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赣锋锂业股价再创新高,截至午盘,报收于97.43元/股,涨幅4.20%。近期,其股价走势强劲,不外乎其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火爆,基本面有改善预期。 (来源:wind) 锂产品价格在经历了2016和2017年两轮上涨后,产能开始不断扩张,自2018年起,国内碳酸锂价格受新增产能释放的影响开启下跌态势。2019年其价格可谓是跌入低谷,一方面受供求关系影响,需求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终端车企削减了相关电池订单,导致碳酸锂市场低迷;而供应端,碳酸锂整体的产能明显的增加,2019年中国碳酸锂产量为15.9万吨,中国氢氧化锂产量为7.6万吨,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图:碳酸锂产量(万吨),来源:Wind) 另一方面,国内仍有大量矿石及冶炼品尚需消化,而受到天气、成本、库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供应方当前在高库存及现金流压力之下,只能被迫降价出货回笼资金。此外,进口碳酸锂在利用成本优势采用低价策略出货,进一步对国内碳酸锂价格造成压力。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萎靡不振,碳酸锂价格继续延续低位徘徊,直到进入四季度其价格开始回升。截至12月20日,工业级碳酸锂(华东)价格涨至46100元/吨,较11月初涨幅达16.71%。 (图:碳酸锂价格走势,来源:Wind) 碳酸锂价格11月以来呈现拐头向上的趋势,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锂下游需求可分为动力电池、3C消费电池、储能电池以及传统工业应用四个领域。其中,动力电池碳酸锂占主要份额,而新能源汽车是其最大的下游用户。 新能源汽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的就是电池,约占40%左右。而锂电池中最关键的还是其中的材料,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其中正极材料成本占比最大,约占锂电池成本的30%—50%。而碳酸锂又是正极材料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热情高涨。最新数据显示,欧洲6国11月新能源车销量合计12.71万辆,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11%;国内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8万辆和2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1%和104.9%。 而3C消费方面也出现回暖。今年11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58.4万部,环比增长13%,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2013.6万部,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68%。 供给端来看,据相关媒体从青海盐湖地区锂盐生产企业处获悉,由于冬季气温骤降,国内多家锂企下调产量预期。此外,澳洲Altura计划进行重组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导致国内碳酸锂原料产量走低。 西澳锂矿商 Altura Mining 11月表示将进入破产接管程序,计划在未来数周将矿山停产维护,直接引发锂精矿价格反弹。 Altura的核心资产为位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区的 Pilgangoora 锂钽矿,JORC 矿产资源总量 4570 万吨,平均氧化锂品位 1.06%,折氧化锂 48.3 万吨;矿山一期建成年产 6%品位锂精矿 22 万吨,2019 全年实际产量 16.5 万湿吨,销售 12万干吨。尽管Altura产能在全球固体锂矿中属于中等规模,但我国多家大型锂盐厂进口锂精矿中占据一定地位。 若 Altura关停,西澳将仅剩 Pilbara 和 Galaxy 对外供矿,加上库存的分化,五矿证券预计预计锂精矿价格未来中期有望从目前 400 美元/吨之下复苏至 450-500 美元/吨。 现阶段,部分企业因原料问题减产停产,导致国内碳酸锂产量下降,进而持续提价。 泰州市宏伟锂业有限公司此前发布调价函,决定从2021年1月1日起,电池级金属锂价格从原先的43万元/吨上调为50万元/吨;工业级金属锂调整为46万元/吨。 整体上,碳酸锂供应增量有限,而边际需求显著好转,碳酸锂已开始进入去库阶段,其价格顺势上涨。 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趋势明确,而锂材料作为动力电池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需求空间较为确定。在未来主流电池应用与研发方向中,以成本为导向的磷酸铁锂利好碳酸锂需求,以性能为导向的高镍三元利好氢氧化锂需求,以技术突破为导向的固态电池利好金属锂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的新目标。 西南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碳酸锂需求量约为86.1万吨,CAGR为20%,其中动力电池需求的大幅上升仍是全球锂行业下游需求的主要增长动力,动力电池碳酸锂需求预计约为57.8万吨,CAGR为35.44%;3C消费电池碳酸锂需求约为6.7万吨,CAGR为4.74%;储能电池碳酸锂需求约为5.9万吨,CAGR约为35.0%;传统行业碳酸锂需求约为15.7万吨,CAGR达2.62%。 (图:2019-2025年碳酸锂总需求预测(万吨),来源:西南证券整理) 除了碳酸锂之外,下半年工业金属呈现普涨态势。铜、铝四季度以来再开启新一轮涨价潮,同样,钴价年初走势低迷,其中长江钴现货在5月创下全年最低价24.2万元/吨,但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回暖,钴价反弹至最高28.6万元/吨。 (来源:wind)
