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我开始短线看淡,提示减仓,并指出市场风格在由成长转向价值。8月6日以来的走势,基本印证了8月6日的判断,8月6日即是7月27日以来反弹的万得全A指数最高点。 2020年7月13日和8月6日构成双头,后市会有一波下跌。为什么说目前是短线双头的高位,而不是上升中继呢? 一、五日均量8月10日已见顶回落。 二、8月10日上证指数虽创了7月27日以来的新高,但万得全A、深圳成指、深圳综指、创业板50、创业板综指、中小综指、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等绝大部分有代表性的指数都在下滑之中,并没有创反弹新高。 三、牛市中的风格切换一般是通过暴跌完成的。 四、8月10日市场该涨而滞涨,尾盘走软,反映市场下跌动力较强。 五、反弹急先峰券商指数也连续两日最高点下移。 六、前期强势股纷纷退潮,市场赚钱效应在消退,短线赚钱越来越难。 牛市回调,时间短、速度快,如有暴跌莫奇怪。
从指数的无缝切换和市场的波澜不兴,也可以看出,不管人们希望市场如何表现,都不会拒绝一面更加清晰的镜子。从今天开始,这面更清晰的镜子就放在我们面前,无关美丑。当然,我们希望镜中的市场焕发出青春和活力,那才是相比指数修订更为重要的事情。 今天是上证综指编制方法修订后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小幅上涨,成交量相比前期无明显变化,指数全天运行平稳,预期中的无缝切换完美实现。从今天开始,优化后的上证综指可以更好地表征上海市场运行情况,我们将通过优化后的上证综指,一路观察和体味中国资本市场的下一步表现。 上证综指优化为使编制更加科学客观 对于上证综指编制方法修订“无感”的投资者,有必要重申一下此次指数优化的三方面目的。第一,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上市初期存在波动较大的现象。2010年至2019年,新股上市1年内平均股价波动率是同期上证综合指数的2.9倍,延迟新股计入时间,于新股上市满1年后计入指数,有利于增强上证综合指数的稳定性,引导长期理性投资。第二,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了风险警示制度,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往往风险高、业绩差。剔除该类股票有利于提升指数的稳定性及表征准确性,有助于发挥引导市场投资的功能作用,促进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第三,随着科创板市场平稳发展,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今天是科创板开市一周年,科创板上市证券按修订后规则纳入,既是综指题中之意,也能够使上证综指更好地反映沪市结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上证综指代表性。 指数美颜说可以休矣 修订上证综指编制方案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认真听取市场各方意见后确定的。第一,指数的优化顺应市场发展变化,回应社会关切。在征询市场意见时,多数机构对新股纳入时间过短、高风险股票缺少退出机制等提出了修改建议。第二,指数的优化符合国际惯例。近20年,标普500、恒生指数、东证指数(TOPIX)等国际主流指数均进行了分步优化。第三,编制优化过程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要求。对指数编制过程中涉及的样本空间、样本筛选、加权方式、管理维护等每一个重要的环节和要素,均从国内外经验和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等角度做了认真梳理,尽量做到指数优化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体现我国资本市场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上证综指优化的出发点是更好地表征所代表市场的运行特征,并不会改变市场固有的运行趋势。市场走势是经济基本面、公司盈利水平、投资者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指数只是结果的一种表征。指数编制方法的优化不是为了改变指数走势,也无法改变指数走势。 具体到今天沪市运行的情况看,调出指数的风险警示股票全天整体上涨,而纳入指数的科创板股票是下跌的,这说明指数编制机构无从通过预期市场表现来人为干预指数表现,也不具备这种能力,从而对指数“美颜”“推高”的片面解读,当然不攻自破了。 从指数的无缝切换和市场的波澜不兴,也可以看出,不管人们希望市场如何表现,都不会拒绝一面更加清晰的镜子。从今天开始,这面更清晰的镜子就放在我们面前,无关美丑。当然,我们希望镜中的市场焕发出青春和活力,那才是相比指数修订更为重要的事情。
图片源自网络 7月22日,经过修订的上证综指正式问世。今日开盘,三大股指低开,沪指跌0.17%报3315.18点,深成指跌0.21%报13507.35点,创业板跌0.4%报2725.45点。 据上交所公告称,自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包括纳入科创板、CDR相关股票;剔除ST、*ST股;延长新股计入指数的上市时间要求,并在上证指数中正式纳入科创板上市证券。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原来的指数编制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较大,上证指数没有办法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从原来上证指数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其本身的编制方法和欧美各国的编制方法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差距。 三管齐下解决指数失真问题 近期,A股市场的风格变化明显。据同花顺显示,本月内,上证指数已突破3000点,尽管上周指数有所回调,本周内,上证指数未跌下3300点。 事实上,上证综指10年以来多次冲击3000点上,但均未能站稳,牛市昙花一现,也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槽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证综指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 发布已满29年的上证综指,直到目前仍然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备受投资者诟病。与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以及上证50、创业板指数相比,上证综指的涨幅始终落后于上述指数。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本次上证综合指数编制修订的实施,借鉴国际代表性指数编制调整的做法,拟采用无缝衔接的方式进行,即指数编制方案变更生效日点位与前一交易日点位无缝衔接,生效日实时点位基于前一交易日收盘点位及样本股当日涨跌幅计算。 因此,上证综合指数编制修订的实施不会影响上证综合指数的连续性,不影响投资者观测市场行情。 修订后的上证综指将从三个方面改善目前指数失真现象。 首先,剔除风险警示股票。