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地处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双星闪耀”。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拥有约1.2亿人口和近7万亿经济总量。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正逢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进而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将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强调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打开中国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由北向南,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用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GDP。 “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目的就是要将地处西部的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说。 从地图上看,成渝地区如果能与东部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姚树洁说,这将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不仅将有力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将有效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那么,国家为何选择成渝? 经济基础方面,成渝地区拥有重庆、成都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成为继沿海三大增长极之后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重庆、四川经济增速分别为2.6%和2.4%,在全国位居前列。 同时,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如,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渝地区已形成“芯、屏、器、核、网”世界级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1/3。 区位优势方面,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是“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多项国家战略的交汇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协同发展方面,成渝地区已探索多年并已积累一定经验。如,2015年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同年,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通行时间约1.5小时,成渝“双城生活”成为现实;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等。 构建高质量内循环体系 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相互关联的终结,但各国转向国内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 近年来,受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国家崛起、少数国家奉行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迁移和重构。在长期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部分沿海外向型企业选择向国外转移。 在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看来,只有按照“资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梯度转移顺序,将沿海的制造业更多留在西部大后方,跨越“胡焕庸线”,激活西部地区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才能形成更高质量的内循环体系。 “如果说外循环的经济中心是长三角,则内循环的经济中心当仁不让的是成渝双城。”姚树洁表示,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以及拥有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完全有能力承担起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任,进而激发西部地区内需潜力。 采访中,有专家谈到,从全球范围看,一直存在着“拉美资源——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产业链三级分工体系。未来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崛起,这一分工体系将有可能在我国实现“内部化”:中西部地区扮演“资源地”和“生产地”的角色,东部沿海地区扮演“消费地”的角色,以此重塑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推动我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渝地区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如,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庆)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1/8、国防军工投资的1/4集中到四川,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成渝地区形成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可以大大拓展我国战略回旋空间,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巩固国家战略安全。”汤继强说。 拓展外循环的新空间 每天凌晨时分,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一列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站台,驶向德国杜伊斯堡;几乎同一时间,300余公里外的成都青白江国际陆港,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也迎着朝阳,驶向波兰罗兹。 2011年3月、2013年4月,重庆和成都分别开行中欧班列,极大地缩短了成渝地区与欧洲市场的时空距离,改写了中国对外开放版图。 截至目前,重庆、成都累计开行的中欧班列已突破1万列,占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4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全球海运、空运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在运输国际救援物资、疏运积压国际邮件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不只是中欧班列,成渝还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发起者、推动者和运营者。2017年9月25日,由重庆联合贵州、广西、甘肃打造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首发,向南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世界各地,比传统的“重庆-上海-新加坡”线路运输时间缩短15天左右,并实现“一带”与“一路”的无缝衔接。 作为西部地区最快捷的出海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已拓展至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个港口,并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快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跨境铁路联运班列开行数量分别同比增长109%、154%和171%。 如今,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成渝地区,已从内陆腹地变身为开放前沿,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从地图上看,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衔接;向西,中欧班列可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运行;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在我国向东开放面临风险挑战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已成为我国面向欧亚大陆的向西、向南开放的窗口。”李敬说,这有利于我国利用欧洲的技术、中亚的能源等优势资源,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市场,推动我国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成渝地区的外贸数据,印证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受疫情冲击,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7%,而重庆、四川进出口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1.4%和22.7%,远超全国增幅。 “成渝地区依托稳定可靠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将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及中国西部、长江经济带等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将为新一轮外循环拓展出新空间。”