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12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并发表于财新,新浪和其他区块链媒体专栏 最近比特币价格飙升到23000美元历史新高, 再次成为焦点,一时风光无限。而作为比特币价格发现的重要环节,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却暗流涌动。尤其是中国加密数字货币行业,最近风雨飘摇,重大负面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 很多国内的交易者发现银行卡被冻结,并收到各地经侦协助调查的电话。国内三大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中的两家OKex和火币,相继传出创始人和高管被公安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导致其中一家无法提币。这一连串的重大事件,搅得整个行业人心惶惶,尤其是漩涡中心的交易所,再次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面临重大决策的不仅仅是交易所,还有监管机构。因为摆在监管机构面前的,是一个悬而未决多年,到现在不得不回答的终极难题:中国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到底该如何监管? 由于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往往意见相左,这时候就需要参考一些中立和客观的第三方观点。笔者作为独立财经评论员和数字货币研究者,借此机会提供笔者多年对行业监管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数字货币交易所是伴随着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发展起来的交易场所,早期只是为加密货币持有者提供交易撮合服务的机构,此后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最终形成了专门的交易所,服务范围从加密货币扩展到数字资产,提供除撮合交易外的合约、期货、场外交易等各种衍生交易。 如今的交易所,不仅仅承担狭义交易所功能,即提供交易流通和价格发现这两大功能,还提供了类似银行,券商,清算和结算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可以说,交易所在加密数字货币行业中的地位,就好比超级巨无霸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不是“大到不能倒”,但是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交易所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区块链行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却因为毫无边界的过渡野蛮生长而触犯了一些红线。而对交易所监管,并不是要赶尽杀绝,彻底根除,而是要扬长避短,规范其有序健康发展。这应该是各界的共识,也是监管的初衷和底线。 监管的焦点 要做好有效监管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监管对象和范围,也就是弄清楚,管谁,管什么。 交易所种类多样,体系纷繁复杂,有国内的国外的,有分现货和期货交易,有法币和数字货币交易,有币币之间的交易,还有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还是挑重点有效监管呢? 其实在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2017年9月4日,9部委联合发布“9.4禁令”,禁止发行数字代币,禁止代币公开交易。随后国内的各大交易所纷纷开始出海征途。有的交易所是全方位国际化,不仅把公司注册地转到海外,连技术、运营和市场全部以海外为重点。有的交易所,仅把公司注册到海外,技术还在国内,运营和市场虽然海外也有,但是以国内为主。行业戏称后者属于“精神已经出海,肉身还在国内”的交易所,这类才是监管的主要对象。 其次,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哪个是监管重点?这个问题涉及到监管的有效边界问题。在对虚拟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监管的有效边界应止于法币,而不宜过渡延展到数字货币。有以下4个主要原因: 第一,监管身份特殊,不应该在数字代币世界选边站。数字代币世界有几万个币种,高度流动的主流币就有十几种,比如大家熟悉的比特币,以太坊,泰达币,瑞波和还在筹备中的Libra等。监管支持哪种币,或者禁止哪种币,都是一种表态,都不符合监管者的超然中立的身份。 第二,币种对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影响。比如最近政策严打利用虚拟数字货币逃汇的违法活动。这种违法犯罪行为,不会因为它是用比特币,以太坊还是用泰达币,而产生任何不同。本质上,这些币都是同一类的工具。就跟在加密数字货币之前,逃汇用的美元还是欧元,没有本质区别。 第三,即使监管越界去打压一个币种,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加密数字货币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具有去中心化,无国界,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全世界各国政府,至今没有一个有效的打压一个币种的成功经验。比如比特币这样纯粹分布式没有任何中心的虚拟数字货币,任何针对比特币的监管举措,就像对空气挥拳头一样,毫无着力点。加密数字货币世界的美元之称的泰达币,它有发起组织实体,不像比特币那样纯粹无中心化,即便美国政府对它恨之入骨的,却也力不从心无可奈何。因为,市场上有数十种类似的流行的美元稳定币。