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纠纷下,“缺芯少魂”成为当下这两年霸屏的热词,殊不知!在十几年前的中国电子产业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名词叫做“缺芯少屏”。 短短一字之差,中国企业用了三十年来走! 1、初生 说到面板,就不得不说下京东方这家公司! 在1993年,在北京酒仙桥,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公司成立,这家公司的前身是774厂(北京电子管厂)。 这个数字代号,意味着这家公司具有军工背景,它成立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的半导体企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到的集成电路就是来自774厂,甚至它还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军工的缩编以及在特殊时局积累下来的羸弱局面,让这个辉煌的中国科技厂逐渐走向没落。 图源:网络 在那个年代,彩电、单缸洗衣机,收录机成为了结婚“新三件”,风靡了那个时代的家庭。为适应消费的需求,国家开始鼓励彩电国产化,774厂也开始转向彩电产业,试图扭转自身没落的局面。 774厂成为国内最早研究液晶面板的企业,并于1981年成功研发出液晶屏面板。 但是774厂的自研理念,与当时面板行业”能买的不造“理念显得格格不入,国家虽然鼓励彩电国产化,但是与774厂相类似的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代表的厂商采用方法是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和元器件模式。 这种国产化,不过是组装国产化。而且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有体现,家用电器、集成电路、汽车、飞机等等。 研发就需要大量投入,成为另类的774厂并不被当时的社会誉为国产之光,反而成为北京业绩亏损最多的企业。 中国液晶显示产业之父的王东升站了出来,在774工作10年,他见证了这家副部级大厂的衰落,面对死气沉沉的老厂,原本是打算离去,当时几乎铁板钉钉地要去中信集团的下属单位任职高管,但老厂长再三挽留,他留了下来。 1993年,35岁的王东升临危受命,接手了连续亏损7年,亏损数千万元、频临倒闭的北京电子管厂,然后带着2600多名、其中还有“因不能按时拿到工资以至于要到菜市场捡白菜帮子谋生”的员工凑齐了650万,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完成股改的亏损企业,还是中国最早的“债转股”企业,他用筹集到的资金又从银行贷到等额的款项。 在王东升带领下,聚焦在CRT显示器相关的业务上,依靠国内彩电业的发展,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在公司成立当年,实现扭亏为盈,1997年6月京东方在B股上市,并募集到3.5亿港币,京东方在资本市场首次亮相。 但是,从上市之日起,投资者就形容京东方这家公司类似吸血鬼一样吸干了股民的钱,被业界讽刺为“一个只会圈钱的骗子公司”! 现在,投资者仍然对京东方在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颇有议论,但是不得不否认,这家公司在面板领域的龙头地位。 这背后隐藏的故事,离不开中日韩三国在面板领域的争夺。 2、面板价格战的实质,逆周期操作 液晶显示面板,得以起于日本的须羽精工,成于日本的夏普。 1983年5月,须羽精工在东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一款两英寸的微型彩色液晶电视,这个显示面板的先行者,在那时并没有得到世人的重视。 直到1988年十月,夏普在日本电子展览会上展示了14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引起轰动,此后全球第一条6代、8代、10代线均由夏普创造,带领日本面板行业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 在1990年全球90%的 TFT-LCD 液晶显示器是在日本生产的,1991年到1996年,全球有25家平板显示的批量生产线建成,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 这个由日本创造的产业,给日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日本并没有在该领域占据持续的主导地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场份额被韩国抢占。 显示面板产业关键在于逆周期投资,就是资本疯狂投入,直到把竞争对手逼到亏无可亏。 一般来说,显示面板行业都是高资本投入的窄口径行业,产线投入巨大,一条产线数百亿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价格下跌,产能过剩,企业缩减产业投资的背景下,韩国企业却在面板领域大规模投入,制造产能线,同时雇佣那些在日本经济泡沫下失业的技术人员,来消化日本技术。 以韩国LG为例,这家企业仅花了不到7年的时间,就建造了P1-P5工厂,完成从2代线到5代线的跨越。