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是鸡蛋的主产区之一,供应量占到全国的10%以上。由于1月份石家庄暴发新冠疫情,鸡蛋生产受限,价格也随之快速上涨。 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各项保供稳价措施发挥作用,最近几天,鸡蛋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落。 数据显示,1月25日,36个大中城市鸡蛋平均零售价格为每斤5.76元,达到去年以来的最高值。之后,鸡蛋价格出现持续回落。 2月3日,36个大中城市鸡蛋平均零售价格为每斤5.42元,比1月25日累计回落0.34元,降幅为5.9%。36个大中城市中有27个城市价格出现回落,包括北京在内的12个城市价格下降超过10%,其中太原、济南、天津、哈尔滨、长春价格降幅在15%-20%之间,郑州、青岛价格下降超过20%。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刘刚:前段时间,受到河北、吉林、黑龙江等鸡蛋主产区疫情影响,鸡蛋运输不畅、成本增加,加之饲料成本偏高,造成鸡蛋价格持续上涨。近期,随着鸡蛋主产区的疫情有所好转、运输畅通,加之各地区学校、用工企业陆续放假,鸡蛋集中采购需求明显下降,鸡蛋价格出现明显回落。 专家表示,总体来看,蛋鸡养殖周期较短,预计到春节期间鸡蛋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目前,全国产蛋鸡的存栏数量超过11亿只,处于历史同期中高水平,鸡蛋供应有保障。春节后,由于市场需求会有所减弱,鸡蛋价格将呈现季节性下降态势。 北京市蛋品加工销售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忠强:当前鸡蛋市场本质的需求逻辑没有变化,只是短期内存量的变化,而不是增量的变化。所以这种短期内推高的鸡蛋价格本身带来的成交量不大,供需矛盾正逐步缓解,回到疫情前的平衡状态。春节前完全没有必要大量囤货,随用随买即可。按以往经验,每年春节后鸡蛋价格每斤会下跌一元以上。
小小花生牵动民生。在老百姓的“菜篮子”中,油脂商品举足轻重,花生是其中重要的油料作物。 2月1日上午9时,花生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挂牌交易,这是今年上市的第二个期货新品种,也是在郑商所上市的第十四个农产品期货品种。 ● 粮油期货工具进一步丰富 在油脂油料板块,花生期货是继豆系、油菜系、棕榈油之后的第四个商品品类。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花生产销国,近年来花生种植、消费呈持续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为463.3万公顷,表观消费量1205万吨。 花生市场价格长期剧烈波动。例如2002年前后,由于连续几年扩种,花生现货供大于求,1斤花生价格低至1元,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变化,6年之后的2008年初,1斤花生价格已突破5元。此后花生价格又经历数次大起大落,2019年价格波动幅度更高达45%。 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刚表示,我国花生产业缺乏连续的市场报价,价格灵敏度较差,容易暴涨暴跌,农户和企业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郑商所推出花生期货,通过期货市场公开、透明、高效的集中竞价交易机制,形成连续、权威的远期价格,可以为产业主体提供有效的价格预期和避险工具,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主体均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发挥期货市场在优化油料生产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花生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助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花生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油脂油料市场体系,保障我国油脂油料安全。”陈刚称。 服务农户及企业稳收增收 作为核心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的价格波动关系到种植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相关企业稳健经营。 正阳新地花生集团农业产业化事业部总经理李正邦表示,花生期货可以帮助农户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加工贸易企业调整生产和销售节奏,削弱“蛛网效应”,助力实现丰产又丰收,同时凸显主产区生产、加工和贸易优势,使得产业供需格局更加清晰、合理。 在招远市金城花生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彬看来,花生期货搭建起产业与资本之间的桥梁,花生收购和加工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降低资金占用,节省仓储、物流等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参与期货交割,拓展采购和销售渠道,提高贸易灵活性;还可以通过“期货+订单”“保险+期货”等经营模式稳定下游企业原料采购,同时助力上游种植主体稳收增收。 郑商所理事长熊军表示,郑商所高度重视服务“三农”,近年来研发上市苹果、红枣期货,白糖、棉花、菜粕期权,创新开展“保险+期货”试点,积极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帮助农民稳收增收、促进产业稳健发展,早在2018年郑商所就启动了花生期货研发工作,先后到河南、山东等5省20多市县走访调研,多形式征集60多家现货企业、会员单位意见建议,现场组织召开10多次合约规则论证会,努力使花生期货合约规则设计最大限度贴近现货市场实际,争取使花生期货成为农户、实体企业管用、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熊军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期货管理经验,深入细致做好培育,帮助市场主体了解、熟悉花生期货,合规高效利用花生期货;根据产业需要和市场运行情况,不断优化花生期货规则制度,在市场稳定运行、相关条件具备的基础上,研究推出“保险+期货”等新的服务方式,适时上市花生期权等衍生产品,增强对相关产业主体的服务能力;落实“零容忍”要求,把防控市场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对花生期货的监测监控,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净化市场生态。