现在创建一个币种已经简单到任何一个人10分钟都能学会,任何一个稳定币倒下,就会有众多稳定币站起来。所以监管单一币种是世界性难题,至今仍然无解。 第四,法币是监管最强大的武器。在法币领域就和加密数字货币截然相反,我们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完善的用户识别机制(KYC)和反洗钱机制(AML)的规章制度。只要守住法币这条边界,在加密数字货币通往法币的关口严防死守,加密数字货币再怎么翻腾,也只限制在少数人群中,不会影响到广大社会大众的福祉。以法币为主要监管抓手,这是目前全球监管的通用手段。 既然监管的有效边界是法币,那关于监管重点是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的答案跃然纸上。只要涉及法币,都是监管重点。现阶段由于“9.4“禁令,国内的场内集中交易已经杜绝法币,只有币币交易的存在,且部分数据已经在监管控制范围内,因此场内集中交易已经不是监管重点。 而场外涉及法币的交易又分:个人零散分布式场外交易和集中有组织的场外交易。个人零散分布式场外交易是很难监管的,所谓“法不及众”,即大众人数多而且分散,因此法令很难监测和执行。比如笔者和好友吃饭谈及比特币,好友好奇想试试便跟我买了一些以前挖矿出来的比特币,只要他给我转账的钱是合法干净的,这种交易是无法监管也很难禁止的。 所以归根结底,目前监管的焦点,集中在对注册海外但业务主要在国内的交易所的场外交易服务上。 场外的交易如何管 目前出事的两大交易所,都有集中的场外交易服务,而出事的原因,据猜测都是因为场外交易服务涉嫌协助洗钱逃汇的违法行为。那针对注册海外但业务主要在国内的交易所的场外交易服务,到底如何管? 有一种方法简单直接,即全面禁止场外交易服务。不可否认,很多违法犯罪行为都通过加密数字货币的集中场外交易进行非法转移赃款和逃汇,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看似解决问题,其实不然。因为 第一,用户可以选择海外交易所的场外交易服务。数字货币全球化的趋势和跨越国境的特点,使得一刀切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大众购买数字货币的需求,哪怕是暂时将数字货币交易所驱逐出国内,数字货币持有者还是会通过其他渠道到海外交易所购买数字货币,这样反而造成资金外流,不利于金融稳定。而海外交易所对监管来说,已经超出管辖范围,鞭长莫及。 其次,随着区块链的发展进步,去中心化交易所 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交易所没有中心节点,每个人都是交易所的节点。如果全面禁止集中场外交易,用户大可选择用DEX。失去集中场外交易服务,其实对监管也是一大损失,因为目前现实看,正是因为国内的交易所集中的场外交易服务,才能协助有关部门追查非法洗钱和逃汇。如果用户都用海外交易所或者去中心化交易所,那未来监管如何打击非法交易呢?有人说,加密虚拟数字货币是中性的,就像一把枪。那既然匪徒能拿枪犯罪,那执法人员也能拿枪维护社会秩序。一刀切全面禁止场外交易服务,就有点像全面禁枪,对执法人员也是一种损失。 在枪支问题上,国际通行惯例是加强枪支管制,依法持枪,让枪支成为保护民众安全而不是危害社会的武器。同样的,对待场外交易服务,最佳的监管是把场外交易纳入监管,依法规范化和牌照化,原则上宜疏不宜堵。 国外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通过听证会,对不同加密货币进行分类管理。比特币被定性为服务类商品,可参照服务类商品的监管办法进行监管,交易比特币相对容易。而以太坊则被定义为证券类服务,因为涉及到代币发行,需要纳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范围。而对于交易所,各州规定交易所需要注册成为货币交换机构,需要在各州申请(Money Transimitting License MTL), 同时要在美国联邦防止金融犯罪机构FinCen注册,符合一系列的反洗钱和反恐要求。美国类似银监会的机构,叫OCC (Office of Currency Control), 出台专门的牌照,给包括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在内的所有金融科技公司,在全美范围类开展业务铺平了道路。日本则是直接给交易所发专门的牌照,具体规定交易所的各项运作。而新加坡则采用渐进的方式, 充分利用了“监管沙盒”的优势。韩国更多是利用行业协会协同监管。 中国交易所路在何方? 中国交易所未来之路在哪里?在于合规化。真正实现的难处不在于方法和方式,因为方法很多种,各国的探索的经验也可以参考。真正的难处在于中国交易所身份的认定。由于加密数字货币是新生事物,我们现有的监管体系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去监管,更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所以一出台任何跟加密数字货币有关的规定,都是各大部委联合出品,可见其身份归属的难以认定。 监管体系有一句口头禅:谁家的孩子谁认领,即按照实际业务功能区分监管职责。可是现在的交易所,就是没爹没娘无人认领。交易所现在不仅没爹娘还还没登记户口,办什么事都到处碰壁,困难重重,因此也容易触碰法律法规红线,让行业的领袖都岌岌可危。 中国的交易所多年来一直渴望获得监管的认可,求监管求转正的心情跃然纸上, 可惜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其实交易所的归属问题并不复杂,其功能目前主要两大块:场外交易涉及支付业务 ,场内集中交易涉及交易所业务,按照传统金融体系职责,前者属央行管,后者属证监会管。可以把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按照金控集团管理方式管理,一个公司多个部门监管。如果这种方式不合适,那可以让交易所一分为二,每个单独公司接受直属部门管。 纳入监管的好处显而易见,除了规范市场,打击犯罪外,还能把注册在海外的财富回流在国内,增加税收,创造就业。 其实根本问题,还是回到根源上,到底中国的加密数字货币行业该如何被定位?是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还是可圈可点尚可扬长避短多加引导?