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升级作为一个热门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消费研究领域。我们都在说消费升级,何以定义消费升级?“用户不再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但会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买单,茶的故事和意义已经超越喝茶的本质需求。”消费升级的主要逻辑体现在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上,当人们在消费时,不再只追求商品,而是追求品质和服务,不再买“更便宜”,而是买“更好”,这就是消费升级。自2014年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一方面,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在居民消费中,必选消费与可选消费一降一升,2019年居民旅游消费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到18.8%;另一方面,消费对我国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极为显著,以文化产业、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养老服务、旅游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快增长,比重不断提升,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可以看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产业创新应用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亟需把握住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员,又该如何助推消费升级或者为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升级中,银行是一个什么角色?谈及消费升级,必然关系到产业升级,虽然二者的先后顺序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难解,但毫无疑问的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关系。而对于银行而言,则分别从两个方面支撑和带动着消费升级。在需求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银行主要以提供多样化消费金融产品的方式,促进着消费的升级。而对于供给端的产业升级,银行则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以银行的信贷产品为例,银行通过加大对企业(生产)和消费者(消费)的信贷支持,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带动资本流量和存量的变化,改变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构,影响资本的供给和配置,最终助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见图1)。银行支持直接作用于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在供给端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一步作用于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又可以再次引导产业升级的方向。因此,银行支持不仅是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也是消费升级的充分条件。由此可见,以产业升级为中介,银行支持与消费升级之间存在着“银行支持↔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银行”的互动关系。这一点在发达国家消费升级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为此,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外银行是如何支持消费升级的。国外银行支持产业升级的经验“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约翰·希克斯的这句话道出了产业革命和金融的关系。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历次消费升级伴随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中,银行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银行不仅采取风险投资、私募业务、低息贷款等手段引导资金投向,还通过全面化的综合服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助力消费升级。当然,各国银行体制的不同,也使得银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1、美国:保障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银行支持路径作为全球消费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拥有一整套有利于消费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文化、制度和政策环境。银行作为最重要的资本和资金持有者,在不断的消费升级中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其一,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1983年,美国成立了专门服务于高技术企业的商业银行——硅谷银行,为当时尚处于艰苦创业、资金缺乏、信贷无门的硅谷科技公司服务,此后硅谷银行也一直专注于高科技投资,为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金融创新空间。其二,混业经营下的投资产业战略。银行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采用多样化的投资战略,在需求端,通过建立或跨界入股消费信贷类公司,进一步刺激消费,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在供给端,则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基金承销业务、参与风险投资、购买市政债券等手段,催化了一大批以咨询、金融、信息、软件等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促进了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以硅谷银行为例,其成立以来,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直接投资了20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成为股东或合伙人。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咨询顾问委员会,为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本身提供商业银行服务。这些服务既降低了融资成本,又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这些小规模的新兴企业正是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关键。据统计,二战以来,美国95%的科技发明和创新与小型新兴企业有关。英特尔、微软、雅虎、网景、亚马逊、苹果等都曾受益于银行业风险资本的介入而得以快速发展。美国银行业参与风险投资的60%~70%集中于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如信息、计算机和通信产业、生物工程等,正是这种投资结构有效提高了美国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成功推动了美国产业的升级和新经济的形成。而相比于银行资本的风险投资,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则体现的更加直接。例如,2018年JP Morgan(摩根银行)与亚马逊联合开设混合账户,从而帮助亚马逊做大贷款业务;亚马逊则将贷款贷给其平台上进行销售活动的小卖家,进一步加快版图扩张的脚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上消费金融之路。同年,Capital One(美国第一资本银行)与沃尔玛合作,推出改版后的新信用卡,为在线购物和使用移动应用结账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回报。第一资本利用其在产品多样化方面的优势,突破了信用卡领域的局限,为合作伙伴沃尔玛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其线上支付的业态升级。从实践结果来看,美国银行在以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重心的主方向上,采用风险投资等为主的有效路径,在过去几十年内,成功促进了美国新经济的形成、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顺推了消费升级。