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明确了延期的具体时间点。 记者获悉,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发《关于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决定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均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 业内认为,考虑到企业还本付息期限过于集中,企业也尚未完全走出经营困境,生产周转活动仍然存在一定阻碍,两项计划的延期有助于延缓企业财务负担,进一步夯实经营基础。 “受疫情影响,很多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大,它们是千万个家庭的支柱,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近日,央行行长易纲在新年致辞中表示。目前(截至2020年底),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对银行奖励政策持续 由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加以帮扶,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知内容显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方面,对于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继续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 其中,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的延期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延期贷款本金的1%给予激励,激励资金总额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同一笔贷款多次延期的,只在首次延期时享受激励措施。 在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继续给予优惠资金支持,支持范围为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新发放且期限不小于6个月的贷款,支持比例为贷款本金的40%,资金总量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再贷款额度内。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最新中央银行评级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的贷款,仍由放贷银行管理,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的优惠资金支持,放贷银行应于收到资金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 “有就比没有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原先就在用,现在又额外有了奖励。”一位地方法人银行副行长对记者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商业银行要多措并举落实好两项工具的延期要求。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更多将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银行在拥有更大自主权的基础上,应多措并举落实好两项工具的延期要求。同时,商业银行应尽早启动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摸排,一户一策,对尚未走出疫情影响但自身经营向好的企业,积极采取针对性办法协商延期的时间和方式。对本身已经出现较大经营问题、不符合政策支持且无法缓解风险的企业要及早采取措施,做好潜在不良资产的应对和清理。 平滑资产风险 “宏观上看,两项工具在支持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也将银行的不良问题进行了延后。微观上看,部分本身存在问题的企业因为疫情影响也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自动出清。因此,在延期方式和期限上,银行可以与企业协商确定,有助于增强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弹性和灵活度,平滑资产风险的暴露。”梁斯认为。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6%,较上季末增加0.02个百分点。 此外,市场也在担忧,延期政策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出现滞后效应。从作为前瞻性指标的关注类贷款来看,2020年以来关注类贷款并未持续攀升,资产质量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1万亿元;二季度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9万亿元,三季度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8万亿元。 在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看来,政策不会对银行经营形成较大影响。他日前表示,在已经实现的延期贷款中,仅少部分存在实质性风险,且部分银行2020年“以丰补歉”已作出相应准备。在继续延期的安排下,信用风险将进一步缓释,起到“以时间换空间”的效果。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监管部门在调整拨备、支持补充资本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银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三类资本工具余额4.2万亿元,拉动资本充足率上升2.6个百分点。 2020年12月31日,在银保监会披露的答复九三学社“关于着力应对疫情对中小企业偿债压力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的提案中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在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准确性提升、资产质量较充分揭示的基础上,考虑国内经济形势等因素,及时研究适度下调贷款拨备监管要求的可行性。另外,持续推动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记者从度小满金融获悉,公司12月31日宣布启动“小微加油站”计划,为全国小微企业主提供总额10亿元的低息贷款,日利率0.01%,年化利率3.65%,贷款无需抵质押担保。 度小满金融称,即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新注册使用度小满金融信贷服务的22至55周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均可凭个人身份证件及营业执照通过度小满金融APP在线申请,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低息贷款用于生产经营。 为帮助小微企业主缓解资金周转难题,2020年以来,度小满金融与金融机构合作,累计为小微企业主提供3000亿元无抵押信用贷款,其中四成以上的企业主雇佣员工人数在5人以下。 度小满金融称,公司能够为小微企业主提供低息贷款,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模技术建立起的风控能力。在个人信用基础上叠加企业信用画像,利用图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企业互联网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提高小微企业主画像精准度,以AI算法智能识别30多万个风险指标。
发行小微金融债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常态化的融资渠道。《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12月30日,今年以来共有40家银行合计发行了51单小微金融债,发行规模共计3732.8亿元,而去年全年为2048亿元,同比增加82%。 具体来看,今年3月份的发行规模最多,共有3家商业银行集中发行了14单小微金融债,合计规模达1300亿元。 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薄弱,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面临较大的资金问题,监管层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给予高度重视,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推动地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因此,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债今年的发行呈现爆发式增长。 2月26日,银保监会在通气会上表示,将会同央行研究增加支小再贷款和加大银行小微金融债发行力度,以引导银行增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用于发放小微贷款。从目前的进度来看,今年全年小微金融债发行规模已经远超计划。 9月14日,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1月份-8月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投放14.4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 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行小微金融债一方面拓宽了银行资金的补充渠道,能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发展,积极为小微企业纾困,共克时艰;另一方面发行小微金融债缓解了商业银行资金压力,降低存款揽储的资金成本,优化财务结构,解决商业银行存贷款不平衡的问题。 从发行期限来看,小微金融债发行期限以3年、5年为主。从发行利率来看,2019年,小微金融债发行票面利率在3%-4%之间,而今年以来票面利率大多维持在2%-3%之间。其中,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于4月17日发行的小微金融债发行利率为今年最低,为1.99%。而稠州银行发行的小微金融债发行利率为今年最高,为4.1%。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发行小微金融债的银行多以股份行、城商行为主。