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距离北京市区较近,河北燕郊承接了北京一部分外溢的居住需求。随着全国房价上涨,燕郊的住房价格也水涨船高,到2017年年初,有项目的销售价格最高达到3.8万元/平方米甚至更高。但之后出台的调控政策,让这里的房价迅速回调。 中新经纬近日走访发现,经过三年多的调整,燕郊一些新房项目的成交量有一定增加,市场有所回温。但与此同时,个别低价入市项目、滞销楼盘又搅动一池春水,频频拉低市场价格。牵动“北漂”神经的燕郊楼市,将会呈现什么走势呢? 市场从冰点到回温 封盘项目重新开售 从北京出发,沿着通燕高速一路向东,就进入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下了高速,便是东西走向的京哈公路。在楼市火热时期,京哈公路两侧的门店被众多开发商的售楼部所占据,这里不仅有燕郊镇境内的楼盘,还有大厂、香河的项目。调控政策出台后,这里的交易量迅速萎缩,不少售楼部都已关张。 中新经纬近日走访燕郊发现,京哈公路两侧的一些售楼部已经重新开放,门前来往车辆有所增加。周铭(化名)是一家大型房产经纪公司的经纪人,他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大约从今年年初开始,燕郊的新房市场出现起色,成交量有所增加,价格也比之前要高一些。 位于南城的御东·瑞璟,是一个以改善型洋房项目为主的楼盘。周铭称,前些年燕郊一直以刚需盘为主,改善项目较少,近两年开发商逐渐供应了一些品质较好的产品。御东·瑞璟前段时间推出了为数不多的带下沉花园的洋房,虽然售价达到3万元/平方米,但一经推出还是被热抢,“基本上是出来一套抢一套,比较受欢迎。” 中新经纬记者近日在御东·瑞璟售楼部看到,由于是周末,售楼部两侧的道路上停了不少京、冀牌照的私家车,不大的售楼部里挤满看房客户、置业顾问及房产经纪人。一位置业顾问带着沙哑的嗓子说:“现在剩余的房源不是很多,可挑选楼层比较少。但姐不会坑你,现在买一定很划算。”据了解,该项目当前的售价在2.6万元/平方米左右。 位于燕郊北城的九里香堤洋房项目早已建成,如今以现房方式销售,“买房即入住”是这里的卖点之一。楼盘的置业顾问称,在燕郊限购政策出台后,购房人群明显减少,他们就停止了住宅销售,项目处于封盘状态,只对外销售周边的商住产品。直到今年年初,他们重新销售住宅,当前售价约在2.5万元/平方米,较年初价格有所上涨。 参考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的统计,今年10月燕郊住宅市场环比量价齐跌,共成交508套,环比下降48%,同比上涨29倍;成交均价为1.99万元/㎡,环比下降1%;成交金额为9.09亿元,环比下降51%,同比上涨21倍。 低价项目800套住宅一天卖完 一楼盘降价数千元 进入11月底、12月初,燕郊个别低价入市项目出现热销,以及有楼盘降价数千元/平方米销售等情况,再度引发关注。 “燕郊自从限购政策出台后,已经没有这种盛况了,真是第一次。”12月初,周铭这样向中新经纬记者讲述福成·理想汇商住房火爆的销售情况。 福成·理想汇在今年11月底入市,对外宣传的价格为8000元/平方米,对比燕郊此前2万元/平方米甚至更高的商住房售价, 这一价格足够诱人。周铭称,该项目平层的售价在8000多元/平方米,复式在11000多元/平方米,房间面积都较小,购房者的首付、月供压力很低,因此出现热销。 “福成·理想汇最低总价只有30多万元,首付8万多元,月供2000来块钱,所以很多人买,人乌央乌央的,12栋楼3天就卖没了。”他说。媒体援引福成·理想汇销售人员的话也指出,“推出1700多套房源,开盘3天就全部卖完了。” 福成开发的住宅项目东尚雅苑也于近期入市,对外宣称的最低售价约为14380元/平方米,实际售价约在1.7万元-1.8万元/平方米,低于御东·瑞璟、九里香堤、港中旅·海泉湾、碧桂园·时代城等售价在2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新房项目。当地房产经纪人郝丽(化名)对中新经纬表示,福成·东尚雅苑共有约800套房源,销售前排了2000多个号,差不多3个人抢一套房,因此,开售第一天就全部卖完。 中兴和园项目销售数年仍未清盘,开发商便趁着今年电商“双十二”销售节推出优惠活动,每平方米优惠3000元-5000元不等,当前售价在2万元-2.2万元/平方米之间,还赠送一个地下停车位的永久使用权。“虽然‘双十二’已经过去,但促销活动依然有效。”郝丽还说,“这个项目卖了好几年,价格一直没有变,可能是因为开发商资金面比较紧张,这才选择了降价。” 郝丽称,中兴和园不管是位置、配套还是价格,在燕郊新房中都有竞争力,上周末的两天时间里,一共卖出了50多套房。 超跌后价值凸显?新房二手房价格存在倒挂 一边是成交量的增加,一边又是低价项目入市,燕郊房地产市场趋势如何? 周铭称,临近年底,为加速资金回流,开发商推出了一些优惠活动,成交量还是不错,说明购房人认可这个价格。他看好燕郊未来的发展前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以及地铁平谷线的修建,会让燕郊越来越好,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现在买都合适。” 中新经纬走访还发现,在新房市场交易增加的同时,燕郊二手房市场相对平稳,同时,新房、二手房存在一定的价差。查阅贝壳找房APP发现,燕郊当前在售二手房源为1.5万套,挂牌价多在1.5万元-2.1万元/平方米之间。 “二手房的价格在一点点往上走,毕竟便宜房子卖没了嘛,再买的价格就高一点,成交量还可以。”据周铭观察。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称,在市场火热时期,燕郊个别项目的价格最高被炒到3万多元/平方米,存在明显的泡沫,经过几年的调控,市场价格明显回调。他说:“燕郊房价的超预期下跌,让其价值有所凸显,对部分‘北漂’有一定吸引力。”