2、日本:长期低息贷款的银行支持路径相比于美国,日本是一个后发的、赶超的、政府主导型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以,与美国以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同,日本产业在升级转型之路中长期受益于低息贷款,因此十分依赖银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银行体制(主银行制度下,银行不是单纯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是与作为其主银行的企业结成很深的、几乎成为一体的关系)。根据日本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的解析,日本的消费文化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所谓的“四个消费时代”。毋庸置疑,在历次消费升级中也都伴随着产业升级,日本在这方面典型的发展模式是,先低价大量购买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然后进行模仿式创新,通过“后发效应”在短期内达到产业现代化。在此过程中,银行为了切实保障追赶欧美所需要的低成本的巨额资金和企业生产活力,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为企业提供巨额资金。在日本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日本企业来自银行的融资超过90%,形成了日本金融中的“超借”现象;而与企业“超借”现象相对应的是银行的“超贷”,银行直接贷款充当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准备金。同时,日本银行为产业政策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部门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为“倾斜式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的推行提供资金支持。主银行根据政府制定的《临时利率调整法》,通过限定最高利率、窗口指导等方式引导民间金融机构,令它们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巨额资金,此举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还确保了产业投资效益。第二,优化信贷方向,在产业类别上选优逐劣。进入日本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由于传统产业的萎缩,法人企业部门的资金不足减少,而第三产业却成了最大的资金短缺部门,这一现象成了产业升级的巨大短板。日本银行通过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信贷投向,支持先进产业,引导衰退产业有序退出,护航产业结构的转型。例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通过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对文化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引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融资担保体系,以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主要承担信用保证人职责,保证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抵押融资,为轻资产属性的文化产业提供融资便利,推动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正因如此,日本以动漫、游戏、影像、新闻出版业、音乐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遥遥领先,是其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可见,日本银行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向支持在产业升级和甚至消费升级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充分利用主银行体制的优势。主银行体制有效促进了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紧密结合,成就了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日本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赶超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主银行体制中,银行与企业共同分享信息资源,有效地克服了银行和企业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的同时,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潜在威胁成本,避免了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保障了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设备投资和大规模贷款。日本的主银行体制在其特定的经济环境与国情下发挥了极大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帮助日本快速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追赶欧美国家的步伐。3、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下的银行支持路径德国是世界上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采用的是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政府给予银行极大的经营空间。德国银行业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德国企业75%的债务融资来自银行,全能银行的业务模式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既能提供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服务,又能全面经营证券、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和其他新兴金融业务,同时还可以开展实业投资,进而为德国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可以窥见,德国银行在其产业与消费的双升级时代背景下,扮演着全能而至关重要的角色。德国银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全面参与企业融资和公司治理,更深入了解企业信息,有助于银行优化信贷资源,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全能银行可以通过长期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持有股份、人事渗透、代理投票等方式,在企业融资和参与公司治理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1992年,在德国最大的24家上市公司中,由银行所控制的投票权高达84%,德国三大银行的代表在工商业兼任的职务高达1500多个。另一个特点就是德国银行对初创企业的融资支持。从某种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一手段以促进产业升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专门负责支持产业开发、教育和科研机构振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初创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除了为新兴产业提供优惠贷款外,KfW还通过风投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选择股权融资。如在ERP初创企业基金和高科技种子基金两项计划下,仅2012年KfW就提供了74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最后一点则是全能银行强大的服务功能。银行对中小投资者形成了最直接有效的保护,与企业进行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互动,解决了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利用其明显的资金优势对新兴产业降本增效,为产业升级持久赋能。以美、日、德三国银行支持产业升级的路径与经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中,各国银行的主导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产业升级中的贡献、采取的支持方式参差有别、各具特色,但相同的是,银行都在激发产业升级和维持经济平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山之石,如何攻玉如前所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升级与优化离不开银行业的资金和资本,随着我国新一轮消费的升级,银行的支持也当然尤为重要。