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周二,沪深两市出现分化,沪指下跌,而创业板指数继续上涨。8月24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创业板正式实施注册制,首批18家注册上市的公司集体亮相,受到资金的追捧,多只个股出现大幅上涨,显示出投资者对于新经济企业的预期较高。今天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整体上出现一定分化,有涨有跌,股价的波动幅度也开始缩小,显示出投资者对于这些公司的看法更加理性,不是跟风炒作,我一直强调不要去跟风炒新股,盲目追高,我认为要坚持价值投资,坚持理性投资,从基本面的角度去把握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机会。 当前A股市场已经形成慢牛长牛的格局,周末很多人担心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可能会导致创业板指数回落,因为新股上市会吸引大量的资金,从而造成二级市场出现回调,但我们看到大盘并没有出现回落,反而出现大涨。这再次证明了当前市场已经转向牛市格局,大家也要逐步转向牛市思维,我认为现在牛市思维非常重要,在牛市思维之下,投资者对于市场后市走势转向乐观,即使出现事件也会解读成利好,熊市思维则是对市场走势悲观,出现任何事件都解读成利空,因此现在我们看到创业板推行注册制,其实是开启了创业板新的十年,未来代表新经济的龙头企业有望在创业板注册上市,给投资者也带来分享新经济成果的机会。 我从五六月份就给大家讲到下半年市场会转向牛市,因此牛市思维非常重要,牛市思维之下,优质股票每一次调整都是抄底的机会,之前我给大家讲过,消费三剑客:白酒、医药、食品饮料已经出现一波较大回调,这其实是上涨过程中的回调,并不是趋势性的改变,因此每次回调都是抄底这些优质股票的机会。今天白酒等白马板块已经开始有所表现,个别股票冲击涨停,这再次证明了优质股票每次调整都是抄底机会,但在牛市思维之下也要注意行业和个股的分化,分化成为市场的重要特征,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市场,即资金配置到优质的公司上,从而支持优质公司的发展,显然,现在市场越来越转向正面,研究转向价值投资,好的股票不断受到资金的追捧,股价不断创新高,垃圾股题材股则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跌破一元面值。在优质股票走出牛市的走势的同时,很多差的股票走出了熊市的走势,因此现在市场的牛市思维要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要深刻的认识到当前市场生态的变化,抓住好公司的机会,远离极差股和题材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价值投资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的价值投资圈,价值投资已经成为当前市场最主流的投资理念,但巴菲特说价值投资在任何市场都是少数派,即认识价值投资重要性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坚持价值投资人并不多,因此要求大家学会价值投资的同时,实现价值投资,真正从基本面选股,站到机构的一边或向机构学习基本面分析的方法,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选择好公司来做它的股东,或选择优质的基金来进行配置,这是当前牛市思维的重要投资策略。 和美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整体的位置偏低,市场处于牛市的初期,美股在牛市的高点,如纳斯达克指数在科技股上涨的带领之下不断创新高,标普500指数近期也创出新高,但标普500指数上涨主要也是靠科技龙头股,美国前几大科技龙头股在标普500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5%左右,即1/4,其他3/4的股票几乎没有上涨,主要是下跌之后的反弹,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于美国科技龙头股的看好。美国的科技龙头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实力也很强,现在这些科技龙头股的业绩上也出现较大的分化,如苹果、微软等白马的科技股盈利已经非常大,因此苹果的市值突破了2万亿美元。但如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股的业绩刚刚产生,因此对于这些科技股的追捧,使得这些公司的估值泡沫产生,这将带来一定的风险,美国很多投行人士,包括一些投资大师索罗斯等都提示了美股的风险,相对而言,我认为A股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会更大。 如果看好A股市场,但自己不会选股,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基金,事实上大多数居民通过买入基金来入市,今年以来虽然市场并不是大牛市,但基金的销售异常火爆,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已经突破了1.6万亿,直逼2015年大牛市。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很多投资者不知道如何来选择基金,像我管理的前海开源裕源FOF是A股市场上第一个净值突破1.6元的公募FOF,去年获得了公募FOF的冠军,选择基金有很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不要看短期业绩,即不能因为一年的业绩好,要看过去2~3年甚至3~5年的业绩能够靠前的基金,这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较强,可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下做出好的业绩回报;二是看基金经理的风格,我是偏向于坚持价值投资业绩,较稳定的基金不是频繁交易或配置过于偏向一个方向的经营经历,这样的基金业绩波动会较小,回撤也较小;三是选择基金的净值波动率较小的基金,因为波动率大,基金回撤净值回撤可能会较大,这就会造成如果你买入的时点不好,如你是在一个净值高点时去买,结果后来出现了较大的回落,可能短期被套,因此在选择基金上,主要是从这三点来进行选择。 从基金类型来看,大家既可以选择主动基金,如业绩优秀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也可以选择被动型基金,如一些行业ETF、指数基金等,当然也可以选择FOF基金,也就是基金中基金也就是,交给基金经理帮你去选基金。投资基金是很多投资者逐步接触的方式,相对于个人投资股票来说,投资基金风险收益比更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部分资金通过买基金来分享市场的成长,小部分资金通过自己炒股来锻炼自己的投资能力,这样的配置是较好的,在选择老基金还是新基金上,我认为老基金可能有业绩记录,同时仓位也已经建好,相对而言是较好的选择,过度追求爆款基金有可能造成规模太大,导致不好操作的这种现象,因此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好基金,对于基金,要认真进行分析,不要盲目追捧一些所谓的爆款基金。基金业绩的好坏既取决于市场整体的表现也取决于经营经理的投资能力,因此在选基金时建议投资者也要坚持价值投资,无论是选基金经理还是选基金,本身都要认真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选择,因为对投资基金和投资股票一样都是有风险的,这一点大家必须时刻牢记。