报告正文 通胀观察:蔬菜、猪肉的平均批发价格均上涨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蔬菜和猪肉的平均批发价格均上涨。农业部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周环比上涨4.8%,至5.3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周环比上涨2.9%,至45.4元/公斤。 汇率表现:美元指数上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0.24%,周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收于6.54;美元指数收于89.96,较前周(12月21日-12月25日)上涨0.42%。美元兑人民币即期-中间日均价差为31基点;离岸、在岸人民币日均价差-223基点。 大宗商品:商品期货部分下跌,金属指数领跌 上周(12 月 28 日-12 月 31 日),商品期货核心品种部分下跌,金属指数领跌。上周南华商品综合指数下跌,周环比跌幅为 0.2%。核心品种普遍下跌,金属指数领跌,周环比跌幅为 1.2%。细分品种来看,豆粕指数领涨,周环比涨幅为 5.2%;铁矿石指数领跌,周环比跌幅为 3.9%。 中观行业跟踪 下游:商品房成交面积增加,土地市场量跌价涨 前周(12月27日-12月30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增加,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均增加。前周,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514万平方米,周环比上涨17.4%。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成交面积135万平方米,周环比上涨12.5%;二线城市成交面积237万平方米,周环比上涨27.8%;三线城市成交面积142万平方米,周环比增加7.1%。 土地供应量跌价涨,土地成交溢价率下降。前周(12月20日-12月27日),100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占地面积459万平方米,周环比下降26.7%;土地挂牌均3918元/平方米,周环比上涨87.0%。前周,土地溢价率下降2.97个百分点。 中游:钢铁、水泥的价格均下跌,玻璃价格上涨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钢铁、水泥的价格均下跌,玻璃价格上涨。上周,Myspic钢价综指收于164.8,周环比跌幅为3.7%。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收于154.6,周环比跌幅为0.2%;全国玻璃价格指数收于1631.3,周环比涨幅为2.5%。 有色金属普跌,其中铜铝锌价格下跌、铅价格上涨,铜库存增加、铝铅锌库存减少;橡胶价格不变。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有色金属价格普跌,长江有色铜、铝、锌价格周环比跌幅分别为0.6%、3.7%、3.1%,铅价格周环比涨幅为1.0%。上期所库存小计来看,铜库存周环比涨幅为15.3%,铝、铅、锌库存周环比跌幅分别为0.5%,2.6%,13.0%。上周,橡胶价格收于10420元/吨,较上周保持不变。 上游:国际原油结算价上涨,有色金属价格普跌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主焦煤价格不变、动力煤市场价格上涨;国内独立焦化厂(100家)焦炉生产率下降。上周,焦煤价格为1220元/吨,较上周保持不变;动力煤价格787.5元/吨,较前周上涨5.4%。国内独立焦化厂(100家)焦炉生产率78.4%,较前周下降1.2%。 上周(12 月 28 日-12 月 31 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汽油价格不变、柴油价格下跌,LME3 个月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均下跌。上周,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格上涨,布伦特原油和 WTI 原油期货结算价周环比分别上涨 1.0%、0.6%;国内汽油较前周保持不变、柴油较前周下跌 0.6%。LME3 个月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周环比跌幅分别为 1.0%、2.4%、0.1%、3.1%。
前 言 2021年通胀显然是引领市场的确定性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央行大扩表下的流动性泛滥,还是在疫情后阶段将逐渐修复的产出缺口,都共同指向了全球通胀回温的可能。展望明年,预计2021年以中美为代表的全球物价温度将会回升,上半年全球通胀共振向上,下半年全球通胀交错回落与平稳,预计美国通胀走势呈倒V型,中国通胀整体呈现先上后平。 然而,通胀对于投资而言显然还是一个过于宽泛且抽象的命题。是普适的大通胀?还是结构性通胀?如果答案是后者,水往何处去?价往何处涨?我们在此时起笔“与通胀共舞”系列,正是希望步步厘清通胀同比数字背后价格上涨的主线。本系列开篇将先着眼于居民部门,本报告首先聚焦于国内CPI的2021年展望。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先对明年CPI中枢和节奏做出预测,再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核心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主要观点 2021年CPI趋势展望 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总体上,我们预计2021年CPI中枢在1%附近,核心CPI则将升至1%附近。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 此外,我们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或是最为明确的主线。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主要因素。 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是我们前瞻观测核心CPI的重要指标。