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2月24日,信达生物(01801.HK)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成功突破千亿港元大关。作为一家上市刚刚迈过两个年头的本土药企,信达生物实现了市值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资本市场喜人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公司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实际上在冲破千亿的前一日,信达生物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药物苏立信(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两项新适应症。不难看到,信达生物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公司作为中国创新药拓荒者不断苦心研发,勇于坚守初心、团队并肩作战带来的共同结果,而梳理其成长路径,很想必很多人也都会惊讶道:这样的中国创新药企想不赢都难。 (一)上市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01801.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当日上市敲钟仪式上,合照环节里有一个中年男人表情略显严肃,他站在右起的第四个位置面对镜头若有所思,其便是推进此次港股IPO全过程的信达生物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奚浩。 从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奚浩承受的压力着实不小,在五个月前,港交所启动了被市场认为是其25年来最具颠覆性的两项上市改革,一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在港股上市,二是允许未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而受益于这项改革,信达生物成为当时港交所敲锣的第四家未盈利生物医药股。然而令人颇为尴尬的是,此前受益该政策而上市的三家药企接连遭遇破发,表现惨淡,可见当时外界对于这些因政策"绿灯"而登陆港交所的"幸运儿"多少保持着谨慎和疑虑。 好在市场很快便传来了好消息,上市当天信达生物大涨了18.6%,成功打破了"首日破发"的市场魔咒,而至此之后,信达生物股价更是扶摇直上,截至目前两年时间里涨了4倍多,市值也从一百多亿到如今的冲破千亿大关。 更幸运还有,当时还带着未盈利"B"字尾标签的信达生物,最后也成功"摘帽",更是在2020年9月被纳入港股通。凭借重磅产品的达伯舒,公司业绩实现突飞猛进,在商业化能力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一跃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标杆企业。 回过头来再来看当时的上市之路,信达生物能够获得市场的热捧成为彼时破发潮阴霾笼罩下的"另类选手",其逻辑其实并不难理解。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有着高标准的定位,其以创新的研发思路和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在国内众多生物制药公司中脱颖而出,而创始人俞德超更是自带"光环",是发明两个"国家一类新药"并促成新药开发上市的中国科学家,在上市之前,信达生物业已完成5轮融资,斯道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君联资本、淡马锡、高瓴资本等均是公司的坚定拥泵者。而这一系列有利因素支撑了信达生物在上市之初资本市场的亮眼表现,而回归到当下,不论是资本市场层面还是企业发展层面,信达生物交出的成绩单也并未让当初看好它的人失望。 (二)初心 时间再拨回到两年前在那个意义非凡的上市之日,彼时俞德超信心满满的为公司定下了几个目标——公司到2020年将要上市四款产品。 而在距离2020年结束还有近三个月的日子里,信达生物提前交出了一份圆满的成绩单。10月9日,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显示,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研发的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这也是继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之后,信达生物第4个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信达生物真的实现了说到做到,自公司上市至今短短两年内成功上市了4款重量级产品。至此,信达生物也成为了国内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唯一创办9年时间即拥有4款单抗产品上市的药企。 回顾公司的发展路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实际上这一切成就的背后,也皆因"初心使然"。在一些媒体报道中,俞德超提到过,2006年的那一天,他放弃美国的高管职位,告别妻女,只身回国,奋然投身中国生物制药发展大潮时的忐忑与坚决。他更不会忘了,2013年他发明的"康柏西普"正式在中国上市,为广大盲人患者争取到了重见光明机会时的喜悦与笃定。 实际上当年在美国的时候,俞德超天天和一系列新药打交道时,他心里常常想的是,这个药美国有了、中国还没有;这个新药美国患者买得起,但大多数中国患者还掏不出这么多钱……在这样的想法不断刺激之下,终于让其萌生了"做中国自己的创新药"的念头。 带着一颗"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初心,俞德超创办了信达生物,得益于自身在生物制药创新近20年的积累,信达生物从成立之初,就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一面,公司仅上市六个月就获得了500万美元A轮投资,而随着公司发展及研发进展不断突破,一系列顶级资本的加持更是让信达生物成为了资本的宠儿。 从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这也让信达生物在逐梦的路上自然也就有更大的底气与勇气,而其自身也比其他药企更努力的在浇灌着自己的"创新医药之梦"。 (三)抉择 尽管从诞生之日就处于高起点之上,但这并非意味着信达生物从一开始就是一路坦途。实际上回到9年前,在当时国内医药市场环境下,信达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其实更应该是一场艰难的抉择。 "曲高和寡"成为当时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境遇。 彼时仿制药大行其道下,创新药可以说基本无立锥之地,鲜有人敢去尝试,而信达生物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开发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生物创新药为目标。也正是这样另类的举动,在当时很不被市场理解,一度遭遇质疑被批作"在海外呆的太久,不接地气"。一系列流言蜚语也纷至沓来,"中国现阶段怎么可能做出国际标准的创新药?""俞德超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 然而,俞德超并未被这些外界的看法而动摇初心。 他直呼"做就要做生物创新药!""中国的生物制药已经处于落后局面,中国的老百姓也一直没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健康成果。我们不可能永远跟着别人跑,虽不能即刻做到领跑,起码应该逐渐跟国外制药企业并跑。" 有人曾说:如果将研发化学药比作造自行车,那研发生物药就相当于造飞机,而生物药中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则可谓是"飞机中的战斗机"。实际上不论是从当时的国内医疗研发水平,还是配套情况、人才资源等各方面来看,外界对信达生物发展方向的担忧和质疑都是可以理解的。新药开发本身也一直被视作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事情,难度之大,投入之高绝非一般的企业所能承受,更何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信达想要描绘的美好蓝图,更像是一场虚无飘渺的梦幻。 然而,俞德超并未因此而气馁。透过借助优势资源、强化与药企巨头的合作,引进资本力量、整合国际人才等一系列措施,成为其在创新药研发上最重要的谋篇布局之作,也为后来取得的成绩埋下了注脚 (四)合作 回顾创业早期的信达,为了让公司尽快运作起来,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借"字,当时的办公室是临时借用的,仪器设备也是借的,甚至存放试剂的冰箱也因为办公室太小而放不下,选择借用了临近公司的。 尽管创业之初条件艰难,但公司团队在这种"借来借去"之中亦显得其乐融融,毕竟项目真的运转起来了。而这种"借"的文化,最后也成了信达创立十年积极开发合作伙伴借助优势资源的原始图腾。 十年来,信达把自己的朋友圈搞得多多的,最终也收获满满。截至目前公司已与世界上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包括罗氏、礼来、和黄医药、微芯生物、Incyte、Alectoron、Adimab、圣诺制药、盛诺基医药、MD Anderson癌症中心等。 而这之中,信达与礼来的合作更是成为业内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在那开始,对于信达而言,更像是一场"惊险的跳跃"。 作为全球十大制药公司的礼来,其当时也在做PD-1单抗的研发,在与信达生物的PD-1进行比对后,礼来的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信达生物的数据恰恰符合他们筛选的候选药物要求。于是,礼来向信达生物抛出了橄榄枝。接受到这一讯息后,信达生物整个公司上下也为此颇为兴奋。而为了促成合作,全公司积极备战,为礼来团队的尽职调查提供协助。至今信达生物的员工对那段"历史"还记忆犹新:"一个药品的报批材料就有上千份,能铺满一张六米长的会议桌,一会议室的材料,礼来的专家硬是仔仔细细、一页一页地看过来,就连做材料的员工都要一一接受专家的面试。" 然而眼看着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盆冷水突然泼了过来,在尽调后,礼来觉得信达生物生产基地的工艺和质量并未达到他们的标准,要求信达花36个月整改,以建成符合其高于美国FDA标准的产业化基地。而当时信达生物开发的首款用于治疗淋巴瘤的生物药IBI301(达伯华)已经拿到了临床批件,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整改就意味着不仅要放弃唾手可得的新药上市先机,同时也要继续多烧数亿元,这对于当时还未有任何销售收入全靠融资维持运营的信达生物而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反复权衡之后,俞德超博士顶着巨大压力作出抉择——改!"最终,信达生物仅用了18个月时间,就通过了礼来的验收,由此也成功促成了当时中国生物医药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国际合作。自此之后,信达生物开启了和国际制药巨头强强联手、优劣互补的发展模式,在稳定的资金支持下,公司降低了研发风险,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也都得以更新升级,企业迎来质的飞跃,全面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回想当初在第一款重磅产品诞生之际,俞德超博士亦曾感慨地说道"信迪利单抗的诞生,离不开众多合作伙伴的保驾护航。"正是怀着对合作团队的感恩,用心对待每一位支持者,信达生物在医药创新领域不断向前迈进,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五)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不可否认的是信达生物从诞生之初就被俞德超博士的光环笼罩,也正是获得了资本和业界的高度认可,也为信达后来很快就能凝聚起一大批资金、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而凭借俞德超博士引领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团队,信达也快速形成了人才-产品-资本的良性循环,实现不断发展壮大。 回顾公司成立至今,人才及人才的发展始终是信达所高度注重的一环。当前信达拥有三千多名员工,熟手海归、熟手本土人员、应届毕业生各占三分之一。公司打造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在信达不仅能看到创业元老仍然奋战在重要岗位,犹如活图腾一般引领着信达人积极向上,同时更能看到新生的年轻力量,充满激情、斗志昂扬。 