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4日讯 今日,捷强装备(简称“N捷强”,300875.SZ)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开盘价160.00元,涨幅201.32%。随后,该股高位震荡。截至今日收盘,捷强装备145.00元,涨幅173.07%,成交额12.68亿元,振幅45.80%,换手率44.46%。 2019年,捷强装备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43.8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513.13万元,同比增长53.7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058.71万元,同比增长29.0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5亿元,同比增长393.54%。 2020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15亿元,去年同期为9550.4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836.83万元,去年同期为3371.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3.4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595.13万元,去年同期为3288.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7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237.01万元,同比下降61.27%。 捷强装备主要从事核化生防御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目前依托于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优势、多年的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经验、优秀的团队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军队及军用核化生防御总装企业提供液压动力系统等核化生防御装备核心系统产品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通过积极参与装备论证、研制和定型,得到系列产品的准入资格,进入定型装备的供应体系,从而不断增加公司在核化生防御领域的产品品类,并拓宽相应产品的销售市场。 捷强装备本次在创业板上市,发行数量为1919.90万股,发行价格53.10元/股,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保荐代表人为谢显明、贾义真。捷强装备募集资金总额为10.1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9.27亿元。 捷强装备最终募集资金净额较原计划多2.27亿元。捷强装备8月4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计划募集资金7.00亿元,分别用于军用清洗消毒设备生产建设项目;新型防化装备及应急救援设备产业化项目;防化装备维修保障与应急救援试验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捷强装备本次上市发行费用为9246.27万元,其中保荐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保荐及承销费用7081.39万元,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获得审计、验资费用870.75万元,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获得律师费617.72万元。
8月19日,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翔环境”)与合作11年的中铁装备联合对外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铁装备“超越1号”当日成功在天翔环境制造基地下线。天翔环境多年沉淀的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被认为再次受到行业顶级客户的认可,公司暂时性陷入的债务危机并未影响其长期战略客户的选择。 记者从天翔环境获悉,“超越1号”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8.64米,整机总长约100米,总重量约1100吨,水平转弯半径350米,是为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高峰站~新码头街站区间和新码头街站~红莲村南站区间量身打造的“利器”。设备将在施工过程中主要穿越泥岩、砂岩和砾岩地层,并且局部地层含有瓦斯。设计制造团队通过优化刀盘、驱动设计,加强瓦斯地层针对性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力保障。 据悉,天翔环境是中国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端、重型、成套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之一。公司装备制造基地厂区占地近400亩,生产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最大厂房高度33米、最大起吊能力500T;拥有各类型机械及检测设备600余台(套),其中大、精、尖设备60余台(套),立车最大加工能力16.8米、镗铣床最大加工能力Ø260、大型龙门铣实现五轴联动,关键设备全部实现数控。制造基地还在进行智能制造建设。 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天翔环境培养了一批符合国际化发展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及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公司实现”高端制造”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装备制造基地国内员工400余人,海外员工110余人。公司管理技术人员100余人。 另一方面,公司成立18年来沉淀的高端制造能力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与中铁装备长达11年的合作过程中,天翔环境已累计为中铁装备交付盾构机120余套,其中交付最大直径的盾构机为Φ11000,产品主要用于成都十八号线、成都八号线项目、重庆地铁项目、兰州引水项目、新加坡地铁项目、马来西亚地铁项目等,累计合作订单金额近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天翔环境出现债务危机以来,中铁装备作为天翔环境的战略性客户,对公司拟通过司法重整脱困给予了全力支持,双方在项目和战略上深入合作,于今年5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在国内盾构市场加强合作,为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作出贡献。 此外,备受市场关注的天翔环境破产重整工作目前有了新进展。公司于8月1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相关材料已正式递交四川省政府。