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以及居民杠杆率均有抬升,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以上水平抱有信心。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基本为0,季节性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及疫苗进展变化,国内非洲猪瘟再反复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明年CPI中枢回落,趋势上行 2020年,CPI在黑天鹅因素冲击下从高通胀进入通缩,前有新冠疫情,后有沙特俄罗斯原油价格战,核心CPI萎靡不振,猪、油齐跌拖累CPI一路下行。行至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我们认为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中枢虽有回落,但全年趋势上行。 总体上,预计2021年CPI中枢接近1%,核心CPI也将升至1%附近。CPI结果主要反映了供给侧冲击的消退,猪周期进入下半场,猪肉产能回升,猪价回落拖累CPI中枢。核心CPI结果主要反映了需求侧冲击的消退,线下消费场景重建,需求加速修复,服务业可期待量价回升。 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2020年上半年猪油齐跌奠定了2021年上半年CPI升温的主基调,而下半年CPI上升的持续性则主要取决于需求侧,即全球经济修复下,国际油价(取决于国际工业生产修复情况)、国内服务价格(取决于线下消费需求修复情况)的上涨斜率。 二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可以理解为核心消费需求对价格的拉动在0.88个百分点左右。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是最为明确的主线,预计核心CPI到2021年Q4回升至1.5%-1.7%。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中性预计布油全年中枢或为55美元/桶。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决定性因素,预期猪价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全年中枢同比跌20.6%。 (一)核心CPI:下半年归位 探求CPI趋势之前,先明确什么是前瞻核心CPI变化的有效指标?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我们在研究企业部门投资行为时,常以M1(企业活期存款)前瞻工业企业生产和工业品价格变化,即M1领先于工业企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PPI同比1年。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分析居民部门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可以用居民活期存款前瞻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零售业的库存周期和消费品价格变化。从我国的历史数据看,居民活期存款同比稳步领先于零售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 除此之外,居民杠杆率的抬升也基本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居民杠杆率抬升往往意味着居民对可选消费品、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明显增长,典型如地产后周期(家电)、汽车、高端手机等等。 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实际上并未明显受挫,甚至对比2019年小幅抬升1个百分点(2020年均同比10.1%,2019年均同比9.1%)。同时居民杠杆率三个季度来也已累计抬升了4.3个百分点。结合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左右水平仍然抱有信心。 实际上,2020年下半年开始,核心CPI环比与季节性均值间的差距已经开始收敛,至少已经基本与2019年水平同步。假设核心CPI环比在明年完全回归到季节均值,则核心CPI同比将在明年下半年达到1.5%-1.7%左右。 (二)猪价:或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猪周期将真正进入下半场,产能、需求、成本三因素影响下,猪肉价格或在2021年末下跌至30元/公斤左右,难以完全恢复回猪瘟前。则2021年全年猪肉价格中枢或在36元/公斤附近,同比下跌20.6%,结合猪价CPI权重(3.5%左右),预计拖累CPI中枢近0.7个百分点。 首先,从产能修复情况来看,存栏同比趋势向好,只是在夏季冬季遭遇疫病干扰。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经在2019年10月初现拐点。按照存栏到出栏10个月左右的培育周期,出栏同比本应在2020年三季度触底反弹,引起价格回落。然而为什么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反复震荡,迟迟难以突破40元/公斤大关?这背后或因夏季(6-8月)南方省份非洲猪瘟再次抬头,以及冬季(11月-1月)东北省份传统猪病高发,致使养殖过程中产能反复折损。但长期来看,到11月能繁母猪存栏已经恢复到非洲猪瘟前的88%左右,1-10月猪饲养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6%,明年产能持续修复的大趋势并不会改变。 其次,从需求变化情况来看,年底季节性需求高增只能在短期内推高猪肉价格。从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观察往年消费季节性,每年的年末年初都是消费高峰,屠宰量往往比9、10月份高出15%以上。