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德生命富赢三号年金保险计划”凭借创新的产品设计脱颖而出,在“2020年金融界领航中国”年度评选活动中荣获“年度杰出财富管理保险产品”奖项。此外,在和讯网发布的“第十八届中国财经风云榜”中,“富德生命富赢三号年金保险计划”荣获“年度值得关注财富传承保险产品”奖项。 “富德生命富赢三号年金保险计划”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专为贴合客户的财务规划需求而设计,为客户在人生不同阶段提供安全稳定的资金保障。它具有交期短、满期快、支配灵活等特点。 一是“赢在速度”,3/5年交清,10年满期,满期时间更快,让客户不再焦急等待;二是“赢在高度”,年金主险的生存保险金、满期保险金可按约定转入如意宝终身寿险(万能型)万能账户,畅享财富二次增值;三是“赢在温度”,客户可根据自身财务规划按需减保领取,资金周转灵活,在客户急需用钱之时还可进行保单贷款,解决燃眉之急。 据悉,“金融界领航中国”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此次评奖,高度肯定了金融业优秀机构为行业发展所作的努力与贡献。“财经风云榜”则是财经互联网行业的权威榜单之一,一直致力于从经营战略、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层面,深度解读企业过去一年的成长历程。“富德生命富赢三号年金保险计划”此次连获两大奖项,既是对富德生命人寿产品设计水平的肯定,也是对该产品客户导向理念的认可。
如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提高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三支柱的发展尚不均衡。第一支柱政府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广覆盖低保障,仅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二支柱雇主统筹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低,增长陷入瓶颈期。因此,个人主导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未来承载着重大期望。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包括个人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个人储蓄等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其中,个人养老年金保险可以对抗市场风险、长寿风险,更好地契合了养老需求,因此被市场给予厚望。 响应监管号召 纾困养老难题 今年1月,银保监会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3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多样化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个人账户式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发展有助于实现养老金融产品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 对此,各保险公司积极行动,加大产品创新。 作为国内首家养老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旗下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养老险”)近期推出 “平安心心相连”产品系列,首期上线 “平安安之心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该产品具有收费低、领取灵活、条款清晰、产品纯粹等特点。 该产品于2020年5月1日正式上线。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安养老险公众号、平安好福利、平安口袋银行和陆金所APP等渠道线上投保,也可以在平安银行全国各大网点进行购买。 契合养老需求 财富稳健增值 具体而言,在最让消费者头痛的产品复杂度上, “安之心”设计简单纯粹,专注养老需求,并且条款描述简单,让客户能够轻松掌握规则。同时对于养老年金险的保障性和灵活性均有所兼顾。 保障性方面,“安之心”可以提供定期的年领或月龄养老年金,且管理费用较低(初始费低至1%,退保费用仅收3年)。 充分考虑到中老年人既有长期稳定养老收入的需求,又有重大疾病等短期突发状况下用钱的需求,资金长期积累常常有所顾虑。在产品灵活性方面,客户可以不定期、不定额、不定次地向自己的保单账户追加保费。而除了定期的养老年金领取外,该产品还支持客户灵活设置领取方式或退保,充分契合养老生活实际需要,在确保稳健收益的同时,也能灵活应对中老年人相对更高的意外和疾病等风险所带来的突发资金需求。 考虑到中老年人的需求,平安养老险对线上投保流程进行了大量优化,确保大部分中老年人可以顺畅地完成投保流程。同时开通了线下网点销售的方式,符合不同中老年人的支付习惯。 据悉,“平安心心相连”产品系列后续还将推出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与“安之心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实现零手续费的灵活转换(1年4次),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保险消费者。 发挥专业优势 推动产品创新 在养老年金保险方面,平安养老险此前已建立了包含传统型及分红、投连、万能等新型产品的全系列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产品。2018年,公司成为首批具备个人税延养老年金保险经营资质的保险公司,并推出三款税延养老保险产品。 据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甘为民介绍,此次推出“平安安之心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弥补了平安养老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领域的空白,也是平安养老险发挥养老的定位优势,向C端转型的重要创新举措,大力布局个人养老保险市场。 平安养老险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成立16年来专注养老市场并拥有丰富经验。公司希望凭借十多年团体养老市场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帮助更多人实现“拥有平安、幸福养老“,把“家家有平安”的美好承诺带给千家万户。
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长线资金,各类养老金的运营情况备受关注。同时,面对养老金增值保值的现实诉求,如何在备好足够厚的“安全垫”同时,管理好、用好用足这些长期资金,考验着长钱“管家”的能力。 作为我国首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平安养老险管理的以各类养老金为主的资产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并且在年金投资上已自成一套方法。在高波动市场下养老金投资有何秘诀?近日,平安养老险管理团队接受记者专访,详述万亿元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之道。 适当拉长考核周期有合理性 随着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多路养老金规模进一步充实,国内养老险公司迎来了由单一年金投资管理向专业养老资产管理机构转型的机遇。 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甘为民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安养老险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养老金第一、第二、第三支柱均有深度耕耘,在业务创新和规模上领跑行业。 