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天然气、电力生产加快,原油生产略有放缓。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略有增加,原油生产增速加快,天然气保持快速增长,电力生产稳定增长。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有所加快。12月份,生产原煤3.5亿吨,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日产1135万吨,环比减少23万吨。2020年,生产原煤38.4亿吨,比上年增长0.9%。 煤炭进口增加。12月份,进口煤炭3908万吨,环比增加2732万吨。2020年,进口煤炭3.04亿吨,比上年增长1.5%。 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上涨。12月25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642元、583元和519元,比11月27日分别上涨56元、50元和45元。 原油生产增速略有放缓。12月份,生产原油1627万吨,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日产52.5万吨,环比减少0.7万吨。加工原油6000万吨,同比增长2.1%,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2020年,生产原油1.95亿吨,比上年增长1.6%;加工原油6.7亿吨,增长3.0%。 原油进口降幅扩大,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进口原油3847万吨,环比减少689万吨,同比下降15.4%,降幅比上月扩大14.6个百分点;2020年,进口原油5.4亿吨,比上年增长7.3%。12月31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51.22美元/桶,比11月30日的46.84美元/桶上涨9.4%。 天然气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2月份,生产天然气1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日产6.0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4亿立方米。2020年,生产天然气18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连续四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 天然气进口由降转增。12月份,进口天然气1123万吨,同比增长18.0%,上月为下降2.4%。2020年,进口天然气1.02亿吨,比上年增长5.3%。 二、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增速继续加快。12月份,发电量72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加快2.3个百分点;日均发电234.7亿千瓦时,环比增加20.7亿千瓦时。2020年,发电量741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 分品种看,12月份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核电增速由负转正,水电增速与上月持平。其中,火电同比增长9.2%,比上月加快2.6个百分点;风电增长7.1%,加快1.2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8.9%,加快3.6个百分点;核电增长6.2%,上月为下降0.8%;水电增长11.3%。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数据来源 进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其中12月份数据为快讯数据;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
近年来,新疆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在建好物流“大通道”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激发产业活力。 近日,记者在阿克苏商贸物流产业园新疆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交易中心采访时看到,车辆往来繁忙,内地发运的生姜、大蒜、莲藕等在此汇集后,通过穿过园区的吐鲁番―和田高速公路,发往和田、喀什等地。同时,当地盛产的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在这里聚集分选加工,销往全国各地。 为加快特色林果产业资源优势转化,新引进的阿克苏海元物流商城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计划3年内投入2000台冷链车,让南疆优质的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全国各地消费者餐桌。”项目负责人陈琦说,通过建立家居建材、汽车配件、小家电等公共仓,“以商招商”带动内地企业聚集阿克苏,联通内地工业制成品进入南疆地区。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离不开畅通的商贸物流体系。”阿克苏商贸物流园党工委副书记李会强说。目前,阿克苏商贸物流产业园内落户的运营企业有61家,从事商贸物流的企业有24家,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有26家,形成了产业和物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20年1至10月,园区实现固定投资13.54亿元,招商到位资金20亿元。该园区通过引进铁路线,依托阿克苏机场,推动物流业从单一的公路运输向“铁公机”立体式运输加速转变。 在新疆,一大批类似阿克苏商贸物流产业园的物流园区加快成长。同时,物流企业利用科技赋能,加快转型升级,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正在增强。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三工镇建立的新疆(昌吉)亚欧国际物流园,已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旱码头”。位于园区内的中疆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发运的煤炭集装箱专列在此集结,在吊运机、装有智慧服务平台的运输车等机械车辆的忙碌下,煤炭集装箱被快速装卸,精准配送至周边企业。 “利用移动智能科技、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打造的智慧服务平台上线,减轻了人工重复录入的工作量,畅通了数据流转,集装箱物流装卸更加高效。”中疆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苟小军说,通过与铁路网信息联通,实现公铁联运场站的智能化管理,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配送更加精准。 近年来,昌吉市着力打造物流枢纽和面向中亚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用好各项政策,引导物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园区内企业正在加快智能化、信息化转型,云仓、智能仓储、无车承运人平台等新业态加速落地,物流助力煤炭、种子、棉花等优势资源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昌吉市商务工信局副局长邓惠阳说。 目前,新疆(昌吉)亚欧国际物流园引进了25家物流快递等企业入驻,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等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邓惠阳说,当前新疆(昌吉)亚欧国际物流园招商重点从以往招引单一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向能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第四方物流等综合解决方案的重点物流企业转变,加快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联运协同发展,提升昌吉市对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加速成长,通过综合保税区、产业园、开发区、产业化示范基地,融入产业布局,激发了产业活力。 “今后,新疆在不断完善基础物流功能,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时,将利用大数据、5G、互联网等智能化信息手段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与物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疆工业和信息化厅物流处处长刘新辉说。