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就很容易解决交易所问题,那如何监管自然迎刃而解。 中国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引领全球已经超过5年,如何监管始终是决定交易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却一直悬而未决,如今后果凸显,终究是到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原标题:OKEx“黑天鹅”轰动币圈 中心化交易所露硬伤)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近两日,大型虚拟代币交易平台OKEx暂停用户提币突发事件轰动币圈。10月16日OKEx官宣因私钥负责人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平台决定暂停提币,随后媒体曝出被调查者为OKEx创始人徐明星,被公安机关调查或涉嫌跨境洗钱。10月18日,徐明星正接受中国公安机关调查一事获得实锤。同一天,北京商报记者体验发现,目前OKEx仍可面向国内用户开放交易,虽然法币交易关闭,但OKEx上的币币交易、合约交易等业务操作仍一切正常。在业内人士看来,所有虚拟代币交易所在国内的交易都没有安全和法律保障,而此次事件也恰恰将中心化交易所的硬伤暴露无遗。 亲测:法币交易“瘫痪” 自OKEx官宣私钥负责人配合公安机关调查致无法完成授权,平台决定暂停提币后,无论是OKEx交易平台还是OKEx交易用户,近两日内都“如坐针毡”。业内关注的是,暂停提币后,OKEx交易平台有何变化?私钥负责人被查是否会对业务造成影响?带着疑问,北京商报记者对暂停提币后的OKEx交易平台进行了体验。 虽然注册在海外、定位为海外交易平台,但目前OKEx仍可面向国内用户开放交易。10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访问OKEx运营人员分享的注册链接,下载了OKEx官方App,经过一系列流程后,成功注册。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OKEx交易平台主要包括法币交易、币币交易、杠杆交易、合约业务以及转币、借贷等衍生金融业务。 法币交易,即通过法定货币购买、出售或交易虚拟代币资产。官方页面显示,OKEx平台业务交易中,主要支持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三类交易方式。 北京商报记者体验发现,目前,OKEx币币交易、杠杆交易、合约业务等业务一切如常,且仍可正常充币。不过,所有关于法币交易业务则全部无法进行,在多次操作后,页面均显示暂无可交易的委托单。 此外,尽管不能进行普通提币,但OKEx仍保留了内部转账通道。所谓普通提币,是指用户可以将资产转至其他区块链地址,而内部转账则仅可将资产提至其他OKEx或开放交易所的账户中。记者注意到,OKEx开放的交易所除了自身平台外,还包括久币网、以太坊交易所、PICKCOIN、EXIPFS、七十三街交易所等15家交易平台。 一资深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关闭法币交易平台,开放内部转账,主要是为防止资金出逃。“目前还没查明问题,所以不能让资金跑了。不过也不乏有监管影响的可能。”该人士进一步称。 除了不能普通提币外,为何法币交易无法正常进行?保留内部转账通道有何考虑?记者就此向OKEx及欧科云链集团(原为OK集团)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正面回应。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般来说,鉴于虚拟代币冷硬钱包私钥最终的所有者都是直接或者主要负责人,因此主要负责人被限制后导致部分业务“瘫痪”是业内常态,但同时也透露出了这一模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这说明了OKEx没有对最重要的资产设计足够的风险避规流程设计,资产主要控制者集中在一个人手中,风险较大。” 一资深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 冒险:投机者“险中求财” “近日我司部分私钥负责人正在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目前正处于失联状态导致无法完成授权。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客户的利益,最长久地服务客户,已于2020年10月16日11:00(香港时间)开始,OKEx决定暂停用户提币。”10月16日,OKEx一则暂停提币公告让币圈陷入恐慌。 北京商报记者第一时间向平台进行了求证,当时有OKEx相关负责人称,暂时停止提币属于私钥管理个人问题,平台运营不受影响。此外,接近OKEx消息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中个人原因是为配合警方办案。 暂停提币当天,财新报道称,有两位接近OKEx的消息人士表示,该事件中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的正是OKEx创始人徐明星。此后,再有媒体报道称,徐明星被警方带走或是因OKEx可能涉嫌跨境洗钱。就此,北京商报记者向欧科云链集团进行求证,后者未正面接受采访,并称欧科云链集团与OKEx交易平台没有业务交集,目前网上存在大量不实消息,请以欧科云链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10月18日晚20时,北京商报记者等到了欧科云链上市公司的官方实锤,后者称,徐明星目前正接受中国公安机关调查,该公司尚未联络到其本人以核实该信息。事实上,北京商报记者也曾多次尝试采访联系徐明星本人,但长时间未获得回应。 除了欧科云联集团,给到回应的还有OKEx平台CEO。该人士在微博上发声称,“请大家放心,公司、业务、平台运营不受影响,属于私钥管理人个人问题,暂时停止提币,后续安排我们会第一时间公告,请大家以公告信息为准”。 尽管交易平台CEO在个人微博上将该言论置顶,但仍平息不了无数OKEx交易用户的恐慌。