股市走势风云变化,在A股很多专家媒体最喜欢的几句话几个词,就是牛市、健康牛、慢牛、长牛和全面牛等等,只要股市放量一上涨,很多牛市声音就会响起,我是对牛市声音不很感冒的,牛市喊了很多年,现在标杆指数上证综指依然处于历史高点一半左右的位置,也没有突破18年高点,要说牛市是有点勉强的;创业板是大涨了,可是也没有达到历史高点,创业板上涨也是部分机构重仓 权重股所致,要说牛市也很勉强,何况喊牛市时机不对,估值太高。 7月初,A股突然启动了低估值板块,地产、银行、保险和证券板块出现大涨,银行和券商很多股票一日之间突然放量冲击涨停,成交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上证综指创业板均出现放量大涨,市场投资者为之欢呼,专家们也不闲着,各种牛市名词鱼贯而来,牛市启航,结构牛向全面牛市启动,并从各个方面论证牛市来到,市场热点开始切换,面对轰动的赚钱效应,加上媒体专家乐观的态度,大量投资者忍受不住股市赚钱的诱惑,纷纷开户,跑步进场。 这是不是违背巴菲特老先生的投资警示;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中国结算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投资者数量为242.63万,这一数据创下最近5年单月最高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至7月末,投资者含已开立A、B股账户数量首次突破1.7亿。自2020年1月份投资者数量突破1.6亿,仅用时7个月,股民数量增加了1041万。很明显投资者冲着牛市蜂拥而来,希望分享牛市盛宴。 可是投资者跑步进场,享受了牛市的盛宴了吗?赚到了第一桶金了吗?恐怕未必。从上证综指走势看,真正放量大涨也就是四个交易日,7月1日到7月4日,接着股指就出现了震荡,但整体而言,维持震荡走高,7月13日最高达到3459点,因此持续时间很短,接着就是调整,目前股指点位与7月6日收盘点位3333点已经很接近,单纯从指数看,7月份进场投资者很难获得盈利。 从银行走势看,银行指数仅仅上涨了4个交易日就是调整,新进场散户高位接盘,盈利出局机会并不多,券商指数比银行指数略微强势一点,四个交易日上涨之后,展开震荡上涨,更有机会盈利,但是券商指数强势主要是得益于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和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大涨,中信建投总市值一度超过中信证券,第一创业(行情002797,诊股)等有合并传闻股价大涨,标的选择不好,机会也是很少的。保险指数走势相对复杂,7月份那一轮上涨,连涨交易日并不多,但8月份走势很强,主要是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和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合并传闻带来股价大涨推升了指数,但这种合并传闻,一般散户是无缘暴利的,毕竟获得消息具有滞后性,如果不计后果追高买进,希望出现一个神险获得丰厚利润,恐怕等待的就是亏钱。翻看不少银行股和券商股K线图,股价走势分化较大,部分个股现在股价与7月第一周以后股价,也发现难有很好的收益。 散户是看到金融地产大涨以后才急匆匆进场的,从决定进场到券商营业部开户办理好三方托管,一般需要1-2个交易日,因此散户进场可能在3和4日以后,投资金融地产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收益,如果追高,很有可能出现亏钱,正所谓兴匆匆而来,满怀希望而来,结果可能是落一个亏钱的凄惨。 股市走势风云变化,影响因素很多,正因为充满不确定性也充满挑战性,吸引了各方人士参与,也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是百家争鸣百花开放的好事情,这本身很正常,正因为走势的扑簌迷离,对于股市的判断需要更加的慎重,敬畏市场,不要动不动就是喊得震天价响的牛市启航,这未必就是最佳的判断,尤其是目前A股估值整体上看并不便宜,创业板市盈率达到100倍左右,放在全世界股市都是不便宜的,至于上证50指数估值是很低,但主要是银行等大盘股拉低估值所致,可是银行估值修复面对很多不利因素也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最重要的就是不良贷款反应具有滞后性,增加多少市场难以预测,业绩增速下滑很难预估,投资最怕什么,就怕不确定性。 就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投资机会而言,整体看,创业板指数创反弹新高,主要是机构抱团的重仓股,权重较大,权重大涨,估值和股价都已经很高,有一个人说的是抱团股贵的要死鼓吹泡沫不合逻辑之类的话,我个人认为投资机会更加渺茫,反而是下跌调整机会更大,幅度也很难预测,从走势看,部分牛股出现了明显的调整,调整空间在30%左右也不少,机构乐观起来会很乐观,悲观起来也会很悲观,尤其是注册制下,高估值就是最大风险,市场不能错误判断注册制,注册制下不是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而是估值的回归更接近内在价值。 未来会不会有全面牛市,专家机构乐观的多,作为投资者我是不认可全面牛市的,一个是下半年降准概率下降利率可能会适当回升流动性牛市很难确立,另一个是经济增速处于下行周期,地缘冲突风险不可忽视,三是扩容压力很大,加上估值很高,很难往上提升估值水平,往下价值回归压力更大。 7月份投资者兴匆匆而来,我想很多人收获未必满满,反而出现亏钱的投资者恐怕不少,对股市我一直观点是需要有一颗敬畏市场的心,少一点感性色彩,多一分理性的判断。
越来越多的人正翘首以待,期盼火热的消费赶快到来,来拯救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的收入。 当前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增长、就业、收入等,消费都能药到病除。问题是,在人们期待消费复苏时,每个人正变得精打细算起来。你精打细算过日子,别人也正有此意,究竟谁来扩大消费呢? 消费决策,分散在千千万万的人手中,激活消费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本文希望论证的是,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要激活消费,牛市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激活消费的意义有多重要,长牛慢牛的政策基础就有多坚实。 破解循环论证难题 促消费,首先遇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论证难题:激活消费,以收入稳定为前提;收入稳定,以就业稳定为前提;就业稳定,离不开活跃的消费。最终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论证,靠消费促消费。 遇到这种情况,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没用的,只能靠外力扭转局面。 先来看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牛市是怎么起来的? 牛市的启动,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注入,资金流入又以乐观的心理预期为前提,而只有牛市来了,市场心理才会从悲观转向乐观。于是也得出一个与促消费相似的结论:靠牛市启动牛市。 如果只能靠牛市启动牛市,我们就看不到牛市了。每隔几年光顾一次的牛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归结为否极泰来,熊市到头,牛市自然就来了。这只是一种类似宿命论的结果描述,不具备任何可解释性。 事实上,熊市跌到最低点时,人们无比悲观,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市场笼罩在恐惧之中,并不会自动触发什么“否极泰来”的上涨。市场之所以会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走的投资者都离场了,留下的,要么是走不掉的,如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么是套牢装死、甚至做好准备传给下一代的股民,还有极少数抄底待涨、根本不打算离场的聪明资金。 此时,持股者都是不会离场的“强硬派”,对坏消息脱敏,大盘就跌无可跌了,形成了所谓的“铁底”。 市场处于“铁底”时,跌不下去,却也很难涨起来。遇到好消息,指数往上跳一跳,但很快又会跌下来。此时,扭转局面需要靠大玩家,如著名投机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说: “真正的转折一般依靠大玩家,作为股市上的先锋,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 大玩家的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量价齐升,形成牛市初期氛围,带动市场情绪。牛市氛围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于是,牛市启动了牛市。 同样,走出促消费的死循环,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外力。 这次不一样 靠外力重启低迷的经济,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凯恩斯主义是这么倡导的,各国政府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以我国为例,每当经济陷入低迷,降息、减税、贷款投放、基建投资等刺激政策就会出台,且每次都不负众望,成功拉动经济复苏。 这一次变得尤其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投资转向消费。投资为核心驱动力时,政府可直接下场,通过修路建桥盖房子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但如果基建投资接近饱和,增长源头主要依赖消费时,面对民众消费意愿不高,政府却缺少直接下场干预的手段,“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某种意义上,经济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使得这一次的经济刺激与以往不同,难度更大。 