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12月21日,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在5%左右,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可能将保持正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将会有所下降,持续保持在7%左右。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恢复比较理想,但特征不同以往。楼市稳定并对“六保六稳”发挥关键性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房地产市场风险、错配和挤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还存在潜在的隐忧。住房市场从剧烈波动增长转向恢复性平缓波动增长,出现了新兴的特征。《报告》分析发现,新冠疫情虽对楼市造成强烈冲击,但政府和市场各方均有效韧性应对,决定中国楼市收敛性恢复。 《报告》预测,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新的外部冲击以及疫情显著好转的情况下,中国楼市总体将延续平稳,但其结构性潜力仍在。预计2021年中国楼市将继续延续平稳恢复的态势,房地产租赁市场将有所改观,保障性租赁市场的步伐也将会进一步加大。 《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会在5%左右,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可能将保持正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将会有所下降,持续保持在7%左右。从时间上看,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将保持恢复性增长。从空间上看,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复苏较好的城市甚至会出现过热,其他城市复苏较慢,部分城市甚至陷入衰退,分化可能有所扩大。从风险上看,市场风险有望进一步下降,但仍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住房拐点来临和结构性潜力强劲。从总体上看,长时期住房市场总体过剩,结构性过剩将较为严重,但结构性潜力仍然存在。从时间上看,原来预估的在2025年出现住房绝对拐点即住房销售额绝对量下降可能会提前。虽然总量可能下降,但是基数较大,住房需求、供给和投资的总量仍然较大。从家庭类型看,虽然中上收入家庭住房可能已经出现过剩,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尤其是保障性住房需求要弥补的缺口还很大。 《报告》建议,瞄准五个关键,实施重点突破。第一,建立体系化和定量化的政策基准以强化精确、有效调控;第二,规划并构建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全国住房空间体系;第三,加快开征房地产税以带动长效机制建设;第四,启动实施“租售结合”的“新市民安居工程”;第五,探索建立以住房公积金为主体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
作者: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研究员冯柏 【数据】 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预期增长6.8%,前值增长6.9%。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预期增长2.6%,1-10月增长1.8%。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预期增长5.6%,前值增长4.3%。 【点评】 工业生产: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创下了2019年4月以来的当月增速新高。本月工业生产的加快,带动前11个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3%,涨幅比前10个月提高0.5个百分点。虽然工业生产超出市场预期,但与景气指数趋势一致,本月生产PMI达到54.7%,创下2012年5月以来新高(2017年9月同为54.7%)。工业生产的结构特征较为亮眼,本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上月大幅加快4.5个百分点;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本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随着疫情后期经济逐渐复苏,市场主体经营状况逐渐改善,前10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实现转正,对企业扩大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投资: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2.6%,较前10个月提高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下降3.5%,降幅较前值收窄1.8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有所加快,主要由于近期出口较快增长带动了制造业投资修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12.8%,较前值加快2.8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目前制造业累计增速仍位于负增长区间,转正还需时日。基础设施建设(不含电力)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涨幅较前值提高0.3个百分点,近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中长期信贷明显改善,加上政府债券资金逐渐落地,对基建投资形成了支撑,促进基建投资进一步加速。但也要看到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扩大,或对基建投资形成一定掣肘。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8%,涨幅较前值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对投资加快的较大贡献。施工和销售均较为旺盛,带动房地产投资继续加快。前11个月,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3.2%,涨幅较前值扩大0.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3%,涨幅较前值扩大1.3个百分点,反映出居民购房需求延续旺盛趋势。但也要看到,“三道红线”等调控政策逐渐发挥效果,房地产企业融资约束增长,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已经累计下降5.2%,降幅较前10个月扩大1.9个百分点。 消费: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虽然市场销售持续回暖,但消费涨幅明显不及预期,反映出有效需求仍然偏弱。“双十一”促销带动消费增长,化妆品、金银珠宝等消费分别同比增长32.3%和24.8%,创下年内新高。线上消费带动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涨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受购房需求旺盛影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分别同比增长7.1%和5.1%,涨幅较前月分别扩大2.9个和2.4个百分点。在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下,汽车消费延续了较快增长,本月增长11.8%,连续第五个月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服务类消费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餐饮收入继上月同比正增长后,本月又下降0.6%,扩大消费需求仍然是下阶段经济复苏的关键。 ——综合来看,本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生产继续加快,需求处于上升通道,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进入冬季,防控疫情反弹压力有所增加,经济复苏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挑战。下阶段,要按照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要求,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宏观政策要继续加强对内需恢复的支持力度,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促进有效需求提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积极的政策基调,继续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加大对就业、居民收入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延续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通过“MLF+逆回购”的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岁末年初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结构性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趋降,助力、引导金融机构完成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全年目标。