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高位强势运行已经数月,年底供应及价格走势如何?12月16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目前煤炭市场供需总体是平衡的,今冬明春的煤炭供应是有保障的。他介绍,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处于较高水平,后续国家发改委将通过增加供给,调节需求,引导市场煤炭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煤价高涨引政策出手 11月中下旬以来,煤炭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严重偏离供需基本面。据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编制办公室发布的《CECI指数分析周报》(2020年第40期)显示,本期(2020.12.03-2020.12.11),CECI曹妃甸指数(日)和CECI沿海指数(周)现货成交价高位上涨,达到两年来最高水平;CECI进口指数到岸综合标煤价格小幅下降;CECI采购经理人指数及需求、价格、航运分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供给、库存分指数处于收缩区间。 本期,CECI沿海指数5500大卡、5000大卡现货成交价分别为654元/吨、588元/吨,分别比上期上涨20元/吨、11元/吨;综合价分别为609元/吨、551元/吨,分别比上期上涨12元/吨、8元/吨。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张兴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价格近期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冬天供暖需求导致电煤激增,这是一个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因素;新冠疫情对全球生产造成影响,我国措施得当,率先复工复产。因此近期外需加大,导致电力需求增加,也是一个辅助因素;此外,也与煤炭国际贸易的波动有关。 在此情况下,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座谈会,要求战略性地减少高价煤炭的购买,采购价格不应超过每吨640元(约合97.8美元/吨)。如果采购价格超过这一价格,电厂则需报告国家发改委进行调研。 对电力企业影响有限 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主要煤炭产区产量有所下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1-11月,全区煤炭产量10.03亿吨,同比下降3.1%,全年预计产量10亿吨,低于2019年的10.9亿吨。而根据2019年数据,晋陕蒙三地的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产量中占比达71%。 随着经济复苏节奏加快,全国用电量稳步增加。冬季降温也带动了电煤需求增加,沿海电厂耗煤需求进入旺季,电厂机组接近满负荷运行,高日耗、低库存现象更为明显。12月10日,沿海八省日耗同比增长5.7%、库存同比下降15%,个别电厂库存可用天数降至个位数。 但在张兴平看来,煤炭涨价对电力企业的影响有限。“因为电煤大多是长协,而且很多发电企业都做了期货套保。” 发布会上,孟玮也指出,为做到提前谋划、有备无患,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在供暖季来临前,就加强指导督促,将电厂库存提高到了较高水平。东北地区是供暖季保障煤炭供应的重点地区,国家发改委7月就开始组织冬煤夏储,多渠道落实煤源,加强产运需衔接,供暖开始前煤源基本得到落实。 他介绍,国家发改委加强协调调度,组织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的大型煤矿科学合理组织生产,发挥好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稳定器作用,加强煤炭运输保障,较好地保障了社会用煤需求。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可用天数是21天,东北气温最低的黑龙江省电厂可用天数是31天,都处于较高水平。 对于现货市场煤炭价格上涨,孟玮表示,由于电厂主要使用的是年度中长期合同采购的煤炭,因此目前煤价总体是稳定的。从监测情况看,目前80%以上的煤炭供应执行的都是煤炭中长期合同,交易价格在每吨540-550元之间,剩下小部分市场煤的价格上涨,不会影响民生用煤保障。后续国家发改委将通过增加供给,调节需求,引导市场煤炭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如何长期保供控价 未来煤价走势将会如何?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电力(港股02380)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行环部电力燃料处主管尹琳琳表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口煤以及地方煤炭管控政策影响,煤炭市场产运需错配较为严重,价格波动较为剧烈。但电厂存煤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电煤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供应略紧,国家和煤炭、电力、铁路等行业已经加大电煤协调保障力度,冬季供电供暖总体有保障”。 “现在煤价上涨属于季节性问题,这个季节过了以后应该就没有问题了,今后煤炭价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定的。稳价保供要提前做准备,从国家发改委目前的准备工作来看,这种短期的价格上涨应该不会有长期的影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未来对煤炭的控制应该还会越来越严格一些,长期来看,未来煤价下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 在国家层面加大协调调控力度的同时,中电联在其分析周报中进一步指出了年底保供稳价的难点:临近年底,产地增产难度较大,产地和北港库存偏低、累库困难,且优质低硫资源较为紧缺;进口煤增量到港仍需时间,迎峰度冬前期电煤保障压力较大。期货市场炒作下煤炭市场已严重扭曲,严重威胁了电煤保供控价。 中电联建议,国家还需进一步采用特殊手段,综合施策,引导市场尽快回归理性。电力企业更需科学分析市场形势,稳健市场操作,警惕恶意炒作,理性开展短期电煤采购。
