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这点在习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茅台这棵大树的荫蔽下,习酒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习酒公司近日对外发布的一封致经销商和全体营销人员的感谢信称:公司提前取得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胜利。 按照习酒公司提出的“2020年百亿元”目标来计算,今年上半年已完成50亿元的营收额。但在骄人业绩的背后,酱酒热潮能否持续、茅台能否延续强势,都将关系到习酒未来的发展。 习酒营收额两年翻一倍 数据显示,习酒2017年营收额为35.78亿元,2019年营收达到79.8亿元,两年实现业绩翻倍。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很多行业带来重创,白酒业也很难独善其身,习酒却能交出一份亮眼的“中考”成绩单,原因何在? 先来看习酒近两年的变化。作为贵州茅台(集团)旗下公司,习酒在茅台“大哥”的带动下,近年来在全国市场不断渗透,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迈进,习酒在省外市场占比已超过60%。 同时,习酒也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砍掉低端产品,推出“君品”习酒高端产品,产品体系形成了金钻习酒、习酒窖藏系列和君品习酒三大产品线,覆盖次高端、中高端和高端。其中,习酒窖藏系列为习酒的支柱产品,也是习酒营收超过40亿元的大单品。 走中高端路线成为习酒的战略定位,这一点在习酒董事长钟方达那里早就给出了答案。钟方达表示,“习酒将通过品质的提升、品牌的提升以及扩大培育消费群体等方式,坚持走中高端发展路线,在保证市场健康的条件下实现百亿元销售目标。” 对于习酒取得的成绩,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习酒业绩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酱香型白酒市场自2016年迎来品类大爆发;另一方面得益于茅台的助力令习酒在全国市场布局完整;此外,习酒近期采取的多产品挤压战略也取得了一定市场效果。 另一位白酒营销专家铁犁认为,在这份成绩的背后,习酒增加了全国的经销商、零售商、团购商数量。另外,加入习酒销售团队的人除了看好茅台、看好习酒外,也看好钟方达。 铁犁对记者表示,从2019年酒企业绩数据来看,习酒窖藏1988已成为习酒大单品,并超过郎酒红花郎和青花郎的单品营收,成为酱香酒行业的第二大单品。 酱香型白酒热能持续多久 2020年以来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很多行业带来重创,特别是餐饮业和旅游业,白酒行业也未能幸免。这从白酒类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数据中就可看出,剔除ST皇台之外,除了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顺鑫农业几家A股上市公司保持业绩增长外,其他14家白酒类上市公司营收均出现同比下滑,其中有8家公司营收下滑幅度超过30%。 “2月份白酒销售几乎为零;3、4月份除了茅台、五粮液等高端酒外,中高价酒的销售下降50%;1-6月份,至少有两个月白酒销售为零。但疫情对每家公司终端的影响情况又不尽一样。”铁犁对记者表示,零售端销售出现下降,企业的社会渠道库存肯定会出现上升。 习酒的社会库存是否保持在合理水平?未来能否延续高增长? 对此,蔡学飞表示,考虑到目前中国酒类消费升级的趋势,习酒业绩高增长的背后也面临品牌与渠道的多重压力,或将制约习酒进一步发展。 2011年,郎酒董事长汪俊林首次宣布郎酒营收额突破100亿元。2012年,郎酒实现营收110亿元,连续两年跻身百亿元俱乐部。但随后白酒大潮退去,郎酒经过了6年时间才重回百亿元俱乐部。 今天的习酒,恰逢酱酒热潮,又有茅台品牌的加持,挤入百亿元俱乐部似乎没什么悬念。蔡学飞评价称,无论从品牌影响力还是销售规模和利润,习酒都已取得瞩目成绩,隐隐有与郎酒争夺酱香第二品牌的趋势。 但也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隐忧,持续6年强势的茅台带动了酱酒的强势,但这种强势能带酱酒走多远?一旦茅台进行调整,习酒会不会跟随其调整?到那时,习酒的动销还能否保持良性? “酱香型白酒品类还会持续走热3至5年。”蔡学飞认为:“习酒是一家拥有品牌与品质概念的酱香型酒企,整体发展前景比较看好。习酒最大的瓶颈是,伴随酱香品类不断扩容,如何利用自身产区优势做强差异化品质概念,完成习酒高端品牌形象的打造。”
编者按: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商业模式从未如此错综复杂,也从未如此孕育生机。 新业务、新经济、新模式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家优秀的企业,必然是价值充盈的。她不仅要有一定的规模当量和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着积极的价值观,能够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能够扎根过去和现在,指向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 记录、探寻、发现,我们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都为抵达那个最具价值的核心。 为此,搜狐财经以专业的财务分析,对国内大型企业做一次全面的审视,亦将以独特的媒体视角,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 搜狐财经将以每周两篇的频率,独家发布企业报告,并以此系列报告建立企业数据库,汇聚成搜狐财经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筛选出有独特价值的企业。 本文为“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报道第四十二篇。 (海报) 【价值评析】 作为国内创意小家电龙头企业,小熊电器以差异化切入小家电赛道。上市至今,营收净利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营收增速分别为31.70%、17.32%,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44.57%、83.66%。 以线上为主,积极把握传统电商红利。据招股书披露,2015至2017年,小熊电器的线上渠道分别实现6.33亿元、9.56亿元、15.04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87.55%、91.24%、91.59%,集中度逐年增强。 公司扩品类、扩产能带来成长空间。截至2019年末,小熊电器拥有400款以上型号产品对外销售。未来将扩品类至母婴及个人护理小家电,伴随新建产能的落地,有望创造更高经济效益。 毛利率整体波动较小,厨房小家电和生活小家电为主要盈利来源。2016至2019年,小熊电器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97%、33.16%、32.27%、34.26%,各类产品毛利率存一定差异。公司产品毛利率受产品结构、原材料价格波动与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上市不足一年,小熊电器共实施一次现金分红,分红金额1.2亿元,分红率32.32%。股利支付率44.75%,暂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截至2019年末,小熊电器员工总数为3377人,员工平均薪酬约为9.06万元。 综合各项指标,小熊电器整体价值评分为3.5颗星。 7月2日,小熊电器报收120.78元/股,跌幅6.37%,最新市值188亿元。昨日,小熊电器股价异动拉升4.31%,盘中涨至131.10元/股,创上市以来历史新高。 