目前恢复至80%的产能或许可以初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但一到春节前消费旺季,供给明显承压,这也是12月以来猪价低位反弹的原因之一。不过,预计到2021年春节后,需求回落,猪价自然会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最后,从成本上涨情况来看,饲料价格的抬升可能在长期内牵制猪价回落幅度。2020年至今,生猪饲料价格已经环比上涨21.5%,达2015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且由于生猪存栏的快速修复和海外疫情对生产的扰动,饲料主要制作材料如玉米、豆粕的产需缺口仍有扩大的风险。 综合来看,我们中性判断明年猪肉批发价中枢36元/公斤,对应猪肉价格在明年底跌至30元/公斤。节奏上,春节后(3-5月)以及秋季(9-11月)或见猪肉价格明显回落。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猪肉批发价中枢为28、42元/公斤,对应猪价在明年底跌至20元、40元的情景。 (三)油价:国际疫情反复下的高不确定性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布油价格中枢在55美元/桶左右,同比2020年(考虑国内地板价调控)上涨20.7%,结合油价CPI权重(2%左右),预计拉动CPI中枢近0.4个百分点。 然而明年原油价格波动具极大不确定性。海外疫情的变化仍是最终决定全球经济修复的关键。一边是市场预期2021年中70%的发达经济体民众可以接种新冠疫苗,12月第一批欧美新冠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一边是12月来海外新冠疫情再度恶化。12月美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20万,南加州医疗资源紧张。英国伦敦发现变异毒株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同时,OPEC+协议自2021年1月开始,成员国决定自愿将减产数自770万桶/日调整至720万桶/日,并将每月召开会议评估市场状况并决定每月的产量调整,每月调整幅度不超过50万桶/日,后续减产持续力度仍有变数。因此,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布油中枢为50、60美元/桶。 三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我们将CPI同比走势拆分为三部分,即CPI同比=翘尾(前一年环比累积的确定性涨价)+季节性新涨价(季节性环比累积的正常涨价)+超季节性新涨价(当年非季节性环比累积的特定涨价),得以更好区分当年CPI数字背后的本质。经拆分,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对CPI影响接近0,季节性新涨价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 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为翘尾及新涨价的同步拖累,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末-2021年初猪肉和大宗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给2021年全年通胀中枢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12月下旬英国疫情失控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的行为,给国际大宗商品疯狂的上涨浇了一盆冷水。而同时国内黑色价格突破历史新高,猪肉价格反弹。多项价格大幅震荡下,12月CPI环比的最终结果可能使2021年翘尾存在较大变数。 四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大概率会恢复季节性甚至有望强于季节性。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 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2021年新年伊始,整个中国互联网圈估计最大的新闻都不是各个跨年晚会哪个更好看,而是大名鼎鼎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大规模降价了,新版特斯拉model Y正式亮相,亮相当天就传来大规模降低售价的消息,消息一出引发了整个社交圈的沸腾,甚至一度传来特斯拉官网被挤爆的传言,面对着特斯拉举起的价格屠刀,国产新能源汽车们要慌了吗? 一、再次大规模降价的特斯拉 2021年1月1日,特斯拉新款车型特斯拉model Y正式向国内各个消费者亮相了,根据网易财经的报道,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Y正式开卖。 同时,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版迎来改款,此外,国产Model 3原来的长续航后驱版也下架,高性能版取而代之。据了解,特斯拉共推出了中国制造Model Y Performance高性能版与双电机全轮驱动版两个版本,续航里程分别可达480公里和548公里。 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Y共推出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两款车型,其中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较此前预售价48.8万元下调了14.81万元;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较此前预售价53.5万元下调了16.51万元。据悉Model Y的交付时间也有不同,长续航版预计会在本月内开始交付,而高性能版将会在第三季度开始。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1月1日中午,由于访问量激增,特斯拉中国官网的订单页面一度无法刷新。