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美国选举人团举行投票,据彭博社等美媒最新报道,乔·拜登已获得270票,赢得美国大选。根据《美国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即270张就可当选。 拜登正式赢得美国大选 金大师分析人士表示,政局的稳定将会加速新一轮刺激政策的尽早落地,这也将成为黄金、白银进一步走高的动力所在。 本节课堂,金大师学院为大家带来新一技术分析K线组合——贯穿模式。 贯穿模式由处于下跌趋势的市场中的两个蜡烛所构成。第一个蜡烛为黑色,是已存在的趋势的延续。第二个蜡烛的开盘价低于前一天交易的最低价,而收盘价则处于前一天的黑色蜡烛的中部之上且接近或者为当天的最高价。 贯穿模式的确认原则:第一个K的为阴线,第二个K为阳线;下跌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地持续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且长阴线发生在该趋势即将结束之时;第二天的开盘价应当低于前一天的最低价;第二天阳线的收盘价所处的位置必须在第一天阴线的中部之上。 贯穿模式的信号解析为,首先阴线和阳线的实体越长,则市场发生反转的力量就越大;第二天开盘价较第一天的收盘价越低,则反转越显著;阳线的收盘价越高,则发生反转的力量就越强;如果出现贯穿线的这两天成交量很大,则进一步证实贯穿模式的存在。 在分析贯穿形态所蕴涵的心理时,整个逻辑仍然是多空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 在一个强下跌的趋势已经发生之后,市场行情非常看跌。此时对于市场的恐惧占据着人们的心理,价格一路下跌,而且空头可能会使价格下跌到更低的位置。但是在当天交易即将结束之时,多头开始发力,并使得交易价格立刻回升。这种力量使得市场几乎以当天的最高价收盘。这种价格的回升抵消了前一天的价格下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第二天市场表现为更多的买入,则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存在。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地方调节政策仍在持续。政策的持续增码导致许多新房价格涨幅放缓,12月份楼市调控继续从严。 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从新房价格的变化来看,11月价格涨幅明显缩小。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数为36个,跌至3月以来的最低值,下跌城市数增至28个,达到4月以来的最高值。从涨幅来看,各线城市环比涨幅收敛到0.1%-0.2%的较低水平。 中指研究院上海研究总监方颃指出,新房价格涨幅放缓最重要的是持续政策监管,7月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加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中央强调问题的迅速应对和处置,并及时采取目标政策措施。推出监管政策的城市也从第三季度热点二线城市逐渐扩大到部分3至4线城市。另一方面,在市场短期供应比较充足的背景下,住宅企业为了取得业绩,价格方面采取打折措施,改变价格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城市,还有加强信用、提高签约金比率等。 12月楼市调控继续从严,多城加码楼市调控 仅12月上半月就有多个城市加码楼市调控。 12月1日,西安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官方微信号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通知》明确调整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商业贷款预付比率及公积金贷款预付比率,同时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加强预售资金监督等。其中,西安市已有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第二套住房购买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贷款首付比例在50%以上。
12月9日,中国统计局公布了11月的经济数据,显示11月的CPI环比下降了0.6%,同比下降了0.5%;而PPI则环比上涨了0.5%,同比下降了1.5%。数据发布后就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高呼“通缩来了”。同样的说法,在2019年也曾出现过。但那时与现在正好相反。当时,CPI高涨,PPI则处于低迷状态,甚至当时有言论表示,拿掉猪就是“通缩”,并鼓励央行采取降息等手段来刺激经济。那么,如今我国真的进入到了一个通缩的状态吗? 经济“通缩”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理解通胀和通缩的概念。顾名思义,通货膨胀中的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就是增多。所谓“通货膨胀”(通胀),通俗地说,就是货币相对于商品而言变多了。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价格上涨。严格来说,通货膨胀需要有物价的上涨做一个全面性的支持,不能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涨了就认为是通胀或通胀型经济。而通缩的概念则正好相反,指的是货币相对于商品变少了,从而导致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宏观经济数据还是日常的生活感受,都不能支持以上的判断。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虽然CPI处于负增长的状态,但是,货币的供应量却并没有出现下降的状态。