10月16日后,OKEx旗下OKB价格走势出现大量卖盘,且盘中迅速暴跌,一度跌超17%。此外,虚拟代币主流币种比特币一度跌逾3%,大多虚拟代币币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截至10月18日20时40分,OKB在OKEx交易平台报价4.35美元,跌幅6.37%。 币价暴跌下,既让无数币圈投资者夜不能寐,也不乏部分币圈“投机者”试图险中求财。不少投资者开始8折、9折收购用户手中的OKEx平台虚拟代币,并窃喜道:“富贵险中求,支持小额多笔交易、量大欢迎。” 通病:资产权力集中 “OKEx暂停提币从各方因素来看,应该是负责人配合相关机关接受调查所致,在国内虚拟代币业务并未被许可进行,因此出现主要负责人被调查,导致交易所运营业务被影响的现象也并不鲜见。这也反映了虚拟代币交易业务被我国监管机构、执法机关持续关注是大概率事件。”刘峰认为。 需注意的是,目前,所有虚拟代币交易所在国内的交易都没有安全和法律保障。一从业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前大多虚拟代币交易所均为中心化交易所,但交易所控制人掌握着用户的资产私钥,除了负责人出事导致交易无法正常进行外,虚拟代币交易所行业也不乏会发生移动用户资产的情况。 “此次事件也将中心化交易所的硬伤暴露了出来。”刘峰进一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全行业来看,资产权力集中、没有足够的备付金机制、风控系统和合规系统的缺失基本是币圈交易所的通病。 此外,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同样指出,OKEx所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所有币圈交易所存在的通病,结合行业情况来看,由于国内币圈交易所并不像某些国家拥有正规牌照,因此其内部管理、合规方面存在的缺陷较大,存在的乱象中除了洗钱,还涉及到非法集资甚至诈骗等。 刘峰认为,本次事件或将推动大部分中心化交易所对财产安全、金融风险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交易机构而言,交易安全、财产安全以及资金安全才是至关重要的。 苏筱芮则称,伴随着数字人民币的落地推广进度加快,预计非法定虚拟代币的生存地位将陆续受到挤压,基于监管在事前不认可虚拟数字货币交易以及禁止非法ICO的严厉态度,预计后续监管将继续从事中、事后端着手,加大对此类交易的监测,以及加强对非法金融的打击力度。对于机构而言,建议在国内金融“持牌经营”的大环境下,非必要不主动接触金融业务,以合规为本,远离黑灰产交易。 【作者:岳品瑜 刘四红】 (编辑:文静)
9月28日,云南水务公告称,公司已收到来自云南产权交易所的通知,透过云南产权交易所进行的福建东飞40%股权公开挂牌转让程序已获完成。经云南产权交易所资格审核,潜在出售事项征得符合受让条件的意向受让方1名,即福州市鼎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榕环保”)。 同时,目前持有福建东飞30%股权的汇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持有福建东飞30%股权的鑫德投资有限公司已根据云南产权交易所的相关规定,被视为放弃潜在出售事项的优先购买权。因此,鼎榕环保为潜在出售事项最终受让人。 根据估值报告及云南产权交易所的最终认定,潜在出售事项的最终对价为3.75亿元,且公司预期将与鼎榕环保依据云南产权交易所的规则订立产权交易合同。(张问之)
2020开年以来,如果全球的证券交易所也有热搜排名,香港交易所或许能排名第一。 香港资本市场的红火,与骤然变冷的全球经济相映成趣。随着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剑指中概股,曾经赴美上市成风的中概股呈现“回港潮”,网易和京东在6月相继第二上市,蚂蚁近日也放出在科创板和香港交易所同时上市的计划。 一时间,香港交易所全是好消息。 但是,这些“光鲜”背后的主角仿佛都是内地新经济公司。在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广为人知的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制度改革后,迄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里,中国内地公司占比已经超过50%。 作为一家明确提出立足中国、连接全球的国际交易所集团,香港交易所的目光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于中国公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国际野心?又如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独树一帜?对于东南亚新兴市场独角兽,它会伸出怎样的橄榄枝?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鲍海洁近期接受36氪出海专访,谈香港交易所如何吸引全球 IPO。 去“脸谱化”中概股 Q:怎么看瑞幸、好未来等中概股公司在美国被爆财务造假,引起中概股的“回港潮”?香港交易所是否会对中概股加强审核? A:从“中概股风波事件”我们得到的启示首先在于,无论企业选择哪一个资本市场上市,作为一家公众公司,都需要在合规和信息披露上遵守所在市场的监管准则,以最高标准做到诚信经营,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认可。 其实每一个资本市场里,不管是美国、中国还是欧洲,都能时不时看到一些欺诈案件和其他风险问题的发生。这是一个市场现象,不能给所有中概股戴这个帽子,把这个问题脸谱化。 这件事需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看,每个市场的审核机制都是跟其发展阶段、监管处罚机制和投资者群体相匹配的。以美国为例,它是非常成熟的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所以它采用注册制,上市审核相对亚洲的交易所比较松,但它有包括集体诉讼制度在内的一套严惩机制。