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股摁下牛市“暂停键”?继续炒股还是买房?李迅雷这样说】对于A股自3月低点以来总体回升、持续走高的态势,李迅雷认为经济和企业盈利基本面并不支持所谓的“全面牛市”。他指出,中国股市指数上涨,是由于原有估值体系正在经历修正,指数中权重较大的股票估值在走高。(每日经济新闻) 7月24日,A股市场在外围利空扰动之下,三大指数相继下跌超3%,恐慌性抛盘集中出逃,跌停个股多达上百只。上证指数日K线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实际上由于中美博弈过程中出现“黑天鹅”导致市场大跌之前就有多次,而大跌之后A股怎么走?历史数据已有规律。另外,当前A股市场到底是“牛回头”还是牛市结束? A股曾经历3个重要大跌时间点 7月24日,A股市场在外围利空的不断扰动之下,三大指数相继下跌超3%,恐慌性抛盘集中出逃,跌停个股多达上百只。从历史规律来看,由于中美博弈过程中出现“黑天鹅”导致市场大跌,似乎A股短期大跌后的治愈能力很强。 首先在2018年3月22日,美国向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3月23日沪指大跌110点,跌幅高达3.39%。大盘一天调整到位,之后的近两个月沪指一直于3000~3200点区间低位震荡。而从创业板指数来看,3月23日下跌超5.02%,不过创业板指数在2018年3月26日就上涨了3.16%,3月27日上涨了3.6%,之后的3月30日上涨了3.16%。当时创业板指数位于1600点至1800点之间。对于市场的抗跌,有市场分析认为主要还是当时国内依然保持了适度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次是在2018年6月15日,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7月6日对第一批清单商品加征关税。6月19日,沪指开市下跌114点,跌穿2900点,当日盘中最低到了2871点,收盘下跌3.78%。之后大盘持续整理,到2018年7月24日逐渐收复失地。而创业板指数在2018年6月19日下跌了5.76%,2018年6月20日创业板指数反弹了1.08%,之后创业板指在6月26日上涨1.71%,在6月29日上涨了4.08%,几天时间就收复了失地。 第三个时间节点是在2019年5月5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受此影响,沪指在2019年5月6日下跌171点,收盘下跌5.58%,之后的三个交易日小幅下跌。沪指维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2600点至3100点之间波动。当时国内宏观环境逐步放宽,流动性保持平稳,外部冲击影响有限。 从上述三次中美博弈的重大节点看,A股都出现了百点级别的大调整,但事后看来,外部因素对市场只是短期冲击猛烈,而真正决定A股的中长期因素依然是货币政策。 目前市场运行方向不会改变 北京星石投资认为,上周五的“黑天鹅”,导致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调。这种 “黑天鹅”可能会对短期市场行情造成一定的扰动,但是并不会改变市场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从中期来看,市场将步入业绩验证期,有真实业绩支撑的企业可能享受业绩、估值双驱动。 星石投资表示,“回顾2020年上半年,市场上涨主要得益于经济修复、疫情得到控制、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带来的估值提升;而下半年,我们认为市场则将步入业绩验证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分化可能会加剧:那些真正有业绩的公司可能会享受业绩、估值的双驱动;而那些业绩没有验证的企业,资金的关注度会逐渐降低。长期来看,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成果初现,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叠加资本市场改革加速,A股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后疫情时代,当前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海外经济体有望在下半年就能修复至准常态水平,从而带动内外部需求回升,上市公司盈利整体有望得到修复,叠加逆周期调节政策仍然会发力,各个类别的成长股都有不错的投资机会。科技、医药等领域的成长股代表长期发展方向,具备较大的长期成长空间,虽然前期的结构性行情对于部分企业成长性有一定的透支,但是仍然有很多质地不错的企业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具备较强的投资价值。另外,消费、周期类里同样有相当一部分优质企业在现阶段的市场里性价比凸显。” 而清和泉资本则认为,上周五的大跌,一是由于前期市场上涨过快,资金驱动明显,积累过大涨幅。二是近期中美关系牵动市场神经。从短期来看,市场存在阶段休整的需求。从中长期来看,目前的调整和震荡都是大趋势中的小波动,市场运行的方向不会变。流动性没有收紧的风险,宏观流动性因经济缓慢复苏需要合理充裕,居民流动性因无风险利率下行导致资产腾挪,海外流动性因美元进入弱势周期可能回流新兴市场。因此市场的短期震荡均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 “牛回头”还是牛市结束?私募这样看 近期A股不断上攻,短短的20个交易日,沪指便从2900点上攻到3400点以上,但近期由于外围因素扰动出现大幅调整。接下来市场是延续宽幅震荡还是会出现方向性选择?据私募排排网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2.32%私募认为沪指3500点阻力较大,加之增量资金放缓,接下来股票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有27.68%的私募认为市场中期牛市趋势仍在,在科创板首轮解禁大潮等冲击过后,A股会重回上涨通道。 目前到底是“牛回头”还是牛市结束呢? 安值投资表示,7月前是市场格局极度分化,医药、消费高估值的股票持续走高,银行、地产等低估值行业继续在地上摩擦。之后发生了风格切换,银行、地产、周期等股价开始上涨,这些行业占指数的权重比较大,进而造成指数的上涨,市场中赚钱效应明显,吸引散户资金入场,市场成交量放大,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而近期市场下跌的原因首先源于上半年经济数据明显好于预期,引发政策边际收紧的担忧;其次是中美关系出现较多扰动;第三是中芯国际IPO引发抽血效应。对于未来,我们认为是牛市中的调整,不改牛市基调,真正的终结信号或者杀死牛市的因素是明确的信用收缩或者经济周期触顶回落,目前都还不具备。 鼎业投资基金经理赖明新对A股未来方向还是比较乐观,认为市场短期内全面走牛的概率不大,但市场会继续以结构性行情为主。