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水皮总理的记者会一直就是两会的亮点,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非常时期,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个直观的感受,记者问得尖锐,总理答得坦率,看完全场,想必各位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把控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水皮直接说结论,就是心中有数,遇事不慌,留有余地,进退自如。记者问得尖锐体现在第一问的路透社记者,根据路透社的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台的财政措施约占中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个规模比经济学家们预测的要低,和欧美一些国家动辄数万亿美元相比反差也比较大,记者想要知道的是,未来几个月,中方会否出台更大的刺激措施,从更长远看,中方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不断紧张的中美关系。总理答得坦率体现在对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客观分析上,2020年没有确定GDP量化指标,但是确定了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六保”,政策规模低于外界的预期更多的考虑在既要把握力度,又要把握时机,实际上是留出了相当空间的,更重要的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过去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现在的做法叫“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显然路透社的记者是做过功课的,也是带有疑问的,而总理的回答同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更是经验之谈。这个经验同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分不开,当时的感觉就有点病急乱投医,用药过猛,虽然彼时中国经济完成GDP的V字型反转,增速从6.1%回升到11%,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权重高达36%以上,但是后遗症也不小,至今仍在消化期。而2009年至2010年的房价暴涨更是引出“中国房价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的调侃。同时引发央企合并地产投资非主营退出的整顿。“三去”,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就是结果,吃一堑长一智,决策者是不太可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记者问得尖锐同样还体现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关于中美之间“新冷战”的提问上,其实记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美中双方的官员还在讨论如何为落实两国之间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创造条件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问题是中方现在自身经济遇到困难,中国的经济改革和让步是否足以解决美方关切,如果合作努力失败,中国经济能否抵御“新冷战”和“脱钩”威胁?总理回答得坦率同样体现在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判断上,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国从来主张摒弃“冷战”思维,而所谓“脱钩”对谁都没好处,应该按照两国元首的重要共识推动建立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美国记者提出问题的背景是美国政客频频上演甩锅中国的闹剧,但是如此战略遏制中国的把戏的确为正人君子不齿,身为美国记者估计也是感同身受才会提出问题,中美之间最受关注的其实还是经贸关系,特朗普心心念念的也是中美之间的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落地,因为这是他作为一个商人总统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为美国拉了2000多亿美元的生意,解决多少逆差和就业,难怪前不久美国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执行协议进展通告中对美方农产品出口中国的欣喜溢于言表,所谓“脱钩”真的是政客们的清谈,清谈误国,中外一样,损人不利己,何必呢?并非偶尔的是,5月29日中国央行宣布3000亿逆回购,这一周一共进行了6700亿人民币的操作,相当于一次全面降准,放水养鱼是个技术活,水量刚刚好,大鱼小鱼才能各得其所,愉快生长。