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证券,从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计入指数。 其次,延长新股计入指数时间。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 因为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特大市值股票价格稳定所需的时间总体上短于其他股票,新规综合考虑了上证指数的价格稳定性和指数代表性,将这些特大市值新股的纳入时间定为3个月。延长新股纳入时长有利于上证指数的稳定性。 此外,纳入科创板上市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光大证券金工团队曾就此模拟新的上证综指,认为沪指好整体的收益会有所提升:修订后的上证综指自2000年以来年化收益为5.47%,相比原始指数的3.67%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截止6月19日),作为具备A股市场晴雨表功能的指数,将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根据该团队模拟,新上证综指6月中旬点位约在4000点左右。 针对指数修订后的变化,华宝证券认为,此次指数调整对市场影响有限,更多是情绪面的短期提振效果。首先,此次上证综指编制方案调整之后仍然保持总市值加权方式,一方面削弱了指数的额抗操纵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指数的行业代表性。 华宝证券表示,在抗操纵层面,总市值加权使得部分总市值较大但流通股本占比较小的成分股权重被放大,而部分总市值偏小但流通市值较高的个股权重则偏低。 “在行业层面,上证综指的银行板块权重有明显放大,而食品饮料、医药 生物、计算机等长期高景气度板块的占比则偏低,影响了上证指数的收益性和行业代表性。”华宝证券表示。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上证综指修订编制方案后的长期涨跌,还是要看今后有多少成长型的公司在上交所上市。 “这次将科创板纳入上证指数中,将有利于推动指数长期向上走势。未来上交所要吸收更多新经济的龙头上市,才能够真正激发指数上涨,换句话说,指数涨跌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成长性。”杨德龙表示。 指数失真问题是编制变革主因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搜狐财经表示,原来的核心指数包括,沪深300指数、上证综指、中证500指数以及上证50指数。 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变化很大,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准入和出清需要指数动态的调整,若长时间不调整,会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 近几年,上市公司业绩波动较大,不稳定性明显,因此指数修订应该是动态的、常态化的机制。徐洪才认为,指数编制的调整可以保持一年一次的频率,长时间使用相同的指数编制机制,不利于新涌入的上市公司和即将退市的企业的生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解释称,原有的上证指数与实体经济的比例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自2006年起,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关于是否需要更改上证指数编制的讨论。目前的情况下,引入更多的机制去修正调整优化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针对原有指数组合的不足,江瀚表示,首先原有的指数编制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较大,上证指数没有办法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过去上证指数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其本身的编制方法和欧美各国的编制方法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差距。 江瀚表示,指数编制改革后,实际上能放任指数更加精准,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更好地依托上证指数进行投资。此外,当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机制之后,上证指数可以更加精确更加完善。 “指数编制方法的优化是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一部分,考虑到当前上证综指等指数的市场关注度较高,其指数的代表性也广受关切,根据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结构的新变化,于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指数的编制,有利于提升指数的科学性。”江瀚称。
1990年12月19日,星期三,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门营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门营业。沪深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股市的正式诞生。时至今日,中国股市已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力量。 为纪念中国股市成立3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专题性文章,回望历史,总结过去。今天发表第一篇文章《A股30年6轮牛熊交替》,俯瞰中国股市潮起潮落,看中国股民的喜怒哀乐及时代变迁。 2007年,我开始尝试研究A股牛熊周期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多次精准预测了A股熊底。其实,A股牛熊交替还是很有规律的,而且判断方法也十分简单,根本用不着西方“七浪”“八浪”理论,更用不着一些“市场无效”的技术指标,根据中国股市30年的走势判断:(1)所谓牛市,只有大盘累计上涨超过100%,这一轮牛市就算大功告成;(2)所谓熊市,只有大盘从牛市顶峰下跌50%,这一轮熊市才有可能探底成功。只有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牛熊交替”周期。这一简单的分期方法已被许多投资者所接受。 本文划分每一轮牛熊周期的标志:熊市的底部目标一般都会跌去牛市峰值的50%以上,否则,本文不计入一个牛熊周期。依此简单判断方法,我们可以将中国股市30年走势分割为6轮牛熊交替。 (一)第一轮牛熊更替:100点——1429点——386点(跌幅超过50%) 1990年底,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最初上市公司仅有8家,每天成交额仅有几十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截止1991年底,沪深交易所仅有14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上交所8只A股,深交所6只A股,全年沪深交易所IPO总募资仅5亿元。