中国人民银行截止到今年11月的经济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总量的增速连续9个月都超过10%,远高于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长。2020年11月末的社融,同比增长了13.6%,相较于10月的4.3%有超过3倍的增长。而广义货币M2总量,11月也是同比增长10.7%,这项数据同样超出预期。这也说明在刺激经济发展上,我国的货币释放并没有像有些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所说的那样,出现了流动性的问题。同时,11月份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43万亿元,同比多增了456亿元,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企业借贷的信心足,我国的经济即使相较于2019年来说,也是正在逐步地增长。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从现实生活来看,葱姜蒜的价格也在人们不注意的情况下出现了集体性的上涨。网络上的“葱忙涨价”、“姜你军”、“蒜你狠”等,也都一个个地不甘示弱:以11月27日为节点,大葱的价格已经涨到了近4年新高,大葱价格为4.8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上涨300%,且创下了4年半以来的新高;生姜的价格更是创下了近5年以来的新高,价格为13.5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上涨125%;大蒜价格为6元/千克,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比之今年年中低点,上涨逾1倍。种种迹象显然与通缩型经济背道而驰。 CPI的负增长 以上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CPI的增长由正转负。要了解CPI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了解CPI的构成。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能够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CPI之所以同比出现下降,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来源于猪肉价格的下跌。在我国现行的CPI统计中,食品的权重比占据了CPI整个权重比的33%,其中,猪肉的占比又是较高的。所以,也被戏称为“猪指数”。而在食品中,当猪肉的价格因为供大于求,导致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后,CPI就被变相地呈现负增长。但是,CPI的负增长却并没有完整地反映出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通胀水平的现状与趋势。 11月28日,周小川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资产价格不被纳入通胀考虑已经不行了。所谓资产价格指的主要是房价。虽然房价一路上行,但是,却没有被列入通胀的衡量体系当中,以至CPI没有反映我国经济全貌。在我国CPI的构成中,主要包含了食品、衣着、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和医疗等指标。而在居住中,主要包含的是房租和水电,并没有将房价纳入物价篮子之中。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经济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还需参考流动性。 泛滥的流动性 今年年初以来,受到疫情的影响,美联储开启了无限的印钱模式,欧洲、日本亦步亦趋。我国也开始“放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出现通缩更是不可能。虽然在数据上很多的消费品价格并没有出现上涨,但是,在资产市场上,却呈现出了另一番光景。今年年初,在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各国的股市、期货、地产甚至奢饰品,却都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走势。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宗商品,如:铁矿石、动力煤等大宗商品,更是出现了疯狂炒作的情况。尤其是,受到流动性泛滥的影响,处于上游的大宗商品和股市都展现了大幅的走强。可以预料的是,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以及普及,这样大规模的流动性,会由上游的资本市场,逐步地向下游的居民消费品进行传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我国一、二线城市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国一、二线城市呈现出了房租下跌,但房价上涨的背离现象,这也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零增长,而货币却释放得过快——不同于欧、美的大放水。我国自从逐步将疫情控制下来之后,LPR已经连续多个月没有下降或者上升。这也是为了能够遏制住过量的流动性。 未来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即将踏入2021年的大门。我对2020年的结论性意见是,既未出现“通胀”,也未出现“通缩”,而是生产出了一个怪胎:资本和实体背离。而这个怪胎的罪魁祸首,便是流动性泛滥。