宏观政策要加大对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考量,针对近期出现的宏观杠杆率上升,实体部门债务负担加重,部分企业资金流紧张、信用状况变差等情况,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11月经济活动继续回暖,信贷增长见顶,CPI通胀走弱 11月大部分经济活动进一步回暖。海外假期需求等因素拉动出口反弹超预期,国内消费也进一步复苏。制造业投资大幅提速,抵消了基建投资的放缓和房地产活动的小幅走弱。受益于此,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上行。11月CPI转为同比下跌0.5%,信贷增速如期见顶回落、小幅下行0.1个百分点至13.7%。朝前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可能意味着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承压,不过消费则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速可能会至少达到5.5%,近期强劲的出口和工业生产可能带来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这一强劲势头在12月得以延续,那么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6%。 小幅下调2021年全年CPI和出口增速预测 鉴于近几个月猪价跌幅超预期,拖累CPI明显走弱,我们将明年全年CPI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下调至1.7%。未来2-3个月,CPI可能保持小幅通缩或者在同比零增长附近徘徊,明年二季度后,随着非食品价格反弹,CPI增速可能会逐步回升。另一方面,鉴于近几个月份出口增长超预期、加之发达经济体经济再次放缓,我们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上调至3%,同时将明年预测从11.5%下调至10%(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何可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将设定明年主要的经济目标和政策基调。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淡化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将重点放在政策正常化和风险防控上,不过我们预计政府并不会在现阶段明确重提去杠杆。具体来看,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央行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长放缓、信贷脉冲转负。由于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明年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此外,会议可能会要求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房地产活动小幅走弱。11月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从此前15%的高位回落至12%,部分因为此前一些热点城市的房地产政策有所收紧。新开工同比增速从3.5%小幅上行至4.1%(低基数),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则从12.7%小幅放缓至10.9%。如我们此前所述,虽然政策有所收紧,但短期内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仍可能相对稳健。不过,我们认为随着房地产开放商融资条件收紧的影响显现,明年房地产活动面临的下行压力可能会逐渐增加。整体而言,11月瑞银建设活动指数大致企稳于0.9%(此前为0.8%;3个月移动平均)。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稳健增长9.7%(此前为9.5%)。受益于企业订单回升和疫情后企业利润逐步修复,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3.7%大幅升至12.5%,超出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虽然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较强,但部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略高,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7.3%小幅放缓至5.9%,官方窄口径基建投资(不包括公共事业投资)同比增速也从4.4%降至3.5%。其中,公共事业投资同比增速从23%下降到了12.3%,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以及交通运输投资同比增速则大致企稳。在服务业中,教育(同比增长22%)和医疗(同比增长34%)投资依然保持强劲,而文体娱乐投资则受高基数拖累转为同比下跌0.6%(此前同比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小幅上行至5%(此前为4.3%),主要得益于消费活动的进一步回暖以及双十一线上促销。可比口径下,双十一天猫和京东销售分别同比增长26%和32%。11月线上商品销售同比增速受高基数拖累降至12%,但其占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比重季节性上升了7个百分点至30.8%(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主要产品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部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新一代苹果手机等产品发售,通讯器材销售同比增速从8.1%跃升至43.6%。房地产相关产品销售表现不一,建筑材料(同比从4.2%加快至7.1%)和家电销售(从2.7%加快至5.1%)走强,而家具销售则受高基数拖累从同比增长1.3%转为同比下跌2.2%。另一方面,餐饮销售从此前的同比增长0.8%转为同比下跌0.6%,同时高基数拖累限额以上单位服装和日用品销售同比增速也有所下滑。 11月出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11.4%跃升至21.1%,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加工贸易出口(从2.2%跃升至16.8%)和一般贸易出口(从17.1%加快至23.7%)双双大幅走强。具体来看,受益于DRAM行业步入上行周期,以及海外对居家办公学习相关用品的需求依然强劲,11月电子产品出口明显反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也进一步提速,同时大部分消费品出口均有所好转,尤其是玩具(同比增长50%),可能表明海外节日需求较强,不过鞋类出口有所走弱。另一方面,虽然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进口同比增速大致企稳于4.5%(此前为4.7%)。得益于电子产品出口强劲,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0.6%反弹至13.2%,从韩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也有所走强。另一方面,从大宗商品生产国进口从同比增长4.3%转为同比下跌1.8%,铁矿石和铜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速也有所走弱。 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6.9%微升至7%。得益于出口和国内销售强劲,通讯器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提高了4个百分点至9.3%,与之相对,手机生产同比跌幅从10.7%收窄至2.7%。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提高了2.5个百分点至10.5%。另一方面,受高基数拖累,通用设备(同比增速从13.1%降至10.2%)、纺织(从9.5%降至6.5%)、非金属采矿业(从9.3%降至7.7%),以及有色金属行业(从11.2%降至9.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有所走弱,钢铁和水泥生产同比增速也是如此。我们认为11月工业生产较为稳健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出口,稳健的房地产和投资活动,以及消费的持续复苏。 信贷增速应已见顶,11月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7%。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和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同比多增400亿)。