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历经半年多的意见征求后,银保监会日前向相关机构下发了《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正式落地。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仍为6家国有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参与收购不良贷款的机构包括5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以及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 “《通知》实现了不良资产转让的多项突破,有利于实现不良资产的高效化、批量化处理,提高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前瞻性化解不良资产上升压力。”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后续,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金融生态以及相关监管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也要以此为契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 处置渠道拓宽 “当前,受疫情冲击及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银行不良资产面临较大的反弹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个人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置个人贷款领域内的不良资产成为银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知》的出台,对于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特别是个人不良贷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 《通知》的落地,也为银行业不良处置提供了多重利好,可谓众望所归。“业内对个人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等也呼吁了多年,《通知》的出台,一方面拓宽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提高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李佩珈表示,根据此前的相关规定,个人不良贷款不得进行批量转让,对公不良贷款也只能以3户及以上的数目进行组包。《通知》一方面拓宽了不良资产转让类别;另一方面也放宽了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门槛,允许对公不良贷款以单户的形式进行转让。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通知》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贷款类型,不再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 “与个人信用贷款相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有房屋或汽车资产作为抵押,风险相对较小,处置难度相对较低,银行具有较为成熟的处置模式。”李广子说。 “个人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性贷款等领域。总的来说,《通知》充分考虑了不良贷款市场细分领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李佩珈认为。 后续效果有待观察 本次试点的开展,对于参与其中的机构有何影响?AMC和AIC的引入,将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带来哪些改变? 李佩珈表示,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的管理成本高,对AMC来说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对AIC等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将会更有吸引力。 在李广子看来,对于银行而言,把不良资产转让给AMC和AIC是否有吸引力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银行能否获得较高的转让定价;二是能否达到足够的转让规模;三是能否实现真实洁净转让,实现资产、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 “总体而言,批量转让对于那些个人经营类贷款比较多、不良率高,且催收能力又比较弱的银行吸引力较大。”董希淼认为,“地方AMC或许难以满足中小银行的不良处置要求。批量转让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税收等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可以看到,在当前银行不良贷款面临反弹压力的背景下,如何备足抵御风险的“弹药”,前瞻性化解不良资产,有待进一步破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主要有清收重组和债务减免、自主核销、不良资产对外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四种。总的来看,其各有优缺点,而速度慢、批量化处置能力不足,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李佩伽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具体而言,李佩伽表示,清收重组需要银行“一对一”地与债务人进行商谈,一旦进入法律程序,将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债务减免则主要针对重点国有企业,该方式不具有普遍性;自主核销主要指银行用坏账拨备来抵消不良贷款,这不仅造成银行利润下降,还使得企业债务问题显性化,且监管层对自主核销的条件要求严格,整个流程耗时较长;同时,在目前不良资产规模较大且未来可能进一步上升的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的承接能力有限。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于2016年重启,受定价困难、技术复杂等影响,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加快推广多元化方案 “参与试点的银行为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过,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面临更大困难的是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因此,试点结束后,应该加快将政策延伸扩展到小型银行乃至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董希淼建议。 后续,如何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也成为摆在银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做到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把好风险管理第一道关口,着力构建包括政府资产登记管理部门、海关、税务、法院、公安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准确掌握企业真实债务信息和还款能力;其次,清收处置要把握‘抢’字诀,第一时间开展化解工作;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李佩伽表示。 