但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LG液晶业务则从1987年亏损至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 在1995-1996年全球面板行业进入衰退周期,韩国企业继续逆势大举投资扩产能,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铤而走险再次逆周期投入数十亿美元,大举兴建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 如此高强度的投资,韩国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日本企业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1999年,三星在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的份额达到18.8%,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 反观那时的中国企业,沉浸在日本技术的外衣下,打着国产之光的称号消费着国人,而始终有着自研基因的京东方,也仅仅从亏损的状态中走出来。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年代初这十几年的时间,国内都没有一条可投产的生产线,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都被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中国企业想要从中抢夺蛋糕,很难! 韩国企业逆周期的操作,拥有着企业家冒险的勇气和胆魄,韩国厂商坚信面板 衰退期之后必然紧随增长期的信念。 但是这种玩法走一步就是错误。在看不到周期的拐点,反周期操作的巨额投入不是谁都能承受。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现代率先倒下。 正是这个机会,给了国内面板企业的机会。 3、吸血的行业 京东方始终认为,面板企业的合资和产能线引进,最终什么技术都得不到,唯一可行之路便是收购。 在2001年11月,京东方收购了现代STN-LCD和OLED业务。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宣布韩国子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全部的面板业务。 这项收购,标志着京东方的TFT-LCD事业的战略布局正式全面启动。 韩国现代当时拥有2代、3代、3.5代各一条,年产能300万片,全球第9,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批准的最大外购案例。 京东方收购的时间卡的非常精准,颇有运气的存在。收购交割刚刚完成,面板价格就开始反弹,京东方第二个月就开始盈利,一年半盈利6000万美元。同时这笔交易也是京东方全面消化韩国的技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的基础。 好景不长,2004年下半年,面板价格再次下跌,直接京东方的资金链差点断掉。 后来在北京市政府和国开行的帮助下度过难关,也是在政府的背书下,多家银行又为京东方提供了7.4亿美元的贷款,北京市政府额外提供28亿人民币的借款,算是得到了补血。 政府的补血并不能改变京东方的业绩,在2005年、2006年,京东方分别巨亏15.87亿、17.71亿。 2008年的经济危机,再次给面板行业来了一记重锤!不过这次在国家意志的支持下,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企业采取了大规模的逆周期投资,大规模建设, 以京东方业绩来看,2008年之后连续5年的亏损,牺牲掉前期的业绩,用韩国逼退日本的手段,把日韩企业从中国本土市场挤压出去。 数据来源:wind 2009年4月,京东方合肥6世代线开建,这条产线的意义在于如果建成那么中国的彩电第一次可以用上中国的面板。 2013年,京东方推出430亿在融资计划,发力AMOLED方向。2015年福州6代、成都6.5代AMOLED产线开工,次年四川绵阳6代AMOLED开工,到2017年前两者开始投产。 如今,京东方坐拥12条显示面板生产线(其中2条在建),既涵盖当下最火的柔性AMOLED技术,又囊括全球最高世代线10.5代TFT-LCD生产线,创下高达22.3%的全球面板第一市占率。 从数据来看,京东方自上市以来累计募资金额(直接融资(金额)+间接融资(按筹资现金流入)达到4618.84亿。 可以想象,这个投资额砸下去,京东方总市值仅在1823.44亿,行业是多么烧钱。 国内产能的快速提升意味着价格的全面下降,扮演价格屠夫的角色的国内面板厂商,直接刺激了日韩企业,这些外资希望通过在中国耕耘已久的市场阻止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面板企业的渗透和成长。 在2013年1月4日,中国对境外企业价格垄断开出首张罚单——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六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因垄断液晶面板价格,遭到国家发改委经济制裁3.5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处罚。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金额最高的一张价格违法罚单。 这个事件过后,面板价格战四起,面板价格也是一直走低,在2019年,甚至跌破现金成本。 如今,日韩厂商不得不相继停掉产能,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年底SDC将关闭韩国所有LCD产能,LGD将关闭韩国所有LCD-TV面板产能。 而在2017年,中国大陆厂商显示面板规模超过了韩国,升至全球第一。中国企业用韩国人的玩法,创造了属于中国的面板市场。 4、反转何时到来? 步入2020年下半年,市场上关于面板价格反转的信息多了起来,在8月17日资本市场,两大面板权重企业,京东方A和TCL科技股价相继大涨超5%,对应当天外资净流入9.22亿和7.79亿,合计17个亿。 