去年8月登陆A股市场,不满一年小熊电器已成为家用电器板块新贵,年初至今123%的涨幅列板块之首。 据计算,小熊电器的前十大股东中,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超6成。业内人士认为,小熊正处于成长期,家族成员持股的弊端尚未表现出来,而企业规模做大后问题就会日益凸显。 此外,小家电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易被模仿等特点,也成为小熊电器筑造护城河的难点。相较九阳股份、美的集团等竞争对手,小熊电器的研发投入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前六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75% 小熊电器系由小熊有限于2017年7月10日整体变更设立。小熊有限的前身为佛山市小熊电器有限公司,系由李一峰、施明泰、龙少柔和陈勇共同出资组建,于2006年3月16日成立。 小熊电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也是国内家电业龙头美的集团的所在地。将厂址选在美的家门口,小熊电器被业内称其“熊”心不容小觑。 据最新数据,小熊电器背后第一大股东为兆峰投资,持有公司5329.80万股,持股比例44.42%。而兆峰投资背后实控人为李一峰,持股比例达90%。 此外,李一峰还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永新吉顺持有小熊电器5.60%股份。据此计算,李一峰合计持有小熊电器45.58%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而龙少柔、龙少静、龙少宏分列第三、五、六大股东。据披露,龙少柔、龙少静与龙少宏为姐妹关系,均为小熊电器前身小熊有限成立时的实际出资人,而龙少宏系李一峰兄弟之配偶。 除上述几位股东外,第二大股东施明泰同样为小熊有限的出资人,其曾于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任小熊有限监事,2017年7月辞去监事一职后,至今未在小熊电器任职,目前持股比例10.65%。 冲刺IPO前夕,据招股书披露的公司前十名股东数据,小熊电器被上述几位股东绝对控股,持股比例为100%,是典型的家族控股公司。上市以来,股份几经稀释,前六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为75.01%。 据计算,前六大股东中,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为61.34%,据7月2日收盘价计算,持股市值为115.32亿元。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小熊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在中国,公众一向对家族企业评价不太高。实际上,家族企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小熊正处于成长期,家族成员持股的弊端尚未表现出来。我担心企业规模做大后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必须尽快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家族成员尽可能少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刘步尘称。 线上渠道依赖度高,海外营收占3% 据悉,小熊电器的产品主要通过线上经销、电商平台入仓和线上直销方式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唯品会和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商平台和拼多多、平安好医生等新兴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线下渠道多为辅助作用。 自成立以来,小熊电器坚持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高效率、低沟通成本等优势,以及仓配物流技术发展的优势,快速实现线上渠道的布局,凭着高性价比和口碑效应迅速崛起。 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5至2017年,小熊电器的线上销售收入分别为6.33亿元、9.56亿元和15.0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7.55%、91.24%和91.59%,集中度逐年增强。 2019年年报中,小熊电器并未披露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的具体收入数据。 分产品来看,小熊电器的营收超八成由厨房小家电贡献。2019年,小熊电器共实现26.88亿元营收。其中,厨房小家电的营收占比为83.28%,包括电动类、电热类、锅煲类、壶类及西式电器。 此外,生活小家电贡献14.21%营收,其他小家电贡献1.82%营收。 从销售地区来看,小熊电器主要依赖国内销售渠道,近97%的营收来自国内销售,海外销售仅占3%左右。 刘步尘认为,小熊电器对线上销售依赖度高,在电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是对的。但是,新零售不单指线上,还包括线下,是线上+线下。“对于小熊而言,在线上取得较好销售业绩之后,逐步弥补线下短板也是有必要的”。 小熊电器在2019年报中也提到,公司正在布局线下销售渠道以及出口销售,充分利用经销商和海外客户的资源和经验优势,将产品渗透至线下流通渠道,实施全渠道运营的销售模式,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研发人员占比低,资本化金额为0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冰洗空大家电市场销量跌至谷底。而小家电品类却因单价低、体积小、免安装等特点,受冲击较小,小家电个股们成为市场黑马。 而小熊电器作为小家电板块新贵,股价从年初的54.05元/股一路飙升至120.78元/股,涨幅高达123.46%,总市值增长103亿元。 在小家电市场中,相比于苏泊尔近200亿、九阳股份近百亿的年营收额,小熊电器的营收体量仍然较小。2019年,小熊电器的营收仅为26.88亿元,不及九阳的三分之一,仅为苏泊尔的七分之一。 对于小熊电器的逆势上扬,刘步尘认为,从积极的一面看,小家电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从另一面看,小家电技术含量不太高,进入门槛比较低,很容易被模仿,护城河不够深”。 数据显示,2019年小熊电器的研发投入为7651.5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85%,研发投入资本化的金额及占比均为0。此外,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7.14%。 而竞争对手九阳股份的研发投入金额及占比均高于小熊电器。2019年,九阳股份研发投入3.30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为3.53%。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19.53%。 与小熊电器同处于顺德地区的美的集团,虽未披露小家电业务的具体营收及研发数据,但从整体来看,其研发投入占比及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也高于小熊电器,分别为3.46%和10.18%。 从毛利率来看,小熊电器2019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4.26%,同比增长1.75%。分产品来看,厨房小家电中的电热类毛利率最高,为36.74%;最低为西式电器,毛利率27.66%。 截至2020年3月31日,小熊电器账上货币资金8.18亿元,应收账款8570.86万元;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均为0。 现金流方面,2020年一季度,小熊电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2.16亿元,同比增长1492.42%,主要系净利润增长、存货减少、经营性应付增加及理财到期赎回所致。 自去年8月上市以来,小熊电器共实施一次现金分红,分红金额为1.2亿元,分红率32.32%。股利支付率44.75%,暂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截至2019年末,小熊电器员工总数为3377人,员工平均薪酬约为9.06万元。