有投资人曾对信达的成功这样总结道:信达有今天的成绩,第一是国际资本用得好,第二是国际人才本土化做得好。倘若打开信达的官网页面,翻阅领导团队一栏各个高管的介绍,便会对上述评价由衷表示认同。 从今年10月加盟信达生物的刘勇军博士来看,作为公司总裁其主要负责集团全球研发、管线战略、商务合作及国际业务等工作。在加入信达之前,其本人于2016年至2020年期间担任赛诺菲全球研究负责人。根据资料介绍,其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机构经历,深耕生物医药行业超过30年,是免疫学、肿瘤学以及转化医学领域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同时在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全球顶尖制药企业研发部门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刘博士的最新加入便直达高层重要岗位,可见信达对引进优质国际人才的重视。 而再来看公司首席商务官刘敏,2018年从国际制药巨头罗氏过来时,也一度引发业内争议,不少人都在担心从国际大企业"下落到"本土药企会不会水土不服。然而,刘敏与信达两年来融洽的相处表现充分打消了外界的疑虑,这位拥有跨国医药公司超过20年丰富历练的CCO,正积极借助运用自己的经验与资源把信达生物的上市产品更好的在中国商品化。 积极引入国际优质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信达基因"的队伍,也是信达为业内所称道的佳话。信达打造自上而下的学习型组织,在内部开设雪松班,成立信达学院,为管理者、基础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体系与教育课程,让"好企业也是一所好大学"的理念深入人心,也让信达人有着对目标、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进而不断推动组织发展壮大。 (六)平台 有人曾总结信达生物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便是建立了一个平台,第二件便是形成了丰富的在研管线。 如果后者孕育的是希望的话,前者则更像是一个将希望推向显示的核心发动机,其能够将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出,而这也正是信达生物为什么能够在短短9年内向市场推出4款重量级产品的重要根基所在。 环视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信达生物一定是独具特色的一家,没有任何一家创新药企能够打造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贯通生物创新药全周期的研发、产业化、临床开发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高效融合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在研发端,目前信达生物已通过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了研发平台全覆盖,公司研发管线涵盖一系列新型及经验证的治疗靶点及药物形式(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CAR-T 及小分子药),遍及肿瘤、代谢、免疫学及眼底病等多个主要治疗领域。 在生产端,目前信达生物已拥有按照中国NMPA、美国FDA和欧盟EMA的GMP标准建成的高端生物药产业化基地,且产业化生产线已通过合作方国际制药集团产业化生产要求的GMP审计。 而在销售端,公司已建立完备医学、市场、销售、准入全明星团队,根据此前中期报告,信达生物达伯舒销售及市场推广团队已由去年末的700名扩张至1100名。 也正是这一系列底层的基础框架不断构建完善,信达生物创新药开发的大厦也吹响了加速建设的号角。 (七)涅槃 2019年3月9日,信迪利单抗正式对外开售,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信达生物以较低的价格向着实现生物药"高端"但不"高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当时为了更好的减轻贫困患者负担,信达生物还联合中国癌症慈善基金,发起公益项目,提供相应的药品援助。 而在8个月后,达伯舒成功进入医保,成为首个也是当时唯一进入医保的PD-1抗体药。作为一款年费用不足十万元的抗肿瘤创新生物药,其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用不起先进生物药的现实。 彼时参与医保谈判时,竞争可谓激烈,当时,国内已批准上市了包括达伯舒在内的5款PD-1单抗产品,而其他4款产品也均参与了医保谈判。最终,信达生物团队凭借达伯舒自身过硬的品质和疗效,以及全员出动做出的充分准备,赢得了专家评审环节的较高评分。 最终在2019年11月28日,医保落地的好消息传来,达伯舒成为唯一一个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患者一年治疗费用低于十万,仅为美国同类药品的1/12。 至此,信达生物不仅迎来了第一个项目的圆满"闭环",同时也让自己朝着向"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使命向前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俞德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出的药能帮到他人,改变他人的生活,那种内心感受到的幸福,是不能用语言、金钱来描述的。"达伯舒成功进入医保,惠及到更多的人,相信彼时的俞德超内心的喜悦一定是溢于言表的。 第一款上市的新药即迸发出如此大的威力,不论是销售端带来的巨大现金流,还是进入医保获得"国字号"背书,甚至与礼来加深合作迈向国际舞台,这一切都展现了信达生物在9年发展之中集聚的巨大能量正喷薄而出,一只中国创新药的火凤凰已经迎来涅槃时刻。 2021年即将到来,信达生物也将跨入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公司在多次公开会议中表示,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将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制药公司。下一个十年,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信达书写新十年的传奇。