那么,面板反转的价格预期存在吗? 从现状而言,面板价格反弹预期强烈,反转为时尚远! 首先供给格局在改善,这其中最主要的是韩国厂商的大规模退出,在2019年,面板行业出现普遍性的经营性亏损的背景下,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面板厂商率先调整产能。 三星宣布将在2020年底前关闭韩国本土LCD产能,LGD早在2020年初就已宣布将在年内关闭韩国本土的LCD产能。 国内方面,中电熊猫位于南京和成都的三条面板产线和三星显示位于苏州的8.5代LCD产线正在寻求出售,有能力收购的将只有大陆面板厂。在大陆新建产能方面,LCD产能扩张也已经接近尾声,供给格局逐渐形成。 所以,如今通过扩产挤压竞争对手市场的手段即将会过去,那么在国内以京东方A ,TCL科技这两家为代表的面板大厂面对日韩的价格战即将结束,所以未来能够看到的是大陆厂商主导权逐渐增强。 至于行业反转,是随着O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迭代和成本端的快速降低。行业的格局、生态或将迎来重塑,技术交替周期之下,短期的反转拐点还要等待时间,但是最困难的节点已经过去。 5、小结 从京东方的身上,看到的是国产显示屏的30年历史,是在国家意志下,以四方之力创造的企业。 站在当前角度来看,穿越周期的寒冬下,还是要耐心等待拐点到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面板企业能够走到多远?还是留给时间吧。
近期,韩国散户大幅加仓A股的消息引发关注。韩国证券托管局(KSD)的数据显示,韩国投资者7月净买入2.027亿美元(约合2441亿韩元)A股基金,是上月8830万美元的两倍多。 不仅如此,几位外资基金产品负责人也对记者提及,近期筹备在韩国发行A股基金,“韩国投资者向来偏爱A股,他们零售市场A股基金销售应该常年排在前三。”这些基金一般通过QFII额度或沪深港通布局A股。相比更保守、内向型的日本投资者,韩国投资者对A股的了解和配置度更高。 根据记者梳理,在总计335家拥有QFII额度的外资机构中,韩国就占到了19家,额度排名前20的机构中就有2家是韩国机构。外界认为,中国连续十年是韩国最大顺差来源,并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极高的经济相关性推动了韩国对A股的投资。同时,韩国的金融开放、科技电子产业升级和医疗养老等进程走在中国之前,因此韩国投资者似乎可通过“后视镜”来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路径。 韩国散户大幅加仓A股 如果对布局A股的外资具体地区分布进行分析则会发现,美国是最大的资金来源,其次是中国香港和英国。而在亚洲国家中, 韩国仅次于新加坡。 韩国投资者尤其钟情A股,只要和同为亚洲主要国家的日本相比,高下立现。记者发现,在有统计的335家拥有QFII额度的外资机构中,韩国机构占到了19家,尽管日本机构有21家,但就市值来看,日本股市的市值(5.67万亿美元)是韩国的三倍有余。过去两年外资疯狂涌入中国股债市场,但事实上,日本投资者的参与度不高,“根据我们对日本客户的走访,并不是他们觉得中国市场没有吸引力、不想投资,主要还是因为不熟悉。”野村东方国际CEO孙冬青此前对记者表示。 之所以韩国投资者青睐A股,根本原因是近期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根据金融服务数据提供商FN Guide的数据,截至7月24日的一个月里,投资于中国股市的全球ETF平均获利13.37%,远超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股市的ETF;相比之下,巴西股市当月增长10.26%,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41%,发达经济体的数据要低得多——北美市场为5.14%,欧洲地区为4.08%,日本同期则下跌0.67%。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散户不仅热爱投资A股,韩国基金公司投资A股的业绩也不俗。表现最好的基金是韩国未来资产基金管理公司的沪深300基金(TIGER China CSI 300),涨幅高达29.81%。该公司其他类似基金的涨幅在19.48%~29.64%。记者也获悉,该机构的许多基金都是为追踪沪深300指数公司的表现而设立的。 外资大幅买入A股,与对中国经济从疫情中最先复苏的判断紧密相关。得益于强有力的防控措施,8月以来新疆和辽宁的疫情得到缓解,但海外多数地区疫情仍未见明显缓解。7月官方PMI上行凸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复苏。官方PMI中建筑业指数反弹、重卡销量增速大幅上行、水泥产销率回升,种种迹象均表明基建活动保持较高活跃度,新房销售和汽车销量继续保持同比正增长。由于餐饮和客运量仅恢复到正常水平的约70%,实现全面复苏仍有一定距离,但已超出多数海外国家的表现。 今年,A股QFII/RQFII的额度限制已完全取消。过去十年多来,韩国机构就不断申请提高QFII额度。例如,2012年5月,韩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韩国国家养老基金(National Pension Service,当时资产管理规模达3160亿美元)向中国申请更多的QFII额度,因为其在当年3月得到的1亿美元限额已经用完。当时该机构董事长全光宇表示,计划在当年9月前使用新的额度,并将很快挑选两位基金经理来处理在中国的投资。 “绝不应当低估中国经济真实潜力。” 全光宇称,当时,上证综合指数已从2007年10月的高点下跌了61%,市盈率为12.7倍,较自1997年以来32.4倍的平均市盈率低61%。 韩国投资者拥有“后视镜”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和中国贸易关系紧密,同时,韩国过去二十多年来走过的产业升级和金融开放进程都正在中国启动和进行中。