此外,后续政策端也要进一步助力银行提升不良贷款处置能力。具体而言,李佩伽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推动覆盖全社会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击恶意“逃废债”,为不良资产处置建立良好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开核销自主权,赋予银行自主核销的权利,在资产准确分类、拨备充足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核销政策,自主核销。此外,建议搭建全国统一标准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提高标的资产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图片来自网络 12月29日下午,广州农商行发布公告表示,鉴于战略规划调整,经审慎考虑,决定撤回A股发行申请。而根据证监会发审委通告,广州农商行原定于明日(12月30日)上会。 同时,公告内容表示,广州农商行业务运作良好,撤回A股发行申请将不会对其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此后将根据实际情况择机重启A股发行申请。 广州农商行公告 因其上会前夕突然撤回申报材料,证监会发审委也于29日发布补充公告,表示将取消对其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公开信息显示,广州农商行于2017年6月登陆港股,为广州首家上市银行;而后于2019年3月向证监会提交招股书,宣布正式加入A股IPO排队阵营。 根据招股书,广州农商行原计划登陆深交所,拟发行不超过15.97亿股,发行比例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4%,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29日,因其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存在部分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个别违约债券会计核算前后不一致等问题,证监会曾对广州农商银行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今年10月20日,广州农商行曾宣布,截至今年9月末,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正式跻身“万亿俱乐部”。至此,广州农商行也成为了继渝农商行、北京农商行外,第三家宣布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农商行。 但广州农商行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伴随的却是净利的下滑和不良贷款的持续扩张。 广州农商行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其净利润为33.22亿元,同比下降9.5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86亿元,同比下降14.09%。 在不良贷款方面,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农商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01.37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21.84%;不良率为1.84%,相比去年末增加0.11个百分点。此外,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6月末,广州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已从1.27%上行至1.84%。 同时,其拨备覆盖率却持续下降,由2018年时的276.64%下滑至2020半年报时的189.38%。 具体来看,其不良贷款主要增加在了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其中,与2019年末相比,广州农商行在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翻了7倍有余,由1.75亿元增至了13.05亿元,不良贷款率也有0.26%增至2.0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不良贷款也增量巨大,由2019年底的8.1亿元增至22.7亿元,增长180.2%。 中诚信国际今年曾在其报告中提及,“广州农商行的房地产相关行业敞口较大,同业及投资资产风险有所暴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难度”。 广州农商行曾在其招股书中表示,此次发行所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2020年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广州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2.4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3%,近来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19年6月末时,其资本充足率为14.98%,年底下滑至14.23%,今年年中继续下滑至13.44%。 而广州农商行此番撤回IPO暂停“补血”,其资本充足率的下降趋势恐将持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12月10日晚,证监会公布第十八届发审委2020年第175次会议审核结果,齐鲁银行成功过会。 图片截取自证监会官网 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齐鲁银行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本次发行股票的数量为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含10%),且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25%(含25%),发行后的总股本不超过54.97亿股。 齐鲁银行成立于1996年6月,前身是济南城市合作银行,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是新三板首家挂牌的城商行。新三板挂牌后,齐鲁银行的业绩一度十分亮眼。2017年,齐鲁银行凭借20.15亿元的净利润,夺得新三板“盈利王”头衔 。 2018年11月3日,齐鲁银行一连发出六张公告,宣布转板A股。11月5日,齐鲁银行向山东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同时股票在新三板暂停转让,开启A股上市之路。 2019年5月27日,齐鲁银行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历经一年半时间,齐鲁银行此次终于成功过会。 “理财产品与P2P异同”、“无控股股东”等四大问题被问询 从发审委发布的公告内容来看,齐鲁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持有违约债券规模、理财产品业务、无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等问题被重点关注。 截至2020年6月30日,齐鲁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持有违约债券规模合计6.8亿元,在同业投资中存在兑付风险的非标投资共有9笔。发审委要求齐鲁银行说明9笔非标投资目前的诉讼及追偿情况。 此外,发审委重点询问了“齐鲁智慧盈”产品与P2P的异同、7641支齐鲁智慧盈产品总规模、以及正在运营中66支产品具体情况。 图片截取自齐鲁银行官网 齐鲁银行官网显示,“齐鲁智慧盈”是该行基于直销银行平台推出的投融资产品,1000元起投。其基本模式是银行作为融资和投资方的中间信息撮合服务和结算服务平台,实现投融资双方的资金直接融通,是对标准金融服务形式的创新。 