河南省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标准化良田里,旋耕机穿梭田间,兴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说:“咱这冬小麦肯定有个好收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科技水平更高,农民挑上“金扁担”,丰收底气更足。 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成为增收“利器”。河南省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用上“云”科技:智能气象监测预警防控系统,对苗情、墒情、虫情实时监测,“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新型农机齐上阵,收割、青贮、深松、播种流水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助力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晚稻实测,平均产量为911.7公斤!”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南县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了喜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此前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双季稻种植的亩产新纪录。 一项项迭代更新的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让粮食生产告别“望天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4万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丰收底气更足了。 ——组织化程度更强,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活跃田间,发展动力强劲。 “谁说种地不挣钱?优质小麦有赚头!”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郭吕庄村村民朱传海牵头成立合作社,对接公司代繁优质种子,一亩地纯利润400多元,示范带动1万多亩地种上了优质麦。 “田保姆”服务田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托管了1.4万多亩土地。“农民既能‘点菜’,也能‘包席’,代耕、代种、代收,省钱省心。”尚跃说,托管服务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安心、让在家种地的农民省心,激发了土地产出潜能。 “十三五”以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纳入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2.5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生产托管服务超过15亿亩次,提高了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产品质量更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 看着晒场上金黄饱满的稻粒,黑龙江北大荒(行情600598,诊股)农垦集团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种植户杨茂龙说起了他的绿色种粮收获:靠着侧深施肥、节水控灌等新技术,510亩稻田节约肥料费用6000余元,节约水费、电费1500多元。 质量兴农,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质量就是牌子,质量就是市场。我这里,鸭儿肥,稻花香,一田双收。”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2020年新尝试种了100亩蟹田稻,“大米注册了商标后,一斤卖出十几元,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万多元。” 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供得上。“十三五”以来,各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等,加快补足农业发展短板。截至2019年底,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4.92万个。“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十四五”时期,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在12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上工业体系、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但总体看,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面向“十四五”,怎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介绍,工信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锻造长板。提升传统产业链,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补齐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完善国内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发挥优质企业作用。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在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在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工信部规划司司长卢山介绍,工信部将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做好外部政策和环境的培育。“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将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卢山说。 推动5G发展应用 一年来,工信部大力推动5G发展应用,加快5G网络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今年新增5G基站约5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33万个,全国5G终端连接数超2亿个……1-11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达1.44亿部,上市手机新机型累计199款,分别占所有手机的51.4%和47.7%。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介绍,工信部将进一步推动5G实现建设好、应用好、发展好的良好生态: ——建设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扎实推动5G网络建设,在5G网络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由规模建设、广泛覆盖向按需建设、深度覆盖推进,紧贴不同场景需求,打造高质量的5G网络。 ——应用好。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行业应用企业、集成开发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要深化协同,共同推动5G与制造、能源、交通、农业等实体经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发展好。强化技术创新,持续推进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网络切片、边缘计算、芯片模组、仪器仪表等技术产品成熟,增强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加大毫米波试验力度,促进毫米波产品成熟。加快R16标准的成熟应用。 “要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5G应用的总结、推广和探索创新,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发展模式。”闻库说。 构建新发展格局 王志军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供需矛盾的焦点所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扩大信息消费和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等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制造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加快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加共性技术的供给,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解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内高端产业配套环节和先进要素在国内集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合作平台,抓好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的落地。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链互补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体系。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深入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抓好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王志军说。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工业出口明显加快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解读11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11月份,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推进,工业生产呈现稳中有升、总体向好态势,产品增长面持续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升至年内新高,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增速加快,原材料行业稳定增长,工业品出口大幅上升。 一是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累计增速继续回升。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0%,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为2019年4月份以来最高;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较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1—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较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二是多数产品实现增长,增长面持续扩大。