房价事关你我他,不管是涨还是跌,都会引发财经媒体的巨大关注,引起网友的共,展开各种各样的吐槽。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中国房价行情平台上15个新一线城市的平均单价数据发现,房价全部过万,有6个城市超过了2万元/平方米,其中杭州位居第一,南京第二。中部的强省会长沙房价在15个城市中垫底,11715元,房价收入比最低,2019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55211元,如果按照购买100平米房价计算,一个人不吃不喝长沙大约需要18年,虽然买房也不是太轻松,这个房价收入比在全国看不算高,按照我的工资收入,购买某地100平米房子不吃不喝大约需要50年,有网络统计数据显示均价已经超过1.8万元,二手房房价超过2万为数不少,但低一点也有,13000元左右,这可不是一二三线城市,而是十八线小地方,一个十八线城市的房价竟然超过不少一线城市的房价,买房压力山大毋庸置疑。 房价为什么贵?为什么涨不停,与目前的财政收入有关系,因此部分地方总是不断的稳定房价,最好是希望房价不断上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卖地收益,可以实现滚动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现实也是如此,18年统计数据是过去20年卖地收入高达40万亿元,平均是每年2万亿元,20年大概率超过7万亿元,已经是过去二十年平均的3.5倍,这就是房价上涨的好处,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土地收益。 可是房价上涨需要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支付越来越多的钱购买房子,有一个说法是六个钱包买房,等于是为了买一套房子,将需要六个家庭拿出所有的积蓄才可以,这就挤压了六个家庭的消费,实际上也伤害了六个家庭的幸福。 房价过高不仅挤压消费,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增加经济转型成本,提升科技创新成本,房价涨不停,高层急在心里,出台了各种调控政策,像房住不炒,不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手段等,银保监会也是严控违规资金进入楼市,最近出台了三条红线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条红线”。前者从40%到12.5%不等,后者从32.5%到7.5%不等,虽然是从控制金融风险角度考虑,但不排除有调控地产价格的因素 。 地产价格上涨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还有供应的土地价格问题,土地价格高了,房价怎么都不可能下跌,开发商需要盈利,这就是面包与面粉的关系,面粉价格高了,面包价格怎么可能下跌。另外高层政策还是很容易被地方政府化为无形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光明正大的放宽落户政策和吸引农民购房等增加房地产需求,减少土地供给影响市场地产销量,就可以稳定房价,部分地方甚至不许开发商降价促销,稳房价的意图十分明显。 房价博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大部分地方政府不希望房价下跌,拥有多套房者更不愿看到房价下跌,可是刚需购房者眼巴巴看着房价下跌。但房价上涨确实不利于经济的转型,房价走向何方。
(原标题:比特币价格突破2万美元背后:散户大量涌入 多家交易平台陷入卡顿或宕机) 专家提醒,比特币价格容易受庄家、各国政府政策的影响而大幅波动,普通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本报记者 邢萌 “比特币价格(以下称比特币)破2万美元,创历史新高!”12月16日晚,这一突发行情令币圈沸腾。 区块链媒体们拿出准备已久的海报或文章,纷纷刷屏朋友圈。在它们眼中,2万美元是意料中的价格,早在上个月比特币1.9万美元时就已做好了迎接这一时刻的准备。 另一端,比特币2万美元刺激了大量个人投资者涌入加密数字币市场。记者了解到,多家加密数字币交易平台由此出现了卡顿或宕机现象。这波由机构资金推动的涨势正在悄然变阵,个人投资者不断加大筹码,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比特币价格屡创新高也反映出市场的狂热。突破2万美元后,12月17日比特币价格一路狂飙,并站上2.3万美元,比特币总价值突破4000亿美元。 有交易平台流量上涨30倍 对于币圈而言,12月16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当日晚间,比特币首次突破20000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价格。据加密数字币行情网站CoinMarketCap,北京时间12月16日21时50分许,比特币价格突破2万美元大关,创下了自比特币诞生11年来的最高价格。 从2010年5月22日比特币初始公允价格0.0025美元到2万美元,10年间比特币价格涨幅竟达800万倍。 正是由于“造富”效应显著,比特币被众多投资者追捧。此次上涨的一大推手也正是机构资金。 OKExResearch首席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最新的数据显示,灰度基金的GBTC产品的总持仓量已经接近57万个比特币,相较于6月初的36万个持仓量,不到半年的时间增长了58%。这表明在今年下半年,大量的机构资金开始涌入比特币领域。” 据介绍,GBTC产品的一级市场申购只面向合格投资者,根据其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有80%的客户是机构投资者,是一个观测机构资金入场的指标。 记者获悉,12月16日晚,当比特币价格突破2万美元大关后,大量个人投资者开始涌入加密数字币市场,一度造成币安、火币等多家加密数字币交易平台出现卡顿或宕机现象。 据了解,当日晚间,知名交易平台币安CEO赵长鹏发推特表示,该平台流量上涨了30倍,遇到了一些扩展问题与延迟,目前已经修复,未来需要添加更多的服务器。 对此,上述首席研究员认为,这表明市场的投资主力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变化,由机构投资者转向个人投资者。市场的亢奋狂热情绪进一步被放大,可能会导致比特币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希望市场投资者保持理性,不要随便加杠杆。 政策环境改善助推币价上涨 除了机构资金的进入,各国监管政策环境的改善也是推涨比特币的诱因。 力研咨询公司创始人谷燕西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最近,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分别批准合规的加密数字币的交易服务,这两个地区的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能够以合法的方式参与比特币的交易。 在美国市场中,CME计划在明年推出基于以太坊的期货交易,PayPal开始向其用户提供比特币的买卖服务。这些因素都使市场预期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比特币交易市场,因此将比特币推向了历史新高。 