1月6日晚间,万华化学(600309)发布公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净利润96亿元到101亿元,与上年同期减少5.3亿元到基本持平。 这就意味着,万华化学有望连续两年实现百亿净利润,而去年四季度万华化学实现高速增长,才有年百亿级别的净利润。 2019年,万华化学实现净利润101.3亿元,扣非净利润为91.56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万华化学实现净利润53.49亿元,同比下降32.28%。三季度末随着全球化工行业下游需求快速好转,部分地区需求快速增长,万华化学主要产品销量提升、销售价格上涨,四季度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91%到113%。 万华化学业绩受聚合MDI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是全球最大MDI生产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其业绩波动和MDI价格直接相关,MDI价格周期波动非常明显,MDI是生产聚氨酯最重要的原料,其下游主要是纺织企业。 受疫情影响,万华化学去年开局不利,业内预测因疫情导致的消费减少,将造成纺织行业产能过剩。 但随后行业趋势扭转,服装行业增长强劲,特别是纺织出口反而在向中国转移,造成包括棉花在内的纺织原材料价格上涨,此外家具和床上用品等的需求逐渐接近疫情前水平,产品供不应求。 万华化学节节提价,比如2020年8月份开始中国地区聚合MDI分销市场挂牌价15500元/吨(比7月份价格上调1500元/吨),直销市场挂牌价15500元/吨(比7月份价格上调1000元/吨);纯MDI挂牌价17000元/吨(比7月份价格上调500元/吨)。 这个提价趋势一直持续,不过12月份和高点相比有一定下落,到去年年末,聚合MDI市场价达到18250元/吨,较月初下降5.2%,纯MDI市场价22250元/吨,较月初下降12.7%。 中泰证券发布研报表示,回顾过去五年,万华化学今年1月份纯MDI挂牌价仅次于2018年的29000元/吨,聚合MDI直销挂牌价仅次于2018年和2017年,处于历史中高水平。经过年末的调整,1月MDI挂牌价更贴近市场的实际成交价,看好MDI价格在旺季到来时再度回升。
摘要:生猪期货可以帮助缓和价格波动,推动产业内整合。但作为期货品种,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是决定它成败的首要因素。 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是个好消息。这是个当之无愧的期货大品种,且具备价格的高波动性。中国的生猪年产值接近2万亿,按当前保证金比例,可估算生猪期货市值接近20万亿,和铜期货市场规模相当。另外,猪的生产周期约为2年,价格周期4年,从供给变化传导至价格较为漫长,适合做长线交易和对冲。尽管面临实体交割、运输储藏和品种标准化等多重挑战,但是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生猪期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市场提供了未来的参考价格。美国学者Carter和Mahopatra(2008)对美国猪期货的数据研究表明,生猪期货价对价格走势有极佳的预测能力,且结果无偏(unbiased)。这对于猪农是最好的消息。因为养猪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规模。养猪场对猪价走势的判断通常是片面的和案例式的,没有能力跟踪整个市场供需的变化,而且由于猪饲养期长,常常是扩产之后才发现猪价周期已经进入下行通道。这样盲目跟风的农场多了,不仅加剧了每轮猪周期内的价格波动,也不利于单个农场的长期发展。 中国生猪产业在规模整合的关键阶段,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越来越重要。中国过去一直依赖小农养猪,而且有很多是作为副业养在后院,对价格波动不敏感。如今,尽管小的养猪户在数量上仍然占绝对多数,但是总产量很低,重要性在逐年下降了。根据农业部数据,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养猪农户减少了将近60%,退出的几乎都是年出栏小于50头的小户。即使如此,小户占比仍高达95%。官方数据对于不同规模农场产量的统计截止于2010年,之后不再更新。2010年,小户猪场只生产了36%的猪肉,按照过去十年产业整合的情况推算,尤其是非洲猪瘟后小农户加速退出,现在这个产量比例大概率已降至10%以下。今后中国人吃的猪肉将大多数由中等规模以上的养猪场提供,对价格信号的依赖会加强。在中西部许多地区,养猪作为扶贫的手段被地方采纳,就更需要教育农户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来规避风险。 但生猪期货作为一个期货品种来说,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是决定它成败的首要因素。中国尝试过不少期货品种,其中有一些品种的参与者较少,也没有投机资本的关注,市场成交惨淡,比如转基因大豆。生猪价格极具波动性,对于交易者来说是个好品种。不过,培养企业的风险中性意识,仍然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教训;投机交易可能在早期影响市场。 目前的时点是推广生猪期货的良好窗口期。据美国农业部估算,202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这主要是非洲猪瘟带来的冲击,在非洲猪瘟发生之前的2017年中国生产占比高达55%。可以预期,假如非洲猪瘟不会再度大规模扩散(毕竟现在非洲猪瘟仍无有效药物和疫苗),在未来5年,中国生猪产能将进入新一轮快速扩张阶段。