虽然国情不同,银行体制不同,但其他国家银行在消费升级中的作用,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信贷业务。美国作为消费金融的发源地,在面对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时,与时俱进地深度挖掘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设计了多种专属金融产品。根据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供服务型的消费金融产品,像出国旅游、个人健康、出国深造、参加境外培训等,弥补服务型消费金融领域的空白。第二,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针对这一点,美国建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和硅谷银行,日本优化信贷投向支持先进产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参与初创企业基金的投资。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虽然重点强调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但不论是资金、资本的支持上,还是企业管理上,都远远不足。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投资产业战略。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或许可以借鉴美国适当采用多样化的投资产业战略:在需求端,通过建立或跨界入股消费金融公司刺激消费;在供给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基金承销业务、参与风险投资、购买市政债券等手段有效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消费升级的趋势为导向为供给端赋能。第四,差别利率政策和信贷选择政策。日本银行追求信贷投向的前瞻性与引导性,用资金投票,支持先进产业,淘汰衰退产业,对企业选优逐劣。我国银行可以采用差别利率政策和信贷选择政策,从而实现优化资金导向,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其发展阶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信贷配置方式,有针对性地投入信贷资金。第五,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我国的文化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难以被评估,这导致银行难以展开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因此,我国银行亟需根据文旅产业的特点和文化产业融资特征,开展金融创新。例如设计以无形资产质押的金融产品,日本动漫产业中基于产业链的融资模式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金融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第六,全面的服务功能。不同于美国要建立中小企业保障制度,德国银行利用其全能特性对中小投资者形成了最直接有效的保护,不仅能够全面参与企业融资和治理,还具有强大的资金聚集能力。我国银行可以从中选择性借鉴,通过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更近距离地对接中小企业,克服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难题,从而助力产业的生产活力,顺应消费升级的积极导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消费升级浪潮,均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的演变也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升级的浪潮会是精彩纷呈还是来势汹汹,我们不会知晓。但是再一次站在消费升级的风口,我国的银行有责任也有激情,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灵感,并通过不断追赶与创新,建立与现代消费市场相适应的银行支持体系,有效促进和护航消费结构的升级,沉稳地迎接消费升级大潮的到来。
记者8日从天津市商务局、天津海关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天津出口加工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 多年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天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引擎。 天津海关副关长刘心同介绍,自1991年以来,天津先后设立了5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别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截至目前,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2019年共实现进出口额合计1998.0亿元,占当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7.2%;2020年1至4月共实现进出口额合计558.6亿元,占1至4月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6.0%。 根据国务院批复,天津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天津泰达综合保税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为天津港综合保税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转型升级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截至目前,天津市共有4个综合保税区,面积为13.41平方公里。 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黄春艳表示,天津将利用综合保税区政策红利,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手续简化、开放层次高的优势,推动形成天津市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意见领袖探讨地摊经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本文作者:彭泗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 “人间烟火味”,直戳凡人心!近日,地摊经济刷爆朋友圈,连股市也出现了一个地摊概念股的暴涨!此外,阿里、京东、微信支付、美团、苏宁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出招。 地摊经济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词汇,关于地摊经济的讨论一直存在,但往往伴随着争议与负面新闻。此次“出圈”,或许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不过,要实现健康发展,地摊经济还需要进行六方面的升级。 1,观念升级:低门槛,不等于低端,更不应该被低看 提起地摊经济,很多人都觉得是穷人经济、低端经济、落后经济,甚至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是应该被淘汰和打击的对象。在这种观念作用下,城管追击小摊贩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猫与老鼠”的故事。想要发展地摊经济,首先要克服一定程度上对地摊经济的污名化,应当抛弃旧观念,认识到地摊经济同样是正常的经济形态之一。地摊不是一个城市的“伤疤”,不是城市文明的累赘,相反,给地摊经济合理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城市具有温情与活力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地摊经济门槛低,包容性更大,更加贴近一般市民的生活,更能体现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地摊上也可以出精品。健康发展的地摊经济同样可以成为“城市风景线”。 从经济生态的视角来看,在中国的广大消费市场中,存在着各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即使在大城市,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都存在着差异,“地摊现象”其实是整个经济生态的一部分。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往往是多元的,各种经济形态、产品销售形态、就业形态都应当是共存的。地摊经济作为经济形态的一种,也需要得到尊重、扶持、培育和优化。 