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范围广泛,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也难以避免。疫情冲击下,中国信达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出现幅度达到27%的下滑。 8月27日晚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HK:1359,下称中国信达)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冠疫情考验和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信达总资产达15318.18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2%;收入总额458.20亿元,同比增长0.8%;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1672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4%;上半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63.4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和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分别达到8.76%、0.96%,比去年同期下降3.86%、0.32%。 疫情造成经济损失,化解企业债务预期,帮助企业纾困,不断探索化解风险新路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力量不可忽视。 从具体操作的方式来看,中国信达表示,一是通过基金化处置模式、搭建网络化处置平台、发挥债委会作用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风险化解处置新方式;其次,探索危机企业集团的重整重组和风险化解工作,运用产品组合模式,加快低效资产的结构调整和盘活存量;三是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危机、债务违约事件等问题,将不良资产处置链条延伸至证券市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不良资产风险化解,保护中小股民利益,综合运用重整置换、低效剥离、存债转化、多级重组等一系列手段,为上市公司纾困;四是深入开展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调研,研究解决策略,支持子公司市场化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助力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截至6月末,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总资产达9691.27亿元,较去年末增加2.5%;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和税前利润,在集团收入和税前利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5.0%、70.6%。 近年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迅速扩容,但一些高风险甚至违规经营的行为也屡有发生。 此前,银保监会规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帮助金融企业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等监管红线,要求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进一步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此前,中国信达出售幸福人寿备受市场关注。中国信达曾表示,出售幸福人寿符合该公司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优化整合子公司资源,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主业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国信达转让信达财险股权,战略调整就已展开。中国信达表示,中国信达根据与主业协同程度,优化整合子公司资源,推动子公司瘦身健体,于7月完成幸福人寿股权转让。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市场化人才选聘、管理层任期考核、推进所属子公司分拆上市等措施,引导子公司突出主业、调整结构、提质增效,逐步建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8月27日,中国信达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公告。截至2020年6月末,该公司总资产达15318.18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2%;收入总额458.20亿元,同比增长0.8%;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1672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4%;上半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63.41亿元;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和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分别达到8.76%、0.96%。 中国信达集中优势资源,加大主业有效投放,探索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业务模式,保障了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整体稳定,强化了主业对公司业绩的有力支撑。截至6月末,不良资产经营总资产达9691.27亿元,较去年末增加2.5%;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和税前利润,在集团收入和税前利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5.0%、70.6%,继续保持绝对优势。 其中,收购经营类业务作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上半年加强银行沟通合作,扩宽信托、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收购来源,发挥估值定价专业优势,公开市场收购均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强化处置渠道建设,在国内主要大型线上平台实现成交158笔,成交金额84.7亿元,有效提升疫情期间处置效率,加快周转,着力提升资产价值,上半年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净收益63.3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金融体系稳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业务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存量结构调整,进一步探索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夹层投资、过桥融资、阶段性持股等投行手段推动业务升级换代,大型企业集团危机救助、破产重整等特色业务占比逐步提升,加速培育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中国信达密切关注疫情影响下经济金融领域新的风险形态,探索风险化解新路径。通过基金化处置模式、搭建网络化处置平台、发挥债委会作用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风险化解处置新方式;探索危机企业集团的重整重组和风险化解工作,运用产品组合模式,加快低效资产结构调整和盘活存量。 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危机、债务违约事件等问题,将不良资产处置链条延伸至证券市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不良资产风险化解,保护中小股民利益,综合运用重整置换、低效剥离、存债转化、多级重组等一系列手段,为上市公司纾困;深入开展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调研,支持子公司市场化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助力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不良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大,资产包供给或迎高峰,资产管理公司(AMC)正积极部署“抢包”工作。