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台意见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推进江西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水产品供给,江西省日前出台《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62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35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7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超1300亿元。 近年来,江西省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唱响“生态鄱阳湖·绿色水产品”品牌,加快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此,江西省将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依法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可养区,严禁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用途,力争到2025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坚持打造链条效益。江西省将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设优势特色水产种业基地,打造产业集群扬优势。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水产品种,重点打造虾蟹、龟鳖、鳝鳅等三个百亿产业,大力培植鳜鱼、鲈鱼、黄颡鱼等名特优水产品。与此同时,江西省将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为契机,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开发烤鳗、小龙虾、鱼糜等多种类型的加工产品,形成稳定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到2025年,水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水产品质量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
7月14日,中联重科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1月至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38亿元至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7.50%至63.03%。 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基建、新能源等下游行业需求保持高景气,“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相关项目拓展工程机械行业空间;混凝土泵车、塔式起重机、工程起重机等系列4.0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核心产品板块市场反馈良好。 报告期内,公司稳健经营、严控业务风险,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各板块业务不仅迎来了国内市场的攀升,也不断创造着海外市场的佳绩。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订单和销量持续高增长的同时,公司强化供应链管理和保障,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严控各项费用支出,随销售规模增长,平均生产成本和费用率同比显著下降,进一步优化了公司效益。 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建设施工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同时公司携手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启动了“面向未来·引领30年”项目,将以构建中联智慧产业城为契机,打造世界级的“灯塔工厂”和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样本。此外,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并新增了建筑起重机械华东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智能制造全面发力将进一步夯实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拉动扩展为新基建、传统基建、新能源等各类建设项目带动,随着“两新一重”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为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同时,龙头集聚效应的凸显,也将助推中联重科这样具有战略、品牌、技术、规模、服务优势的领先企业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项目库密集浮现 科创中心和新兴产业园提速布局 加快化危为机、开拓发展新空间,正成为各地加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必选项。 记者注意到,随着2020年步入下半场,不少地方在大力推动“六稳”“六保”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纷纷敲定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图——密集谋划一批新基建项目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拓展新兴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转型项目为抓手,在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千亿级新基建项目将密集上线 7月12日,重庆发展改革委表示,已完成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形成七大板块、21个专项、375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目前,已开工152个项目、总投资2101亿元。 此前数日,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并透露已建立数字新基建项目库,目前首批征集入库项目254个,其中5G领域(含大数据中心)项目89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66个,工业互联网领域项目50个。常州则提出超1000亿元的新基建产业投资项目计划,并排出63个新基建重点产业项目。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内,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地酝酿和出台新基建发展行动计划和投资建设方案,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梳理投资项目库,大批千亿级的项目将密集上线。 集中出炉的新基建项目库,成为地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促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北京在新基建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具备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湖北表示充分发挥新基建在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创业就业、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作用,对冲疫情对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显著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和激发信息消费;另一方面有利于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物流等传统产业赋智赋能,促进模式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 多地提速布局 科创中心和新兴产业园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少地方纷纷按下科创中心建设快进键。 “力争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7月13日,四川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介绍了四川科创中心建设蓝图。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指出,下一步四川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100个以上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这并不是个例。7月9日,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揭牌,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和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成立。此外,浙江拟打造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江西将赣江两岸打造全国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条例也已正式施行。 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是地方高质量转型的出路。从广东力争到2022年打造超20个产值过千亿工业园,到河北提出推动实施2至3家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再到湖北支持开发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近日,多地加快部署打造新兴产业优势园区,为转型项目落地提供广阔平台。 越来越多的地方正以综合施策跑出高质量转型发展加速度。以山西为例,7月1日,《山西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施行。7月8日,山西省政府全体会议提出,将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转型,一要聚焦“两新一重”和民生短板领域,谋划一批优质转型项目;二要跑出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度”,全力打造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要迈上创新创业发展“新台阶”,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补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专家表示,在2020年迈入下半场之际,各地纷纷按下高质量转型发展快进键,成为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发力点。下一步,要在聚焦主业,推动产业、项目、园区等上台阶上水平的同时,加快补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加快新基建、科创中心和新兴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生动体现,有望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传统行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基础设施提质增效,通过技术改造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提升产业竞争力。 “各地在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快补短板。”刘向东表示,要在加快落地新项目同时,在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相配套的规划措施,在土地、人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促进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同时进一步优化地方营商环境,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思维,大力度培育头部企业,让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承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隆云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人才可为地方经济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各地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技术、产业、应用等环节的全链条人才体系。 此外,她指出,各地政府要在土地、生态、人才等生产要素约束条件下,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大力度激发民营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激发民间创新动力与创造活力。