昨天很多小伙伴都被物价CPI的数据给惊呆了,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竟然是负的0.5%,年初的时候CPI还曾经高达5.4%,这一年下来,从通胀的担忧开始,现在又开始要担心通缩了。 其实,如果在星球里经常跟老齐学习的小伙伴应该并不意外,也早就知道了为啥CPI会转成负值,我们在每周二的宏观分析里,经常会提到,去年底的时候,由于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所以拉高了CPI的基数,而现在猪肉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见顶回落迹象,价格回落,再加上统计高基数,所以我们早就判定,今年初会出现物价的高点,然后下半年会快速回落,跌到0值附近,现在只是稍微用力过猛,跌穿了一点而已。所以没啥大惊小怪,或者说,早就尽在掌握之中。这其实反过来也教育了动不动就担心通胀的那些人,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这个东西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所以说猪肉涨上去就通胀了,就是手上的钱毛了,这都是瞎担心,过不了多久他还得跌回来,现在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从CPI的构成来看,农产品价格全都是同比大幅下跌,蛋类价格下跌了17%,影响CPI下降0.11个百分点,肉类整体下降7.3%,拉低CPI大概0.53个百分点,在肉类当中,主要起拖累作用的就是猪肉了,同比去年这时候的价格,猪肉已经跌了12.5%,直接拉低CPI0.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1月CPI的负值,基本上都是猪肉造成的。去年我们可以,加上猪肉,物价就是通胀,扣除猪肉就是通缩。而到现在猪肉这个潮水终于退去,CPI卸妆之后,终于开始露出了本来面目。 那么很多人都关心,现在到底是不是通缩?其实还不能下这个结论,现在顶多说,是有通缩风险,主要是因为高基数确实在扰动CPI的波动,也就是说,这轮猪周期之下,让整个物价指数失真了,得等猪周期过去之后,或者刨除掉猪肉价格再去看物价的变化。统计局显然也明白这点,在发布数据的时候,他还多说了一句,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也就是说,刨除掉猪肉价格之后,整个的数据基本保持了稳定。我们现在依旧属于是一个低通胀环境。 至于明年,CPI在年初的时候,还会受到高基数的影响,继续在低位徘徊,过了4-5月份,CPI才会重新抬升,但是这次抬升将是温和的,最高应该也就2%了,所以完全在警戒线以下,甚至属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区间,然后稍作调整,在下半年基本维持在1-2%之间,是一个非常适宜经济增长的温和通胀环境。在这样的物价水平之下, 恐怕央行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所以指望政策再度转向宽松,其实并不现实。我们反复强调,牛市下半场的2个驱动力,1个是经济的自然强周期,带动工业复苏,企业利润增加。第2个就是大家的感受,感觉经济好了,生意好做了收入提高了,从而形成普遍乐观的预期。而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会在推波助澜,反而可能在后面逐渐进行对冲。 另外,昨天央行也公布了一组数据,M2是10.7%,继续上涨了0.2个百分点,而M1已经到了10%,M1-M2的剪刀差继续缩小至负的0.7%。这就是货币逐渐增加活力的信号,越来越多的钱,开始游离出银行体系,参与实体经济当中去,说明经济正在升温,这也有利于股市的上涨,在数据上来看,M1-M2剪刀差和大盘的走势基本一致。所以只要货币活化不止,市场行情就还没有结束,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耐心。现在剪刀差还没有翻正,所以还远没有到谨慎的时候。未来M2基本会被控制在11%以内,而M1则不受限制,所以肯定会继续向上,未来2个月内,我们应该就能看到剪刀差翻正的情况。随后M1可能还要继续向上冲击一段时间。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钱,都将从银行体系出来,投入到生产,经营,投资当中去。那么对于推升经济,肯定是有巨大帮助的。所以压根不用担心。 当然,钱出来的多,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也会更多。而央行的态度现在是保持稳定,所以市场利率恐怕就很难下降了,所以债券熊市还将持续,而以余额宝为首的现金资产收益率会持续提升,但目前来看,短期内现金资产超过债券资产的可能性还不大,我们只要把债券的久期降下来,就足以抵御风险了。或者说,债券的主要回撤期可能已经过去了。未来债券没机会,货币的收益率又太低,所以更多的仍然会流向股市,再加上本身的业绩提升,以及周期回归,至少明年上半年股市还是值得期待的。
昨天的行情让人好气又好笑,就是外围一片涨,北水也持续流入,结果A股下午给你整个股灾即视感。 我找了一圈,没看到明显原因。盘后被推送了11月的货币数据,或许是原因之一,在A股混了多年,都知道A股的信息保密性就那样。 今天A股一开始是跌的,后面渐渐走好。 但1点20左右又跳水了,食品饮料里最明显的就是伊利,然后茅五也双双翻绿。嗯,100倍的海天味业坚挺无敌。 大A三千,我独服海天。 当前A股的核心还是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所以就来看下这份11月的货币数据。 1 11月的M2增速同比增了10.7%,略有超预期,但这个回升不用惊喜,跟9月一样,大概率只是一个短期扰动,下跌的通道并没有变化。 社融的增量是2.13万亿,比上年同期多了1406亿元,预期1.98万亿,上个月是1.42万亿,也超预期。此处会超预期,我觉得主要是因为11月AAA国企债券的违约事件导致市场给的预期不高。 11月的数据也反映了这点,分项看,企业债券融资仅862亿,上个月是2522亿,去年同期是3329亿。