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风起云涌。今年上半年,主力军大规模进场,加大收包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中国华融上半年收购不良资产规模累计超800亿元,中国长城资产持续加大主业投放力度,上半年收购金融不良资产超过300亿元,收购非金融类不良资产120亿元,发挥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风险缓释和化解功能。 与此同时,行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争取跨境资产转让试点,资产包价格或迎来价值洼地;而另一方面,业内人士坦言,传统的收包处置业务面临处置缓慢的问题,将采用重组等综合手段提升处置效率。不少AMC人士称,下半年不良资产收包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AMC加大资产收购力度 今年上半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纷纷加大收购力度。“实体经济面临一定压力,作为金融央企,履行职责是第一位的,同时也在化解处置风险、支持困境企业、实现股东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一家国有AMC的相关人士表示,相对于上半年经营情况,预计下半年资金投放力度会更大。 在四大AMC回归主业、聚焦不良的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房企类融资被严格控制,集团层面加强项目监管,部分地区分公司审批权限上收至总部。“此前某全国性AMC分公司,就对房地产项目到期债权进行了转让,地方AMC参与后续债权投资。”华东某地方AMC人士透露。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7月11日答记者问时表示,截至6月末,各机构报告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总体较年初有所上升。 “在不良资产供给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走低,形成价值洼地。”一位负责湖北市场的地方AMC人士表示,目前,部分湖北地区金融机构未完全正常展业,有些还是轮班制,对于银行出包暂未开始尽调,预计收购资产包业务在三季度开始正式启动。尽管处置方面存在一定压力,但争取下半年更多在湖北市场进行投放。 加快处置成为共同课题 作为不良资产包二级交易商,不少地方AMC人士坦言,资产包处置过程并不顺利。“目前市场形势有一定不确定性,终端购买商存在观望情绪,有些投资人在等待更好的机遇出现,因此资产处置相对缓慢,这是机构面临的共同课题。”某银行系地方AMC人士表示。 政策层面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试点开展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今年6月,四川省印发的《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若干措施》也提到,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参与金融机构和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处置和资产盘活;积极争取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等等。 “我们主要做收购重组类业务,门槛更高一些,但风险也相对小。”广东某地方AMC总经理表示,由于资产包价值与抵押品直接相关,价格也会存在波动,因而相较于不良资产收包处置类的业务,资金量充足的机构,做重组盘活项目风险更小。 通过定制重组方案,资产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中国长城资产综合运用清收追偿、债务重组等手段,一方面给遇到短期流动性困难、发展前景较好的实体企业提供支持,另一方也进行盘活资产、清偿债务,必要时进行落后产能出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多地开展跨境转让试点 不良资产领域的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除四川省提出积极争取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外,北京外汇管理部5月份印发了《北京地区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试点业务操作指引》,目前,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已具备代理开展北京地区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业务的条件。 事实上,不良资产跨境转让已在广东先行先试。包括前海交易所、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境内金融资产交易所已开展了跨境转让试点,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的不良资产。 “2017年以来,我们与橡树、黑石等外资机构每年都有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包批量交易落地,本年度也加强了与国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的合作,上半年已经顺利处置了两个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包,以及部分单户的债权项目。”中国华融广东分公司人士介绍,在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该分公司实施了债权处置近百户,实现回收超10亿元。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不仅各家AMC在积极储备大湾区资产包,广东地区实体企业也主动寻求竞拍抵押物。据介绍,华融国际6月收购了债权金额50亿元的大湾区不良资产包,此前还成功中标2020年中国香港地区不良资产市场第一个资产包,债权金额约9800万美元。
外资掘金境内不良资产六大路径调查:产业重组策略困难重重 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速,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开始掘金境内不良资产投资。 “近日我们正协助一家国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在境内争取QFLP资质参与不良资产投资。”一位长期涉足不良资产投资法律咨询的律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当前,QFLP制度主要允许海外资本换汇投资境内企业股权,投资机构若能取得这一资质,将会拓宽海外资本布局不良资产投资的路径。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海外资本主要通过六大操作路径收购境内不良资产:一是设立离岸SPV向五大全国性AMC采购;二是借道拥有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资质的地方交易所平台采购;三是设立外商不良资产投资企业(WFOE);四是设立涉足不良资产投资的QFLP企业;五是借助地方金融创新先试先行政策发起一般合伙企业;六是直接设立地方性AMC。 “目前每个操作路径都有着各自的难点。”上述律师说,比如通过离岸SPV向五大AMC收购不良资产,可能遇到不良资产能否持续计息付款、能否实现再重组等操作问题;至于设立不良资产投资型QFLP企业,需要地方政府部门与外管局给予特批;若要直接设立地方性AMC,则存在不良资产收购地域性限制等问题。 一位国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亚太区负责人向记者直言,尽管各个操作路径都存在挑战,但他们依然青睐境内不良资产的产业重组获利机会。此外,境内不良资产处置流程较为拖沓,产业重组征途走得缓慢。 每条路都不好走 上述律师表示,前些年遇到最多的操作难题,是海外资本通过设立离岸SPV向五大AMC收购不良资产时,需要在发改委相关部门申请“企业借用外债备案登记证明”,但由于这份登记证明显示的“不良资产对外转让债权总额”是固定的,一旦不良资产实际支付的本金利息高于这个固定金额,就会遭遇资金兑换难题。 “我们一直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尝试优化不良资产对外转让债权总额计算方式。”上述律师说。但这项工作操作绝非易事,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海外资本有意对手里的不良资产进行“再重组”,需要债权方与债务方重新签订一份利息追加协议,因此需要准备大量资料,证明再重组方案的可操作性与未来收益性,才有机会令相关部门对不良资产对外转让债权总额做出调整。 