这就是30年前A股市场的起步与家底。 1990年6月,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均为0.6%; 1991年10月,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分别从0.6%调低至0.3%。 当时,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剧变时期,1991年我国GDP仅2.2万亿元,人均GDP仅为1912元。由于当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再加上人们对股市缺乏了解,这使得A股市场在建立初期充满神秘与投机色彩。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A股成立初期,沪深两市交易规模表现为“深强沪弱”的格局。1992年1月9日,上证综指首次突破300点;1992年2月17日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深交所成交2565万元;1992年4月14日A股首次站上400点;1992年5月4日,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1亿元,深交所成交2.13亿元;1992年5月25日,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创下最高记录2.22亿元,深交所当天成交3.73亿元;1992年5月26日(周二),上证综指创下第一个历史最高记录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巅峰”。 第一轮牛市仅持续了1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上涨1000多点,涨幅竟高达250%以上。很显然,这是一个快牛、疯牛、短牛,一个多月上证综指暴涨250%,牛市一步到位! 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在5个月的暴跌后,1992年11月17日(周二),上证指数回落至最低点386点,打回原形,累计跌幅超过50%。 (二)第二轮牛熊更替:386点——1558点——325点(跌幅超过50%) 199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取消涨跌幅限制,实行t+0交易;1993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实施t+0制度。 1992年底A股总市值978亿元,不足千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有53家,其中,上交所29家,深交所24家;1993年底A股总市值3319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增至177家。这两年A股IPO募资分别为50亿元和194.83亿元。此外,1993年A股配股募资81.58亿元,也就是说,1993年A股总募资276.41亿元,这在当年已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一阶段沪深交易规模表现为“沪强深弱”的格局。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1993年2月1日(周一),上证综指收于1278点,当天上涨6.68%,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达13亿元,深交所当天成交6.37亿元,两市合计成交19.37亿元。1993年2月16日(周二)上证综证创下历史新高1558.95点。 本轮牛市仅持续了3个月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累计涨幅高达300%!这又是一轮快牛、疯牛、短牛!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在接下来的熊市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周五),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25.89点,累计跌幅超过50%。 (三)第三轮牛熊更替:325点——1053点——512点(跌幅超过50%) 1994年底A股总市值3516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增至287家,1995年底A股总市值3311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311家。这两年A股IPO募资分别为49.62亿元和22.68亿元;这两年A股配股募资分别为50.16亿元和62.83亿元。这两组数字较1993年已是大幅缩水。 1994年7月30日(周六),监管层推出“三大救市政策”:一是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二是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配股规模;三是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这是A股历史上第一次关闭A股一次市场,俗称“暂停IPO”:1994年7月21日至1994年12月7日。1994年12月IPO重启后仅一个月,第二次“暂停IPO”:1995年1月19日至 1995年6月9日;1995年6月IPO重启不足一个月,第三次“暂停IPO”:1995年7月5日至1996年1月3日。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大牛市行情再次启动,人们开始提着钱包、钱袋赶往证券公司营业大厅排队缴款炒股。当时炒股仍只能在券商营业大厅内进行委托,营业厅只有三种交易委托方式:专用电话自助、专用电脑自助及柜台人工委托;营业大厅内一般会有三、五部专用电话,十多台专用电脑,两块电子显示屏(一块显示行情,一块显示成交),两台大功率柜式空调,还有少数人开始使用专用股票行情BB机,购买一个BB机大至少需要一、两千元。当时A股仍是无涨跌幅限制的T+0交易机制。 1994年8月1日(周一),上证综指收盘大涨21.24%,当日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30.5亿元和14.7亿元; 1994年8月3日(周三),上证综指收盘上涨20.89%,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45.8亿元和20.6亿元; 1994年8月4日(周四),上证综指收盘上涨7.61%,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105.4亿元和38.2亿元; 1994年8月5日(周五),上证综指收盘上涨21.37%,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104.4亿元和29.2亿元; 1994年8月9日(周二),上证综指收盘下跌12.67%,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67.9亿元和18.7亿元; 1994年8月10日(周三),上证综指收盘上涨19%,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95.4亿元和29.7亿元; 1994年1994年9月13日(周二),上证综指创下本轮牛市最高点1053点。本轮牛市更快、更短、更疯狂!