消费的活跃,以稳定的收入预期为前提。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代替民众消费,却可以通过“稳就业”来稳定民众收入预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消费基本盘。 稳就业就是稳企业,核心手段是减税、降费、续贷。其中,续贷尤为重要,理论上讲,只要贷款资金跟得上,企业没有订单也能活下去,过去我们讲的很多基建相关的“僵尸企业”,便是这么续命的。 所以,只要决心够大,金融资源跟得上,稳就业是能做到的。 从各产业吸纳就业情况看,制造、建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教育等四个行业居前;从单位GDP吸纳就业指标看,教育、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卫生、建筑等行业居前。未来,这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有望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 难以琢磨的消费心理 只要就业稳住了,消费就不会大滑坡,但还不足以让消费活跃起来。 通过稳就业政策,假定消费者能稳定地获得100元收入,但究竟拿出80元还是40元用于消费,其实是个消费心理问题。 消费心理非常复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市场波动,还是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的失败,很多时候都源于未能有效把握消费心理,如凯恩斯所说: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对象。……虽说赚取利益是雇主们最关心的问题,可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帮他们牟得财富还是得另当别论的。在经过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方向的改变与否,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则完全看投资者的眼光和预见能力了。” 企业预期消费者喜欢A,消费者却喜欢B;企业预期消费者会扩大消费,消费者却缩衣紧食;……种种不匹配,都会造成企业的失败。 此外,这种影响还是相互的。当企业预期消费低迷时,为规避风险,会减少投资,解雇富裕劳动力,从而减少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更加低迷。 就当前情况看,激活消费欲望具有很高的紧迫性。如果消费迟迟起不来,企业没有订单,靠减税、降费、贷款三板斧稳就业,终究是一时之举。最终,缺乏订单的企业难免破产,还会以不良贷款的形式反噬金融体系。 减税、降费、续贷的组合拳出台,就业算是暂时稳住了,各方期待的是消费赶快活跃起来。从时间窗口看,等待时间可能不会超过半年,时间一长,稳就业的各项措施就会功亏一篑。 曲线促销费,牛市很重要 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消费欲望,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心理。扭转消费心理,常常让人有无处下口之感。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出台再多的促消费组合拳,也很难成功。 怎么办呢?不妨学学互联网企业。 Tik Tok的全球风靡告诉我们一件事,大概没有人比互联网企业更懂用户心理。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想问题。凡事不要先想着企业的目标,要看用户想要什么。顺着用户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同样,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激活消费,要达成这一目标,走直线是行不通的,要曲线救国。 消费者想要什么呢?疫情之后,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消费者不想花钱买买买,只想提升财富安全感。所以,要想激活消费,只能先满足消费者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 就国内民众而言,财富保值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单价太高、负债周期太长,对普通消费有显著的挤压效应,把财富保值的资金渠道从房地产引导至股票市场,才是真正的双赢:既能快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要求,又对消费、投资有切实促进作用。 所以,这一次虽然激活经济的压力很大,但“房住不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政策真正想做的,是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只要资本市场活跃起来,企业可获取不需偿还的资金,短期内没有订单也能维系运营;民众也达到了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财富增值的目标实现后,被压抑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 届时,消费被自动激活,企业营收增加,估值修复式上涨,形成正向循环,新一轮繁荣也就开启了。 曲线促消费,牛市很重要。 治本之策 面对大萧条后全球范围内的信心危机,凯恩斯曾提议道: “一种激进治愈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生活的信心危机的方法,是允许个人把收入用于消费或预定某种特定美好前景又有能力购买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而且要使得个人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别无他法。” 凯恩斯提到的两个选择,就是消费和买股票。如果个人资金只有这两个选择,即便短期内消费意愿低迷,那资金也只能流入股市,同样能助力经济走出萧条。 某种意义上,我们当前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随着各地对“房住不炒”的贯彻,货币流入房地产的水龙头已经收紧,个人收入要么直接消费,要么炒股买基金,要么购买银行理财。而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也在更多地向资本市场倾斜。 当然,靠牛市促消费只是金融层面的措施,金融层面的措施终究治标不治本。要恢复各方信心,中长期看,关键还是靠产业升级,靠创新驱动,靠提供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与服务。 凯恩斯曾说,“之所以会存在失业问题,是因为人们都想要月亮”。人们想要月亮,无人能造月亮,所以才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一边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工厂没有订单,工人失业。 某种意义上,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消费者之所以不消费,只是因为企业提供的,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近期,身边很多小伙伴换手机都在买华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华为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我们激活的,就只会是对苹果的消费,不会是对华为的消费。