这似乎让韩国投资者对观察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拥有了更好的预判。 中国连续十年是韩国最大顺差来源,并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有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中国即是投资韩国。8月5日下午,商务部发布消息称,《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中韩双方已进行六次关税削减,零关税贸易额覆盖率已达55%以上,优惠关税利用率持续提升,将推动第二阶段谈判。 就产业升级进程来看,上世纪80年代,韩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结构升级的产业政策,引导传统的劳动和资本密集产业逐渐向技术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韩国政府配套发布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以保护韩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法》的提出也鼓励科学技术信息的普及,鼓励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的浪潮。韩国面板及存储芯片在2011年最高时达到50%及80%的全球市占率,至今仍稳居全球市占率第一,从而带动韩国成为全球出口贸易的“金丝雀”。同时,韩国政府逐年增加研发支出和公共教育支出,减少对外部进口技术的依赖。 此外,A股在过去两年来被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这无疑是外资大幅流入的催化器,而众多海外投资者认为,韩国的开放进程对A股极具参照意义。 1988年12月,韩国宣布了修正计划《韩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四年中期计划》;1992年1月,韩国引进QFII制度,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设定为10%,MSCI首次将韩国股市按20%纳入;1993年6月,韩国政府提出“全面金融改革方案”,全面放松资本国际化的限制;1996年取消对外资直接投资范围的限制,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设定为20%;1998年5月完全取消证券市场投资比例限制。1998年9月,韩国股市按100%纳入MSCI。韩国股市分三次完全纳入MSCI,用将近20年的时间,韩国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开放。此后,韩国股市一路向上。1998年,KOSPI只有400多点,2019年,上涨到2400多点,21年上涨了5倍多。 当前,海外投资者持有韩国股市近16%的市值,部分韩国公司在金融开放进程中估值明显提升,例如三星的股价在过去近二十年间涨了500倍。同时,中金的数据也显示,在开放的进程中,由于机构投资者增加,韩国股市的散户换手率也从2000年初开始大幅下降,从近1700%降至2013年的300%。 目前中国已经有了QDII、QFII制度,A股在MSCI的纳入因子也达到了20%,未来这一比例仍将逐步提升。8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今年二季度,境外投资境内证券净流入逾600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显示人民币资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韩国科技媒体 Venture Square 日前发布的《2019年韩国创业投资报告》中文版中,笔者汇集了2019年韩国创业投资领域的数据、趋势以及相关事件,旨在为读者呈现出2019年韩国创业投资领域的全景。 投融资 报告显示,2019年韩国共发生615次投资事件,投资总额约为32.28亿美元(3.97兆韩元)。投资事件数量相比2018年增长高达47%,投资金额的增长在去掉特殊事件后也高达57.8%。 2019年可谓是韩国创投圈大丰收的一年。在众多融资成功的案例中,有七家公司融资超过1亿美元,也诞生了五家新晋独角兽。 同时,这其中海外资本的关注也不可小视。不同的市场逻辑下高价值用户为韩国创业公司增添了不同的魅力。2019 年,海外投资公司在韩国共有129次投资,其中过半来自美国投资公司(71次),日本(22次)和中国(16次)紧随其后。 来自美国的 Altos Ventures 一直深耕韩国市场,布局不同阶段的投资,频频出手。在韩国设立了分公司的软银以及 SBI 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来自中国的红杉中国以及高瓴资本等机构则凭借独特的眼光收获颇丰。 独角兽 2019年韩国新增的5家独角兽分别是:Yanolja(旅行/住宿)、薇美铺(电商)、GP Club(化妆品/流通),Musinsa(时尚电商)以及 Aprogen(生物制药)。 至此,韩国一共出现了11家独角兽。截至 2019 年年底,根据 CB Insight 的收录,韩国独角兽的数量除了中美以外,仅次于英国(22家),印度(19 家),德国(12 家),位于全球第六的位置。 2019 年以前,韩国仅有 6 家独角兽,而 2019 年让这个数字几乎翻倍的原因除了有更多投资公司开始关注韩国市场以外,也是过去数年间早期投资布局的结果。 韩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创业生态,除原有的各种支持以外,针对独角兽的孵化也颁布了更多的政策。