柘中股份4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上海康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康峰投资”)拟向国盛基金协议转让9.96%股份,后者是以上海市国资运营平台上海国盛集团为主,联合相关市属国企发起设立的基金。同日,贝因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拟向信达华建协议转让55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5.38%),接盘方信达华建实际控制人为信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柘中股份的公告显示,此次协议转让价格为8.39元/股,转让价款约为3.69亿元。交易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公司表示,国盛基金作为支持上海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投资者,高度认同公司的业务发展前景。此次国盛基金对公司投资,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本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协作,能为公司引进优质资源,拓宽发展道路,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据贝因美的公告,股份协议转让的价格为5.49元/股,转让价款约3.02亿元。交易完成后,贝因美集团持股变为20.75%,仍为控股股东,信达华建持股5.38%。公司表示,信达华建认可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通过受让股份的方式实现投资收益,分享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所创造的成长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信达华建由华建国际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华建国际”)100%认缴出资,华建国际是信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隶属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信达”)。中国信达的前身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建国际依托母公司支持、中国信达系统内部资源优势及自身市场开拓能力,形成了以股权投资业务、债权投资业务、投资基金业务及传统不良资产业务等为主的业务板块。
信达•外滩府,图片来源:信达地产官方网站 无论贾洪浩、丁晓杰,还是如今的赵立民,信达地产(即信达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57.SH)的掌门人均系中国建设银行或中国信达(即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1359.HK)出身。 12月8日,信达地产对外公告,信达地产原董事长、总经理丁晓杰辞去信达地产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等多个职务,由赵立民接任。 信达地产在公告中称丁晓杰离任原因为“工作调动”,但并未透露具体调往何方。搜狐财经就此致电致函信达地产,截止发稿暂无回复。 信达地产的前身是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的主营业务是软件开发。2008年底,中国信达全资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投资)完成对后者的重组上市,置出原有软件业务置入其下属11家房地产企业。2009年4月,更名为信达地产。 上市12年来,信达地产营收由2009年的41.04亿元增至2019年末的194.78亿,净利润由6.46亿元增至23.1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6.85%、13.61%。 2018年,信达地产实现销售额309.68亿元,创上市以来的最好成绩。但2019年,信达地产销售额跌14.24%,仅为265.58亿元,系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 此前,因2015年至2017年间频拿地王,信达地产还曾被誉为“地王收割机”。但2019年,信达地产期末总土储仅微增3.8%。 多位掌门人系中国信达背景 丁晓杰现年58岁,系高级经济师,先后在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投资管理、资产处臵、经营管理等工作。 曾担任中国建设银行新疆石油分行行长,中国信达乌鲁木齐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天津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2017年9月,信达地产董事长贾洪浩因年龄原因辞职,丁晓杰接任董事长一职至本公告日。与丁晓杰类似,贾洪浩也系出中国信达,曾任中国信达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根据任命公告,新继任者赵立民现年51岁,同样来自中国信达,现任中国信达总裁助理。 赵立民还曾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并历任信达投资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务。 从历任掌门人的履历来看,从内部提拔或者调任中国信达体系内人才,是信达地产的常规做法。 中国信达是香港上市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主营业务为不良资产经营、投资及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等。 信达地产则是中国信达体系内的唯一房地产开发业务运作平台,目前开发项目已分布全国20多个大中型城市。 2019年销售额跌14%,净负债率从311%降至90.11% 2020年前三季度,信达地产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0.