连续一段时间的上涨让已经满仓的“先知先觉者们”高兴得不亦乐乎,但这样的幸运人士毕竟还只是少数,市场里绝大多数参与者目前正经历着长久没有面临的“追,还是不追”的痛苦选择和煎熬。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一定程度上既取决于这一次牛市的涨幅究竟能有多大,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这一轮牛市的涨幅和持续的时间。 必须指出,正如历史上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地表明,这一轮牛市的推手,固然又是起因于市场中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但正如之前任何一波像样的牛市,每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都离不开新近入场的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的支持和追捧。(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A股散户共1.67亿,持有13.07万亿元市值,占比28.64%。) 在中国A股市场目前仍然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散户市场里,散户对于这场牛市的态度,尤其有可能会直接决定这场牛市的命运。 虽然很多散户在牛市开始之初总算尝到了些赚钱的甜头,也增加了些向亲戚朋友吹嘘的资本,但行为金融学的大数据研究却表明,如果用相对于大盘表现的相对收益来衡量,散户在牛市中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他们在熊市里的表现。 笔者在《投资者的朋友》一书里开篇就提到,“散户赚钱,天理难容”,这里的“赚钱”指的并不是散户是否真的能赚钱(获得正的投资收益),而是散户是否能够跑赢大盘。 如果散户投资不能跑赢大盘的话,那么还不如买个指数型基金,轻松而且廉价地跟上大盘的表现,超越自己直接下场炒股的表现。但恰恰由于散户缺乏应有的金融素养,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过度自信,才导致了散户频繁交易但业绩平平的结果。 基于全球资本市场的行为金融研究分析,全球各国的散户在投资过程中都犯有各种各样让人吃惊但又普遍存在的错误。例如过度交易,追涨杀跌,听消息炒热点,不愿止损等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散户行为偏差,严重地影响散户的投资决策和投资业绩,导致全球的散户都不赚钱,也就是都不能跑赢大盘。 有趣的是,国内外股票市场的研究表明,中小散户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牛市中反映的尤其明显,跑输大盘的结果也越发明显。 一方面,牛市让本来就对风险意识不强的投资者格外亢奋。这种亢奋往往体现在投资者对于投资交易越来越执迷上瘾,而对于风险和波动越来越置若罔闻。 另一方面,由于牛市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短期的投资收益,这种赚钱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和加大投资者对于自己投资能力的盲目自信,而未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赚钱更多是因为大市上涨,是因为风大了猪都能飞起来,其实和自身择时和选股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关系。 再者,随着牛市的发展,散户投资者会通过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的方式,让各自相信自己做的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形成在散户中越来越强烈的羊群效应。 散户的羊群效应表现在,他们往往会从周围的其他投资者身上获得信息或者获得鼓励。例如,如果投资者听到周围有其他投资者在股市中投资获利的话,那么会有更多的散户投资者投身于股票市场。而散户投资者这种自我实现的预测,又可以推动股市在一段时间内的进一步的上涨,从而吸引更多本来对市场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把握的散户投资者加入牛市大潮。 投资者在抱团和掩护中,相互壮胆、相互支撑,一不小心把市场推上一个又一个新高。 在牛市里,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力和杀伤力,都比熊市里要强得多。恰恰是当所有的中小散户都认为市场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而涌入市场的时候,市场顶部才会最终出现,并且继而进入重大的调整和反转。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广大散户的追涨杀跌的情绪和行为,在牛市里被极度地放大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在半个世纪前就发现,人类行为的一种根本性的代表性的行为偏差 (representativeness bias)。人类倾向于对近期的经历(市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具体的现象(例如,邻居大婶买了只股票上周涨了50%等)给予更多关注,对于鲜明的事情(股市连创新高)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往往忽视简单的、客观的和无趣的事实(例如市场平均每年的回报率和波动率)。 广大散户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其实有一个类似的趋势,就是利用近期市场走势判断今后的市场走势。无论是1999~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是2007~2008年的全球危机,几乎在全球各国的金融市场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散户,会在市场接近顶端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市场中去。 中国市场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在2007年A股达到六千点点位的时候,和2015年的上半年,曾经一度是中国散户开户和参与A股市场投机最积极和活跃的时候。 结果呢,众所周知的就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都在市场即将出现大跌的时候,被套牢在了市场的顶部。 而且,和机构投资者相比,散户还有一个投资行为趋势,就是他们的反应和决策过程往往比机构投资者慢。 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对消息和行情做出判断和交易,而散户由于信息和投资目标的约束,往往会在市场消息出现,或者市场趋势改变之后的一周,一个月,甚至三五个月后,才开始对一则“旧闻”做出反应。 这一拖延的投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散户投资者,往往会在牛市的开始战战兢兢不敢入市;在牛市的发展阶段,犹犹豫豫等待自己投资信心和决心的确定;直到牛市真正达到顶端的时候,大量的散户们才终于克服自己的恐惧,说服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中去,结果却是面临大跌。因此有人戏称,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之所以称为羊群效应,是因为很多中小散户,没有赶上牛市,反而最后都落入了资本市场的“虎口”。 最后,由于在散户投资者中间广泛存在的“处置效应”,也就是投资者过早卖掉自己赚钱的股票,而不愿卖出自己亏钱的股票的倾向,导致投资者即使在牛市中赚钱,但投资收益也往往远远赶不上市场大盘上涨的幅度,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赚了点小钱,但跑输了大盘”。 由此可见,多年不遇的牛市固然来之不易,但如果散户缺乏基本的经济金融知识,和投资交易能力的话,股市赚钱,即使是在牛市,不但仍然绝非易事,而且很可能会比在熊市还更困难。
越来越多的人正翘首以待,期盼火热的消费赶快到来,来拯救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的收入。当前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增长、就业、收入等,消费都能药到病除。问题是,在人们期待消费复苏时,每个人正变得精打细算起来。你精打细算过日子,别人也正有此意,究竟谁来扩大消费呢?消费决策,分散在千千万万的人手中,激活消费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本文希望论证的是,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要激活消费,牛市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激活消费的意义有多重要,长牛慢牛的政策基础就有多坚实。破解循环论证难题促消费,首先遇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论证难题:激活消费,以收入稳定为前提;收入稳定,以就业稳定为前提;就业稳定,离不开活跃的消费。最终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论证,靠消费促消费。遇到这种情况,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没用的,只能靠外力扭转局面。先来看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牛市是怎么起来的?牛市的启动,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注入,资金流入又以乐观的心理预期为前提,而只有牛市来了,市场心理才会从悲观转向乐观。