首先国内整体的流动性还是较充裕,这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其次国内疫情控制较好,经济复苏是较确定的,相比国外,中国的经济表现会更亮眼,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资金流入仍是长期趋势;还有国内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正从以前的三驾马车驱动转变为内需和科技发展双驱动,这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而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科技领域,更多依靠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所以国家对资本市场也会越来越重视。再有就是国内的投资理念也在转变过程当中,A股市场的投资者机构化正在加速,市场正在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赖明新还指出,对市场不利的因素也是相对存在,市场对贸易摩擦的影响虽已有一定的预期,但不能排除出现一些超预期变化的可能性;而无论是贸易摩擦的影响还是海外疫情失控的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中国的经济。再者市场股票供应的增加速度较快,全面注册制的步伐正在加快,池子变大了,如果新注入的水增量不足,水位下降的压力还是有的。所以目前全面牛市的基础还不牢靠,拉长周期来看,A股还将是逐步震荡上行的格局。 机构强调珍惜调整机会 7月26日,国盛证券发布策略研报强调,珍惜调整机会。 国证策略表示,股市流动性充裕、机构增量资金确定性流入之下,继续看好市场赚钱效应。回顾今年A股表现,可以发现极少出现大的调整。仅在2月国内疫情冲击以及3月海外金融危机冲击时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事实证明,每一次极端的波动都是加仓的机会。此后,每当市场开始谨慎的时候,如4月底开始的债市大跌、5月的贸易摩擦和科技战升级,A股的表现反而韧性十足。核心原因在于:今年股市流动性充裕、增量资金巨幅入场。下半年包括基金、保险和外资等仍有望为市场带来万亿级别资金增量,成为支撑市场的重要基石。因此,指数即使短期波动,在增量资金确定性大幅流入之下,机会远大于风险。 国盛策略指出,机构沉淀性资金越来越成为市场主导,全面运动式牛市不会重演,机构牛、结构牛、大分化时代将持续。此前大盘快速上涨,再次勾起不少投资者的“牛市幻觉”。但我们一直强调,一个机构主导平稳向上的A股市场、远比一轮居民集中入场掀起指数大涨大跌更健康。近年来,监管始终严控居民资金尤其杠杆、配资等集中入市。与此同时,又通过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改革,鼓励银行设立基金公司、提高机构配股比例等方式,不断引导长线资金进入A股市场,由此推动居民资金由直接持股向间接持股转变,这种趋势和方向很难改变。7月17日,银保监会超预期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最高达15个百分点,再次释放明确信号。未来,机构资金的话语权和占比将不断增强。机构牛、结构牛、大分化时代也将持续。 招商基金则认为,7月24日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与科创板的大规模减持和隔夜美股下跌导致北向资金流出有关。一方面,科创板开始大规模减持也对科技板块形成了一定拖累。另一方面,7月23日公布的新增初领失业金人数4月以来首次上升,美股出现明显调整,7月24日北向资金呈现大幅净流出。招商基金认为市场此前涨速过快,部分板块出现泡沫化倾向,此次下跌是市场调整压力的再度释放。 招商基金表示,受制于国外疫情和经济形势,国内外流动性仍不至于趋势性收紧,同时二季度的各项实体经济数据延续好转态势,宽信用态势有望在三季度继续,指数大幅下行的空间不大,当前时点仍可以积极心态寻找结构性机会,下一阶段关注政治局会议定调、中美博弈进展等事件。 炒股还是买房?李迅雷这样说 就周五A股大幅调整,《巴伦周刊》中文版采访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李迅雷认为,近日中美紧张局势升级只是市场的一个触发因素,更主要是的市场供需变化带来的正常调整,中美关系只是扰动市场的短期因素。 对于A股自3月低点以来总体回升、持续走高的态势,李迅雷认为经济和企业盈利基本面并不支持所谓的“全面牛市”。他指出,中国股市指数上涨,是由于原有估值体系正在经历修正,指数中权重较大的股票估值在走高。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股市正在及时地反映消费升级、新旧产业更替等趋势。“从2017年到现在为止,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性的牛市。”他对《巴伦周刊》中文版说。 另一方面,最受国内投资者关注的房地产市场迅速摆脱新冠疫情影响,复苏势头明显。下半年,投资者该如何在股市和房地产之间权衡? 李迅雷采访摘录 《巴伦周刊》中文版:那么如果现在有投资者在投资房产和投资股票之间面临两难选择,您能给出一些建议吗? 李迅雷:房子价格越来越高,随着分母变大,它的投资回报率其实是在下降的。比如说,10多年前,你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价格买一套房子,可能现在涨到每平方米五万元,十倍的投资回报率;但你现在以每平米五万元买房,未来要涨到每平米十万元,即实现一倍的回报率会更有难度。而且,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比房地产更好的那些投资工具如今也更加丰富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去配置金融资产,这是一个长期逻辑。中国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配置比重过大,大概在70%左右。美国大概30%左右。从未来大格局来讲,应该降低房地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金融资产里面又分为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等产品,准金融资产里边还包括黄金等等。 我们现在其实面临着“货币多、好资产少”这样一个格局,我们应该配置的是好资产、稀缺资产。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稀缺资产的估值是不是太高了?我的建议还是要找专业的人士,把钱委托给优秀的基金经理来配置,他们可以判断目前所谓好资产的估值到底是贵还是便宜。 就股票投资而言,买股票就是买未来,我们是基于未来预期来判断目前股价到底是贵还是便宜。如果说它的盈利未来能够保持每年30%到50%的增长,那么这样的股票现在很多是非常便宜的。 《巴伦周刊》中文版: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各大类资产当中您比较看好的是哪些? 