8月19日晚间,华明装备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6.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0亿元,同比增长223.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21.84%。 资料显示,华明装备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两大生产基地的全产业链有载分接开关解决方案和装备提供商,拥有“华明”和“长征”两大分接开关品牌。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力设备、数控设备以及电力工程。其中,电力设备业务为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板块,包括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和无励磁分接开关以及其他输变电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上半年,该业务贡献了公司80.82%的营业收入,毛利率高达55.71%。 华明装备海外开拓进程显著提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海外收入6017.39万元,同比增加36.01%。从1998年,华明装备首批有载分接开关直接出口,到目前,华明装备已经实现了俄罗斯、巴西、美国、土耳其自有工厂及销售网点的布局,有载分接开关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二。据介绍,未来将会惠及全球近40家大中型变压器厂家,覆盖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 华明装备也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介绍,国内电力设备保有量规模巨大,电力设备的维修保养需求巨大。华明装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端进行拓展。2018年,公司投资设立上海华明电力设备检修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提供电力设备的检测、监测、改造和技术服务等业务。 华明装备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主业,以电力设备业务为基石,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持续完善业务布局,确保公司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最终将华明装备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电力设备制造商。
8月10日,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到北方重工,对带式输送机、全断面煤巷掘进机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控制箱等相关产品的机械部分、防爆电器类、非金属部分进行现场监督评审。经过一天紧张的审核,北方重工顺利通过现场监督评审。 公司技术营销中心、设计研究院、采购总公司、质量保障部、工艺研究部、计量检测中心、隧道掘进装备分厂、散料装备分厂、传动分厂(煤机)、自动化分厂、重大部件分厂、结构件分厂、热处理分厂等单位按要求对产品资料、现场试验等做好充分准备,质量保障部人员分组配合4位审核专家,在公司A、B、C、F、H、L厂房查看整机产品、试验设备、监视测量设备,加工、热处理、焊接等设备及过程,协调各单位准确、及时提供审核专家需要的文件、资料。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积极配合,在迎审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查找自身的不足,完善管理和生产流程,以提升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安全规范。 2020年4月18日,中国砂石协会组织召开《建设用砂》GB/T 14684 和《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修订工作视频会议,专题部署这两项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辽宁方大集团(000055)北方重工作为砂石骨料行业机制砂装备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的重点企业,受邀参与修订工作。 这是北方重工混改后,继2019年7月20日成功承办由中国砂石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砂石骨料科技大会”之后,又一次与中国砂石协会合作参与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大企业有大担当 北方重工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重型机械制造行业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制造业500 强、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素有中国重机工业摇篮的美誉。公司产品辐射全球市场,业务领域涵盖矿山、散料输送、钢铁冶金、砂石骨料、能源化工、工程机械、建材环保及其它行业产品共计500多个品种,7000余种规格。长期以来,北方重工围绕国家重点项目进行重大装备的研发、设计,曾创造多个共和国“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方重工是中国矿物加工装备核心骨干企业。新中国第一台颚式破碎机、球磨机、磁选机、浓缩机均诞生于此。多年来,千余台套矿山设备稳定服役在世界各地,为用户创造巨大价值,市场口碑极佳,为北方重工开发砂石骨料装备市场奠定稳固的发展基础。北方重工也是我国最早生产砂石骨料装备的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为三峡工程、小浪底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工程提供大型破碎和制砂设备,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方面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进入新世纪,北方重工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先后开发出富勒新型旋回破碎机、组合架体颚式破碎机、多缸圆锥破碎机等高端产品,快速响应了砂石骨料装备市场对于大型、绿色装备的迫切需求,填补了多个国内技术空白,形成了砂石骨料全产业链核心装备生产制造能力,具备不可比拟的成套优势。 混改助力,重燃市场信心 近年来,北方重工受制于老国企陈旧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以及封闭僵化的体制机制影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业绩逐年下滑,企业背上了巨额债务负担,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重型机械装备制造领域举足轻重的大型国有企业,北方重工的混改广受业内关注。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和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北方重工于2019年4月30日顺利完成司法重整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由国有控股公司变为由方大集团和金融普通债权人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辽宁方大集团依法成为北方重工第一大股东,为北方重工带来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雄厚的资本资源优势和全新的经营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显著增强了活力动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混改后,在方大集团大力支持下,北方重工成功承办了由中国砂石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砂石骨料科技大会”,吸引了来自来德国、英国、日本、丹麦、韩国、马来西亚、印度、阿联酋和“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客商。北方重工全新变化赢得了客户信赖,再次聚焦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 集中技术研发优势,贴近市场加快产品自主研发步伐。满血复活的北方重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新购图形工作站、服务器,升级多款设计软件,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重型装备智能云服务专家管理系统也已正式上线,产品向智能化转型迈出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分配政策向技术倾斜等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技术研发队伍攻关创新的积极性。高低速制砂机快速实现市场销售,为开拓砂石骨料成套装备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北方重工大踏步迈上了重回行业领军企业之路。 