● 2月1日,花生期货上市首个交易日大涨,主力2110合约涨逾12%。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花生期货价格易涨难跌,尤其上半年大概率继续走强。 远月合约升水明显 2月1日,花生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挂牌基准价为9350元/吨,挂牌的4个合约悉数大涨,远月合约升水明显。 文华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收盘,花生期货2110、2111、2112、2201合约分别上涨12.34%、12.56%、13.37%、13.26%,分别报10504元/吨、10524元/吨、10600元/吨、10590元/吨,2201合约盘中一度涨停。 其中,主力2110合约集合竞价后开盘价9866元/吨,日内最高价为10630元/吨,日内最低价为9866元/吨,最终报收于10504元/吨,该合约全天成交52.2万手,持仓4.5万手。 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边舒扬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花生期货上市首日,各合约走势趋于一致,总体呈现出远月合约升水特征。投资者参与度较高,交易活跃,对待远期价格情绪乐观。” 据了解,当前河南及山东各地油料花生现货价格普遍在9500元/吨以上,而花生期货挂牌基准价为9350元/吨。广发期货分析师鲍红波表示,依据油脂、大豆远月贴水当前现货价格判断,花生期货2021年价格定价低于当前现货价格可以理解。“从花生供需关系、花生油价格走势以及成本角度来考虑,花生期货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运行较为合理。” 2021年易涨难跌 “花生期货上市首日大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9350元/吨的挂牌基准价偏低,当前油厂入厂价普遍在9500元/吨-9800元/吨;其次,本周一商品市场整体做多氛围较为强烈;再次,油厂库存处于低位,产业客户套保积极性较为有限。”边舒扬表示。 对于花生期货行情,边舒扬认为,短期盘面受资金面驱动较强。“花生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处于两个种植周期中,而新一周期的花生将于今年4月左右开始集中种植,合约时间距现在较远,预计做多情绪在本周还会继续发酵,随后花生期货价格将会趋于理性。” 从基本面角度看,鲍红波表示,当前油脂库存总体处于低位,叠加未来补库存因素,上半年油脂价格高位运行概率较大,从而对花生价格形成拉动,预计2021年2-3月花生价格高位震荡概率较大,或有继续冲高的可能。下半年棕榈油恢复增产,豆油库存回升,花生增产或对花生价格形成打压,但在国际大豆、油脂价格处于高位的背景下,花生价格更为抗跌,2021年花生价格高位运行可能性较大。 鲍红波提示,除了产业供需情况,分析花生价格走势还需要考虑成本(包括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成本)、政策(产业、进出口和其他相关品种政策)以及国外花生及相关品种价格、汇率等因素。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运机票价格有些特别。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机票预订平均支付价格下降至651.36元,创5年来春运前机票预售平均支付价格最低值。 机票预订价格为何创5年来最低,这折射出怎样的市场信号,对航空公司和航空市场有何影响?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綦琦表示,之所以机票预订价格创最低,源于航空运输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往年春运,回家探亲、学生放假、休闲度假等航空运输客流叠加,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票价会出现高价、全价的情形。“今年春运,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鼓励就地过年政策出台,回家探亲、休闲度假等客流量大幅减少;在机场时刻和航空公司运力方面,由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航班数量大规模缩减,机场时刻和航空公司宽体机均可以投入保障春运,运力超过往年,供给显著大于需求,机票价格大幅降低成为必然。”綦琦告诉记者。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民航系主任李艳华认为,机票预订价格创最低,受到定价政策改革的影响。中国民用航空局从2020年12月1日开始实行《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国内航线运输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民航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范围,由过去5家以上(含5家)运营,下调为3家以上(含3家)的国内航线实现市场调节价,从而新增市场调节价航线370条。国内航线供给增大、需求降低,市场调节价航线范围扩大后,影响面也就更大,价格降低的幅度就更为明显。 机票价格走低对民航业如航空公司等会有一定影响。需求不足,平均票价持续处于低位,持续机票预付款总量较低,对航空公司的运营现金流是一个考验。这个阶段,最考验航空公司的科学管理和及时响应能力。但是,民航出行需求低是暂时的,李艳华认为,当需求快速反弹的时候,民航运输的价格也可以因此快速反应和调整。 綦琦这样给航空公司“支招”:“建议航空公司在需求低位和运输低量的阶段,及时调整传统定价机制,升级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发现需求异动到机票调价和运力改变的时间周期。这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航空公司必须建立的新能力,本质上是提升航空公司全面运营管理能力。” 通过比照2020年疫情发展情况,专家预计,国内航空客运市场有望从2021年4月份开始企稳,在“五一”假期将会出现春节期间被抑制的出行需求集中爆发情况,暑假旺季将会持续高位运行。 与机票等交通出行方式预订“降温”相比,过去的一段时间,去哪儿平台上有关春节期间本地景区,搜索量较前一周增长七成,“酒+景套餐”搜索量增长四成。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就地过年,环境优美的城市周边度假型酒店、民宿热销。 专家认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和高品质休闲的需求仍然在增加,省内游、短途游等新兴航空市场将伴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深化,支线航空、短途运输、低空旅游等通航业务将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记者 崔国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民生的基本考量。春节临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极寒天气影响下,如何保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如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本报选取粮食、能源、食用油、果蔬、肉类等重要民生商品加以分析,推出“保供稳价为民生”系列报道。