年内发行小微金融债的国有大行仅有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和农业银行两家,另外还有13家股份制银行、15家城商行和10家农商行。其中发行规模最大的为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共发行了5单合计规模800亿元的小微金融债。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挑战,纾困小微企业,不仅是银行普惠金融的主战场,也是今年两会期间的重要议题。发行小微金融债逐渐成为银行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手段。通过发行小微金融债这一市场化的方式,可打通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和小微信贷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生产资金来源,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邓宇认为,明年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的力度可能会更大,特别是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由于普惠金融的考核加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小微金融债的发行需求也会不断加大。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这句话在金融业流传了十年之久。 如今看来,银行没有被外界改变,但在外界的压力之下,自己改变了自己。 拥抱移动互联的大时代,向互联网转型也就成了近年来银行开展自我革新的第一步。 不仅是银行,互联网转型已成为当下所有企业面临的一道坎,也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下的又一大市场机遇。当然,作为整个商业活动背后的金融机构讲,将显得更为关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市场经济提供“粮草”,是金融机构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近日,浙商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刘龙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对外清晰地讲述了,浙商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后的平台化服务战略。 刘行表示:“去年11月,我行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确立并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提出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打造‘科技+金融+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跨界融合资源,构建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全视角、全流程的价值服务。” 从整体外部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叠加金融监管全面趋严,客户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业陷入行业性低估值状态仍将持续。任何一家银行在面对这种外部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都不可能,也不能够一成不变。 浙商银行成立于2004年8月,因地处浙江杭州,有着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经验。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近年来不断以金融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为引领,主动拥抱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的颠覆性革新,也较早开启了创新金融科技应用的转型。 1平台化服务战略,助力小微企业“融资难” 以发展金融科技和探索商业模式做支柱,试图用“平台化服务战略”去打开后移动互联时代的金融创新大门。 浙商银行自成立之初就嗅到了互联网的线上机遇,并先于行业在金融创新上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重新梳理业务资金的脉络,让资源在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作用。 刘龙表示:“我们把各种各样的不能当期使用或能用,不能较快变现或能变现,流动性较强或较弱的资产,打包放在一个“池子”里面,进而生成一定的额度,由银行来提供流动性。不仅解决了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配,也解决了它在品种上的错配。” 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信用担保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相较于大企业均较薄弱,它们也迫切地需要一批能为其提供投融资贷款及资金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 浙商银行发挥互联网基因和小微金融标杆的优势,以化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为重点,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尽可能地实现批量服务的最大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浙商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较2017年接近翻番,占各项贷款比在18家全国性银行中位列第一。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36万户,设立有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达182个,带动就业500万人次。 再结合此前的招股书披露数据,浙商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中约有九成贷款业务是面向微型企业和个人经营客户。 可见在小微企业的扶持上,浙商银行的力度是长久且逐年在加大的。 浙商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包容,除了技术和平台的优势之外,主要还是在于经过十多年的沉淀积累,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小微企业业务经验。 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必须具备把控风险的能力。 对此,刘龙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道,浙商银行小微企业较低不良率的背后有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什么样的客户决定了(业务)风险大小的基础,尽可能获取一些高质量的客户,然后去做一些比较“辛苦”的业务。 第二,依托于优质的核心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跟核心企业合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便更了解它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通过跟他们的合作共同维护、建设、深化和发展产业链生态圈。 第三,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来对上下游的企业进行服务,实现小额、分散的授信目标。 第四,运用区块链技术,让生态圈里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客户能够更多地看到真实的经营情况,让大家更重视自己的信誉。 2小步快跑,资产迭代优化下的成长动力 浙商银行作为一家年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于2016年和2019年在H股和A股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13家在A+H股上市的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6月末,浙商银行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设立有260家分支机构,实现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全国主要城市群的覆盖。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浙商银行集团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万亿大关,到达了20530.99亿元,比上年底增长了14.01%;负债总额19227.04亿元,比上年底增长了14.94%。 的确,仅2万亿资产的浙商银行,在9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属于规模最小的一家。在规模总量上和其他同类银行没有可比性,但从规模增速来看,当前的资产总额相比于2015年底已实现了99.00%的增幅,远高于其他同类商业银行的平均增速。 银行作为实体经济支柱,尤其在当下传统商业向互联网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尚未稳定,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大。“稳”字当头,已经成为特殊背景下,所有银行家在做经营决策时该权衡的第一要素。 浙商银行近年来资产规模的大幅攀升,并非为了扩张而盲目求大,这背后资产质量的持续稳定才是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据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40%,低于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仅有1.11%,而平台化业务的不良更是低至0.3%左右。拨备覆盖率208.76%,比上年底下降12.04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略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资本充足率为13.43%,也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从英国《银行家》杂志在7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排名看,浙商银行以一级资本、总资产计算均位列榜单第97位。