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79.72%。同期,实现销售金额165.31亿元。 而上市11年来,信达地产最好销售业绩也仅为309.68亿元。刚刚过去的2019年,信达地产销售额还同比下滑了14.24%。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事实上,上市以来,信达地产的土地储备直线上升。 尤为突出的是在2014年,信达地产通过股权收购与土地市场挂牌等方式,新增土储304.48万平方米。截止2014年末,信达地产总土储已达544.6万平方米。 次年,信达地产的销售面积(114.1万平方米)和销售金额(105.2亿元)首次跻身房地产企业销售百强,分别位居房企第79位、97位。 但此后的三年间,信达地产却逐渐放缓了投资速度。 当期新增土储由2014年的304.48万平方米降至2017年的52.7万平方米,对应的期末总土储也由544.6万平方米锐减至290.87万平方米。 不过,在这期间,信达地产却高溢价拿地,一共在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合肥五地拿下8个“地王”,总地价超过430亿,被外界誉为“地王收割机”。 其中,2015年11月,信达地产以73亿夺得上海新江湾城地王;2016年5月,以123亿元夺得杭州奥体地块,成为当年全国总价地王;同年6月,又以58亿元摘得上海宝山顾村一地块,溢价率高至303%;2017年11月,以43.34亿元拿下合肥包河S1706号地块,溢价达223.27%。 2018年,信达地产加大拿地力度,当年新增土地储备129.27万平米,期末总土储331.57万平米,有所回升。 这一年,信达地产实现销售额309.68亿元,同比增长37.81%。销售业绩首次突破三百亿元,创上市以来的最好成绩。 进入2019年,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信达地产改变了拿地策略,采取自己拿地和与其他房企合作拿地开发、代建途径,以增加土地储备。 纵使如此,2019年,信达地产新增土地储备89.5万平米,也较2018年减少30.76%。期末总土储344.5万平米,较2018年末仅微增3.8%。 这一年,信达地产销售额跌14.24%,仅实现265.58亿元,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 截止今年9月30日,信达地产总土储 334.06 万平方米,较2019年末还微降了0.13%。 总体来看,最近5年,信达地产基本上仅保持着期末总土储在300万平米左右的投资节奏。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而另一方面,信达地产曾经拿下的地王项目表现也不尽乐观,部分项目甚至至今还存在压力。 如上海顾村“地王”项目,为信达独立操盘,于2016年6月获得。2017年和2018年,两宗地块先后开工。但直到今年第三季度,该项目仍处于在建状态,并未产生任何销售业绩。 信达地产2020年三季报显示,该项目的总投资额约为90亿元。报告期内对该项目实际投资额约为6.7亿元,截止期末累计实际投资额也仅约为23.4亿元。 而合肥“总价地王”包河S1706号地,则早在2018年便开工,当年下半年便开始预售,案名为“翡翠天际”。 但由于土地成本偏高,该项目销售均价高达2.2万元/平,远超周边楼盘。截止今年三季度末,该项目还有约一半的体量尚未开工。 图片来源: 信达地产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 而近三年来,信达地产存货周转天数由1381.96天增至1623.82天,存货周转率由0.26降至0.22,存货资产变现能力下滑。 揽下七个“地王”的信达地产,2015年至2017年,净负债率分别为281.11%、311.34%、213.33%,位居高位。同期,资产负债率也由83.24%升至86.01%。 不过,受财务并表影响,2018年信达地产的资产总额同比增长41.04%至1014.83亿元,所有者权益同比增长107.4%至208.75亿元,由此导致当年信达地产的资产负债率及净负债率出现大幅下降,降至79.43%和79.06%。 最新数据则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达地产资产负债率已降至76.85%,净负债率82.42%,财务结构有所优化。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不过,今年11月初,信达地产还曾公告,旗下子公司拟转让所持三家项目公司股权及债权。 信达地产在公告中称,上述转让完成后,预计可产生转让收益约3.3844亿元(该数据的具体金额以年度审计结果为准),转让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信达地产(600657)11月17日晚间公告,为拓展主营业务,通过协同联动,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信达置业与公司控股股东信达投资合作,以联合体方式共同参与竞买青岛金泰盛源置业有限公司(“青岛金泰盛源”)100%股权及全部债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交易总价款约6.33亿元。 目前,交易各方已签署《股权转让合同》及《债权转让合同》。根据交易安排,青岛信达置业出资约1.91亿元收购青岛金泰盛源80%股权及1.9亿元债权,信达投资出资约4.43亿元收购青岛金泰盛源20%股权和4.43亿元债权。收购完成后,青岛金泰盛源将成为青岛信达置业控股子公司。并且,青岛信达置业将实际获取青岛金泰盛源拥有的标的项目开发权益。标的项目用地性质为住宅,规划计容建筑面积合计约22.15万平方米。 天眼查显示,青岛金泰盛源成立于2019年12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等。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29日,青岛金泰盛源账面资产总额为6.31亿元,负债总额为6.32亿元,净资产为-143.50万元,净资产评估价值为58.77万元。 就上述关联交易的目的及影响情况,信达地产表示,本次投资事项旨在发挥公司地产开发专业平台优势;发挥协同拓展业务优势,丰富公司项目储备。本次投资行为是公司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下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的,但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且具有周期性波动,存在一定投资风险。 此前,11月6日,信达地产公告,为优化业务结构与城市布局、提高经营效率,公开挂牌转让广东嘉骏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湛江市兰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湛江市云宇房地产有限公司等三家项目公司股权及债权,转让总价款合计14.85亿元。转让完成后,信达地产预计可产生转让收益约3.38亿元。