第一支柱方面,平安养老险是首批获得社保基金理事会有关基本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人资格;第二支柱方面,企业年金投资规模达2300亿元,职业年金受托和投资资格覆盖目前所有已招标省市;第三支柱方面,打造“三位一体”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 甘为民建议,各个委托人、代理人可以探讨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考核规则上借鉴社保基金20年的运作经验,参考社保基金的做法,适当放宽拉长业绩的考核周期。“年金委托人或代理人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业绩波动和回撤的容忍度,通过更长期限的考核拓展资产配置的深度,配置相对更多的权益类资产,以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他说。 股债投资策略要形成配合 想要实现“投资稳健,市场领先”,最重要的是建立适应市场并符合客户资金要求的投资体系。平安养老险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在年金这一特定投资领域,公司坚持以长期、持续、稳健的投资方法论为核心,从架构、团队、系统平台和流程四个方面来打造投资体系。 黄勇认为,要坚持大类资产中性配置策略。一是以安全的成本计价类资产打底、权益仓位有稳定中枢(大约在8%至15%)、债券久期保持中性平衡(大约在1.5年至3年)。 同时,股票和债券的投资策略上要形成配合。黄勇说,如果股票上选择了进攻,债券就相对防御,与之形成配合。一般而言,尽量避免股票和债券策略同时进攻或者同时防守。 “具体到投资品种上,债券投资要做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均衡,严格控制信用风险,把组合久期稳定在中枢区间。”黄勇直言,只有在确定市场机会时才选择进攻,采用各种套利策略,来获取与市场无关的低风险收益;在股票投资上要实现仓位和结构的均衡。 权益关注三大板块 不做过多择时和仓位偏离操作 在目前高波动市场中,年金这类特殊性质的资产该如何应对? 平安养老险投资总监李志磊说,年金资产的投资管理首先应该以更长期的视角来进行大类资产的配置,发挥年金类组合负债端相对稳定的优势,通过在各类资产之间的分散投资,降低组合波动性,控制组合下行风险。 谈及具体的权益投资策略时,李志磊直言,整体秉承市场中性理念,仓位中枢上保持适度稳定,不去做过多的仓位偏离和择时操作。“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上,依靠对行业景气度的对比分析、优质个股的深度挖掘来构建投资策略。力争组合业绩净值曲线持续增长、回撤可控。” 李志磊透露,行业风格上,主要关注三大类:低估值高分红板块、消费板块及成长板块。投资经理将在这三大板块之间进行动态均衡配置。 具体来看,李志磊表示,对于低估值高分红板块,应自上而下从大类资产比较的角度出发,从逆向思考的角度选择被市场显著低估的行业或个股;消费板块中,部分完全竞争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已经形成非常强的“护城河”,消费升级趋势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得以持续,国内消费龙头公司竞争力突出,具备长期投资吸引力;科技和成长主题板块具有高波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长远来看,我国将孕育出更多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平安养老险将寻找契合当前市场主题的投资方向,分享科技成长的红利。
9月25日,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养老险”)在杭州举办“2020平安养老险年金投资客户论坛”。 论坛聚焦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最新投资策略等话题,致力于推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以及资产管理领域的专业交流。 论坛邀请了原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局长、现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中石油养老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何少锋,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等嘉宾参会。国家电网、铁路、烟草、银行等重要行业的超百家重点企业及合作伙伴参加此次论坛。 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这一业务领域,平安养老险始终遵循“专业、持续、稳健”的投资理念,在不断加强投资风控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养老金资产配置的最优组合。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养老险管理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保障及其他委托管理资产合计达1.2万亿元,累计为278万团体客户提供了企业年金及保险服务。2019年二季度以来,平安养老险围绕着投资方法论,从团队、流程、系统等几个方面重建投资体系。 截至8月末,平安养老险管理的企业年金含权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9.34%,固定收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4.07%,排名持续行业领先。 职业年金同属于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截至8月末,平安养老险管理的职业年金含权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10.80%,固定收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5.32%,分类资产业绩均大幅超越基准。 据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平安养老险2020年企业年金投资业绩排名含权益类为第五位,固定收益类第七位,均位居市场前列。 论坛中,平安养老险和参会嘉宾深入交流了公司的新战略布局、专业的年金管理和投资能力及未来发展预期。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论坛嘉宾探讨了近年养老金投资策略的变化,结合时事热点对新常态下市场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甘为民在会上表示,面对新机遇,平安养老险已做好充分准备,将继续秉承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年金+资管+保险+健康管理”的多元化平台,以养老服务、财富管理为入口,将个人的养老财富管理、商业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服务有机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养老生态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健康服务,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集保险、年金、健康服务、财富管理等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专业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和“领先的健康管理保障服务供应商”。