2019 年,韩国政府甄选了 27 家创业公司作为“预备独角兽”,不仅提供相关的扶持政策,甚至还为部分敏感行业提供“政策沙盒”制度以期促进创新革新。 M&A 2019 年韩国最受关注的 M&A 事件是运营“外卖的民族”的 Woowa Brothers 被国际外卖巨头 Delivery Hero 收购的并购案。 Woowa Brothers 以 4.75 兆韩元的估值获得认可,成为国际外卖巨头 Delivery Hero 的一部分,这是目前韩国国内互联网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作为韩国国内第一代独角兽的掌门人,金逢进代表与 Delivery Hero 将携手进军亚洲外卖市场。 除此以外,雅诗兰黛对 Dr.Jart+ 的收购,Cognex 对 Sualab 的收购以及 Yanolja 对同行业的多次纵向收购也赚足了眼球成为不同领域的新案例。 越来越活跃的 M&A 市场也增加了很多成长期创业公司的身影,Toss、Kakaopay、Zipbang、Socar 等创业公司也在不停的壮大自身。 火热的 M&A 市场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退出渠道。 关键词 虽然韩国创投圈没有“风口”说,但也存在被集中关注的关键词。比如2019年备受关注的 Prop-tech、Insur-tech、Fin-tech,Food-tech 等。 由不动产(Property)和技术(Technology)组合而成的 Prop-Tech 是 2019最热的关键词。虽然 WeWork 的遭遇让很多投资人对相关项目顾虑重重。但在韩国,同类的 Fastfive,Sparkplus 等共享办公室依然在 2019 年获得了投资。但这些 WeWork 的韩国同行们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发展,比如 Fastfive 就宣布将成为不动产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结合 Lifestyle 的不动产服务。Sparkplus 也宣布将转型成为不动产运营公司。 Prop-tech 领域内也出现了新兴赛道。共享厨房在 2019 年展露头角,住宅共享以及合租平台也开始走进投资人的关注圈。 2020 中文版成稿较晚,曾在报告中预测的2020年趋势也有了与上半年实际走向对比的机会。 2019年,韩国投资人们在国际创业趋势下对未来投资趋势保持了保守的态度,业内存在很多对2020年投资萎缩的忧虑。 但是根据 Venture Square 收集的数据来看,虽然有新冠疫情影响,但是2020年上半年截至 6 月 30 日的融资数据已经相比去年同期有了更大的提升。 2020年上半年 Venture Square 共收录了288次投资事件,相比去年同期的216次增长了33.3%。不过由于有更多的企业选择了不公开融资金额(2019年上半年95次融资未公开,2020年上半年144次融资未公开),所以无法确认投资金额的变化。但是 Market Kurly、Bespin Global、Bunjang 等知名创业公司的大规模顺利融资也为韩国创业人以及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韩国:去年以虚拟货币投资为由头的诈骗公司数量同比增逾1倍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叶映荷 综合报道 韩国金融监督院警告称,伪虚拟货币投资的诈骗公司数量正在增加。 据韩联社报道,8月3日,韩国金融监督院表示,去年检察机构和警方调查了涉嫌虚拟货币诈骗的嫌疑人共186人,比2018年139人增长了33.8%。其中,以虚拟货币投资为由头的诈骗公司数量为92家,比一年前48家增长了109.1%。 尽管韩国金融监督院下属的非法金融受害者举报中心数据显示,随着虚拟货币热度的下降,有关虚拟货币诈骗咨询的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例如多家公司参与同一类似的活动),参与诈骗的公司数量增加了。 韩联社报道称,在业务的早期阶段,这些诈骗公司在高利润的情况下会激励用户招募其他会员,最后使用典型的“庞氏骗局”(多级财务欺诈)不支付承诺价格。 例如,A公司声称,其在中国经营一家矿场挖掘比特币,投资1000万韩元可每月赚取200万韩元。B公司承诺,如果投资由他们经营的加密货币公司,他们将通过在线赌场业务等获利,并每天支付其利润的0.2%。C公司开发了一个程序,该程序可以自动出售每天赚取2-4%利润而无损失的期货和期权,并保证“在3个月内支付20%的利润并本金返还”。 还有公司则将自己包装成即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免费向会员派发了了10万股股票,并保证纳斯达克上市时股价将上涨100倍。 此外,据韩联社报道,受害者的平均年龄(搜集了138位能够掌握信息的人员)为56岁,平均损失为5780万韩元。韩国金融监督院的一位官员说:“大多数诈骗主要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相对不熟悉最新的金融技术,例如加密货币。” 实际上,不只是韩国,中国也是虚拟货币诈骗的重灾区。近年来,以“虚拟货币”为噱头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近期类似案件也屡屡见诸报端。 例如,8月4日,据兰州晚报报道,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近日成功打掉了一个利用虚假理财平台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1人,冻结涉案赃款27万余元、查扣宝马汽车2辆以及用于作案的手机、电脑等工具100余台(部)。 同日,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报道,近日,公安机关立案侦办了“Plus Token平台”网络传销案,先后将潜逃境外的全部2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和该案82名骨干成员抓捕归案,彻底摧毁了这一盘踞境内外的特大跨国网络传销组织,成为公安机关侦破的首起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为交易媒介的网络传销案,涉及参与人员200余万人,层级关系多达3000余层,涉案数字货币总值逾400亿元。