增大的供给会带来价格下行压力,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真实需求将会上涨。 生猪期货将提高头部养殖企业的地位,对冲价格风险对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好的保护。中国生猪生产企业五巨头(温氏、牧原、正邦、新希望和正大)在2019出栏量占到中国总产量的9%。五家全部入选大商所的首批集团交割库,这会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标准决定权和定价权。中国可能会继续学习美国的经验。美国从1966年发行生猪合约之后,行业历经兼并,最终只剩下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现在美国前五大生猪企业产能占比超过30%,带来的是猪周期波峰和波谷的缓和。非洲猪瘟加快了中国生猪产业的产能合并,生猪期货推出会进一步加快品种标准化和产能集中,由此可能一定程度上熨平猪周期。 中国向外部世界开放期货市场的步伐在加快,最新的品种包括铜和棕榈油。下一步是豆油和豆粕。不管是推出新的生猪期货还是将现有合约国际化,都将增强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能力。比如,在有色金属市场,中国是铜的最大消费国,占世界铜消费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的铜期货市场也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中国在猪肉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不仅是最大的消费国还是最大的生产国。因此在猪期货市场稳定后,开放给外国投资者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允许外资交易这些期货合同有助于国内企业对冲波动性,也能够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影响力。
有些规律是会穿越时光与周期,在更长维度里持续发挥作用的。但人类通常容易高估科技进步、产业进步与金融创新的力量,以为后者会改变整个世界、会改变一切规律。 一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瘟疫。例如公元前430年的雅典大瘟疫、14世纪的黑死病、一战期间的西班牙大流感等。在雅典大瘟疫中,据说接近一半的雅典人口因此而死亡。在黑死病时期,欧洲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西班牙大流感中,死亡人数达到3000万至4000万人,远远超过一战的死亡人数。 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暴发全球性大瘟疫的概率显著下降。曾几何时,一度有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已经消除了暴发全球性大疫情的可能性。 2003年暴发的SARS只是给世人提了一个醒。在SARS病毒突然消失之前,全球感染人群大概在9000人左右。但SARS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最后的死亡率高达11%。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才是一次真正席卷全球的、规模可以与一个世纪之前的西班牙流感相提并论的大瘟疫。截至2020年12月12日,全球确诊人数超过7119万人,其中仅美国的确诊人数就超过1651万人,全球因为新冠而死亡的人数约为150万人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萎缩4.4%,这是二战之后和平时期全球最深的一次衰退。 有观点认为,瘟疫似乎是大自然设计的一种精巧机制,这种机制是为了强制性地实现生物数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均衡。人类曾经自负地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足以使人类最终彻底排除瘟疫的威胁,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提醒人们,这可能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人类,仍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最终将克服癌症、白血病、器官衰竭等病症,甚至可能实现长生不老。然而迄今为止,大自然似乎还未进化出这样一种物种。或许,长生不老只是人们一种自负的想法,最终大自然的平衡机制依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或机制或危机来限制人类的数量与寿命? 二 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较长时间内,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很大程度上受食品价格变化的驱动,而食品价格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猪肉价格变化的驱动。这种猪肉价格变化带动CPI变化的现象,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猪周期”。 例如,在2006年至2018年期间,按照从波谷到波谷的方法来衡量,中国出现过三次完整的猪周期。在每个周期中,猪肉价格的波幅显著高于食品价格的波幅,而食品价格的波幅又显著高于CPI的波幅。更重要的是,猪肉价格的变动似乎领先于食品价格的变动以及CPI的变动,这被认为是猪周期的重要特征。 不过,如果比较2006年至2018年期间的三个猪周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特征,即在这三个周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价格的累计涨跌幅度越来越小,且一个完整猪周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换言之,猪周期似乎正在被时间逐步抹平。 