再发力,推进砂石骨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方重工依托方大集团优势,深入践行“经营企业一定要对政府有利,对企业有利,对职工有利”的企业价值观,全力推进在砂石骨料行业的投入,积极布局骨料市场,公司销售、采购、设计、研发和生产等各系统联动,不断提升砂石骨料成套设计和加工能力,贯穿勘探、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保运的每一个环节,针对各区域特点、石矿物料特点、客户需求、生态保护要求等多重因素定制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倾力打造各层次骨料装备动态配置模式,满足各类市场需求。 今年3月27日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订甘肃华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吨精品骨料项目总承包合同。该项目选址在华建新材公司南集矿区内,设备总投资约7000万元,计划将在2020年12月底建成投产。截至目前,北方重工已相继中标九洲矿业井陉矿山、河北邢台大沙河、甘肃建投矿业兰州骨料生产线、福建宁德三都澳砂石骨料、寰申(上海)能源石灰石骨料等一批重大项目。 北方重工布局砂石骨料市场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公司将逐步扩大市场布局,向尾矿处理以及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方向发展,为加快砂石骨料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砂石骨料产品和装备制造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化股份18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新华化工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重型防护服,解决了高端防护装备长期依靠进口的问题。
据中新网7日报道,上海介方信息近日发布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框架级操作系统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介方信息成立于2016年,在军用软件无线电装备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公司CEO表示,该操作系统可实现复杂硬件装备和高端装备的软硬件隔离,推动装备智能化与生态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无线电高端装备的安卓系统”。 华创证券指出,微软+英特尔形成的Wintel体系处于垄断地位,微软的Win7/XP系列停止维护,使信息安全处于漏洞威胁之下。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国产操作系统是必然需求。目前,国产芯片和国产应用软件生态基础已经基本完善,随着信创战略推进,国产软硬件市场空间将得以打开,整个IT生态系统也将获得较大程度促进。 诚迈科技旗下的统信UOS操作系统具有技术、版本、生态统一的优势。 中国软件(600536)已将旗下的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合并为麒麟软件,整合后实力进一步提升。 太极股份(002368)形成了从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管理软件到安全可靠系统集成完善的产品覆盖。 中国长城8月7日发布最新研发的我国首台国产化喷淋液冷服务器。
作为先行者,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深耕冷链装备行业20余年。20多年来,中集“攻城略地”,一步步覆盖冷链物流产业各个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冷链装备“领跑者”。 “我们目前的业务规模约有百亿,但相信伴随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未来数年内再增数倍完全可期。百亿只是起点。”中集副总裁黄田化信心十足。 初心如炬,奋楫前行。雄心壮志的中集不仅发力全产业链,积极探索冷链物流运营服务等新业务,还旨在通过领先的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以及运营服务,补齐行业短板,为整个冷链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领跑万亿市场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站在风口。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200亿元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不过,冷链物流虽潜力巨大,但在我国整个物流产业中占比却不到3%,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整个冷链物流市场格局高度分散,各个环节参与企业体量有限,知名巨头型企业较少。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整体还处于市场待规范和法规待完善的初级发展阶段。”中粮集团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原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制冷专业总工程师马进如是说。 究其根源,首先是整个市场(特别是冷链运营商和消费者)冷链意识较淡薄。以生鲜果蔬为例,欧美国家生鲜果蔬产品上游冷链渗透率达90%,我国只有10%。基于成本考虑,我国不少生鲜果蔬在产地采摘后并没有预冷和冷藏或没有按标准预冷和冷藏,运输亦未采用合标冷藏车,多采用棉被、冰块等原始冷藏手段运输,甚至直接使用普通货运车辆运输到消费终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一般只关注产品的品牌、颜色等,也倾向于更便宜的产品,对整个储运过程是否规范并无意识要了解。 其次,我国冷链装备市场不完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冷藏车为例,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虽破21万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装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我国生鲜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分别高达25%、12%和15%,而发达国家均不到5%。高企的腐损率不仅带来每年数千亿元的浪费,还给食品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已出台重磅政策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 “要补齐冷链物流行业短板,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尊重标准且综合实力强的大体量企业的参与和带动。”马进说,中集作为一家了解国际规则且研发和制造能力强大的企业,应该在引领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中有作为。 黄田化表示,中集既是中物联冷链委的轮值主席单位,也是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他认为,随着行业日渐规范,冷链市场发展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 对标国际最严标准 事实上,中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干货集装箱世界冠军后,便开启冷藏集装箱生产。 1995年,中集在上海成立了旗下第一家冷藏箱公司,主要装备和冷藏技术均从德国引进。在吸收消化德国装备技术的基础上,中集加大创新力度,最终完成了冷藏箱的国产化。这使得中集的产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严苛标准的同时,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正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中集在1998年收购了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冷藏箱厂,成立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和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2003年又收购了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全国冷藏箱制造布局。