放微波炉加热、丢洗衣机洗…韩国人“花式消毒”钞票,废钞猛增50万张 据韩联社援引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2日消息,截至当天0时,韩国较前一天0时新增30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确诊病例,累计14366例。 韩国疫情趋势图(图片 韩国是此次应对疫情较好的国家之一,但韩国民众在某些方面就显得太敏感了。 7月31日,韩国央行发布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因破损报废的货币达3.457亿张,较前一年同期增加50万张。这批受损货币的票面价值达2.6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其中不少是因民众担心病毒对钞票进行不当清洁所致:比如放微波炉加热烧烂了、丢洗衣机洗烂了。 韩国银行规定当受损钱币所剩面积为3/4以上时,破损钱币可全部换为新币,而当破损钱币面积仅剩2/5或以下时,不予兑换新币。 韩国央行:废钞猛增50万张 据韩国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损伤及兑换货币规模”报告显示,上半年韩国央行处理损伤纸币规模达3.457亿张,价值2.69万亿韩元,较去年增长0.1%,约50万张。 各大银行处理纸币3.3亿张,价值2.69万亿韩元。分面额来看,处理万元面额纸币最多,为2.26亿张,占整体的68.6%。千元面额纸币(8560万张,25.9%)、五千元面额纸币(1260万张,3.8%)、五万元面额纸币(550万张,1.7%)等分列其后。处理硬币1530万枚,价值13亿韩元。其中,十元硬币最多,786万枚,占51%;百元硬币(510万枚,33.5%)、五十元硬币(110万枚,7.3%)、五百元硬币(120万枚,8.1%)等分列其后。 上半年央行兑换损伤纸币2360万张,价值60.5亿韩元,较去年同期的36.2亿韩元增加24.2亿韩元,各大银行兑换纸币9.43万张,价值25.5亿韩元,其中五万元面额纸币最多,占49.2%。 货币损伤原因主要为不当保管和处理,其中不当保管损伤4.22万张,价值10.2亿韩元;火灾损伤3.79万张,价值13.2亿韩元;洗涤损毁1.43万张,价值1.9亿韩元。 “相当数量钞票在微波炉中被销毁” 据路透社报道,一位韩国央行的官员说:“今年上半年有相当数量的钞票在微波炉中被烧毁。”他指的是韩国民众对预防冠状病毒作出的努力。 该官员表示,除了使用微波炉或烤箱加热钞票外,一些人还将钞票放入洗衣机中。 在该官员举的一个例子中,一个人前来兑换至少3550万韩元(约21万人民币)的钞票,他将钞票放入洗衣机后损坏。 这个人只找回了2290万韩元,损失了至少35%的原始资金,这些钱是他作为慰问捐款收到的用于支付一名家庭成员的丧葬费用。 另一起案件涉及一名姓金的人,他将520万韩元(约3万人民币)放入微波炉中进行消毒,幸好损失有限,所以他能够救回大部分的钱。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该兑换多少钱,取决于钞票受损的严重程度。如果损坏程度很轻,银行可以按面值提供新货币,但如果损坏严重,则按半价或根本不提供。 韩国央行建议公众避免将钞票放入微波炉,称其消毒效果不明确。韩国的防病毒指南也不包括将钱放在洗衣机里消毒。 今年3月,韩国央行表示,将对纸币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以清除任何冠状病毒的痕迹,甚至焚烧一些纸币。 中国央行:疫情期间纸币已消毒 对现金的消毒,我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据科技日报,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银行已在第一时间做出部署,细化了各银行纸币消毒流程,强化了纸币消毒措施,对纸币的管控几乎也达到了“隔离级别”。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疫情期间,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全力保障现金供应,尽可能对外投放原封新现金人民币;暂停现金跨省调拨以及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省内调拨,以此减少人员流动,降低在途感染及传播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银行对现金进行隔离的措施,更是让人放心。“按照央行和总行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的现金采取紫外线、高温等方法消毒,并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现金消毒以后,也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内蒙古某银行行长助理李大庆说。 据了解,央行指导和要求各商业银行对于疫情期间纸币流通的管控已经做到了事无巨细。按照要求,商业银行的现金业务按照收支两条线平进行,对外付出现金尽可能以新钞为主,回笼时,对医院、农贸市场等渠道回笼的现金采取特殊处理并单独封存,消毒后交存人民银行,不得对外支付。 