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表示,预计今年全年银行业将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比去年的2.3万亿元加大了力度,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因为很多贷款延期了,一些问题明年才会暴露出来。 受疫情影响,监管部门出台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银行不良容忍度有所提升,多位AMC人士告诉记者,从上半年情况看,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供应量有所缩减,整体交易价格仍然处于高位,但长期来看,供给将有所加大,交易转让收益面临收窄趋势。 在此背景下,各家AMC积极备战,部署下半年工作。下半年,中国长城资产计划出资800亿元收购金融及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中国信达提出,研究后疫情时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定位,看到了不良资产行业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发展机遇。 “做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比的是资金实力。”一位市级地方AMC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大型银行“出包”并不太多,“出包”以农商行和城商行为主,“四大AMC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很难抢到资产包,因为价高者得,大机构资金成本比较低,给的收购价也相对高。” 充裕的资金流支撑四大AMC大规模收包。今年上半年,中国东方、中国信达分别发行两期共计100亿元、250亿元金融债券,中国华融获批发行300亿元金融债券。某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由于下半年资本金相对富裕,因此将开展大规模收包计划。 围绕“大不良”拓展业务,股权投资也是不少AMC瞄准的方向。在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东方提出,择机稳妥开展股权和债转股等业务;中国信达也提及“股权经营提升”的概念。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不受地域限制,他们也积极布局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股权投资。 一位负责资本市场方向的华东地区地方AMC人士表示,他负责的业务范围包括股权质押、债转股、大股东纾困等业务。“今年二季度尽管市场资金相对充裕,但是大股东纾困仍然有不少需求,毕竟券商的股权质押业务有所收缩。” 不良资产处置是不少机构面临的难题。“资产多,变现难。”一位市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的高管坦言,由于变现回收存在压力,投资人都希望与AMC共同投资,“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二级市场不活跃,资产需求相对少,今年可能并非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好时机。” 监管部门对不良处置提出了要求。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表示,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试点开展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从处置模式上看,自行清收、委托清收、风险代理清收均为AMC的主要处置模式。“不良资产处置周期很长,质量不错的资产包完整处置也要花两三年时间,我们公司大多数资产都是自行清收,依靠自行跑诉讼、执行慢慢形成回款。”华东某地方AMC人士表示。
上证报记者今日获悉,8月3日至4日,中国东方在京召开了2020年年中工作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会议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回归主业成效显著,商业化不良资产余额合计4817.38亿元,其中金融不良资产余额3568.75亿元,非金不良资产余额1248.63亿元。母公司和各金融子公司的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今年以来,中国东方多措并举,大力开拓不良资产主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配置专项额度,强化主业资金支持;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持续优化不良资产业务结构;加快推动存量资产处置,拓宽资产处置渠道,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处置体系,不断推动不良主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中国东方新增不良资产业务投放302.84亿元。成功落地19个“总对总”不良资产包项目,累计收购债权本金79亿元。 会议表示,下一步,中国东方将以更宽广的视野围绕“大不良”来拓展业务。围绕行业头部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挖掘产业链重组整合机遇,积极拓展央企、地方国企主辅分离、结构调整、混改、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机会。围绕民营企业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型的机会,积极支持民营企业重组整合和转型升级,助力提升平稳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债券市场找商机,围绕债券市场违约机会,争取以资产管理人角色介入,提出风险化解方案。从资本市场不良方向尝试创新突破,收购以上市公司不良股权债权、不良债券等资本市场标的为底层资产的不良资产,通过要素重组、债转股、资产注入等方式盘活救助企业,择机从资本市场退出。从非银金融机构找商机,积极参与信托业风险化解。 今年上半年,中国东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因疫情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企业、问题资产,挖掘展业机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例如,出资3.05亿元收购单户重组项目,支持债务人旗下口罩子公司加快新建扩建口罩生产线。积极推进多单疫情防控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支持已投债转股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记者10日获悉,中国东方日前在京召开2020年年中工作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东方经营业绩受到较大影响,但自二季度开始逐步恢复改善,营业收入、利润等均较一季度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回归主业成效显著,公司商业化不良资产余额合计4817.38亿元,其中金融不良资产余额3568.75亿元,非金不良资产余额1248.63亿元。母公司和各金融子公司的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今年以来,中国东方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多措并举,大力开拓不良资产主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配置专项额度,强化主业资金支持;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持续优化不良资产业务结构;加快推动存量资产处置,拓宽资产处置渠道,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处置体系,不断推动不良主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中国东方新增不良资产业务投放302.84亿元。成功落地19个“总对总”不良资产包项目,累计收购债权本金79亿元。 中国东方称,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方针政策,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以更宽广的视野围绕“大不良”来拓展业务,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一是从经济转型中找商机。围绕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科技重塑传统产业变革的链条中寻找商机。二是从国家级城市群和都市圈找商机。