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明 (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实录) 1、“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官僚主义仍较突出,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多发。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群众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应予重视。” 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挑战的自我诊断。 2、“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注:这是今年的总体目标任务,有一些定量指标。例如新增就业人数要比去年低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比去年高0.5个百分点,CPI涨幅也比去年高0.5个百分点。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 3、“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注:这对为什么今年不设置经济增速目标进行了解释。今年淡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与六保的要求。事实上,六保已经成为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兜底民生,主要靠四方面政策发力。一是以转移支付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新增的两万亿财政资金;二是要通过宏观政策与转移支付保护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这是中国解决居民就业的最重要渠道。只要市场主体能够稳定,那么就业就能稳定,只要就业能够稳定,那么民生就能兜底;三是货币政策要充分与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相互配合,保障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高货币政策向基层传导的效率;四是积极有为的就业促进政策,包括如何解决重点人群(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为失业人员提供救济以及再就业再培训服务等。 4、“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注: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意思是3.6%是底线,这给赤字率提供了一定的向上弹性。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人民币,略低于笔者之前的预期(1.5万亿元)。这两笔资金的用途特别指明全部给地方,且首先用于减税降费、降租降息、扩大消费,其次再用于扩大投资。转移支付的色彩非常鲜明。 5、“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注:今年没有给M2增速设立年度目标,原因之一是M2增速通常是在年度经济增速基础上设定的。既然没有设定年度经济增速,设定M2增速就面临不确定性。M2增速4月份已经超过11%,而去年均值仅为8%上下。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企业传导的效率,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6、“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注:六保内部也是有逻辑关系的。保就业的前提之一,是保市场主体。如果市场主体受到冲击过大,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为什么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都是保市场主体的深层次原因。 7、“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注:这是减税降费的具体目标。 8、“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注:中央财政增加2万亿、地方专项债增加1.6万亿,共新增财政资源3.6万亿,占到GDP的3%左右。新增财政资源力度低于笔者之前的预期(GDP的5%左右)。“两新一重”将成为今年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这里提到要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这是试图避免2008年4万亿之后“国进民退”现象的重演。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这也是试图避免2008年4万亿之后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然而要做到这两点,还需要进一步的配套措施。 (本文作者介绍: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 新时代证券潘向东团队 正文: 经济增长的隐含目标代替具体数值 继续淡化经济增长具体数值目标,坚守底线思维。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改成区间目标,2020年经济增长不设置具体数值目标,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淡化经济增长是大趋势。同时,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路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现在与2008年是完全不一样的,2008年的危机是流动性危机引起,最后传导到实体经济,随着各国央行的出手,流动性危机化解,实体经济随之恢复,刺激政策的出台随之见效。现在这场危机是因为疫情引起,未来疫情如何演变均是个未知数。为此,政策的推出具有底线思维,即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突出底线思维,保就业稳企业 本次政府报告的底线思维体现在保就业上,保就业就需要稳企业,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整个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超3.6%,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预计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此外,还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这样的话,实际赤字率在8.5%左右。和其他疫情国家赤字率动辄10%以上相比,我国的实际赤字率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了政府债务存在约束。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今年将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宏观上,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由于今年经济增速较低,这个论述没有太多增量信息,重要的是,报告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明显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微观上,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等等。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外贸外资同样是为了保就业稳企业。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中美经贸摩擦恐长期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技术交流、外贸的困难加大。不过,我国对外开放空间仍很大,可以加大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对冲中美经贸摩擦。具体内容上,通过各种措施,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帮助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报告指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报告还特别提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尤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保障。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 弱化经济刺激,稳内需 今年经济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保就业、稳企业,没有就业,居民就没有收入,扩内需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只要做好了保就业稳企业,内需自然会得到恢复。 推动消费回升的线索。整体而言,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促消费政策力度没有显著超预期的地方,促消费的几条线索在于:(1)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这是从根源上促消费,国内疫情已经对一季度经济造成了损伤,企业通过降薪裁员将压力转移到居民部门,居民收入、消费意愿亦会承压。(2)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3)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旧改与地产竣工周期回升形成共振,对电梯、停车设备、物业管理、水电气路改造、供暖、公共设施建设等行业有直接带动作用,同时旧改还可能带动居民自发进行房屋装修,对家电、家居、建材等行业可能会有间接拉动作用。(4)支持受疫情影响大的薄弱环节消费。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5)扩张有效供给。如果说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面临的是收入与房子的约束,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那么高收入阶层居民则面临的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约束。《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扩大有效投资,不一样的基建刺激。2020年前4月,地方专项债发行较往年显著前移,4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转正,在资金层面上,2020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无论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都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老基建方面,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新基建方面,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整体来看,本次基建刺激与2009年不同:其一,刺激力度不算大,没有看到明显信用扩张的迹象;其二,更加强调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投资方向;其三,对待老基建,也是要做到宁缺毋滥,不留后遗症。 (本文作者介绍: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5月22日,总理做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经济不再设GDP数字目标、减税降费力度、房地产政策超预期,特别国债低于预期,货币政策表态符合预期。 不再设经济增长数字目标,政策目标从拉动经济转向稳定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前,市场对今年设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有过讨论,大部分认为应该设立目标,有利于地方政府保持“奋进”、有努力方向;但今年我国首次不再设经济增长具体目标,原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提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将主要工作重点放到就业上,要求新增就业900万,并提高了调查失业率(6%)和登记失业率(5.5%)。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在一季度GDP增速转负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200多万的就业,今年保就业(900万)的任务大概率是能够达成的。今年对进出口的表述是“促稳提质”,跟前几年的表述主要不同是“促稳”,稳定进出口对于外贸行业的稳就业至关重要;由于二季度外需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出口企业相关就业压力将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从3月失业率来看,3月失业人数大概为1500多万(6*261=1566万人),外贸占全部就业比为23%,可得外贸失业人数为360万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外贸相关失业人数为460万人左右。 广义财政赤字总规模高于去年3.9万亿;今年财政中央转移地方力度加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为3.6%(赤字规模为3.6万亿),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市场普遍预期为1.5万亿),减税2.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总计10.85万亿,比去年增加3.9万亿,关于杠杆率的表述也取消了去年的“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其中,赤字率设定为3.6%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今年地方财政预计减收8000亿到9000亿元(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两会上表示),根据计算3.6%赤字率所对应的赤字规模大于去年8400亿元左右(假定今年名义GDP增速为5.5%),正好弥补了这部分减少。今年财政中央转移地方力度加大,除了赤字规模的8000多亿外,还有特别国债也将全部转移至地方政府;而中央层面支出中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则要压减超过50%,政府要过“紧日子”。 货币政策将服务于实体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预计M2增速应该在10%以上,社融新增量不会低于26万亿(存量同比增速11%以上)。同时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并且要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这里所说的“利率”是指贷款利率,不仅要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同时也会进一步降低LPR,预计将会采取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 深化改革,提高民企参与度;房地产政策小幅放松迹象。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是为了避免2009年4万亿之后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房地产政策有小幅放松迹象,相对于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因城施策”的表述;另外,老旧小区改造规模从2019年的1.9万个,增加到3.9万个。 (本文作者介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1万余字,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篇幅最短的,但所透露出的民生关切却殊为强烈、深厚。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通过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严峻挑战下,中央释放出千方百计保民生的强烈政策信号。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点有哪些?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报告提出,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副院长鲁友明说,此次疫情暴露出重大疫情预警不足、公共卫生人才缺乏、医疗应急能力有限等问题。要着手加强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撑,在疫苗研制、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布局。同时,补足基层防疫短板,更好地服务最广大的群众。 记者点评:生命至上!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随着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资金的落实,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将在制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推进。 如何全面优先稳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 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已经充分体现就业优先。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落实财政补贴、减税降费、降低民企融资门槛、执行好社保减免等措施,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目标。 记者点评:“全面优先”“千方百计”是稳就业政策响亮的形容词。作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对稳就业的高度重视。各种社会政策以及财政、货币、投资等经济政策聚合发力,努力对冲疫情影响。而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则体现了政策的扎实与可操作性。 如何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健全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 报告提出,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今年除了要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任务,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也都要在上半年完成。下一步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记者点评:在剩下200多天的时间里,要确保剩余5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虽然目标数量不算多,但他们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既要啃下脱贫“硬骨头”,又要完成疫情“加试题”,还要注意巩固脱贫成果,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如何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阶段性目标? ——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报告提出,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说,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落实垃圾分类,加大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形成污染防治闭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建议,要守住生态红线,统筹考虑自然生态要素,深入开展水土修复行动,进行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 记者点评:在疫情冲击下保持决策定力坚持环境治理,十分不易。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到新的阶段。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成为今年生态治理的任务重点。 如何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报告提出,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说,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到限制,一些群众异地就医报销遇到困难,推动直接结算工作十分紧迫。此外,政府对医疗机构给予合理支持,有利于医疗机构平稳运行。 记者点评:提高居民医保补贴、改革门诊结算方式、对医疗机构进行扶持,对基本医疗的资金投入与便民措施,体现了面对困难,努力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办好的责任与担当。 如何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 ——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 报告提出,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梅说,各地基层政府都在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对疫情期间损失严重的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我们社区按照统一部署动态调整困难人员认定标准,确保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余梅建议,对困难群体要应保尽保,对特殊贫困群体要分类施策,采取集中托管、集中供养。 记者点评:面对疫情冲击,中央提出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制度优越性。