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中国太保旗下长江养老的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万亿元水平,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稳居养老保险公司第一位。长江养老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为全国性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业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打响养老金管理领域的“太保服务”品牌。 在刚刚公布的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受托人评选结果中,长江养老成功中选。从新疆算起,全国33个职业年金项目已完成31个项目的招标工作,截至目前,长江养老100%中选,实现全国化布局。 项目连战连捷,得益于近年来长江养老加速融入中国太保一体化、携手产寿险公司构建服务地方政府协同生态圈的战略,以“一个太保”的整体姿态,为各地政府量身定制了包含综合风险保障、养老金管理、保险资金投融资、脱贫攻坚等在内的合作计划,并用含金量极高的一站式方案,回应各地政府诉求,最终得到充分肯定。 通过对机制的完善和手段的创新,“太平洋-长江养老业务合作中心”已成为中国太保集团在分公司层面“产寿养”战略协同最有效的平台之一。 与此同时,长江养老一方面依托“一个太保”整体资源开展业务拓展,成功中选多家大型企业的企业年金受托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另一方面协助系统内其他子公司共同推进员工福利计划、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车险、企财险、高端医疗保障等业务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长江养老持续深化“一个太保,共同家园”的协同理念,以集团“百家大客户生态圈”和“太平洋-长江养老业务合作中心”为核心阵地,根植协同文化,构建协同生态,创造协同价值。 作为中国太保旗下养老金管理平台,长江养老聚焦受托、投资两大核心能力,始终以受益人利益为核心,持续完善内外部协同机制,有效提升风控能力,全面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长江养老正紧跟集团“转型2.0”战略引领步伐,从高速发展进入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固守本源,以进固稳,不断深化融合共生的协同发展模式,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型养老金管理公司”迈进。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受挫的三大原因 《中国证券报》专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承担了较重的养老负担,应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进行制度整合、减轻企业缴费负担。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应从过去的“短炒、赚快钱”逐渐转向以养老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长期投资模式。 未来,我国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巨大。但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及专业护理质量的低下,仍是制约养老院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应推动养老行业统一标准落地实施。 减轻企业缴费负担 中国证券报:我国近年来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凸显,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可以借鉴发达经济体的哪些先进经验? 董登新:西方国家应对养老金缺口,通常做法大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定位是“底线保障”,而非“充分保障”,主要目的是防止老年贫困,这使得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替代率较低,财政压力较小。然而,在我国,人们过度依赖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这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被界定为“充分保障”,“第一支柱”被迫承担了较重的养老负担。 二是欧美发达国家已构建了协调、平衡发展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它们拥有庞大的第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储备。以美国为例,美国3亿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结余不足3万亿美元,而美国第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储备规模却高达32万亿美元。然而,目前我国14亿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结余约为6万亿元,而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余额仅为1.8万亿元。 三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男女退休年龄已统一至65岁以上。比如,美国男女退休年龄早在1935年就确定为65岁,目前为66岁,2027年将延长至67岁。这不但延长了工作缴费年限,而且缩短了养老金支付年限。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仍采用1951年的退休年龄标准:女特种工45岁,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 四是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正常年限一般维持在30年以上。比如,美国为35年,有利于增大公共养老金积累,均衡代际负担。在我国,由于最低缴费年限只有15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部分参保人在缴费满15年就中断缴费或停止缴费。尽管我国设立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但效果一般。 中国证券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发展较慢,症结在哪儿?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董登新:早在1991年我国就提出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但至今为止,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仍呈现“第一支柱独大”“第二、三支柱弱小”格局。尤其是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发展严重滞后、规模狭小,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第一支柱的高缴费率、高替代率,挤压了第二支柱发展的制度空间。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总缴费率已从过去的28%降至目前的24%,但企业缴费负担仍然偏高。 二是企业年金退休提取的较高税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参加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提取企业年金必须按综合所得执行7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且没有起征点和免征额,没有6项扣除,就直接将企业年金提取额完全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说,企业年金提取的个人所得税高于工薪所得税。 三是我国传统的薪酬体系及人才激励机制看重现金工资、对福利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首先,要进行制度整合、减轻企业缴费负担。