6月22日,据央行网站,6月19日,人民银行2020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总结了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条线工作,明确了2020年调查统计工作重点。 会议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均产生深刻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调查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2020年,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条线要高质量完成金融基础数据等各项统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高质量建设统一管理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平台,高质量开展国家金融基础数据的综合应用工作,巩固和拓展金融业综合统计成果,高质量建设符合大数据发展方向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加强调统条线党的建设。要落实“忠诚、专业、务实”要求,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用好上下联动机制,推动调查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推动财产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监管部门已起草《加快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业内征求意见。 从征求意见稿来看,财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财险保费收入达到1.7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1.5%,保险密度达到1200元,98%以上的财险公司监管评级达到B级以上,努力实现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治理科学、竞争有序的财险市场体系。 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 从监管公开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财险业保费收入约为1.3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到2022年,财险保费收入要较2019年增长约30%。 量化指标的提升,只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从监管制定的草案来看,未来三年内,财险业要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要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发展。财险产品和服务要向生产生活各领域进一步渗透,要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居民风险保障的重要手段,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 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业务结构、驱动因子、功能定位等方面。具体来看,未来三年内,要推动财险业从以车险为主向车险、非车险发展并重转变,从销售驱动向产品服务驱动转型,从传统经济补偿向风险管理和增值服务升级,以此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这意味着,财险公司要改变“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要走出费率低价竞争的怪圈,转而聚焦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路线,改进业态模式,深耕细分市场,开发多元化产品,推动服务创新,打造围绕保险的生态圈服务体系。 在未来三年的高质量发展中,科技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任。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2年,主要财险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要达到80%以上。关于这点,银保监会近日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财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科技化、线上化、数字化”驱动财险业进入新一轮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 强化服务经济和民生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尤其是财险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度日渐增强。因此,提升财险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能力,也是未来三年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持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保障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具体来看,要提升财险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风险保障需求,探索提供重点项目一揽子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有效支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财险业三年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支持保险公司走出去、扩大财险业对外开放、加快再保险市场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为了给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开透明、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要形成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深入推进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高质量发展稳定;加强市场监管,规范高质量发展秩序;补齐制度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提升监管质效,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 具体要推进的事项项目包括:车险综合改革;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推动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创新型业务监管,防范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探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补齐制度短板,如出台示范型商车险、农险等精算制度,修订准备金管理、条款费率管理、再保险业务管理等监管规定等。 为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监管质效也将逐步提升。具体来看,将强化机构监管,深化监管主体职责改革。突出功能监管,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全流程综合监管体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监管手段,进一步推进监管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等。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行情603737,诊股)董事长兼总裁洪杰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基建”中的5G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发展与应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能施工、智能全屋定制、智能化办公等方面将深刻改变三棵树业务管理模式,推动三棵树高速高质量发展。 洪杰表示,以建材为代表的“老基建”与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齐发力,将为三棵树防水、保温、外墙涂料等产品带来快速发展机遇。从未来5年或10年眼光来看,提前布局5G等技术应用,有利于占据下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快车道”。此外,大量旧改翻新项目增加,税收、社保、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抗菌、抗病毒等健康定位产品的巨大需求等,也将给企业发展提供巨大发展机遇。现在行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三棵树将努力抓住机遇,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 洪杰认为,对涂料行业来说,发展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唯有修炼更精进的内功,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可抗力。目前,三棵树积极复工复产,大力布局高端渠道、研发高端健康产品,加快技改,加强线上销售、招商、培训、招聘。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能源是重要基础产业,高质量谋划能源发展既要立足当前,也要谋划长远。规划好能源领域重大投资,着力把好投资方向,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重大战略,围绕影响行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围绕能源发展的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模式新业态,谋划开工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立滚动接续的项目储备机制,及早推动项目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能源产业的服务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