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我国,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存在,甚至更加严重。 在即将迈入的2021年里,由于美联储这个大水龙头依然没有关停的意思,美国依然呈现出资本市场走牛,实体经济难以恢复——资本与实体背离的状态。受美联储的影响,其它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也已经被金融市场高度绑架,在拯救经济的过程中无形地推高了资产的泡沫,从而,出现了实体通缩、资本通胀的两级分化严重的问题。货币在通胀的趋势下飞速的流向资本市场,而当资产价格出现泡沫风险的时候,央行又一次次地进行救市,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涨的预期,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多的资金涌向了投资周期短、流动性好的资产,并进一步地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2020年,同样的情况,也在我国上演过。在年初疫情来袭后,深圳的房价就开始出现了飙升。虽然刚开始就被摁住了,但是,近期又已开始。现如今很多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也早已不再是刚需,反而成了投资品。伴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资产价格势必只会继续上涨,这也导致了更多的富人会继续选择将资金投资到资本市场中去买房和炒作股票。而对于中产阶层以及底层老百姓来说,想要购买刚需住房,只能选择贷款借债,以致其真实债务的不断增加;为了还房贷又得削减开支,从而,导致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2020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新增债务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总和。目前,我国处于一个中年人被房贷绑架,青年人被消费贷绑架的状态。原来喜爱储蓄的中国人,现在很大一部分都背负着债务。这意味着,未来如果还是按照之前传统的CPI数据来做单纯的分析,那就会得出荒唐且不切实际的结论来。比如,如果依然按照把猪去掉就都是通缩的思维来看,那就意味着目前的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空间。可是,一旦货币政策出现进一步的宽松后,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反弹就会更大。 2021年,我国会不会延续这一趋势?该如何破除以上怪胎,还需作出深入的思考。但前提是,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把准这个脉搏。不能只在“通胀”“通缩”之间寻找出路或平衡点。可能的答案包括,调整CPI篮子中的商品结构,以便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通过综合而非单一的措施促使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以创新的方式提升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
导读:降价在意料之中,不过落地价格确实“有诚意”! 特斯拉1月1日宣布国产Model Y正式上市并大幅调低售价。 15万元左右的降幅让Model Y直接杀到了国产新势力部分主力车型的价格区间,这也给国内新能源车企带来更大竞争压力。 特斯拉给车主送的“大礼包”直接引爆销售市场。在发布降价消息后,特斯拉官网甚至一度“瘫痪”。 1月1日,“成本杀手”特斯拉砸下一颗新年“炸弹”。 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Y正式开卖。同时,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版迎来改款,此外,国产Model 3原来的长续航后驱版也下架,高性能版取而代之。 据了解,特斯拉共推出了中国制造Model Y Performance高性能版与双电机全轮驱动版两个版本,续航里程分别可达480公里和548公里。 (特斯拉两款国产车型基本情况简介) 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Y共推出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两款车型,其中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较此前预售价48.8万元下调了14.81万元;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较此前预售价53.5万元下调了16.51万元。 这些都是颇受市场关注的新品。 其中,Model Y是上海超级工厂投产的第二款产品,也是特斯拉“跑量”的重磅车型,去年全年市场都非常关注Model Y的国产动向; 而Model 3的改款也算是姗姗来迟,特斯拉中国区高管的微博账号下经常出现“改款何时上市”的疑问。 特斯拉选择在新年的第一天送上“大礼包”,一步到位地将新品悉数奉上。而更令市场兴奋的,是这轮新品的整体价格――新款车型的上市价格远低于预售价,增配了的改款车型则维持原价不变,足以令特斯拉的拥趸者火速行动。 网友:堪比iPhone12只卖三千块 1月1日中午,由于访问量激增,特斯拉中国官网的订单页面一度无法刷新。“都在忙着卖车呢。”1月2日上午,谈及一线的情况,有熟悉特斯拉销售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订单)又爆了,很明显的,也在预期之中。” 特斯拉官网甚至一度“瘫痪”。 才跨了个年,特斯拉就做出如此大的降价,网友们纷纷吐槽↓↓↓ 也有想“割韭菜”的网友 打开特斯拉的官网后发现 特斯拉的官网 像新款iPhone开卖时的苹果官网一样 崩了…… ↓↓↓ 还有网友开始为 国产电动车厂商担忧起来 这个降价力度 堪比iPhone12只卖2999元 ↓↓↓ 至于那些已经买了高价车的车主 更是对特斯拉的“割韭菜”行为 忿忿不满 ↓↓↓ 网友们还预测起未来 ↓↓↓ 价格“高台跳水”大降15万? 