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自贸区,不少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转而在自贸区内设立外商不良资产投资企业(WOFE),因为自贸区的资金进出兑换政策相对宽松,能较快解决不良资产对外转让债权总额调整等问题。 “要在自贸区设立外商不良资产投资企业(WOFE),难度同样不小。”前述国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亚太区负责人说。尽管不良资产投资不在自贸区负面清单内,且《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处置不良资产审批管理的通知》在2020年1月1日废止,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各地自贸区仍采取“特批设立”的方式。 设立外商不良资产投资企业(WOFE)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即企业需要缴纳25%所得税,不良资产投资机构感到税负压力较大。 “这驱动近期不少机构试水申请不良资产投资型QFLP资质。”上述国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亚太区负责人表示。因为QFLP企业的LP与GP税率相对偏低,但由于QFLP制度主要允许海外资本投资企业股权,若要将投资范畴扩展到不良资产债权投资,同样需地方政府部门与外管局特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目前上海地区已有2家海外资本获得QFLP资质,天津地区则有1家。 “我们比较担心的是,若当地外管局不批准,即便QFLP机构获得不良资产投资机会,也无法将资金兑换入境参与项目。”另一位熟悉不良资产投资流程的律师说。目前不良投资机构开始借助部分地方政府金融创新先试先行的政策环境,在当地设立一般合伙企业开展境内不良资产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相关部门允许海外资本设立当地AMC机构,进一步拓宽了收购境内不良资产的操作路径。 海外资本发起设立的省级AMC机构,只能参与省内不良资产收购投资,无法满足海外资本业务全国化的诉求,此外省级AMC需要实缴10亿元注册资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产业重组策略“水土不服”? 国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还有更进一步的烦恼,担心他们擅长的产业重组策略在境内遭遇水土不服。 “此前我们看中一家处于困境的地方国企,打算通过产业重组盘活这笔不良资产。”一家国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中国区首席代表向记者透露。由于这家地方国企破产重组涉及众多债权人与当地就业稳定,法院迟迟未能给予企业破产重组裁定判决,导致产业重组方案一再被搁置。 除了企业破产重组进程缓慢,目前遇到的最大操作瓶颈是相关人才匮乏。在欧美市场,产业重组人才不但需要精通行业发展最新趋势,能整合各类资源对不良资产进行改造盘活;在境内,目前产业重组人才掌握的产业上下游资源不多,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彻查破产重组企业的隐性负债。 “目前,我们正尝试引入国内产业投资者作为产业重组方,共同参与不良资产重组盘活。”上述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中国区首席代表说,因此他们特别希望上市公司能参与进来,因为不良资产若通过盘活重组被注入上市公司,他们就能更快实现获利退出。 不过,部分上市公司在作为产业重组方介入前,一方面要求各个债权人大幅削债以减轻不良资产债务压力;另一方面要求获得优质资产清偿优先权,才愿意入场。 “欧美市场不良资产投资机构精通如何让债权人与产业重组方迅速达成共识;相比之下,国内债权人与产业重组方往往各有算盘,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上述机构中国区首席代表坦言,“我们的做法是尝试说服各方先致力于盘活不良资产,再以按劳分配方式协商利益分配。” (作者:陈植)
近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若干措施》,提出10条具体举措,助力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谁来处置不良资产?四川首先明确丰富处置主体。《措施》提出,将“天府信用通”打造成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发布、交易撮合、融资服务平台;争取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探索成立不良资产处置特殊目的公司(SPV),以过桥基金、分级基金等形式循环使用,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能力。 处置主体增多,责任也在压实。《措施》提出,四川省将加强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化解工作的考核,督促各银行机构尤其是高风险银行机构化解存量、严控新增,防止不良资产“边清边冒”;对金融机构高管和股东的金融违法行为,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督促金融机构通过现金清收、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处置力度。 对于困难企业,四川将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一企一策”开展金融帮扶。对产品有前景且企业和债权金融机构有相关意愿的,利用债务重组、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方式开展金融帮扶;对仍有品牌、市场、资产价值的企业,积极协调司法部门综合运用破产和解、重整等方式进行救助;对“僵尸企业”,支持依法启动破产清算程序,促进市场有序出清。 此外,四川还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明确相关单位不得要求银行机构承担无法律依据的缴税义务;提高金融债权案件办理效率,吸收金融专业人才充实到人民陪审员队伍;加大金融债权保护,推动银行同业间共享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名单,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失信执行人予以联合惩戒等。 人行成都分行发布的《四川省金融运行报告(2020)》显示,2019年末,四川不良贷款率2.1%,较当年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3.5%,较当年年初下降1.1个百分点,不良资产处置加快,金融风险有所收敛。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暂时的困难和问题,因资金周转或借新还旧无法正常进行而出现资金链断裂,贷款、债券违约增多,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持续增加。 为化解金融机构风险、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日前,北京市开展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试点,四川省也发布了《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若干措施》,从而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 记者近日获悉,监管拟放开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准备推出试点。6月19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称,还在研究和准备中,经验成熟后,会逐步放宽试点范围。 北京四川探索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6月16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公布《外资资管机构北京发展指南》,将探索以符合条件的交易场所为平台,在北京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试点。