李迅雷:第一个,我还是比较看好权益资产。主要是我前面讲的好公司、好的行业。这个话讲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投资者都不具备寻找好公司、好的稀缺资产的能力。我的建议还是买那些优秀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这是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经验。 第二类,我看好黄金。我认为未来存在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还可能出现全球经济下行、金融动荡、甚至战争等的风险。此外,货币超发是这次疫情下的货币当局普遍做法。事实上,从1929年至今,美元纸币增长了330倍,而美国经济实际只增长了16倍,黄金存量只增长了6.7倍。从1971年开始算,美元纸币增长了21倍,美国经济实际增长2.7倍,黄金存量只增长了1.1倍。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黄金既是避险工具,又是投资品。 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些固定收益类的低风险产品,比如利率债、一些货币型产品、保本理财产品等等。 至于房地产,对于那些人口持续净流入的发达大城市,我觉得还是可以持有,如日本东京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还会创新高。不过,从大类资产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房地产不是一个很好的配置工具。
摘要 【李迅雷:四大分化趋势蕴含新投资机会 金价明年将创新高】目前正处在全球货币泛滥的时间窗口,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突破7万亿美元。黄金价格的波动往往是间歇性的,从2011年至今,走了一个U型,2018年在1200美元/盎司的平台上突破,2019年在1500的平台上突破,2020年有望在1900的平台上突破,创出历史新高。(巴伦) 6月18日,《财经》杂志和《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举办了以“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新机遇”为主题的“财经·卓见”线上论坛。与会嘉宾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享了他对于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以及大类资产配置问题的看法。 在全球经济复苏形态问题上,李迅雷不认为全球经济会在疫情后迎来强劲复苏,中国政府也没必要追求一时一地的“V型”、“U型”复苏,更多还是应该考虑通过改革来解决那些基本的结构性问题、社会问题,把GDP“V型”反转当作一个目标本身就是不明智的。 在谈到大类资产配置时李迅雷表示,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在一个分化的阶段,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量主导变成存量主导,并出现四大分化趋势,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一趋势来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他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权益类资产投资回报率提升,而黄金作为应对货币泛滥、经济动荡的投资品和避险工具,价格明年可能创历史新高。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李迅雷发言实录: 我讲的主题是“分化时代的资产配置策略”。 对于这一轮的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我的基本结论是,它不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下行步伐,还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分化趋势,虽然近期美国股市涨得很好,但我不认为全球经济会出现一个很强劲的复苏,它只是一个反弹而已。 没有疫情之前,全球经济是怎么样的,之后还会是怎么样,因为这是大势所趋,在诸多问题没有因为大量印钞而解决的背景下,疫情只是影响了趋势的斜率。现在有些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疫情一结束,全球经济似乎就重振旗鼓了,这从逻辑上讲是不成立的。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疫情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拉美、南非、印度等国也还是在失控当中,疫情形势比大家预期的要更加严峻。在这样一种过程当中,全球化供应链受阻,产业链也受阻。我们可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遇到了压力,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线上服务增加了,所以也是出现了新旧动能的剧烈分化。 另一方面,我看中国政府在拉动经济的刺激政策方面也远不如美国政府豪爽,说明我们对待经济增长的态度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政策上面更加注重细水长流,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追求一时一地的“V型”或“U型”复苏,更多还是应该考虑怎样来通过改革来解决那些当前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社会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政策的着力点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把GDP“V型”反转当作一个目标,本身就是不明智的。 从总体来说,全球化的进程肯定是要告一段落,即使没有疫情的话,全球贸易的拐点在2008年就出现了,我是用全球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全球化水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出现了不平衡,这是一个核心的原因。 比如说,前段时间美国由于一位黑人被过度执法导致死亡,引发了骚乱,这个事件从表面上看是种族歧视问题,背后其实就是一个贫富差距过大所导致的阶级矛盾,美国的财富分化已经是非常明显了。如美国1%的人拥有的财富占比接近全国家庭财富总额的40%,10%的人手中拥有的财富占到全国所有家庭财富的70%。 