今天为大家带来仲景食品的新股评级。本评级主要围绕基本盘、实操盘两大维度,针对目标公司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打分评级,满分为 10 分,各指标单独评分,按权重占比分数之和计算,最终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得到。 格隆汇新股研究根据已公开数据及独家的内部评级体系,给予仲景食品的新股综合评估分数为5.8分,满分为10 分,如下图: 仲景食品新股评级详解: 一、行业前景(10%) 7分 公司属于调味品行业,近年来行业增速保持稳定,约10%。随着居民对食物口味多样化要求逐渐提高,餐饮业恢复良好增速,调味品行业仍能保持较高增速。 受益于消费升级趋势,消费者对调味品品牌、质量、消费场景愈发重视,愿意支付更多溢价去获取口味更优、品牌过硬的调味品,行业内部出现产品高端化趋势。且物质生活愈发丰富,消费者对于食物口味要求愈发多样,催生调味品行业不断细化产品分类。另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要求越来越高,调味品行业也在不断开发具有健康概念产品。 调味品行业整体属于必选消费行业,产品单价通常较低,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行业整体议价权较高。 二、市场地位(20%) 5分 调味品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细分品类较多,但存在拥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如海天味业、中炬高新、老干妈等。均在各自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 仲景食品首创“香菇酱”,在这一细分品类具有先发优势,奠定了一定品牌影响力。但是,调味品行业巨头可以凭借资金、品牌和渠道等各方面优势迅速铺开各类产品进行竞争。仲景食品当前营收规模不足龙头企业的十分之一,行业话语权较弱。 三、成长潜力(30%) 6分 2018年,仲景食品营收增长2.49%,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09%;2019年仲景食品营收增长18.61%,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16.91%。 2018年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仲景食品被迫调高“香菇酱”系列产品价格,致使当年营收下滑。2019年消费者适应了新的定价,仲景食品营收得以恢复。 可以看到,仲景食品对上游原材料议价能力较弱,想把成本转嫁到下游消费者身上也需要时间,才能让消费者适应新的定价。 同时,“香菇酱”系列产品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营收始终没有恢复到涨价前,公司营收增长有赖于调味配料中的“花椒”系列产品和调味食品中的“牛肉酱”和“香菇小丁”。 公司在IPO后,扩大产能,搭配持续推出新品,有望迎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在巨头参与的细分赛道中,恐有落败风险。 四、公司治理(10%) 5分 公司控股股东为河南省宛西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宛西系掌门人孙耀志,持股52.57%。宛西系涉及汽车配件、房地产、食品、金融等众多领域,旗下已有一家上市公司—汽车配件商飞龙股份(002536.SZ)。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无正在执行的股权激励及其他制度安排。另外,公司与实控人旗下其他公司存在关联交易,目前金额占比不高,但需警惕。 五、财务质量(30%) 6分 报告期内,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主要由于公司较弱的议价能力,显示出盈利能力的不稳定。 从现金流看,公司销售回款良好,经营性现金流常年高于当期净利润,可以看出公司的利润含金量非常高。 资产负债方面,公司存在应收账款,但增速相对营收增长较慢,且接近99%的应收账款账龄为1年以内。 公司不存在长期负债,大部分负债为经营性负债,资产负债率逐年递减至2019年末为21.82%,流动比率大于2,速动比率大于1。显示出公司良好的偿债能力。
20年的发展历史、12年的上市历程,正保远程教育稳字当头、缺少变化,天花板明显。 6月初,正保远程教育(NYSE: DL)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收到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正东提交的私有化要约。朱正东与其配偶、联合创始人、董事局副主席殷保红组成了买方财团。预期计划以2.27美元/股或每ADS9.08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所有流通在外的股份。 不温不火,籍籍无名,正保远程教育的私有化犹如在大海中投入一粒石子,看不到波澜。这家成立20年、拥有“中华会计网校”等20家网站的公司,从2008年流血上市,到2020年启动私有化,历经12年,市值仅从6125万美元涨到2.78亿美元。 正保远程教育为何计划退市?退市能否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蓝鲸教育结合正保远程教育自上市以来的业绩,尝试揭开其12年的发展路径。 温水煮青蛙,“稳定”封堵上限 纵观上市12年的业绩,正保远程教育更像是一家典型的传统教育机构。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各项指标几乎没有大的波动。这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面看公司平稳运转;而反面看,则是很难在资本市场激起涟漪。 正保远程教育主要专注于职业教育赛道。官方介绍,目前公司拥有20个品牌网站,覆盖了会计、医药卫生、建设工程、法律、创业实训、中小学、自考、考研等13个不同品类。2019年,正保远程教育的全年营收达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相比于2008年刚上市时的180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难能可贵的是,正保远程教育每年都保持正向的增长。 但从增长绝对值来看,在12年间,正保远程教育的年度营收仅增长了1.94亿美元。从2011年开始,正保远程教育的营收基本都在10%-30%的增速区间,近乎是一条直线。横向对比,正保教育更接近线下机构中国东方教育的发展速度,但后者的营收规模是正保教育的2.6倍。 对比另一家相似赛道的尚德机构,其在2015年的营收为1.59亿元(约合2346万美元),低于正保远程教育;到2019年尚德机构的营收达到21.94亿元(约合3.151亿美元),已经超越了正保远程教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保远程教育的慢速增长,最终面临的结果就是被竞争对手接连赶超甚至是甩在身后。 在营收保持稳定增长之外,正保远程教育的日常经营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正保远程教育的营销费用正在持续提升。过去12年,营销费用的增长曲线与营收增长几乎一致,甚至更为陡峭。2019年,正保远程教育的营销费用为6100万元,同比增长37.44%,增速超过营收增速。同时也是在2019年,正保远程教育的营销费用率创近10年来的新高。 