于是也得出一个与促消费相似的结论:靠牛市启动牛市。如果只能靠牛市启动牛市,我们就看不到牛市了。每隔几年光顾一次的牛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归结为否极泰来,熊市到头,牛市自然就来了。这只是一种类似宿命论的结果描述,不具备任何可解释性。事实上,熊市跌到最低点时,人们无比悲观,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市场笼罩在恐惧之中,并不会自动触发什么“否极泰来”的上涨。市场之所以会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走的投资者都离场了,留下的,要么是走不掉的,如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么是套牢装死、甚至做好准备传给下一代的股民,还有极少数抄底待涨、根本不打算离场的聪明资金。此时,持股者都是不会离场的“强硬派”,对坏消息脱敏,大盘就跌无可跌了,形成了所谓的“铁底”。市场处于“铁底”时,跌不下去,却也很难涨起来。遇到好消息,指数往上跳一跳,但很快又会跌下来。此时,扭转局面需要靠大玩家,如著名投机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说:“真正的转折一般依靠大玩家,作为股市上的先锋,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大玩家的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量价齐升,形成牛市初期氛围,带动市场情绪。牛市氛围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于是,牛市启动了牛市。同样,走出促消费的死循环,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外力。这次不一样靠外力重启低迷的经济,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凯恩斯主义是这么倡导的,各国政府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以我国为例,每当经济陷入低迷,降息、减税、贷款投放、基建投资等刺激政策就会出台,且每次都不负众望,成功拉动经济复苏。这一次变得尤其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投资转向消费。投资为核心驱动力时,政府可直接下场,通过修路建桥盖房子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但如果基建投资接近饱和,增长源头主要依赖消费时,面对民众消费意愿不高,政府却缺少直接下场干预的手段,“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某种意义上,经济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使得这一次的经济刺激与以往不同,难度更大。消费的活跃,以稳定的收入预期为前提。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代替民众消费,却可以通过“稳就业”来稳定民众收入预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消费基本盘。稳就业就是稳企业,核心手段是减税、降费、续贷。其中,续贷尤为重要,理论上讲,只要贷款资金跟得上,企业没有订单也能活下去,过去我们讲的很多基建相关的“僵尸企业”,便是这么续命的。所以,只要决心够大,金融资源跟得上,稳就业是能做到的。从各产业吸纳就业情况看,制造、建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教育等四个行业居前;从单位GDP吸纳就业指标看,教育、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卫生、建筑等行业居前。未来,这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有望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难以琢磨的消费心理只要就业稳住了,消费就不会大滑坡,但还不足以让消费活跃起来。通过稳就业政策,假定消费者能稳定地获得100元收入,但究竟拿出80元还是40元用于消费,其实是个消费心理问题。消费心理非常复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市场波动,还是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的失败,很多时候都源于未能有效把握消费心理,如凯恩斯所说:“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对象。……虽说赚取利益是雇主们最关心的问题,可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帮他们牟得财富还是得另当别论的。在经过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方向的改变与否,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则完全看投资者的眼光和预见能力了。”企业预期消费者喜欢A,消费者却喜欢B;企业预期消费者会扩大消费,消费者却缩衣紧食;……种种不匹配,都会造成企业的失败。此外,这种影响还是相互的。当企业预期消费低迷时,为规避风险,会减少投资,解雇富裕劳动力,从而减少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更加低迷。就当前情况看,激活消费欲望具有很高的紧迫性。如果消费迟迟起不来,企业没有订单,靠减税、降费、贷款三板斧稳就业,终究是一时之举。最终,缺乏订单的企业难免破产,还会以不良贷款的形式反噬金融体系。减税、降费、续贷的组合拳出台,就业算是暂时稳住了,各方期待的是消费赶快活跃起来。从时间窗口看,等待时间可能不会超过半年,时间一长,稳就业的各项措施就会功亏一篑。曲线促销费,牛市很重要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费欲望,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心理。扭转消费心理,常常让人有无处下口之感。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出台再多的促消费组合拳,也很难成功。怎么办呢?不妨学学互联网企业。Tik Tok的全球风靡告诉我们一件事,大概没有人比互联网企业更懂用户心理。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想问题。凡事不要先想着企业的目标,要看用户想要什么。顺着用户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样,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激活消费,要达成这一目标,走直线是行不通的,要曲线救国。消费者想要什么呢?疫情之后,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消费者不想花钱买买买,只想提升财富安全感。所以,要想激活消费,只能先满足消费者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就国内民众而言,财富保值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单价太高、负债周期太长,对普通消费有显著的挤压效应,把财富保值的资金渠道从房地产引导至股票市场,才是真正的双赢:既能快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要求,又对消费、投资有切实促进作用。所以,这一次虽然激活经济的压力很大,但“房住不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政策真正想做的,是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只要资本市场活跃起来,企业可获取不需偿还的资金,短期内没有订单也能维系运营;民众也达到了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财富增值的目标实现后,被压抑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届时,消费被自动激活,企业营收增加,估值修复式上涨,形成正向循环,新一轮繁荣也就开启了。曲线促消费,牛市很重要。治本之策面对大萧条后全球范围内的信心危机,凯恩斯曾提议道:“一种激进治愈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生活的信心危机的方法,是允许个人把收入用于消费或预定某种特定美好前景又有能力购买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而且要使得个人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别无他法。”