2,质量升级:低门槛,不低于低质量,地摊经济也需要全面质量管理 历史上的地摊经济,确实存在门槛低、价格低、质量也相对较低的情况。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都显著提升。如果还是以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服务来摆地摊,很可能无人问津。因此,地摊经济需要跟上发展的步伐,需要在质量上全面升级。 首先,货品质量必须提升,不仅要价廉,更要物美,否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通过货品质量的提升,可以改变消费者对“地摊货”的固有偏见,让消费者发现在地摊上同样能淘到好货甚至精品。 其次,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在后疫情时期这一点更加重要。地摊小吃的卫生与否往往是消费者担忧的问题,要提升地摊经济的食品卫生水平,不能仅仅依靠经营者的自觉,也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第三,地摊经济的服务质量也需相应提升。过去在地摊购买的商品几乎没有售后服务等相应的服务措施,为满足现在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地摊管理者与经营者应有意识地完善相关服务,用更好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 3,体验升级:要吸引顾客、留住顾客,地摊经济也要由过去的温饱消费升级为体验消费 地摊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吸引大量的持续的顾客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顾客的“口味”已经升级了。 以前很多人逛地摊,可能是要以低价解决温饱问题,不仅图方便,更图便宜;现在,很多人逛地摊可能是为了好吃好玩好体验,追求特色、小众、精品。在地摊经济消费人群的构成上,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分层和断裂。因此,地摊经济想要留住顾客,必须在升级体验上下功夫。良好的体验让顾客感觉到逛地摊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方式,他们在过程中也会获得乐趣,逐渐变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而为地摊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4,现场管理升级:要善用新技术,树立新规范,建立新秩序 “摊主们”要给顾客好的体验,不仅需要质量保证,而且需要良好的现场管理,为顾客创造方便、有序、温馨的消费环境。 例如,摊主可以借助移动支付来方便交易、通过微信号来建立与顾客的连接;市场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来评优罚劣;摊主之间可以建立行业协会来提高共识、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经营及服务水平。 5,政府服务升级:要放水养鱼,不要拔苗助长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地摊经济,把放开、搞活地摊经济作为保就业、保民生、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误区。 地摊经济看似简单,却是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地摊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更需要政府部门的精细管理和优质服务。 首先,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百姓意愿,不要搞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不要搞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要放水养鱼,不要拔苗助长。相关部门需明确职责,确定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在给予市场主体充足的经营空间的基础上,对于需要规范管理的部分,实施有力的管理措施。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对地摊经济的经营者、参与者、消费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需要倾听民众对于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水平,在保证必要的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服务流程。另外,可以结合消费券等财政支持手段,引导、刺激人们在地摊经济方面的消费。 第三,对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不要夸大地摊经济的作用,不要为了树典型抢新闻而片面宣传个别案例。 6,产业生态升级: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帮扶作用 地摊经济的焦点在地摊,但是背后可以嫁接很多环节,包括线上线下的打通和规划;管理和服务地摊经济,也不能只看地摊,需要对地摊经济的产业生态进行全链条管理、服务和优化升级。一些大企业新近推出的措施,对于优化地摊经济的产业生态就能起到很好的引领、帮扶作用。 例如,阿里1688平台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通过源头好货、数据智能、金融扶持、客户保障四大维度的赋能,为数千万“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京东发布名为“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保供货、助经营、促就业三方面入手,组织超过500亿的品质货源,加上无息赊购,全力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提供可追溯优品货源,并为夜市摊主提供近距离免费冷链仓储服务;腾讯旗下微信支付面向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在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经营保障支持方面输出四大全新数字化政策,助力小微商家。 这些大企业的“加持”,对于地摊经济生态的重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使得一些微型企业或个体户实现地摊经济的O2O。 (本文作者介绍: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我国加快工业数据开放共享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记者张辛欣)记者1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将推动工业数据全面采集,加快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推动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对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关键则在于数据的互联互通。 工信部提出,引导工业设备企业开放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全面采集。同时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数据高质量汇聚,统筹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平台,研制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和支持平台企业开放数字能力,提供数字服务是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升级的重要方式。日前,京东数科依托自主研发的区块链数字存证平台,推出区块链电子合同等企业级应用,帮助实体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保护交易安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依托电力大数据精确摸排复工复产 “痛点”, 推出“转供电费码”等数字应用,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工信部特别提出,将支持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建立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并且特别鼓励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数字能力,提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破解难题,助力产业链整体数字升级。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盘和林 两会开始进入“国家级”时间,从此前各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新基建”成为地方两会的高频词,可以预计,在全国两会上,“新基建”必将再次成为热点和重点讨论议题。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会涉及诸多产业链。 