越是特殊、敏感时期,越要强调兜好底线,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如何确保“米袋子”“菜篮子”? ——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压实领导干部负责制 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副校(院)长王娟玲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国出台禁止或限制本国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对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有特殊重要意义。未来要通过压实政府责任,有效保证耕地面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记者点评: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面对严峻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各级政府必须坚决保护耕地红线,着力抓好农业生产。 如何有效拉动消费? ——推动消费回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报告提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面对国内40万亿元规模的消费市场,企业大有可为。前4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6%,显示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也说明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零售、智能供应链、智慧物流,都在重塑消费环境和趋势。传统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需要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点评: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并通过制造业、零售业的升级,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敢消费。 如何提高教育公平与质量? ——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优化投入结构 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扩大高校对贫困地区招生数量,有利于弥补区域、城乡教育失衡,促进社会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此外,“择校热”“学区房”等热点话题的背后,是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稀缺,需要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公办、民办学校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点评:时至今日,百姓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从“广覆盖”转变为公平与质量。因此,一方面要继续破解贫困乡村学生的“上学难”,另一方面要缓解城市家庭的“择校焦虑”。最终,要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的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 如何满足百姓宜居需求? ——坚持“房住不炒”政策,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 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县城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宜居环境建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划了新重点,既能尽快有效拉动下游建设市场,又能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居住需求。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推进土地、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落地。 记者点评:再次重申“房住不炒”,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问题的坚定决心。而提高县城居住质量、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措施,则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切。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遭遇疫情冲击的中国,如何应对空前挑战,备受关注。 22日,推迟两个多月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以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不设GDP增速目标,求真务实争取最好结果 没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这个安排,引起广泛关注。 “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特殊时期,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务实之举。”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疫情尚未过去,不设增速目标是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更多调节空间。 疫情发生后,科大讯飞的业务也受到影响,但企业紧急攻关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加速布局线上教育、云端办公等业务。“全力以赴,就能开拓新空间。”他说。 今年首季中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而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不设经济增速目标,有利于聚精会神求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说。 报告虽然没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对事关百姓福祉的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均有明确设定。“发展重在惠及民生,这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来自河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说。 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经济增长目标已融入相关指标和宏观政策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当日首场“部长通道”上说,不纠结于经济增长指标,将使我们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做好“六稳”“六保”、实现高质量发展等任务。 两个“1万亿元”,特殊举措稳住发展基本盘 特殊时期,财政政策更能发挥结构调整、专项支持的“四两拨千斤”效应。 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令人瞩目的决策。 特殊时期特殊举措。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支利箭”按小口径计算约8.5万亿元,有助提振市场信心。 特别国债是具有特定用途、服务专项需求的国债,针对性强、效果显著。根据安排,财政新增的两个“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资金要落在刀刃上、紧要处。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代表说,受疫情影响,基层财政收入减少。“这些财政安排,对于一些财政困难县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基层‘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1万多字的报告,39次提到就业,凸显特殊时期经济工作重心。 “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放在核心位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说,这样就守住了民生底线。 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资助以训稳岗,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针对就业、民生薄弱环节,政府工作报告逐一安排。 就业压力明显攀升,挑战巨大。今年设定了9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计划报告指出,考虑到新成长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需求量,保持相当规模的就业增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疫情期间,重庆一家名为“猪八戒网”的人才共享平台上,灵活用工人数增长200%至300%。“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冲击最大,很多企业选择灵活用工方式,项目制、包时制应运而生。”“猪八戒网”创始人朱明跃代表说,要抓住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 “有加有减”保市场主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这是一道独特的“加减法”: 减——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 加——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阶段性政策叠加制度性安排,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丕恕代表说,“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民生。要让这些政策落地生根,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 “产业链上下游是命运共同体。作为龙头企业,也要带动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委员说,各项政策持续发力,就能使中小微企业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 激活巨大内需蛰伏潜力,不断向改革要动力 通读报告,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到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从推动制造业升级,到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从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系列新部署危中寻机,旨在激发经济蛰伏潜力。 “疫情期间,线下商户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线上消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直播带货、云旅游、线上问诊等新业态加快成长。”58同城CEO姚劲波代表说,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加快我国数量众多的县域经济转型,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机遇。