这是持续时间最短的一轮牛市,但不足一个半月时间,上证综指累计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周五),上证指数最低跌至512.83点,当天沪深两市A股分别成交3.82亿元和。本轮熊市累计跌幅超过50%,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四)第四轮牛熊更替:512点——2245点——998点(跌幅超过50%) 这是中国股市30年来唯一的一轮“慢牛”,它持续了将近6年时间,不过,它也换来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在此阶段,有诸多大事对我国股市产生了重大影响: (1)T+1交易制度。自1995年1月1日起,为保证股票市场的稳定,防止过度投机,中国股市改为实行t+1交易制度,即当日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已26年。 (2)涨跌停板制度。为了防范市场过度投机,自1996年12月16日起,A股价格开始实施涨跌停板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已25个年头了。 (3)6年连续8次降息。1996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终止“保值储蓄”政策,并自5月1日起我国开始步入连续8次降息的通道,直至2002年8月,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本轮降息前的10.98%降至1.98%;一年期贷款利率从12.28%降至5.31%。如此持久、大幅降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 (4)1997年香港回归、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5)1997年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6)1998年国务院制定国企改革新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上市。从1998年开始,大中型国企集中改制、批量上市,这一进程至少持续了10年之久。 (7)1997年5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分别由0.3%调高至0.5%。 (8)1998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分别由0.5%调低至0.4%。 (9)2001年11月16日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分别由0.4%调低至0.2%。 (10)2005年1月24日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分别由0.2%调低至0.1%。 (11)2000年深交所暂停主板IPO业务。 (12)第四次“暂停IPO”:2001年7月31日至2001年11月2日。 (13)第五次“暂停IPO”:2004年8月26日至2005年1月23日。 (14)第六次“暂停IPO”:2005年5月25日至2006年6月2日。 (15)2002年5月1日中国证监会规定:A股、B股、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佣金实行上限管制,证券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佣金(包括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和证券交易所手续费等)不得高于证券交易金额的0.3%。 (16)我国首部证券法于1999年7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 (17)200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 (18)2002年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500万元。 (19)2004年6月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 正是上述因素影响,打造了A股30年来唯一的一轮长达6年的“慢牛”行情(1996-2001)。 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数从1996年底514家增至2005年底的1358家。其间,全年A股IPO及配股募资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当年A股IPO及配股募资分别为1007.57亿元和519.46亿元,这一组数据双双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1996年10月23日(周三),上证综指再次站上1000点,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再次超过 100亿元,达111.4亿元,深交所当天成交105亿元;1996年12月11日(周三),上证综指创出本轮“慢牛”的第一个高点1258.68点,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为145.3亿元,深交所成交158.6亿元。这是本轮“慢牛”的第一个高点; 1997年5月12日,上证综指继续上攻至1500点,并收于1500.39点,这是本轮“慢牛”的第二个高点。随后遭遇1500点的历史“箱顶”恐慌,上证综指在1000点至1400点之间徘徊了两年之久,直至1999年“519”行情爆发。 1999年著名的519行情:上证综指从1999年5月17日最低点1047.83点猛攻至1999年6月30日最高点1756.18点,不足一个半月时间,上证综指累计上涨67.6%。其间,上证综指首次突破1600点和1700点,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次突破,它将1500点的“历史箱顶”终于踩在的了股民脚下,从此,股民不再恐惧1500点。 1999年6月23日,上证综指首次站上1600点,标志着A股市场首次突破1500点的历史箱顶,这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6月24日,上交所A股成交量首次突破300亿元,达331.2亿元,深交所成交295.2亿元;6月25日,上交所A股成交量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43.2亿元,深交所成交390.3亿元。 1999年6月29日A股首次突破1700点;2000年3月29日A股首次突破1800点;2000年5月29日A股首次突破1900点;2000年7月19日A股首次突破2000点;2000年8月21日,A股道次突破2100点; 2001年6月14日(周四),上证综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2245.43点,宣告本轮“慢牛”彻底结束。 本轮“慢牛”是中国股市30年来唯一的一轮“慢牛”,历时近6年,上证综指从1996年初的500点附近一路攻艰克难,直至2001年6月14日(周四)创下历史最高点2245点。6年累计上涨340%,年均涨幅接近35%,这是一轮真正意义的“慢牛”!可惜后来不再有。 请注意:由于处在大牛市上升通道中的每一次“回调”,其跌幅均未超过前期上涨的最高点的1/2,因此,笔者才将它视为一种“回调”,而不是一轮独立的“熊市”行情。 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爆发,全球股市暴跌,我国股市也顺势步入新一轮“慢熊”通道。