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米面油是年货中的必需品,米面油市场稳定供应关系广大城乡居民切身利益,不容出现任何闪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地过年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如何多措并举做好“米袋子”供应保障工作,让老百姓买得到买得起粮食,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让百姓买得到粮食 最近,家住北京丰台区的武庆龄女士计划购买一些粮食,但她并不打算囤太多。这是由于现在粮食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吃完了可以随时购买,根本不用担心买不到粮食,而且可以保证粮食新鲜。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加上春节来临粮油消费需求旺盛,抓好粮油保供稳市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运行平稳,确保老百姓有饭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说。 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历史高位,中央和地方储备充实,36个大中城市和市场易波动地区均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实际保障能力都在15天以上。粮油加工能力较强,目前纳入统计范围的两万多家加工企业每天可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可充分满足14亿人每天的米面需求。 作为全国最大的产销区,广东省2020年底首次开展央地联合粮食供应保障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广东省粮食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央地协同能力。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个、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我国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健全,完全有能力满足粮油应急市场供应需要。”秦玉云说。 近期,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全国各地特别是重点地区粮食市场供应。中央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做好春节期间米面油市场保供,加强就地过年群众生活保障。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箱”,确保粮油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让困难群众买得起粮食 去年以来,粮食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稻谷和小麦小幅上涨。2020年12月底,早籼稻收购价格同比上涨10%,南方地区粳稻价格上涨20%,北方地区粳稻价格基本稳定,小麦价格上涨约3%。“玉米市场供需偏紧,叠加资金炒作,拉动口粮价格有所上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两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要求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确保困难老年人、孤儿、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有饭吃、有暖衣、有避寒场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好春节期间粮油保供稳市,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保证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口粮供应。 针对稻谷和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国家有关部门持续投放政策性稻谷和小麦,为粮食市场降温。2021年1月,国家每周投放政策性小麦400万吨、早籼稻60万吨、中晚籼稻100万吨。为稳定政策性小麦价格,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采取提高交易保证金、预付货款、缩短交款期限、限制最低出库率等措施,抑制投机行为,调控作用明显。1月27日投放河北、江苏等地小麦152万吨,实际成交128万吨,成交率为84%,成交均价每吨2397元,比上周成交均价降低了每吨48元。 秦玉云表示,春节期间要强化市场监测,密切跟踪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的监测,及早发现并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增强调控能力。加大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现象,确保市场有序运行。 让农民卖粮有好收益 江西崇仁县河上镇山背村种粮大户戴军明2020年种3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早籼稻、晚籼稻价格高于往年。除了留足全家口粮,他把稻谷全部卖掉了。 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收益。黑龙江海林市长汀镇平安村村民卞树军2020年种了21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多斤,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每亩种植收益比往年多了一倍。 2020年秋粮上市以来,价格高、行情好,农民售粮踊跃,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春节临近,近期粮食收购进度有所放缓。截至1月25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2742万吨,同比减少52万吨;其中,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收购2513万吨、3140万吨。 秦玉云表示,今年秋粮收购进展属于正常水平,南方地区中晚稻旺季收购已经基本进入扫尾阶段,即将圆满收官;东北地区粳稻旺季收购将在2月底结束,春节前收购量也在减少,预计春节后还会有一些。 最低收购价收购是国家为了确保种粮农民利益而实施的惠农利农政策。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目前中晚籼稻、粳稻平均收购价格每斤都在1.42元,多数省份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黑龙江省是唯一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主产区,累计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306万吨,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建三江等东部地区,当地产量大、商品量大、运距远,价格一般相对较低。 