专家:不建议个人消毒纸币 据科技日报,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材料创新工作室工程师张志刚表示,个人专注于对纸币的消毒,没有太大必要。 “首先,银行的消杀措施和管控措施已经将纸币传播病毒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足可以让人放心。”张志刚说,“其次,人民币的主要成分是棉绒和木浆,虽然具有一定防水和抗腐蚀性,但也仅限于局部的滴落和少量沾染。而不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消毒剂对纸币都具有腐蚀作用,过度使用,会损坏纸币,另外也不能排除消毒液中毒的潜在风险,得不偿失。” 张志刚建议,如果一定要给纸币消毒,擦拭少量酒精的方式可以酌情使用,但总的来说,仍不建议使用。
封面来源:官方 7月24日,韩国现代汽车发布财报称,由于新冠疫情冲击海外市场需求,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大幅下降,但因为在韩国销量稳定,业绩仍好于市场预期。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62%,至3772.7亿韩元;营收下降19%,至2185.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下降52%,至5903.2亿韩元。 销量方面,现代汽车第二季度全球出货量下降34%,除中国外,主要海外市场的销量大幅下滑。对美国和欧洲的出货量分别下降了34%和52%,而对中国则增加了2.7%。基于对SUV的强劲需求,现代汽车在韩国国内的销量增长了19%。 财报分析指出,虽然国外汽车需求锐减,但是韩元贬值,新款车型在国内的销售火爆,得力于此,其营业利润超出市场预期。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现代预计汽车销量的复苏将缓慢,可能要到2023年左右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现代表示,考虑到不确定性和保证自由现金流的需要,其今年不会支付中期股息。 现阶段现代汽车的多数海外工厂受疫情影响已经停产,其汽车销售额自2月以来不断下降。对此韩国现代汽车集团首席副会长郑义宣选择带头参与降薪20%来帮助现代汽车渡过难关。 不少高管也选择参与。现代表示将针对包括现代汽车在内的近50家子公司的1200余名高管实施集体降薪,降薪幅度将在20%左右。 与此同时,现代汽车在相对坚挺的韩国市场计划投放加强产品竞争力的新车型,并优化库存与销售奖励金水平,增加向疫情控制好的海外市场提供SUV等新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郑义宣于3月19日正式赴任现代汽车的董事长职位,而这也是郑义宣就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于公司经营层面做出的一次重大调整。此前他曾宣布现代汽车进入经营“紧急状态”,并承认现代汽车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未来汽车日报
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多国经济面临衰退和动荡。继日本和新加坡之后,韩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进入了技术性衰退。疫情的持续反弹让美国经济处于二次衰退边缘,澳大利亚或将经历近30年来首次经济衰退。 美国经济处于二次衰退边缘 近日,美国疫情反弹形势严峻,多州死亡人数上升。疫情持续升级令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出现紧张,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等地的医疗体系因病例激增承受着巨大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承认,美国疫情可能在好转前先变得更差。美国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22日警告称,卷土重来的不仅仅是病毒,还有经济本身——美国经济正处于二次衰退的边缘。 疫情反复令美国企业掀起破产潮,成千上万的零售商、能源公司和其他行业均遭受重创。根据法律服务公司Epiq Global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已有超过3600家美国企业申请破产保护,比去年同期激增26%。仅6月当月,随着美国各地疫情反弹,经济复苏陷入停滞,美国企业破产申请比上年同期激增了43%。 企业大量破产让美国就业市场的反弹行情中止,最新统计数字透露出就业状况恶化的迹象。人口普查局22日公布的每周Household Pulse调查,从今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美国就业人数下降约670万,其中7月第一周和第二周骤降410万。目前,美国国会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3月批准的每周600美元的联邦失业补助将在7月底到期。 在美国的南部和西部地区,新冠肺炎病例激增迫使政府暂停或重新实施防疫限制,更多企业关门歇业。分析师预计7月就业增长会比6月明显放缓。 Evercore ISI经济学家埃尼·特德斯基表示:“7月就业报告不仅可能疲软,甚至有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复苏并不稳固,实际上现在可能正在逆转。”