费用开支持续增加,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盈利承压。过去12年,正保远程教育的盈利保持相对稳定。在经历2010年、2011年的亏损后,正保远程教育在此后八年间基本都实现了持续的盈利。从盈利规模上看,也基本都在1000-2000万美元。但需要看到的是,2017年和2018年,正保远程教育的净利润连续下滑。2019年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没有达到此前的水准。 利润率表现同样如此。最近两年,正保远程教育的毛利率水平出现下滑,2018年毛利率只有47%;2019年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只有51%,低于过去的毛利率表现。净利率在最近三年也出现了低谷,2017年从22%下滑到11%。到2018年,净利率只有7%,创造了近年来的新低。2019年开始回升,但仍未达到原有水平。这意味着,正保远程教育虽然表面上营收在稳步增加,但盈利水平正持续承压。 与此同时,正保远程教育的负债率也在连年抬升。上市以来,正保远程教育的资产负债率持续增加,从最初的只有14.7%到如今的超过65%。可以看到最近四年,正保远程教育的负债率均超过60%。 负债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递延收入。2019年,正保远程教育的递延收入为9420万美元,占总负债额的41%。因为递延收益属预收款项,除非退费率突然高涨,一般不会带来实质影响。但结合其现金水平来看,正保远程教育并未因为预收款项而具备非常充足的现金流。近几年,正保远程教育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始终处于波动状态。截至2019年末,其现金为1.1亿美元;这也让正保远程教育很难大规模推进战略。 回顾上市以来的业绩,正保远程教育非常稳定;业绩稳步上涨,基本保持盈利。相比众多炒概念的公司,不折腾的正保远程教育能够保持下限。但这一状态也像是温水煮青蛙,封堵了上限。当在线教育赛道前赴后继地涌进众多玩家,正保远程教育也没有更强有力的回应。 缺乏想象力,私有化非解局之策 从最初上市时,发行价下调,并最终定在区间下沿;到如今选择私有化。12年的跨度内,正保远程教育股价和市值变化甚微,始终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 其实,正保远程教育并非不思进取。2016年前后,正保远程教育发起了多项投资并购:2016年与Nurselink International Limited订立投资协议,作价90万美元;2016年5月,与新加坡电子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商Amdon签订投资协议,分两期认购Amdon 15%的股权;2017年6月,投资互联网动画制作技术提供商皮影客;2018年以5280万元(800万美元)收购瑞达法考11%股权。 但接连的并购也没有换来股价的提振。根本在于,正保远程教育无法为资本市场勾勒出足够的想象力。一方面,职业教育赛道尚处于成长期。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与K12等赛道相比,学员学习并非刚需。其目的性更强、学习周期短、碎片化学习,到期续费意愿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营销举措不一定有效,同时还面临着用户粘性差、复购率低、完课率不高的问题。正保远程教育试图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和完全教育体系建设,主要包含“考试培训、继续教育、实务操作、财税咨询、就业服务”等环节。但由于教育行业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无论是并购还是体系建设,正保远程教育都无法在短期内有所成效。而从过去12年的发展看,正保远程教育也没能印证其能够打造出足够有吸引力的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正保远程教育的保守,也难让投资者拥有足够的信心。同样聚焦于成人教育,成立时间更短的尚德在营收上已经超越了正保远程教育。而且尚德并没有像正保远程教育那样涵盖诸多行业。这侧面意味着,正保远程教育既没有证明其能够深耕一个赛道,并将其做到足够大的规模;也没有展示其把握在线教育机遇、抢占市场先机的能力。 即便未来成功私有化,这种疑问也会一直都在。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把行业做深,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驱动丰富收入来源?未来如果继续选择上市,港股不乏职业教育机构,正保远程教育能否有足够的底气与之竞争?A股则充斥着会讲故事的公司,如何平衡?被忽视、被边缘化恐怕不会是在美股特有的遭遇。这些都是正保远程教育短期内需要回答的问题。 20年的发展历史、12年的上市历程,正保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远长于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本应拥有更多的市场机遇。但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正保远程教育稳字当头、缺少变化,失去诸多机会。不温不火的状态,未来或许还将继续下去。
6月23日晚间,康佳集团发布公告称,为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公司拟向康控公司转让68项云端大数据运营相关专利,转让价格为9860万元。康佳集团的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直接持有本次交易受让方康控公司100%的股权,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据悉,康控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14日,一般经营项目包括投资兴办实业、投资咨询、投资顾问、半导体科技技术服务。康控公司的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2019年底经审计的总资产为5525.45亿元,净资产为1665.53亿元,2019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1309.8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2.33亿元。公告披露,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评估基准日,康佳集团持有的68项云端大数据运营相关专利的评估价值为9860万元人民币,账面价值为0元。康佳集团转让专利部分截图该68项专利主要围绕电视增值服务、多媒体播放、机顶盒数据处理等技术和方法。近年来,康佳集团的彩电业务营收占比不断萎缩,扣非净利润连续九年为负,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承压。截至2020年3月31日,康佳集团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118.13亿元和1.83亿元,共计119.96亿元。而其拥有的货币资金共计77.14亿元,不足以偿还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尚有43亿元资金缺口。康佳集团表示,为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保证企业资金充足性和资金流稳定性,公司在2019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50亿元,新增长期借款44亿元,并根据资金需求安排短期借款融资。随着黑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行业需求下滑,曾与长虹、TCL并称“老三大黑电巨头”的康佳集团,自2010年以来增长出现停滞,至2016年以前,康佳集团的整体营收一直在原地踏步。