国产Model Y等几款新车型的价格是令人惊喜的,不少媒体在价格发布之后称,Model Y的价格大幅下降15万元。 15万元的降价幅度可谓是“高台跳水”。不过,这是相对于此前的预售价格而言的。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Y共推出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两款车型,其中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较此前预售价48.8万元下调了14.81万元;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较此前预售价53.5万元下调了16.51万元。 新上的国产Model 3高性能版也是类似的情况。根据官网,该款车型起售价为33.99万元,而此前2020年4月,该款车已经接受预订,预订价格高达41.98万元,相比于预订价格,实际售价同样大幅跳水7.99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预售或预订价格与上市价格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才是产品真正上市之后、面向大规模消费者的实际价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曾关注到,去年以来,关于Model Y高价上市的新闻多次曝出,但每次公布的价格都是此前早就发布的预售价。 种种迹象显示,国产Model Y的预售价并不是特斯拉中国团队精心制定的价格,只是进口Model Y价格的简单转化――以Model 3的经验看,随着Model Y国产,最终价格必然将会大幅低于上述预售价。 从这个角度而言,Model Y降价完全在意料之中。不过,从最终上市价格来看,特斯拉的新品还是展现出了不小的诚意,33.99万元和36.99万元的起售价仍然低于部分“持币观望者”的预期。此前有预测认为,国产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大约会在35万元左右,而高性能版则会在38万元左右。 此前有长期关注特斯拉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产Model Y的价格预计会比相同配置的Model 3高出3-5万,而当前的价格显示,Model Y比相同配置的Model 3只高出了3万,基本是全力推动Model Y迎接“开门红”了。 在这样的价格攻势下,特斯拉有望迎来新一波的销量上涨。上述接近特斯拉销售的人士对 业内人士:特斯拉今年销量有望达30万 由此,特斯拉进入主流纯电动SUV市场,将在中国开始销售“SEXY”组合全线产品。具体而言,Model S和Model X价格过高,受众范围有限;而Model 3和Model Y是最主要的两款走量车型。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1.16万辆。而前1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含纯电动和SUV)的累计零售销量为90.48万辆,特斯拉Model 3单一车型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12%。特斯拉也因此成为了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SUV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Model Y在中国可能会卖的比Model 3更好,特斯拉今年的销量有望达到30万辆。”1月2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低价杀入SUV市场的Model Y ,将对汽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成为2021开年整个汽车产业都在关注的热点话题。 “价格是Model Y的最大优势,它是直接与BBA(奔驰、奥迪、宝马)的燃油车竞争的。”崔东树表示。 特斯拉会从谁的手中抢走市场蛋糕? 具体来看,Model Y 的价格与蔚来的ES6、EC6这两款纯电动中型SUV接近。同时,Model Y的价格低于奔驰GLC、宝马X3、奥迪Q5L等豪华品牌的传统燃油车。 造车新势力直面竞争 Model Y 的对手是谁? 简单来看,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所有车型中,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蔚来ES6和EC6。这三款车均为纯电动中级SUV,价格区间也都在30万-40万元之间。并且,在造型上,Model Y和EC6都是溜背风格的轿跑SUV。 EC6与2020年7月在成都车展正式上市,补贴前的售价是36.8万元。 “毫无疑问,EC6和Model Y是直接竞争的。”去年7月24日,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中美特斯拉”在同一细分品类的车型直接PK的首款车。二者此前推出的车型并不存在特别直接的竞争关系。Model S和Model Y的价格接近百万,Model 3是一款轿车,而蔚来的三款量产车均为SUV。 特斯拉与蔚来各具优势。 特斯拉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控制、智能化水平等;而蔚来的优势在于制造工艺、用户体验和服务等。 特斯拉有超充,蔚来可以换电。30万以上的车只有换电的车型能够拿到国家财政补贴。根据2021年新的补贴标准个人用户购买EC6,差不多能拿到1.3万元的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蔚来将直面竞争之外,特斯拉Model Y进入纯电动SUV市场之后的市场杀伤力不容小觑。 事实上,因为在中国市场SUV受到欢迎,所以大部分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进入市场的第一款车型选择的都是SUV。