年末、节前通常是售粮高峰期,但去年以来,秋粮收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这是因为近几年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储粮条件不断改善,农民市场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并不急于卖粮,而是根据市场形势择机出售,常年售粮正逐渐成为常态。”秦玉云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检测试剂成本不过十几元,为什么你去检测要花上百元? 春节返乡新政下,阴性核酸检测证明成为随身必备的通行证,核酸检测费用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西安做了两次,一次252元,一次160元,贵死了。”“刚做完核酸检测,85元,不知道贵不贵。”“120元做一次,目测回趟老家再回来要做5、6次,好贵!”核酸检测,各地价格为何不同?哪个环节加价最多?钱都被谁挣走了? 兼职中介日赚千元,文秘客串检测员 经历疫情短暂冲击、预约“一号难求”后,核酸检测需求逐渐常态化,流程逐渐向商业体检靠拢。但在需求暴涨的背景下,如同其他热门行业,围绕着核酸检测出现了一些偏门生意和衍生产业。 进入1月下旬,盼盼几乎手机不离手,“一天当中至少18个小时在回复咨询。”盼盼是一名药店销售,目前兼职为北京一家核酸检测机构招揽用户。 “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微博、朋友圈、贴吧发核酸检测广告,回复一下咨询,主要面向团体检测人群。促成交易后,每检测一个人机构给我10元提成。”盼盼介绍。 ▲盼盼在朋友圈发布的广告 她提供的一份核酸检测价格表显示,20人以上的团体检测,每人80元;10人到20人团体检测,90元每人;10人以下上门检测,120元每人;3个人上门检测,150元每人;1个人上门检测,200元每人。 盼盼说,她一天能介绍100位客户左右,一天收入在千元上下。 石头(化名)是江苏南通市一家核酸检测机构的文秘,主要负责打印、出具检测报告。她告诉中新经纬记者,最近她已经接连熬了好几个通宵,原因是检测量太大,“负责检测的同事忙不过来,我们就得顶上去。” 石头介绍,公司要求上午采样当天出检测结果,整个公司检测环节共有20位工作人员,但每天要处理1.5万份样本,根本忙不过来。“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中午十二点到第二天的上午,通宵是必须的。”石头表示,自己并没有学习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只能“现学现卖,硬着头皮顶上去”。 在末端环节,核酸检测需求暴涨也带动了核酸采亭、核酸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等销量。 山东某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对中新经纬记者透露,其公司生产的一款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今年销量很好。“这款设备日处理污水两吨,是2019年上半年上线的,但当年销量不好。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需求量增大,设备销量猛增。前不久,一家研制方舱实验室的公司从这里订走了几百台。” 暴涨的核酸检测量,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对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有公司正招聘核酸检测相关人员。核酸采样、检测人员月薪6千元到1万元不等;有的岗位对招聘人员提出了医学检验、生物学相关专业要求;有的岗位则要求必须取得护士证等;有的岗位没有列出要求,但有招聘方表示,“来了可以现学。” 核酸检测,哪个环节最赚钱? 据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这意味着,在此背景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核酸检测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核酸检测价格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目前,对于核酸检测,中国公立机构检测与第三方机构检测实行价格双轨制,即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费用普遍按照政府指导价标准执行,而第三方机构有自主定价权力。 北京某医学诊断机构人士刘建(化名)向中新经纬记者介绍,普通人支付的核酸检测费用实际上包括了试剂盒材料费、运输费以及检测人员的防护费用等。其中,人力、运输两部分费用占主要部分。据了解,人力成本约占第三方机构检测服务成本的30%-40%左右,包括人员薪酬和防护费用等。 当前,被批准上市的检测试剂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核酸检测试剂,一类是抗体检测试剂。从公开信息来看,两种试剂的成本价都不算高。29日,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相关检测试剂产品议价挂网增补工作最新通知,要求企业申报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12元/人份;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5.8元/人份。据了解,该价格为2020年京津冀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试剂联合采购品种的最低中标价格。 “我们小公司生产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并不赚钱,不过都是走量,单价并不高。另外,很多医疗机构会‘集采’,那么最终采购价格还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国内某生物科技公司负责招投标的赵芳(化名)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她所在公司成功研发了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据其她介绍,新冠病毒相关试剂盒等耗材价格因运输成本、区域政策、集中采购方式不同,价格差异较大。 哪些上市企业赚“翻”了? 自春节返乡新政策出台以来,核酸检测概念股持续发酵。目前来看,受益于核酸检测市场规模扩大的上市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核酸检测产品的企业,比如圣湘生物(行情688289,诊股)、达安基因(行情002030,诊股)、万泰生物(行情603392,诊股)、硕世生物(行情688399,诊股)、华大基因(行情300676,诊股)、之江生物(行情688317,诊股)等;另一类则是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的企业,如金域医学(行情603882,诊股)、迪安诊断(行情300244,诊股)、凯普生物(行情300639,诊股)等。 