萎缩这么厉害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投资者信心不足,会偏谨慎,另一方面除非是急需要钱,企业也不会赶这个风口去发债。 然后政府的债券融资比较给力,11月新增了4000亿,相比去年同期多了2284亿。不过这块明年应该比较难期待,可以看到,这个增幅已经在逐月下滑了,8月增了8741亿,9月增了6326亿,10月增了3060亿,11月是2284亿,逐月在下滑。去年全年政府债券融资是4.72万亿,今年前11个月已经达7.62万亿了。主要是因为疫情特殊,明年大概率回归常态。 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还可以,这个月新增1.53万亿,上年同期是1.36万亿。 所以,就新增这块来讲,应该是还行的。 然后看余额,11月末社融存量为283.25万亿,同比增长13.6%,较上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增速,但这却是去年10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也是这一指标让市场惊呼社融的拐点到了。 社融余额增速这个指标,我以前较少关注,这个月的下降,我觉得主要还是受11月的债券违约事件影响,一边发新债不畅,一边老债不给续了。 当然,往长看,这个指标也大概率是要回落的。730政治局会议的定调,社融规模的增速从显著高于去年已经变成了合理增长。 未来方向不言而喻。 2 数据发布后,看到不少说社融出现了拐点的观点,现在讲拐点,多少有点后知后觉了。 复盘梳理一下,即知,风早起于青萍之末。 5月,央行开始不再降LPR利率。 6月,市场翘首以盼的降准没到到来。 7月,政治局会议重新定调货币政策。 9月,央行官员暗示宏观政策将在明年一季度开始回归。 10月,央行在9月货币数据发布新闻会上表示向好的经济为未来更好的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创造了条件,此中意味,细品。 这一系列的操作下,在社融存量规模增速掉头之前,已经有量的反应了。一是M2的增速,7月开始掉头,虽然现在偶尔有波动,就像11月又回升了,但大方向大概率是继续向下。 二是利率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上升到3%以上。这波债熊猝不及防,想当初,不少观点认为我们可能就此告别3%了,没想到,就几个月时间,它就回来了。 社融存量规模增速掉头,不过是这一系列操作的一个自然结果,至于为什么会在11月出现,可能就跟11月的信用债事件有关。没有这个事,下个月,或者明年初,也会出现。 就股市投资者来说,现在担心社融存量规模增速的掉头,也有些后知后觉了。因为当风起来的时候,聪明的资金已经开始察觉。 表面上看,指数似乎在新高,但指数新高的背后,却是此起彼伏的崩盘,各个板块各个惨法。我之前统计过7月12日至11月26日的区间最大回撤,A股带科创板一共4086只,最大回撤在30%以上的1661只,占比高达40.8%,最大回撤在20%以上的高达3042只,占比75%。 所以说,现在担忧流动性,后知后觉了。 3 那现在怎么看? 个人看法,当无人担心流动性的时候,是比较危险的。我从8月开始多次提醒了流动性风险,8月13日明确指出全面牛市结束了(详细见《弱弱问一句:牛还在不在》),但估计那个时候并不会有多少人在意。 而现在崩了一波后,市场对流动性如风声鹤唳般警惕,我反而觉得并不危险了。预期已经打进去了,那就是找超预期的地方。 就流动性来说,之前也提过,我认为11月30日的异常MLF操作是一个积极信号(央行今年有意把MLF全部放在当月15号做,11月30日这个操作属于超预期)。11月以来,国债收益率重新快速上升,月底这笔异常的MLF操作,表明央行并不希望利率升得太快。 现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盘桓在3.3%的高位,关注下周的MLF操作。 关于明年的流动性,好的预期差是美联储无底线的宽松操作牵制了我们的收缩步伐。另外,美联储无底线宽松,海外资金便宜(因而估值体系也是建立在这一低利率基础上),在金融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海外便宜的资金会进入中国,也会对冲部分国内收紧。 最近的内资太聪明鸡贼,而外资继续当雷锋。 坏的预期差就是美联储也暗示收紧。目前还看不到这一迹象,这个月初鲍威尔在听证会上还表示:现在撤销对经济的支持还为时过早,如有需要,能重建或者建立新的贷款便利工具。 当然,如果真发生了坏的预期差,它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美联储如果是主动收紧,其含义是它认为经济恢复得不错,经济的基本面向好。 流动性收紧并不是不能好好耍股票了,而是你要弄清象限。在经济向好+货币向紧的组合下,有限的资金只会去追寻那种基本面逻辑靠谱的公司。 类似于2017年,你看到社融规模增速也是下降的,快速下降的。 但当年的沪深300与创业板的走势是这样的。(注:此处并非打死创业板,只是用来表示分化行情,今天的创业板,与2017年的创业板,结构已经变了很多了,指数还是那个指数,指数也不是那个指数了)