齐鲁银行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这一情况同样备受关注。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齐鲁银行普通股股东人数为4236人。由于股权较为分散,齐鲁银行暂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持有17.88%的股份。前十大股东质押股份数共计2.26亿股,约占普通股总股本的5.48%。 对此,发审委要求齐鲁银行说明无实际控制人认定结论是否客观,济南市国资委是否对下属企业入股齐鲁银行进行过统筹安排以及对下属企业出具的发行人无实控人认定是否无异议等。 净利润增速放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行业均值 今年前三季度,齐鲁银行实现营收58.54亿元,同比增长10.76%,实现归属净利润18.48亿元,同比增长9.68%。 尽管近几年齐鲁银行营收与净利润增总体仍在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其中,净利润增速已从2016年末的38.22%下降至2019年末的8.67%,增速降幅超三分之二。 图片截取自齐鲁银行招股书 今年以来,银行业整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都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中小银行“补血”需求迫切。 数据显示,近四年来,齐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逐年上升,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始终维持在低位,甚至在2016年一度接近监管红线。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4%,而齐鲁银行三季度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9.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招股书显示,本次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贷款集中在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三年增长 截至2020年9月末,齐鲁银行总资产为3392.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3%,资产规模与37家上市银行相比较为靠后,与西安银行体量相当。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613.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17%。 招股书中曾披露,齐鲁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截至2019年6月末,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2.24%、15.35%,且行业不良贷率分别为6.32%和4.46%。 对此,齐鲁银行也在招股书中表示,贷款集中的行业若出现大规模衰退,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进而导致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等受到影响。 财报显示,2016年末-2019年末,齐鲁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波动,分别为1.68%、1.54%、1.64%和1.49%。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三年增长,由14.55亿元持续增加到了20.88亿元。 招股书指出,齐鲁银行前十大不良贷款客户涉及的不良贷款合计9.44亿元,占不良贷款总份额的比例为43.95%。十大不良贷款客户中制造业有5户,批发和零售业有4户,与上述的贷款行业分布基本一致。 企查查显示,该十大借款人无一例外,均曾有或现存多条失信被执行人及限制高消费记录, 各类案件未履行的被执行标的总金额高达71亿元,或对齐鲁银行不良贷款的回收与追偿造成一定困难。 下半年银行类IPO提速,排队银行剩余15家 2019年共有8家银行成功在A股上市,但今年上半年,银行类IPO俨然进入了“寒冬期”,前七个月银行无一“入场”。直到7月16日厦门银行过会才打破僵局。 截止目前,年内已有4家银行相继上会,分别是厦门银行、重庆银行、上海农商行和齐鲁银行。其中,厦门银行已于10月27日成功上市,重庆银行和上海农商行分别于8月27日和11月26日成功过会。 除上述4家银行外,目前A股门外排队的银行还有15家。湖州银行、广州银行和重庆三峡银行处于“已反馈”状态,剩余12家银行尚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
近期,监管部门向相关机构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将进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要求,不良资产转让“应按照不良资产转让法律法规和试点工作要求,压控业务风险,确保不良资产洁净转让、真实出售,严格防范虚假交易、利益输送、规避监管等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参与试点的银行包括六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参与不良资产收购的试点机构包括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符合条件的地方AMC和5家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其中,银行可以向金融AMC、地方AMC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地方AMC受让本省区域内的银行不良贷款,今后根据情况及市场需求等逐家放开地域限制。 一位AMC相关业务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地方AMC承接的动力最强,后续还要看具体的规定和不良资产折扣情况。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谈到,AMC的处置能力还有待加强,下一步应讨论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中的创新,注重对二级市场的市场培育。 对于试点的启动,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目前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还在研究和准备中,后续待开展一段时间、经验成熟后,会逐步放宽试点范围。” 探索“出表”新路径 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季末提高0.0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贷一季度末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4个百分点,信用卡一季度末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按贷款分类看,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0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1万亿元,总体来看,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仍然较大。 “近几年,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银行风险充分暴露。