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20年11月中国造车新势力销量前8名的车型中有6款都是SUV。 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格局在2020年初步形成,市场表现较好的主流车型主要来自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四家公司。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与特斯拉的竞争中,中国造车新势力并不占优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特斯拉中国的销量为11.16万辆,而蔚来、理想、小鹏、威马的销量分别为3.7万辆、2.6万辆、2.1万辆及2万辆。 也就是说,特斯拉的销量高于中国四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之和,体量存在明显差距。 (11月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数据来源:乘联会) “电动车的市场规模还很少,现在主要还是要去抢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所以,不同的车企都有着自己的机会。”崔东树说。 从目前来看,因为用户人群、产品和品牌定位之间的差异,特斯拉对于造车新势力的冲击力有限。特斯拉进入SUV市场之后,有可能会吸引一部分造车新势力用户。 但是,对于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能够推动更多的消费者去接受、关注并购买新能源汽车,共同促进汽油车更多地转化为电动车,扩大市场蛋糕,从而从中分得蛋糕。 崔东树认为,特斯拉此次降价,对造车新势力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原因在于特斯拉主要竞争还是对传统豪华车的竞争,而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相对于特斯拉来说,有更多的鲜明的自身的标签,更多的特色。 “目前,像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产品,实际上来说还是比特斯拉产品相对来说长度更大一些,高度更高一些,外观更好,更有自己独特的一些优势。尤其是蔚来等高端品牌也有自身的良好的服务品质得到消费者认可,而且其圈层群体的忠诚度极高,我觉得这块的影响应该并不是很大。特斯拉降价主要的影响还是对传统车市场。”崔东树表示。 向奔驰、奥迪、宝马宣战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宝马迈向电动化全新推出的第一款车型都是中级SUV,奥迪则是一款中大型SUV。然而,奔驰EQC、宝马iX3价格都在50万元左右,奥迪e-tron的价格则超过70万元。 上述车型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均不佳。由于特斯拉Model Y与这些车相比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随着特斯拉Model Y上市,这几款车的市场压力都会变得非常大。“它们也只能跟着降价,不然卖不出去。”崔东树表示。 当然,对于所有电动车企而言,真正的对手都是燃油车。 就Model Y而言,真正意义上冲击的是奔驰GLC、奥迪Q5L及宝马X3等豪华品牌的中级SUV。 事实上,这几年,电动车在和燃油车竞争的过程中,价格一直都是一个桎梏因素。由于三电系统成本过高,电动车的价格和燃油车之间目前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从一定意义上,价格是Model 3取得成功的关键。特斯拉Model 3凭借持续降价,在B级豪华轿车市场表现持续走强,已经在中国实现了月销量破2万辆的成绩。整体来看,通过价格的推动,使Model3的产品性价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奔驰A、宝马3系、奥迪A4等B级轿车竞争。2020年11月,特斯拉Model 3超越奥迪A4,成为B级豪华轿车的主力车型,这也是降价的巨大贡献。 这一特征有可能在SUV市场复制,Model Y上市之后,销量超越同级别的GLC、Q5L、X3等车型的可能性极高。 (特斯拉与豪华品牌中级车对比) 从价格来看,特斯拉Model Y将对这几款车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Model Y的定价低于这三款车型的官方建议价,与经销商零售价格相差不大。同时,尽管Model Y 的价格超过了30万元,因此无法享受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但是,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无需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 如果Model Y能够把这部分潜在车主吸引过去,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电动车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价格和电动化的优势。价格体现了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对传统燃油车之间的横向竞争力。”崔东树表示。