这些问题使得了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加剧容易导致了动乱。所以未来全球经济终究步入到一个低增长、高震荡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改变很难,因为分化问题很难改变,就像王忠民理事长所讲的全球分工是不能逆转的一样,同样道理,分化现象也很难改变,除非发生战争。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全球长达75年的和平期,长期和平期意味着长期以来游戏规则不变,阶层被固化,经济结构扭曲,而且也固化了,这些问题使得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但改革会触动利益,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所以分化现象可能还会延续下去。 反过头来我们再说说中国,我觉得中国也是处在一个分化的阶段,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量主导变成存量主导,我看到了四大分化趋势。 一是区域与人口分化。区域与人口分化反映了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结果,所谓的生产要素,是指人口、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等等。人口的流向变化和区域的分化还是比较市场化的,对投资或资产配置来讲也是机会所在,如中国居民家庭的第一大类资产就是房地产,房地产涨得多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人口净流入的地方。 比如说浙江,2019年人口的净流入量达到85万,首次超过了广东,同样,杭州人口净流入量超过了深圳。人口净流出的地区基本都是北方为主,像山东、黑龙江,简言之,就是东北、西北和华北,整体都是净流出的,故从分化角度看,可以对房地产投资有指导意义。 第二,收入分化。收入的分化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对于消费主导的经济体而言,会导致消费不振和扭曲。前段时间总理也讲到了,后来国家统计局也进一步作了解释,即中国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分五等份,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占家庭户数的40%,对应6.1亿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块钱左右。在居民总收入相对稳定、增长率确定的情况下,低收入者的收入越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就越高。 这就导致我们消费增速下降,因为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此外,还导致了消费品消费量的分化很大,奢侈品非常热销,可选消费品不振。从去年到今年,食品饮料行业中的一些名牌类的上市公司涨幅还是非常惊人,这从收入的分化中也可以获得与之一致的逻辑。 第三,产业分化。前面王理事长也讲到了,像特斯拉、苹果产业链等相关公司都在高增长,中国呢,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压力非常大,而新兴产业,主要还是以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像华为产业链,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成长势头很猛,今后还会发展会很快。 这种分化会促使投资者在资产配置结构中加大配置新兴产业的权重。 产业分化在美国也一样显著,美国股市虽然涨得很多,但是它主要是靠成分股中的头部企业股票在涨,它的综合指数,即所有行业的全体上市公司指数其实并没有怎么涨。以美联储6月10日发布经济预测后两日的跌幅为例,能源、耐用消费品、金融、汽车、资本品(包括航空业)、运输等盈利受疫情影响明显的行业跌幅居前,而食品零售业等必需消费品行业在欧美股市全线暴跌的行情中,跌幅中位数仅为-2.8%。相对稳定的盈利预期为股价提供了较强的安全边际。 在经济恢复的不确定下,企业盈利预期的波动性加大也会拖累美股市场表现。从中长期来看,美股分化仍将加剧。我专门统计过过去11年美国纳斯达克2800家上市公司,涨幅前10%的公司,过去11年累计涨了20倍,市值也达到了50%的占比,所有股票按涨幅排序,其涨幅中位数只有36%,即一半股票在过去11年当中没有什么上涨。 标普500也是如此,每年在标普500成分股中选取对指数收益率拉动最大的10只股票,2015年至今前10大股票对指数的合计拉动每年均在40%以上,即标普500成分股中2%的股票贡献了指数至少40%以上的涨幅。且每年的10大股票名单是高度重复的,亚马逊、微软、苹果等公司反复上榜,马太效应明显。 所以说新兴行业崛起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要做资源配置,我觉得还是配新兴产业,因为我们不排除未来全球经济会发生衰退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但就新兴产业的成长性而言,它可以覆盖这种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估值下滑。 美国股市在3月份出现技术性熊市,在3月份以后大幅反弹,又是技术性牛市,你会发现涨得多的都是新兴产业,那些受影响大的,像航空、酒店、餐饮、服务业根本没怎么涨,这个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印钞流动性泛滥所带来的上涨,实际涨跌幅上看,还是理性的,上涨的大部分都是新兴产业,如纳斯达克指数创新高了,传统服务受疫情影响较大,跌幅也较大,股票市场还是体现出产业的分化。 第四,企业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优胜劣汰。在增量经济时代,船小好掉头,所以小公司给予比较高的估值,今后来讲的话,小公司机会越来越少,因为行业的集中度在提升,头部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高,比如说像家电行业,现在三大巨头,工程机械行业现在也是三大巨头,房地产行业四大龙头企业的份额在疫情后提高了10%,这也是非常惊人的现象。 故资产配置应该向头部企业集中,抓大放小。而且对于中国来说,行业的集中度还是偏低,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还会进一步提高集中度。这对我们权益类资产配置还是有帮助的。 最后,我简单来概括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全球经济还是在往下走,而且不排除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无论是中国也好,还是欧美也好,都要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作为一个避险类资产,贵金属黄金作为准货币资产还是可以考虑的。 