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59173万平方米,下降7.3%,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11月年内首次同比销售面积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1月单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为1.75亿平米,同比上涨12%,销售额为1.73万亿,同比上涨18.6%,也是我国历史上单月销售最多的11月。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表示,3月以来随着各地房企复工复产,商品房销售逐渐恢复正常,同比降幅开始持续收窄,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增。但从商品房成交均价来看,1-11月同比上涨5.8%,低于2018年和2019年同期,楼市整体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梁倩)
商务部12月15日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其中,11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连续8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表示,我国吸收外资延续了下半年以来的稳中向好态势。分行业看,1-1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04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8.3%。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1.6%,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43.9%、35.1%、93.6%、53%。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总体来看,前11个月我国跨境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状态。“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下滑的大背景下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率先实现复产复工,市场逐步恢复,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加大,知识产品保护力度提升,巩固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预期和信心。”他说。 庞超然还指出,在总量持续向好的同时,我国外资流入呈现结构性向好趋势。主要表现在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快速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同比快速增多。他认为,这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外资企业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密不可分。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服务业吸收外资高速增长,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近八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我国服务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涉及服务业的限制性措施大幅减少,准入门槛不断降低;第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高新区、经开区等开放平台载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服务业开放高地引资潜力大大激发;第三,我国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外资看好中国服务市场,投资意愿不断增强;第四,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更为便利。 郑伟认为,从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占比不断提高,特别是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增长较快。在郑伟看来,未来服务业在吸引外资方面将继续保持主力军和领头羊地位。(王文博)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公布的11月中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复苏,特别是出口产业链的超预期表现,成为经济向好的关键动力。 据海关统计,按美元计价,我国11月出口同比增长21.1%,是2018年3月以来的最高增速,也是2011年以来同月最高增速。由于中国疫情防控得力,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到疫前水平,而其他国家因受制于疫情加速扩散,产能利用率持续低迷,叠加感恩节、圣诞节带来的需求激增,从而共同推升了11月的出口增速。 在宏观经济学框架下,出口顺差相当于本国把过剩储蓄借给外国使用,表现为外国加杠杆带动本国出口。考虑到今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经过快上升,这种方式可以在保持我国杠杆率稳定的同时经由出口拉动复苏,是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 出口的拉动作用可分为三个渠道:一是拉动工业增加值上升。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再度刷新年内高点。从外需来看,11月出口交货值同比上升9.1%,为2018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继续对制造业生产形成支撑。 二是拉动制造业投资。1-11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下降3.5%,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中90%为民间资本,1-11月,民营企业出口累计增速同比增长12.2%,刷新今年以来最高增速,出口高景气带动了制造业投资的加速修复。 三是拉动就业并带动消费回升。1-11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失业率回落0.1个百分点至5.1%,基本上已回落至正常区间。就业向好带动居民收入增加,进而拉动消费回升。如果剔除物价因素,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1%,达到2019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 可以看出,在出口部门的带动下,工业增加值继续加速,制造业投资加快修复,就业市场持续好转并带动消费回升,经济内生复苏动力持续增强。考虑到全球疫情仍未明显好转,疫苗大规模使用仍需时间,预计出口的高景气度将延续至明年上半年,从而继续为中国经济复苏加力。基于此,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6%以上。 同时,对政策更为敏感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在11月份仍然保持韧性。1-11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疫情期间防疫与保民生支出占用了一定财力,以及缺乏好的项目对接,限制了基建投资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加快0.5个百分点。在新融资规则的压力下,房企加快周转速度,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韧性仍存。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比较理想。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呈现向好局面;内生复苏持续增强,外生因素韧性犹在。展望2021年,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特别是在今年低基数的衬托下,2021年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8%以上。在无需通过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将会获得难得的深化改革窗口期。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1至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这说明随着经济的恢复,市场性的投资在增加。为应对疫情冲击,前期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经济运行逐步由政策带动向市场内生增长转变,民间投资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反映了这样的特点。 当天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延续了稳定恢复态势。 从生产来看,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10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 从需求来看,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1至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比1至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增长14.9%。 此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至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 付凌晖分析,11月份,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弹影响,世界经济恢复艰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新老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陈炜伟)
杨倩 发自上海 2020年12月31日下午,“2021挑战未来——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在上海新静安体育中心举行,现场超3000人聆听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的分享。自2016年始,“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国地产行业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 发布会上,丁祖昱谈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城二手房成交金额为4.1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03%;成交面积为1.4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约6.77%。 从二手房成交金额来看,2020年,上海已破万亿大关,成交金额达10644亿元,同比增长约30%。北京、广州、深圳分别为5911亿元、3257亿元、5350 亿元。其中,广州同比增长约52%,北京、深圳同比增长约20%、41%。二线城市中,重庆、苏州、成都成交金额同比下滑,成都下滑幅度达50%。 从二手房成交面积来看,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交面积为1513万平方米、2423万平方米、1095万平方米、861万平方米,同比增幅分别为19%、27%、44%、30%。二线城市中,南京、合肥成交面积增速较快,同比增长30%左右;重庆、苏州、成都成交面积同比下滑,成都下滑幅度达53%。 综合来看,2020年,11城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创近3年新高,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合肥、青岛、郑州、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