“都在忙着卖车呢。”1月2日上午,谈及一线的情况,有熟悉特斯拉销售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订单)又爆了,很明显的,也在预期之中。”特斯拉官网甚至一度“瘫痪”。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网传Model Y的订单量在10多个小时内已经突破10万张。而多家媒体都直接表示,model Y的价格直接杀到了蔚来等一众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区间,网友戏称说特斯拉的降价堪比iPhone12只卖三千块,那么国产手机还有活路吗?更有网上的戏言表示:网上一张来源不明的微信截图显示,一个群名为“程序员聊特斯拉12群”中的网友“低调的疙瘩”说:“今天蔚来大规模退订改y”,“es6退订把蔚来官网都搞爆了”。 虽然这个消息后面被蔚来辟谣,不过就在当天蔚来发出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就在Model Y宣布降价的当日下午,蔚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忠于让自己‘来电’的选择,不要问‘Why’”。这里被人看成是一语双关,“Why”意指Model Y。 其实,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降价了,之前特斯拉的主力车型model 3也有过多次降价的记录,很多人都在问特斯拉频频举起价格屠刀,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们该慌了吗? 二、国产新能源要慌了吗?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特斯拉,国产新能源到底该如何应对其实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来看看这件事到底有什么影响? 首先,特斯拉咄咄逼人的不仅仅是新能源。说实在,如果仅仅说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受到冲击的话,那么只能说我们还是太过于小瞧马斯克了,毕竟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特斯拉已经当之无愧坐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头把交椅,本身其六千多亿美元的超级市值,本身就意味着其已经超过了几乎所有的汽车上市公司,这样的高估值可见特斯拉的强势。 1月2日,根据新浪财经的报道,特斯拉报告称,该公司在2020年生产了50万辆汽车,这一里程碑在三年前似乎还遥不可及。在特斯拉网站上发布的一份新闻稿中,该公司表示,第四季度交付了180570辆汽车,使2020年的总交付量达到499550辆,这对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2020年的销售总额比2019年增长了36%。特斯拉2020年的产量为509737辆,比2019年增长了40%。 这么高的汽车产销量代表的是特斯拉已经跻身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巨头的行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特斯拉其实用降价针对的绝不只是国产的这些新能源汽车企业,而是整个汽车市场,特斯拉正在用价格颠覆传统汽车市场的市场格局,希望用价格战去重塑整个汽车市场的格局,这才是马斯克最需要做的事情。 其次,特斯拉价格战为的是生态体系收钱。相信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就能够发现,特斯拉的逻辑其实是很简单的,这就是不在硬件上赚钱,在生态体系上赚钱,这个逻辑和小米几乎是如出一辙,特斯拉目的是通过硬件的普及让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形成以特斯拉为核心的主导体系,在这个技术标准主导之下,特斯拉实际上已经占据了整个价值链的制高点,很多汽车企业和特斯拉争夺的所谓充电还是换电,电能还是氢能,充电模式还是混动模式,这都不需要争论了,特斯拉已经用价格决定了一切,这就是特斯拉所构筑的生态体系话语权,在这个特斯拉的生态体系之中,即使特斯拉不依靠自身的产品来赚钱,也可以借助自己在生态体系中的优势大规模地实现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更何况,自从进入中国之后,特斯拉可以说是最擅长使用中国优势的外国公司,其利用中国强大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产业链集约化生产优势大幅度地降低自身的成本,借助中国优势来降低价格从而构筑自己的生态优势位,马斯克的如意算盘可谓是打的劈啪作响。 第三,国产新能源真的危险了吗?不得不说,虽然我们可以认为特斯拉的目标绝对不仅仅是国内的这些国产新能源汽车企业,但是他们也的确是受到冲击最明显的,这是因为国内的这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特斯拉的竞争其实已经不再一个等级上了,我们可以分个类来说一下: 一是对于传统汽车企业,依靠传统车型只是换成新能源的那些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在赚补贴的钱,本身的新能源优势并不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先其优势可能还都是价格优势,然而随着特斯拉的降价,这类企业将会失去原先的空间,同样的价格,你还是特斯拉,消费者可能真的难以拒绝特斯拉的“真香定律”。 二是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来说,虽然造车新势力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但是其在市场优势之上和特斯拉的差距还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先靠着价格差,造车新势力还能有着一些优势,但是如今特斯拉已经杀到了新势力们的价格区间,原先的优势开始被代差所击破,这样的话如何防守反击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特斯拉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中的鲶鱼,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感了,特斯拉已经杀到面前,该怎么办?正在考验着每个新能源汽车企业。