其中,新增居民贷款也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7350亿,同比多增700亿),而企业贷款新增7810亿(同比多增1020亿),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0亿)。银行贷款和政府债券净发行(同比多增2280亿)走强,抵消了影子信贷规模的收缩(同比多减980亿)和企业债券净发行的走弱(同比下降2470亿),拉动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13万亿(同比多增1360亿)。不过,我们估算的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在10月已经见顶,11月小幅下滑了0.1个百分点至13.7%。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下降到了GDP的8.6%左右,新增信贷流量也降至GDP的29%(3个月移动平均)。2021年,我们预计整体信贷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至10.8%,信贷脉冲可能转负、明年底达到GDP的6.3%。 CPI转为同比下跌0.5%;PPI通缩收窄。11月食品价格从同比增长2.2%转为同比下跌2%,特别是猪价在高基数拖累下同比跌幅从2.8%扩大至12.5%。受此影响,CPI同比增速在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转负。此外,旅游价格走弱拖累非食品价格也从同比零增长转为同比下跌0.1%。核心CPI同比增速企稳于0.5%。另一方面,PPI通缩从此前的2.1%收窄至1.5%,主要得益于上游投资品同比跌幅从2.7%收窄至1.8%,而消费品价格同比跌幅则进一步扩大至0.8%。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超过5.5%。10-11月经济活动明显反弹,主要得益于出口强劲、消费持续复苏,工业生产和投资活动也较快增长。房地产活动短期内可能也会保持稳健,不过开放商融资收紧可能令房地产活动承压。朝前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可能意味着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承压,不过消费则有望进一步回暖。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速可能会至少达到5.5%,近期强劲的出口和工业生产可能带来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这一势头得以延续,那么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接近6%。不过,欧洲新出台的封锁措施以及最近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可能也都会令未来几个月外需承压。 下调明年CPI增速预测至1.7%。鉴于近几个月猪价跌幅超预期,拖累CPI明显走弱,我们将明年全年CPI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下调至1.7%。未来2-3个月,CPI可能保持小幅通缩或者在同比零增长附近徘徊,明年二季度后,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非食品价格反弹,CPI增速可能会逐步回升。我们预计明年食品通胀会从今年的10-11%大幅降至1%以内,而消费回暖和大宗商品及金属价格的上涨可能推动非食品价格反弹至2%左右。明年下半CPI增速可能升至2-3%,届时市场可能会更多关注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 出口强势能否持续?近期中国出口的表现明显强于市场预期,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自二季度以来也有所提升,主要来自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学习相关用品出口较为强劲。除中国之外,越南和台湾地区等其他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而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降。这种分化可能是由于亚洲整体疫情控制相对较好,此外今年发达经济体进口结构调整可能也是原因之一。2021年,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以及海外消费者可能从商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令中国出口承压。不过,我们认为全球GDP的反弹和整体需求的回暖应能抵消上述因素可能带来的拖累,支持中国出口较快增长(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不过,鉴于近几个月份出口大幅提速、再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增长再次出现放缓迹象,我们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上调到3%,明年出口增速预测从11.5%小幅下调至10%。此外,我们将明年进口增速预测从13%下调至11.5%。 2021年展望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我们预计明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明年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可能会走弱,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明显反弹。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淡化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将重点放在政策正常化和风险防控上,不过我们预计政府不会在现阶段明确重提去杠杆。具体来看,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央行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在上半年可能有所上行,信贷增长放缓,信贷脉冲转负。由于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明年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不过,明年信用违约事件可能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上升。此外,会议可能会要求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事件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0%,前值6.9%;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2.6%,1-10月增1.8%; 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6.8%,1-10月增6.3%;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前值增4.3%; 11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21.1%,前值11.4%;进口(以美元计)同比4.5%,前值4.7%;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10.7%,前值10.5%; 11月CPI同比-0.5%,前值0.5%;11月PPI同比-1.5%,前值-2.1%。 解读 一、核心观点: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 1、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主逻辑 过去一年经济复苏的主逻辑: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海外供需缺口拉大,出口超预期高增。 展望未来,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将面临放缓压力;更应关注经济内生动力的修复,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仍难。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 1)基建投资的快速反弹难以持续,将在近期见顶回落。基建投资是典型的逆周期对冲力量;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大,挤压基建支出空间。1-10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5.5%。 2)房地产短期看金融,随着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较上月下降3.2和5.3个百分点。 3)出口面临下行压力,但仍有韧性。8月以来出口当月增速始终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主要是疫情相关的防疫物资、居家办公激增,中国生产替代效应、以及下半年来欧美需求恢复。明年随着疫苗大面积使用、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但欧美需求端修复料将加快,海外供需缺口难以快速收窄,出口仍有韧性。 