前 言 2021年通胀显然是引领市场的确定性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央行大扩表下的流动性泛滥,还是在疫情后阶段将逐渐修复的产出缺口,都共同指向了全球通胀回温的可能。展望明年,预计2021年以中美为代表的全球物价温度将会回升,上半年全球通胀共振向上,下半年全球通胀交错回落与平稳,预计美国通胀走势呈倒V型,中国通胀整体呈现先上后平。 然而,通胀对于投资而言显然还是一个过于宽泛且抽象的命题。是普适的大通胀?还是结构性通胀?如果答案是后者,水往何处去?价往何处涨?我们在此时起笔“与通胀共舞”系列,正是希望步步厘清通胀同比数字背后价格上涨的主线。本系列开篇将先着眼于居民部门,本报告首先聚焦于国内CPI的2021年展望。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先对明年CPI中枢和节奏做出预测,再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核心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主要观点 2021年CPI趋势展望 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总体上,我们预计2021年CPI中枢在1%附近,核心CPI则将升至1%附近。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 此外,我们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或是最为明确的主线。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主要因素。 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是我们前瞻观测核心CPI的重要指标。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以及居民杠杆率均有抬升,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以上水平抱有信心。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基本为0,季节性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及疫苗进展变化,国内非洲猪瘟再反复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明年CPI中枢回落,趋势上行 2020年,CPI在黑天鹅因素冲击下从高通胀进入通缩,前有新冠疫情,后有沙特俄罗斯原油价格战,核心CPI萎靡不振,猪、油齐跌拖累CPI一路下行。行至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我们认为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中枢虽有回落,但全年趋势上行。 总体上,预计2021年CPI中枢接近1%,核心CPI也将升至1%附近。CPI结果主要反映了供给侧冲击的消退,猪周期进入下半场,猪肉产能回升,猪价回落拖累CPI中枢。核心CPI结果主要反映了需求侧冲击的消退,线下消费场景重建,需求加速修复,服务业可期待量价回升。 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2020年上半年猪油齐跌奠定了2021年上半年CPI升温的主基调,而下半年CPI上升的持续性则主要取决于需求侧,即全球经济修复下,国际油价(取决于国际工业生产修复情况)、国内服务价格(取决于线下消费需求修复情况)的上涨斜率。 二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可以理解为核心消费需求对价格的拉动在0.88个百分点左右。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是最为明确的主线,预计核心CPI到2021年Q4回升至1.5%-1.7%。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中性预计布油全年中枢或为55美元/桶。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决定性因素,预期猪价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全年中枢同比跌20.6%。 (一)核心CPI:下半年归位 探求CPI趋势之前,先明确什么是前瞻核心CPI变化的有效指标?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我们在研究企业部门投资行为时,常以M1(企业活期存款)前瞻工业企业生产和工业品价格变化,即M1领先于工业企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PPI同比1年。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分析居民部门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可以用居民活期存款前瞻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零售业的库存周期和消费品价格变化。从我国的历史数据看,居民活期存款同比稳步领先于零售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 除此之外,居民杠杆率的抬升也基本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居民杠杆率抬升往往意味着居民对可选消费品、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明显增长,典型如地产后周期(家电)、汽车、高端手机等等。 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实际上并未明显受挫,甚至对比2019年小幅抬升1个百分点(2020年均同比10.1%,2019年均同比9.1%)。同时居民杠杆率三个季度来也已累计抬升了4.3个百分点。结合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左右水平仍然抱有信心。 实际上,2020年下半年开始,核心CPI环比与季节性均值间的差距已经开始收敛,至少已经基本与2019年水平同步。假设核心CPI环比在明年完全回归到季节均值,则核心CPI同比将在明年下半年达到1.5%-1.7%左右。 (二)猪价:或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猪周期将真正进入下半场,产能、需求、成本三因素影响下,猪肉价格或在2021年末下跌至30元/公斤左右,难以完全恢复回猪瘟前。则2021年全年猪肉价格中枢或在36元/公斤附近,同比下跌20.6%,结合猪价CPI权重(3.5%左右),预计拖累CPI中枢近0.7个百分点。 首先,从产能修复情况来看,存栏同比趋势向好,只是在夏季冬季遭遇疫病干扰。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经在2019年10月初现拐点。按照存栏到出栏10个月左右的培育周期,出栏同比本应在2020年三季度触底反弹,引起价格回落。然而为什么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反复震荡,迟迟难以突破40元/公斤大关?这背后或因夏季(6-8月)南方省份非洲猪瘟再次抬头,以及冬季(11月-1月)东北省份传统猪病高发,致使养殖过程中产能反复折损。但长期来看,到11月能繁母猪存栏已经恢复到非洲猪瘟前的88%左右,1-10月猪饲养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6%,明年产能持续修复的大趋势并不会改变。 其次,从需求变化情况来看,年底季节性需求高增只能在短期内推高猪肉价格。从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观察往年消费季节性,每年的年末年初都是消费高峰,屠宰量往往比9、10月份高出15%以上。目前恢复至80%的产能或许可以初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但一到春节前消费旺季,供给明显承压,这也是12月以来猪价低位反弹的原因之一。不过,预计到2021年春节后,需求回落,猪价自然会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最后,从成本上涨情况来看,饲料价格的抬升可能在长期内牵制猪价回落幅度。2020年至今,生猪饲料价格已经环比上涨21.5%,达2015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且由于生猪存栏的快速修复和海外疫情对生产的扰动,饲料主要制作材料如玉米、豆粕的产需缺口仍有扩大的风险。 综合来看,我们中性判断明年猪肉批发价中枢36元/公斤,对应猪肉价格在明年底跌至30元/公斤。节奏上,春节后(3-5月)以及秋季(9-11月)或见猪肉价格明显回落。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猪肉批发价中枢为28、42元/公斤,对应猪价在明年底跌至20元、40元的情景。 (三)油价:国际疫情反复下的高不确定性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布油价格中枢在55美元/桶左右,同比2020年(考虑国内地板价调控)上涨20.7%,结合油价CPI权重(2%左右),预计拉动CPI中枢近0.4个百分点。 然而明年原油价格波动具极大不确定性。海外疫情的变化仍是最终决定全球经济修复的关键。一边是市场预期2021年中70%的发达经济体民众可以接种新冠疫苗,12月第一批欧美新冠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一边是12月来海外新冠疫情再度恶化。12月美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20万,南加州医疗资源紧张。英国伦敦发现变异毒株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同时,OPEC+协议自2021年1月开始,成员国决定自愿将减产数自770万桶/日调整至720万桶/日,并将每月召开会议评估市场状况并决定每月的产量调整,每月调整幅度不超过50万桶/日,后续减产持续力度仍有变数。因此,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布油中枢为50、60美元/桶。 三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我们将CPI同比走势拆分为三部分,即CPI同比=翘尾(前一年环比累积的确定性涨价)+季节性新涨价(季节性环比累积的正常涨价)+超季节性新涨价(当年非季节性环比累积的特定涨价),得以更好区分当年CPI数字背后的本质。经拆分,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对CPI影响接近0,季节性新涨价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 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为翘尾及新涨价的同步拖累,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末-2021年初猪肉和大宗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给2021年全年通胀中枢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12月下旬英国疫情失控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的行为,给国际大宗商品疯狂的上涨浇了一盆冷水。而同时国内黑色价格突破历史新高,猪肉价格反弹。多项价格大幅震荡下,12月CPI环比的最终结果可能使2021年翘尾存在较大变数。 四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大概率会恢复季节性甚至有望强于季节性。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 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从监测情况看,目前80%以上的煤炭供应执行的都是煤炭中长期合同,交易价格在每吨540-550元之间,剩下小部分市场煤的价格上涨,不会影响民生用煤保障。后续我们将通过增加供给,调节需求,引导市场煤炭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