汤继强说。(记者 李勇 惠小勇 赵宇飞 江毅 重庆 成都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是继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高层再次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意味着相关建设即将进入落地加速阶段。那么,川企怎么抓住其中的投资机会?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基建:切入点在产业新区 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这是《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川渝两省市应以‘一带一路’为引领,联通陆海新通道,夯实内外循环的物理支撑。”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CEO、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成渝地区之间大大小小的新区就是最好的切入点,因为新区将汇聚大量的企业,而且按照产城一体的新区发展思路,今后这些新区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必须的事情。 对于上述说法,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感同身受,如果水电气、道路交通方面不配套,企业是不愿来的。而且基建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 随着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川内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资机会。方正证券(行情601901,诊股)研报“点将”川内上市公司,认为四川路桥(行情600039,诊股)、成都路桥(行情002628,诊股)、四川成渝(行情601107,诊股)、四川双马(行情000935,诊股)和四川金顶(行情600678,诊股)等有上涨空间。而非上市的基建类公司如四川华西集团、成都建工集团等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物流:内联与外畅结合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宾表示,《规划纲要》的实施,将给成渝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戴宾提出了“内联”与“外畅”的发展策略。“内联”就是要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成渝两市之间、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成都都市圈内的3个“1小时交通圈”。其中,成渝中线高铁力争今年开工建设,设计时速有望达到350-400公里,将成西部地区最快的一条高铁,成渝两地将实现真正的一小时内直达。 “外畅”,就是着力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四川将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成兰铁路、西成铁路、叙毕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成达万高铁,积极推进渝西高铁、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启动广巴、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 四川长虹(行情600839,诊股)相关人士表示,公司产品销售对物流业的依存度较高,“内联”和“外畅”以及成渝地区口岸和物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发展物流,同样使四川物流、宏图物流等非上市公司迎来发展机遇。 产业:注重优势和特色 《规划纲要》要求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行情600405,诊股)。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最终目标。”看了《规划纲要》的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表示,除了重庆、成都自身的发展外,《规划纲要》还要求带动成渝地区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形态各不相同。比如,成都成都东部新区应该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发展临空经济为主;而宜宾三江新区将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医疗健康等四大先进制造业,以及数字经济、枢纽经济、平台、休闲经济等现代服务业。 在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方面,双方将携手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无论是在四川天府新区,还是在重庆两江新区,都有一大波投资机会来临。而且都可以分享改革创新红利。目前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正式启动证照异地互办互发,今后两个国家级新区之间开办企业可互相异地发放营业执照。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上市扶持政策不断推出,成渝地区资本市场队伍持续扩容。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18日,成渝地区合计有186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今年有12家公司上市,合计首发募资123.12亿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记者表示,成渝地区迎来政策“大礼包”,为该地区的要素市场化流通和企业创新一体化发展赋能,并引导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成渝地区,发挥成渝地区科创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引领上市公司转型创新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加速形成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先进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A股公司总市值超3.6万亿元 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8日,成渝地区A股上市公司增至186家,总市值超3.6万亿元。其中,前五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分别为五粮液、智飞生物、泸州老窖、新希望、通威股份,其市值分别为9194.75亿元、2591.36亿元、2195.37亿元、1260.73亿元、1231.04亿元。 分板块看,在上述186家A股上市公司中,主板公司104家、中小板公司41家、创业板公司37家、科创板公司4家。从IPO融资情况看,今年成渝地区有12家公司上市,合计首发募资123.12亿元。从再融资情况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渝地区A股上市公司再融资(包括定增、配股、可转债)规模合计304.4亿元。从重大资产重组进展看,今年以来截至10月18日,成渝地区已有11家A股公司公告了重大重组进程,其中,5家公司完成重大重组,涉及交易金额136.3亿元。 刘向东表示,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中心,成渝地区借助科创板、创业板等试点注册制改革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赋能,激发创新发展潜力,提升发展质量。不过,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上市公司数量略有差距,但其申请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在持续增长,体现了该地区创新创业发展的活力。 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上市 近年来,成渝地区相继出炉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上市。 2019年5月份,成都市印发《成都市“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倍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超140家;拟上市企业培育数量不断增加。进入重点上市企业资源库的辅导企业数量超200家。2019年6月份,成都市出台《加快推进成都市企业科创板上市扶持政策》,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上市申请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的,给予200万元奖励;对在科创板首发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800万元奖励。对新迁入成都市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一次性给予600万元奖励。今年4月份,成都市印发《支持成都市重点产业上市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发挥自身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借助资本市场并购整合、技术升级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融资结构,显著提高融资能力,带动以上市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融资规模平稳增加。 