2019年,康佳集团实现营收551.19亿元,同比增长19.49%;实现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下降48.45%;实现归母扣非净亏损18.76亿元,同比下降135.8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15.44亿元,已连续四年净流出。在其他黑电企业纷纷逼近千亿营收线的同时,康佳刚刚突破500亿元大关,而背后是康佳主营彩电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2016至2019年,康佳的彩电业务营收规模及占比逐渐缩小。彩电业务分别贡献125.91亿元、119.95亿元、98.92亿元、87.6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62.02%、38.41%、21.45%、15.90%。分业务来看,2019年康佳集团的彩电业务营收进一步萎缩,实现营收87.66亿元,同比减少11.39%;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5.90%,上年同期占比为21.45%。第一主营业务工贸业务2019年实现营收327.45亿元,同比增长15.51%,对总营收的贡献比例达59.41%。环保业务、白电业务、手机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0.79亿元、38.29亿元、3.88亿元,占比分别为12.84%、6.95%、0.70%。
原标题:中国旺旺全年营收200.9亿元,受疫情影响下滑3%6月16日午间,中国旺旺发布截至3月31日全年业绩:2019财年营收200.9亿元,同比减少3%,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5%。中国旺旺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蔡衍明在致股东信中提到,营收下滑主要因2019财年最后季度受到疫情波及,但毛利率受惠于产品组合优化及部分原材料成本下降,较2018财年45.4%成长至48.0%,因此净利润获得增长。中国旺旺表示,疫情对整体供应链及销售等环节的不利影响,2020年2至3月期间,集团销售受到较大冲击。集团已于3月份陆续全面复工复产,4月至5月,已恢复销售正常趋势,且较去年同期实现双位数增长。此外,中国旺旺强调,截至3月31日,集团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2.6亿人民币,并持有淨现金83.8亿人民币,面对不确定的全球金融市场具有充足的抵御能力。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旺旺于2008年3月26日在港交所上市,主要从事制造及分销食品和饮料。财报披露,2019财年,其乳品及饮料营收98亿元,占到总营收的49%左右。其次为米果和休闲食品,两项营收分别为56亿元和46亿元,占比28%和23%。此外,其他产品营收0.36亿元。相比上一财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旺旺米果、休闲食品、其他产品营收均有所下滑,但乳品及饮料较去年同期微增0.86%。同时,米果、乳品及饮料净利润分别约13亿元和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83%和5.56%。中国旺旺表示,占乳品及饮料收益90%以上的旺仔牛奶同比增长1.9%,其收益自2017年以来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20年集团将推出低糖、清爽口感的乳酸菌、O泡果奶等产品,以及植物饮、神萃茶饮等時尚特色饮料,满足健康、流行的饮料市场的需求。
■招商银行今年在企业网银和企业APP客户端启动了对企业用户的跟踪调研,并于今年2月发布了基于20,735份有效问卷的首份研究成果。4月16-22日,招商银行投放了第二轮线上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23,524份。 ■ 据调研结果估算,4月末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或进口依赖度大于25%)产能恢复近五成,复工进程略快于本土型企业。在外向型企业的细分类型中,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因前期订单的支撑,复工进程快于纯进口依赖和进出口依赖型企业。但受到疫情全球扩散的影响,外向型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较本土型企业更悲观。尤其是进出口依赖型企业,由于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受到海外疫情制约,对未来的预期较其他类型企业更悲观:认为年内难以复产75%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三成。 ■ 疫情冲击下,五成外向型企业一季度营收下滑超过50%,且预期上半年难有改善。尽管外向型企业复产较快,但一季度营收依然受到显著冲击,预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平均为-46.7%,下滑幅度仅微幅小于本土型企业。其中,外向型小微企业/大中企业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化显著,分别为-48.9%和-26.1%。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对上半年营收的预期好于纯进口依赖型企业。进出口依赖型企业预期最为悲观。 ■ 受访的外向型企业同时受到海外供需变化的负面影响,需求影响大于供给。在需求端,超过四成的纯出口导向型企业预期海外营收下滑超过50%;在供给端,近1/3的纯进口依赖型企业预期上半年业务/产能受供给影响下滑超过50%;而进出口依赖型企业同时受到供需两端影响,受到的影响较纯出口导向型/纯进口依赖型企业更大。综合来看,文娱体育、居民服务和租赁商服行业受到负面影响最大。 ■ 外向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好于本土型企业,近半数企业现金流可维持时长超过3个月。从细分类型来看,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现金流情况好于其他企业,但随着疫情海外蔓延,其出口业务回款已经开始受到影响。近八成企业表示回款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平均延迟超过1个月的占比过半。 ■ 悲观预期下,外向型企业仍然普遍选择裁减雇员、收缩投资。近半数外向型企业上半年预计裁员10%以上;六成外向型企业上半年投资预期缩减同比超过10%,较本土企业的投资预期更悲观。纯进口依赖型企业的雇员计划和预期投资均收缩更显著,指向企业担忧未来海外供应受限。从行业看,居民服务业的投资预期最为悲观,上半年预期投资同比收缩近50%。 执行概要 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我国疫情拐点和复工复产的进程领先全球,但海外疫情蔓延对我国的外部需求和供给均产生了明显冲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两大不确定性使得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将对“进出口”目标的描述从去年的“稳中提质”调整为“促稳提质”,凸显了当前我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在今年重点的“六保”工作中,也包括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当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成为政策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招商银行今年在企业网银和企业APP客户端启动了对企业用户的跟踪调研,并于今年2月发布了基于20,735份有效问卷的首份研究成果《新冠疫情众生相:招商银行小微企业调研报告》。