上市公司一旦有大的问题发生时,可以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去追溯,甚至要求高额赔偿。 交易所在考虑如何规避财务欺诈风险的时候,不能单靠审核阶段更严格,把“坏果子”摘出去,即便上市时是好果子,之后也有可能变成了“坏果子”。 整体来说,香港资本市场体系还是相对成熟,有其独立、严格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我们对所有公司的审核均以《上市规则》的要求为准,一视同仁。无论以何种方式在港上市,公司都必须全面符合《上市规则》的监管要求,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Q:怎么比较美国和亚洲证券交易所存在的不同?对于内地新经济公司来说,存不存在哪个更有利? A:我觉得其实新经济公司选择上市地的时候,就像老百姓在考虑买房子,买房子要通盘考虑学区、超市、通勤等等各种因素,各有利弊。企业上市也是一样,没有 One market fits for all,每家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特点做出适当选择。例如上市审核制度是否清晰透明、上市之后有没有方便快捷的再融资方式、投资者的构成、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发行成本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评估体系。 内地新经济公司纷纷选择香港交易所无疑证明了香港的监管体系、投资者构成和市场运作效率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吸引力。 Q:随着内地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推出,新经济公司选择上市的地方更多了,怎么看经常被提及的内地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的竞争?香港交易所除了更能吸引到国际资本,相比之下还有哪些特性? A:我觉得香港交易所和内地交易所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关系,都是通过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大目标是一样的。 香港市场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高速运转的体系:在上市阶段,上市规则清晰,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流程和时间表确定性强。在上市以后,发行人与投资人很认可这个市场的高度开放,资金随时进出。在再融资方面,发行人可以灵活度选择,通过多元化的融资工具实现快速融资。 这些优势可以持续支持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获得持续、高效和有成本优势的资本补充。 东南亚独角兽公司或成“新客” Q: 除了内地的新经济公司,香港交易所这几年还有意吸引新兴市场的公司赴港上市。东南亚作为地缘临近又被广大投资人看好的市场,独角兽数量也很可观。对于吸引东南亚公司赴港上市,香港交易所是什么样的战略和措施? A:我觉得东南亚的发展阶段确实跟国内还不完全一样,它是相比于中国更早的一个时期,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浪潮下,增长动力和潜力还是很明显的。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说,人口结构更加年轻,年轻的一代在快速增长,这是一个突出的优势。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市场成熟度正在不断提升,包括劳动力、科技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 至于能够满足上市条件来香港上市的,可能是发展相对成熟一些的行业或公司。吸引东南亚公司来港上市可以丰富香港市场的上市公司类型,提升我们的国际吸引力,我们非常欢迎这些公司来香港上市。除了传统行业,我们非常欢迎新兴市场的新经济公司来上市。 未来我们将增加对东南亚市场的上市推广活动,帮助东南亚的企业了解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特点。 除了吸引东南亚公司来港上市,我们还有一些其他举措来丰富香港市场的东南亚产品,例如今年5月香港交易所和 MSCI 签订授权协议,在香港推出37只 MSCI 亚洲及新兴市场期货及期权合约,这些股指期货和期权挂钩的很多是东南亚国家的上市公司股票,这也是香港交易所国际战略迈出的一大步。 Q:尽管香港交易所欢迎东南亚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但是其实像Gojek、Tokopedia 等这些公司的上市选择地很多,比如纽交所、纳斯达克等。香港交易所在吸引这些东南亚公司上市方面,除了地缘临近,相比这些交易所,其他具备吸引力的地方在哪里?这些公司若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除了可以给香港交易所带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其他的意义在哪里? A:香港一直是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历年来吸引了不少国际公司,比如说像去年赴港上市的百威啤酒和 ESR。接下来我们非常希望具备上市条件的东南亚独角兽公司在选择海外上市地时,能够充分考虑在香港上市带来的独特优势。 首先,交易所作为一个供发行人和投资人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价格发现的功能,对于发行人而言,选择哪个市场往往意味着选择了怎样的投资人,例如某个市场里的投资人是否适合发行人长期资本计划的安排。香港市场国际投资人的比例超过一半,对于东南亚独角兽来说,在港 IPO 意味着直接在亚洲时区和国际投资人实现了对接。 