6月19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召开了银行不良贷款对外转让业务市场通气会,北京外汇管理部资本项目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北京地区开展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试点是落实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工作要求,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试点业务规则的明确,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不良资产市场提供登记、开户、资金划转政策。 同日,四川出台了专项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等发布《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若干措施》,要求丰富不良资产处置主体,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争取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协调国有企业加大参与处置不良资产力度,通过盘活抵押物、引入投资者等方式提升资产价值,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探索成立不良资产处置特殊目的公司(SPV),以过桥基金、分级基金等形式循环使用,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能力。 “加强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化解工作的考核,督促各银行机构尤其是高风险银行机构切实做好不良资产压降,化解存量、严控新增,防止不良资产‘边清边冒’。督促金融机构通过现金清收、重组、核销、打包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处置力度。”上述文件还表示。 对于困难企业的债务处置,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一企一策”研究增贷、稳贷、减贷等措施。对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企业产品或服务有市场、发展有前景有价值,且企业和债权金融机构有相关意愿的,利用债务重组、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方式开展金融帮扶,增强企业造血能力。 另外,对仍有品牌、市场、资产价值的企业,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称,协调司法部门综合运用破产和解、重整等方式进行救助;对已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产能企业及“僵尸企业”,支持依法启动破产清算程序,促进市场有序出清。对具备清偿能力的去产能企业积极进行追索,对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积极申报债权,切实防止恶意逃废债行为。 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拟推出 记者近日还获悉,银保监会已小范围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拟放开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试点。 根据上述文件,试点银行包括:6家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试点参与不良资产收购机构包括: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不良资产包括:单户对公不良贷款、批量个人不良贷款。 具体来看,银行可以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受让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的银行不良贷款,今后根据参与试点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具体情况及市场需求等逐家放开地域限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可以债转股为目的受让试点范围内的对公不良贷款。 而参与试点的个人贷款范围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性贷款,出让方银行应当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单户对公不良贷款打折出售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进行论证,充分论证打折出售、个人贷款批量转让的回收价值。 一位城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此前,《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等规定,仅允许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承接3户以上的不良资产组包,个人类贷款不得进行批量转让。在不良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及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快速处置的需求。” 对于市场关注的催收问题,上述文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个人贷款的相应催收制度、投诉处理制度,配备相应机构和人才队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受让的单户对公贷款,不得再次转让给原债务人及相关利益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对批量收购的个人贷款,只能采取自行清收、委托专业团队清收、重组等手段自行处置,不得再次对外转让,禁止资产管理公司暴力催收不良贷款。采取委托清收方式的应当加强对清收机构管理,严禁委托有暴力催收行为、涉黑犯罪等违法行为的机构开展清收工作。 对于银行开展对公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上述文件称,仍然可以按照《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执行。 “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商业银行逾期60天以上非不良资产及个人经营性贷款,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有效化解风险。”上述城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
近年来,中国华融持续强化救助性金融功能,不良资产包收购处置业务保持同业领先。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任务艰巨。中国华融充分发挥收购处置主渠道作用,收购规模超300亿元,市场占比位居行业前列,有效促进不良资产出清,缓解银行不良资产消化压力。 2020年,面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出包需求,中国华融明确了“逢包必调、适包必竞”的要求,大力推动各经营单元参与竞购,有效增加资产包收购规模。同时与各大商业银行持续加强沟通,充分了解各银行推包计划,积极组织各地分公司参与当地不良资产包的尽调和报价,支持商业银行化解存量风险。 通过统筹组织、跨区收购的方式,中国华融帮助不良率较高、推包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对于有暂时经营困难但基础较好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通过定向收购的方式,为企业定制专业化的债务重组服务,助力企业恢复发展。运用多种资产推介渠道,加大线上推介力度。中国华融已在线上推介了百余户资产,债权原值近200亿元,推介反响良好。 中国华融与产业投资者、本地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机构等多类型投资人密切合作,实现多方共赢。面对不良资产市场上日益增加的外资机构投资者,遴选近500户、上百亿资产开展打包处置工作,与包括橡树资本、龙星基金等在内的外资机构积极对接、洽谈合作。 在收购的不良资产中,中国华融筛选部分有重组价值的企业,通过债转股、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为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并提供资金、技术等有力支持,帮助企业重塑价值。同时,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中国华融进一步创新处置方式,积极推进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工作。 中国华融表示,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不良资产出清压力持续增大,预计各大商业银行二季度集中批量转让资产将逾千亿规模。中国华融将持续加大主业投放力度,充分发挥不良资产行业国家队、主力军作用。
