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可蓝多10月28日晚间公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76亿元,同比增长61.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284.47万元,同比增长348.50%;基本每股收益0.13元,同比增长344.83%。 妙可蓝多主营业务为以奶酪为核心的特色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也从事以奶粉、黄油为主的乳制品贸易业务。根据公司经营数据报告,其前三季度奶酪产品营收为13.43亿元,同比增长133.62%,其中奶酪棒营收为8.66亿元,同比增长190.85%;液态奶及贸易营收分别为3.05亿元和2.27亿元。奶酪棒产品营收增长明显,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妙可蓝多奶酪棒业务持续翻倍,一方面得益于产能释放,上半年新增8条生产线,上半年月均产能在800吨左右,8-9月月均产能达到2000吨左右。另一方面公司聚焦奶酪棒业务,广告宣传和渠道布局共同推进,消费者教育推进较快。
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今日发布央行发布2020年9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9 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 104.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4%,环比增长 9.9%。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 90.9 万亿元,同 比增长38.2%,环比增长 9.6%;买断式回购成交 0.6 万亿元,同 比下降 12.2%,环比下降 8.7%;同业拆借成交 13.1 万亿元,同比 增长 21.7%,环比增长 13.5%。 一、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9 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 5.7 万亿元。其中,国债 发行 7503.7 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7205.4 亿元,金融债券发 行 1 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 1.1 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 行 1724.7 亿元,同业存单发行 1.8 万亿元。 截至 9 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 113.8 万亿元。其中,国 债托管余额为 18.6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为 25.4 万亿 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为 26.7 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 为 25.6 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为 4 万亿元,同业存单托 管余额为 11.2 万亿元。 二、货币市场运行情况 9 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 104.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4%,环比增长 9.9%。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 90.9 万亿元,同 比增长38.2%,环比增长 9.6%;买断式回购成交 0.6 万亿元,同 比下降 12.2%,环比下降 8.7%;同业拆借成交 13.1 万亿元,同比 增长 21.7%,环比增长 13.5%。 9 月份,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8%,较上月下行 24 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9%,较上月下行 14 个 基点。 三、债券市场运行情况 9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3.5万亿元,日均成交1.02万亿元,同比增长 12.6%,环比下降 5.5%。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 成交 1.6 万亿元,日均成交 705.1 亿元,同比增长 106.3%,环比 下降 22.7%。9 月末,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为 201.1 点,较上月末下 降 0.1 点。 四、股票市场运行情况 9 月末,上证综指收于 3218.05 点,较上月末下跌 177.63 点, 跌幅为 5.2%;深证成指收于 12907.45 点,较上月末下跌 850.78 点,跌幅为 6.2%。9 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 2831.3 亿元,环比 下降 38.34%,深市日均交易量为 4890.1 亿元,环比下降 18.8%。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 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 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紫金矿业披露三季报,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04.34亿元,同比增长28.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72亿元,同比增长52.12%。基本每股收益0.18元。
10月19日,在江苏连云港(行情601008,诊股)海州经济开发区,工人在一家企业的织造车间查看生产线运行情况。 GDP 增速转正!投资增速转正!消费增速转正!外贸增速转正!居民收入增速转正!中国经济三季报19日出炉,这份成绩单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满屏都是“转正”,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出现年内首次正增长。 GDP等多项重要数据逆袭 来看看都有哪些指标实现了逆袭。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为下降0.2%。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满屏的“由负转正”,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正在满血复活。 完成就业目标仅一步之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评价说,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是走在了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 此外,与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密切相关的就业、物价等民生指标,也有着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距离完成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且,调查失业率呈现了稳中有落的态势,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从年初6.2%的高位持续回落。 从物价看,物价涨势比较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1.7%,涨幅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时隔18个月后再次重回“1时代”。 大家关注的猪肉价格也回落了。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不断改善,储备猪肉投放增多,猪肉供给有所增加,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5.5%,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环比来看,猪肉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1.6%,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猪肉价格已经迎来拐点,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回落,重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四季度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当然,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不仅体现在数据中,也体现在民众的感受中。在刚刚过去国庆中秋8天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的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了4.9%。大家也可以感受到,黄金周期间景区、电影院的烟火气。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实现持续稳定恢复,四季度中国经济能否延续这种态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境外的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仍然客观存在,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地区、行业、企业的恢复还不均衡,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不过,刘爱华表示,“不管是从需求、生产,还是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的信心和活力等方面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乃至全年是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刘爱华称,居民不管是对实物消费还是服务消费的需求都在恢复过程中,产业内部的循环是在逐步改善的,市场主体信心逐渐增强。这三个方面对于下一阶段进一步更好地发挥超大市场的韧性,激发超大市场的需求潜力是非常有利的。“总体上来讲,我们对全年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三季报”昨日出炉,“转正”二字成为高频词。前三季度GDP增速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基建投资增速转正、工业生产增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转正、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增速转正……7个“转正”彰显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动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主要经济指标全部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三季度增长4.9%。 经济增速转正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双引擎的重燃。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投资、消费两大引擎保持向好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中国经济“三季报”里还有一串的“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了全球前列,也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新动能逆势成长 新动能加速成长,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这一动力源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这一动力源活力十足——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而同期整体零售额仍是负增长。 这一动力源夯实了稳就业的基本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重回5.5%以下,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稳步回落。 “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刘爱华强调。 四季度经济将延续回升态势 从下降6.8%,到增长3.2%、再到增长4.9%,前三个季度经济逐季回升,这一趋势在四季度仍会延续。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 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随着国内外需求同步改善,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预计四季度经济复苏将会更加明显,增速或达6.5%。