此外,香港市场中的中国投资者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过去几年,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不断增加,在东南亚的投资额的排名全球领先,有些中国市场投资人兼顾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如果东南亚独角兽来港上市,将会广泛接触到对他们更为熟悉的中国投资人。 公司上市时会重点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上市地有没有一些可比公司,可比公司的估值定价以及在市场上的表现。香港交易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公司的 IPO 融资已经占到全市场的一半以上。随着香港市场里新经济公司的占比越来越高,东南亚独角兽公司其实比较容易在香港市场找到可比公司,而且这些可比公司非常受香港资本市场投资人的青睐,它们的估值和流动性都在不断的提升。 此外,东南亚独角兽公司的商业模式与中国新经济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相近的地缘区位、社会环境及行业概况,东南亚独角兽公司更容易被香港市场的投资者所熟悉和了解。 Q:除了中概股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对于来自海外市场的其他公司,例如东南亚的互联网公司在香港交易所第二上市,是什么安排? A:第二上市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安排,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发行人可以在第二上市和双重上市中进行选择。对于较为成熟和规模较大的中概股而言,第二上市通常是他们现阶段的选择,既保留了在美国的上市地位,也通过香港上市扩大了投资人范围,降低了未来融资和上市风险。 对于很多东南亚公司,如果已经在美国上市,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实际上是符合我们认可的交易所范畴。但是如果是在本地交易所上市的话,可能有一些本地交易所目前还不在被认可交易所的名单之内的,公司需要考虑双重主要上市等其他路径。 有兴趣赴港做第二上市的公司首先要评估一下自身现状,考虑不同上市路径的适用性,再确定哪一条道路更适合自己。我们也鼓励潜在发行人与香港交易所上市审核部门保持沟通,尽早确认公司是否符合第二上市的基本发行条件,并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进行综合考量,以决定最佳上市时机及上市方式。 做好“桥梁” Q:去年是香港交易所的“大年”,以募集总额3155亿港元蝉联全球IPO(首次公开募股)第一,是十年来的第六次夺冠。如何复盘去年的成绩,对于今年 IPO 市场有什么展望? A:过去十年里香港交易所 IPO 业绩非常亮眼,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外因,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红利的持续释放。某种程度上,香港交易所为这些快速崛起的公司上市提供了一个连接世界的通道和桥梁。 2019年,中国独角兽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新经济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到2010年期间,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大多是大型国企和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十年里,来融资的新经济公司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过去两三年中,新经济公司的上市融资占比已经过半。 从内因的角度来说,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转换器,香港市场不断发挥固有优势、与时俱进。 香港交易所在2018年推出了关于生物科技、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的改革措施,目前看来非常成功。今年年初,疫情导致整个 IPO 进度有所放缓,但是香港交易所依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上半年募资总额同比增长22%到875亿港元。从板块上看,TMT、医疗健康的市场的表现非常好,一级市场的融资受到了很多投资人的欢迎。 从上市申请的进度表来看,来港上市公司的项目时间表仍然很健康,截至2020年6月底,共有123家提交了上市申请的企业处于审核阶段,其中不乏 TMT(科技、媒体和通信)、生物科技、大消费等投资人十分关注的领域内的领头公司。总体上,我们对下半年的新股市场保持审慎乐观。 编|赵小纯@36氪出海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为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要求,进一步便利债券投资者,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证监会决定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联互通)。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互联互通是指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合格投资者通过两个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可联合为投资者提供债券交易等服务。 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等基础设施可联合为发行人、投资者提供债券发行、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付息兑付等服务。