4月16-22日,招商银行投放了第二轮线上问卷,共收集有效答卷23,524份。由于数据维度丰富,调研结果拆分成三篇系列报告发布:第一篇着重分析全样本特征;第二篇聚焦进出口企业;第三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首篇报告《穿越生死线:招商银行小微企业调研报告之二(I)》已于5月18日发布。本文是系列报告的第二篇。 根据受访企业对进出口依赖程度的分布,我们将全样本切割成两大类:外向型和本土型企业。本土型企业的进出口依赖度皆为零,外向型企业指进口或出口依赖度至少一项占比大于25%的企业。受访企业中有本土型企业13,169家企业,占比56%;外向型企业5,279家,占比22.4%。 图 1:受访企业员工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外向型企业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类:纯进口依赖型(进口依赖度25%以上,出口依赖度0%),纯出口导向型(出口依赖度25%以上,进口依赖度0%)和进出口依赖型(进出口依赖度皆大于25%)。 图 2:受访企业营收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在5,279家外向型企业中,纯出口导向型占比10.9%(578家),纯进口依赖型占比33.4%(1,766家),进出口依赖型占比31.1%(1,641家)。可见整体上受访企业对外部供给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 调研结果显示,外向型企业的复产和经营状况略好于本土型企业,主要体现在产能利用率、营收和现金流上。其中,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上述三项指标明显优于其它两类企业,或主要受益于复工前积累的海外订单。然而从产能利用率预期、雇员和投资计划看,外向型企业相较本土型企业预期更为悲观,与其经营现状显著背离。 表 1:各类型企业经营压力排名 注:1. 数值表示企业类型在该分项中的排名,数值越小表明压力越大;2. 综合压力为所有分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加权平均。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综合产能恢复、营收利润、现金流、雇员和投资六个维度的情况,进出口依赖型企业因为受到供需双向冲击受到的压力排名最大,纯出口依赖型企业压力相对较小。居民服务、文娱体育和住宿餐饮是外向型企业中压力最大的三个行业。 表 2:各行业外向型企业经营压力排名 注:1. 本文简化了各大类行业的名称(简称与全称的对应关系参见附表); 2. 数值表示行业在该分项中的排名,数值越小表明压力越大;3. 综合压力为所有分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加权平均。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样本关键词:沿海地区、交运、制造、批零 以员工数量为标准,外向型企业样本里小微企业(员工小于50人)仍然占绝对比重(87.4%),与本土型企业(89.47%)及全样本(87.9%)大体一致。 图3:受访企业员工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外向型企业的营收规模却显著高于本土型企业:营收规模超过500万的企业中,外向型企业占比37.7%,超出本土型企业12.9pct。 图 4:受访企业营收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外向型企业中,无论是员工数量还是营收规模,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整体规模都要明显高于纯进口依赖型企业:假设各选项中的企业均匀/正态分布,则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平均雇员数67.1人,营收规模4,988万元,高于纯进口依赖型的27.3人和2,674万元。进出口依赖型企业的规模介于两者之间(58.2人,3,983万元)与全样本类似。 图 5:外向型企业员工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图 6:外向型企业营收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尽管受访外向型企业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全部20个大类行业,但在后文中关于行业的讨论中,我们未考虑受访企业数量少于30的行业,包括教育(17家)、卫生社服(16家)以及金融(15家)等行业。 从行业分布看,样本中的外向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5.5%和84.4%。相较本土型企业,外向型企业的第二产业占比稍高(+3.3pct)而第三产业稍低(-3.0pct)。其中交运仓储(35.6%)、制造(35.4%)、批发零售(30.2%)行业的外向型企业占比超过三成。 除制造业外,绝大部分行业的纯进口依赖型企业占比远超纯出口导向型企业。 图 7:受访企业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从纯进口依赖型的企业在行业占比看,批发零售(9.9%)、科研技术(9.2%)和住宿餐饮(8.2%)占比最高;纯出口导向企业中,制造(4.8%)、批发零售(4.3%)和科研技术(1.9%)位于前列;而进出口依赖型占比前三的行业分别是交运仓储(19.1%),制造(13.1%)和批发零售(9.4%)。 从区域分布看,受访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广东头部效应突出(1,642家,占比31.1%);粤北上苏鲁浙合计达4,067家,占比77%。相比本土企业,外向企业的区域集中度更高:上述六个地区的占比高出本土企业15个百分点。从进出口均衡程度看,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广东和浙江进出口企业占比相对更为平衡。 图 8:受访企业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类似地,尽管样本覆盖了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但在后文关于区域的讨论中,我们也未考虑观测值少于50的地区,包括安徽(42家)、河南(31家)、新疆(22家)、黑龙江(21家)等。 复产程度:外向型企业复产较快 外向型企业复工略快于本土型企业。假设企业在每个选项上服从均匀/正态分布,外向型/本土型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7.6%/43.5%。其中,外向型/本土型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2.7%/57.3%/;产能恢复程度低于10%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1.7%/29.1%。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复工复产领先全球,外向型企业处理前期积压订单所致。但总体上两类企业产能利用率仍然远低于正常水平:本土/外向型企业产能恢复超过75%的占比均不足三成,且二者并无明显差异。 图 9:外向型企业复产快于本土型企业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在外向型企业中,纯出口导向型企业也因前期订单的支撑,复工进程快于纯进口依赖和进出口依赖型企业。正态分布假设下,产能利用率恢复程度:纯出口导向型企业(53.0%)>进出口依赖型企业(45.8%)≈ 纯进口依赖型企业(45.5%)。复产程度低于50%的纯出口导向/纯进口依赖/进出口依赖型企业的占比分别为46.0%/54.7%和54.6%;而产能恢复超过90%的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占比为22.0%,远高于纯进口依赖/进出口依赖企业的14.7%/16.7%。 