4)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抑制消费。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 2、当前宏观形势 1)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逐步复苏。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7.0%,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在近几年同期中均属高位。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恢复至近两年来高位水平。11月制造业PMI为52.1%,服务业PMI为56.4%,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2)三驾马车中,出口保持高增,房地产和基建略有回落,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消费加快恢复但仍低迷。11月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连续4个月保持9%以上的高增速;基建投资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增速8.0%。 3、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二、工业生产恢复至正常水平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 1)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高位运行,电气机械、汽车继续快速增长。11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连续5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电气机械、汽车、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分别增长18.0%、11.1%、13.8%和10.2%,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微型电子计算机同比分别增长31.7%、99.0%和25.4%。 2)海外疫情反复,中国出口超预期,促进相关行业生产。11月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较上月上升5.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恢复,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6%,较1-10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0.2%,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增速年内首度转正;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5.6%,较1-10月上升0.7个百分点。 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较1-10月加快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1-11月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维持高增长,但边际放缓 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维持正增长,但分别较上月下滑3.2和5.3个百分点,边际放缓。房企通过降价促销、以价换量等政策加快销售回款,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增长17.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当月同比增长8.9%、20.0%和14.6%。 11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6.8%。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升,土地购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为-15.6%,土地成交价款当月同比增长22.8%。施工方面,房企加快施工拉动建安投资,11月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4.1%和11.9%,较上月上升0.6和13.8个百分点。 五、资金效应退却,基建投资有所回落 11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3%。分行业看,电热燃水仍是主要支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边际改善。1-11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17.5%;交运仓储投资累计同比2.0%,与上月相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0.3%,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交运仓储中,1-11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2.0%和2.2%,分别较上月下滑1.2和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将见顶回落。1)截至10月底地方政府债券和已下达专项债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剩余尚未下达的专项额度特定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因此后续基建投资中资金到位效应将消退。2)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金未被完全利用。3)1-10月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5.5%和-0.6%,财政收支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1%。 六、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 11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5%。中下游尤其是出口相关行业投资增速较高,11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速分别为14.5%、19.2%、13.8%、26.4%、76.0%、12.6%、13.2%、19.1%和36.4%。 企业盈利、出口和地产投资带动制造业投资快速修复。5月工业企业当月利润总额同比转正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10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4%,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增强;出口和地产投资的持续高景气度修复企业预期,提振制造业投资。 七、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形势严峻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4.2%。分消费类型看,双十一促销带动商品零售增速加快恢复,餐饮消费增速由正转负。11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5.8%,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同比下降0.6%。升级类消费品增长较快,华为、苹果等新品发布推迟带动手机销售增长,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较上月上升35.5、14.0和8.1个百分点。必需品消费保持高位运行,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分别为7.7%、21.6%和11.4%。汽车消费维持高增速,同比11.8%。装修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地产产业链下游消费,建筑装潢材料同比分别为7.1%,较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严峻和居民收入下滑制约消费反弹,重视稳就业。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0.6%,较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八、出口增速再创新高,外需持续回暖 11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9.7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主因外需回升、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出口替代效应持续、以及汇率变动。11月全球综合PMI为53.1%,美、欧制造业PMI为57.5%和53.8%,均在荣枯线以上,外需持续恢复。海运需求旺盛印证外需回升,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处于2002年以来高位。