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并称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反映了外界、尤其是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刘爱华指出,中国经济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10月19日,今年前三季度的重磅经济、金融数据已全部出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投资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消费方面,今年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进出口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为下降0.2%。通胀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金融方面,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三季度宏观经济增长结构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消费回暖加快,投资结构优化——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恢复正增长,基建投资走势温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进入顶部区间,出口势头强劲。应当说,三季度经济运行较好地体现了前期宏观政策总量适度宽松、结构精准发力的效果。 “虽然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比预期的5.2%略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修复减速。对于中国来讲,经济修复的‘质’比‘量’更重要。”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三季度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10月19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管是需求端还是生产端,目前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复苏过程中,表现在整体经济上,目前整体回升、持续稳定恢复的态势是比较明确的。 展望四季度,王青预计国内疫情将继续得到稳定控制,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修复势头会进一步强化。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向10%左右靠拢,其中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同比正增长,基建投资加速空间较大,房地产投资增速会降至个位数,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考虑到四季度境外疫情还有加剧态势,国内外产能错位有望带动我国出口继续保持强势,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将升至6.0%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附近,全年GDP同比将达到2.2%左右。今年,我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张玮维持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2%的判断。他认为,从近期政策层面的种种调控上可以看出“前瞻性指引”的影子。初步预计财政政策的拐点可能在明年年中出现,而“宽信用”的拐点也并不会远。未来随着经济自发性因素的持续向好,类似于基建投资这类“政府托底”的刺激手段会逐渐退出。 “综合来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大部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已经实现由负转正。”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阶段,应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巩固持续复苏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好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负担,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完毕,要进一步加快资金落地使用。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作用,降准、降息概率降低,但要通过多种政策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增速正式转正。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就是“转正”二字,除了消费,几乎主要的宏观指标都基本转正,向疫情前的常态回归。对于前三个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我从八个视角进行点评: 第一,4.9%的增速应该是3季度全球最好的数据之一。 第三季度经济增速4.9%,虽然低于外界预期,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据。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下,这个数据放在全球仍然是最好的数据之一。一季度-6.8%,二季度迅速反弹至3.2%,到三季度反弹至4.9%,并且实现增速转正,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趋势明显。 第二、主要经济指标都基本“转正”,说明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虽然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但也基本走出了疫情的影响。表现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转正,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2%,而上半年这个数字为下降1.3%。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反弹至6.9%,连续6个月增长。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5%,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同比下降了7.2%,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特别是三季度增长0.9%,实现了季度增速正式转正。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正式转正。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三大投资中表现最好的是房地产投资。 4、进出口也正式转正。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进出口数据特别亮眼,同比增长了7.5%,而二季度为下降0.2%。特别是9月的进出口增速双双超出市场预期。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加9.9%,市场预期为增长9%。进口同比更是大增13.2%。 5、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6、挖掘机销量继续高歌猛进。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9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企业共销售挖掘机2.6万台,同比增长65%;8月同比增速为51%,9月份增速为65%,单月同比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1-8月份同比增长为29%,1-9月份增长为32%,累计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 第三、以上指标证明,我们在今年一季度之后提出的,下半年中国经济正式转“正”的预测得到了印证。但是,3季度经济增速为4.9%,是低于我的预期的。 我之前的预期是,在政策加码的情况下,3季度经济增速至少应该在6%以上。4.9%的增速,相对于我们的政策投入,产出还是不尽如人意,说明什么,说明形势依然严峻,说明中国经济总体仍然比较“虚弱”。在全球疫情依然蔓延的情况下,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切不可掉以轻心,确实还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 第四、最关键的是,我们绝不能把关注中国经济的主要焦点放在数据上。数据当然很重要,但正如我们一再所强调的,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挑战是疫情后。 疫情之后,全球政治经济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疫情对世界的改变也刚刚开始。实事求是而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挑战。中国的产业链的安全问题,欧美等国不断发布仇视中国的言论,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化的逆转势必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势,这些挑战,比数字本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太多。应对疫情后中国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现在必须提上日程。 第五、现在不是改变政策的时候。 3季度经济增速和主要指标虽然都全部转正,但是,一定要坚持4月份以来的应对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仍然要跟上。主要指标的转正,不代表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危险区域。特别是,在财政政策上,今年的减税政策还应该加码,一些地方对减税政策的落实仍然不到位,对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困难群体的补贴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明确的举措。 第六,数据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要看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从疫情爆发到现在为止,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 我没有看到3个季度后,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究竟倒闭了多少,还需要采取什么救助措施。我到一些地方调研,大家仍然反应非常困难。就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就业而言,中国经济还真没有到最困难的时候。 第七,这次疫情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挑战,但也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在科技领域主导的“硬脱钩”,让很多人放弃了幻想。高层在今年提出的“双循环”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在创新领域,我们要下决心突破,疫情其实给了中国经济最好的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用10到15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会有重大突破。 第八,做好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巨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这是4月8日高层发出的警示。但是,这三个季度,我的观察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和挑战完全是疫情带来的。疫情结束,一切都将回归常态。这种观点特别危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年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文章中的观点值得关注。在文章中,基辛格指出:在这场冠状病毒危机之后,世界将永久性改变。 “虽然对人类健康的攻击是暂时的(希望如此),但它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的时间。” 中国的企业家要放弃幻想,做好巨变的心理准备,中国经济回不去了,下一个周期,我们面对的就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