图 10:纯出口导向型企业产能利用率恢复较快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受疫情全球扩散影响,外向型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较本土型企业更悲观。在被问及何时产能可恢复至75%以上时,仅有58.9%的外向型企业表示三季度前可以恢复,而本土型企业认为能恢复的超过六成(63.4%);认为年内无法复产达75%的外向型/本土型企业占比为26.7%/22.8%。 图 11:外向型企业复产预期较本土型更悲观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与全样本情况不同,外向型企业对未来预期与其复产现状出现分化。这一背离尤其体现在纯出口导向企业:26.8%的纯出口导向型企业认为年内恢复无望,占比高于纯进口依赖型企业3pct,指向海外新订单减少的影响或逐步显现。进出口依赖型企业由于在供需两端均受到海外疫情制约,对未来的预期较其他类型企业更悲观:认为年内产能利用率难达75%的企业占比达三成(33.0%)。 图 12:三成进出口依赖企业认为年内产能难达 75%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从行业分布看,除样本数量较少的行业外,外向型企业中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行业包括(括号中数字为该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25%的企业占比):文娱体育(56.8%)、居民服务(55.4%)、租赁商服(51.3%)。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主要行业包括(括号中数字为该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75%的企业占比):制造(43.3%)、地产(42.9%)、信息软件(29.0%)、批发零售(28.6%),其中制造业的产能恢复程度明显好于服务业。 图 13:各行业外向型企业产能恢复程度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与全样本的结论一致,外向型企业中各行业对产能恢复的预期也与其现状高度相关(括号中数字为该行业预期年内产能利用率难达75%的企业占比)。文娱体育(41.4%)、租赁商服(36.9%)、居民服务(35.9%)、交运仓储(33.3%)行业的预期最为悲观。 图 14:各行业外向型企业产能恢复(>75%)预期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疫情冲击:海外供需同时承压 (一)营业收入 五成外向型企业一季度营收下滑超过50%,收缩幅度略好于本土型企业。尽管外向型企业复产较快,但一季度营收依然受到显著冲击:本土/外向型企业一季度营收下滑超过50%的占比分别为53.0%/50.2%,其中营收下滑超过75%的本土/外向型企业占比为37.6%/ 31.5%。两类企业中,一季度营收增加的企业占比均不足一成,本土/外向型分别为5.7%/7.7%。 图 15:五成外向型企业一季度营收下滑超过 50%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由于企业对营收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当前的复产状况,外向型企业对上半年营收的预期也略好于本土型企业。若假设企业在每个选项上服从均匀/正态分布,则可估算出本土/外向型企业预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平均为-48.9%和-46.7%。 图 16:外向型企业预期营收仅略好于本土型企业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其中,外向型小微企业/外向型大中企业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8.9%和-26.1%,分化趋势与我们第一篇报告(《穿越生死线:招商银行小微企业调研报告之二(I)》)中结论一致。 外向型企业预期上半年营收难有改善,其中进出口依赖型企业最为悲观。总体上外向企业认为上半年营收状况相较一季度仅有微幅改善:预期下滑75%的企业占比减少了5个百分点,但预期营收负增长25-75%的企业占比增加了4.9个百分点。 图 17:外向型企业预期上半年营收难有显著改善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分类型看,上半年营收预期(括号中数字为预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的估测值):纯出口导向型企业(-42.4%)>纯进口依赖型企业(-47.3%)>进出口依赖型企业(-49.9%)。 图 18:进出口依赖型企业上半年预期营收最为悲观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二)海外供需 受访的外向型企业同时受到海外供需变化的负面影响,需求影响大于供给。为评估供需两端的影响幅度,我们可以单独观察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和纯进口依赖型企业,纯出口导向型企业仅受到海外需求的影响,纯进口依赖型企业仅受到海外供给的影响。 对于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受海外需求影响,预计上半年海外营收同比平均下滑42.1%。其中,超过四成企业(42.9%)预期海外营收下滑超过50%,25.3%的企业预期海外营收下滑75%以上;此外,仍有10%的纯出口导向型企业认为上半年海外营收同比增加。 图 19:外向型企业上半年海外营收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从行业分布看(括号中为该行业纯出口导向型企业海外营收预期增速),需求端受海外影响较大的行业为居民服务(-63.3%)、文娱体育(-61.3%)、住宿餐饮(-60.4%)、租赁商服(-56.4%)。 图 20:各行业上半年海外营收预期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纯进口依赖型企业预期海外供给受限将使其上半年业务/产能同比平均减少37.0%。其中,近1/3企业(32.4%)预期上半年业务/产能下滑超过50%,17.2%的企业预期业务/产能下滑75%以上;仅有3.1%的纯进口依赖企业认为上半年业务/产能同比增加。 图 21:海外供给受限对外向型企业产能的影响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从行业分布看,供给端受海外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文娱体育(-53.7%)、居民服务(-52.0%)和租赁商服(-50.0%)(括号中为该行业纯进口依赖型企业,上半年产能/业务增速受海外供给的影响)。 图 22:各行业海外供给对产能/业务的影响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对于进出口依赖型企业,同时受到供需两端影响,影响幅度较纯出口导向型/纯进口依赖型企业更大(图19、21)。 生存与发展:现金流、雇员、投资 (一)整体分布 在疫情带来的极端冲击下,企业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现金流。外向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略好于本土型企业:正态分布假设下,外向/本土型企业平均现金流可支撑生存时长分别为4.6/4.3个月。其中现金流维持时长低于1个月的外向/本土型企业占比为6.8%/11.6%;现金流可维持时长超过3个月的外向本土型企业的占比为46.1%/41.2%。外向型企业的现金流分布亦优于全样本分布(本土型企业在全样本中占比较高)。 图 23:外向型企业现金流情况好于本土型企业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从外向型企业的细分子类看,进出口依赖型的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与外向型企业整体分布高度吻合;纯出口导向型企业优于纯进口导向型企业,也好于外向型企业的整体表现。