11月出口金额的平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71,较去年同期下降5.1%。 分产品看,主要出口产品出口增速均显著上升。11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21.1%、25.0%和24.8%,分别较上月上升16.9、12.1和7.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纱线、塑料制品和医疗仪器及器械等防疫物资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21.0%、112.9%和38.2%,分别较上月上升6.1、15.0和8.2个百分点。家具、玩具等居家用品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41.9%和49.9%,较上月上升9.6和27.5个百分点,与圣诞节提前囤货有关。分地区看,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显著上升,11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同比分别为46.1%和8.6%,分别较上月上升23.6和15.7个百分点,对美出口金额达到数据历史以来最高点。 11月中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4.5%,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除高新技术产品外进口均较上月有所下滑,大宗商品进口同比为负。11月农产品、机电产品和大宗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11.2%、10.7%和-10.1%,较上月下滑11.1、1.9和2.1个百分点。其中,占大宗商品比重较大的原油11月进口金额同比-34.4%、量价齐跌,大幅拖累大宗商品进口;铁矿砂和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43.4%和31.1%。11月中国大豆进口金额增长21.3%,较上月下滑22.7个百分点。 九、信用扩张放缓 11月社融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信用扩张周期迎来下行拐点。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406亿元。存量社融规模283.25万亿元,同比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从社融结构看,政府债券、信贷延续多增,但边际减弱。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监管加强、非标压降节奏加快,构成主要拖累。11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仍是社融主要支撑;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表外融资减少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86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468亿元、少增1660亿元;新增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 从信贷结构看,企业和居民杠杆基本平稳。出口高增、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地产基建保持韧性,带动实体投融资需求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短期与中长期居民贷款均延续多增。11月新增企业贷款7812亿元,同比多增1018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少增909亿元、多增1681亿元、微增180亿元;新增居民贷款7534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 11月M2同比增速10.7%,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共同支撑M2增速小幅提升。从结构来看,1)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2)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环比大幅多减1万亿元,年末财政投放节奏明显加快。M1同比增速10.0%,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窄至0.7%,为2018年3月以来最低。交易性需求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十、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经济周期上升拉动PPI缓慢回升 11月CPI同比-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食品价格同比-2.0%,较上月下滑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主因食品供给端改善。其中,受猪肉生产恢复、供给改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是拖累CPI下行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中,衣着、居住和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6%和3.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5%和1.0%。 11月PPI同比-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0.5%。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个月上升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0%,较上个月上升1.7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3%,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2.9%,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 十一、制造业PMI全面改善,非制造业PMI稳步回升 11月制造业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供需关系改善,外需持续回暖。11月生产指数为54.7%,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3.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高于荣枯线。 2)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仍需政策纾困。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0%、52.0%和50.1%,较上月上升0.4、1.4和0.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8%和50.5%,分别较上月上升0.1和0.8个百分点,供需两端有所恢复。但恢复基础不牢,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为42.3%,仍需政策纾困。 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建筑业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连续八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4.0%,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反映建筑业企业为满足生产需要,用工需求有所增加。 2)服务业稳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稳步恢复。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明显增长;房地产、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景气度有所回落。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489亿元,同比下降5.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173亿元,同比下降9.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1316亿元,同比下降1.7%。全国税收收入144227亿元,同比下降3.7%;非税收入25262亿元,同比下降13.7%。 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52051亿元,同比下降10.2%。 2.国内消费税11726亿元,同比下降5.4%。 3.企业所得税36085亿元,同比下降2.2%。 4.个人所得税10465亿元,同比增长10.1%。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3583亿元,同比下降7.5%。关税2358亿元,同比下降10.6%。 6.出口退税12805亿元,同比下降12.1%。 7.城市维护建设税4192亿元,同比下降5.5%。 8.车辆购置税3189亿元,同比下降0.3%。 9.印花税2906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728亿元,同比增长49.2%。 