今年9月22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郑凌云在“科创企业上市专题培训会”活动上表示,当前,重庆市对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重庆将上市工作任务首次纳入区县考核,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市级层面落地600万元的企业所得税奖补和200万元现金奖励,5年来合计为167家企业奖补财政资金1.7亿元。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记者表示,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成渝地区城市群建设融资。未来,成渝地区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已经形成,且都列入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三个增长极。但是,对中国来说,只有三个城市群、三个增长极,显然是不够的。特别对占据中国国土面积7成左右、人口近3成的西部地区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城市群,是不完整的,也是很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成为中国新的城市群、增长极。 与其他三个城市群相比,中央对成渝城市群的要求,可能更高。一方面,希望将成渝经济圈打造成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城市群格局;另一方面,要实现大保护,亦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用破坏式发展,而是要保护式发展,继而形成保护与发展的“双循环”,相互促进、和谐共生,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实现“双循环”,是中央赋予成渝城市群的战略任务。内陆地区如何对外开放,不仅关系到成渝地区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西部地区的未来。对盛誉城市群来说,肩负的任务就十分艰巨。要能够通过实践,找到一条适合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之路。一旦找到了这条路,对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开启现代化之路新征程。很显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不仅要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和投资者等开放,要走向全国各地,更要对全球开放,要走向世界。因此,对成渝城市群来说,必须有创新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才能真正闯出一条新路,才能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才能肩负起这项历史重任,才能对得起中央对成渝双城的信任。 实现“双循环”,是对成渝双城发展成绩的肯定。实际上,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近年来发展的势头都非常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非常大。以成都为例,已经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280多家,通往欧洲的班列也是越来越繁忙、越来越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产业发展,这几年成都和重庆的招商引资力度都非常大,引进的产业也都档次高、规模大、带动力强。因此,两地都呈现出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置业的良好态势。一旦成渝城市群步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曾经的劳动力输出地,就有可能成为劳动力聚焦地、吸收地。所以,实现“双循环”,实际也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成渝两地发展成果的肯定,是相信成渝双城能够完成成渝城市群的任务,能够让城市群在西部地区开花结果。 实现“双循环”,是对“蜀道难”的新的注释。“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古人的这番感慨,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早就只能作为一句优美的诗作,而非现实的写照。因为,蜀道早就不难了,无论是交通还是通信,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早就能够十分方便的超越蜀道,往返蜀道,赋予蜀道更多新的内涵。而“双循环”,更是要让蜀人知道,曾经的蜀道难,已经成为历史。不仅成为历史,而且蜀道正在通往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地建立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而成渝城市群战略的提出,更会让成渝成为“蜀道易,易于跨世界”了。走在蜀道想世界、站在蜀地看世界,将成为所有蜀人、包括西部人民共同的心愿。 实现“双循环”,是对保护与发展共生的探索。围绕国内国际这个大循环,成渝城市群还有许多内循环、小循环。成渝双城如何循环,如何让亲兄弟成为一家亲,让两个大脑变成一个大脑,最终让西部很多大脑变成一个大脑,非常重要;如何让发展建立在保护之上,让保护紧跟发展,对成渝城市群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过去那种大开发式发展,显然已经不行,而要保护式发展,这也是一个循环,而且是大循环;产业规划与企业布局的循环、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协同、城市与农村的协调,等等,也都是一个个的循环,能够真正循环起来,也很重要。所以,对成渝城市群来说,实现“双循环”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又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要让成渝城市群成为不同于其他三个城市群的公园化城市群、氧吧式城市群、休闲式城市群。 围绕“双循环”,成渝地区如何才能全面融入、全身心投入,那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推动城市群建设中,一定要有成果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的共享理念,要善于加强合作、强化协作,要主动融入“双循环”,讲好“双城记”,多释放正能量,多增添新动力,从而使“两个大脑”变成一个大脑,多个大脑融为一个大脑,成为“最强大脑”。要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创新发展等方面,要确立城市群一条心的理念,防止恶性竞争。总之,要通过实现“双循环”、讲好“双城记”,让成渝城市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中央的信任。
7月9日,川渝两省市党委统战部协同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成都召开。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静,四川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田向利出席会议并见证签约。 会议指出,川渝合作进入了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川渝两地统一战线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川渝两地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今年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部署,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抓住历史机遇、勇担使命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发挥优势作用、务实推进实施,协同完善机制、确保合心合力、做到走深走实,树牢“巴蜀一家亲”理念、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贡献统战智慧力量。 会上,双方就建立协同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签署相关协议。根据工作机制,川渝两地统一战线将坚持凝心聚力、服务大局,优势互补、协作联动,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互通互鉴、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以川渝统一战线“共画同心圆、共建经济圈”等行动为抓手,明确重点任务、加强工作保障,确保协同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会上,川渝两地民建、民进组织,民族宗教委、侨办、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欧美同学会、中华职教社等统战部门也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华,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张雨东出席会议。
“成渝双城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供应链条齐全,具备成为西部汽车产业中心的条件。但是,目前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尚未将产业规模真正整合成区域优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建议,成渝双城联动共建中国西部汽车中心,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的载体、抓手和支撑。 张兴海代表认为,成渝两地做强汽车产业、形成区域优势,需全面打通用车端、造车端、供应端,实现人才、资金、政策共享。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区域联动,打造重庆万亿元级汽车产业链,形成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4S”一体化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冉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