在国内,比特币交易行为受到严格监管。2018年1月17日,央行营业管理部支付结算处下发《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于虚拟货币交易”。2018年以来,国内173家加密数字币交易及代币发行融资平台已全部无风险退出,整治效果非常明显。 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比特币被认定为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北京路宁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丁飞鹏对记者表示,近期一例比特币财产损害赔偿案入选全国法院系统2020年度优秀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该案判决认为,比特币具备虚拟财产、虚拟商品的属性,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该案判决中对比特币财产属性的认定、对涉比特币案件的司法救济等内容,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层面的认可,其典型性和指导性,也将会对全国法院系统在未来的涉比特币案件审判实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过,比特币价格波动较大,并不适合普通人投资。 丁飞鹏解释道:“与普通的商品相比,比特币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不由央行或任何金融机构发行、由投机者大量使用,零售和商业市场使用相对较少,全天不间断交易,没有涨跌限制,价格容易受庄家、各国政府政策的影响而大幅波动,作为普通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投资。” 【作者:邢萌】 (编辑:文静)
事件 中国12月CPI同比涨0.2%,前值降0.5%;环比涨0.7%,前值降0.6%。 中国12月核心CPI同比涨0.4%,前值涨0.5%;环比0%,前值降0.1%。 中国12月PPI同比降0.4%,前值降1.5%;环比涨1.1%,前值涨0.5%。 正文 1 通胀温和回升 1)中国经济持续复苏,通胀温和上涨。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三季度GDP同比4.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0.7%,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PPI环比连续7个月正增长、同比连续7个月降幅收窄;CPI受猪周期下行抑制;核心CPI上涨仍疲软。 具体来看,12月PPI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缩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PPI上涨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环比0.7%。CPI上涨主要受节前食品需求旺盛以及运输成本上升影响。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0%和58.9%,均创年内新高。 2)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可能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但经济复苏的韧性较强。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面临放缓压力;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如果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 3)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是温和通胀,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猪周期向下拖累CPI,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提振PPI和CPI非食品价格。 4)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并未引发普遍的实体经济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底层通缩,高层通胀”,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普遍保持货币宽松,以货币超发、低利率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造成实体与资本的分化。一方面是,2009-2019年,全球10个主要发达经济体CPI同比均值仅为1.5%,中国CPI同比基本维持在3%以下,通胀中枢持续处于低位。另一方面,2009-2019年,美国股市十年长牛,标普指数累计涨幅超200%,房价涨幅超40%,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超150%,股市核心资产十年累计涨幅超过10倍。 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球央行继续大规模货币宽松,结果是美股创新高、美国房市量价齐升、中国股市走牛、热点城市房价异动,而实体物价低迷。中国CPI、PPI均为负增长,美国11月核心CPI为1.6%。相比之下,4月至12月,上证综指、沪深300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7%、42%,上海、深圳、杭州等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行;标普指数累计涨幅高达52%,美国新建住房均价上涨8%,销量累计上涨近25%。 全球正面临贫富分化、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等社会问题。美国1968-2018年基尼系数从0.386升至0.486。收入分配方面,2014年,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20.2%的总收入,前10%的人口拥有47.0%的总收入;而在1980年,二者的占比分别为10.7%和34.2%。财富分配方面,2014年,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38.6%的总财富,前10%的人口拥有73.0%的总财富;而前者在1980年的占比为22.5%,后者在1985年的占比为60.8%。 