近期,兴业银行“兴瑞2020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下称“兴瑞一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规模2.18亿元。这是兴业银行继“兴瑞2017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后发行的第二单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 据悉,“兴瑞一期”优先档规模1.70亿元,AAA评级,票面利率2.90%,认购倍数为1.3倍;次级档规模0.48亿元,认购倍数为7.82倍,以106元的价格溢价发行,投资价值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兴瑞一期”项目基础资产为信用卡不良资产债权,未偿本息费余额约为25.39亿元,入池信用卡不良债权的加权平均逾期期数为5.83个月。 兴业银行特殊资产经营部总经理方智勇表示,“兴瑞一期”的发行是兴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据悉,该行2019年末不良贷款率1.54%,连续三年下降。今年一季度末继续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52%。
银保监会机关开出年内最大罚单!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公开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国信达(港股01359)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因涉及资产收购不审慎等3项违规事项,被罚款91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处罚决定由中国银保监会做出,并非地方银保监局或银保监分局,而这也是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机关层面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 涉3项违规事项被罚910万 5月18日,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官网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国信达存在以下主要违法违规事实: 1、资产收购不审慎; 2、违规收购非金融机构正常资产; 3、通过内部交易掩盖风险的行为。 银保监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第五项规定和相关内控管理、业务审慎经营规则,对中国信达罚款合计910万元。 基金君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前款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 第四十六条规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经任职资格审查任命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二)拒绝或者阻碍非现场监管或者现场检查的;(三)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四)未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五)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六)拒绝执行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措施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笔罚单的处罚金额高达910万元,经统计公开信息,该等金额为银保监会机关层面在年内开出的最大数额的单笔罚单,此前的最高单笔处罚金额出现在今年4月20日,当时银保监会分别向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开出了270万元罚单。 2017年也因收购问题被罚款上百万 实际上,这已不是中国信达第一次因收购问题吃到监管部门的罚单。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2017年3月29日,中国信达因涉及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违法违规事实,被中国银监会依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八条等规定罚款150万元。 去年不良资产经营业务 利润贡献率超七成 中国信达的官网资料显示,公司前身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2010年6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2月12日,中国信达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1359.HK),成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信达设有33家分公司(包括合肥后援基地管理中心),旗下拥有从事不良资产经营和金融服务业务的平台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信达证券、金谷信托、信达金融租赁、幸福人寿、信达香港、信达投资、中润发展等。集团员工约1.6万名。中国信达立足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围绕问题资产投资和问题机构救助,着力化解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不良资产风险。在2019年《财富》中国500强中,营业收入位列第84位。 根据中国信达2019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19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达1513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归属于本公司股东权益164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全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130.5亿元,较上年增长8.4%;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E)8.56%,同比上升0.24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1.00%,同比上升0.18个百分点。 不良资产经营作为中国信达的核心主业,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该公司2019年实现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756.54亿元,占收入总额的70.2%;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税前利润为152.38亿元,占税前利润的比例由上一年度的99%下降至78.0%。2019年末,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资产规模为9452.3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信达收购经营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136.0亿元,同比增长20.7%,2016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32.6%;内部收益率15.6%;截至2019年末,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净额1981.5亿元。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方面,中国信达2019年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收入165.0亿元,月均年化收益率较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