我觉得明年的黄金价格有可能创历史新高,无论从投资角度也好,从避险也好,黄金具有投资和避险的双重的特性,它作为一个投资品用来应对货币的超级泛滥。从1929年至今,美元纸币增长了330倍,而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了16倍,黄金存量只增长了6.7倍。从1971年开始算,美元规模增长了21倍,美国经济实际只增长2.7倍,黄金只增长了1.1倍。同时,黄金作为避险工具,则用来应对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巨幅波动。 目前正处在全球货币泛滥的时间窗口,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突破7万亿美元。黄金价格的波动往往是间歇性的,从2011年至今,走了一个U型,2018年在1200美元/盎司的平台上突破,2019年在1500的平台上突破,2020年有望在1900的平台上突破,创出历史新高。 第二,宽信用政策虽然合乎逻辑,但实际操作的难度较大,在经济增速下行是大趋势,松货币还是会继续,故利率还是会往下走,需要降息,债市慢牛行情就没有结束,还是可以继续配置。 第三,房地产随着人口分化,也会发生一二线城市房价走强,三四五线城市房价走弱的现象。追踪四大流的变化: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如果这四大流均强的城市,其房价一定非常坚挺。四大流变化带来的是房地产投资的结构性机会。 今后几年,中国房价估计不会出现系统性、大规模的下跌,一是高层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因城施策,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二是在货币政策上,还会继续用宽信用和维持M2高增长作为支持,降息空间仍在。 第四是权益类资产,如何配置呢?我前面讲到的四大分化趋势,应该根据这四大分化趋势来配置资产,从产业趋势看,寻求高成长行业的投资机会,从企业分化角度看,要寻找头部企业,从政策导向看,可以配置政策扶持的行业。(文中所用PPT由李迅雷先生提供)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前景如何?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下半年股债市场会有怎样的机会?科创板运行一年又将面临哪些期许和挑战? 在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召开前夕,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界面新闻专访,就近期他对全球和中国金融经济形势的思考和见解发表看法。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全球经济仍处下行趋势,疫情不能通过印钞来解决 界面新闻: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遭遇冲击,随着各国逐步复工复产,对于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走向您有何预期? 李迅雷:我认为全球经济还是有一个衰退的趋势,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全球经济的停摆比预期的要更加严重。疫情从前期在欧美的蔓延,到现在整个呈现出从北往南扩散的趋势,例如拉美、印度、南非,这些都是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也更进一步拖延了全球经济恢复正常的时间。 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全球经济也处于一个下行的趋势当中,这种下行的本质原因是结构失衡,比如说像美国目前的动乱,其实根本上说并不是种族问题,而是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采取的应对举措并不能够改变经济衰退的趋势,只是缓解了斜率而已。 界面新闻:您提到政府的应对举措,我们看到近期欧美多国纷纷推出刺激方案以提振经济。多国央行执行负利率以刺激信贷供给。您认为“负利率”是否是拯救经济的良药?长期来看是否存在隐患? 李迅雷:负利率其实也没什么用,譬如说日本、欧盟等,都是负利率,其他国家也有往这方面靠拢的趋势,大家也在担忧,美国将来要搞负利率。这种做法其实能够缓解一下经济衰退斜率。本来斜率会很陡峭,有了负利率,有了量化宽松,这个斜率会变得比较平缓一点,但它改变不了趋势。像日本的话,它失去了20年,它的利率也是长期处于非常低的状态,但是还是没有用。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觉得我们对于货币政策方面不要寄予过大的期望,因为结构性问题还是要通过改革来推进,疫情的问题也不能够通过印钞来解决。 GDP本身是一个结果,“六稳”“六保”目标更加精准 界面新闻:相比之下,中国政府推出的政策是否更为“克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未设GDP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认为实现“六保”“六稳”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李迅雷:这样的话就使得“六稳”“六保”目标更加精准,因为GDP本身是一个结果,并不是一个目标,我们要定目标的话还是要定一些比较具体的目标,比如保就业。 这次两会上也提出来,要新增就业900万。 这些具体目标会拉动GDP的增长,比如900万的新增就业人数,对应的GDP大概在三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实际上,虽然没有设定GDP的直接目标,但也还是有间接目标的。 另外一方面,跟欧盟相比,跟美国相比,我们在改革上面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当然增速也得下一个台阶,这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现实。 界面新闻:有观点认为,“新基建”将成为我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为未来增长提供动力的重要抓手,您怎么看? 李迅雷:新基建主要影响是两方面,一个是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比如5g就是一个新基建的主要内容,要建大量的基站,这样的话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对我们经济转型是有利的,对我们培养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也是有利的。 