中国近十年来也出现社会财富向头部集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上升至2018年0.468,税前收入前10%的人群收入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5.56%提高至2019年的41.43%,个人财富排名前10%的人群占社会财富的比重由2000年的47.75%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67.41%。 2020年疫情冲击下,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通胀主要表现为资产通胀,底层通缩与上层通胀并存,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以汽车为例,2020年乘用车零售销量负增长,但高档车销量高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上升。1-11月乘用车累计同比增速-8.3%;其中,30万以下的中低档车累计同比增速-10.2%;而30万以上高档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速14%,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7%上升至9.7%。 5)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应重视调节收入分配问题,精准扶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 2 受散点疫情影响,核心CPI略有下滑 1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此前连续5个月处于0.5%的历史低位。本月核心CPI略有下滑主要是受散点疫情的影响,随着经济持续恢复,预计核心CPI有望低位回升。 但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日益严峻,全球需求低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核心CPI同比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行;受疫情冲击,2020年核心CPI同比进一步下滑。 3 受节前食品需求拉动,CPI由降转涨 12月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环比0.7%,较上月上涨1.3个百分点。 春节食品需求旺盛以及运输成本上升,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较上月上涨5.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其中,鲜菜、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8.5%和3.5%,较上月上涨14.2和3.5个百分点,主因持续低温天气导致储运成本上升。畜肉类价格环比上涨4.3%,较上个月上涨9个百分点;猪肉涨价明显,环比6.5%,较上个月上涨13个百分点,主因节前肉类需求季节性增加以及饲料成本上升。蛋类价格由上月下降1.4%转为上涨2.4%。 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较上月上涨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和通信环比上涨0.9%,较上月上涨1.2个百分点;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上涨明显,环比上涨5.1%,较上月上涨5.4个百分点;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5.2%、5.8%和3.0%,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4 经济持续复苏,供需缺口较大,PPI持续上行 12月PPI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缩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PPI上行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12月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16.8%,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10.4%,南华焦煤指数环比25.8%,南华动力煤指数环比25.3%,南华螺纹钢环比14.4%,LME铜环比9.8%。 具体来看,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涨幅均有所扩大,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7.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3%,涨幅分别扩大7.0、3.6和0.1个百分点。受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3%,涨幅分别扩大2.8和1.8个百分点。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4.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3.5%,涨幅均扩大1.3个百分点。