昨天,北京交通委召开会议表示,北京未来的车牌号要向无牌家庭倾斜,并且鼓励个人第二辆车有序退出,也即一人名下拥有多辆在本市登记的小客车的,车辆更新时可以选择其中1辆申请更新指标,其余车辆不予办理更新指标。如果你名下有两辆车,可以过户一辆给自己的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对方不用具备购车资格。此外,对于拥堵费和郊区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议,市有关部门将结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研究论证。 其中拥堵费,很引人关注,这事其实跟房产税一样,提了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没落下去,到底怎么收费,也讨论了好久。所有人都觉得,这一刀是铁定要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挨,或者什么时候挨,因为现在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早已经成了一锅粥,收拥堵费的目的就是要用价格手段,来控制车流量。这在经济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实际效果专家们还都在论证。目前有几个难点仍然没办法解决。 首先,现在不光是交通拥堵的问题,公共交通同样拥挤,所以并不是限制私家车就能解决问题的,私家车限制了,公共交通的运力还是不够。所以必须重新规划路网建设,让资源更加合理使用。 其次,拥堵费是否能起作用,这个谁也不知道,之前的限购,限行,让私家车数量反而快速膨胀,为了应对限行,很多家庭被迫又买了一辆车,这反而让停车资源更加拥挤。而交通流量依旧越来越拥挤,几大城市基本全都饱和。现在要不堵车,就不算是大城市了。 第三,收费技术难度也不小,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肯定得走电子化设备,直接牌照扣费,不可能再设个收费站,那么这些设备改造,也是个相当大的工程。需要汽车走在路上就被计费。 第四,在什么范围内,进行计费,现在一般一个城市都是全线拥堵,那么你这个圈要画多大是个问题。如果画圈还会引发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圈内可能稍微好点,但是圈外可能会更加拥堵了。 第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必然起到抑制的作用,而且对汽车产业也将是巨大利空,现在国人刚刚买的起车,但是逐渐这使用费用越来越高,一旦征收拥堵费,一天下来让你花个百八十块钱,这绝大部分人可能也就彻底断了买车的念想。所以来自于产业的阻力也不小。 第六,民怨极大,这个跟房产税不一样,房产税是支持的多,因为有一套房子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大家也都痛恨炒房。但是拥堵费这个是每天都要产生的成本,所以对于居民生活影响极大。只是对一些特别有钱的人有利,所以也有失公平。 第七,从国际经验来看,新加坡是第一个实行拥堵费的国家,他们用电子设备收费,在早晚高峰设备打开,开始计费,一辆车是3新加坡元,差不多是15块钱人民币,后来英国也采纳了这种拥堵费,每天画个圈,只要进来就要交5英镑,算是进城费,后来这个费用还逐年调,在2014年就涨过了10英镑,如果每天你在伦敦都开车上班的话,光拥堵费一项,一年就差不多3000多英镑,3万人民币左右。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起的,而且新加坡和英国一共才多少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都跟我们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的拥堵费难度要比他们高的多。 综合来看,拥堵费难度非常大,虽然他不是税,不用立法,但是技术含量可不低,所以也依旧是迟迟不决,不光是北京,全国20几个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全球最拥堵的30个城市中,中国内地占了10个,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成都、上海、石家庄、福州、沈阳、杭州。大家都在等着成型可靠的方案,等着别人率先尝试,然后看看有什么利弊,自己再进行相应的调整,谁也不敢率先去尝试。 从老齐自身来讲,虽然我也深受堵车烦恼,但我也并不支持拥堵费,也觉得他可能根本落不了地。因为这个东西恐怕很难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制造更大的麻烦。而且留下了很多寻租空间。要彻底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一个是要多区域协同发展,不能总是将商业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潮汐式车流必然形成拥堵,这在城市规划上就要下手解决,第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现在公交地铁显然还远远不够,与其被挤成相片,那还不如在路上堵着,起码堵着还有点尊严,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第三靠技术,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落地了,将彻底改变拥堵的局面,其实拥堵有一半都是规划和违章的问题。一条路只要出一个不守规矩的,或者事故,立马就堵上了。机器驾驶,就能尽可能的避免这个情况。别觉得这个很遥远,估计也就再有10-20年,就会实现。从拥堵费提出来到现在,光讨论也有5-6年了,汽车限购和限行都已经10年了。所以与其再去讨论拥堵费怎么收,不如全力去研究智慧城市,做新技术改造。这才是大势所趋。