在本轮牛市终结后,我国股市经过了半年持续下跌,2002年1月14日(周一),上证综指自“519”行情以来首次跌破1500点,收于1485.11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仅为57.1亿元,深交所成交仅为32.4亿元。 2002年6月24日(周一),上证综指收于1707.31点,大涨9.25%,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首次突破500亿元,达532亿元,深交所成交366亿元。 2005年6月6日(周一),上证指数自1996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1000点,最低点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幅超过50%,故标志着此轮熊市目标位的正式确立,这轮熊市整整走了4年。 (五)第五轮牛熊更替:998点——6124点——1664点(跌幅超过50%) 这一阶段影响A股市场走势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拉开帷幕,袖珍流通股时代终结。 (2)央企超级航母A股上市。两桶油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具有历史标杆意义。2001年8月8日,中国石化抓住了上一轮牛市尾巴IPO;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同样抓住了本轮牛市的尾巴IPO。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在本轮牛市半山腰2006年7月和10月IPO;2007年9月建设银行在本轮牛市巅峰IPO;2010年7月15日农业银行在熊市中完成IPO。 (3)中国房地产大开发与炒房囤房狂潮。1998-2010年中国房地产大开发一路凯歌高奏,当A股频繁大起大落时,房价却一直强劲飙升,只有更高,没有最高,2020年全国一、二线城市商品房首次被迫限购、限贷。 (4)2006年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5万亿元,年底A股总市值为8.8万亿元。 (5)2007年底A股总市值竟高达32.5万亿元,这一最高记录一直保持至2013年底。2018年底缩水至12万亿元。 (6)2007年5月29日深夜,财政部发布新政:股票交易印花税买、卖双边税率分别由0.1%上调至0.3%,上调幅度高达200%。 (7)2008年9月19日股票交易印花税从双边各征缴0.3%调整为单边征缴、只对卖方征缴0.1%。这是最后一次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 (8)第七次“暂停IPO”:2008年12月6日至2009年6月29日。 (9)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股市暴跌。 (10)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11)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当年下半年,上证综指一直徘徊在1000点至1200点附近,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牛市已然确立。 2006年12月4日(周一),上证综指收于2161,65点,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再上500亿元,达548亿元,深交所成交262.5亿元。 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 8个交易日后,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突破2500点关口。 2007年1月22日(周一),上证综指收于2933.19点,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49亿元,深交所成交515.2亿元。 2007年3月28日(周三),上证综指收于3173.02点,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首次突破1500亿元,达1528亿元,深交所成交700.9亿元。 2007年4月24日(周二),上证综指收于3720.53点 ,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54亿元,深交所成交1109亿元。 2007年5月9日(周三),上证综指收于4013.08点,当天上交所A股成交额首次突破2500亿元,达2572亿元,深交所成交1216亿元。 2007年5月30日(周三),上证综指收于4053.09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创下本轮牛市的最高记录2755亿元,深交所成交1358亿元。 2007年10月16日,中国股市创下6124点的历史最高记录。本轮牛市结束! 本轮牛市仅持续了两年时间,累计暴涨500%!这仍是一轮疯牛、快牛、短牛!其间,上证综指从2245点暴涨至6124点,仅用了10个月时间,不过,十分巧合的是,上证综指从6124点暴跌至2245点,也刚好只用了10个月,这就是A股暴涨暴跌的“对称美”,然而,直至2008年10月28日,上证综指最低跌至1664点,累计跌幅远超50%。这就是“宝马变自行车”的蹦极过程。 (六)第六轮牛熊交替:1664点——5178点——2440点(跌幅超过50%) 在本轮牛熊交替周期中,曾有人将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涨至2009年8月4日3478点看作一轮牛市,但因其后下跌至2013年6月25日最低点1849点,下跌幅度不足50%,因此,这不能算作一轮独立的牛熊交替,只是一轮中级反弹行情。 本阶段影响A股市场走势的大事件,主要包括: (1)2009年10月深交所推出创业板。 (2)2010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2000家。 (3)2010年A股首次推出融资融券信用交易。 (4)2010年中金所首次推出股指期货。 (5)第八次“暂停 IPO”:2012年11月3日至2014年1月。 (6)第九次“暂停IPO”:2015年7月4日至当年11月6日。这是A股市场最后一次“暂停IPO”,以后证监会不再随意关闭A股一级市场。 (7)2013年中央作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决定。 (8)2014年首次开通沪港通业务;2016年首次开通深港通业务。 (9)2015年下半年A股持续暴跌。 (10)2015年A股总市值刷新2007年最高记录,并首次突破50万亿元,2015年6月12日A股收盘总市值超过70万亿元;2018年底A股总市值缩水至43万亿元。 (11)2016年A股首次尝试熔断机制。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于2016年1月8日暂停。 (12)2016年底A股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3000家。 (13)2018年4月港交所IPO新政发布。 (14)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爆发。 2009年7月29日(周三),上证综指收于3266.43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028亿元;同一天深交所A股成交额为1322亿元,沪深两市合计A股成交额为4350亿元。 