数据反弹中的“冷热不均” ——12月价格数据点评 报告正文 事件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我国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其中12月CPI同比上涨0.2%,增速较上月上行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2月PPI同比下跌0.4%,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行1.1%。 点评 CPI方面,12月主要食品项目价格均有明显上涨,带来CPI的显著反弹。但核心CPI项同比增速继续下跌,反映疫情下居民就业与消费仍显疲软,食品与非食品项之间“冷热不均”。PPI方面,受出口需求旺盛、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涨的推动,原油、黑色、有色、煤炭系价格全面上涨,但下游商品价格仍较疲软,CPI与PPI之间也表现为“冷热不均”。 从高频数据来看,由于今年冬天气温较低,近期果蔬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此外受疫情影响,海外猪肉进口放缓,猪肉价格再度攀升。叠加上美国民主党控制参众两院后,市场对于大规模刺激计划及未来通胀的预期升温,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由此带来的食品及工业品价格上涨,将继续推动近期CPI与PPI保持回升势头。 1 猪肉价格季节性反弹,食用油价格上涨 12月食品CPI项同比增长1.2%,较上月上行3.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季节性反弹,CPI猪肉项同比增速,由11月的-12.5%大幅回升至12月的-1.3%。预计春节前猪肉价格仍将坚挺,但长期回落趋势不变。 受猪肉价格的外溢影响,本月牛羊肉价格也出现上涨。今年冬天气候寒冷,鲜果CPI项同比增长6.5%,较上月上行2.9个百分点。疫情后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上涨,推动本月食用油CPI项同比增长4.3%,较上月上行1.2个百分点。 2 服务项目拖累非食品价格 12月非食品项同比持平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服务价格增速持续下行,衣着加工服务费、家庭服务、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CPI项同比增速,均较上月下行0.2个百分点,旅游CPI项增速较上月下行1.0个百分点。 商品项目中,服装、通讯工具、家用器具CPI项增速,分别较11月份回升0.2、1.0、0.1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带动交通工具用燃料项CPI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3个百分点。 就业市场有所改善,租赁房房租项CPI同比下滑0.8%,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 3 工业品价格普涨 PPI方面,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项增速均有明显回升。12月,生产资料方面当月同比增速为-1.5%,较上月同比降幅大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方面当月同比增速为-0.4%,较上月同比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三大生产行业中,PPI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同比增速回升幅度较大。 12月“新冠”疫苗投入使用,推动通胀预期升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涨。国内出口生产持续旺盛,原油、煤炭、黑色、有色系价格明显上涨。其中,石油、煤炭采掘业PPI环比上涨7.9%、3.5%;黑色采选、黑色冶炼业PPI均环比上涨3.3%;有色采选、有色冶炼业PPI环比上涨0.7%、3.9%。此外化学制品业、金属制品业PPI环比也有上涨。 风险提示:油价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极端气候风险
乳制品板块近日表现强势。1月6日早盘乳业股继续拉升,截至当日收盘,天润乳业(600419)、庄园牧场(002910)涨停,新乳业(002946)涨8.34%,鹏都农牧(002505)涨5.88%,皇氏集团(002329)、光明乳业(600597)等多只个股均收涨。 此前一个交易日,乳业股已掀起涨停潮,光明乳业、三元股份(600429)、天润乳业、新乳业等个股涨停,伊利股份(600887)和蒙牛乳业两大巨头涨幅均超过7%。机构人士表示,政策加码助推行业发展同时,提价预期下的乳制品行业有望在2021年迎来高景气。 来自全球乳制品贸易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5日的最近两周中,全球乳制品拍卖价格指数上涨3.9%,平均中标价每吨3420美元。其中,无水乳脂价格4604美元,上涨5.5%;脱脂奶粉价格3044美元,上涨4.1%,全脂奶粉价格3306美元,上涨3.1%。市场人士指出,原奶进入新一轮提价周期,带动乳制品价格上涨,或将持续支撑股市行情。 《2020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作为乳制品消费大国,2019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3297.6万吨,居世界第四位,奶类产量和乳制品产量均实现2015年以来最大增幅。国产乳制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也在快速提升。 政策层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方案从三方面部署13条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奶业振兴工作,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将进入政策的“深入推进阶段”。国泰君安预计,这将提高市场准入,利好奶源自控比例高、生鲜乳使用比率高、品质指标引领者。同时,有利于上游牧业的集中度提升,特别是龙头乳企的自控牧场。“鼓励使用生鲜乳”或增加原奶供需缺口,推升奶价(或奶价预期)上涨。 新一轮原奶上涨周期已开启。公开数据显示,上游原奶价格自2018年秋季开始进入上涨通道,2019年平均涨幅为5.4%。受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价格重回上涨趋势,年底同比涨幅扩大至9.1%。机构人士预计,上游产能扩张较慢,2021年原奶供不应求局面更加凸显,本轮原奶价格上涨持续时间、周期高点有望超市场预期,行业性整体提价预期也将逐步增强。华西证券(002926)表示,原奶价格加速上涨趋势下,下游乳制品提价预期增强并逐步兑现,预计2021年乳企费用投入会更趋保守,竞争格局改善,利润弹性有望显现。 对于奶价上涨的影响,国泰君安进一步指出,目前上游牧业龙头正处于集中度提升的收获期,直接受益于奶价上涨的同时,预计还将通过降本增效、产量提升、外延式拓展等路径增厚利润,利润率将显著改善;下游乳制品龙头则处于暂时的战略分化期,奶价上涨促进了常温液态奶竞争格局的改善,预计乳制品龙头经营利润率水平将稳步提升。 太平洋证券分析称,在需求和成本上下游两端的共同作用下,乳制品销售环境有望优化,促销重归理性,价格恢复到较好位置,2021年乳业有望迎来全面性的高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