10.资源税1601亿元,同比下降5.8%。 1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6290亿元,同比增长12%;土地增值税5835亿元,同比下降0.5%;房产税2520亿元,同比下降5.7%;耕地占用税1117亿元,同比下降9%;城镇土地使用税1854亿元,同比下降6.3%。 12.环境保护税206亿元,同比下降6.6%。 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1054亿元,同比增长3.3%。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846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9757亿元,同比下降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089亿元,同比增长1.2%。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30653亿元,同比增长1.6%。 2.科学技术支出6998亿元,同比下降4.5%。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184亿元,同比下降0.7%。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159亿元,同比增长9.8%。 5.卫生健康支出16484亿元,同比增长9.4%。 6.节能环保支出4819亿元,同比下降13.6%。 7.城乡社区支出17181亿元,同比下降24%。 8.农林水支出19317亿元,同比增长7.7%。 9.交通运输支出10228亿元,同比下降1.6%。 10.债务付息支出9038亿元,同比增长16.1%。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2672亿元,同比增长6.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64亿元,同比下降14.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9508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5126亿元,同比增长12.9%。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5553亿元,同比增长25.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2206亿元,同比下降4.6%;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93347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59845亿元,同比下降6.1%。
中国经济编者按: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按美元计价,11月我国外贸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这一增幅超出了此前的市场预期。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专家表示,西方国家即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筹备活动提前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已经慢慢恢复的需求正急剧放大,而受疫情限制的产能不足矛盾愈发突出,由此增大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规模。预计年底前我国出口增速仍有支撑,12月出口同比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1月出口同比增长14.9% 远超预期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海关总署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我国11月出口26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较上月大幅提升9.7个百分点,创两年多以来新高,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综合来看,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09万亿元,增长7.8%,月度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前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2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这是继1月至9月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以来,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出口同比增速上扬建立在上年同期基数平稳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出口强势增长主要源于11月出口额大幅扩张。 从贸易对象看,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11月,我国对美、欧、东盟出口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升,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小幅回落。对美欧出口增速回升速度较为显著,主要还是因为近期美欧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部分地区工厂再次停工。另外,临近西方传统节日,海外市场对相关商品需求旺盛。上述双重因素叠加使中国出口增长再上台阶。 王青预计,年内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11月国内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升,已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这意味着,年底前我国出口增速仍有支撑,12月出口同比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明年上半年出口高景气仍将持续。”诸建芳认为,在明年海外疫情逐步好转趋势下,中国传统出口商品需求会逐步回升,并带动整体出口增长。此外,海外疫情反复使中国全球生产替代者角色不会快速消失。 在王青看来,5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9%左右,但主要是受美元同期大幅贬值带动,这意味着我国对其他非美货币总体上未出现明显升值,因此汇率因素对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我国对美欧出口大增 机电产品成主力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健恒团队分析称,中国今年出口快于预期,因为其他国家的生产恢复比较慢,中国生产恢复很快,产业链完整,因此很多终端消费品的需求转移到中国市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西方国家即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筹备活动提前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已经慢慢恢复的需求正急剧放大,而受疫情限制的产能不足矛盾愈发突出,由此增大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规模。” “11月我国出口远超预期主要受对美国、欧盟出口大增的带动。”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数据显示,前11月我国对欧盟出口2.45万亿元,增长7%;对美国出口2.82万亿元,增长6.9%。 从出口商品品类看,我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增长,服装、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9.57万亿元,增长5.4%,占出口总值的59.3%。其中,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31万亿元,增长10.7%。 进口方面,11月我国进口额同比增速跌入负增长区间。唐建伟分析称,海外疫情反复,特别是采取封锁措施的欧洲国家的复工延迟,导致欧元区服务业遭受打击,制造业增长在7月份复苏以来再次放缓,制约了我国从海外进口商品的空间。 海关数据显示,进口商品中仅有铁矿砂进口量价齐升,原油、大豆和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具体而言,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0.73亿吨,增加10.9%,进口均价为每吨694.5元,上涨5.8%;进口原油5.04亿吨,增加9.5%,进口均价为每吨2262.2元,下跌31.3%。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展望2021年,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让海外宏观经济跌至“谷底”的背景下,逆周期刺激政策将拉动全球经济边际向好,预计这一趋势在2021年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