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之间、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之间应相互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用于记载全部名义持有债券的余额。 债券名义持有人出具的债券持有记录,是投资者享有该债券权益的合法证明。 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应遵循投资者适当性等人民银行、证监会监管规定。 五、人民银行、证监会将加强监管合作与协调,共同对通过互联互通开展的债券发行、登记、交易、托管、清算、结算等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六、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应按照稳妥有序、风险可控的原则,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系统建设,强化风险控制,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合格投资者参与互联互通业务相关服务,同时加强对各类市场行为的一线监测,发现重大问题和异常情况的,应及时处理并向人民银行、证监会报告。 七、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实现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华外资银行以及境内上市的其他银行,可以选择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或者以直接开户的方式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协议交易。
注册制下189只公司债注册成功 拟募资合计超1.5万亿元 本报记者 吴晓璐 今年以来,公司债迎来多重利好。3月1日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公开发行公司债实施注册制。在注册制下,公司债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效率提升。另外,随着交易所启动公募短期公司债券试点,以及央行、证监会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公司债品种进一步完善,发行成本趋于降低,交易也将更加活跃,将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证券日报》记者据沪深交易所官网数据整理,3月1日至7月29日,沪深交易所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中,已经注册生效的有189只,拟募资合计1.5172万亿元。 两行业拟募资额较高 从两个交易所分别来看,深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的有58只,计划募资金额合计3872亿元;上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的有131只,计划募资金额合计1.13万亿元。 从发行人所处行业(申万二级)上来看,上述189只公司债中,证券和电力两个行业公司拟募集资金较高,分别有3535亿元和2255亿元。 另外,记者据沪深交易所官网数据梳理,还有68只公司债处于“提交注册”状态,拟募资合计3125.74亿元。其中深交所15只,拟募资合计661亿元,上交所53只,拟募资合计2464.74亿元。 对于募资资金用途,大多企业表示将用于偿还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债务、补充流动资金、补充运营资本等,部分疫情防控债还用于支持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财达证券债券融资部副总经理付海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注册制下,交易所公募公司债申报速度和注册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总量的提升。另外,新证券法优化了公司债的发行条件,以及债券市场融资成本降低,也加大了对发行人的吸引力。 多重利好提升公司债活跃度 除了实施注册制,今年以来,公司债还迎来多项利好。 5月2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开展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在试点期内,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据记者梳理,5月21日至7月29日,已有13只期限在1年及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完成发行,合计募资88亿元。如7月27日,远东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行的“20远东D1”,期限为1年,发行规模15亿元,为上述13只债券中发行规模最高的。公司表示,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付海洋表示,公募短债产品的推出,更多是补充完善公司债券品种,对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短期产品。对于发行人来讲,公募短期债券融资又多了新的品种选择,匹配注册制下交易所高效的审核效率,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公募短债的推出,也有益于进一步活跃债券市场,更加有利于发行人合理调整债务结构,控制整体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也有一定的利好作用。 