如果是在2015年之前,当时房价并不算高,人们用20-30年时间还房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随着房价上涨,买房的人肯定还是赚到了,所以不仅不愚蠢,而且还很睿智。如果放在2020年,要用20-30年买房,我们则认为这是很愚蠢的事情,因为高位做了接盘侠,还要花几十年的时间为开发商、为银行打工,太不值得了。 所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房价,不同的利率水平,得出用20-30年时间还房贷的结果并不一样。那么,为什么说,现在买房还几十年房贷是愚蠢的事情呢? 第一,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跟2007年时的股市6000点一样,都处于高位。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股市还要涨破万点大关,现在买股票并不迟晚,于是很多人都高位入市买股,却牢牢的站在了山岗上。现在的高房价已经涨了二十多年了,已经远远脱离了中国居民收入。而且目前,国内经济正在调整过程中,所以,房价泡沫很可能会近一二年内破裂。 第二,买房除了指望房价上涨获利之外,其他情况都是不划算的。拿20-30年房贷来说,等你还清房贷之后,就会发现,房贷的利息还可以再买一套房子,这等于是你这几十年基本上是替银行在打工。与此同时,住建部也承认,国内房子质量堪忧,房子的寿命到不了70年,最多也就20-30年,就算你还清了房贷,你这房子差不多也是危房了,也要等拆迁或者动迁了。如果一辈子就为一套房而奋斗,这不是很愚蠢的事情吗? 第三,现在全球经济进入很大的不确定性,真正工作稳定、收入长期稳定的人很少。拿今年的收入去预测未来几十年的收入,那肯定是不科学的。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对35岁以上的老员工,都要想办法辞退。所以,购房者未来能否还能赚到这么多钱,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现在贷款买房者,身体还很健康,但20-30年能否还继续一直健康下去,这也是一个不确定性。其实,中国的高房价,使房贷杠杆拉得太长了,国外通常是7-10年还是可以预期的。20-30年不确定性太大,谁也讲不清楚的。 第四,房价回归居住属性乃是大趋势。过去二十多年房价一直在上涨,买房买到即是赚到,未来几十年却并不一定。更多的是将由原来的投机炒房逐步变归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业将去杠杆化、去投机化。届时,房价会逐步回归合理价格区间,与当地居民收入挂钩,真正做到房住不炒。当然,房价短期快速下降可能性并不大,但是逐步下跌概率还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买房是存在较大风险的。 用20-30年还房贷是不是件愚蠢的事情,这要看在什么时候,如果在2015年之前,敢于贷款买房,还是挺睿智的,但要是近些年买房,买的都是高价房,那就可能会是很愚蠢,这不仅仅是高价买房,还有对·自己未来几十年,以及房价上涨没看清楚。 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房价在经过大涨之后,也会逐渐向居住属性靠拢,更何况现在居民杠杆也用到了极致,房价上涨已经没有空间,现在买房还要贷款几十年,也并非明智之举。
从近十年开始,买房的和没买房的群体差距开始越来越大。可能中小城市这种差距还不太明显,但大城市房价涨得非常厉害。 记得2008年时,上海的房价在1.5万元/平米,而现在涨到6-7万/平米,房价至少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面涨了4.5倍。 同时,2008年国内M2总规模只有47万亿人民币,现在国内M2总规模超过200万亿以上。M2的涨幅与大城市房价涨幅基本上差不多。 应该说在近十多年里面,买房的人肯定要比没买房的人更幸福: 一方面,当年敢于贷款买房的人,现在居住环境也改善了,房产也增值了,房贷也差不多还清了。 另一方面,如果当年多买一二套房的家庭,现在早已实现了财富的增值,随便拿出一套房,价值就达上千万。而那些没买房的人,本来可以全款买房,后来只能付首付款了,现在连首付款也付不起了。这十多年里面,在买房的和没买房的差距的确拉得很大。 可以肯定的是,这十多年来,买房的通过房产保值增值,没买房的人财富在不断的缩水过程当中。现在很多网友提问,未来买房和没买房的贫富差距会不会继续放大?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 第一,过去十多年来,国内经济持续向好,人们收入不断增加,就有对房地产投资的需求。而随着全球疫情的到来,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各行各业的收入增速将会放缓,所以还指望房价大涨的概率已经不大。而房价不可能一直涨下去,现在买房的属于高位接盘,历史不会再重演。 第二,各地政府虽然鼓励刚性、改善性购房需求入市购房,但对于房地产投资需求,也是会重拳打击的。政府既不希望房价上涨,也不希望房价大跌,稳定在目前位置就好。 在这种情况下,还指望房未来房价大涨,投机需求从中牟利是不现实的。对于购房者来说,你买房是希望房价每年能涨个30-50%,如果房价没什么涨幅,每个月房贷还要支付,不赚钱的事情谁愿意去做呢? 第三,国内的高房价已经成为泡沫。虽然现在全国多数地区房价在上涨,但除深圳之外,都是小幅上涨。要知道,上半年国内M2新增高达15万亿人民币,银行有近四成的贷款流向房地产市场,即使这样国内房价也没有怎么大涨,只是稳定在那边。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房价越来越高,楼市这个盘子越来越大,需要支撑或者推高房价,维持泡沫不破,所需的资金也要越来越多。而一旦增量资金支撑不起高房价,房地产泡沫必然要破裂的。 过去买房的人都发了财,或者都圆上了住房梦。但这只是代表你在房价较低的时候买房,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红利。但是,我们不能拿过去买房发财的事情,再去硬套在未来上面。 未来很可能是国内房地产泡沫破裂,高位买房者损失很大,而更多没买房者有了买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