另外一方面是补短板,比如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这些短板的基建,我觉得还是需要做的,对于我们提升我们城市的效率,解决居民的一些出行难问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是有好处的。 审核2.0有助于科创板形成规模,T+0应该是个长期目标 界面新闻:科创板开板已满一整年,对于这一年来科创板的表现您作何评价? 李迅雷:我觉得总体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科创板采取市场化的定价之后,它所显现出来的是充满活力和机会的,使得参与者能够从中受益。这背后说明了什么?是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转型升级,科创板的推出是顺应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样一种大的趋势,推动了我们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 现在科创板还是刚刚运行一周年,可能大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忧。我想将来的话,随着退市制度的逐步规范和严格执行,还是希望能够把质量关把好,让市场来决定市场。如果公司不行,在信息披露上面有违规,或是在某方面没有达到要求,就应该退出市场。 界面新闻: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6月,科创板审核速度出现明显加快。上交所也提出,以实施“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2.0”为抓手,切实提高效率,优化审核服务,促进科创板做优做大。在您看来,这一新版审核的主要特点及成效有哪些? 李迅雷:我们过去总是会担心股票扩容规模过大,投资者是否有能力承受,但是科创板现在加快审核速度,我觉得是有效的,也不必抱有这样的担忧。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不是按股票的多少来定价的,而是看预期回报率有多少来进行合理定价。科创板的审核2.0版其实也是一种进步,通过增加资本市场的供给,使得科创板由小到大,将来能够逐步形成一定量的规模。有了规模之后,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参与这个市场。 界面新闻:近期市场热议“T+0”等交易制度话题,能否谈下对于这一交易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实施的要点和难点? 李迅雷:我觉得T+0应该是个长期目标,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我们不急着要求任何的制度跟全球成熟市场接轨,方向是没问题的,但是可能这中间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资本市场需要改革的方面是非常多,比如说像上证综指的权重设置还是需要调整。与之相比的话, t+0未来肯定会实施的,但不是最急的事情。 界面新闻:科创板指数迟迟未见推出,您认为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李迅雷:指数是一个代表,能够准确的代表我们整个板块的这种发展的情况。当科创板刚刚创设,股票数量还比较少的时候,如果过早推出指数,那么将来随着大量的科创企业上市,指数代表性会受影响。 所以我觉得这个阶段还不是很着急,要吸取当年上证综指的教训,使得我们的指数编制更加科学、更有代表性。 界面新闻:对于上证综指的调整,您能否具体讲讲有何建议? 李迅雷: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新股在纳入上证综指的时间上面,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延后一下,目前这个时间还是有点过早了。因为从历史经验来讲,由于很多股票发行的定价,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这类不完全市场化定价的股票,如果将其过早纳入到上证综指的话,恐怕对指数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 从范围来讲,是不是所有股票都要纳入到指数里面?对那些业绩很差的、市值很小的、交易很不活跃的股票,是不是要纳入? 第三,纳入标准到底是看整个股票总市值的大小,还是看流通市值的大小,我觉得这方面也是要考虑的。 界面新闻:目前创业板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您认为创业板注册制能否激发市场及企业活力?如何做好配套制度建设及管理? 李迅雷:注册制是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上通行的一个制度,我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现在施行注册制,也是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推行注册制,对于提高我们直接融资的比重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注册制下,企业上市的条件更加宽松。同时也可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大家一直在抱怨,我们的市场总是“熊长牛短”,如果实行注册制,对于那些比较差的上市公司、亏损的上市公司,就可以采取退市等举措,这就使得整个市场能够优胜劣汰,触发上市公司的危机感,使得他们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等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 此外,注册制也好,退市制度也好,都需要有法律做保障。证券法经过修改,目前也已经实施了,新版证券法加强了对于市场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我觉得这都是有利于我们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的。 债券市场是慢牛,A股结构性机会始终存在 界面新闻:对于下半年的A股市场您怎么看? 李迅雷:A股首先我认为不大会有一个大牛市,目前还是处在一个全球化经济下行的趋势当中,疫情何时结束还是不清楚,就像我们现在没有设定 GDP目标一样,我们要判断整个A股的走势有一定难度。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结构性的机会始终是存在的,而且是长期存在。A股市场越来越会跟全球接轨,跟全球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接轨,对于那些经营规范的、行业属性比较好的头部企业,我想在今年下半年表现应该还是会比较好的。 另外一方面的话,我们的利率水平还会进一步的下调,估值也有望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我觉得结构性机会永远还是存在的。 