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报告释放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 “短期抓住提振消费的牛鼻子,中长期抓住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南存辉委员说,整个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就能推动制造业新一轮发展。 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向着决胜全面小康奋进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面对疫情挑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打折扣。报告明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山堡村村委会主任冉慧代表在微信分享了家乡的视频:青山环抱之中,白色民居林立,道路蜿蜒平整。 “村里的贫困户从最多时188户到现在还剩3户,下一步将发展高山蔬菜、经果林、乡村旅游,我们对完成脱贫的硬任务充满信心。”她说。 今年还剩200多天。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村,当前已进入挂牌督战状态。 “脱贫攻坚紧锣密鼓、已进入冲刺阶段。全国人民可谓同频共振、一起奋斗。”河南辉县市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代表心情激动:“我们裴寨村已经跨过了脱贫攻坚阶段,正在凝神聚力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提出财政政策更积极,赤字率首提“3.6%以上”;强调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强调推动利率下行;提到减税降费加大力度,重在中小微企业帮扶等,这都传递了什么重要信号?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八大特点: 1、首次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今年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经济增速目标很难设定,过高难以达到且可能加剧内在风险,太低又打击市场信心且不利于潜力释放,不设目标增加灵活性。新增就业下调至900万+(去年为1100万+),调查失业率上调至6%(去年为5.5%),反映就业压力很大,今年各项政策聚焦稳就业。 2、财政政策积极,赤字率首提“3.6%以上”,为今年加大财政力度预留了口子。今年财政赤字增量1万亿(赤字率3.6%以上)+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专项债增量1.6万亿(全年新增3.75万亿)。3.6万亿增量全部用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以及“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意味着下半年地方政府每月比去年多增5000亿左右的资金,地方财政比上半年有明显改善。 3、减税降费加大力度,重在中小微企业帮扶,保障就业民生。今年在2019年2.36万亿实际减税降费规模上继续增加,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延缓至明年。 4、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强调推动利率下行。报告强调“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截至4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为11.1%和12%),“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今年以来LPR利率累计下调30个bp至3.85%),说明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 5、强调推动消费回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复工复产带动供给侧反弹,但需求回升缓慢。“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成为支持消费的发力点。此外,预期未来扩大“消费券”使用范围,并对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券”,也将是推动消费回升的重要手段。 6、强调扩大有效投资。3.75万亿专项债重点支持新基建(5G、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新消费)、新型城镇化(公共设施服务、旧改)、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但房地产政策不会调整,仍然延续“房住不炒”、“因城施策”。 7、改革方面,较去年新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配合前期文件下发),并提及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8、民生方面,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抗疫特别国债用途之一)、“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纳入农民工)。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国务院5月19日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38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减税降费2.3万亿元超预期,多项民生指标超额达标。专家认为,这一“对账单”彰显201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也为2020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 2019年,6.1%的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实现了6%至6.5%的预期目标。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 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可圈可点。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高出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近20%;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至5.3%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也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指出,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抓手。2019年,中国铁路固定投资完成8029亿元,超过8000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完成公路水运投资23451亿元,超过1.8万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实现了8000万亩以上的预期目标。 专家指出,增长、就业、物价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显示,中国经济总体稳健。在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全年减税降费超2.3万亿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政策力度规模更大、惠及范围更广,助力2019年经济指标达成。 从减税降费相关指标来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实际上,去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此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均已降至16%;全国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全国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36.7%。 值得关注的是,为企业减负不仅包括真金白银的减免税费,还包括营商环境优化等“软环境”的提升。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47亿元,台账清偿进度70%以上,中央企业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基本“清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年底前清偿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 “提质增效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据测算,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系列减负举措不但稳定了企业的信心,而且为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优化调整的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为2020年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从根本上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动力。减税降费的后期效果会在今年持续显现,而且伴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预计还将推出更大力度为企业减负的相关举措。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年,通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9年预期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9万人;预期目标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际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此外,预期两年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实际一年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553.7亿元,提升了548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筹集资金1138亿元,2019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1056亿元;高职院校全年扩招116.45万人。 在社会保障领域,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的15元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均实现预期目标。 降低网络资费也是一大民生红利。2019年,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41%,远远超过“再降低20%以上”的让利幅度。 专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