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上证综指一直徘徊在1800点至2200点之间。直至2014年9月中旬后,A股开始步入本轮牛市通道。 自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上证综指从2400多点发力,本轮“杠杆牛”正式展开冲锋。由于融资融券第一次被应用于牛市,疯牛加杠杆更加可怕,两融余额不断放大成交额,上证综指节节攀升,中国股市的泡沫化进程骤然升温。 2014年11月27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6185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6000亿大关,当天两融余额首破8000亿元。 2014年11月28日(周五),上证综指收于2682.83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020亿元;深交所A股日成交额3001亿元,沪深两市合计成交7021亿元。 2014年12月3日(周三),上证综指收于2779.53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298亿元;深交所成交额3700亿元,沪深两市合计约9000亿元。 2015年4月20日(周一),上证综指收于4217.08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1476亿元,深交所成交额6293亿元,沪深两市合计成交17769亿元。 2015年5月28日(周四),上证综指收于4620.27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12479亿元,深交所成交额11150亿元,沪深两市合计成交23629亿元。与此同时,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 2015年6月8日(周一),上证综指收于5131.88点,上交所A股日成交额创下历史最高记录13099亿元;深交所成交额9586亿元,沪深两市合计成交22685亿元。 当两融余额冲向2.5万亿时,疯牛随即终结。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最高冲至5178点,疯牛硬生生地嘎然而止,本轮牛市半年涨幅远超100%。 这一轮“杠杆牛”仅持续了9个月就结束了,这仍是一轮短牛、快牛、疯牛。随后杠杆熊市开始发力,杠杆交易大面积爆仓,“千股跌停”的壮观景象绵绵不绝,让投资者胆寒,让监管层害怕。于是,中国股市首次将杠杆暴跌定义为“股灾”,举国上下、全民救市,三行一会、公安部、国安部、中纪委、证金公司、基金协会、券商协会、上市公司、企业家、牛散等纷纷表态并拿出真金白银救市,直至2015年7月9日第一轮暴跌企稳反弹,当天上证综指最低下探3393点,后来11个交易日连续反弹,最高点反弹至4184点,累计反弹上涨23.3%。然后,第二轮下跌在8月中下旬开启,上证综指进一步下跌至2850点,通过再次救市,第二轮反弹至今天的最高点3673点,累计反弹涨幅为28.8%。7月初和8月底两次救市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惨烈的。 直至2019年1月4日(周五),上证综指探出本轮熊市最低点2440.91点,相比本轮牛市最高点5178点,跌幅超过50%,本轮熊市探底成功。 (七)第七轮牛市展望:十年超级“慢牛”(2440点——1万点?) 新一轮牛市有望在明年正式启动,这应该是一轮至少长达10年的超级“慢牛”。未来十年,上证综指有望突破万点大关。其主要动力机制包括: (1)2019年MSCI、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分别将A股纳入其样本股。 (2)2019年5月美国开始公开打压华为,华为5G领先世界。 (3)2019年7月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新退市制度改革。 (4)2019年中国GDP逼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 (5)2019-2020年中概股集中回归港交所。 (6)2020年上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爆发。 (7)2020年2月美股长达11年的大牛市终结。 (8)2020年3月新证券法生效实施。 (9)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10)2020年6月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成功。 (11)2020年7月新修订的上证综指将正式发布。 (12)2020年我国全面放开境外金融机构股比限制;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即将试点;我国银行业有望混业经营,或有资格申领券商牌照。 (13)2020年我国股市成立30周年。 (14)2020年底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2020年底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并完成国资划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及“三金合一”的中国版401(K)即将启航。 (16)今后A股有望恢复无涨跌幅限制的T+0回转交易。 (17)按照华尔街标准计算,美股本轮熊市底部:道指有望重回12000点左右,见底时间大约在今年底、明年初。 尽管目前上证综指尚处在3000点附近,上交所日成交额仅在2000亿至3000亿之间徘徊,但可以预料,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将快速恢复,并保持强劲增长,注册制改革将全面推行,中国A股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大幅提高,这极可能将带给A股市场长达十年以上的一轮超级“慢牛”,上证综指在未来十年内有望突破万点大关。
上证综指十年涨幅归零,引发巨大质疑,一些专家认为上证综指失真,专家建议对上证综指指数编制进行修改,上交所极为重视,毕竟指数不涨太难看,近日上交所对上证综指进行了新的一轮指数编制方式修改,希望股指能够走出令人期待的牛市,也更能体现股市的全貌,反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态势。 上证综指的修改吸纳的专家的某些观点,主要是三点,A,一个是上市后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证券,修正为自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B,被ST和*ST的,自披星戴帽后下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后的首个交易日剔除指数样本;摘星脱帽的,则按同样的时间规则纳入指数样本。C,上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等。方案于7月22日起实施。 我个人认为上证综指指数新的编制方案,更能反映一种市场的风貌,可以避免过度依赖周期股的历史,但是短期对指数影响不大,未必就能带来牛市,指数走熊,不仅仅是指数编制问题,还有股市定位问题,这才是根本。 