会稽山晚间公告,公司股东宁波信达风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信达风盛”)持有的公司3000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6.03%,将于2020年10月10日10时至2020年10月11日10时止(延时的除外)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 目前拍卖事项尚在公示阶段,后续可能将涉及竞拍、缴款、法院执行法定程序、股权变更过户等环节。如上述程序完成,公司将根据最终结果,依法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
近日,信达生物(01801.HK)公布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总收入9.84亿元,同比增长184.9%。其中,达伯舒收入达9.21亿元,同比增长177.7%。作为信达生物第一款商业化产品,自今年1月达伯舒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实现快速放量,有力提振了营收表现。由于公司目前仍然处于强投入阶段,公司上半年仍然处于亏损,但受益于达伯舒销量大增,公司亏损呈现收窄之势,不排除后续将扭亏。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截止8月28日收盘,信达生物年内涨幅达到114%,当前市值一家达到近800亿,期间最高一度冲破880亿,股价的优异表现也充分显示了市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于今年8月份成功纳入恒生综合指数。 作为一家还处在亏损阶段的企业信达生物究竟有何魅力,国际资本纷至沓来? 实际上,这与公司首款产品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一系列即将陆续商业化的重磅在研产品密不可分。 1、达伯舒的成功验证公司研发实力及商业化能力,带来业绩确定性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时间并不算长,但取得的成绩可谓瞩目。公司第一个商业化产品达伯舒在2019年3月推向市场后,不到十个月就实现了销售额破10亿,而今年上半年成功纳入医保后,半年内销售就达到来9亿,今年更有望冲刺20亿。 达伯舒的成功可以说有力的验证了公司的研发实力以及商业化能力,尤其是考虑到今年上半年疫情影响整个社会一度面临长时间停工停产,公司仍然保持了不间断的生产和如此高的销售表现,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强大的经营实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截止中期末,公司账上现金高达8.75亿美元, 随着达伯舒的成功,公司的商业化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加强,为后续在研产品的面市打下了牢固的市场根基。公司在中期报告中提到,截止期末信达生物达伯舒销售及市场推广团队已由去年末的700名扩张至1100名,同时涵盖范围由去年末的2000家医院及500间DTP药房扩增至逾300个城市的约3500家医院及900间DTP药房。 2、达伯舒扩适应症以及多款在研产品商业化在即,联袂巨头出海打开成长空间 达伯舒的成功也并非止步于此,当前信达生物不仅还将致力于继续扩大达伯舒在各级城市的医院及药房覆盖范围。与此同时在研发层面也在积极扩充达伯舒的适应症范围。 据了解,为评估达伯舒在其他关键适应症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信达生物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了20多项针对达伯舒的临床研究,包括12项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此前国家药监局(NMPA)还分别于4月和8月接纳了公司就达伯舒的两项新适应症申请(sNDA),此外,公司还计划于今年末或明年初就达伯舒另外提交两项新适应症申请,伴随适应症的潜在扩增,后续还将有望支撑该款重磅产品在业绩上不断放量。 作为国内创新药企的标杆企业,信达生物布局的赛道成长性强,市场空间大,同时公司自身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除了达伯舒的面市,目前公司多款在研产品已经进入到加速商业化阶段。其中贝伐珠单抗注射液(IBI305)达攸同已于2020 年6 月获NMPA正式批准,这也是信达生物第二个获得NMPA上市批准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未来也将在销售端进一步表现,对公司业绩增长带来强劲驱动力。今天,公司第三款产品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苏立信正式获批上市。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利妥昔单抗注射液(IBI301)的上市获批,伴随一系列重磅药面向市场,这也将意味着公司的业绩有望全面进入向上周期。 此外,截止今年中期末,信达生物已成功建立23条研发管线,共计有超过50 项临床试验中的产品,公司丰富的且具有高潜力的产品管线也为其未来的成长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由上面,已经不难看出公司的业绩增长伴随一系列重磅在研产品的出炉带来了较高的确定性,同时其成长空间得益于国产替代的趋势以及纳入医保的机会也十分可观。 而除了在国内市场庞大的潜力以及强劲的成长势头外,公司更为引人注目还有其在全球市场的机会,此前8月18日信达生物与全球药企巨头礼来共同宣布,双方将扩大关于免疫肿瘤药物PD-1单克隆抗体达伯舒的全球战略合作。透过这一合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公司强劲的研发实力得到国际制药巨头的认可,也让其有机会深度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去,并借此获得巨大的收益。 