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现金流可维持时长超过3个月的企业占比51.2%,高出纯进口依赖型企业10pct。 图 24: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现金流优于纯进口依赖型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尽管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相对较好,但数据显示其出口业务回款已经开始受到海外疫情的明显影响。近八成企业表示回款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平均延迟超过1个月的占比过半。 图 25:出口回款延迟超一个月占比过半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出现回款延迟的地区与疫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北美及西欧的回款延迟占比均超过两成。批发零售(51.7%)和制造(17.1%)是回款延迟影响比较集中的两个行业。 图 26:回款延迟地区与疫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在本次调研的首篇报告中的我们发现,现金流与企业的收入端(复工、营收等)和支出端(投资、雇员等)高度相关,意味着企业对复产,营收的现状通过现金流集中反映,并投射到企业未来的雇员和投资计划上。 受访企业上半年的雇员计划环比变化显示,本土型、外向型企业和全样本分布高度一致,外向型企业较好的现金流状况并未反映在上半年雇员计划中,45.9%的外向型企业上半年计划缩减雇员10%以上。 图 27:外向型企业雇员变动与本土型基本一致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其中,纯出口导向/纯进口依赖型企业计划上半年裁员10%以上的企业占比32.5%/45.3%。进出口依赖型则与外向型企业的整体分布相似。 图 28:纯出口导向型企业雇员缩减规模较小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投资计划反映了企业对未来经营情况的综合预期。尽管当前外向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好于本土型企业,但外向型企业上半年投资计划逊于本土企业:缩减同比超过10%的外向/本土型企业占比为60.7%/59.4%,反映了外向型企业对海外疫情的悲观预期。从外向型企业的子类来看,除进出口依赖型企业与整体样本分布基本一致外,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和纯进口依赖型企业分化明显。纯进口依赖/纯出口导向型企业投资缩减同比超10%的占比为61.2%/49.7%。 图 29:外向型企业投资缩减占比超出本土型企业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图 30:纯出口型企业投资缩减少于纯进口型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假设样本均匀/正态分布,则纯进口依赖/纯出口依赖型平均预期投资缩减幅度分别为-33.5%/-27.1%。这些统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于未来海外供应受限的担忧。 (二)行业分布 按样本在选项范围中均匀/正态分布的假设估算,除地产和住宿餐饮外各行业的外向型企业现金流支撑时长分布无本质性差异,均在4-5个月之间。地产业的外向型企业现金流情况与全样本出现了明显背离,超出全样本平均可维持时间2.1个月。 图 31:各行业的外向型企业现金流支撑时长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数据显示这种差异的成因主要源于外向型地产企业的营收规模较高,而营收规模与现金流状况正相关。 图 32:外向型地产企业营收规模较高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从各行业上半年雇员及投资变化预期来看,各行业差异显著,且与各行业现金流表现并无明显关联。整体上看,外向型企业的平均雇员缩减(-22.2%)少于投资缩减(-32.9%),且预期变动与全样本无显著差异。 图 33:各行业的外向型企业雇员数变动预期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图 34:各行业的外向型企业投资变动预期分布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文娱体育、居民服务和租赁商服对未来预期最为悲观,雇员和投资缩减幅度分别超过3成和4成。 小结:居“安”思危 据调研结果估算,4月末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或进口依赖度大于25%)产能恢复近五成,复工进程略快于本土型企业。在外向型企业的细分类型中,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因前期订单的支撑,复工进程快于纯进口依赖和进出口依赖型企业。但受到疫情全球扩散的影响,外向型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较本土型企业更悲观。尤其是进出口依赖型企业,由于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受到海外疫情制约,对未来的预期较其他类型企业更悲观:认为年内难以复产75%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三成。 疫情冲击下,五成外向型企业一季度营收下滑超过50%,且预计上半年难有改善。整体来看,尽管外向型企业复产较快,但一季度营收依然受到显著冲击,预计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平均为-46.7%,下滑幅度仅微幅小于本土型企业。其中,外向型小微企业/外向型大中企业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化显著,分别为-48.9%和-26.1%。从细分类型看,对上半年营收的预期,纯出口导向型企业好于纯进口依赖型企业,好于进出口依赖型企业。 受访的外向型企业同时受到海外供需变化的负面影响,需求影响大于供给。在需求端,超过四成的纯出口导向型企业预期海外营收下滑超过50%;在供给端,近1/3的纯进口依赖型企业预期上半年业务/产能受供给影响下滑超过50%。对于进出口依赖型企业,同时受到供需两端影响,影响幅度较纯出口导向型/纯进口依赖型企业更大。综合来看,供需均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为文娱体育、居民服务和租赁商服。 受益于我国复工复产领先全球,外向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好于本土型企业,近半数企业现金流可维持时长超过3个月。从细分类型来看,纯出口导向型企业现金流情况好于其他企业,但随着疫情海外蔓延,其出口业务回款已经开始受到影响。近八成企业表示回款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平均延迟超过1个月的占比过半。 外向型企业较好的现金流状况并未反映在上半年雇员计划和投资计划中。近半数外向型企业上半年预计裁员10%以上;六成外向型企业上半年投资预期缩减同比超过10%,且较本土企业的投资预期更悲观。从细分类型上看,纯进口依赖型企业的雇员计划和预期投资均收缩更显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于未来海外供应受限的担忧。从行业看,居民服务行业的外向型企业投资预期最为悲观,上半年预期投资同比收缩近50%。 附表:行业全简称对照表 资料来源:国家质监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