围绕分公司分类管理,加大对头部经营单位支持力度,鼓励充分挖掘潜能,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增大利润贡献度。三是从头部企业找商机。围绕行业头部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挖掘产业链重组整合机遇,积极拓展央企、地方国企主辅分离、结构调整、混改、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机会,研究制订公司与央企对接工作方案,积极发挥事业部、先进分公司引领作用,形成成熟的业务模式。四是从国家政策找商机。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重大产业政策拓展业务,主动担当作为。五是从民营企业找商机。围绕民营企业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型的机会,积极支持民营企业重组整合和转型升级,助力提升平稳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从资本市场找商机。从债券市场找商机,围绕债券市场违约机会,争取以资产管理人角色介入,提出风险化解方案。从资本市场不良方向尝试创新突破,收购以上市公司不良股权债权、不良债券等资本市场标的为底层资产的不良资产,通过要素重组、债转股、资产注入等方式盘活救助企业,择机从资本市场退出。七是从非银金融机构找商机。积极参与信托业风险化解。八是从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发展找商机。围绕做好“六稳”“六保”,进一步支持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航空运输、教育培训、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九是从中小金融机构危机救助找商机。按照中央部署和监管部门安排,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危机处置,前期可做顾问、中期做交易商、后期做财务性投资,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国家排忧解难、化解金融风险贡献央企智慧、东方方案。十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找商机。择机稳妥开展股权和债转股等业务。助力企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根据国家和产业战略需求,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探索介入政府主导的科技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老城区改造。
日前,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市召开了2020年中工作会议。会议提到,下半年,中国长城资产计划出资800亿元收购金融及非金融类不良资产,充分发挥逆周期经营优势,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上半年,中国长城资产一体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落实疫情防控任务、最大程度保障业务经营的同时,公司积极履行央企使命,发挥主业优势,为客户“战疫”和复工复产提供资金支持和多元化金融服务,为全国抗疫阻击战和经济社会恢复活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6月末,集团总资产6141.16亿元、总负债5518.91亿元、净资产622.25亿元。上半年,累计收购金融不良资产本金383.84亿元,非金融类不良资产135.13亿元。 中国长城资产将继续立足资产公司功能定位,开阔“大不良”视野,聚焦主业发展,围绕实现主业发展的“三个优化”,即优化资产资源,夯实主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优化业务结构,形成传统收购处置业务为根基、实质性重组业务为核心、功能协同业务作辅助的板块布局;优化盈利模式,按照“大债权、中杠杆、小股权”思路,合理配置资产类型。 扩大金融不良资产业务有效规模。探索收购新模式、新领域,开展不良物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类问题资产、银行“表内+表外”不良资产等收购业务。稳妥推进问题机构救助。按照“创新产品、控制风险、合规展业”的思路,发掘非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蓝海”。要围绕问题资源,创新开展上市公司的纾困、大型企业集团的危机救助和破产重整等业务。 同时,围绕“功能协同、资源整合、创造价值”的目标要求,推动实质性重组业务发展壮大。聚焦暂时流动性困难企业,特别是主营业务突出、具有较强行业优势、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按照“阶段支持型、经营恢复型、统筹盘活型、重塑挽救型”等四种类型开展实质性重组。
行业扩容 全国性AMC危中有机 □本报记者 戴安琪 日前,中国信达公告称,集团预期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25%至30%。分析人士称,近年来,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盈利水平有所下降,随着资产管理行业不断扩容,其市场份额可能会随之下降。不过,挑战中也有机遇,当前我国的不良资产市场正呈现量增价跌态势,真正有实力的机构可以凭借自身优势错位竞争。 盈利水平下降 中国信达于日前发布盈利警告称,根据对集团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未经审核综合管理账目的初步评估,预期集团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25%至30%。 对于下降原因,中国信达认为,一是受2020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表现不及去年同期的影响,集团持有的部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下降;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公司持有的部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出于审慎考虑,公司增加计提信用风险拨备。 事实上,从2019年年报来看,全国性AMC的核心盈利指标已经呈下降趋势。从上市的两家全国性AMC核心盈利指标来看,中国华融平均资产回报率(ROA)为0.1%,平均股权回报率(ROE)为1.2%;中国信达ROA和ROE则分别为1%和8.56%。而在2013年,中国华融的ROA和ROE为2.39%和13.81%;信达当年的ROA和ROE也分别高达2.85%和22.75%。 量增价跌 除了盈利能力面临下降趋势外,全国性AMC的市场地位或被逐渐削弱。 日前,吉盛资产与长春市财政局合资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盛金资产。7月24日,吉盛资产公司网站信息显示:目前,盛金资产公司筹建工作已完成。下一步,盛金资产将立即开展开业申请工作,尽早取得银保监会备案公告。 除地方性AMC不断增员外,全国性AMC也增加了一员。今年3月,银保监会网站发文称,同意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更名为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此外,外资机构也开始入场。今年2月17日,全球知名投资管理公司橡树资本的全资子公司——Oaktree(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完成工商注册。 标普全球发布的研报预计,随着“入局者”的不断进入,未来两到三年,全国性AMC(中国信达、东方资产、中国华融、长城资产和银河资产)的市场份额将降至80%至90%。 不过,当前不良资产行业也面临着不小的发展机遇。东方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不良资产投资风口已来临,且正呈现难得的‘量增价跌’的价格机遇期。”相关数据显示,整体上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资产包价格仍然处于下行通道,2019年收购不良资产包价格下降约10%。 某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人士称:“疫情结束之后,不良资产市场会有一些井喷,作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如何抓住机会,是很考验自身实力的。真正有实力的机构会脱颖而出,各机构也会出现凭借自身优势错位竞争的可能。” 有研究员认为,预计一段时间内不良资产仍将维持量升价跌的趋势。信用债违约以及企业间逾期应收账款规模或将进一步攀升,风险仍处在持续暴露和释放过程中,非银行机构不良资产规模也继续增加。在AMC不良资产存量规模逐步达到高位、金融市场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不良资产价格预计将维持稳中有降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