自此,浙商银行成功跻身“全球银行百强”之列。 但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情况来看,浙商银行尚有欠缺和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浙商银行A股收盘价4.07元人民币,相较于上市时4.94元/股的发行价,下跌了13.4%。H股收盘价3.820元港币,相较于上市时3.143港元/股的发行价,上涨了21.54%;但相比于A股上市之日的4.036港元/股,同样下跌了22.13%。 近年来,浙商银行的业绩增速有所放缓,同时也是整个大环境下的银行业共性。 对此,刘龙也坦言:“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让利于实体经济,让利于小微企业,营业收入没有与资产投放一样同步增长。这既是银行业帮助企业降成本的现实情况,也符合浙商银行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的实际。”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二级市场的股价看,,当前市场上有1.8倍PB(市净率)的招商银行,1.85倍PB的厦门银行,和2.1倍PB的宁波银行……而上市银行的平均PB在0.7上下浮动,浙商银行的PB也才0.76,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银行的低估值已经持续了若干年,也将是一个常态。浙商银行如果仅依赖于“平台化服务战略”,想在短期内提升估值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压力。 但长期来看,当前平台化服务模式下业务仅0.3%左右的不良率,如果能一直持续稳在较低的不良率,让市场看到平台化相关业务在获客、风控方面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那么,浙商银行的估值一定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如果不追逐短期利益,将眼光放长远来看,浙商银行还是一个成长潜力较大的商业银行。 创新金融的目的不在于去做无用的创新,而是为客户解决问题,提高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商业活动赋能,为实体经济运送“粮草”。 资产质量的稳健为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金融创新又反哺“平台化服务战略”的迭代优化,进而再次获取较为优质的客户资源。 浙商银行着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大笔资金用在小微企业的扶持上,既符合当下扶持小微企业的国家战略,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以相对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和高效的平台化服务,进入了“金融+科技+行业+客户”的平台化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以来,不少中小银行大胆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浙江稠州银行就是其中之一,今年该行从小微企业贷款的痛点和难点切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稠州银行披露的11月主要经营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0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2%,增速较各项贷款高出8.75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是行业普遍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为抵押物评估价的七折至六折,甚至更低。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获贷成数越高越好,但银行需要考虑风险管理要求,高折扣的抵押一旦出现逾期,处置难度和处置时间成本都很高。 绍兴金点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光钧就碰到这样的难题。今年疫情期间,该公司及时将负责外贸的团队转至国内市场,由于公司供应链成熟,总体订单量不降反增。但问题偏偏来了——业务逆势而增,去银行贷款,反而有不少银行心存顾忌,他曾经联系过几家银行,抵押成数最高只有七折,抵押出去后资金仍然有缺口。 稠州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毕光钧,针对他的情况,推荐了“抵全贷”产品,解决了企业的难题。据悉,该产品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主要根据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实际资金需求,最高可给予借款人抵押物评估价值100%的贷款额度。 在创新产品的同时,为减轻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稠州银行积极推进无还本续贷,降低融资成本。 截至11月末,稠州银行累计实施延期偿还的贷款本金(含无还本续贷)为80.37亿元,涉及户数7867户。在融资成本方面,今年以来该行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19年下降0.81个百分点。 稠州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将持续迭代优化小微产品体系,为个人创业者、市场经营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从创业到发展壮大的全方位、多角度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单列信贷计划、无还本续贷和差异化定价,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支持力度,还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加快线上化产品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切实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在这一时期,金融业应当继续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12月24日,在第266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郭新双,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和春雷分别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视角展望“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改革情况。 邮储银行:用心用力用情用技服务小微“三农” “自成立以来,邮储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定位,用心、用力、用情、用技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郭新双说道。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以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公司贷款2.9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4.3万亿元,个人消费贷款3.2万亿元。 一直以来,依托遍及城乡的近4万个营业网点和长期扎根田间地头的4万名信贷员队伍,邮储银行扑下身来深耕普惠金融。据介绍,自小额贷款业务开办以来,该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近5万亿元,服务3000多万人次、超1000万位客户,笔均15万元,放款总额和服务客户数量都居行业前列。截至9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902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4%。 疫情防控期间,邮储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纾困力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小微金融服务出台八方面、20条具体措施,在绩效考核、奖励费用、尽职免责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主动为小微企业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今年前9个月,该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64个基点,为小微客户让利约40亿元。疫情发生以来,该行已经为普惠小微客户办理延期贷款超过240亿元。 聚焦小微、服务“三农”,仍然是邮储银行在“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任务。未来,该行将提供覆盖面更广的综合服务。例如,搭建“邮储经营”线上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金融和“进销存、人财物”等非金融管理服务,在提供“融资”服务外,提供“融商”支持。同时,加大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应用,加快外部数据对接,搭建完善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破除与小微企业的信息壁垒,减少对抵押担保物的依赖,通过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定价,让小微企业享受到提供价格更优的融资服务。另外,该行还将通过打造丰富多层的线上产品体系、推广移动展业和线上支付等服务功能,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邮储银行充分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发挥长期服务“三农”形成的体制、机制、资金、队伍、客户等优势,累计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投放各种贷款超过1万亿元。近三年,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年均增速超30%。截至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38万亿元,占全行各类贷款的四分之一。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金融服务;发挥资金优势,继续加大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融支持;发挥人员队伍优势,为广大农村地区送去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发挥专业优势,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服务。 