12月15日,江苏省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和综合监管平台发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公布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采购结果的通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中标,中标价格均为200元/支。 12月15日,江苏省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和综合监管平台发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公布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采购结果的通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中标,中标价格均为200元/支。
12月29日晚间,雅化集团(002497,SZ;昨日收盘价19.95元)披露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雅化锂业(雅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安锂业)与特斯拉签订电池级氢氧化锂供货合同,约定2021~2025年,Tesla向雅安锂业采购价值总计6.3亿~8.8亿美元的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 雅化集团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具体价格、产量等涉及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能透露的只有海内外氢氧化锂价格不同。目前,雅化集团氢氧化锂产能为3.3万吨/年,后年还有2万吨产能投产。 产能不只供给特斯拉 雅化集团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合同标的约定的数量和价格按照协议执行,但公司并未透露具体的价格。按目前电池级氢氧化锂5万元/吨以上价格,雅安锂业每年3.3万吨氢氧化锂产能的最大产值为16.5亿元。若价格不变和产能不变,雅安锂业氢氧化锂在未来5年的产值在82.5亿元以上。那么雅化集团具体会将多少氢氧化锂产能留给特斯拉? “我们的氢氧化锂不只是供应给特斯拉,其他客户也有。”雅化集团证券事务代表郑璐表示,与特斯拉签订的商业合同涉及很多保密信息,可以透露的只有两点:氢氧化锂海外价格和国内价格不一样,给各客户的价格也有差异。 由于国内氢氧化锂企业要成为特斯拉供应商,还涉及认证等环节,所以雅化集团在公告里也表示,合同的签署是公司锂产品打通国际知名车企供应链的重要成果。 氢氧化锂价格在低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3.3万吨仅仅是雅化集团目前的氢氧化锂产能,公司后年还有2万吨氢氧化锂产能要投放。若按照现有的氢氧化锂产能规划,雅化集团届时氢氧化锂产能将达到5.3万吨/年。 目前,国内有较大氢氧化锂产能的公司包括赣锋锂业、雅化集团以及天华超净。 根据百川资讯数据,最近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和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都在5万元/吨左右。从价格趋势来看,自2020年9月开始,碳酸锂价格开启了一波涨势。而氢氧化锂自今年3月后的小跌之后,价格仍在“L”型筑底。 一名碳酸锂生产商的技术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碳酸锂价格起涨是因为前期跌得太厉害,国内需求带动了自然的价格回升。而氢氧化锂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海外,受海外疫情等影响,价格并未起涨。 据业内人士判断,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的趋势,氢氧化锂需求也会增加。
(原标题:【机会挖掘】玻璃价格持续创出近10年新高 行业将迎来高景气周期(附股)) 进入12月以来,国内玻璃价格持续创出近10年新高。万得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国内浮法玻璃均价为1962元/吨,月累计涨幅超过3%,创下2010年12月以来的新高。 中金公司在建材行业2021年展望报告中称,未来2年地产竣工端将维持较高景气度,带动玻璃需求节节攀升,而当前光伏爆发增长期,部分浮法玻璃产能有望转产至光伏玻璃背板,同时冷修仍将作为滚动调节阀,供给整体将呈现收缩状态。当前供紧需增状态下,看好浮法玻璃价格中枢进一步上移,叠加纯碱价格处于低位,行业将迎来价利齐升的高景气周期。相关上市公司中,旗滨集团(601636):公司拥有8个原片生产基地,26条在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日熔化量17600吨,平板玻璃品种达到20多种。信义玻璃(00868.HK):全球领先的综合玻璃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优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节能建筑玻璃等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