首先剔除风险警示个股,对指数走势影响不大,主要是风险警示个股总市值很小,大概占权重的0.6%,不管股价涨跌对指数影响都不大,何况是在自披星戴帽后下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后,股价已经下跌很多了,但剔除垃圾股,市场才能起到吐纳作用。 其次改变新股计入指数时间,会有利于指数稳定,但对于指数上涨影响也是很小的,根据有关说法,新股平均9个涨停板,11天以后计入指数,会拖累股指上涨,看起来并不错,但问题是几家新股能够有多大的市值呢,也并不是每一家新股股价都是下跌的,像移远通信(行情603236,诊股)、斯达半导(行情603290,诊股)、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安井食品(行情603345,诊股)、韦尔股份(行情603501,诊股)等可是不断上涨的,以前新股是没有涨跌幅限制的,基本上就是一步到位,经过11个交易日也该调整到位了。 三是科创板证券计入指数,这有助于改变上证综指偏重周期股的历史,增加科技股权重,丰富上证综指产业代表性,截至6月15日,1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7万亿元,这个市值并不小,科创板走势对上证综指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目前位于高位估值偏高,随着IPO常态化和创业板注册制实施,科创板不可能维持目前高估值,可能会拖累上证综指,除非7月22日前能有充分调整。 上证综指不涨,关键是周期股权重偏大,而周期股因为经济发展从高投资向消费和科技创新转型,周期股股价进入了长期下降通道,加上很多周期股都是央企国企,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和缺少活力,股价走势低迷,典型的就是中国石油(行情601857,诊股),从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到现在赚钱已经是大不如昔,股价更是跌的一塌糊涂,不到当初的10%,加上权重很大,对指数拖累十分明显,煤炭、钢铁、有色和石油走势也是低迷不振的,对指数拖累难以言说。另一个就是银行,整个指数看是上涨的,可是今年以来,银行股价是下跌的,而且跌幅不小,对指数拖累十分明显。但科创板加入,上证综指弹性会增加,科创板充分调整以后,股指上涨就会更加的有新科技的基础,更能体现经济的发展趋势。 创业板指数10年年底的时候也是1137点,18年最低的时候也是跌倒了1185点,基本上没有涨幅,现在是2319点,涨幅有一倍之多,只是18年底的时候出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才激发了市场资金炒作热情,出现了一波科技股行情,今年年初开始出现了一波医药医疗保健行业行情,可是这个上涨是得益于业绩增长吗?不是的,而是得益于估值的提升,这种上涨是不靠谱的,关于医药医疗有两个观点可以说明非理性上涨,如医药板块已不看估值:近60只个股创新高 ;百倍市盈率不稀罕,估值100倍起步:私募大佬边打边撤 ,券商狂调目标价。 缘何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会带来科技股医药医疗保健板块上涨,历来我国股市有炒作概念股的传统,只不过是前一任领导人严厉打击市场炒作操纵股价行为,资金不敢炒作两市低迷不振缺少活力,才会有减少干预的说法,资金如鱼得水,开始疯狂投机炒作,不管是游资的快进快出,还是机构的抱团持股炒作,结果是一个样的。 那么资金缘何不炒作金融股而炒作科技题材股,在于金融股缺少概念,还要承担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重任,最近更是要求金融系统为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缺少想象空间,也在于需要资金量太大炒不起来了。 创业板上涨,明显带有投机炒作成风,在IPO 常态化和注册制改革下,创业板科创板高估值是不可能长时间维系的,未来股价调整不可避免,创业板牛市的泡沫迟早会有破裂的一天, A股长期熊市,虽然有指数编制因素,但与股市偏重融资带来的过度融资有关,也与偏重融资带来的上市公司质量低劣和公司治理不到位有关,尤其是大股东侵吞上市公司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严重伤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长期信心不高,资金绕开股市走并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种长期行为,宁可炒房、炒绿豆、炒生姜、炒大蒜也不愿意到股市。 股指要进入长期牛市,关键是让股市回归财富管理功能,公司治理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不是承担太多的支持重任,才能赢得资金的青睐。
上证综指是A股市场最早诞生、最有影响力、最常用的股价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最大的优点是指数样本股覆盖上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这同时正是它最大的缺陷所在。 如何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我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上证综指样本股应剔除ST股及B股 ST股或*ST股是一类特殊股票,它是垃圾股或退市概念股的代名词,已非正常股票,其中相当部分已丧失投资价值,随时可能失去持续挂牌资格,尤其是当“一元退市”规则大显神威之后,ST或*ST股票大多排队进入一元股或仙股行列,并开始步入预备退市的“死亡通道”,这样的股票如果继续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就会扭曲股指的代表性。 此外,考虑到B股市场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对中国股市的代表性很弱,也建议从上证综指样本股中剔除。 (2)新股纳入上证综指的时间安排区分两类情形 一方面,由于主板新股在上市后存在严格的涨跌幅限制,上市后大多有一个“补涨”的过程,最高记录是30个涨停板。因此,建议主板新股在上市至少满30个交易日后,才能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另一方面,考虑到科创板新股在上市前5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幅限制,交易更充分,供求更真实,股价更均衡,因此,科创板上市新股纳入上证综指的样本股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3)加权方式及权重上限再设计 由于上证综指采用总股本(总市值)加权,导致金融股和地产股占据了较高的权重,对上证综指走势的影响较大。建议上证综指在计算方法上,将总股本加权修订为流通股加权(而且应该采用“境内流通股”加权),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股价波动。 此外,作为标志性指数,上证综指既要真实反映上交所全体上市公司股价的总体走势,也要反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行业代表性。目前互联网企业及新经济公司的在上证综指中的行业权重较低,尤其是自去年科创板推出后,应考虑在上证综指行业权重分配上,设置金融地产股权重上限,并同时留给科创板公司更高的权重上限。