这对银行长期稳健经营、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有好处,但同时肯定会令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另外,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因为存在时滞,金融业的波动在下半年应该也会显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不良处置压力客观存在。”曾刚表示,面对新的情况,银行一方面要提高拨备、加大处置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借助外部力量,通过AMC等机构转让不良资产。而此次试点就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下设计的,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槛,扩大交易范围。 在现阶段,AMC作为不良资产行业的专业“中间商”,市场化债转股依然是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模式。其他例如不良资产收购清收、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基金等多元化的处置模式,整体效率有待实质性提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应加强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进一步推动不良贷款处置。王天宇认为,中小银行特别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由地方AMC处置,而地方AMC只能在省内开展业务,导致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程缓慢。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昊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不良贷款转让机制的落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大额、对公、批量,到小额、个人、单户,逐步深入,逐步落实。之前监管部门出于审慎的考虑只放开了对公贷款批量转让的业务,现在随着转让机制的成熟、不良处置机构的增多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良增多的情况出现,逐步探索多样化的不良资产转让形式,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及时缓释风险。 而在方式上,此次试点也从以往的“银行—AMC协商”模式,转为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通过一次竞价或多轮竞价方式确定唯一受让方。在通过挂牌展示只产生一个合格意向投资者时,可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批量化” 据了解,此次试点集中于两个领域的“破冰”:一是对公不良贷款转让方式的创新,拟放开单户对公不良贷款的转让;二是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性贷款。 此前,财政部和原银监会2012年发布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AMC只能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参与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银行转给AMC的组包户数应为10户以上,且AMC购入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2017年,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门槛进一步降低,批量转让组包户数由10户以上降至3户及以上。 曾刚认为,组包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但缺点在于可能会错过最好的转让时机,对银行处置效率依然有影响。试点后,交易会更频繁,处置效率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不良资产的价值。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的放开则更受关注。与对公不良贷款相比,个人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更适合批量转让。不过,受限于《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此前银行不能向资产管理公司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担心引发暴力催收等问题。而《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对这一点明确作出要求,为防范暴力催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应强化对AMC的行为管理。AMC对批量收购的个人贷款,只能采取自行清收、委托专业团队清收、重组等手段自行处置,不得再次对外转让。 事实上,近年来,对于放开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呼声很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提交了关于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个人消费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提案。 对于银行而言,个人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相对单一,主要包括清收或核销,试点数年的个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规模也较小。2019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为143.49亿元,发行总单数为29单,发行品种仅包含信用卡不良和个贷抵押类不良两类。 陈昊表示,此前,零售类不良贷款缺少转让渠道,银行只能放在表内依靠自己的力量催收,或者进行不良核销,影响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信贷投放能力。金融监管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杨瑾谈到,个人贷款如果通过转让途径进行处置,个别的转让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也有商业银行通过等量置换的方式,例如通过发放小企业贷款置换“个人经营性贷款”,改变贷款的性质,以符合批量转让的条件,但这样做需要债务人配合,而且合规风险极大,也会面临监管机构的严厉惩处。 另外,《实施方案》还强调五类不良贷款禁止转让,包括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贷款、精准扶贫贷款;“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各项贷款等政策性、导向性贷款;虚假个人贷款、个人教育助学贷款、银行员工及亲属在本行的贷款;在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中有限制转让条款的贷款等。