界面新闻:您在文章中曾指出,A股走势明显弱于美股,而创业板表现相对沪指深指数则要更好,这与我国今年的宏观政策以及经济处于转型期有关,您认为这样的情况是否将长期存在? 李迅雷:我觉得还是会长期持续的。 我一直强调的是存量经济时代的分化,这种分化在实体经济当中会表现出来,在资本市场上面也会表现出来的。 目前来讲,A股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我们在公司治理这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是新兴市场,有很多不规范、治理能力比较差的问题。第二是我们估值体系的扭曲现象。我认为我们现在对中小市的股票还是给予了偏高的估值,对大市股票还给予了偏低的估值。对于喜欢讲故事的、存在很多题材概念的股票,市场给的估值水平还是偏高,而对于这些业绩比较确定的、主营业务比较突出的那些大势的公司,给出的估值水平还是偏低,这些我认为未来还是会做一个相应的调整。 界面新闻:从近期股债市场表现来看,“跷跷板效应”明显,债券市场不断调整,您是否认为“债牛已尽”? 李迅雷:我认为债券市场应该是个慢牛,现在来讲的话,大家对于宽信用的预期比较高,认为下调利率的空间有限。我的一个逻辑就是,全球经济大衰退,在大衰退情况下的话,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所以我还是依然看好债券。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债券市场是个慢牛,而股市来讲的话,它还是一个结构性的机会。 界面新闻:当前环境下,您对于资产配置有何建议? 李迅雷:资产配置方面,一个是避险类的,一个是投资类。像利率债、黄金,我觉得这是避险类的。像房地产、股票,这些是投资类的。投资类的有结构性的机会,比如说像房地产,我认为随着城市的分化,随着人口流向的变化,我们应该根据人口流、货币流,甚至还可以加上货物流、信息流,去配置房地产。资本市场方面,我前面所讲的关于估值体系的扭曲问题,关于产业的分化和企业的分化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依据。
赵星雯 6月16日,“激荡时代,逐浪未来”易居沃顿房地产实战经营与商业管理项目课题发布会在上海举行。珠江投资集团总裁王晞出席并发表演讲。王晞和现场嘉宾分享如何修炼成为各自公司的掌舵人。 王晞首先向在场的嘉宾提出了十个问题: 第一、贵公司去年销售额是多少? 第二、贵公司的业务在持续的增长吗?业务的前景足够好吗?哪些业务指标在增长,哪些在下降? 第三,贵公司的利润率是多少?是上升还是下降?还是保持稳定? 第四、贵公司的利润率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又如何?是高于7.8%还是低于?和竞争对手相比又如何?和其他的新兴行业相比呢?是不是房地产就是最好的买卖? 第五、你知道贵公司的存活周转率吗?资产周转率呢? 第六、贵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是多少? 第七、贵公司的现金是净流入还是流出?为什么?现金净流入好吗? 第八、贵公司的负债率有息负债率,净负债率,短期负债率,长期负债率,资本成本率分别是多少? 第九、贵公司在竞争中和发展中是处于上升期、平稳期,还是危机四伏?压力是来自外部的环境,还是内部的能力? 第十、描述一下贵公司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又有哪些?规模份额、获利能力,品牌影响,融资渠道,运营管控,成本控制,营销能力,产品品质,独特的资源、土地的获取,团队的能力,制度的体系,等等。这些和同行相比,他们有唯一性,独特性和排他性吗? 之后,王晞向嘉宾分享了成为企业掌舵人的十个关键因素。 第一,认知企业发展的真相,不是赚钱,而是实现价值创造。管理价值就等于管理未来。有三个公式,杜邦公式,规模与质量的生产函数,价值关键因素模型。过去遵循的杜邦公式是房地产行业变化的公式,但是有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公式可以符合。要更多的公式、工具、模型来促成未来的走向,有了规模和质量的生产函数模型。在15年以后,这个函数就应验了,很多追求高周转的企业,追求规模的企业出现了质量问题,品质问题。这个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反思。 第二、掌握通用的语言,读懂企业运行的仪表盘。 第三、深入企业的战略,用全局的视角审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不懂企业战略,只能做眼前的事情,目标和战略匹配吗?是否适合企业的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环境?是差异化的战略还是低成本的战略,是用的什么战略?差异化,优势在哪?如何保持,针对这个战略,你所在的部门要如何实现战略落地?这是第三个要思考的。 第四、一定要打破藩篱,跳出自有固有的智能竖井。要特别警惕经验主义的单向度思维和决策,不要树立自己的山头和部门或者是个人的保护主义。 第五、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培养跨界的能力。一定要换位思考,一定要轮岗学习,房地产是一个很综合的业务体,玩的就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房地产最大的特征 第六,一定要化繁为简,用好仪表盘和关键节点,建立运营管理框架。做项目,尤其是职业经理人,运营管理变得非常重要,不懂运营管理就像驾驶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很危险。 第七、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要整合资源,不要单打独斗,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把身边人价值发挥最大,不是自己一个人干,领导的力量是把周边的人发挥起来。 第八,领导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要树立自己独特的领导力风格。要树立自己的领导力清单,建立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才是最好的队伍?能力各异,缺位互补的管理团队,我不能说这个人性格太迥异,就不要了,其实可能一个和你性格相反的人是你团队里面最好的补充。 第九、要用非组织和软实力来组织管理团队。在一个组织中间,往往看到非组织的力量有的时候比组织的力量来的更强大,不是说拉山头,是要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态圈。 最后,请大家都到易居沃顿来上课,充电,最重要不是这个,是混圈子,因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被多变的环境抛弃,多和同行交流,总有比你高明的人在你左右,也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改变你。