凯恩斯提到的两个选择,就是消费和买股票。如果个人资金只有这两个选择,即便短期内消费意愿低迷,那资金也只能流入股市,同样能助力经济走出萧条。某种意义上,我们当前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随着各地对“房住不炒”的贯彻,货币流入房地产的水龙头已经收紧,个人收入要么直接消费,要么炒股买基金,要么购买银行理财。而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也在更多地向资本市场倾斜。当然,靠牛市促消费只是金融层面的措施,金融层面的措施终究治标不治本。要恢复各方信心,中长期看,关键还是靠产业升级,靠创新驱动,靠提供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与服务。凯恩斯曾说,“之所以会存在失业问题,是因为人们都想要月亮”。人们想要月亮,无人能造月亮,所以才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一边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工厂没有订单,工人失业。某种意义上,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消费者之所以不消费,只是因为企业提供的,不是消费者想要的。近期,身边很多小伙伴换手机都在买华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华为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我们激活的,就只会是对苹果的消费,不会是对华为的消费。参考资料: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证券投资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越来越多的人正翘首以待,期盼火热的消费赶快到来,来拯救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的收入。 当前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增长、就业、收入等,消费都能药到病除。问题是,在人们期待消费复苏时,每个人正变得精打细算起来。你精打细算过日子,别人也正有此意,究竟谁来扩大消费呢? 消费决策,分散在千千万万的人手中,激活消费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本文希望论证的是,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要激活消费,牛市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激活消费的意义有多重要,长牛慢牛的政策基础就有多坚实。 破解循环论证难题 促消费,首先遇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论证难题:激活消费,以收入稳定为前提;收入稳定,以就业稳定为前提;就业稳定,离不开活跃的消费。最终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论证,靠消费促消费。 遇到这种情况,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没用的,只能靠外力扭转局面。 先来看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牛市是怎么起来的? 牛市的启动,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注入,资金流入又以乐观的心理预期为前提,而只有牛市来了,市场心理才会从悲观转向乐观。于是也得出一个与促消费相似的结论:靠牛市启动牛市。 如果只能靠牛市启动牛市,我们就看不到牛市了。每隔几年光顾一次的牛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归结为否极泰来,熊市到头,牛市自然就来了。这只是一种类似宿命论的结果描述,不具备任何可解释性。 事实上,熊市跌到最低点时,人们无比悲观,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市场笼罩在恐惧之中,并不会自动触发什么“否极泰来”的上涨。市场之所以会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走的投资者都离场了,留下的,要么是走不掉的,如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么是套牢装死、甚至做好准备传给下一代的股民,还有极少数抄底待涨、根本不打算离场的聪明资金。 此时,持股者都是不会离场的“强硬派”,对坏消息脱敏,大盘就跌无可跌了,形成了所谓的“铁底”。 市场处于“铁底”时,跌不下去,却也很难涨起来。遇到好消息,指数往上跳一跳,但很快又会跌下来。此时,扭转局面需要靠大玩家,如著名投机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说: “真正的转折一般依靠大玩家,作为股市上的先锋,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 大玩家的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量价齐升,形成牛市初期氛围,带动市场情绪。牛市氛围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于是,牛市启动了牛市。 同样,走出促消费的死循环,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外力。 这次不一样 靠外力重启低迷的经济,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凯恩斯主义是这么倡导的,各国政府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以我国为例,每当经济陷入低迷,降息、减税、贷款投放、基建投资等刺激政策就会出台,且每次都不负众望,成功拉动经济复苏。 这一次变得尤其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投资转向消费。投资为核心驱动力时,政府可直接下场,通过修路建桥盖房子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但如果基建投资接近饱和,增长源头主要依赖消费时,面对民众消费意愿不高,政府却缺少直接下场干预的手段,“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某种意义上,经济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使得这一次的经济刺激与以往不同,难度更大。 消费的活跃,以稳定的收入预期为前提。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代替民众消费,却可以通过“稳就业”来稳定民众收入预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消费基本盘。 稳就业就是稳企业,核心手段是减税、降费、续贷。其中,续贷尤为重要,理论上讲,只要贷款资金跟得上,企业没有订单也能活下去,过去我们讲的很多基建相关的“僵尸企业”,便是这么续命的。 所以,只要决心够大,金融资源跟得上,稳就业是能做到的。 从各产业吸纳就业情况看,制造、建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教育等四个行业居前;从单位GDP吸纳就业指标看,教育、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卫生、建筑等行业居前。未来,这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有望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 难以琢磨的消费心理 只要就业稳住了,消费就不会大滑坡,但还不足以让消费活跃起来。 通过稳就业政策,假定消费者能稳定地获得100元收入,但究竟拿出80元还是40元用于消费,其实是个消费心理问题。 消费心理非常复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市场波动,还是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的失败,很多时候都源于未能有效把握消费心理,如凯恩斯所说: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对象。……虽说赚取利益是雇主们最关心的问题,可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帮他们牟得财富还是得另当别论的。