11月份,612种工业主要产品中,439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1.7%,较上月继续提高1.9个百分点。1—11月份,331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累计增长面为54.1%,较1—10月份继续提高2.6个百分点。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大幅加快,部分新兴产品高速增长。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较上月大幅加快4.5个百分点,增速升至年内新高。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产品看,平衡车、智能手表、碳纤维、集成电路圆片、3D打印设备、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新兴产品继续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78.1%、76.3%、63.3%、62.0%、53.9%、34.4%。 四是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电子行业明显回升。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工业生产稳定向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其中,电气机械、金属制品、汽车、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行业分别增长18.0%、13.8%、11.1%、10.5%、10.2%,增速均位居全部工业大类行业前列。工业第一大行业电子行业增长9.3%,较上月回升4.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挖掘机、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增速分别为49.9%、31.7%、25.4%、19.6%,保持较快增长;智能手机由降转增,当月产量增速回升较为明显;家用冷柜、吸尘器、微波炉等家电类产品增长均超过30%。新能源汽车受政策利好和新车型入市需求释放等因素推动,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较快增长,近两月产量均接近翻倍增长。 五是消费品制造业增速有所回升,医药行业增长明显加快。11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受国内外防疫产品需求旺盛、企业加大排产等因素拉动,医药行业增长13.6%,较上月大幅加快5.4个百分点,其中,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药品等细分行业生产增长尤为明显;化纤、纺织、家具、造纸行业分别增长6.6%、6.5%、4.4%、4.2%,保持稳定增长;烟草行业降幅较上月明显收窄。 六是原材料制造业增速小幅回落,重点产品生产总体稳定。11月份,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增速仍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2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化工、建材行业分别增长9.6%、9.2%、7.7%,继续保持7%以上较快增长。重点产品生产形势均较为稳定,乙烯、钢材分别增长11.6%、10.8%,初级形态塑料、水泥、平板玻璃、粗钢等增速均超过7%。 七是工业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电子、电气机械行业出口继续大幅上升。11月份,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1%,较上月加快4.8个百分点,增速为2019年以来最高。主要行业出口情况进一步改善,其中,电子、电气机械行业出口分别增长14.8%、18.3%,较上月大幅加快8.2、6.6个百分点;汽车、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行业出口增速分别为20.4%、13.8%、13.3%,均保持较快增长。 当前,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冲击,加之国内散发性疫情影响,工业生产全面恢复不确定性增多。下阶段,应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消费潜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巩固工业经济稳定向好态势。
投资增速稳步回升 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解读2020年1—11月份投资数据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投资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增速进一步回升,结构继续优化。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三大领域投资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9.0%,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8.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铁路运输业投资和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0%和2.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0.1%,而1—10月份为下降1.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5.4%,石油加工、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6.1%。装备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2.0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7.4%,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长6.6%,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0%,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 二、民间投资实现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1—11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2%,1—10月份为下降0.7%。其中,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12.4%,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6.8%,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教育民间投资增长8.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加快。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增速自1—5月份转正后持续回升。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7.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0.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9%,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7.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0.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2.2%,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7.5%,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6.1%。 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畜牧业投资高速增长 1—11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3.9%,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卫生投资增长26.1%,增速加快2.0个百分点。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7.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加快13.9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0.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1.7%。 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89.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其中,猪的饲养业投资增长156.7%,家禽饲养业投资增长41.2%。 四、投资到位资金增长加快,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1—11月份,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6.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高达31.4%。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2.5%,持续处于快速增长区间。投资到位资金与新开工项目保持较快增长将对全年投资增速的进一步回升起到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