对这一现象的主流解释是,中国国内的养猪模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过去中国是农户散养为主,由养猪场或企业进行收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越来越大的养猪场正在逐渐取代农户散养。而随着养猪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养猪企业的行为要比农户更加理性、目光更加长远,这会克服过去蛛网模型的局限,逐步降低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从而逐渐削弱猪周期。 那么,猪周期最终消失了吗?非也非也。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出现了一次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猪周期。在周期顶部,即使按照官方数据来衡量,猪肉价格同比增速接近240%,这一涨幅使得前三次猪周期显得相形见绌(之前的峰值为180%)。本轮猪周期不仅涨幅巨大,且周期持续时间显著短于上一个周期。 导致本轮反常猪周期的原因大致有二。原因之一,是前两年国内暴发了大面积的非洲猪瘟,这一疫病的肆虐冲击了不少养猪大省,造成供给侧收缩。原因之二,据说是有些地方环保政策过于“一刀切”,为了环保而人为关闭养猪场、甚至提前大批量宰杀母猪。当然,这一政策在后来被及时调整。不过,在一定时期内,这进一步加大了供给侧的短缺。 猪周期的故事也可以推广至全球经济周期。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了所谓的“大稳健”时期(the Great Moderation)。过去的经济周期似乎消失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又陷入了所谓的长期性停滞,进入了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的新时代。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究竟是消失了,还是在蓄积力量未来会以更汹涌的方式重新袭来? 三 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贷款利率更好地反映时间价值以及潜在违约风险。这也是为何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一来,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抵押资产;二来,中小企业通常缺乏长期稳定的信用记录。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贷款对象方面天然会偏好大企业或国有企业,而天然会歧视中小企业。 互联网金融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各种互联网场景积累了丰富大数据的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算法设计(人工智能)来充分了解产业链上下的企业,从而更精准地识别信用风险,更具针对性地对贷款定价,更容易进行风险防控,从而降低坏账比率。换言之,互联网金融机构看起来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更神奇。过去一个轮回中,我们看到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乱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P2P。有很多P2P企业,非但没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来对贷款定价以及管理信用风险,甚至缺乏普通金融机构的传统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最后变成了一个以各种天花乱坠的借口从大众手里集资、胡乱进行放贷、最终资不抵债甚至卷款潜逃的骗局。 一个值得推广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利用自己的资本金以及从正规渠道(例如发行ABS或ABN)筹集的资金,对自己平台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放贷(供应链金融),同时利用自己平台搜集的各类借款者数据进行资金定价与风险管理。然而在本轮P2P浪潮中,上述每一个环节不是被颠覆伪造,就是付之阙如。 金融就是金融。科技金融或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问题。信用、杠杆、风险,这些金融的核心关键词,并不会因为金融被披上科技的外衣,就得到了一劳永逸式的解决。你刻意忽视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最后就会来找你。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四 新冠肺炎疫情、猪周期、互联网金融的故事,可谓殊途同归。他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些规律是会穿越时光与周期,在更长维度里持续发挥作用的。但人类通常容易高估科技进步、产业进步与金融创新的力量,以为后者会改变整个世界、会改变一切规律。“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乐观情绪总会一次又一次占据上风,然而,这种乐观的情绪最终总会被历史无情地消解。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总会押着同样的韵脚。信哉斯言。 本文首发于《金融博览》2021年第1期,原标题为《新冠疫情、猪周期与互联网金融》