在经过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方向的改变与否,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则完全看投资者的眼光和预见能力了。” 企业预期消费者喜欢A,消费者却喜欢B;企业预期消费者会扩大消费,消费者却缩衣紧食;……种种不匹配,都会造成企业的失败。 此外,这种影响还是相互的。当企业预期消费低迷时,为规避风险,会减少投资,解雇富裕劳动力,从而减少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更加低迷。 就当前情况看,激活消费欲望具有很高的紧迫性。如果消费迟迟起不来,企业没有订单,靠减税、降费、贷款三板斧稳就业,终究是一时之举。最终,缺乏订单的企业难免破产,还会以不良贷款的形式反噬金融体系。 减税、降费、续贷的组合拳出台,就业算是暂时稳住了,各方期待的是消费赶快活跃起来。从时间窗口看,等待时间可能不会超过半年,时间一长,稳就业的各项措施就会功亏一篑。 曲线促销费,牛市很重要 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消费欲望,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心理。扭转消费心理,常常让人有无处下口之感。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出台再多的促消费组合拳,也很难成功。 怎么办呢?不妨学学互联网企业。 Tik Tok的全球风靡告诉我们一件事,大概没有人比互联网企业更懂用户心理。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想问题。凡事不要先想着企业的目标,要看用户想要什么。顺着用户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同样,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激活消费,要达成这一目标,走直线是行不通的,要曲线救国。 消费者想要什么呢?疫情之后,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消费者不想花钱买买买,只想提升财富安全感。所以,要想激活消费,只能先满足消费者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 就国内民众而言,财富保值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单价太高、负债周期太长,对普通消费有显著的挤压效应,把财富保值的资金渠道从房地产引导至股票市场,才是真正的双赢:既能快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要求,又对消费、投资有切实促进作用。 所以,这一次虽然激活经济的压力很大,但“房住不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政策真正想做的,是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只要资本市场活跃起来,企业可获取不需偿还的资金,短期内没有订单也能维系运营;民众也达到了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财富增值的目标实现后,被压抑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 届时,消费被自动激活,企业营收增加,估值修复式上涨,形成正向循环,新一轮繁荣也就开启了。 曲线促消费,牛市很重要。 治本之策 面对大萧条后全球范围内的信心危机,凯恩斯曾提议道: “一种激进治愈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生活的信心危机的方法,是允许个人把收入用于消费或预定某种特定美好前景又有能力购买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而且要使得个人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别无他法。” 凯恩斯提到的两个选择,就是消费和买股票。如果个人资金只有这两个选择,即便短期内消费意愿低迷,那资金也只能流入股市,同样能助力经济走出萧条。 某种意义上,我们当前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随着各地对“房住不炒”的贯彻,货币流入房地产的水龙头已经收紧,个人收入要么直接消费,要么炒股买基金,要么购买银行理财。而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也在更多地向资本市场倾斜。 当然,靠牛市促消费只是金融层面的措施,金融层面的措施终究治标不治本。要恢复各方信心,中长期看,关键还是靠产业升级,靠创新驱动,靠提供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与服务。 凯恩斯曾说,“之所以会存在失业问题,是因为人们都想要月亮”。人们想要月亮,无人能造月亮,所以才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一边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工厂没有订单,工人失业。 某种意义上,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消费者之所以不消费,只是因为企业提供的,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近期,身边很多小伙伴换手机都在买华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华为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我们激活的,就只会是对苹果的消费,不会是对华为的消费。 参考资料: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证券投资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普通散户基本上无法避免在牛市中亏钱。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度。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买什么、什么时候买,特别是什么时候卖。你才能保持冷静,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和风控能力。 “牛市更会让人失去风险意识,牛市会让人们更焦躁,牛市让人们充满了能力幻觉和财富幻觉。”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管清友8月6日对《巴伦周刊》中文版表示。 自今年3月底低点过后,A股上证综指不仅收复失地,还于7月初一度冲高超过3400点。在市场普遍乐观、“牛市”呼声高涨之际,管清友多次提醒散户投资者提高风险意识。他认为,由于普通散户专业能力不够,大部分投资者严重亏钱的时候,反而是在牛市当中。 “普通散户基本上无法避免在牛市中亏钱。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度。”他在采访中说。 针对“价值投资未必适应A股市场”的观点,管清友表示出明确的反对态度。他认为,大盘指数长期来看没有大涨,只会对指数基金投资者造成影响,股市中的结构性机会其实很多。“买指数基金赚不到钱,并不代表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的股票赚不到钱,也不代表价值投资的理念存在问题。”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质疑价值投资的人本身就是不专业的。” 管清友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学位,曾担任民生证券原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对于当前复杂环境下的投资选择,管清友最看好消费领域。“那些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以及健康相关的行业,我认为是稳定性最好的赛道。”他说。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实录: 警惕短期流动性边际收缩 《巴伦周刊》中文版:A股进入7月后一度冲高至3400点以上,引发市场普遍的乐观情绪。您如何看待当前A股的行情?我们是否正在经历新一轮的长期牛市? 管清友: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待,得出结论是不一样的。从过去一年市场的表现来看,以及从估值角度来讲,其实涨势已经走过一年多了,有的科技股甚至涨了10倍。 我觉得很难笼统地说所谓“牛市”。如果只是看到指数上涨,到现在也不过3300点多一些。但另一方面,创业板过去一年明显地经历了牛市。 