多地明确不良处置任务表 银行不良资产密集挂牌转让 多渠道疏通堵点 不良资产处置全面提速 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不良资产处置正全面提速。一段时间以来,监管层密集发声,警示疫后资产质量劣变风险,多渠道疏通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堵点。多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明确具体“任务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不良处置。政策推进下,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持续增强,江西银行、九江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不良资产密集挂牌转让,不良资产ABS发行数量和规模创下自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的同期最高。 疫情发生后,实体经济遭遇重创,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倍增。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预计今年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都会出现较大反弹,金融机构的坏账可能大幅增加。由于金融财务反应存在时滞,目前的资产分类尚未准确反映真实风险,银行即期账面利润具有较大虚增成分,这种情况不会持久,不良资产将陆续暴露。 “今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明显加大,速度也将加快。一是疫情影响下银行坏账增加,亟待处置的不良资产增加,二是在金融业让利实体的背景下,银行业有‘隐藏’利润的动力,从而进一步促使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加快。另外,不良处置的方式将继续多样化,监管也将更加鼓励银行及时进行不良处置。”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说。 为缓释不良风险,监管部门近来已密集部署加快不良处置,多渠道疏通政策堵点。郭树清表示,今年将加大对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预计银行业要处置3.4万亿元,去年同期为2.3万亿元。他指出,金融机构要采取更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实资产分类,充分暴露不良资产。日常监管上,不简单将不良率上升作为评判标准。要利用拨备监管要求下调腾出的财务空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 监管部门日前还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计划开展单项不良贷款向社会转移试点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试点。业内指出,这将进一步丰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特别是允许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移是一个重大突破。 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政策,明确不良处置具体“任务表”。北京银保监局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法人机构,科学合理分配处置权限,适当缩短审批流程,提高不良处置质效。此前,北京银保监局还发文提出,力争全年不良处置额明显高于前两年平均水平,努力实现2020年下半年不良贷款余额由升转降。四川推出10条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包括将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随着政策推进,机构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从处置方式上看,批量打包出售等渠道仍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流途径。其中,江西省内两家港股上市银行江西银行、九江银行近日先后宣布,在完成公开挂牌竞价程序后,与江西瑞京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不良资产转让协议,转让前债权费用合计超过80亿元。 除了核销和转让外,银行还在加快发行不良资产ABS。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今年银行业共发行了25只不良贷款ABS项目,发行金额达118.769亿元,发行机构包括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等大行及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行。 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规模,均为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的同期最高。 相比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更为多元的大行和股份行,中小行无疑面临更大压力。通过定增“配售”不良资产也成为诸多负荷沉重中小银行的热门选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已有数十家银行采取此类方式处置不良。10月9日,河北安国农商行定向募股方案获得保定银保监分局的批复,批复显示,保定银保监分局同意安国农商行定向募集股本金10000万股,每股面值为1元,投资者每认购1股,需另行出资1元用于购买安国农商银行不良资产。此前,证监会网站亦披露过多家中小银行的定向发行说明书,包括四川宜宾市商业银行、广东四会农商行、山西泽州农商行、山东诸城农商行等均在定增计划中要求认购人在认购新股份时,另行支付费用用于处置不良资产。 陶金表示,当前缓解不良压力主要是处置不良以及增加资本两种方式。接下来,监管可能会继续从这两个角度鼓励不良的处置,例如利用拨备监管要求下调腾出的财务空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以及加大银行永续债、可转债的发行,加大对银行资本的补充力度。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依然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下一步,除了批量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外,银行业也将综合运用包括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在内的多种方式,持续加大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力度。(记者 汪子旭 向家莹)
图片来自青农商行官网 8月24日晚,青农商行发布2020年度上半年业绩情况。报告宣布,2020年上半年,青农商行总资产为375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03%;实现营业收入50.44亿元,同比增加17.45%,其中利息净收入占比超75%,为38.5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 15.52%;归母净利润14.84亿元,同比上涨4.81%;但利润总额有所降低,同比跌幅3.49%,为15.53亿元。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青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2.1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6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68%,较去年同期下滑0.8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制表:搜狐财经 历史资料显示,青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呈逐年下滑态势,其中资本充足率自2017年起连续降低,已由2017年的12.89%跌至如今的12.1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2013年起便一路走低,2015-2019年较稳定在10.6%附近,但此次半年报数据显示青农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然破10%,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据2019年度各银行年报数据,截至去年年底,36家A股上市公司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31%,而同期青农商行仅为12.26%,排在36家银行中的倒数第二位,仅高于郑州银行。 