其实,“新基建”并不是今年的新词汇,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基建”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及。在会议上,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这次发改委明确“新基建”的具体概念,同时各地方两会频繁提及“新基建”,可见政府的决策层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新基建”对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大企业在“新基建”领域也激烈竞逐,例如:“腾讯云”在营收方面多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并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及IUS(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增速全球领先。 从概念上来看,新基建具有“技术新”、“模式新”、“领域新”、“体系新”等多个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之所以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新基建”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新基建”的带动面极广,能撬动广泛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以5G为例,据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5G能够实现机器间大规模互联,将大大促进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与丰富的产业链,另一端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未来“新基建”将会渗透到人们吃穿住用行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会成为新基建的潜在消费者,势必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新基建”引领着未来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新基建”依托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在应用方面对各产业的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会极大的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给各广泛行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年疫情期间大火的各大“云平台”,便是在“新基建”的基础构架下对各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如腾讯倾力打造的“腾讯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产业业务场景相结合,对政务、金融、工业、教育、医疗、出行、文旅、建筑等领域进行全面升级。在“新基建”的支撑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甚至智慧建筑等未来场景都将会加速实现。 可见,无论是从产业结构到就业结构、从商业形态到呈现方式,以及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都将出现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外部可见的呈现形态上,某些思维方式、企业运营生态、政府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复杂的新生事物会层出不穷,“新基建”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机遇和挑战会长久并存。在迫切发展“新基建”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新风险降临,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迎合新时代各应用场景的需要。 (本文作者介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盘和林 两会开始进入“国家级”时间,从此前各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新基建”成为地方两会的高频词,可以预计,在全国两会上,“新基建”必将再次成为热点和重点讨论议题。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会涉及诸多产业链。 其实,“新基建”并不是今年的新词汇,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基建”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及。在会议上,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这次发改委明确“新基建”的具体概念,同时各地方两会频繁提及“新基建”,可见政府的决策层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新基建”对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大企业在“新基建”领域也激烈竞逐,例如:“腾讯云”在营收方面多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并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及IUS(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增速全球领先。 从概念上来看,新基建具有“技术新”、“模式新”、“领域新”、“体系新”等多个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之所以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新基建”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新基建”的带动面极广,能撬动广泛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以5G为例,据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5G能够实现机器间大规模互联,将大大促进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与丰富的产业链,另一端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未来“新基建”将会渗透到人们吃穿住用行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会成为新基建的潜在消费者,势必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新基建”引领着未来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新基建”依托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在应用方面对各产业的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会极大的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给各广泛行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年疫情期间大火的各大“云平台”,便是在“新基建”的基础构架下对各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如腾讯倾力打造的“腾讯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产业业务场景相结合,对政务、金融、工业、教育、医疗、出行、文旅、建筑等领域进行全面升级。在“新基建”的支撑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甚至智慧建筑等未来场景都将会加速实现。 可见,无论是从产业结构到就业结构、从商业形态到呈现方式,以及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都将出现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外部可见的呈现形态上,某些思维方式、企业运营生态、政府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复杂的新生事物会层出不穷,“新基建”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机遇和挑战会长久并存。在迫切发展“新基建”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新风险降临,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迎合新时代各应用场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