此外,邮储银行还将强化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发展零售金融,助力城乡居民实现美好生活;着力发展公司金融,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项目等。 中再集团:突出再保险优势服务双循环 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多处提及保险。“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将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且具有国际化的突出属性,理应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 和春雷在发布会上表示,一方面,要推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国内大循环,例如推进巨灾保险、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保险、农业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新产品开发,推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管理平台研究和建设,助力行业加快弥补保障缺口,更好地服务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海外风险保障能力、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再集团积极发挥旗下英国桥社保险集团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打造境内外协同平台,不断引入清洁能源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等国内急需的综合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将国际的先进技术、业务经验和专业人才反哺国内市场,助推我国保险业转型升级。”和春雷介绍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对于保险业而言,加快数字化转型也是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春雷也谈到,中再集团将全面加强与其他行业跨界数据融合,打造再保险产业互联网新生态和开放式创新模式,探索价值增长新路径,在产品研发、精算定价、防灾减损等方面赋能行业更好发展。 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依据国际经验来看,保险需求将会快速增长。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业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如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好再保险联系国内和国际保险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十分重要。 从中再集团的实践来看,和春雷表示,一方面,中再集团在服务“六稳”“六保”、支持灾害治理体系建设、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振兴、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中再集团坚持国际化发展,发挥双向循环助推器作用,在持续推进海外布局的背景下强化服务“一带一路”能力,并加强国际反哺国内。据和春雷介绍,中再集团承保了国内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等巨灾风险的主要再保险业务,在80%的地方巨灾保险试点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已经成为国内巨灾再保险保障的主要提供者,还与中国地震局合作迭代开发了中国地震巨灾模型3.0版本,并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中国台风的巨灾模型。 此外,中再集团在清洁能源险、网络安全险、政治暴力险等领域不断引进国际成熟的综合风险解决方案,将国际先进技术、业务经验和专业人才反哺国内市场发展,助推国内保险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会议确定,一是明年一季度要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且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地方法人银行,继续按贷款本金1%给予激励。二是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今年底适当延长。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贷款本金40%给予优惠资金支持。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3月1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经过延期,此项政策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6月,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增强货币政策精准性、直达性,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确保直接惠及中小微企业。 在前期延期的基础上,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为何再度延期?国常会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加以帮扶。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上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稳步回暖,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回升,但经济恢复的态势还不十分稳固,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部门特别是小微企业仍将面临较大困难。国常会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小微企业信心。 “国常会决定延续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体现了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适当延长政策期限有助于小微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助力实现“六稳”“六保”。 此外,有专家表示,这也有利于避免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退出的负面影响,继续支持部分恢复情况较差的行业,这与相关部门落实政策“不急转弯”的要求相一致。 按照此前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根据此次国常会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贷款本金40%给予优惠资金支持。 温彬表示,目前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较大,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抵押担保,负债成本相对偏高的地方法人银行更是如此。上述支持政策则将显著改善这一现状,有利于提升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积极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实践证明,近半年时间里,这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有力引导了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延期,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合计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惠及50万家小微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在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和让利实体经济力度的背景下,银行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对此监管已有充分预估,并频频提示风险,要求银行机构做好应对准备。 在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期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后续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此次延续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强调在市场化基础上做到应延尽延。对于暂时遇到经营困难、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延续政策给予了企业更大的恢复空间。但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企业而言,该暴露的风险还是要暴露。”他表示,随着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传导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信用风险上升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在银行体系可接受可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影响银行业稳健运行。从长远来看,随着上述政策落实,部分企业经营可能好转,银行面临的中长期风险或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当前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前三季度,银行业新提取拨备1.5万亿元,同比多提取2068亿元;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1.7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177%,商业银行资本净额23.8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