在风险控制方面,报告期末,青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49%,略高于去年年底的1.46%。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新高318%,比去年年底高出7.7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9.64个百分点,处于上市银行中上水平。 在存贷款方面,据青农商行半年报数据,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个人存款余额 1354.75 亿元,较年初新增 145.94 亿元,增量刷新历史新高;公司存款余额 1009.78 亿元,较年初增幅6.61%;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为 510.61 亿元,较年初增幅11.81%;公司贷款和垫款较上年末增长12.34%,达1441.79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青农商行公司贷款的不良率由1.57%增至1.7%,不良贷款金额占比超青农商行总不良贷款30.17亿元的80%。 图片截取自青农商行半年报 按行业类别看,受疫情冲击,住宿和餐饮业成为了青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行业,其贷款规模仅为总贷款的2.09%,但行业不良贷款却占总不良贷款的7.73%,不良贷款率高达6.31%,是去年年底时该行业不良贷款率的3.6倍,不良贷款金额多出1.3亿元。 图片截取自青农商行半年报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率增幅同样明显上升,由1.6%上升至3.37%,不良贷款金额较上年末翻倍。 此外,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上升,相较上年末提升了1.07个百分点,为2.74%。 房地产业因贷款规模较大,占到青农商行总贷款量的1/4,且贷款金额较2019年度年底增加了近100亿元,因而虽然不良贷款金额增加了2.3亿,但不良贷款率只增加了0.2个百分点。 同时,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则实现了相较于上年末,不良贷款金额和不良贷款率地双双下降。 如报告所示,青农商行业务主要集中于青岛地区,且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青岛地区贷款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 94.49%。 资料显示,青岛农商银行是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批准的全国副省级城市中7家全市整体改制成立的农商银行之一,2012年6月28日挂牌开业, 2019年3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图片来源:微摄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度末增加0.03个百分点。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期表示,当前由于经济尚未全面恢复,新冠肺炎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一定时滞,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压力较大。 受疫情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引发市场担忧。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可能有所上升,但目前商业银行风控能力比较强,不良贷款率整体可控”。此外,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多部委及时出台多项针对性政策措施,不仅帮扶了企业,也坚定了金融业抗击疫情的信心,帮助商业银行化解了部分风险。 “受疫情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会有小幅上升,但风险完全可控。”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今年以来多次公开表态,稳定市场信心。同时,银保监会要求银行等机构未雨绸缪,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1月份至6月份,贷款核销规模合计4463亿元,同比上升6.1%;仅从二季度来看,贷款核销合计2917亿元,同比上升13.82%。据银保监会透露,今年全年预计银行业处置3.4万亿元,且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 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正采取多种方法补充资本,提前加大拨备提取,提高未来风险抵御能力。目前,多家银行尤其是城商行正积极提高拨备覆盖率,如率先公布中报的江苏银行拨备覆盖率从去年末的232.79%增加至246.82%,提高14个百分点。天风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从中报来看,该行营收增长较快,但净利润增速因拨备计提而下滑明显,显示该行提前应对未来资产质量压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毫无疑问,银行拨备覆盖率提高有助于抵御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也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做实资产质量分类,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贷款风险,准确做好资产分类,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同时采取多种方法补足资本,加大拨备提取,提高未来风险抵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贷款核销等举措之外,今年以来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包括与AMC(资产管理公司)达成债权转让协议、加快发行不良资产ABS(资产支持证券)等。中国华融近日表示,上半年该公司收购不良资产规模累计超800亿元,其中仅6月份就超过了500亿元。 为了减轻不良贷款处置压力,丰富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今年6月份,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拟进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根据《实施方案》,后续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贷款的区域限制会逐步放开,银行可以向全国性AMC和地方AMC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有更多不良贷款转让给AMC,此举也将进一步加快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银行不良资产ABS发行也显现出提速迹象。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已发行15笔不良资产ABS,涉及金额近70亿元,发行人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发行数量、发行金额均创下2016年试点重启以来的同期新高。(经济日报记者 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