7月19日,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20〕第7号)》,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合格投资者,通过两个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连接,可以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债券。 付海洋表示,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国内债券市场的融合统一,能够有效提升债券市场的效率。对公司债发行来讲,将有效增加在交易所参与公司债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投资者的扩容有利于降低公司债券的发行成本,同时有利于提升公司债券交易活跃程度,进而提升公司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今年以来,公司债迎来多重利好。3月1日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公开发行公司债实施注册制。在注册制下,公司债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效率提升。另外,随着交易所启动公募短期公司债券试点,以及央行、证监会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公司债品种进一步完善,发行成本趋于降低,交易也将更加活跃,将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记者据沪深交易所官网数据整理,3月1日至7月29日,沪深交易所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中,已经注册生效的有189只,拟募资合计1.5172万亿元。 两行业拟募资额较高 从两个交易所分别来看,深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的有58只,计划募资金额合计3872亿元;上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的有131只,计划募资金额合计1.13万亿元。 从发行人所处行业(申万二级)上来看,上述189只公司债中,证券和电力两个行业公司拟募集资金较高,分别有3535亿元和2255亿元。 另外,记者据沪深交易所官网数据梳理,还有68只公司债处于“提交注册”状态,拟募资合计3125.74亿元。其中深交所15只,拟募资合计661亿元,上交所53只,拟募资合计2464.74亿元。 对于募资资金用途,大多企业表示将用于偿还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债务、补充流动资金、补充运营资本等,部分疫情防控债还用于支持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财达证券债券融资部副总经理付海洋对记者表示,注册制下,交易所公募公司债申报速度和注册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总量的提升。另外,新证券法优化了公司债的发行条件,以及债券市场融资成本降低,也加大了对发行人的吸引力。 多重利好提升公司债活跃度 除了实施注册制,今年以来,公司债还迎来多项利好。 5月2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开展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在试点期内,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据记者梳理,5月21日至7月29日,已有13只期限在1年及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完成发行,合计募资88亿元。如7月27日,远东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行的“20远东D1”,期限为1年,发行规模15亿元,为上述13只债券中发行规模最高的。公司表示,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付海洋表示,公募短债产品的推出,更多是补充完善公司债券品种,对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短期产品。对于发行人来讲,公募短期债券融资又多了新的品种选择,匹配注册制下交易所高效的审核效率,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公募短债的推出,也有益于进一步活跃债券市场,更加有利于发行人合理调整债务结构,控制整体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也有一定的利好作用。 7月19日,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20〕第7号)》,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合格投资者,通过两个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连接,可以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债券。 付海洋表示,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国内债券市场的融合统一,能够有效提升债券市场的效率。对公司债发行来讲,将有效增加在交易所参与公司债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投资者的扩容有利于降低公司债券的发行成本,同时有利于提升公司债券交易活跃程度,进而提升公司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