3、结语 作为一家成立仅仅九年的Biotech公司,信达生物不仅有着专业的团队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发力,同时公司在管理上也高度注重激励。在公布财报当日,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向299名承授人授出1381.16万份购股权。行权价与当日收市价持平,同时购股权期限达到十年。透过较长期限且相对较高的行权价这一安排,让行权收益直接挂钩市场表现,不仅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于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时也有效激励了团队,绑定了核心骨干。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公布后,公司引来一众投资机构看好,其中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相信随着销售团队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公司主要产品能够维持强劲表现,并将信达生物列为其生物科技板块的首选股票,给予目标价64.0港元。招商证券(香港)给予信达生物 "买入"评级 目标价67.9港元,较目前仍有近20%的升幅。此外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研报,将信达生物评级上调至"增持"。其认为,公司经营情况向好,在研品种进展顺利,根据DCF绝对估值方法,上调公司目标价至63.7港元。
疫情影响范围广泛,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也难以避免。疫情冲击下,中国信达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出现幅度达到27%的下滑。 8月27日晚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HK:1359,下称中国信达)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冠疫情考验和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信达总资产达15318.18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2%;收入总额458.20亿元,同比增长0.8%;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1672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4%;上半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63.4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和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分别达到8.76%、0.96%,比去年同期下降3.86%、0.32%。 疫情造成经济损失,化解企业债务预期,帮助企业纾困,不断探索化解风险新路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力量不可忽视。 从具体操作的方式来看,中国信达表示,一是通过基金化处置模式、搭建网络化处置平台、发挥债委会作用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风险化解处置新方式;其次,探索危机企业集团的重整重组和风险化解工作,运用产品组合模式,加快低效资产的结构调整和盘活存量;三是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危机、债务违约事件等问题,将不良资产处置链条延伸至证券市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不良资产风险化解,保护中小股民利益,综合运用重整置换、低效剥离、存债转化、多级重组等一系列手段,为上市公司纾困;四是深入开展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调研,研究解决策略,支持子公司市场化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助力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截至6月末,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总资产达9691.27亿元,较去年末增加2.5%;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和税前利润,在集团收入和税前利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5.0%、70.6%。 近年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迅速扩容,但一些高风险甚至违规经营的行为也屡有发生。 此前,银保监会规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帮助金融企业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等监管红线,要求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进一步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此前,中国信达出售幸福人寿备受市场关注。中国信达曾表示,出售幸福人寿符合该公司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优化整合子公司资源,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主业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国信达转让信达财险股权,战略调整就已展开。中国信达表示,中国信达根据与主业协同程度,优化整合子公司资源,推动子公司瘦身健体,于7月完成幸福人寿股权转让。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市场化人才选聘、管理层任期考核、推进所属子公司分拆上市等措施,引导子公司突出主业、调整结构、提质增效,逐步建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