一、 我在清明小长假和五一小长假,分别签约出手了两套学区房,坐标为上海静安和上海闵行。因此以实战经验而非纸上谈兵地汇报大家,上海学区房,一个月里就涨价了。 一点都没凉。 以至于,第一套出手的房子,价格我都已经悔了,现在挂牌的同房型已经比我的实际成交价高了一大截;第二套,我见苗头不对,赶在四月底往上跳价10万(房价的1.5%),尽管中介们没给我好脸色看,但这个价格依然获得了成交。 买我第二套房子的买家,心态已经崩了。因为他五一节前,曾对我家隔壁小区的一套房子(同一个学区)付过意向金并谈拢了价格。他节日里兴高采烈出去旅行了,本打算回来就签定金协议的,结果回来后就被跳价了。煮熟的鸭子飞掉。 一个细节是:中介替他打电话给我,问的第一句话是“夏姐你的房子价格没变吧?”我说不打算降价。中介补充了一句说“我是问你有没有涨价”。 讲真我也不知道北京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的出台,接下来会不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市场定价。但此时此刻,我的切身感受是:没有。 因为就在刚刚,我还接了一个电话。还有中介问我定金协议签了没,如果没有,他明天还有两组客户要看,其中一组已经是复看,谈成概率很大。 这种卖家的优越感,我从2017年以后就没有感受到过了。 但是,亲,不要看到以上,就觉得房价普涨了。不不不,远没有。“房住不炒”的控制还是威力很大的。 自从一失眠就刷链家APP玩以后,我发现房价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我卖的第二套学区房,已经几乎涨回了2017年初的高点;但是那些老破小,尤其是无电梯六层楼公房的高楼层,虽然还不至于跌回2015年下半年全国楼市起飞前,但也已经跌到了2016年初的价格。 我在过去一个月里去了两次不同区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并问了保安现在交易的人多不多。保安不会骗人,说,真是比去年是热闹多了(尽管4月份还是受着一点疫情的尾巴影响的),但还是比不过两三年前的景象。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节,上海楼市继续挺热闹。据上海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小长假期间(5.1-5.5)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5.7万平方米,比去年假期增加207.8%。且成交格局上,改善型需求释放明显。 二、 知道我写个财经专栏,有些看房的客户乐意和我交换对房地产走势的看法,也跟我说说他们的想法。 我忽悠人的套路分析是: - 第一,房价若涨不过无风险资金收益(保守一点假设3.5%好了),换句话说一套700万的房子如果一年后涨不到725万,便算亏。而房价像过去20年的繁荣盛世是一去不复返的。 - 第二,房住不炒。如果是刚需,那在这个温和的谷底平台上买房总的来说还是OK的。对很多人来说,房子意味着“有了一个家”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或意味着融入这个城市、或意味着能结婚能生子、或意味着某种阶层或社会地位、或意味着享受城市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这些都超过了计算或许还会浮动的“最低点”。 - 第三,一线城市房价整体上其实已经跌了超过10%了,也基本稳了;但4567线的、人口净流出的,我觉得还要跌。 - 第四,如果想看买点与趋势,短期看市场流动性、中期看政策、长期看人口。 因此“愉见财经”不赞成买任何人口呈现净流出的城市的房子。 哦对了顺便嘚瑟一下,Wuli“愉见财经”曾经踩点精确地预判过房价会跌哦,尽管那时候说这话,我还挨了好几顿骂: 看房人们交换给我的他们矛盾的心态是: - 第一,他们觉得偏宽的货币环境,未来还是会影响到房价的升值。 - 第二,对于小老百姓们,对抗通胀他们最惯性信任的,还是买套房子来保值,同时还可以住住;有个买家说,如果疫情再来,还多个地方可以隔离呢,否则有些小区都不让租客进了。 - 第三,深圳前些日子房价涨的新闻,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提前结束观望。 - 第四,但是另一头,他们也觉得疫情影响经济和购房者的收入,所以房价不会涨。 - 第五,也有人预期抛盘变多,他们指望着这一阶段能捡到更多的笋盘。 - 第六,政策并没有松口,所以房价整体还是不会大涨。 除了学区房比较热,吃到国家政策规划的板块也热,感觉未来还会更热。比如上海的G60科创走廊沿线,以前上海市中心南移,未来西移也说不定。毕竟这代表了政策优势,也是未来的人口优势(假设越来越多的公司搬过来)。 三、 房住不炒。下面专业泼凉水。 第一,以我卖两套房的观察来看,学区房的去化,很明显是从一个学区小区最便宜的那几套开始的(比如面积最小、房型最差、楼层最差),曲线清晰地从便宜买到中等,然后成交量就僵持住了。市场购买力还是受限的,那些大面积豪装,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出手。 第二,我的感觉是3、4月份学区房卖得更快,这个月势头其实是下来的。(五一假期有特殊性,是个例外。) 我静安家对口的小学,3月20日出的招生简章,从那个周末开始我便成了看房团“兼职导游”,恨不得在地上贴一条看房游览线路、各房间直接声控播放亮点介绍,因为忙起来,我一天要带10多个“团”,话术一天要讲10余遍。 但4月底,热度就已经下来了。我问链家的小伙子,我的小区,他们3月底10天里卖掉3套,4月份上半月卖了2套,但下半月一套都没成交。(以上仅指链家数据,其他中介我没有统计。) 第三,无电梯的老破小公房,好像真的不太行了。 二手房的价格,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有点像股票,抛盘大了接盘的少,有一套成交低了,就成为后续买卖的参考值了。 无电梯6或7层楼老公房的问题,就是抛盘大、接盘少。尤其是高楼层。你想啊,当年动拆迁住进去的人,十几年一过,老了,楼梯爬不动了,都会想贴一点钱换一套电梯房;但谁来买这房呢?积蓄不多的外省市青年被限购了,本地青年到适婚年龄了总还是想着买套概念新一点的房子,他们多半会开车,所以也许宁愿市郊一点也要买得稍微像样一点。 我随机找了一个老公房小区的对比图,大家看看价格走势。 同样的抛盘大买盘少还发生在高端别墅,很多别墅也是过去几年没好好涨过的。别墅是很多家庭的第二、第三套房,利用率很低(很多别墅小区入住率50%都没有的),所以一旦家庭收入受到经济环境影响,最早抛的也会是别墅;这些年钱没以前好赚了,加上房地产政策调节下,买盘也并不活跃。 这么说吧,X小姐抛出的静安学区鸽子笼,8年涨成了买入价的三倍;接盘的北郊某二手别墅,谢谢前屋主替下家精装修好且空置保管了近5年,房价连涨30%都还差一口气,顶多算刚刚够上资金成本。 你想啊,当年动拆迁住进去的人,十几年一过,老了,楼梯爬不动了,都会想贴一点钱换一套电梯房;但谁来买这房呢?积蓄不多的外省市青年被限购了;本地青年到适婚年龄了总还是想着买套概念新一点的房子,他们多半会开车,所以也许宁愿市郊一点也要买得稍微像样一点;至于余下的改善型需求,就更不会考虑老破小了。 愉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