过去一年,无论是提供新冠病毒检测产品的生产商,还是检测服务提供商都赚得盆满钵满。 近日,核酸试剂盒主要生产商圣湘生物发布的业绩预告披露,公司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增加25.17亿元-27.67亿元,增长6375%-7008%;万泰生物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较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4.5亿元到5.1亿元,同比增加215%到244%。医疗诊断机构巨头迪安诊断发布的业绩预告称,预计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加105%-135%,盈利7.12亿-8.16亿元。 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随着春节前后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来临,不少股民也关心相关公司是否打算扩大检测产品的日产规模。1月20日,新冠检测产品生产商达安基因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称,“疫情发生以来,公司根据疫情情况不断调整产能,公司检测试剂的日产能从最初5万人份提高到20万人份、50万人份,目前已经达到150万人份。截止到目前,公司已生产新冠检测试剂盒累计超过1.5亿人份。” 作为中国国内营业规模最大、检验实验室数量最多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金域医学主要向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部服务。1月15日,金域医学在上证e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问时指出,“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累计检测超过3000万人份。” 华安证券(行情600909,诊股)在研报中指出,通过对春节返乡人数和检测次数的估算,结合集采提取试剂和检测试剂的中标价格,同时参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个典型地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验实验室的检测服务价格,做出如下测算:核酸检测产品的总规模为150亿元-300亿元;核酸检测服务的规模约为600亿元-1200亿元。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29日电 据北京市医保局官网消息,28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动态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单样本检测价格调整为80元/次。自2021年1月28日起执行。单样本检测价格调整为80元/次《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减轻群众检测费用负担,对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通知》提出涉及范围包括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以及相关单位、人员。来源:北京市医保局官网《通知》要求,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单样本检测价格调整为80元/次。同步调整混合检测价格,即根据疫情需要,按照市卫健部门技术要求和标准实施混合检测时,5个样本混合检测,每样本按不高于30元收费;10个样本混合检测,每样本按不高于20元收费。上述价格为最高指导价格,不得上浮,下浮幅度不限。相关部门将综合考虑检验技术发展进步和相关成本变化等因素,对项目价格进行动态调整。《通知》规定,疾控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补偿标准按照本通知相应调整。各有关医疗机构应当主动在显著位置公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混合检测价格,严格按照规定向患者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规范自身价格行为。各检测机构应同时提供不同服务,供群众选择。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台账统计及时结算,落实责任,确保政策平稳实施,并密切关注政策执行情况,跟踪政策实施效果。来源:北京市医保局官网中新经纬客户端发现,2020年12月,北京市医保局也曾印发《关于动态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价格项目的通知》,此前单样本检测价格为120元。根据疫情需要,按照市卫健部门技术要求和标准实施混合检测时,5个样本混合检测,每样本按不高于40元收费;10个样本混合检测,每样本按不高于30元收费。上述价格为最高指导价格,不得上浮,下浮幅度不限。同时,相关部门将综合考虑检验技术发展进步和相关成本变化等因素,对项目价格进行动态调整。多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费用下降据海南日报报道,1月24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和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明确从1月26日起,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检测价格与体外诊断试剂盒费用)最高指导价从160元/人次调整为98元/人次。据“湖北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自1月15日起,湖北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项目最高限价由132元/次调整至80元/次,新冠病毒抗体检测项目最高限价由40元/项调整至25元/项。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1月20日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省直公立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定价格由现行的109元调整至80元。福建省则自2020年3月起,共四次下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由最早的200元/人/次,下调至现在80元/人/次。日前,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规定,自2021年1月5日起,福建省新冠病毒核酸1人1检测项目价格调整为每人次80元,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每人次15元,新冠病毒核酸5混1检测每人次30元。(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