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近日指出,高失业率将是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绊脚石,疫情拖累使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从长远角度来看,美国很可能面临更缓慢的增长、更疲软的美元以及为应对疫情而负担的巨额债务。 穆迪分析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指出,要避免经济二次衰退,新刺激方案所需资金规模要比很多议员预期的还要多。根据计算,纾困资金必须至少达到1.5万亿美元。美盛旗下股票管理公司凯利投资董事暨投资策略师杰弗瑞·舒尔茨表示,如果到8月中旬,美国首次申领救济金的人数仍达90万至100万,将预示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经济恢复时间要较预期更长。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22日表示,自6月中旬以来,美国疫情的反弹对经济活动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达拉斯联储银行和谷歌公司的数据显示,人们出行活动在7月陷入停滞。消费者在航空旅行和外出就餐方面变得更加犹豫。目前,已经有22个州收回或停止了经济重启,28个州强制要求佩戴口罩,这些措施给稍有复苏迹象的美国经济又带来一轮重击。 韩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23日,韩国央行发布数据显示,韩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萎缩3.3%,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这是韩国继一季度GDP环比下降1.3%后,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标志着韩国经济自2003年以来首次陷入技术性衰退。 与去年同期相比,韩国二季度GDP同比萎缩2.9%,超出市场预期,同样创下自199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同比萎缩纪录。全球疫情防控及封锁措施打击了经济活动和全球需求,韩国经济以出口为经济支柱,出口占到了其经济的近四成。数据显示,二季度出口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拖累,季环比下降16.6%,创1963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差表现。 占GDP近半的私人消费二季度环比增长了1.4%,与一季度下跌6.5%相比有不小的反弹,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现金补贴。韩国政府此前采取了各种举措来刺激消费,包括向所有家庭派发现金,并鼓励零售商进行促销。迄今为止,韩国已承诺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达到了GDP的14%。“出口急剧萎缩抵消了韩国国内需求的初步复苏,并使经济陷入衰退。”星展银行经济学家马铁英表示。 韩国央行经济统计局人士指出:“韩国经济二季度大幅萎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疫情蔓延导致出口急剧萎缩,此前对出口跌幅可能会放缓的预期,如今被证实是不正确的。”韩国财政部长洪楠基表示,韩国出口因严重的全球经济下滑而受到拖累,韩国GDP萎缩程度超出预期,但是经济可能在第三季度出现反弹。 澳大利亚财政赤字创纪录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3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乔希·弗赖登伯格在一份特别声明中称,截至2020年6月的财年预算赤字高达858亿澳元,而此前预估为盈余。预计2020至2021财年的赤字将进一步扩大至1845亿澳元,这将使澳大利亚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财政赤字。 弗赖登伯格表示,为缓解疫情冲击,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2890亿澳元经济刺激计划,数额相当于本国GDP的14.6%。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大幅缩水。“我们的支出措施,再加上税收大幅下滑,已经把我们逼至底线。” 经济学家预计,澳大利亚GDP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将分别环比增长1.3%,然而,考虑到二季度GDP高达7%的降幅,全年GDP料仍萎缩3.8%,澳大利亚或经历近30年来首次也是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6月失业率达7.4%,为20多年来最高水平,目前近100万人没有工作。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认为,失业率实际可能远高于这些数字。弗赖登伯格预计,四季度澳大利亚失业率会高达9.25%,并将保持高位。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副首席医疗官迈克尔·基德22日说,截至当地时间22日中午12时,澳大利亚过去24小时内新增新冠确诊病例502例,是澳疫情发生以来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一天。“我们在6月9日只报告了两例新增病例,这表明疫情暴发和传播的速度有多快。”基德说。