比如,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可从16%进一步降至12%,并将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三金合一”,打造高起点、中国版401(K)计划,做大做强第二支柱养老金储备;其次,降低企业年金提取税负;最后,要加大职工福利宣传,鼓励人才竞争。 家庭理财应转向长期投资模式 中国证券报:个人养老金产品由于收益率低等问题吸引力并不强,应如何进行改善和优化? 董登新:个人养老金产品属于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它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收入时期,人们习惯于银行存款,尚无养老保障意识;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必须转型升级。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完全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压力较大。按照养老保障三方分担原则,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也应进入家庭理财的资产配置中来。因此,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应从过去的“短炒、赚快钱”逐渐转向以养老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长期投资模式。 同时,应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开发大量公募类、权益类、长期理财产品,充分满足家庭或个人股权投资及长期投资的理财需要;另一方面,引导股民通过购买公募基金、资管产品、个人养老金间接参与股市投资,这样有利于A股“去散户化”,进而做大做强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群体。 此外,应大力发展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一方面要加大国民养老教育与家庭理财导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产品研发及业务创新上,要将养老功能充分融入金融产品,大力开发公募类、股权类、长期投资(理财)产品,将更多家庭财富转化为私人养老金储备。 推动养老业统一标准落地实施 中国证券报:在人口老龄化预期下,未来养老产业会迎来哪些风口? 董登新: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5亿人,从养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5亿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从老年消费品需求来看,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是最基本需求,作为提供专属产品的企业,如何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加人性化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方面日本、德国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从老年专业护理需求来看,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大约有2.5万家养老院,其中,床位数不足100张的养老院高达2万多家,占比近一半;床位在500张以上的养老院仅500多家。 从硬件方面来看,建立一家养老院没有太大困难,但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及专业护理质量的低下,仍是制约养老院发展的最大因素。 目前,在高端养老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不过,在中低端养老院尚未形成知名度高的连锁大品牌,养老行业统一标准落地实施仍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证券报:随着人口结构的演变,将利好A股市场的哪些板块? 董登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人口结构不再年轻,但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纵深,是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最大商机。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除了硬核高科技,国内大品牌、大宗消费品将成为A股市场最受关注的投资板块。比如,家庭与社区智慧养老、人工智能、医养结合及相关养老服务、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 金融机构要抓住市场机遇,加大公募类、股权类、长期类投资产品(包括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适当引导个人及家庭理财走向以养老为目标的长期积累、长期投资的模式,加速推进A股“去散户化”进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承担了较重的养老负担,应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进行制度整合、减轻企业缴费负担。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应从过去的“短炒、赚快钱”逐渐转向以养老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长期投资模式。 未来,我国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巨大。但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及专业护理质量的低下,仍是制约养老院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应推动养老行业统一标准落地实施。 减轻企业缴费负担 中国证券报:我国近年来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凸显,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可以借鉴发达经济体的哪些先进经验? 董登新:西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通常做法大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定位是“底线保障”,而非“充分保障”,主要目的是防止老年贫困,这使得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替代率较低,财政压力较小。然而,在我国,人们过度依赖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这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被界定为“充分保障”,“第一支柱”被迫承担了较重的养老负担。 二是欧美发达国家已构建了协调、平衡发展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它们拥有庞大的第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储备。以美国为例,美国3亿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结余不足3万亿美元,而美国第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储备规模却高达32万亿美元。然而,目前我国14亿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结余约为6万亿元,而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余额仅为1.8万亿元。 三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男女退休年龄已统一至65岁以上。