如果我们从五到十年的维度来看的话,我们正在经历“资产池的转换”,有可能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居民资产配置从过去的以房子为主,转向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随着金融资产配置占比扩大,确实有可能出现一个基于长周期的牛市。 另一方面,如果从短期来看的话,很多板块的估值都太高了,已经到达历史高位。如此高的估值是走不远的,而且我们整个流动性环境其实并不是那么宽松。 《巴伦周刊》中文版:有哪些因素可能对A股接下来的走势产生重大影响? 管清友:这种影响因素可能来自很多方面,但流动性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目前的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国外货币政策大幅“放水”,而我们国内的货币宽松比较克制,大家觉得有一个所谓国际、国内流动性“水位差”。但是,从6月底以后,国内货币政策实际上边际上收紧了。 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反映的是边际变化,而不是绝对量的变化,更多是看变动趋势。从逻辑上来讲,现在境外资金确实是有投资中国的需求,因为国外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但他们的资产是零利率或负利率,这就需要寻找收益相对高的资产。中国资产的收益率虽然也在下降,但相对表现仍较好,因为中国经济恢复了正增长。 但是,这是个长期背景,并不足以完全解释短期情况。我们在讨论市场的时候老是犯一个错误,那就是用长期因素去解释短期情况。 从短期因素来说,现在政策相对比较友好,监管也比较严格,而流动性边际上的收缩并不算是个特别正向的因素。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也是可以理解的。疫情冲击之后,老百姓发现可投资资产更加少了,因为房地产面临着严格的调控。这样一来,居民可以投资的主要就是股票资产。随着大家形成这种共识,就给予一些公司更高的溢价。但是,树不能涨到天上去,还是必须以估值作为重要的判断基础。 普通散户无法避免在牛市亏钱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曾说投资者在牛市中更容易亏钱,为什么会这样? 管清友:牛市更会让人失去风险意识,牛市会让人们更焦躁,牛市让人们充满了能力幻觉和财富幻觉。从市场过往经验中以及在我的从业经历中都发现,大部分投资者严重亏钱的时候,反而是在牛市当中。 当然,这跟我们以散户为主的市场结构有关系。普通散户专业能力还不够,只是认为开个户就能炒股。大家不知道,其实市场风险挺大的。无论牛市熊市,其实一般散户都赚不到钱。但在这个市场交易很活跃的时候,没有人会去关注这些经验,这就是人性。 《巴伦周刊》中文版:普通投资者如何才能避免牛市亏钱? 管清友:普通散户基本上无法避免在牛市中亏钱。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度。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买什么、什么时候买,特别是什么时候卖。你才能保持冷静,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和风控能力。 我们举过一个例子,散户进入市场就相当于拿着大刀长矛冲进了重机枪阵地。所以我一般不建议普通散户参与市场。我指的是一般的、没有什么经验的投资者,对于有经验的、专业的投资者是另外一回事。 质疑价值投资是因为不专业 《巴伦周刊》中文版:有人认为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A股市场,主要理由是大盘指数在一个长期维度内变化不大。您怎么看? 管清友:价值投资的理念毫无疑问是对的,很多人反驳它恰恰说明吃亏吃少了。你要为你买的东西负责,了解你买的东西,并且要了解你买的东西是不是值这个价格。 在过去核准制之下,整个市场本身就是高估的。核准制之下股票成为稀缺资产,所以股票估值偏贵。这种情况下,你要挑出那些性价比好的、真正质地好的东西,这就是价值投资的过程。 很多人说大盘指数长期来看没有大涨,但这对指数基金投资者才会有真正的影响,股市中的结构性机会其实很多。买指数基金赚不到钱,并不代表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的股票赚不到钱,也不代表价值投资的理念存在问题。 更可能的情况是,许多投资者还不理解价值投资,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和投机的心态去做股票投资,那样就像是赌博一样。殊不知,人性的弱点在这个市场上会暴露无遗。 很多人没有认清楚底层逻辑,对所谓的人性也没有基本的理解。质疑价值投资的人本身就是不专业的。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A股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怎样才能找到具有长期价值的股票? 管清友:A股这些年确实也有好股票。科技、消费、金融领域都有一些好的股票。产生“大牛股”的行业主要是在消费领域,包括家电、酒类、食品,以及医药。但要挑出这些好股票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我们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又怎么能买到好股票呢?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股市去散户化的过程,就是散户亏钱退出的过程,没有别的方法能教育普通散户。这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也不是说拿了股票之后永远不卖了。你得知道买的时候是值得这个钱的,更要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卖出。 消费是稳定性最好的赛道 《巴伦周刊》中文版: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比较复杂,您认为确定性最好的赛道是哪个? 管清友:我肯定选择消费领域,也就是那些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以及健康相关的行业。我认为这是稳定性最好的赛道。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自下而上”方式最重要,也有人认为“自上而下”更重要。您如何看待这种分歧? 管清友:有的人喜欢“自上而下”,有的人喜欢“自下而上”,这没什么对与错。实际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需要互相结合,没有谁能逃离这两种路径、两条逻辑主线。 巴菲特曾说“从来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分析宏观经济上”,但他这一次在航空股上出现亏损,也是因为对宏观问题认识得不够清楚。 这个市场就像是一个“江湖”,大家遵从的哲学思想不一样、练的招数不一样,但是要练成好武功,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是说谁随随便便就能练成武林绝学。我们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实际上都没有去练基本功。 黄金价格上涨对全世界不是好事 《巴伦周刊》中文版:国际金价日前涨破2000美元,创下新的历史纪录。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在7月创下了十年来最大跌幅。这种对应的变化背后反映了什么?目前黄金还值得投资吗? 管清友:美元指数下跌主要是因为美国债务太高、经济太差,导致美元贬值。美元和黄金一般都是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候也会脱离,但这一次确实表现出了负相关性。 黄金价格上涨对全世界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因为这表明全球经济很差,前景不明朗,风险特别大。金价涨破2000美元后,至于还要不要配置黄金,专业投资者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普通投资者则要是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现在可以买入一些,但对整个资产组合的影响不会太大。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美元走软之际,有观点认为这预示着美元地位的长期衰落趋势。对此您怎么看? 管清友:把美元贬值与美元衰落联系在一起是不对的。美元升值、贬值跟它的国际货币、强势货币地位没有关系,升值和贬值只是汇率的波动。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经济规模、工业生产规模超过英国是在19世纪下半叶,但美元真正替代英镑是在二战以后,前后经历将近100年的时间。很多人认为美元地位在走向衰落,实际上是自我认知不够准确。 《巴伦周刊》中文版:谢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