上证综合指数(简称“上证综指”)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组成样本股,包括 A 股和B 股,包括ST股和*ST股,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整体表现,自 1991 年 7 月 15 日起正式发布。 上证综指以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为基日,以 100 点为基点。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样本股的总市值/除数×100 其中,总市值= ∑(股价×总股本数) 为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当样本股名单发生变化或样本股的股本结构发生变化或样本股的市值出现非交易因素的变动时,股票指数根据样本股维护规则,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原除数。修正公式如下: 修正前的调整市值/原除数=修正后的调整市值/新除数 其中: 修正后的调整市值=修正前的调整市值+新增(减)调整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数,并据此计算以后的指数。 上证综指是A股市场最早诞生、最有影响力、最常用的股价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最大的优点是指数样本股覆盖上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这同时正是它最大的缺陷所在。 如何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我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上证综指样本股应剔除全部B股 众所周知,B股市场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现已完全丧失存在价值;它以美元标价、而非人民币标价,这是一个另类市场,已经彻底边缘化,尽早关闭B股市场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B股市场对中国股市不具有任何代表性,必须从上证综指样本股中全面剔除。 (2)上证综指样本股应剔除全部ST股 大家知道,ST股或*ST股是一类特殊股票,它是垃圾股或退市概念股的代名词,已非正常股票,其中相当部分已丧失投资价值,它们随时可能失去持续挂牌资格,尤其是当“一元退市”规则大显神威之后,ST或*ST股票大多排队进入一元股或仙股行列,并开始步入预备退市的“死亡通道”,这样的股票如果继续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就会扭曲股指的代表性。 (3)上证综指应将总股本加权改为境内流通股加权 这一建议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限售股不能交易,不能反映在真实的供求关系中,这部分限售股不应计入加权市值;第二,境外流通股不在境内交易,也不应计入加权市值。 实际上,股票总市值 =“境内股票市值”+“境外股票市值”。以A+H股为例,建设银行的总股本为2500亿股,其中,H股为2404亿股,A股为96亿股。 也就是说,许多大市值股票可能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同时挂牌,它的总股本与某个市场的实际流通股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将总股本作为某个市场指数计算的加权市值,这样的指数计算一定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严重失真的。 因此,强烈建议上证综指在计算方法上,应将总股本加权更正为境内流通股加权,这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股价波动。 (4)新股纳入上证综指的时间安排区分两类情形 上交所新股发行上市有两种体制:一是科创板的注册制;二是科创板以外的核准制。 由于注册制发行新股在上市头5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幅限制,交易更充分,供求更真实,股价更均衡,因此,科创板上市新股从第6个交易日就应该纳入上证综指的样本股。 然而,核准制发行新股存在“23倍发行市盈率”上限管制,而且在新股上市首日存在严格涨跌幅限制,由于人为压低发行价,因此,新股上市后大多有一个“补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核准制下,新股上市后都要连拉N个涨停板。根据过去经验,核准制发行新股上市后连拉涨停板的最高记录是30个交易日,为此,建议核准制发行新股在上市满30个交易日后,才能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 (5)指数权重再分配及权重上限再设计 由于上证综指采用总股本(总市值)加权,这直接导致金融股和地产股占据了超高的权重,并直接“操纵”了上证综指的涨跌。原因很简单:我国金融股、房地产股绝大部分都是超级大盘股、大市值股,而且它们大多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挂牌(A+H股),如果按总股本、总市值来加权计算上证综指,这显然会严重夸大A股权重作用。 与此同时,在一个高度“散户化”的A股市场,股民并不喜欢大盘股,尤其像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它们的总股本居然高达2000亿股以上,这样的股票一般不受股民欢迎,股民认为这类超级大盘股不易操纵股价、不易短炒,因此,工农中建四大银行股的股性不活,股价波动区间很窄,但它们却在上证综指中占有极高的权重。相比之下,这样的大盘股也就变成了上证综指的“晴雨表”,它们的股价长不高,上证综指就长不大。这是一个怪圈循环! 截止2020年6月11日,上证综指行业分布及权重比例(其中个股权重均有上限制约): 作为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既要真实反映上交所全体上市公司股价的总体走势,也要反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行业代表性。就目前的上证综指行业权重而言,金融地产及工业股合计权重竟逼近50%,而互联网企业及新经济公司的行业权重地位并不明显,尤其是自去年科创板推出后,上证综指应考虑在样本股行业权重分配上,可以适当调低金融地产股权重上限,并同时留给科创板公司更高的权重上限,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6)成份指数——道指DJIA经验借鉴 道琼斯指数DJIA及标普500指数虽然都是成份指数,但它们却完全剔除了外国公司。尤其道指DJIA是一个仅覆盖30只成份股的指数,它不以市值为权重,却以股价为权重,这使得股价越高的股票权重越高,进而对指数影响越大,因此,在成份股的选择上,它剔除了极端高价股和低价股,并尽量保证成份股在股价和行业分布上的代表性,以此来表达其样本股的代表性。 在道指DJIA30只成份股中,辉瑞制药最新收盘价为33.75美元,其他29只成份股最新收盘价均高于40美元,而最高股价为苹果338.8美元。因伯克希尔股价超过27万美元,亚马逊股价超过2500美元,谷歌股价超过1400美元,它们属于“极端”高股价,因此,道指DJIA没有将其纳入成份股。与此同时,道指DJIA虽仅有30只成份股,但它较好地兼顾了其行业先进性及代表性,比方,1999年道指首次引入NASDAQ成份股。在目前美股十大市值股中,道指DJIA成份股仅纳入了苹果、微软、维萨卡、强生4只股票,却放弃了谷歌、亚马逊、facebook、伯克希尔、沃尔玛,这正是综合考虑股价及行业代表性所做出的选择。 附:上证综指30年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