比如,美国男女退休年龄早在1935年就确定为65岁,目前为66岁,2027年将延长至67岁。这不但延长了工作缴费年限,而且缩短了养老金支付年限。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仍采用1951年的退休年龄标准:女特种工45岁,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 四是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正常年限一般维持在30年以上。比如,美国为35年,有利于增大公共养老金积累,均衡代际负担。在我国,由于最低缴费年限只有15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部分参保人在缴费满15年就中断缴费或停止缴费。尽管我国设立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但效果一般。 中国证券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发展较慢,症结在哪儿?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董登新:早在1991年我国就提出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但至今为止,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仍呈现“第一支柱独大”“第二、三支柱弱小”格局。尤其是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发展严重滞后、规模狭小,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第一支柱的高缴费率、高替代率,挤压了第二支柱发展的制度空间。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总缴费率已从过去的28%降至目前的24%,但企业缴费负担仍然偏高。 二是企业年金退休提取的较高税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参加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提取企业年金必须按综合所得执行7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且没有起征点和免征额,没有6项扣除,就直接将企业年金提取额完全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说,企业年金提取的个人所得税高于工薪所得税。 三是我国传统的薪酬体系及人才激励机制看重现金工资、对福利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首先,要进行制度整合、减轻企业缴费负担。比如,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可从16%进一步降至12%,并将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三金合一”,打造高起点、中国版401(K)计划,做大做强第二支柱养老金储备;其次,降低企业年金提取税负;最后,要加大职工福利宣传,鼓励人才竞争。 家庭理财应转向长期投资模式 中国证券报:个人养老金产品由于收益率低等问题吸引力并不强,应如何进行改善和优化? 董登新:个人养老金产品属于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它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收入时期,人们习惯于银行存款,尚无养老保障意识;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必须转型升级。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完全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压力较大。按照养老保障三方分担原则,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也应进入家庭理财的资产配置中来。因此,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应从过去的“短炒、赚快钱”逐渐转向以养老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长期投资模式。 同时,应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开发大量公募类、权益类、长期理财产品,充分满足家庭或个人股权投资及长期投资的理财需要;另一方面,引导股民通过购买公募基金、资管产品、个人养老金间接参与股市投资,这样有利于A股“去散户化”,进而做大做强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群体。 此外,应大力发展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一方面要加大国民养老教育与家庭理财导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产品研发及业务创新上,要将养老功能充分融入金融产品,大力开发公募类、股权类、长期投资(理财)产品,将更多家庭财富转化为私人养老金储备。 推动养老业统一标准落地实施 中国证券报:在人口老龄化预期下,未来养老产业会迎来哪些风口? 董登新: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5亿人,从养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5亿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从老年消费品需求来看,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是最基本需求,作为提供专属产品的企业,如何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加人性化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方面日本、德国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从老年专业护理需求来看,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大约有2.5万家养老院,其中,床位数不足100张的养老院高达2万多家,占比近一半;床位在500张以上的养老院仅500多家。 从硬件方面来看,建立一家养老院没有太大困难,但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及专业护理质量的低下,仍是制约养老院发展的最大因素。 目前,在高端养老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不过,在中低端养老院尚未形成知名度高的连锁大品牌,养老行业统一标准落地实施仍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证券报:随着人口结构的演变,将利好A股市场的哪些板块? 董登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人口结构不再年轻,但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纵深,是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最大商机。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除了硬核高科技,国内大品牌、大宗消费品将成为A股市场最受关注的投资板块。比如,家庭与社区智慧养老、人工智能、医养结合及相关养老服务、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 金融机构要抓住市场机遇,加大公募类、股权类、长期类投资产品(包括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适当引导个人及家庭理财走向以养老为目标的长期积累、长期投资的模式,加速推进A股“去散户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