今天,中集标准冷藏箱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冷藏箱市场份额超50%。 与此同时,作为内陆干线运输主力的冷藏车进入了中集的视野。2003年,中集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了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在继承原有中德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制板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冷藏半挂车以及冷藏车厢体研发生产的标杆企业,其冷藏厢式车厢体销量国内领先;2008年,中集在青岛又成立了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专门向欧美出口的优质冷藏半挂车。 自2014年开始,我国生鲜电商进入高速发展期。中集精准把握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物流装备商机,在2016年收购了北京中集精新相能科技有限公司,重点为顺丰、京东、苏宁等国内快递物流、电商巨头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所需要的小型保温箱、冰包、冰排和智能化监控设备等小型冷链物流装备。 此外,凭借在自动化仓储物流装备领域的突出技术优势,中集旗下的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方案解决及系统集成商,在俄罗斯、新加坡、沙特、泰国等海外市场承接并交付多个智能冷链物流仓储系统项目。而伴随着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集天达物流又凭借在智能仓储冷链项目中积聚的丰富经验,开始顺利进入国内大型集中式冷库领域…… “可以看出,中集的冷链物流装备企业,都是根据国内外冷链物流市场发展需求做出的布局,基本上贯穿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产能充足且所有产品都对标发达国家最严苛的标准。”黄田化告诉记者,“中集能快速完成冷链物流装备全产业链的布局,最主要的优势之一就是中集冷链装备源自欧洲先进技术,且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始终确保中集的冷链装备技术对标发达国家领先水平。” 移动冷库解仓储难题 依托强大的冷链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中集不仅快速完成了全冷链物流装备业务的战略布局,也能够敏锐地发现冷链物流产业链的核心短板,在积极参与补齐行动的同时,进而推动中国冷链物流模式变革。 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完成,是以大中型冷库建筑为核心,以食品加工厂和商超为上下游节点,通过冷藏车/箱为链接工具,完成整个冷链物流过程。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基本借鉴欧美模式。 “事实上,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场景,与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电商的快速发展,会导致过去以大中型商超、市场为主要终端节点,逐渐被以电商配送为主要终端节点取代。”马进介绍说,终端节点的变化,将给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带来深刻改变,很可能使整个冷链的模式由集中式冷链向分布式冷链转变。 马进认为,“分布式冷链更符合未来的生产、消费习惯和配送模式,借助现在发达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中心有能力配置最优物流路径,并实时分配配送资源,这也使得未来网络式分布的冷库布局和配送成为可能。” 此外,终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倒逼上游冷链渗透率的提高,即产地最先一公里用于预冷储存的冷库需求将得以释放。实际上,传统大型冷库建设用地多、审批流程长、资金投入大,远不能满足目前决策快、建设快、调用灵活的电商冷仓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集研发的“移动冷库”迅速登上市场舞台,并由此带动中国冷链物流模式向分布式冷链的变革。 据制冷专业博士、中集冷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波介绍,公司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加厚箱体外部结构,调整内部结构,最终原有箱体的制冷降温性能大幅提升。他说,“二三十度的食物,在我们的冷库里,2小时可降至零度。田间摘下的水果,2小时左右可彻底中断呼吸热,达到睡眠状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移动冷库适用于各运输节点的配置,包括田间地头的预冷。比如,“精准扶贫”概念的诞生地——湖南十八洞村已经用此新型冷库储存处理猕猴桃。 “截至目前,中集的移动冷库箱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太仓中集冷藏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浩说。 “做强做优”全产业链 2020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意见》在明确要求推广应用移动冷库等新型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同时还指出,要有针对性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整合冷链物流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另据了解,与该政策配套的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标准也正在筹备拟定中。 “在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动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将愈加规范,市场潜力和行业商机也将愈加凸显。”黄田化表示,中集瞄准市场商机,整合资源,积极由过去的冷链物流装备向冷链物流市场全产业布局。 要提高冷链物流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必须要提高信息化能力。由此,中集全面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建成比较成熟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从而实现食品在全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监控和远程调整,确保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 在做强做优符合国际标准的冷链物流装备板块的同时,中集还向下游服务板块延伸。据悉,专门从事跨境生鲜运输的冷链物流服务公司——中集小飞鱼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多家一线大型进口水果商稳定的合作商。据介绍,中集小飞鱼将东南亚原产地摘下的榴莲等新鲜水果,直送国内销售门店/仓,提供海运、陆运一站式全程跨境冷链运输服务,下一步将延展到海鲜、冻肉等其他品类跨境冷链运输。 除食品冷链外,中集还利用自身已积累的先进冷链装备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积极向医疗冷链、航空冷链等对温控有更高要求的业务领域拓展。以医疗冷链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集精新相能公司旗下的“冷云”团队为湖北等国内疫情重点区域医院,以及欧洲、非洲、美洲、中东等多个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运送试剂盒等医疗物资,助力当地战疫。 “目前只要市场有需求,中集就可以快速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我们的优势是装备,但也会延伸至服务和其他相关的解决方案。”黄田化表示,中集装备的客户资源非常多,未来还可以整合国内外资源,逐渐探索全冷链物流运营服务以及冷链金融等,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这是中集的雄心。也正如黄田化所说,“我们长期看好这个领域,百亿仍只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