(原标题:动力煤现货涨势继续 矿区一煤难求“车到为准,暂不报价”) 尽管动力煤期货指数相较高点下跌幅度足有100元/吨,但目前,无论是矿区还是港口,仍然有着“一煤难求”的局面。“矿区现在普遍没有库存积累,而且价格变动非常频繁。”一位在内蒙古从事煤炭贸易的人士告诉记者,“露天矿区相比井矿性价比及品种煤选择余地多一些,所以现在都是‘车等量’的情况,厂区还会给等待的车辆分发方便面。”他表示,因为煤炭供给非常不确定,运费的变化也是大起大落,“因为货主的安排永远赶不上矿区价格的变化,‘车到为准,暂不报价’已成常态。”他告诉记者。上周,因为动力煤期货价格接连上涨,逼近800元大关,已经引起了市场和监管层的注意。发改委在12月12日召集电力企业座谈会,并发布了数项措施对煤炭价格进行严格控制,也是因此,本周开盘后动力煤期货指数出现下跌。“后续来看,因为供给情况较不乐观,动力煤现货市场还是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强势运行。”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当前电厂的库存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只能看天气能不能不再继续变冷了。”政策频发拉低期货价格依据市场消息,在上述会议上,发改委发布了如下四条要求:已约谈郑商所,要求采取措施平抑期货波动;要求电力企业煤炭采购价格不得超过640元/吨,若超过,需单独报告发改委,发改委对煤源进行调研;目前重点电厂库存8600万吨左右,要求各集团内部电厂相互调节煤炭库存,减少市场高价煤采购;以及对进口煤炭的进一步要求。而在此之前,12月9日,郑商所发布风险提示函:近期动力煤期货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请各会员单位切实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防范工作,提醒投资者谨慎运作,理性投资。同时,自2020年12月14日结算时起,动力煤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6%,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5%;当日当晚交易的动力煤期货2101合约、2102合约、2103合约的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10元/手,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10元/手。在这些政策的降温之下,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从12月11日收盘时的744.6元/吨降至12月16日收盘时的670.8元/吨,在12月11日、14日和15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跌,但16日当地价格再度收涨。今年以来,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再度提高,安全检查整体加强,年底生产多保安全,也是因此,煤炭的供应增量非常有限。“下游方面,目前不仅仅是低硫优质煤紧缺,市场整体是处于缺煤状态,报价也比较混乱,基本是有价无货,市场煤成交偏少。”上述贸易人士表示。现货价格方面,依据最新一期12月10日的价格,秦皇岛港的山西产Q5500动煤为663元/吨,较上日增加9元/吨;Q5000动煤为606元/吨,较上日增加5元/吨;Q4500动煤为539元/吨,较上日增加5元/吨,仍维持涨势。“现在维持动力煤价格的主要因素,其实还是供需基本面为主。”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港口在过去往往会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但从现在看,等着煤炭生产出来的企业都是刚需,许多煤炭生产出来就在坑口销售了,根本不会运到港口去,加上天气现在还在持续变冷,供应一时半会也不会跟上来,这种供需基本面短期看不太可能会有好转。”基本面难以缓解12月15日,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恢复向好,多项指标增速出现环比增加,叠加冬季天气影响,对煤炭需求超过往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上月增长1.03%。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较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7.7%,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速10.8%,增幅较上月扩大4.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11月份工业增加值数据表明,工业生产继续超预期改善,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及国内就业形势的好转,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行业及工业品上涨面积扩大,多数产品和行业持续增长,国内工业生产持续修复。但是,随着经济加快复苏,能源生产因其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周期性,供给在短时间内并没能跟上需求。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从采矿业的主要产品看,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天然气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月反而收窄0.1个百分点。由于中国目前无论是发电还是冬季供暖,均严重依赖煤炭,导致煤炭需求大幅上升,这也是时间进入11月之后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依据Wind数据,全国重点电厂的库存数据已经出现连续一个月的下降,12月16日浙电库存403万吨,日耗12.4万吨,可用天数32.5天;11月29日全国重点电厂库存9457万吨,日耗煤430万吨,可用天数22天。“当前冬季全国降温明显,带动电煤需求增加,致使电厂库存高位下行,而日耗季节性回升,带动市场补库存节奏加快,且非电行业仍在生产高峰期,各终端需求边际支撑较好,因此在整体内紧外不足供需格局下,国内煤价呈现易涨难跌趋势。”上述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